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櫻桃小魚子
-
2 # 心立方
一個孩子自卑絕對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的問題,所以作為家長也要有所反思。
你是否太過干涉孩子的一些日常活動,一般來說孩子的天性是傾向於去嘗試各種新鮮事物,這時孩子是自信的,相信自己的,但是如果此時家長代替孩子完成了事情,孩子沒有體會到自主完成的成功經驗,也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一次兩次還好,如果家長包辦的次數過多將會直接導致孩子從此放棄不斷嘗試的可能,轉而習慣於依賴自己的父母。此時孩子就產生了自卑傾向,因為他無法相信透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實現他想做的事!
孩子在完成一件事時家長給予的負面評價對於正面評價,也就是經常批評,否認,指責孩子的行為和成就,嚴重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在以後的做事過程中畏首畏腳,自卑怯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對待孩子的行為要寬容一點,即便孩子不小心犯了一些錯誤,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那都沒必要太過緊張,嚴厲的指責孩子,給孩子留一點反思的空間。
另外對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很多家長喜歡用高標準來要求孩子,因為內心把太多的希望寄託於孩子的身上,所謂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過高的期望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最終成為束縛孩子發展的枷鎖,重壓下的孩子自然無法去按照自己感覺做事,一個不按照自己感覺生活的人是沒有自信的,自然也就會變得自卑。
-
3 # 融和小屋正面管教龍哥
每個孩子都不是生來就自卑的,孩子自卑的形成一定有其特殊的原因,其主要因素應該與家庭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每個人都有的。自卑感的存在是讓人們看到自己的不足,激勵自己追求卓越的一種動力來源,它是一種正向的能量。而自卑情結才是讓孩子陷入自卑的原因,自卑情結是指孩子為了獲得更多關注,而選擇讓自己變得軟弱的一種方式,正是這樣的選擇,才讓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卑者。
當然,這個選擇的過程並不是孩子主動選擇的,而是在父母的養育過程中,透過各種因素慢慢形成的。所以,要改變孩子的自卑情感,激發孩子自卑感的正向能量,幫助孩子重新找回追求優越的信念,這才是父母應該做的。
01 正確識別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軟弱會得到成人更多的關注與幫助時,他就會有意識地不斷地傳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從而獲得更多的支援。父母可以透過正面管教的“錯誤行為目的表”這個工具,準確識別出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02 有意識訓練孩子的技能孩子不是生來就具備所有技能的,成人的能力也是經過不斷地練習才具備的。所以,成人對於孩子的學習過程要有耐心,要適應孩子學習的節奏,訓練孩子學習必備的技能,這樣才能幫助孩子不斷變得更好。
03 鼓勵孩子勇敢面對失敗孩子的成長過程,必然會遇到挫折和失敗,如果父母總是批評、打擊,這樣只能讓孩子放棄卓越而向自卑情緒方向發展。反之,如果父母總能帶著愛支援和鼓勵孩子,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和幫助,這樣孩子才能越挫越勇。
自卑感可以讓孩子向著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主要就看父母如何教育和引導了。
-
4 # 聽說吧心理諮詢
我們對自卑的理解通常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它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同時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緒體現,一旦孩子如果被自卑心理所籠罩,其身心發展及交往能力將受到嚴重傷害。父母如果發現,須儘早幫助克服和糾正,以避免形成自卑性格。
一、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
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不能苛求孩子。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應該與孩子實際的能力和水平相適應。孩子取得成績,家長應及時表揚、鼓勵,使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於平時學習成績差、考試總不及格的孩子,家長應以關心和安慰的態度幫助孩子分析錯誤原因,總結經驗教訓,給孩子以耐心的指導,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績,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逐漸樹立自信心。
二、豐富孩子的知識,開闊孩子的眼界
生活中,經常會發現當好多孩子在一起交談時,有的孩子講得津津有味、繪聲繪色,有的孩子卻只在一旁聽著,一言不發。孩子之間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呢?這主要是孩子的知識面不同,有的孩子見多識廣,有的孩子見識短淺,相比之下,那些知道得很少的孩子就容易產生自卑。因此,父母應有意識地幫助孩子豐富知識,開闊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能力。
三、建議孩子使用小目標積累法
很多孩子產生自卑,往往是由於對自己要求過高,把自己已經取得的小成績淹沒在大目標無法實現的焦慮中,心理上就常常籠罩在悲觀、失望的陰影中。孩子可以自己制定一個個能在短期實現的小目標,引導自己向前看,從已經實現的小目標中得到鼓舞,增強自信。隨著一個個已實現的小目標的積累,不僅會形成一個實現大目標的動力源,還會使孩子形成足以克服自卑的信心。
四、教孩子揚長避短,學會心理補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同時,也有自己的短處和劣勢。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長,就連天才也會喪失信心,自暴自棄;相反,一個人若能揚長避短,強化自己的長處,就是有殘疾的人也能充滿信心,享受成功的快樂。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和優勢,併為他們提供發揮長處的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學會理智地對待自己的短處,尋找合適的補償目標,從中吸取前進的動力,就能把自卑轉化為一種奮發圖強的動力。這也是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關鍵。
五、驅逐孩子心中失敗的陰影
孩子在生活中難免遇到失敗和挫折,而失敗的陰影是產生自卑的溫床。所以,父母應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變化,給孩子以指導,幫助孩子及時驅逐失敗的陰影,這是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的重要手段。驅逐失敗陰影的方法很多,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兩種:一是父母要幫助孩子將失敗當做學習的機遇,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從失敗中學習和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二是徹底遺忘,父母要幫助孩子有意將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徹底地忘記,或是用成功的經歷去抵消失敗的陰影。
六、引導孩子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
自卑者大多孤僻、不合群,喜歡把自己孤立起來。而積極的人際關係會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援系統,有利於自身壓力的減緩和排解,性格也會變得開朗起來,並且在與人交往中也會更加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家長要鼓勵自卑的孩子多與別人交往,並教給他們一些社交技能。
七、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樹立孩子的自尊心非常重要。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強,如果做錯事,自己就很內疚。如果家長再對他冷嘲熱諷,甚至拳腳相加,就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會“破罐破摔”,越來越差。這時家長應關心、體諒孩子,對他說人人都會犯錯,只要知錯就改,下次不犯就行了。這樣,孩子會排解消極情緒,越來越自信。
-
5 # 宸媽碎碎念
心理學上把孩子分成了三類:
一種是輕鬆型,這樣的孩子培養過程家長比較輕鬆,孩子幼兒時期不吵不鬧,長大後孩子好像自然而然就很順利。
一種是撫養困難型,這樣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特別費神,長大以後也比同齡孩子各方面發展稍微緩慢一些。
最後一種是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屬於發展緩慢型,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前期發展較為緩慢,但是經過培養孩子後期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一般來說,大多數孩子是第一種,第二種的孩子比例較少,還有另外一小部分的比例是第三種。在孩子出生以後,我們要儘快搞清楚孩子的分類,然後有針對性的育兒。
針對自卑的孩子,是幼兒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建立出了問題,所以針對自卑的寶貝,首先需要調整的是家長的心態,家長要全然的接納自己的孩子,真正的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安全感。其次是在生活中家長要有一顆善於發現和鼓勵的眼睛。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哪怕是一點點的小習慣,一旦發現就馬上表揚和鼓勵,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自身的價值,這樣就能逐步克服自卑了。
自卑的孩子都很敏感。敏感的孩子都是特殊的天使,我們的教育過程中要格外關注他們,給予他們儘可能多的肯定和支援!
-
6 # 隆光1
如果你的孩子,產生“自卑”或著患有“自閉”等症況,那麼,就讓我們心懷菩薩慈悲!輕輕的把他的眼淚擦乾,輕輕撫平他的心,讓他勇敢的衝出封閉心靈的大門……!決定要:有辦法讓孩子笑一笑,再笑一次,再笑一次……這是愛的使命,這是締造幸福的心願!||關愛孩子衝出封閉的大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耐心的開導他邁出“禮貌.禮儀.禮道”的第一步,那怕向別人問一聲好,向老師長者鞠一下躬,也是莫大的啟蒙。然後,更重要的是,要開導他:邁出“分享.施捨.幫助他人”的第一步。哪怕送別人一件禮物,幫助別人一下,也是莫大成功的開始。再是一定要有方法引導孩子產生健康向上的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引導孩子堅持不斷的進行身體鍛練,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千萬不要嫌棄棄孩子,怨恨孩子,責怪孩子,更不要打罵孩子。||孩子須要愛,家人須要愛,他人須要愛。你走來,他走來,大家走到一起來,讓我們共同關愛失去健康的人。讓世界充滿情和愛,這是菩薩精神,這是無畏佈施,這是無量功德……
-
7 # YoKID育兒寶典
心理學認為,自卑也稱“自卑感”,是指個體遭遇挫折、無法達到目的時的無力感、無助感及對自己失望的心態。個體在社會化程序中,由於經常處於落後的地位,無力改變現狀,或努力後仍無法趕上而累積起來的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自卑的孩子大多數比較內向、不合群,常自己把自己孤立起來,不願與人交往,常常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悲觀失望,消極處事,十分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小學生自我評價時,總習慣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如果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過低,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比如說老師的評價,就會影響他對自己的認識,從而過低評價自己,產生自卑心理。
造成自卑心理的影響因素很多,比如,孩子本身個性的影響,孩子的性格等等,都會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此外,還有家庭、學校等的原因。可以用一些方法來矯正孩子的自卑。行為矯正訓練的方法。先讓孩子從一些簡單的事情入手,比如向陌生人問路,自己買東西,逐漸讓孩子體會到舉手的樂趣。並且及時表揚孩子。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對孩子的要求應該與孩子實際的能力和水平相適應,不苛求孩子。孩子取得成績,及時表揚、鼓勵,使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如果平時學習成績差,建議父母以關心和安慰的態度幫助孩子分析錯誤原因,總結經驗教訓,給孩子以耐心的指導,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績,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逐漸樹立自信心。
-
8 # 也許可惜
在兒童文學作家樂多多的《胡小鬧日記》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有個孩子很自卑,老師讓同學們輪流說他的優點,最後那個孩子恍然大悟:原來我有這麼多優點呀!有了這樣的想法後,孩子的自信心就慢慢找回來了 。
-
9 # 巷裡捌號
就我個人經歷而言,孩子的自卑,甚至是最終性格的形成,與父母的教育是有很大關係的。所以,你要問孩子特別自卑怎麼辦,首先得問下自己,作為父母親,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對,才讓孩子特別自卑。
我先說說我的經歷吧!
在我讀小學的時候,成績還算不錯班裡前幾名的那種。但放學回家做什麼事,總是輕易就被我父親否定。有時他的語氣也不是很強勢地說你不對,就是埋怨式的那種。
比如,讓我去搬幾塊磚過來,我就去搬了,搬過來之後他一看,就說:“唉,你搬一些那麼好的磚幹嘛,搬那種碎點的,你沒看這裡不需要用這些好的嗎?”正當我要去搬哪些碎磚時,他又說:“誒,你別去搬了,還去搬幹嘛,過來這裡,先做這個事,唉,真不知道你怎麼想的。”然後又開始數落,說放的位置不對啊,說哪裡哪裡又做得不好……總之,他總是輕易就用這種語氣說我哪裡做得不好,搞得他那邊很嫌棄我的樣子。到了最後是什麼效果呢?就是我跟他幹活時,我甚至連站在哪個位置,都要思索半天,然後又被說我怎麼那麼笨,這點都不知道……搞得我一被叫去跟我父親幹活,甚至只是日常相處,都覺得心裡有些壓抑,這種經常不被至親肯定的痛苦,恐怕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理解。就是在這種狀態之下,就算我學習成績再好,也不足以彌補,一直都覺得做事不太敢放手做,還有自卑什麼的。不過還好,隨著我慢慢長大,有了自己主見,加之不像小學那樣經常在家一起共事,才慢慢少了這種感覺。
以上只是我按印象舉的一個例子,事實上還有很多地方都差不多的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所以,你看到孩子特別自卑,首先想一下自己作為父母,是不是有哪些地方,在潛移默化地促成了孩子現在特別自卑的狀態,然後再反思逐漸去改善。
我也給幾點建議吧:
第一、在日常相處中,多鼓勵孩子,多說一些積極性的詞,少說負面的詞,這樣就能慢慢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從而逐漸脫離自卑。比如,他做作業時,碰到某個題不會,你可以耐心點鼓勵他往正確答案的方向去想,做出來後,就表揚他,如果做不出來,也可以說他作業的其它題目都做出來了,很厲害。這樣能讓他逐漸認可自己的能力,並且覺得自己並不差。但不能說,怎麼連這題都不會,怎麼那麼笨啊……這類負面話語,一次兩次還好,長期積累,只怕是會讓孩子越來越不敢做題,越來越自卑;
第二,多帶孩子出去遊玩,多接觸外界。比如週末,你可以帶他去遊樂場玩一下,也可以帶他去書店看看書,還可以帶他出去春遊,或者純碎只是帶他出去公園走走,都好。這些活動,約上兩三個家庭帶上孩子去,多些交際,也會好一些。
第三,不要過於約束孩子跟小夥伴去玩。孩子一般都是比較喜歡列隊去玩的,兩個、三個甚至是一群。這個時候,你要是都管束他,一直不讓他去跟小夥伴玩,一個是讓他覺得跟小夥伴有差別,覺得很不好;另外一個是那些小夥伴下次再見他時,可能會有嘲諷,慢慢就會被孤立甚至最後是他自己本身主動去被孤立。這樣一來,自卑感甚至別的情緒,很容易就產生了,並且可能對他以後影響很大。
就說這三點建議吧,最主要的還是日常生活中,多鼓勵他,與他溝通時,多用正面的詞。但願你能帶孩子早日走出這種不利的成長狀態。
回覆列表
與自信相對立的一種心理狀態就是自卑。一個人的自卑性格形成往往源於童年時代。
自卑的人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做事畏手畏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般有:
1.身體原因,生理原因。
事實證明,經常生病的孩子比健康的孩子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2.智力,能力的原因。
例如成績不如別人好,努力了也不見有所改變。做事不夠細心,經常受批評,連自己也懷疑自己,越來越不自信。
3.家庭原因
太貧窮的家庭,讓孩子覺得事事不如別人,自然產生自卑心理。還有家庭不和睦,父母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也會引起孩子心理上的不自信的消極情緒。
想要孩子擺脫自己有個快樂的人生,應該怎樣做?
1.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欣賞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逐步建立起自信。
2.多為孩子創造成功的體驗,鼓勵他讚美他。
3.多跟孩子交流,聽聽他的心事和煩惱,教他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