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永遠春天
-
2 # 參禪擺渡人
武術當中的點穴與按摩當中的點穴當然有一定的關係啊,都是按照每天時辰、人體的氣血執行的。
同一個地方的穴位受到劇烈的創傷,就會影響這個地方的功能。同時針對這個地方的拍打,按摩點穴,都可以緩解這些症狀。針對一些比較敏感的一些地方,比如說大椎啊,膻中穴,太陽穴呀等等這些神經、氣血比較集中、敏感脆弱的地方打擊,都可能導致人體傷殘或斃命。這些都是現對現代解剖學,運動學都證明了。
相反,這些地方因為氣血不通或者受到傷害,可以針對這些地方進行按摩,拍打等,都可以緩解這些地方氣脈不通的帶來的問題,並且逐步恢復。
-
3 # 三指參禪
武術的點穴跟中醫的壓痛點在治療上(是治療,不是攻擊)有異曲同工之秒!
武術點穴包括點攻和解穴,攻擊當然是為了制服對方,解穴是救治,更難些。凡是點穴高手對於人體的經絡穴位、氣息流動是瞭如指掌的,他們大多對跌打損傷的治療非常在行,這不是一般按摩師所能具備的水平。
按摩的壓痛點在中醫裡叫做"阿是穴",既便不在經絡上也可針可灸可推拿,但單獨取阿是穴療效有限,須根據病情配合其他經絡穴位才行。
總之點打的穴位和按摩的壓痛點既有不同之處,也有相同的地方。
-
4 # 胖哥按摩
首先我們先說武術的點穴,人體有多條經絡,其作用為執行氣血,溝通內外聯絡,是全身的調節系統。經絡上的穴位是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關鍵之點。武術點穴功夫的理論,就是建立在上述傳統中醫理論上。點穴理論認為,對於人體一些重要穴位用力擊打,造成一定的損傷,可以產生令人勁力喪失、呼吸困難等作用,再施以手法,則又可恢復正常。點穴功有健身點穴功、醫療點穴功和武術(技擊)點穴功三種。
其次我們再來說中醫推拿壓痛點,壓痛點是以拇指或食指末節指腹觸壓面板時,在呈現陽性病理反應的部位出現以疼痛為主要感覺的點。中醫把壓痛點又稱為“阿是穴”。阿是穴,又名不定穴、天應穴、壓痛點。這類穴位一般都隨病而定,多位於病變的附近,也可在與其距離較遠的部位,沒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稱。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為腧,即人們常說的“有痛便是穴”。。阿是穴的含義是由《內經》發展而來,但“阿是”這一名稱首見於《千金要方》。它們是既無具體名稱(所有的穴點都稱阿是穴),又無固定位置(無論何處的穴點均稱阿是),主治功用也不十分明確(以病情論阿是,不是以阿是論病情),但對病症的治療有效(往往還有奇效)。推拿壓痛點(阿是穴)是秉承中醫理論“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把該處的阻塞疏通開,並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法。
-
5 # 夢奇115
武術的點穴,打穴是為了控制敵手,按子午流注法,按時將穴位打腫使氣血不流通造成敵人受到傷害。而推拿按摩是遁經實施各種手法使氣血流通己達到防病治病療傷的效果。二者手法不同效果相反。也是武術和中醫相通之處。也是武朮和中醫上乘必學之術。
-
6 # 王高華9999999998
武術點穴和中醫的壓痛點推拿按摩是中醫一樹兩個果。只是武術點穴是為制勝之道,使人無力或癱瘓,穴位固定,氣血通行之要道,因此也是治病之要穴,只是手法輕緩而滲透,中的即可。
壓痛點也即反應點,也就是阿是穴,穴不固定,有病就出現,無病沒有。但全息點固定,即可作為診病參考,也可用於治療。
一
-
7 # 純鈞LHGR
有關聯。
醫學上,是靠穴位、經絡、臟腑、營、衛、氣、血等理論為認病配穴的依據;而武術中,也是以穴位、經絡、臟腑、營、衛、氣、血等理論為來進行攻擊。只不過,醫學是為了發揮治療作用,而武術是為了提升技擊效能。
點穴有健身點穴功、醫療點穴功和武術(技擊)點穴功三種;三者相比,健身點穴功最易,醫療點穴功次之,而武術點穴功最難。他們的基礎理論,都是氣血理論,即經脈的迴圈。
醫學上的點穴,有補法、瀉法、聚法、疏法等,實際上,這些方法如果稍加變動,即可對人造成傷害。武術點穴,是在醫學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武術特效手法,結合雄厚的勁力,點打對手身體各經絡上的要害穴位,致使對手氣血阻塞,失去抵抗能力,產生疼痛、痠軟、麻木、昏暈及死亡症狀,從而達到制服對手的目的。
也因此,武術點穴可以點,醫學也可以解。
實際上,點穴傷人與解穴救人,在理論上是統一的順逆兩個方面。解穴時施術者要辨別出哪個穴位被點打,哪條經絡受阻,哪個臟腑受損,然後,隨著經絡的順逆方向運用各種補、瀉、和疏法進行按摩救治,必要時還可增加藥物治療,使被點穴者恢復正常功能,這正是:點穴傷人,輕重有別;解穴救人,酌情施術;肢體痙攣,攣者舒之;軀幹僵直,活僵松之;經絡阻隔,疏導通之;氣滯血瘀,氣血導之。
正所謂“點穴容易識穴難”。不論醫學上還是武術上,其基礎都是十二經之穴,要熟悉各穴之位置,經絡與臟腑的關係,才能發揮作用。
兩者都須深知氣血循行,行之某經是逆行還是順行,是向上還是向下,是向左還是向右等等,都必須辨其明,知其詳,方能得心應手,點之即中。若誤其前後,或誤其左右、上下,則都不能奏效。習點穴法,還應熟知人體諸經的血液循行軌道及其變化,血液循行在何時,經何經絡,注入何穴,順逆凝滯,緩急多少等。
也就是說,醫學點穴和武術點穴,兩者完全同源,基礎理論都一樣,它們就像是手心手背的關係,無謂差異,說穿了,使用者的用心才是惟一分別。
-
8 # 搏擊格鬥圈
武術裡的點穴,與中醫推拿壓痛點是有關聯的,據我知道是武術裡的點穴同中醫推拿壓痛點找穴,只是找穴位的方法不同用法不同;武術技擊點穴是用寸力,中醫推拿壓痛點找穴用的長力。
-
9 # 夢裡不知在異界
壓痛點是經絡不通的表現,多按摩,大概2星期痛點消失,如果不消失,說明病嚴重,繼續按到痛消失,武術所謂的點穴,只是打章門穴部位多點,就算沒點中,打到章門穴附近也會傷身,甚至致命,章門穴本身就是個致命的部位,還有肩井穴也會讓人昏迷,但難打到而已。
-
10 # 實用內家拳法踐行者
古代醫武不分家,不管點穴還是推拿都是相通的。點穴也叫打穴,有36死穴不能擊打,除非特殊情況,可以起到一招制敵的效果,如檀中穴,應堂穴,肩井穴,氣海,太陽穴等,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被打傷了穴位,就要透過按摩和針灸來急救,也就是解穴,按摩針灸時,這些穴位都是大穴,如果痛,說明身體出了大問題,得儘快按照筋絡屬性和時辰來疏通,否則性命堪憂,健康狀況就有大問題。所以一般真正的練家子是不會輕易讓人拍打自己的身體的。
-
11 # 學者254467047
點穴位36種傷害穴,又有36種解穴,點傷害穴須要有8一16公斤力度才能點穴的,如果達不到這樣力度是傷害不了人體的,要命穴只有8個穴位的,其餘的都是傷害的不要命的:解毒藥是民間中草藥的,通脈茹華陀豆,泡酒擦致面板從幹皮回到原來的面板就可以解毒了的。
-
12 # 陸水雲天
點穴的叫法指的是打身體的某一點造成人體喪失功能,而與醫道的治病思想恰恰相反,因此武術點穴是引發或是種病。當人體某處受到擊打引起痙攣巨痛或行為功能受限的狀態就是點穴打穴。再如當肋脅某處由打擊引發的不敢呼吸、不敢抬胳膊、不敢轉頭,因為強制動作會很難受,民間把這種叫岔氣,如果腿某處受打擊痙攣(民間叫抽筋)的話,就會使人體不能移動,術語叫定身法。與中醫的穴位無關。
-
13 # 山東推拿老王
沒有關聯,一個隨機,一個位置明確。壓痛點算是天應穴,也叫阿是穴,它的地方不定,一般反應為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而武術中的點穴則是取穴準確有明確的地方,例如講點天突穴,膻中穴等。
-
14 # 妙音聖一
謝邀答。末學認為,武術點穴與推拿按摩的壓痛點是有關聯的。二者都是建立在經絡穴位的共同認知和掌握.運用的基礎而各立支脈的。既使不是中醫按摩的,也暗合經絡穴位的原理。二者本根同源,而枝蔓有異。異在用心不同,即目標不同。武者習練者用側重於防身健身,崇武德,揚仁義。推拿按摩人,則重在崇仁施義,健身強心,防疾調理,自行惠他。
施人之仁愛,行自於樂助。現實中,諸多武者(有功夫者,諳於穴道者,常遇病危而出手"相助"。故,末學認為二者不止有關聯,而且相當密切。末學修學太極數年,在按摩很得益,運用太極理體施之,施受雙方均得益:受者症狀疏解,末學也煉了身心。自他皆樂,樂在其中也。
一己之見,膚淺體會,
異見不辯,而已而矣。
阿彌陀佛[祈禱][祈禱][祈禱]
-
15 # 功夫季
武術中所點的穴位往往都是生理的要害,主要是阻止氣血的流動而“制人”。
醫療針灸中的穴位多為刺激、疏導經絡而“治人”。
武術中的點穴和醫療針灸中的點穴完全不相同,武術中所點的穴位往往都是生理的要害,而醫療針灸中的穴位多為治療、保健。醫療針灸也是中國的一種傳統醫療方法,目的是治病救人,康復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會醫療針灸的大夫不一定會武術點穴。 ”,但是武術點穴高手應用於醫學臨床治病,有些效果非常驚人。不過真正能做到武術點穴治療者寥寥無幾。
-
16 # 夕陽無限好82808
王春亮說,中醫推拿點穴並不是非要推拿師傅給你做才行,更高的層次還是學會自療自治,自我拉筋健骨,導引點穴,不花一分錢,把自己的病治好,透過自我點穴疏通,刺激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懂得如何強健身心,內外通達,讓身體變得堅韌,免疫力提高,從而不生病,少生病,把病邪擋在身體之外,即使已經形成的病灶也可以強力的自愈,雖然很多人也是這麼想的,但是苦於沒有正師的指點,讓人望而卻步,不敢操作,怕出問題,王春亮推拿導師說,其實這沒有什麼,所謂的走火入魔那都是內行人嚇唬你,推拿點穴沒有任何副作用,因為平常人根本就沒那個內力,無非就是出現沒有效果,或者效果一般,那也很好,就當保健了。
-
17 # 使用者5126877017988
推拿壓痛點能否化開解開是關鍵,痛點,也就是“啊是"穴。如在沒有化開解開,此處還會進一步膠著周邊的肌肉與經絡,逐暫痠痛疆硬,自由行動不便。
回覆列表
這一提問牽涉多層面的內容,十分複雜,非簡單回答能詳述的。今試歸納粗議:
一、我國古代道教修煉士的偉大貢獻之一,就是《黃帝內經》,書中詳述了經絡與穴位。這些人體內的經絡與穴位,是在內功修為中發現的,道教人士悟知,瞭解它們有助於養生及修行道法,於是記錄下來為便於後來修煉士服務。因該書的流世,民間才出現了依書習理習法的中醫生。因此,必須明白——中醫之本源為道醫!“中醫”乃後世與俗家人士(相對的,道士為方外人士)所冠予的稱謂詞。此一點,萬不可糊塗!
道醫為源,中醫為流。後世由民間中醫人士不斷在實踐中發揮針炙、推拿、推經、按摩、拍打、點穴、拔筋、拔罐、埋線、刮痧等等療法。
⊙所謂“壓痛點”,也是後人發揮的產物。壓痛點,既可是穴位,也可是非穴位。非穴位者,無固定痛點,無固定名稱。
⊙所謂“穴位”,是經絡途徑中的一個氣血較集中點,如倉庫、客棧,有固定點與名稱。
道教內各流派也創下了“養生與技擊”雙功能的拳法,拳法中的“點穴術”主要採取《黃帝內經》裡的穴位。唐朝至清朝這一時期,專注武學的道士也發現了一些新的人體穴位,只在本門內秘傳,這是民間中醫生沒法瞭解及掌握的。而民間的中醫生,在針灸、推拿中也發現了一些新的穴位。據當代資料顯示,中醫的穴位已達萬位數,遠遠超過了道教內的穴位數了,故有“周身無處不是穴”之說。筆者以為,無論穴位數量多少,在治病救人中應重視兩點即可:(1)重要之穴位。(2)靈活採取配穴法。
二、佛教體系。
1、西藏密宗修煉佛法,同樣發現人體之經絡與穴位,只是,密宗對“氣脈、血脈、輪點、穴位”的名稱、位置、途徑、作用等與道教不同。比如,密宗重視“中脈”,而道醫重視“任督脈與奇經八脈”;密宗之“遍行氣、上行氣、下行氣”也與道醫之“氣血流注”迥異。
2、漢地顯宗方面,較突出的是南北少林派的“點穴術”。同樣地,它與密宗接近,卻與道門有別。即,少林派用於技擊與療疾的穴位,很多名稱、位置、經絡途徑也是與道門不一致。
由上可知,無論佛、道兩大門之修煉士,雖修為境界與追求不同,卻都在“內視、內觀、入定、開眼”中各自發現人體的各種脈、經絡與穴位,可說殊途同歸。
(附圖:南少林點穴指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