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
2 # 文士野
王允策反呂布殺掉董卓之後,之所以沒有能夠拯救東漢王朝,主要是因為他沒有能夠很好地處理好與漢室舊臣、西涼部隊的關係,同時也未能夠處理好關東所謂“十八路諸侯”的關係,最後導致自己只有得到呂布一人的擁護,而呂布是有勇無謀之人。
首先,王允未能夠處理好漢室舊臣的關係,導致自己失去了人心。作為誅殺國賊的第一功臣,一開始,王允的行為自然是得到了群臣和百姓們的敬重和擁戴。可是得到榮譽和讚美的王允,大概是因此而失去了初心,自己有些飄飄然起來,自覺連董卓這樣不可一世的人,十八路諸侯,像袁紹、曹操、孫堅這樣的英雄聯合起來,都打不倒他,而自己透過隱忍和美人計,就兵不血刃地除去了他,天下之人,還有什麼人是自己需要敬畏的呢?
人一驕傲,便容易目空一切。目空一切的人,就容易讓自己陷入曲高和寡的境地。許多年之後,那位水淹三軍,逼得曹操差點要遷都來躲他的關雲長關二哥,就是因為太過驕傲,所以把自己陷入了絕境,不僅把同盟國東吳逼得要偷偷暗算他,就連自己陣營之內的同殿大臣,劉備的義子劉封他們,都巴不得關羽失敗。最後四面楚歌,敗走麥城。
王允也是這樣子。
居功自傲的他變得目空一切,瞧不起人。和大家聊天談論國事,不再像從前那樣謙讓有禮,和顏悅色,而是擺著一副國之重臣的樣子,每次都正襟危坐、凌厲嚴肅,最後搞得所有人在他面前都小心膽戰,戰戰兢兢,不再像一開始那樣擁戴他。
特別是在處理蔡邕這件事情上,王允處理得近乎執拗頑固。因為蔡邕為董卓嘆息一聲,王允就小題大做,不由分說地把蔡邕抓到監獄。蔡邕因為心中掛念著漢史沒有寫完,請求王允放過自己,哪怕像司馬遷那樣飽受酷刑,他也願意,可是王允就是不願意答應他。
百官和士大夫為蔡邕求情,王允也拒絕了;太尉馬日磾專程跑去找王允,替蔡邕說情,王允也不聽勸告。最後,等到蔡邕被害,文武百官和士大夫都因此議論紛紛,人心思亂,王允才開始覺得後悔。
其次,王允未能夠處理好西涼軍閥的安撫工作,直接導致自己被反擊。董卓身死之後,他的那些西涼部署們,並沒有什麼特別有才能的人,所以一開始他們也都有自知之明,並不打算反抗,而是想要繳械投降,只求朝廷可以繞過自己一命。
可是偏偏王允這時候又舉棋不定,不能夠下定決心。
一開始,王允覺得大家都是身不由己,是被逼著犯罪,都是可以原諒的,並且想著赦免大家。
可是後來,沒過多久,王允又覺得他們的存在是一種威脅,便想著叫西涼軍的死對頭關東軍來接收他們,後來又想著解散他們。
當涼州百姓聽到王允想解散涼州兵的風聲後,便到處傳言,說王允要殺掉所有涼州人,一時之間,整個涼州人心惶惶,涼州兵的將領一個個都成了驚弓之鳥,郭汜和李傕沒什麼主意,打算解散軍隊,各自逃命。這時候賈詡站了出來,說反正是一死,不如收斂士兵,奮力一擊,還可以找到活路。
於是西涼軍團結起來,奔襲長安,打敗了呂布,逼死了王允,還殺害了王允一家人。
最後,王允未能夠處理好關東諸將的關係,導致自己在遇到危難的時候沒有救援。郭汜李傕反攻的時候,能夠幫助王允的,似乎只有呂布。
然而當時,關東諸軍還是都有救援勢力的。可是卻沒有人願意出來救助王允,拯救王室,這也是因為王允不能處理好當時關東諸侯的關係的緣故。
其實,當初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哪一些人可以為朝廷所效命,哪一些人只是湊熱鬧,哪一些是想要藉機發國難財的,他們的表現已經一目瞭然了。
袁紹雖然貴為反董卓的聯盟軍盟主,可是他已經有自己的私心,是不能夠委以重任的。韓馥劉岱這些人,沒什麼主見,也是成不了氣候的。
討伐董卓是,表現最堅決的,一個是曹操,一個是孫堅。
曹操獨自率軍進攻董卓於滎陽,雖然打敗了,可是他的志氣還是可取的;孫堅不僅打敗了董卓,斬殺了華雄,而且還收復了東都洛陽,之後又掃清了漢室宗廟的雜物,修整了被破壞的皇室陵園。
從當時的情形來看,曹操和孫堅當時還是表現出了擁護漢室的模樣。只要安撫得當,這兩人可以成為重振漢室的重要助手。畢竟那時候,曹操的志向,也許還是“漢徵西將軍”的志向。
即使孫堅因為被黃祖射殺,不能夠趕來,可是他的兒子孫策也是有志於繼承父親遺志的有為少年,而且能力一點不比孫堅遜色,一樣可以招攏來,為朝廷所用。
其實,當時,能夠被王允所用的,也不僅僅只有曹操、孫堅和孫策這幾個人,像皇甫嵩、朱儁、盧植這樣的漢室名將,當時也還存活於世,而且他們要麼有在西涼待過,要麼是德高望重的,倘若王允能夠用好他們這些人,又何愁西涼軍安撫不了,漢室安定不了呢?
設想,倘若當時的王允,如果能夠好好地理順這些人才的關係,聽從呂布的建議,將董卓聚斂的財貨拿來安撫天下那些心寒膽戰的人,同時注意選拔那些具有能力的能人志士,讓像賈詡、陳宮、荀彧、荀攸、田豐、沮授這些遺落在民間的能人,不僅讓像郭汜、李傕甚至是袁紹、曹操失去臂膀,讓這些有才能的人到朝廷之中、廟堂之下,來為安穩漢室,中興東漢而出謀劃策,殫精竭慮,天下何愁不能夠平定,漢室何愁不能夠再振。
而王允自己,大概也能夠因此,而成為像霍光、郭子儀一樣的人物吧。
-
3 # 朗照千江月
王允設計殺掉董卓後,不但沒能拯救東漢王朝,還讓東漢王朝更混亂了,而且他自己也把命給丟了,造成這些悲劇的都和王允的性格弱點有關係。
在將董卓殺死後,王允將自己看成是首功之臣,於是王允開始膨脹了,他自己經常對外說,董卓這樣的大奸臣都已經被我除掉了,現在的我還有什麼好怕的呢?所以,居功自傲是王允敗亡,沒能拯救大漢王朝的主觀原因。史書記載,王允在殺了董卓之後,每次上朝的時候都是正襟危坐,面部再沒有和顏了,這時候眾位大臣也不再擁護王允了。
董卓死後,如何安排西涼舊部是王允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而這時候的王允左右搖擺,拿不定主意。本來王允是想赦免董卓的手下的,可是最後不知道為什麼他又改變了態度,說是要懲罰董卓的舊將。
當時王允決定解除涼州兵的兵權,而且還要將全部涼州兵取締,並讓關東兵來控制涼州兵馬。涼州百姓知道這個訊息後,都認為王允要讓關東兵馬來殺他們,所以當時涼州人是一片惶恐,最後被逼急的涼州兵認為,反正都是一死,不如死的痛快一些,於是涼州兵馬聯合起來對抗朝廷。
之後就是李傕、郭汜攻到宣平門下的事情了,當時李傕和郭汜說,董太師對我們非常好,現在董太師去世,我們遭到小人陷害,不得不起兵捉拿小人。王允知道這件事情是有自己導致的,所以他跪拜了漢獻帝,走下了城樓,李傕、郭汜當場就將王允殺死了。
之後漢獻帝再次被李傕和郭汜裹挾,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甚至這時候的漢獻帝還不如董卓時候的情況。而這一切都和王允對待西涼舊部的態度有關。這樣的人如何能夠拯救東漢呢?
還有就是,漢獻帝執政的時候,東漢已經是日薄西山了,封建王朝沒有一個能夠擺脫滅亡的。當時各路諸侯已經紛紛興起,中央政權已經沒有它的影響力了,所以雖然董卓死了,即便王允善待西涼舊部了,東漢王朝也是無藥可醫的,這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
4 # 棍哥觀史
東漢王朝的衰落不是殺了個董卓就能解決的,王允等士大夫的一些努力,也是治標不治本,這也是歷史的鑑證,十常侍亂政找董卓來平,董卓亂政找呂布來殺,接著李傕、郭汜又是一茬,這樣的亂局是一個即將覆滅的王朝所不能把控的,又何況是王允和呂布二人?
布自殺卓後,畏惡涼州人,涼州人皆怨。由是李傕等遂相結還攻長安城,布不能拒,傕等遂入長安。——《三國志.呂布傳》在李傕郭汜入長安前,王允是做過一翻工作的,欲解散西涼軍,有人提議皇埔義真去統領這支隊伍,駐守陝西一帶,加以安撫。但王允認為西涼軍只能解散,因為這樣的話可以起到震懾作用,如果加以安撫,並讓其屯兵於陝,雖然安撫了西涼,關東舉義的勢力(討董聯盟)又會心生疑慮了,兩邊都不得招惹。
但西涼軍不知怎麼就得到了訊息,知道王允要解散其武裝,原來親付於董相國的丁彥思、蔡伯都已獲罪,而他們作為董卓的嫡系,難逃一死,於是李傕、郭汜率軍直逼長安,後來的事就是呂布敗逃,王允連同重臣宋翼、王宏一併處死,王允宗族十餘人也牽連遭誅。
“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小,侍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怒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後漢書.王允傳》這裡王允的處事態度很明顯的體現了東漢朝廷是左右不了局勢的,各方面的勢力都要考慮到,解散一支武裝還要考慮別的勢力有沒有想法,這種情況下,東漢王朝可以說是已經沒救了。在呂布逃走之時,問王允是否願意一起逃亡,王允的一席話甚是悲壯,但還要寄希望於關東諸公,也可以說是愚忠又愚鈍。
而東漢的局勢不僅是亂政造成的,而是其郡縣制的體制遇上了中央集權的衰落而導致,黃巾起義爆發時,腐朽而又衰落的東漢朝廷是無力平叛的,在黃巾軍衝擊下,岌岌可危的東漢王朝只能飲鴆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備,雖成功鎮壓了黃巾起義,但卻使地方州郡長官擁兵自重,徹底造就了外強中乾的局面。
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跟引董卓進京是一個道理,即使殺了董卓也難以挽救東漢王朝,因為朝廷之外的每一個諸侯都是另一個董卓。
-
5 # 文清文清小故事
一,王允不優撫士大夫,搞一言堂。
二,朝廷空有大義名份,卻沒有與之相對應強大的軍事力量。
三,不赦免董卓舊部,想斬草除根,結果弄巧成拙。
四,內部不穩,漢家天下早已是風雨飄零,黃巾起義讓各方豪強看穿了朝廷的虛實,董卓亂政更是徹底撕掉朝廷最後的遮醜布。
-
6 # 農夫說歷史
一出呂布戲貂蟬的戲碼,最終導致呂布與董卓的徹底決裂,前者更是手起刀落結果了董卓,王允舒了一口氣,似乎覺得穢亂宮闈的董卓一死,他預想的東漢可以繼續延續下去,那成想導致了更大的麻煩,那就是東漢各諸侯開始了逐鹿中原的步伐,董卓確實是東漢天下,人人得而誅之的反賊,那為什麼殺了他,不僅沒有能拯救東漢王朝,反而加劇了東漢的消亡呢?先說說王允其人,在董卓還在的時候,那叫一個謹小慎微,想除掉董卓又沒有那個膽量,還是曹操跟他借七星寶刀刺殺董卓,可惜失敗了,於是就來了一出美人計加反間計,這下效果明顯,董卓終於被滅掉了,王允呢,自然以功臣自居,漸漸地他也變成了另外一個“董卓”,只是沒有董卓那麼過分,沒有對漢朝天子的後宮下手,原來謹小慎微的王允,腰直了,說話的語氣也比原來要強勢了,朝臣們都清楚,這是換湯不換藥的節奏,於是王允也成了眾矢之的。董卓所部的騎兵該何去何從呢?王允的做法把東漢推向了深淵,他的處理意見是:董卓舊部也要追責!這些課捅了馬蜂窩了,李傕,郭汜見大勢不妙,先下手為強,除掉了王允,把漢獻帝當包裹似的,一併帶上開始了逃亡,不逃能行嗎?各個地方割據的諸侯,都有自己的算盤,其中曹操最為積極,因為他太清楚,有一張王牌在手,對自己的天下爭奪,是何等的方便,而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兄弟為傳國玉璽,忙得是一身勁,看出了吧,都想當皇帝,而“劉皇叔”劉備打著匡扶漢室的名頭,也參與了天下的爭奪,再有就是孫策,劉璋,劉表等等陸續加入,漢室原來已經是螢火之光了,現在是徹底的吹燈拔蠟了,所以王允策反呂布殺掉董卓,只是表面的東西,而不能從根本上拯救東漢王朝。
-
7 # 共賞五千年
主要是由此兩點造成——
戰略上的偏差空降兵的“找不到北”王司徒能掌控一時局面已尚屬不易,可以說是其拼了“半條老命”才換來這種“輝煌”,拳拳之心日月可鑑!然手中無兵無權,王司徒真的是被逼使出全身解數,孤注一擲,然由於其沒有真正戰略上的眼光,導致一系列未知矛盾的連鎖反應萌芽,其也無法控制和調節這種矛盾,那最終自然是箭弩之末、油盡燈枯哪……
王司徒本是一日子過得還不錯的文臣,但隨著朝綱破敗、民心思變的大環境來臨,其也變得整日憂心忡忡,苦悶不已,深感有心無力!
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說的就是戰亂時對大多數人的寫照!雖其也是儒生,也一樣的無兵無權,但其還是體現出來大丈夫脊樑,作出了與眾不同的舉動來與命運抗爭——美人計……
對於“一窮二白”的王司徒來說,使用“美人計”自然也無可厚非,畢竟是國難當頭!但錯就錯在他“只用其一,不用其二”,沒有舉一反三,導致了戰略上的偏差,以致於最終導致混亂不堪……
戰略上的偏差他想到了“美人計”,在那種環境下戰略思路也還尚可,但錯就錯在他不應該過急地殺死“已經或暫時掌控大局”的董卓,導致群龍無首,讓混亂的時代提前一步到來……
在方方面面都沒有理順的情況下,他大可不必操之過急——
採取“懷柔手段”拉攏團結一切可用之人;斬斷不利於團結、發展的“枝枝蔓蔓”;對掌控實權的董卓“上下其手”向其施以影響甚至“微整小手術”……然他卻犯了醫家大忌——直接動最大的“外科手術”!哪怕出現一丁點失誤,也會留下很大的“後遺症”——麻煩接踵而至!
空降兵的“找不到北”沒有明確的戰略眼光,又不具“掌控全域性”的能力,就猶如陰天在異地作戰卻又丟失指北針的空降兵——同樣的“找不到北”!但人家可是真正的空降兵啊!
王司徒猛然空降至“總司令”位置,無數適從也在情理之中,在所難免!然治理國家尤其是對於處在內憂外患中的國家機器來說——一切都是“現在進行時”,和治理企業不同,不可能給你犯錯的機會……
王司徒在“高管”的位置上沒有經驗,又不進行自我約束,眼見亂成一團,沒有任何章法!還不去請如諸葛孔明等一干的“職業經理人”——
焉有不敗之理
……
-
8 # 小文章大視野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王允沒有處置好董卓餘孽。
《三國演義》中,董卓被殺以後,他的部將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人看著大事不妙,各自帶領著軍馬回到西涼去了。也就是說,王允和呂布只是殺死了一個董卓,而西涼軍,以及董卓陣營的勢力,並沒有受到根本上的傷害。而當時的東漢朝廷飽受董卓的摧殘,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自保力量。此時東漢朝廷實際上的控制者是司徒王允,他並沒有將權力還給了漢獻帝,反而因為誅殺了董卓而被群臣尊為救世主一般的存在,他是怎樣處理這個隱患的呢?
李傕、郭汜等人回到陝西之後,立即派人給朝廷送了一份報告,請求朝廷能夠赦免他們,他們定能夠痛改前非,為朝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等一大堆好話。而王允呢,則說董卓禍亂京師,全是這四個人在背後相幫,“今雖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直接再次逼反了西涼軍。面對當時複雜的格局,以及朝廷幾乎在風雨飄搖中搖搖欲墜的現實,作為執政大臣,王允如此輕率地處置此事,最終導致了李傕、郭汜等人再次起兵,攻破長安,而他本人,也在此次叛亂中被逼自殺,更重要的是,他將東漢朝廷,徹底送進了無底深淵。我們試想,如果王允能夠對西涼軍採取懷柔之策,待朝廷恢復元氣,要殺要剿,還不是一句話的事情,又何必將過早地將其逼反呢?
第二個原因,便是當時東漢朝廷的威信基本已經崩塌,諸侯割據地方的局面早已形成多年,在這樣的現實下,重建漢室的威儀,是十分困難的。實際上,地方擁兵自重的局面在桓、靈二帝時期就已經顯現了,這兩個敗家皇帝不聽忠臣之言,反而寵信宦官,致使宦官染指朝政甚至控制朝廷大權。宦官專政導致朝廷混亂不堪,於是有些大臣處於自保,開始請求外調,出任各州的州牧,最具代表的便是劉焉了,他是劉璋的老爸,前一任的益州牧。到少帝、獻帝時期,諸侯割據地方的局面早已成形,討伐董卓時都是十七鎮諸侯一同出馬,而且都還是各懷鬼胎。在這種情況下,即便王允已經除去董卓,穩定了朝廷的局面,要想再次中央集權,實在是太困難了。
悲催的漢獻帝
說實話,王允對漢室確實挺忠心的,他在除掉董卓之後確實可以幫助漢獻帝重新穩定朝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復漢朝的榮光,然而,空有熱血,才具不足,正是可惜可嘆啊!
(全文完)
-
9 # 薩沙
原因很簡單,
第一,王允殺董卓之前,國家已經分裂割據。
所謂各路諸侯討伐董卓,也就說明國家其實已經被這些諸侯將領控制。
無論董卓贏還是諸侯贏,漢獻帝始終都會是傀儡,因為他根本沒有嫡系的力量,左右不了國家的形式。
所以,董卓死不死,其實無關大局。
東漢已經完了,這是所謂黃巾起義的結果。
第二,王允殺董卓,並沒有掌握兵權。
如果王允殺了董卓後,藉機掌握了董卓麾下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大將,從而掌握強大的軍事實力,也許會中興漢朝。
畢竟當時董卓的軍事力量強大,又佔據陝西省易守難攻。
關鍵在於,王允自身無實力,殺死董卓也只是暗殺。
所以,他不可能控制這些擁兵自重的大將,不會有人甩他的。
而呂布充其量只是一個特種兵大隊的大隊長而且,不是將才更不是帥才,也靠不住。
退一步說,就算王允掌握董卓麾下的軍隊,他未必也會忠於漢獻帝,說不定也是曹操的翻版。
第三,東漢已經腐敗不堪,必然滅亡。
東漢絕非是落到漢獻帝手中才不行的,早在漢靈帝漢桓帝時代已經瀕於崩潰。
這個王朝陷入晚期,已經惡疾在身,不是某個人能夠扭轉的。
如果想要挽救東漢王朝,就必須進行大的改革,當然前提是首先能夠武力穩定國家局勢。
-
10 # 掌心記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各地諸侯借剿滅黃巾之機,擁兵自立。加之靈帝駕崩,以何進為首的外戚與張讓、段掛為首的閹黨,相互絞殺,朝廷局勢極度混亂,更要命的是,野蠻人西涼軍閥董卓以勤王為名,趁機闖入長安,控制了中央政權,皇帝成了提線木偶,整個東漢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命懸一線。
值此危難之秋,作為堅定忠君報國赤誠的王允,沒有絲毫退縮和畏懼,揣著恢復東漢政權,重樹皇帝權威的夢想,被時代推上了歷史舞臺。
董卓進京,廢掉少帝,獻帝劉協繼位,控制朝政後,王允借董卓需要朝中大臣支援合作的機會,採取隱忍合作的態度,順勢歸順,取得董卓的信任,出任司徒兼尚書令。
在與董卓表面敷衍的同時,王允暗中拉攏和培植反董卓的勢力,成功策劃反間計,借呂布之手除掉了獨夫民賊董卓。
剷除董卓,上順潮流,下合民心,朝野上下一片歡騰。作為誅殺國賊的首要功臣,王允立下了不世之功,被"錄尚書事,總朝政"。
很快,王允缺乏政治遠見和政治謀略的BUG就很快暴露出來了,他顯然沒有王佐之才,能駕駛東漢王朝這艘破船迴歸正常航道,反而推到了更大漩渦之中。
此時的王允,作為大漢王朝的首席大臣,在功勳榮譽面前,顯然開始有些居功自傲,飄飄然了。史書稱其“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居功自傲的王允,開始自以為是,獨斷專行,聽不進朝中大臣的意見。特別是在如何安排和處理董卓死的舊部問題上,非常輕率,想赦免董卓的部下,又怕關東軍不服氣,想取締涼州兵,削奪涼州兵將領的兵權,又謀事不周,瞻前顧後,猶猶豫豫,最終引發李傕、郭汜反叛,攻陷長安,以清君側的名義,逼著漢獻帝交出王允,李傕、郭汜命令手下當場將王允處決,時年五十六歲,壯哉!悲哉!惜哉!
自此,獻帝小朝廷又成了西涼軍手中的玩物,你搶過去,我奪過來,弄得皇家威嚴掃地,朝不保夕,徹底沒落。
王允的失敗,一方面,是當時黃巾起義、州牧制後,諸侯自立,朝廷空有名份,沒有與之相對應強大的軍事力量,控制不了地方,東漢政權本身已經病入膏肓。另一方面,還是對當時局勢把握不清,自持功高,不知權謀機變,不優撫士大夫,不赦免董卓舊部,想斬草除根,結果弄巧成拙,把東漢這艘破船徹底給弄沉了。
-
11 # 談古論金
王允最終失敗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沒有團結關東諸侯豪傑。
關東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本身就沒有鞠躬盡瘁以衛社稷的公心,而是出於各自的私利,在這裡,我們倒不是否定他們的初心,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政治本身就是利益的交換和協調。
問題出在董卓伏誅之後,王允有專功之心,而不與關東共功名(王夫之《讀通鑑論》中語)。因此造成了直接的負面影響——可以收為己用的力量沒能收為己用,可以制約使得其不作亂的不能制衡,這麼一來自然天下離心,讓王允直接面對李郭率領的涼州軍團,沒有實力的他也就自然只能GMAE OVER。
王允本身出身幷州王氏,與關東諸侯氣類相近身世彷彿,他本人也是文韜武略無不精通的全才,但是因為決策錯誤,使得關東諸侯無一支援他與敵人爭鬥,其失敗也就是不可免的了。
-
12 # 觀史以明智
因為王允雖然是大漢的忠臣,卻沒有治國的經驗,不會運用權謀,睚眥必報,狂妄自大。
在策反呂布,殺掉董卓之後,東漢終於有機會緩一口氣了。此時最重要的就是安撫人心,使人心歸附。而王允卻是個記仇的,這時候開始秋後算賬了,搞得人心惶惶,他還要對已經解散了軍隊的李錐郭汜斬盡殺絕。
本來這個時候,在董卓死後,西涼軍群龍無首,李錐郭汜已經要回家種地了,誰知道王允緊抓著不放,非要他倆的命,結果這哥倆一合計,反正回家也是死,不如先要了他的命。於是重新召集部隊,回攻長安,王允自殺,東漢又面臨了一次劫難,從此一蹶不振。
-
13 # 阿杜128017086
東漢王朝行將末路了,並不是殺一個董卓就能拯救得了的。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來說,東漢被新勢力新朝代替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
14 # cssla
因為驕傲了,自以為呂布在手天下我有!對群龍無首的西涼軍沒及時安撫,太輕視底層軍官,結果被西涼軍在李,郭兩軍頭的鼓動下死灰復燃。呂布不敵,東漢末一絲中興曙光徹底暗了下去。這裡面不得不提賈詡這個人,如果不是他向李,郭獻策,說不定王司徒真的能成功
回覆列表
三國王允不能救東漢王朝是歷史原因
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師,太原祁人。東漢末年大臣。王允出身官宦世家。他十九歲就開始任公職,壯年時任豫州刺史。因為在和中常侍張讓的鬥爭中失敗,王允被迫去官隱居,在中平六年,何進掌權之後重新出仕,歷任從事中郎和河南尹。在何進被宦官誅殺,董卓掌權時,他已經代替楊彪成為了司徒兼尚書令。身為地方官勤政愛民,由於朝廷腐敗而被迫在此為官,從而密謀刺殺董卓。董卓死後,王允與呂布共執朝政,但是董卓餘黨李傕、郭汜、樊稠等率軍攻破長安,呂布出逃,王允被處死,時年56歲。王允顯赫一時,當最終還是處死,他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不肯赦免董卓部將的罪名,直接導致了李傕等董卓舊部的起兵反叛。董卓在時,為收天下士人之心,重用名士蔡邕,三日而三遷其官。蔡邕雖不滿董卓政治殘暴,卻感其知遇之恩。董卓死時,蔡邕在王允座,聞之不由嘆息一聲。王允本就痛恨蔡邕附庸董卓,見狀怒斥其為董卓一黨,將其下獄,雖百官苦諫而不聽,殺之。這一事件更使董卓的舊部不安。於是李傕等人聽從謀士賈詡的建議,決心拼死一搏,說:“京師不赦我,我當以死決之。若攻長安克,則得天下矣;不克,則抄三輔婦女財物,西歸鄉里,尚可延命。”眾以為然,於是共結盟,率軍數千,晨夜西行。
二是王允當政後驕傲自滿,失去百官擁戴。後漢書記載:允性剛稜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王允誅殺董卓主要依靠大臣士孫瑞和卓將呂布等的幫助,但誅卓后王允邀為己功,士孫瑞等不滿,辭官歸鄉。王允對呂布也看不上,只把呂布只當作劍客看待,當然會引起呂布的不滿了。
其實上述兩點並不是王允失敗的主要原因,王允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沒有及時控制軍隊。王允雖然誅殺了董卓,但軍隊還在董卓部將李傕等人的手中。董卓入關後,為防備關東諸侯的進攻,“乃使東中郎將董越屯黽池,中郎將段煨屯華陰,中郎將牛輔屯安邑,其餘中郎將、校尉布在諸縣,以御山東。”而守衛長安的禁軍,也多是董卓的舊部。王允殺董卓後,派皇甫嵩帶兵攻郿塢,誅董卓全家,皇甫嵩帶的是自己的舊兵,並沒有用長安城的禁軍。因此王允手中雖有皇帝,還有大臣的支援,但是幾乎沒有任何自衛能力,可以說是不堪一擊。這種情況下,整個朝廷簡直就如同坐在火爐上,而王允居然沒有覺察到危險,以為董卓已死,天下就大局已定,沒有什麼禍患了,對董卓舊部的叛亂沒有任何準備,不能不說是重要失策。
王允要控制軍隊,也不是沒有辦法。《後漢書》記載:董卓將校及在位者多涼州人,允議罷其軍。或說允曰:“涼州人素憚袁氏而畏關東。今若一旦解兵,則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義真為將軍,就領其眾,因使留陝以安撫之,而徐與關東通謀,以觀其變。”這裡所說的“皇甫義真”就是皇甫嵩。皇甫嵩是東漢王朝最後的名將,他也是涼州人,率軍平定黃巾之亂,挽救了大漢江山,威震天下。黃巾亂前曾帶兵征討涼州,多所勝績,素為涼州人所畏。而且此人非常忠於朝廷,他在剿滅黃巾後,身擁大軍,威名卓著,有人勸他帶兵進京誅殺宦官,掌握朝政,被其拒絕,回朝交卸兵權。因此皇甫嵩可以說是最合適的人選,若能派他去統領陝縣董卓舊部,以其威名與軍事能力,必能收服眾心為朝廷所用。其次即使不據陝縣,也應該掌握潼關、華陰、蒲津等河南和山西通往長安的關口及守關之兵,以防董卓舊部叛亂。
再次要派人安撫涼州的馬騰、韓遂等人,因為二人過去依附董卓以圖天下,實是朝廷的後患。爭取二人是很有可能的,在董卓死後,二人擁兵觀望,當時馬騰駐軍於郿,但當皇甫嵩帶本部兵馬攻郿收董卓全家時,他並沒有出面干涉。因此可以暫時借二人之力對抗董卓舊部的軍隊,此乃借力打力之策。
但王允卻說:“不然。關東舉義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險屯陝,雖安涼州,而疑關東之心,甚不可也。”王允想的是什麼?他想的是怕如此舉動讓關東的諸侯認為他王允也象董卓一樣脅天子割據一方,從而對朝廷失去信任。他天真地以為四方諸侯還會象過去一樣擁戴朝廷,實不知漢朝末年的政治腐敗已失去天下人之心,關東諸侯紛紛擁兵自立,沒有幾個會勞心社稷。在他誅殺董卓之前,已有袁紹陰謀立劉虞為帝,孫堅攻伐劉表,袁術劫掠州郡只顧自肥,兗州刺史劉岱、東郡太守喬瑁等一系列目無朝廷自相殘殺的事情。由於對形勢認識不清,王允在政治和軍事上沒有采取任何預防措施。
對王允來講,一開始的形勢還是非常有利的。馬騰、韓遂等人還保持中立,要看看王允的朝廷怎麼對待他們,而董卓舊部聞卓已死,非常恐慌。當時中郎將董越已被牛輔內鬥殺死,呂布曾派李肅帶少數人馬去收捕董卓的女婿中郎將牛輔,被牛輔擊敗。但其後牛輔營中無故大驚,輔懼,乃齎金寶逾城走。牛輔的左右貪圖財物,半路把他殺了,送首級到長安。可見當時董卓部下雖擁有軍隊,但已成驚弓之鳥。如果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形勢,或者赦免董卓部曲之罪,然後緩圖之;或者不赦免,整頓軍隊討伐之,都可以有所作為,但王允猶豫不決,什麼有效措施都沒有采取,幾乎是坐等叛軍來攻。李傕等叛軍從陝縣進攻長安,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王允雖然沒有掌握軍隊,但也只得硬著頭皮遣軍出戰,派董卓舊將胡軫、徐榮擊之於新豐。徐榮戰死,胡軫率眾投降。其實這樣的結果早就可以預料了,胡軫、徐榮本是董卓之人,本無戰心;所領士兵又多是涼州人,身在朝廷心卻惶惶,根本就沒有戰鬥力,很多都臨陣投降了。
王允之敗,雖看起來是決策失誤,實際上則是因為東漢王朝徹底沒落了。王允縱使能有所作為,擊敗了李傕的叛亂,也難以抵擋其它割據勢力的進攻。當時東漢朝廷只剩下關中一隅之地,人口只有幾十萬,且西有馬騰、韓遂,東、北等地有董卓餘部,騷亂不寧,從經濟、軍事實力上看,都不具備號令天下的能力了。袁紹據有冀州,袁術據有南陽,均戶口百萬;公孫贊據有幽州,兵強馬壯;劉表割據荊州,地廣兵多。這些諸侯的實力均在朝廷之上,既不起兵勤王,也不服從朝廷號令。如果李傕叛亂時,袁術、劉表等就近勢力能夠出兵救援朝廷的話,王允也不至於失敗。
上述事實說明東漢王朝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王允即使有足夠的聰明才智,也無回天之力,這應該是王允失敗的最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