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幽默滑稽君
-
2 # 詩詞生態苑
一開始,我是相當的厭惡反感:這樣博取眼球的提問,是在測驗讀者的愚蠢指數,還是考試回答者的情商+智商+歷史常識。及至後來,為了以正視聽,還歷史一個本來面目,還是認認真真的準備瞭如下回答。
禪(shan)位,意思是禪讓位置。
“禪讓”,就是把統治和管理的權力轉讓給富有德能勤績的人。源自於堯帝傳位給舜,舜又傳給大禹。
這是歷史,也是典故。要知道,歷史,是後人寫的;歷史,也是寫給後人的。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如果是你旅遊去到有猴群的地方,你會發現,“猴王”爭奪戰是多麼的血雨腥風,不會也從來不會有溫良恭謙讓的妥協。所以,凡是權力在握的人,沒有一個心甘情願放棄和轉讓權利的,除非迫不得已。
舜,是一個大德之人,也是一個能力卓著之首領。只要他住哪裡,那裡就會聚居起來人,最後地盤越來越大。以德為鄰,安居樂業,是人之共性。就如,我們選擇居住的小區,一定會選擇自己感覺舒服的地方一樣。舜,能讓人有安全感,舒適感,有追隨的願望。
舜的勢力範圍越大,相應的堯的統領區域就會縮小。與其這樣,還不如巧立個名目,把天下治理的權力轉讓給他。以此,落個天下太平不說,至少自己免受最後的刀俎之苦。
這個時候,請你不要忘記:堯,把位置給了舜,同時也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一併嫁給舜。在託付天下的同時,又為女兒託付終身,你說這是套路也好,你說這是賢良也罷,都成立!
所以,偉大的太祖在《賀新郎.讀史》中道:
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
也許,偉人更能理解偉人的情懷和智慧。當然因為舜奏《韶樂》而得名的韶山沖走出來的世界偉人這首《七律.答友人》就更有張力: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裡盡朝暉
湘妃竹上的斑斑點點,都是娥皇和女英對舜帝愛的淚水。
至於說南宋連續三個皇帝禪位,無外乎是說宋徽宗“禪”給大兒子宋欽宗,宋欽宗“禪”給其弟弟宋高宗趙構。
且不說,“禪位”是把位置轉讓給外姓人家,但就說他們爺兒仨拿著龍椅擊鼓傳花似的“倒手”,能叫“禪位”嗎?
顯然不能:
大宋趙家先祖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然後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把人家後周柴氏的江山據為己有。其親弟弟趙光義又透過“斧光燭影”篡權成功。俗話說,樹根不正,樹梢歪。
等到了宋徽宗趙佶,這個被治國理政耽誤的文藝青年時候,宋朝氣數已盡。金國的鐵騎,秋風掃落葉一般馬踏黃河兩岸。趙佶,一個整天泡在書房裡的書畫藝術家,哪裡會有迎戰的膽量,乾脆就把這個“抗金”難題交給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宋欽宗。
積弊日甚,病入膏肓,不堪一擊的大宋,豈是宋欽宗這個年輕人可以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於是,就沒有於是啦。欽徽二弟,連帶宮中男女三千口人,被金兀朮牽羊趕牛一般,從河南開封帶到黑龍江依蘭縣。
開封老窩丟掉以後,剩餘的狼奔豕突南下杭州落腳,看遍趙家花名冊,也只有九王子趙構還屬於根紅苗正,於是生拉硬拽出來主持朝政,他就是宋高宗。
如果說,宋徽宗把宋欽宗推到前臺,是爛攤子局勢下破罐子破摔“試錯”的話,那麼宋高宗就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為大王。
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的連續“禪位”從何說起?
如果說宋高宗還有一點父子之情,兄弟之義,他也斷不會在“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悲嘆中,在“直搗黃龍,與君痛飲”的凱歌中,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元帥回來,殺害於風波亭。
很簡單:那倆人解救回來後,誰是皇上!
這就是歷史。。。
-
3 # 史詩雜談
這三人分別是: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禪位的原因分別是:倦勤、服喪、被迫~
宋高宗趙構他是北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南宋的開國皇帝,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公元1127年五月,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後,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成為南宋首位皇帝。他在位期間,迫於形勢起用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大部分時間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後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與金議和,簽訂紹興和議,向金稱臣納貢。
公元1162年六月,在當了三十五年的皇帝以後,宋高宗以"倦勤"為由,傳位給養子趙昚(shèn),是為宋孝宗,自稱太上皇帝。宋高宗退位後,自稱不再過問朝政,但其實也干預一些政事。加上即位的宋孝宗很孝順,二人關係較為和睦,直到1187年宋高宗去世,年八十一歲。
宋孝宗趙昚趙昚(shèn),宋太祖七世孫,宋高宗趙構的養子,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公元1132年被高宗選中養於宮中,1160年二月被立為皇子,受封開府儀同三司、寧國軍節度使,封建王。公元1162年五月被立為皇太子,改名趙昚。同年,宋高宗讓位於趙昚。即位後,他召主戰派老將張浚入朝,共商恢復河山大計,並下詔為岳飛昭雪平反。"隆興北伐"時收回部分失地,一時威懾中原。但金軍反撲,宋軍主將不和、軍心渙散,損失慘重,只好再次與金議和,改稱臣為稱侄,增加歲幣等。
公元1187年,趙構崩,宋孝宗聽聞後失聲痛哭,兩日不能進食,表示要服喪三年。為服喪,讓太子趙惇參預政事。公元1189年2月禪位於太子趙惇,是為宋光宗,而宋孝宗自稱太上皇,閒居慈福宮,後改名重華殿,繼續為宋高宗服喪。公元1194年宋孝宗染疾,不久於重華殿逝世,年六十八歲。
宋光宗趙惇宋孝宗趙昚第三子,於1171年被立為皇太子。公元1189年宋孝宗禪位,趙惇(dūn)登基為帝。於公元1189-1194年在位,約5年。他即位後病情時好時壞,無法正常處理朝政,時"政事多決於後",大權旁落李皇后之手。但她沒有能力處理朝政,手握大權為李氏一族謀利。因此,李後一門顯赫權勢、財富頗豐。
公元1194年趙汝愚、韓侂冑等人在太皇太后吳氏的支援下擁立嘉王趙擴為帝,是為宋寧宗。宋寧宗登基後,尊光宗為太上皇,史稱“紹熙內禪”或“光宗內禪”。宋光宗對此不知,得知後,他長期拒絕接受宋寧宗的朝見,依舊住在皇宮,不肯搬到為太上皇預備的寢宮。他為失去皇位而憂慮擔心,病情加重。公元1200年九月,宋光宗病逝於壽康宮,年五十四歲。
值得一提,這三人是連續禪位的皇帝,是南宋帝王世系的前三位帝王。他們都是還在位就自動或被迫禪位給了下一任的繼任者,成為"太上皇"一族。 -
4 # 帝國的臉譜
南宋三位帝王連續禪位,是指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這三位皇帝,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甚至是年富力強之時,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養子或親生兒子。將人家拼死拼活都要爭奪的至高權力拱手相讓,倘不是吃錯藥了,就是有非常之隱痛,不得不交。所以,這三位皇帝之所以交出皇權,均各有各自一本難唸的經。
先說宋高宗趙構為什麼交權。趙構是南宋的創立者,他在金兵燒殺搶掠後的廢墟上建立起南宋朝廷,從國家層面而言,可謂厥功至偉。而就個人而言,他先是在金兵的追殺下,倉皇奔逃,苟全性命於亂世,後來在各地武裝的支援下,慢慢立足,再後來透過向金人屈膝求和,成為了偏安一隅的皇帝。
紹興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趙構以“倦勤”為由退位,將皇位禪讓於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這一年,趙構其實不過55歲,說年輕不年輕,說年長不年長,但作為皇帝來說,正是年富力強,正是幹事的黃金時期,而且,他自任太上皇后,他還活了25年,這也說明他當時身體好,可以說非常之好。
那麼,既非身體原因,他退位又是為了什麼呢?這是因為,趙構建立南宋後,一直以向金求和作為對外政策,而求和是以出賣土地、錢帛和尊嚴為代價的屈膝求和,作為一國之主,他因此而面臨的批評和指責自然很多,加上還殺了一個在朝野間影響極大的抗金英雄岳飛,讓他在朝野間的聲譽受損,內心也自然有糾結。
同時,也是在他退位前不久,一個小小的欽差虞允文,因為受命到前線犒師,在採石磯臨時組織了一場對付金主完顏亮渡長江的阻擊戰,竟然將完顏亮打得大敗。以前是因為害怕金兵,所以忍辱求和,但一介文官的虞允文組織軍隊竟然能打敗強敵,這讓趙構對自己的政策有所懷疑,加上朝中抗金情緒高漲。在這種多面夾擊和內心慚愧的情況下,趙構一聲嘆息,便把帝位交給了養子。
宋孝宗登位後,雖然九五至尊,但他上面有個太上皇,在其位,難謀其政,做起決斷來處處受制。比如,他不甘心苟且偷安,希望收復中原,恢復河山,常常向太上皇面前提及“北伐”。開始,趙構沒說什麼,以為他不過年輕氣盛說說。後來看到趙昚啟用主戰人士,摩拳擦掌,積極備戰,太上皇就發怒了,說:“你還是等我“百年”之後,再考慮北伐吧!”
宋孝宗當了27年的皇帝,但其中25年趙構健在,虎視眈眈地做他的太上皇。這25年間,宋孝宗大事幹不得,小事不能幹,受盡了有職無權的鳥氣。所以,趙構死後,他只幹了2年,就把位子讓給了兒子,自己也做太上皇了。
繼宋孝宗位的,是他的兒子趙惇。淳熙十六年(1189),宋孝宗禪位於他,改元紹熙,是為宋光宗。與父親和爺爺不同的是,宋光宗禪位於子,不是自願,而是被迫的。宋光宗的皇后李鳳娘,非常妒悍,不但宋光宗害怕,就是宋孝宗對這個媳婦也大為頭疼,加上宋光宗有心理疾病,雖然管一個國,但其實他一個家都管不好。後來,宋孝宗去世,他處置荒誕,在這種情況下,1194年,趙汝愚、韓侂冑等大臣在太皇太后吳氏的支援下,瞞著宋光宗,將皇位傳給他的兒子趙擴,是為宋寧宗。世界上最可笑的事,莫過於自己禪位於兒子,連自己都矇在鼓裡。
-
5 # 國史記聞
話說人對權力的慾望是無限的,或許只有“充足的安全感”才能讓一個人放棄至高無上的權力。就像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所說,他之所以不敢放棄權利,安享晚年,“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但是南宋的前三位皇帝依次選擇禪位,卻並不全都是因為“安全感”。
宋高宗在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匆忙確立了太子,又匆忙禪位,他的理由是“倦勤”,說白了就是自己當了三十五年的皇帝,太累了!的確,他跑得太累了!從靖康之變到南宋立國,再到各種“南巡”,趙構在位期間可以說一點都沒閒著。對於家庭而言,趙構是非常不幸的——他雖然當了皇帝,但是早已是孤家寡人,可以說沒有任何親人;但他又是幸運的——他當了皇帝,還有一個孝順的兒子。但是為什麼在已經當了35年皇帝的情況下他還選擇退位呢,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主要是因為趙構的臉被打得太疼了!
面對強大的金國,趙構一直選擇割地賠款,並且在國內製造了金國不可戰勝的假象,但是小小的虞允文卻取得了大勝!岳飛的被殺,在當時就激起了民憤,大學士張伯麟曾在太學牆壁上寫到:“夫差,爾忘越王之殺爾父乎?”劍鋒直指當朝皇帝。趙構心想:這種情況下,自己退了算了,讓人家轟下來就不好了!咱可不想一輩子發生兩次“苗劉兵變”啊!
之前文章,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雖然趙構退位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退位不讓權,並且在孝宗朝當了25年的太上皇。但是孝宗在這種情況下,依然取得了很多成就,被後世評為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登基後便在趙構的授意下給岳飛平反,啟用主戰派,後來又發動“隆興北伐”。但是——此時正是金國盛世,南宋“有恢復之君,無恢復之臣”,孝宗很無奈。並且,趙構在1187年駕崩了,孝順的趙昚要去服喪,便決定禪位給兒子趙惇。
宋光宗“禪位”的原因比較清楚——他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據說當年他爹選擇禪位,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覺得自己年紀不小了,該當皇帝了,便在他爹面前染鬍鬚,他爹明白了他的意圖,才選擇禪位。光宗在即位之後病情加劇,基本上無法處理朝政,後來大權落在了李皇后手中。隨後,大臣們實在無法忍受這個瘋子了,便在太皇太后的支援下,在當朝皇帝不知情的情況下,讓皇帝禪位給太子趙擴,即後來的宋寧宗。
-
6 # 天涯看點歷史號
問題裡所說的南宋三位帝王連續禪位,指的是南宋的前三位帝王——宋高宗趙構、宋孝宗趙昚和宋光宗趙惇。
宋高宗趙構趙構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九子,是“靖康之恥”中唯一漏網的親王,因為他作為宋徽宗僅剩的唯一一個兒子,具有天然的號召力,雖然高宗本人被金國嚇破了膽,但是最終憑藉著南宋的中興四將的武力鬥爭,南宋最終與金國劃江而治,高宗本人也在杭州過上了安穩的日子。
宋高宗做了三十二年的皇帝,在位期間與北方的金國達成了“和平協議”,但是在金國不穩定的情況下依然會對南宋發起挑釁和戰爭。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金國又再次入侵南宋,這讓宋高宗又產生了逃離臨安的想法。於是,第二年,宋高宗以“倦勤”為名決定禪位給兒子趙奢,其實厭倦皇位只是一個表面的“說辭”而已,其實這一招和他的父親宋徽宗如出一轍,撂下皇位,將來逃跑的時候也更方便。
趙昚並不是他的親生兒子,高宗唯一的親生兒子在三歲生病時被宮女踢倒火盆嚇死了,而高宗又被金兵嚇得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他只好從太祖趙匡胤的後裔中選取了一位來做自己的繼承人,就是宋孝宗趙奢,至此,大宋的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系。
宋孝宗趙昚趙昚是高宗的養子,也許因為趙昚身上流淌著的是太祖趙匡胤的血液,所以趙昚致力於恢復故土,一心北伐,但是高宗不願意(或者說不敢)與金國為敵,所以在高宗在世之時,孝宗一直受到高宗的牽制。在高宗去世後,倦於政事的孝宗傳位給兒子光宗趙惇。
孝宗主持過隆興北伐,可惜此時南宋初年的名將都已經凋零,缺乏優秀將領指揮的南宋失敗了。失敗之後的孝宗再也沒有打算北伐,而是轉而發展經濟,最終實現了社會富庶、百姓安居的局面。可以說孝宗是一位敢為、想為、能為的皇帝。
宋孝宗以孝聞名,雖然他不是宋高宗的親生兒子,但是對宋高宗卻孝敬有加,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十月,當了十四年太上皇的宋高宗趙構駕崩,宋孝宗十分悲痛,表示要為宋高宗守孝三年,於是他讓太子參與政事。淳熙十六年二月,宋孝宗正式禪位給太子趙惇。
宋光宗趙惇光宗是孝宗的親生兒子,可是這個親生兒子對自己的父親,還不如自己的父親(趙奢)對待養父(趙構),光宗幾年都不去拜見孝宗,甚至連孝宗病重都不去看望,這樣的皇帝在以孝為先的宋朝很難得到百姓的擁戴,而且光宗身體不好,政事都由心狠手辣的皇后李鳳娘把持,採取了很多倒行逆施的政策,因而光宗的執政合法性受到了權貴階層的挑戰,最終被大臣聯合太皇太后吳氏擁立他的兒子登基,光宗被“尊為”太上皇。
如果加上宋徽宗,其實宋朝祖孫四代出了四位太上皇,成為太上皇的原因和方式不盡相同,結局也不同,但是作為祖孫四代,連續成為太上皇,也是中國歷史罕見的一幕,也許太上皇是傳染的。
-
7 # 秦野雁
這個問題頗有新意。我覺得宋朝有個特別有意思的傳統,就是都愛當太上皇,難道是都喜歡管皇帝,都要做一個比皇帝還要大的領導?南宋開國後,從第一任高宗趙構算起,宋孝宗趙昚,宋高宗趙惇三位皇帝都兼任過太上皇,並且是連續性的。
宋高宗趙構是南宋的開國皇帝,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會當上太上皇,按理來說最不應該當太上皇的就是他了。他建立南宋之後,畏敵如虎,一路南逃,屈辱求和,偏安一隅。他希望透過屈辱的“紹興和議”給南宋帶來和平和安康,所以殺了岳飛。但是公元1161年9月,金國撕毀和議又舉兵南下,被虞允文的宋軍打的大敗,南宋又可以安全一陣了。
這一仗讓很多人改變了看法,金國並不想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強大,只要我們認真對待是完全可以擊敗他們的。這樣宋高宗的求和政策漸漸失寵。宋高宗沒有辦法,以我老了,討厭政務,我要怡神養志去了。便傳位於太子趙昚,當起了太上皇了。
宋孝宗趙昚,高宗養子。宋孝宗還是想有點作為的,繼位之前他就看不慣趙構的求和政策,而且很多次上書表示反對。繼位後便為岳飛平反。隨後又命張浚主動出兵抗金,誰料想一仗敗回。他想想還是打不過金國,還是把張浚罷免算了。之後和金國又搞了個屈辱的“隆興和議”。當然,宋孝宗的政策多多少少受到太上皇趙構的干預。所以他一氣之下以為高宗服喪為由禪位於太子趙惇。也像他父親那樣當起了太上皇。
宋光宗趙惇,孝宗趙昚第三子。大家都知道, 宋孝宗和宋光宗的關係很差,差到什麼程度呢?宋孝宗病重病危期間,宋光宗都不去探望,可想而知這對父子到底有多大的怨恨。究其原因,宋孝宗干預宋光宗的繼承人問題,他讓宋光宗以後傳位於侄子趙抦而不要傳給他的兒子趙擴,宋光宗當然不願意,甚至大為惱火。再加上宋孝宗非常討厭光宗的皇后李鳳娘,曾經說要廢掉她的皇后位。這讓李鳳娘懷恨在心,不斷離間孝宗和光宗的父子關係。在上有太上皇打壓,下有彪悍的李皇后干預。宋光宗的精神幾近崩潰。當他的皇位被傳給自己的兒子趙擴時,自己就成了太上皇。他這個太上皇經常在怨恨,咒罵和痛哭中度過。
回覆列表
靖康之變之後,康王趙構倖免於難,在南京應天府繼承大宋皇位。史稱南宋。南宋初期的三個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的情況,那就是都到了晚年都在無奈中退位,自主禪位給自己的兒子,當起了無憂無慮的太上皇的生活,古代男子一直都有把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既然把皇位讓出去了,雖然是太上皇,但是手中的權利也就沒有了。這三朝皇帝為何都要禪位呢?箇中玄機,耐人尋味。
我們先來說說第一個皇帝趙構的情況,趙構一直都是一個主降的人,我們的英雄岳飛雖然在抗金作戰中一直節節勝利,但是最後還是被趙構給殺死了。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開始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堅守對金和議條款,每年除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外,送給金統治者賀正旦、生辰等的禮物也“以鉅萬計”。並且對金稱臣,這就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紹興議和。
然而,現實結結實實地給了宋高宗一記響亮的耳光,紹興和議墨跡未乾,金海陵王完顏亮就揮軍南下,飲馬長江,差一點就重演了當年金兀朮搜山檢海捉趙構的一幕。實際上宋高宗也早就準備好了再一次出海逃亡。
這時候南宋文臣虞允文率領軍民於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阻遏金軍渡江南進的江河防禦戰。 采石之戰是南宋宋軍抗金斗爭的重要戰役。此戰由文臣虞允文指揮宋軍打敗金軍,使金軍未能如願從採石磯渡江南侵。采石之戰宣告了宋高宗投降政策的徹底破產,令他一時間聲名掃地。這時候趙構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自稱太上皇帝。這位在位35年的宋高宗也就無奈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下面我們再來介紹下第二個皇帝宋孝宗趙眘。這位皇帝應該是南宋最有的作為的皇帝,他是以為的的確確的主戰派的人物,在他登上皇位之後,便重新啟用著名的主戰派張浚為相,積極備戰。公元1163年4月,張浚坐鎮揚州,指揮李顯忠和鄒宏淵兩路出兵,開始了著名的隆興北伐。
然而由於宋高宗和秦檜的自毀長城,南宋的主戰派已是人才凋零。張浚本為文臣,雖有志報國,主持過對金作戰,但戰績卻不敢恭維,著名的富平慘敗就是張浚指揮不力造成的,說他是一個志大才疏的民族英雄並不為過。況且此時的張俊廢置已久,老病將亡,何堪北伐大任?在具體的作戰過程中,由於宋朝軍事制度的固有缺陷,往往人為對將軍們掣肘牽制、相互制衡,加之李顯忠、鄒宏淵兩人素來不和,張浚又不能妥善協調,最終造成了隆興北伐流於失敗。
軍事上的失利讓宋孝宗認識到北伐不能急於求成,必須從長計議。於是他勵精圖治,整頓內政,整軍備戰,力圖恢復,然而,高宗朝“有恢復之臣,無恢復之君”,孝宗朝“有恢復之君,卻無恢復之臣”,當時主戰派只有虞允文可堪大用。宋孝宗當了27年皇帝,前25年高宗一直健康的活著,一直堅決反對主戰,甚至對孝宗說,“等我百年之後,你再為之”。而且此時金國正值號稱“小堯舜”的金世宗掌權,南宋也沒什麼可乘之機。
公元1174年二月,虞允文因病去世,這對孝宗的中興大計無疑是沉重的打擊。此後,南宋再也找不出像虞允文那樣堅決主戰又有才能的大臣,主和派官員充斥朝堂。面對窘境,孝宗既痛心疾首又無可奈何,昔日的銳氣消磨殆盡,或者說孝宗還是缺少一種矢志不渝、戰鬥到底的狠勁與魄力。公元1187年十月,高宗趙構病死,孝宗儘管卸掉了主和的緊箍咒,但他早已力不從心。公元1189年二月,宋孝宗正式傳位於太子趙惇,是為光宗,自己則退位做起了太上皇。
在宋孝宗這一朝雖然有這一位主戰派的明君,但是缺少會打仗的將軍,如果這時候岳飛,韓世宗他們還活著,或許宋孝宗的宏圖大志就能實現了。這也是一種無奈,宋孝宗和岳飛他們都沒有在對的時間沒有遇到對的人,心中的理想抱負也就只能埋藏心中了。
第三位要來介紹是宋光宗趙惇。宋孝宗是歷史上個名副其實的孝子,然而他選擇的繼承人——光宗趙惇卻是一個著名的不孝之君兼精神病患者,同時,光宗的皇后李氏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潑婦、妒婦。從這個意義上說,宋孝宗真是既害了國家,又坑了自己。
立儲之爭讓光宗的精神病徹底爆發。他偏執地人為父親孝宗不僅威脅兒子嘉王的太子地位,甚至還威脅到了自己的皇位。同時,皇后李氏時時控制光宗,想方設法離間孝宗、光宗父子,加劇了光宗的病態心理。
公元1189年六月,孝宗駕崩,光宗竟不顧人倫,不肯主持喪事,這無論在當時還是今天都絕對是天大的不孝。隨後,光宗的精神病日甚一日,南宋政局動盪不安,國家再也不能掌握在這個瘋子皇帝手中。公元1194年七月,太皇太后吳氏(高宗趙構的妻子)及趙汝愚、韓侂冑等人宣佈光宗禪位,擁立嘉王登基,是為寧宗。此時,瘋子皇帝宋光宗依舊在宮中瘋瘋癲癲地發號施令,奈何宮外已經變了天!這樣的人能登上帝位、統治國家,只能說是歷史的不幸,黎民的災難。
南宋三朝內禪,都是無奈之舉,原因或是威名掃地,或是力不從心,或是不能勝任,“無奈”二字,冥冥中昭示了南宋王朝的歷史走向。沒有驚天的魄力,只在無奈中尋求妥協的平衡點,這樣的王朝終沒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