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茗史館
-
2 # 淼淼兮與吾懷
焚書欲滅先王道,道在人心不可焚。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是兩個事件,先說焚書吧。
一、焚書
焚書事件源於郡縣制與封建制的制度之爭,秦始皇主張的是郡縣制度。
封建制度的本質是“眾建親戚,以為屏藩”,源於五帝時期,盛於周朝。模式如《詩經》中所說“君之宗之”,國家君主族人分據各方,用以對抗異族,壓制被征服之人。但是數年之後,分封的各諸侯國君,相互之間的關係會逐漸疏遠;幾代以後,更是形同陌路了。諸侯各國或因管理方法,或因所處區域環境不同等因素,又分化出強弱不等。強國要繼續發展勢必吞併周邊弱小國家,如果兩個強國為鄰更是干戈不止,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國格局就是封建制度導致的結果。
郡縣制度萌芽於春秋時期,如儒家學說中有“立君所以為民”、“民貴君輕”等言論。自春秋時,小國被滅,便成為大國的一個城(縣),如呂國被宋國所滅,除國名,設呂城。也有“井田制”中的鄉大夫開發耕地較多、人口密集的,升鄉為縣。起初的郡縣制度不徹底,仍有世襲與不世襲之分。
至秦始皇合併天下後,集權於一身,以傳後世,為避免後世出現周天子分封諸侯,執事於霸主的局面,只能深化制度改革,推行郡縣制。
但是秦朝之初,時局並不穩定,並存著幾個威脅秦政權的重要難題,如來自北方蠻族的侵犯,其吞併國家舊族的復辟等。 亂世須用重典,在當時還有不少人尊崇前朝分封制的時候,秦始皇只有採取“焚書”的措施。
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變革和文明進步都有伴隨著血和火的洗禮,要徹底打破舊的制度,也勢必在文化上有所衝擊。歷史上的“革命”有自下而上的,也有自上而下的。秦始皇屬於後者,是在時代進步的大環境下統治階級自發的覺悟,也是犧牲代價最小的,在眾多革命運動模式中尚屬較為溫和的。
“史官非秦記皆燒之”,燦若繁星的先秦典籍在這次運動中焚燬,確實也算是文化上的浩劫。然而實屬秦始皇為消弭旁音,結成主與民“統一戰線”的無奈之舉。
二、坑儒
說到坑儒可能有點扣帽子了。
此事起因於始皇相信神仙,招致了一班方士,替他煉延壽神藥,帶著童男女入海求神仙。有個叫盧生的方士私議始皇,後來逃匿。始皇遷怒眾術士,坑殺四百六十餘人。這件事雖然暴虐,卻完全沒有後世人所說危言聳聽。
前朝史事後朝說,多有添油加醋之事,西漢宗親劉向也是未能免俗啊。
附:
《韓非子·問辯》:明主之國,令者,言最貴者也;法者,事最適者也。言無二貴,法不兩適,故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若其無法令而可以接詐、應變、生利、揣事者,上必採其言而責其實。言當,則有大利;不當,則有重罪。是以愚者畏罪而不敢言,智者無以訟。此所以無辯之故也。
《管子·法禁》:不貴其人博學也,欲其人之和同以聽令也。
《〈戰國策〉序》: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
《史記·儒林列傳》: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
3 # 百里不奚
秦始皇非常貪戀他已擁有的權勢和驕奢淫樂的生活,想永遠地擁有這一切,因此,他企求長生不死!他五次出巡,除第1次是西巡外,其後四次都是東巡。東巡的目的固然是為了加強對六國故地的控制,顯示“威服海內”的震懾力,同時也是為了尋神仙求長生不死之藥。
方士源於古代的巫祝。方土宣揚的是海中有神山、有仙人、煉丹、長生不死之類。戰國中期以後,齊燕濱海地區方士最為活躍。
方士盧生對他說,長生藥至今未獲,是鬼闢作怪,須“秘行避之"”,所居之處勿令人知,以待真人到來,而得不死之藥。秦始皇又相信了,不稱朕而自稱“真人”,行動神出鬼沒,有透露其行止者殺之。他身邊只有少數親信近臣,孤家寡人地生活在神秘的氣氛中。當年“雄圖發英斷,大略駕群才”的秦始皇竟被方士的虛妄之言所左右,幹出許多荒誕之事,留下千秋笑柄。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和三十五年,他又製造了“焚書”“坑儒”的文化浩劫。這時已是博浪沙、蘭池宮升起黑色訊號彈之後,秦始皇的統治已是危機四伏。
他於宮中大宴群臣,觥籌交錯之際,僕射周青臣大唱讚歌,說什麼“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秦始皇喜上眉梢。博士淳于越按捺不住,直斥周“面諛”,但是他提出來的治國安邦的急救藥方,卻是恢復周朝的分封制。事關政體,秦始皇命群臣議論。
李斯指責淳于越等“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進而認為私學的存在使人們“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秦始皇絕不容許任何言行冒犯他至高無上的權威,統一思想是他久已有之的心願,當然完全認可李斯的觀點,並採納其具體建議,下令焚書。把秦紀以外的歷史書,國家圖書館藏之外的民間百家著作全都收繳付之一炬。
先秦時代百家爭鳴,思想活躍,學術繁榮,文化璀璨,典籍豐富,焚書使大量傳世典籍化為灰燼,且開後世文化專制之先河。
焚書次年發生“坑儒”事件。秦始皇一次次上當受騙,神仙沒見到,仙藥沒求來,方士們對他的愚弄讓他窩了一肚子火,恰逢其會,有候生、盧生私下議論他“天性剛戾自用”、“樂以刑殺為威”、“貪於權勢”等等,二人說這樣的人“未可為求仙藥”,相約逃跑。秦始皇大怒,把株連到的460名“儒生"全都坑殺。書,焚不完,博士伏生等把書藏在了壁中;“儒”,坑不盡,陳涉起義後,有孔子八世孫孔鮒等魯之諸儒,帶著孔子禮器紛紛投棄義軍,真個是“坑灰未冷山東亂”了。
回覆列表
“焚書坑儒”可以說是秦始皇身上的一大汙點,然而又有幾人能夠理解他的苦衷呢?“焚書”、“坑儒”實際上兩個獨立事件,應該分開來分析。而之所以會出現“焚書坑儒”事件,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山東六國與秦國之間的文化衝突,以及六國士族階層對秦始皇統治方式的不認同。在秦始皇努力融合各地文化,爭取士族認同失敗之後,他在李斯的建議下,為了秦國的統治穩定,始皇帝最終採取了暴力手段來解決。
△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的根源問題我們知道,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維持這個統一的帝國,而他當時面臨的最大考驗就是因為長期分裂而導致的文化割裂,以及士族階級對中央集權制的不認同。
△秦滅六國
1、文化衝突問題。在歷經春秋戰國數百年的分裂之後,由於各國風土人情的不同,以及發展方式的各異,七國均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例如秦國的秦文化、齊國的齊魯文化、楚國的楚文化等等,這種文化已經深入骨髓,而長期分裂使得各種文化壁壘越來越厚,且相互之間矛盾衝突極為劇烈,幾乎已經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
△李斯獲取秦始皇青睞
2、對中央集權制的不認同。秦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在此之前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統治模式,當時不僅是山東六國對此無法難以接受,最初時期即使秦國內部也有反對聲音。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國高層曾就如何治理國家進行過討論,丞相王綰等多數大臣便建議繼續延續分封制,而時任廷尉的李斯卻說出了分封制的弊端,且認為應該沿用已經在秦國推行多年的郡縣制,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正是因為李斯的話說到了秦始皇心裡,這才開始受到重用。
秦始皇的對策以及成效面對由於文化、政治等差異導致的新政推行困難,秦始皇最初選擇的是更為穩妥的懷柔政策,秦始皇主要採取了兩項措施:
1、設立“博士”職位。以六國士族任職,且准許他們參與討論國事。試圖透過這種方式,獲取六國士族尤其是知識階層的理解,進而由他們影響和引導天下百姓,促進新政的落實。然而結果呢?這些“博士”對於秦始皇的努力並不領情,他們不僅對於秦始皇極為怠慢,且對於新政的非議從來沒有停止。
△秦始皇
2、接納六國文化。對於矛盾重重的各國文化,秦始皇最初採取了容納的態度,例如黃老道家、陰陽家經過綜合儒、法、道諸家的學說,提出了所謂的“五德始終說”,便得到了秦始皇的採納;而秦始皇的“大咸陽”規劃中,也體現出了“法天象地”這種道家學說;“泰山封禪”則代表了對齊魯文化的認可。然而結果同樣很不理想,不但六國文化沒有融合跡象,例如秦始皇的“泰山封禪”便以齊魯士族的嘲笑而收尾。
“焚書”事件導火索:分封制再度被提起這段歷史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著詳細記載: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擺酒設宴,七十餘位官吏、博士上前獻酒頌祝壽詞。
僕射(ye)周青臣首先上前歌頌了一番秦始皇統一天下以來的各種功德,《史記》記載,聽了這番歌頌後,“始皇悅”。然而秦始皇的好心情很快就被破壞了,齊人淳于越上前不但沒有祝賀,且重新提出了分封制,對秦始皇推行的中央集權制提出了質疑。
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史記·秦始皇本紀》△李斯是秦始皇的堅定支持者
秦始皇聽後雖然不悅,卻沒有進行斥責,將其言論交給臣子們來討論。作為秦始皇的堅定支持者,丞相李斯立即上前對淳于越的言論進行了駁斥,認為天下之所以久久不能安定,就是因為這些知識分子在作祟,他們朝堂上不發一言,卻私下裡議論紛紛,對新政進行各種非議。對於這種現象,李斯直接提出了“焚書”倡議。李斯的話再一次打動了秦始皇,對於李斯提出的“焚書”建議,秦始皇只回答了一個字“可”。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史記·秦始皇本紀》“坑儒”事件導火索:方士逃跑、非議新政這裡的“儒”指的並不是儒家的儒,而是“儒生”的儒,也就是所謂的方士。“坑儒”事件發生在公元前212年,也就是“焚書”一年之後,兩件事之間雖無直接關係,卻有著一絲間接聯絡。
△秦始皇
秦始皇統治後期,為了追求長生,他的身邊經常圍繞著一些方士,除了徐福出海尋找仙藥外,最受秦始皇重用的便是侯生、盧生兩位了,然而就在公元前212年的某一天,這兩位術士卻逃跑了。而根據《史記》的記載,兩人逃跑的原因竟然是認為秦始皇過於殘暴和貪戀權力,因此不想為其尋找仙藥了(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而真實原因極可能是,兩人眼見根本找不到仙藥,怕秦始皇治罪,這才逃跑。
△坑儒
而從秦始皇得知兩人逃跑訊息後所說出的話來分析,如果他們僅僅是逃跑,或許也就不會有後續事件了,可是他們為了表現自己的大義凜然,不僅跑了,而且還說出一堆非議秦始皇的話,這最終讓秦始皇發怒了。畢竟秦始皇在一年前剛剛下令焚書,為的就是組織天下對新政的非議,結果這倆人不僅跑了,而且再度非議朝政。於是秦始皇一怒之下,下令將當時還在咸陽的術士460餘人全部殺死,用以懲戒後人。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史記·秦始皇本紀》因此,焚書和坑儒事件的發生,可以說是秦始皇在嘗試以懷柔政策融合秦文化和列國文化失敗之後採取的無奈之舉,是秦始皇為了各項政策順利推行採取的必要之舉。或許方式過於激進,但誰又能懂他心中的無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