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小方說歷史1990

    趙雲不被重用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在此以劉備集團為例,講述一下君主用人的三種常見形式。第一:用名此類人才在劉備賬下典型的人物是許靖與馬超,許靖何許人也?漢末大評論家許劭的從兄,他們兄弟兩人在汝南開展“月旦評”的自媒體,暢論天下,褒貶人物。誰要被他們讚了,就身價百倍,世俗流傳,曹操就是因為許劭的那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才擠進了上層名流圈。但誰要是被他們踩了,管你名氣再大,官位再高,基本就在自己的圈子裡混不下了。甚至可以說,當時的媒體不姓劉,而是姓許。許靖後來受劉璋邀請來到了巴蜀避難,並擔任蜀郡太守。劉備包圍成都時,許靖想越城投降,但事情洩露並未成功。那劉備可是從小在道上混過的古惑仔,一路出生入死打到四川,自然看不起許靖這種只會耍皮子的臭公知。等到劉備破了城,他十分鄙夷許靖這種貪生怕死的行為,便把許靖晾到了一邊。這時劉備的得力謀士法正出來獻計說:“天下最有名無實的人,就是許靖這號人。但許靖的虛名已傳播天,你要是不重用他,天下人會說主公不善待人才。您還不如對他表示崇敬,這是在效法古代燕昭王厚待郭隗的作法呀。”劉備聽了法正的建議,厚待許靖。劉備稱漢中王時,拜許靖為太傅,在《立漢中王上表漢帝》中,將許靖的位置排到第二。等劉備稱帝時,拜許靖為三公之一的司徒,相當於現在的副總理。蜀漢末年楊戲曾作《季漢輔臣贊》,裡面的人物排名可以看做蜀漢的官員的綜合地位排名,許靖還是排名第二,第一是丞相諸葛亮。如果說劉備“用名”許靖時還需要法正提醒,那麼“用名”馬超時,已經將這門絕技駕馭的爐火純青了。馬超在投降劉備時候的官職已經是漢朝的徵西將軍、幷州牧,官爵與劉備都不相上下,這樣一個吉祥物來投奔自己,估計劉備做夢都能笑出聲。雖然馬超投降劉備後基本都退居二線了,但劉備還是將馬超高高的供著,封他為平西將軍都亭侯。前面我們說過,在《立漢中王上表漢帝》中許靖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正是馬超。看完這兩個例子之後,再來看趙雲,他沒有世家背景,也不是將門之後,更沒有名士光環,完全是一介平民的出身,靠自己的努力與戰功,一步一步往上爬。即便劉備想用趙雲的名,趙雲也沒有,所以“用名”這條路對趙雲來說,顯然是走不通了。既然沒有名,那就只能靠才了!第二:用才此類人才在劉備賬下典型的人物是魏延與黃忠。“唯才是舉”這是曹操的名言,《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書》說曹操“知人善察,難弦以偽。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在世家壟斷官場的東漢末年,曹操能提出這一說法,足以證明他的偉大。劉備雖然沒提出這樣的政治口號,但他也是這樣做的。魏延同於禁、樂進一樣,都是出身行伍。他最早作為劉備的私人武裝,跟隨劉備入蜀。劉備佔領漢中後,準備選派一位名將擔任漢中太守,當時所有人都以為是張飛,誰知咱們的皇叔卻欽定了魏延。一個無名無勢的兵油子瞬間變成了軍區司令,從中可以看出劉備的用人魄力。難怪這個訊息傳出來之後,據《三國志》記載:一軍盡驚。魏延的確沒辜負劉備的期望,他以“實兵錯守諸圍”的辦法守備漢中,使漢中城固若燙金,易守難攻。後來王平抵禦曹爽,也是學習魏延的方法。無獨有偶,黃忠同張遼、徐晃一樣,也是亡虜出身。黃忠早先跟著劉表、韓玄時一直沒發揮出特長,直到投降了劉備,才開始他光輝的一生。據《三國志》記載,黃忠跟著劉備打劉璋的時候“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益州既定,拜為討虜將軍。”後來在攻打漢中的時候,更是在亂軍之中斬了曹操的西北軍區司令夏侯淵,創造了三國時的斬將最高官職的紀錄。因為這個戰功,劉備拜黃忠為後將軍,賜爵關內侯,與關羽、張飛、馬超齊名。但這時候,關羽卻因為黃忠沒有名望,不願意與黃忠為伍。多虧劉備派費詩從中調停,才化解了這個小糾紛。看看,這就是老闆與員工的差別,關二爺是一名優秀的將領,但不是一個優秀的老闆。要是黃老爺子遇到關羽這樣的君主,這輩子只有充當大眾臉的份了。回過頭在看趙雲,劉備用趙雲的才了嗎?答案是用了!不知何時興起的說法,說趙雲只是一個保鏢,從沒有帶兵打過仗,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據《三國志》記載,趙雲從認識劉備就擔任主騎,即騎兵指揮。長坂坡之後,被封為牙門將軍。平定荊州後,根據《雲別傳》記載,趙雲封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後來還在漢水以“空營計”嚇退曹兵,被劉備誇讚“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如果趙雲真是一個純粹的保鏢,怎麼能當帶兵打仗去當一方太守呢?但我覺得僅僅以一個“才”是突出不了趙雲的特點的。趙雲能在中國萬千名將中脫穎而出,靠的不是他的武勇,而是他的品德。第三:用德趙雲的武勇與軍事雖然都很優秀,但平心而論,要是比武勇,在歷史上他沒項羽、李存孝出名。要是比軍事,在歷史上他沒韓信、白起出彩。趙雲在歷代獲得較高的評價與人氣,靠的正是他公私分明,胸有大局,不爭不搶,低調做人的私德。據《雲別傳》記載,趙雲初見劉備時,就立下了自己的政治誓言——終不背德也。這是趙雲一生的政治追求,他也的確是這麼做的。後來關於趙雲義拒趙範、退還民田、諫主東征的典故,都能看出他具有不謀私,識大局的美德。因此很多史學家都評價趙雲不單單是一個名將,而是具備賢德之風的古大臣。現在總有人說,趙雲是因為直諫惹惱了劉備,所以不給他升官,不讓他領兵打仗。這種說法既不懂歷史常識,也不懂官職制度,純屬憑空意淫。正是因為趙雲德行的優秀,據《雲別傳》記載:“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在趙雲沒加入劉備之前,負責這個幹這個事的人,正是關羽與張飛。據《三國志》記載:“先主與二人(關張)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你能說劉備不信任關羽張飛?後來劉備當上漢中王時,封了四大將軍,即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趙雲雖然沒有名列其中,僅被封雜號的翊軍將軍。但在劉備去世前,甚至可能更早,趙雲就擔任了“中護軍”一職。根據《三國志》引注《華陽國志》記載:“建興元年夏五月,後主即位…中護軍趙雲,江州都督費觀,屯騎校尉、丞相長史王連,中部督襄陽向寵,及魏延、吳懿,皆封都亭侯。”這段話裡的職位都是已經受封的官職,只是記載模糊,現在確定不了具體年份。前面我們說過,前右左後將軍,分別由關張馬黃擔任,中軍則是由君主自領,而趙雲的“中護軍”就是君主的首席內軍統帥,其地位在前左右後“護軍”之上,還擁有中央中下級武官選拔的權力。打個比方,此時趙雲的地位就相當於毛澤東的8341,相當於現在北京衛戍區軍長。此類重臣,非忠義親信者而不能擔任,怎麼能說趙雲不受重用呢?不要小看侍衛,侍衛做到頂端就是衛將軍,同大將軍一樣擁有開幕府的權力。吳國的周瑜曾以“中護軍”的身份和張昭共掌國事;魏國的司馬師也以“中護軍”的身份選拔官吏,給自己父親司馬懿保駕護航,此後周瑜與司馬師都飛黃騰達。而趙雲後來也被封為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達到了一生仕途的光輝頂點。總結:如果說劉備用馬超是“用名”,用黃忠是“用才”,那麼用趙雲就是“用德”。前面也提過,趙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品德。關於趙雲在蜀漢的地位,陳壽早就給我們定位了,他在《三國志》中,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併為一傳,說的不就是這五位將軍具備同等的地位與榮耀嗎?陳壽曾把諸葛亮比喻成蕭何,把趙雲比喻成夏侯嬰。蕭何與夏侯嬰不正是劉邦最親近的兩位大臣嗎?蕭何主管大後方,讓劉邦無憂無慮的前方作戰。夏侯嬰是劉邦的御用司機,任勞任怨,出生入死,在彭城之戰還救了漢惠帝和魯元公主,正是因為這些功勞與美德,劉邦建國後封夏侯嬰為九卿之一的太僕。呂后執政後,清理了不少劉邦的死黨,但對夏侯嬰還是倍加尊崇。不要以為只有率兵打仗才是重用與信任,看看劉邦冊封功臣時,第一名就是大管家蕭何,而享受榮耀最久,人生最圓滿的正是夏侯嬰!縱觀趙雲一生,沒有馬超那樣的將門名望,沒有關張那樣的核心地位,更沒有像諸葛、司馬這樣的世家背景,他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與美德,演繹了一場光輝的“小兵傳奇”,從一介平民爬到了自己所能爬的最高的位置,完成了亂世中無數人想要的“拜將封侯”的夙願。在趙雲身上能看到平凡人之中的不凡,我想這正是人民推崇喜愛趙雲的原因吧。曰:吾年少之時讀《三國》,最愛趙子龍。陳壽贊關羽、張飛為虎臣、國士,趙雲雖未得此襃贊,然其才德並不在兩人之下也。拒納趙範之嫂,賢於關羽乞娶秦宜祿之妻,有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之志;空寨退曹之策,勝於張飛斷橋阻曹之勇,有孫武子“避實擊虛,死地後生”之謀。此“一身之膽”可媲美關張“萬人之敵”矣。當陽救嗣,長江奪主,忠烈忘生死,有灌嬰、滕公之壯;請辭田宅,諫主東征,卓然識大體,有汲黯、魏徵之風。故今日論三國武將人氣之高,舍子龍又有誰哉?雲緋文學號:芳緋文學

  • 2 # Zh上善若水W

    三國的歷史之中,魏蜀吳的能人武將都很多。比如蜀國的趙雲、關羽,但是看完整部三國史我們就會發現趙雲一直沒有得到重用。趙雲在劉備早年創業的時候,就跟隨著劉備打天下,一直不離不棄。不管是劉備富貴的時候,還是劉備失敗的時候,他都不離不棄。最讓人記得很清楚的就是在長坂坡中,他一人將劉備的兒子阿斗救出。在三國演義中寫的非常的玄乎,但是其實在史書裡並沒有那麼誇張,但是從長坂坡中將阿斗救出的故事卻是真的。後來劉備向西川進軍,這也是趙雲一生中唯一一次沒有跟隨劉備的行動,劉備命令他駐守荊州。而在這次駐守荊州時,他又幹出了一件令所有人對他刮目相看的事,這件事就是"截江奪鬥"。而這件事在史書上也有記載,趙雲憑自己一己之力三番兩次將劉備的兒子阿斗救出,不管從哪方面說趙雲對蜀漢的恩情都是不小的。但是就在劉備成功進軍西川之後,對趙雲的態度就變化了很大,一直沒有重用他,這其中有什麼秘密呢?

    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一戰成名,但是很不巧的是這只是《三國演義》裡的劇情,《三國志》中並未記載。讀過《三國志》的人都知道,歷史上的趙雲遠沒有《三國演義》裡的趙雲勇猛,他在軍事上並未得到劉備重用,劉備最重用還是其二弟關羽、三弟張飛,以及拼盡顏面三顧茅廬求來的諸葛亮。那為什麼趙雲會被如此對待呢?接下來從陰謀論的角度來解剖一下趙雲未被重用的原因,另外也從真實歷史中去尋找一下趙雲真正的痕跡。

    其一,趙雲非嫡系。趙雲是從公孫瓚轉投劉備的,趙雲也不被公孫瓚器重,甚至有點不信任。《雲別傳》裡的記載。“(趙雲)將義從吏兵詣公,公孫瓚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迴心,迷而能反乎?”看得出,公孫瓚對趙雲的不信任,那麼劉備信任趙雲嗎?《雲別傳》這樣記載:“先主之敗,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 有人言云已北去”。說明劉備陣營裡對於趙雲忠誠度的評估值並不算很高,甚至認為趙雲叛變是合乎情理的事。劉備透過“以手戟擿之”、“子龍不棄我走也”這種透過摔東西、咆哮等方式,強迫自己相信趙雲的忠誠度。說白,劉備也不放心趙雲。說到底,趙雲雖然很早跟著劉備,也並非嫡系。

    其二,趙雲善於得罪人。 其一,劉備平定益州時,欲大賞封地,諸將默然,只有趙雲諫曰:“益州人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今安居夏業,民心方定,不宜奪之為私賞也。”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志,堂堂正正,劉備只得大喜從之。只此一言,已把蜀漢的滿朝文武得罪盡了。其二,當時關羽個張飛被害之後,劉備憤怒想要伐吳,趙雲勸諫劉備不要伐吳,得罪了劉備。

    其三,同僚的打壓。劉備早期沒地盤沒有人脈,是如何拉攏關羽,張飛這等萬人敵武將呢?那就是感情牌,沒事就鬧鬧磕,陪睡。趙雲,畢竟是劉備看上的人才,於是乎也就陪睡了幾次,《雲別傳》:“先主與雲同床眠臥”。 這樣做,就讓人不高興了,比如關羽和張飛,《三國志》記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由此可見,和劉備睡覺是這倆哥們的專有福利啊,趙雲算哪個呢? 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來諸葛亮,水乳交融,如膠似漆,關、張為此還鬧了一段時間情緒。《三國志》記載:“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以劉備的處世智慧,肯定要照顧兩位嫡系大將的情緒,自然對趙雲的對待就不一樣。

    當然以上三點只是從陰謀論的角度去分析當時趙雲沒被重用的原因,換一種說法就是這都是猜測並未在歷史中證實過,但要去探尋證實的歷史,我們就得知道歷史的這些頭領都是怎麼用人的。

    “唯才是舉”這是曹操的名言,《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書》說曹操“知人善察,難弦以偽。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在世家壟斷官場的東漢末年,曹操能提出這一說法,足以證明他的偉大。劉備雖然沒提出這樣的政治口號,但他也是這樣做的。劉備在用人方面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劉備在用人時講究三點:名、才、德。

    用名最典型的屬在劉備賬下典型的人物是許靖與馬超,許靖何許人也?漢末大評論家許劭的從兄,他們兄弟兩人在汝南開展“月旦評”的自媒體,暢論天下,褒貶人物。誰要被他們讚了,就身價百倍,世俗流傳,曹操就是因為許劭的那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才擠進了上層名流圈。但誰要是被他們踩了,管你名氣再大,官位再高,基本就在自己的圈子裡混不下了。甚至可以說,當時的媒體不姓劉,而是姓許。

    用才在劉備賬下典型的人物是魏延與黃忠。魏延在漢中做太守期間,以“實兵錯守諸圍”的辦法守備漢中,使漢中城固若金湯,易守難攻。後來王平抵禦曹爽,也是學習魏延的方法。黃忠在攻打漢中的時候,更是在亂軍之中斬了曹操的西北軍區司令夏侯淵,創造了三國時的斬將最高官職的紀錄。

    如果說劉備用馬超是“用名”,用黃忠是“用才”,那麼用趙雲就是“用德”。前面也提過,趙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品德。關於趙雲在蜀漢的地位,陳壽早就給我們定位了,他在《三國志》中,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併為一傳,說的不就是這五位將軍具備同等的地位與榮耀嗎?

    縱觀趙雲一生,沒有馬超那樣的將門名望,沒有關張那樣的核心地位,更沒有像諸葛、司馬這樣的世家背景,他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與美德,演繹了一場光輝的“小兵傳奇”,從一介平民爬到了自己所能爬的最高的位置,完成了亂世中無數人想要的“拜將封侯”的夙願。在趙雲身上能看到平凡人之中的不凡,我想這正是人民推崇喜愛趙雲的原因吧。

    在劉備登基稱帝的時候,在賀表上列舉的名字中排在第一的是馬超,是因為他出生於門閥家族,而趙雲在賀表上都沒有出現。很多讀了三國和漢代歷史的人都覺得漢朝對待功臣非常的淡薄。漢高祖時期殺死了當時的功臣韓信外姓諸侯王幾乎全部被殺死,到了漢武帝時期,又將飛將軍李廣送上了斷頭臺。根據史料的記載,在趙雲死的時候,劉禪聽到訊息不為所動。到了後來,在封別人的時候,順帶將趙雲一起追封了,而那時蜀國也岌岌可危了。

  • 3 # 饒大條

    趙雲歷史上沒有被重用原因如下

    三國之後的西晉時期,盛行門閥制度。門閥士族在政治、經濟上享有極大的特權,操縱“九品中正”的選官制度,在政壇造成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以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趙雲不得重用,很大的一個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門望族。這與中國歷史上產生於西漢後期,東漢時達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門閥制度”有關。 漢末亂世,群雄並起,門閥制度也受到衝擊,但其生命力極為頑強。袁紹貴為十八路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決定因素。三國之中,曹瞞對門閥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稱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戰將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韋、許褚是草莽豪強,徐晃、張遼、文聘是降將。而劉備早期無人可用,顧不上講究門第。但臥龍一到,這套玩意兒就又活了。魏、蜀、吳三國,蜀漢對門閥制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趙雲也就倒黴了。同時,孔明的任人唯親,也是史有定論的,馬謖、楊議就是例子。難怪在孔明當政的後期,蜀漢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了。 劉備稱帝,群臣上賀表,列了前五十個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諸位知道領銜的是誰麼?“徵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沒別的原因,“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趙雲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連名字都不能列在賀表上。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趙雲是政治鬥爭失敗者。劉備平定益州時,欲大賞封地,諸將默然,只有趙雲諫曰:“益州人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今安居夏業,民心方定,不宜奪之為私賞也。”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志,堂堂正正,劉備只得大喜從之。只此一言,已把蜀漢的滿朝文武得罪盡了。 沒有野心, 不懂得鞏固自己的勢力,沒有自己的親信家將,在那亂世之中,廣張羽翼是何等重要得。關張自成一黨,家將眾多,如關平,周倉等,馬超世代公候,投劉備時又是帶者全部家將,黃忠曾為長沙太守,親信也肯定不少。獨有趙雲。。。。向來是單槍匹馬,自然在朝中也就人微言輕了。 為官清廉。從劉備,孔明幾次欲大賞趙雲,趙雲不受或分賞諸軍,可見趙雲為官必然清廉。清官自然就沒錢籠絡家將,估計他也是蜀漢那些貪官的眼中釘。我在想,若是蜀漢統一天下,一班文官主政的話,恐怕趙雲更不好過。 第三個原因是趙雲時運不濟,投劉備時,是在劉備最危難的時期,根本無兵可用,一直到入主益州,劉備都是是寄人籬下,因此趙雲屢屢充當警衛長的角色。等到劉備開始有兵可用了,已經是十數年後了,誰都習慣了趙雲警衛長這一職位,因沒有統兵經驗,蜀漢又將領眾多,自然也就沒有統兵機會了。一直到蜀漢後期,諸葛亮實在無將可用了,才派趙雲為主將上陣。那時的趙雲,已經是滿頭白髮了。。。。 趙雲犯了為官的幾大禁忌,又時運不濟,故雖一生任勞任怨,也只能是死後封侯。當初若是投曹操,我想不至於如此結局。 關於趙雲的統帥能力。趙雲品性謙遜,性情冷靜,善內政,從擇定賢主,千難萬險,追隨不改見忠貞種看出,趙雲實有大智慧。若趙雲統兵,輔以一智謀之士,我肯定謀士之言他能聽得進。 為將者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條件是能使士卒用命。故名將吳起親自替士兵吸膿,為得就是能使士卒用命。而趙雲,做戰英勇,每每身先士卒,最難得的是,有大賞又不獨自享受,而是分與諸軍。這樣的人不是帥才那什麼樣的人才是帥才? 三國9中像張飛這種常常醉酒鞭打士卒的人居然都有84的統帥。。。。 統兵作戰經驗尤為重要,而經驗是需要積累的。一將功成萬骨枯,沒有天生的將軍。若是趙雲一開始就定位在統帥的位置上,我以為他的統兵能力不比關羽差

  • 4 # 始終先生

    實事求是的說,趙雲雖然沒有和劉備結義,不像關羽、張飛那樣被劉備視如兄弟,但確實得到了劉備的重用。

    首先,趙雲長得就非常的帥,《三國志》,《三國演義》中,對趙雲的描述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在趙雲還跟隨公孫瓚的時候,就結識了劉備,且二人互有好感。劉備求賢如渴,看見趙雲這樣長得又好,武藝又高強的好兒郎,自然十分仰慕。而趙雲也因為劉備的仁厚而頗有好感。只是趙雲非常的忠貞,因此,在辭別公孫瓚幾年後,才追隨到劉備的帳下。

    諸葛亮出山後的第一場表演,就是博望坡之戰,趙雲作為先鋒,誘敵深入,將夏侯惇引入山林窄路,才有了諸葛亮一把火燒退了夏侯惇。不得不說,這一仗,趙雲這個先鋒做的有些憋屈(關羽張飛都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劉備自然不會讓他二人前去誘敵),但也正因為這次不辱使命的作戰,才獲得了劉備,特別是諸葛亮的認可和賞識。

    長坂坡時,趙雲更是七出七入,救了劉禪,更讓劉備萬分感動,從此,劉備對趙雲的重視,不亞於關羽和張飛。

    有人總是為趙雲抱打不平,覺得趙雲沒有受到劉備的重用。

    其實我們仔細想一想,劉備自從新野開始,直到夷陵之戰隕落。蜀漢其實沒發生幾件大事。

    赤壁之戰:劉備手下就這麼幾員將,幾千兵,我們不好看出誰受不受冷落。但赤壁之戰後的趙雲,確實受到重用了。

    劉備佔了荊州後,平定荊州治下的四郡,是趙雲領的兵吧?攻打桂陽郡的時候,桂陽太守甚至打算向趙雲求親。

    荊州平定後,是趙雲作為統軍大帥,獨自指揮入川之戰(益州),為劉備入主益州開了個非常好的頭,並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漢水之戰,趙雲又是作為此戰主帥,率軍襲擊曹操的糧草輜重,並用空城計擊潰了曹操的伏兵,扭轉了劉備與曹操僵持不下的局勢,為劉備贏得漢中之戰起了重要的作用。

    劉備舉兵東伐時,趙雲又作為都督,鎮守江州。有人會問:劉備既然重用趙雲,為什麼夷陵之戰不使趙雲為主帥,或帶上趙雲參戰,而是讓趙雲留守後方。

    一,留守後方不代表趙雲沒有受到重用。想劉備傾舉國之力攻打東吳,如果不是至親至信之人,又怎麼會將大後方全權託付呢?

    二,劉備是因為對關羽的死懷恨在心,才不顧其他人的反對,一意孤行。這件事,他當成了家仇來對待,作為家仇,他自然要帶上自己的三弟張飛了。

    劉備死後,作為蜀國元老級被的將領,趙雲自然更是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

    227年,諸葛亮北伐時,趙雲作為一支重要的疑軍,率領少數兵士,在箕谷狙擊曹真率領的大軍,雖然戰敗,但沒有造成大損失,完成了諸葛亮的戰略部署。

    兩年後,229年,趙雲壽終正寢,追封為順平侯。人們總會拿趙雲和關羽做比較,其實仔細想來,赤壁之戰後,關羽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坐守荊州,唯一一次安耐不住自己寂寞而發動的大戰(夷陵之戰),不但葬送了劉備剛剛取得的大好局勢,更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有人說,荊州多重要啊?關羽坐守荊州,不就是劉備對他的重視嗎?

    不否認,荊州的確很重要,非常重要。但關羽也是當時唯一一個適合坐守荊州的將領,為什麼這麼說呢?1.當時剛剛獲得荊州的劉備,算是終於有了自己的根據地。劉備入主益州時,要讓諸葛亮、趙雲、張飛、關羽協同坐鎮荊州,這樣的神仙陣容,可見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

    張飛莽撞,不適合單獨領兵。趙雲資歷尚淺,沒有什麼戰績。而關羽先有戰呂布,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的赫赫威名,又有著張飛比不了的穩重,所以關羽在當時來說是最合適的。作為劉備,自然要把荊州交給關羽。

    只能說當時趙雲欠缺的,就是威名,不然,作為劉備或者諸葛亮,一定會讓趙雲坐鎮荊州。趙雲是個耐得住寂寞的人,有勇有謀,如果再加上一定的威名,會比關羽更好。而關羽耐不住寂寞,更適合追隨劉備征討漢中。

    分析到這裡,應該明白了吧。趙雲受到了極大的重用,比張飛都重。只不過我們總是用關羽作為比較的物件,自然就顯不出趙雲的重要性了。

  • 5 # 一沙漠之狐一

    現在網路上,出於對趙雲(趙子龍)敬仰膜拜的粉絲有很多。話說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現今潮流有一種說法:文當諸葛亮,武則趙子龍。意思是說:在三國裡要論文才方面,當屬諸葛亮最聰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治國理政,排兵佈陣,樣樣精通;若論武行方面,則屬趙雲最完美,能橫掃千軍,一生無敗績,被奉為常勝將軍。而現今網路上有很多趙雲的粉絲在替趙雲打抱不平,認為趙雲在三國裡面功勳卓著,卻混到最後還只是被劉備封了個雜牌將軍,身份地位沒有關羽、張飛、黃忠、馬超他們那般高上。對此,許多人表示很是不解,認為趙雲是不是沒被重用?事實究竟是怎樣呢?為什麼會這樣呢?大約在百年前,年輕時代的毛主席還在湖南第一師範大學的時候就說過——我們最好的老師就是“實事求是” 。下面,請聽小山同志給讀者詳細解讀“將神”趙子龍的戰績封賞問題。用事實說話,才能正確理解歷史問題。

    多數人對趙子龍的印象均來自於《三國演義》,其實大可不必全信。因為那畢竟是小說,作者羅貫中是添加了故事情節的,這是小說家的寫作需要。再者,由小說《三國演義》而拍攝出來的影視劇,其添油加醋渲染的情節片段就更多了,這也是拍攝者為了迎合觀眾體驗而需要的。《三國》電視劇裡的趙雲表現得很英勇,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兩次救“阿斗”的戰例。第一次,大家都還記得,那就是長坂坡七進七出救阿斗。第二次,是在劉備後來的夫人孫尚香要把阿斗帶過江東去的情形下,結果趙雲截江奪回阿斗。從電視情形來看,趙雲真是功不可沒,英雄神勇。長坂坡一戰,趙雲所表現的神勇,相信大家還歷歷在目,因為羅貫中在寫小說的時候就是這麼描述的。所以關於這一段情節,我們看一下就知道,這是一種神話似的描述。而正史《三國志》中,說到趙子龍救幼主,輕描淡寫就幾句話。就說——劉備和曹操打仗,劉備敗了,顧不上老婆和孩子,四處奔逃,而趙子龍護著劉備的老婆和孩子,跑出來了。很明顯,事實是——趙子龍護著劉備家屬,成功跑出來了,而不是趙子龍單槍匹馬七進七出,闖曹軍陣營救出了阿斗。所以說,關於趙子龍在長坂坡救阿斗的戰例是小說、電視劇神話出來的。

    再來說說趙子龍第二次救阿斗。那時江東的周瑜和孫權趁劉備遠征西川(蜀地),使了一計。他們給孫尚香(劉備的後老婆,孫權的妹妹)來了一封信,就說"你母親吳國太身體不行了,回來吧!”其實是騙她的,她母親沒什麼事的。信裡還說,你回來時別忘了把你的兒子(是指阿斗)也帶回來,老太太臨死前想見見這個孩子。孫尚香上當了,就帶著阿斗要過江東。於是就出現了電視劇裡的那一幕——趙子龍(第二次)單槍救幼主阿斗,英勇無比。真實歷史其實不是這樣的。史書《三國志》的記載是,趙雲有過這一段,但是帶著兵來截堵孫尚香的,而且趙雲是和張飛合夥一起來的,孫尚香也迫於無奈把阿斗交還他們領回去了。這次趙雲算是兵不血刃奪回了阿斗,等於沒幹什麼驚天動地的大戰一場,而且還有張飛一半的功勞。所以趙雲的功勞在這次又被《三國演義》神話了一遍。

    說到趙雲一生沒敗績,其實,也不是的。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其中有一回,即失街亭那一回。諸葛亮採用疑兵之計,讓趙雲從斜谷道出擊,頂住魏國曹真軍營。可沒想到,趙子龍大意了,卻被曹真偷襲成功,趙子龍這次兵敗了,諸葛亮的疑兵之計自然也破了。雖然說趙子龍此次是在兵少的情況下敗給了曹真,但敗了就是敗了,不應該說趙雲沒打過敗戰。像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曹操就是以弱勝強。

    其實,趙雲一生上戰場的次數並不多。在劉備前期,他的戰績前面已經說過了。在後期,劉備封趙雲為“掌內事”。意思就是內府總管,專門管理劉備家裡的事,同時也是劉備的貼身保鏢。這就跟打仗沒什麼關係了,所以趙雲戰場立功的機會少。當然,趙雲的官職不高,還跟趙雲的身世與前期際遇有關。相比關羽、張飛,那是劉備桃園三結義的拜把子兄弟,趙雲自然是攀不上的;相比黃忠,那可是東漢末期第一老將,60多歲還能與關羽打成平手,並且身懷百步穿楊絕技,趙雲自是不如;相比馬超,馬超的身世背景十分優越,出生於西北軍團世家,他投靠劉備時給劉備同時帶來了十幾萬兵馬,他個人也是勇猛無比。所以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趙雲的官職比他們低。當然,說趙雲不受劉備重用也是站不住腳的,要不然劉備又怎麼會讓趙雲做自己的貼身保鏢和管家呢?

  • 6 # 奇葩歷史大觀

    提起三國時期的名將趙雲,常山趙子龍是家喻戶曉了,為什麼沒有受到重用?

    個人認為大致有這兩個原因:

    其一,趙雲是一個做事堅持原則,不懂變通的人。做人非常重視老百姓的權益,在劉備剛剛進入四川的時候,劉備為了收買人心打算把得到的土地和房子分發給有功的將領。

    趙雲直接給劉備潑了一桶冷水。

    《三國志》注引《雲別傳》記載趙雲出列對劉備說道:“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

    這句話雖然說的冠冕堂皇,但是將所有的人都得罪了,這是斷人家的財路。

    像趙雲這樣一個直性子,不合群的人,怎麼能得到大家的認同呢?劉備雖然聽從了趙雲的意見,但是失去了一個收買人心的機會,他自然並不會看好趙雲。

    其二,就是劉備心中有一個更加重要的任務交給趙雲。因為他的人品好,所以說劉備就將他一家老小的生命託付給了趙雲。

    趙雲更多的是單位的領導保鏢的職務,所以說他缺少獨當一面的機會了。

  • 7 # 生命中有些人叫做過客

    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誰見到過身為保鏢的人能當統帥,能領導千軍萬馬的人否?古往今來都不曾有過。所以趙雲就是趙雲,武藝高強也吧,個人本領再強,也只如孫尚香所說的一介武夫而已。連當時的女性都看透了這一點事情,何況劉備乎?今人為什麼提及此問題?好笑好笑,好笑今人沒有好好讀懂《三國》,還在那裡瞎胡鬧閒說問與答。

  • 8 # 安定郡小書生

    總體來說,趙雲一生有三個階段,分別是:公孫瓚時期,劉備時期,諸葛亮(劉禪)時期。在這三個階段時期,趙雲確實受到的重用程度不同,下面我們就這三個時期進行進行分別闡述。

    一、公孫瓚時期

    趙雲是常山真定人,也就是今天河北省正定縣人。在東漢末年,這裡曾經是幽州軍閥公孫瓚的勢力範圍。這段時期,黃巾起義雖然被平定,但是剩餘勢力依然威脅著東漢王朝的統治;董卓被關東聯軍討伐,從洛陽遷都到長安。就在這種情況下,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趙雲受到常山郡推舉,率領本郡的子弟投軍公孫瓚。

    這個時期的趙雲應該不是特別受到公孫瓚的重用的。

    據說當初公孫瓚面對率部投奔自己的趙雲時,還揶揄趙雲道:“聽說你們冀州的人都投奔袁紹了,您怎麼能想到我公孫瓚這個小廟呢?”趙雲就回答說:“如今天下大亂,誰知道誰是明君呢?我們常山人商量了一下,認為您還能施行仁政,所以才沒有選擇袁紹而選擇了您。”趙雲很厲害,這段話裡面對公孫瓚既有吹捧,也有敲打。意思顯而易見,你(公孫瓚)別得意,現在你和袁紹都一樣,鬼知道誰能夠笑到最後;之所以投奔你,是我們常山人看得起你,才將寶押在你這的;我趙雲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後面有常山這一整個郡的人呢。

    然而公孫瓚還是不怎麼開竅,要麼就是根本瞧不上趙雲。趙雲這段時間雖然跟隨公孫瓚四處征討,但史書記載趙雲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職務和戰功。後來趙雲以兄長去世為藉口,辭別公孫瓚,再也沒有回來。

    二、劉備時期

    這段時期趙雲應該是受到劉備重用的,但是對趙雲的重用區別與其他武將,與關羽、張飛這些武將還是有明顯區別的。

    劉備與趙雲的相識實在公孫瓚處就開始的,後來趙雲離開公孫瓚時,還與劉備有過一場告別會,估計兩人都以為江湖茫茫路,從此後會無期了。誰知道江湖雖路遠,有緣終會再見,這不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劉備與曹操翻臉後投奔了袁紹,趙雲就偷偷的找來了。二人晚上在同一個被窩裡面一商量,劉備第二天就派趙雲回家鄉給自己招兵買馬。

    這就說明劉備對趙雲是非常倚重的,被當做劉備亂世立足的一張王牌在使用的。趙雲在為劉備招募了幾百人之後,被改編成劉備的貼身部隊在使用,而趙雲也掌握著劉備的唯一一支騎兵部隊。在經歷張飛、關羽為劉備照看家眷,先後發生了呂布、曹操的人質事件後,趙雲接替負責劉備的家眷安全。

    在劉備投奔劉表一段時期,趙雲就一直負責劉備安全工作。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終於率兵南下,劉備只好倉皇南撤,曹操的虎豹騎一路急追,於當陽長阪附近終於追上正率領十萬百姓的劉備。面對曹操的精銳部隊,劉備一方亂作一團。劉備只好率著親信搶先南逃,這時有人彙報說趙雲北上投降曹操了,對此劉備對趙雲是表示充分的信任,認為趙雲肯定有別的打算,斷不會投降曹操的。果然隨後趙雲帶著劉備幼子劉禪回來了。

    在赤壁之戰後,劉備手下兩員大將都在周瑜帳下聽用,其中關羽在荊州北部打游擊,負責牽制北方曹操軍隊;張飛跟隨周瑜在攻打荊州的襄陽。而此時趙雲跟隨劉備,在各方勢力無暇顧及的情況下,趁機收復荊州南部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後來劉備與孫權聯姻,劉備忌憚孫權妹子孫尚香,就專門為孫尚香修建別院,並將自己家庭事務交由趙雲負責,估計主要任務就是監視孫尚香。在劉備入川之後,孫尚香果然在東吳的接應下將劉禪劫持欲回東吳,被趙雲攔江截下。趙雲因此就有了兩扶幼主的不世之功。

    在此之前可以看出,趙雲總體發揮的就是劉備的保安隊長兼管家的角色,在戰場上建樹很小,但不能說趙雲沒有能力,只能說沒有發揮的平臺而已;同樣更不能說劉備不重用趙雲,畢竟此刻趙雲發揮的是與關羽、張飛不同的作用。

    趙雲在戰場上大顯身手是在劉備入川、鳳雛龐統戰死之後,劉備召在荊州駐守的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然後趙雲率軍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陽、犍為等郡,次年於成都南面完成對劉璋的包圍;在攻下成都之後,趙雲被任命為翊軍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在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趙雲更是大放異彩,作戰英勇,被劉備贊為“一身是膽”。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欲進攻東吳,以報孫權伐取荊州、殺害關羽之仇。趙雲進行勸阻,被劉備拒絕,執意東征,留趙雲鎮守江州。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果然東征失敗,從秭歸逃回永安,趙雲進軍至永安,此時吳軍已退。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永安宮。

    要說的是,雖然在伐吳的事情上,劉備、趙雲態度不同,趙雲並沒有因此受到冷落。讓趙雲鎮守江州,劉備的意思很明顯,既然你不同意東征,那就給咱守好後方。事實上,趙雲在劉備失敗後,就及時出兵接應劉備,君臣合作還是很好的。

    三、諸葛亮(劉禪)時期

    劉備去世,劉禪繼位,蜀漢政權迎來諸葛亮、劉禪的時代,趙雲也迎來自己人生最輝煌的時代。

    劉禪將趙雲由中護軍、徵南將軍,升遷為鎮東將軍,並封為永昌亭侯。這裡固然有趙雲之前兩救劉禪的功勞,更是此時劉備時期將領關羽、張飛、黃忠、馬超相繼隕落,趙雲成為蜀漢政權中荊州集團方面資歷最老的代表,威望頗高。

    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此戰,趙雲跟隨出征。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在解決南方蠻族和東吳後顧之憂後,進駐漢中,準備北伐。趙雲作為主將進駐漢中。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令趙雲、鄧芝佔據箕谷,作為疑軍牽制魏大將軍曹真的軍隊。由於兵弱敵強,趙雲、鄧芝作戰失利,但是趙雲畢竟作為老將,及時收攏部隊,擋住了曹真軍隊的追擊。在主戰場諸葛亮兵出祁山,隨著馬謖街亭失守,諸葛亮被迫撤軍。此戰諸葛亮引疚上表自貶三級,趙雲也被貶為鎮軍將軍。在召開總結會上,諸葛亮就問:“我主力在街亭敗退時,建制亂成一團;你們箕谷敗退,怎麼建制還很整齊,與出征時一樣?”鄧芝回答說:“我們有趙將軍(趙雲)親自斷後,因此軍資沒有遺失,人員編制整齊。”諸葛亮聽後就很感慨,當時趙雲軍中還有多餘的絹布等物資,諸葛亮下令分給趙雲部隊將士。趙雲就拒絕了,並表示都是打了敗仗,就不用封賞了,物資歸公充庫,馬上要過冬了,到時候還用得上。諸葛亮就更加感動了,對趙雲那是大大的讚賞。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趙雲去世。至於是怎麼死的,史書沒有記載,應該是老死在家中,算是善終吧。

    景耀四年(公元261年),此時趙雲去世已經30餘年,諸葛亮也已經去世。蜀漢後主劉禪開始對去世的功臣進行首次追諡,趙雲被追諡為順平侯。從蜀主劉禪,到蜀大將軍姜維等所有人都認為,趙雲一生從最早跟隨劉備,兩次救了後主劉禪,遵守法度,功勞顯著,非常忠心,柔賢慈惠、幹事有章程、平定禍亂,才一致用“順平”二子作諡,進行蓋棺定論。這裡既有對趙雲一生的肯定,又不妨含有一絲羨慕加難言的題外之意。

    總之,趙雲的一生還是非常受重用的。趙雲的經歷給在職場的人們一個啟示,人的一生最重要是選對目標、跟對人,受重用不一定在於職務的大小,作主公身邊的人遠遠比爭取職務來的實惠。趙雲就是跟對劉備,雖然職務比關羽、張飛低,甚至比後加入的黃忠、馬超低,但這並不意味著趙雲在蜀漢政權中就地位地下,從《三國志》中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同列一傳就能看出來。

  • 9 # 微雨聽瀾

    趙雲在三國時期是一個集人品、武功、智慧為一體的武將,被劉備一直帶在身邊“掌內事”,如果這都不算重用,怎樣才是重用呢?

    01.古人對趙雲的評價很高。

    南宋的蕭常在《續後漢書》裡稱趙雲:“方時諸將,其最優乎?”

    明代的徐奮鵬在《古今治統》裡稱趙雲:“為三分之完人歟”。

    清代的王復禮在《季漢五志》裡稱趙雲:“無論功烈才品逈出三國諸人之上”。

    02.陳壽在《後漢書》中對趙雲是這樣寫的。

    追諡順平侯。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諡。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荷國之重,亦見諡;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諡;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諡,時論以為榮。

    可見,在歷史上趙雲和關羽、馬超、張飛、黃忠受到重用的程度是一樣的。被封為雜號將軍,是趙雲因為作為劉備的貼身保鏢,沒有太多的機會到前線建功立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有多少種樂器,具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