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5
回覆列表
  •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清高和孤傲的禰衡之死是自找的

    有點文才的人,有不少願意顯示自己的清高與孤傲,禰衡就是一位。

    彌衡之死,完全是曹操想借刀殺之,最後被劉表借刀殺之。

    最開始是曹操想派一個使者到荊州勸劉表投降。謀士賈詡建議派一個名士去勸降,因為劉表喜歡與名士交往。曹操覺得有理,問謀士誰可以去?荀攸推薦了孔融(就是那個從小會讓梨的孔子後代)。

    可是孔融卻推薦了禰衡,並說禰衡比自己才學高出十倍,可是你孔融把他直接推薦給曹操也行,沒有,卻給獻帝寫了表,誇了禰衡一番。曹操心裡不樂意。

    禰衡來了之後,曹操一改以往尊重人才的常態,不給禰衡讓座。平時總是非常自負的禰衡受不了這個,開罵吧:“天地這樣廣闊,為什麼沒個象樣的人呢?”曹操自傲地說:“我手下幾十位能人,都是當代英雄,憑什麼說沒人呢?”禰衡問都是誰呀,曹操把手下能人說了一遍。共誇了十四個人吧。

    禰衡笑了起來:“你的誇獎都不對,這些人我都認識。”然後就從頭開貶。他說:“荀彧可使弔喪問病,荀攸只是個看墳的料;程昱僅能開門閉戶;郭嘉還可以念幾句辭賦;張遼只能打打鼓;許褚也許能放放牛,樂進和李典當個傳令兵還湊合;呂虔能磨磨刀,滿寵喝點酒還可以,于禁就是個不熟練的瓦匠,徐晃可以殺豬,夏侯敦可稱完體將軍,曹子孝被人稱為要錢太守,其餘更不用提了,都是酒桶、飯袋而已。這一頓罵,觸到了許多人痛處,當場就有人要殺禰衡。曹操制止了,並問禰衡有什麼能耐。禰衡把自己誇得就跟神仙差不多。

    曹操說,我正缺一個敲鼓的人,你當個鼓吏吧。曹操想用此法羞辱一下禰衡,可禰衡並不拒絕,也答應第二天來打鼓。禰衡走後,武將問曹操,為什麼不殺此狂人。曹操說:“這人有點虛名,我要殺他,顯得我容不得人,他以為他行,我就讓他打鼓,讓他丟人。”

    第二天,禰衡也真來了,曹操請了不少人來看戲。原先的鼓吏讓禰衡換新衣,禰衡也沒換。沒想到禰衡還精通音樂,打了一遍“漁陽三撾”,音節響亮,格調深沉,座上人都受了感動。

    這時有人挑刺,說禰衡沒換衣服,禰衡便將衣服當眾去掉,赤裸裸站在那裡。曹操怒喝禰衡不懂禮儀,禰衡說顯露父母清白之體。曹操又追問誰是汙濁?禰衡當面罵曹操為眼濁,心濁等等。這就是有名的“擊鼓罵曹”。

    禰衡這樣當面罵曹操,使大家都非常吃驚。孔融出來講情,說曹操是英明的王公,不能計較。曹操也不想擔個殘害人才的惡名,只好裝作肚量極大的樣子,讓禰衡去荊州去勸降劉表,如成功給高官做。禰衡明知道劉表不會投降,去了也是凶多吉少,沒答應去。但曹操為了借刀殺人,強行讓禰衡去了。

    禰衡到了荊州,把劉表挖苦一番,劉表很不高興,想要殺了禰衡卻覺得曹操把此人送來,肯定是要借刀殺人,如果殺了禰衡,自己肯定落個害賢的罪名。思來想去,把禰衡轉派到生性殘暴的江夏太守黃祖那裡。

    果然,禰衡在宴席上又諷刺黃祖,說黃祖好像是廟裡的菩薩,只受香火,可惜不靈,最後被黃祖殺了。

    禰衡只能說是一個狂傲到極點的狂生,曹操想殺他,怕落下害賢之名,也知道這樣的人到荊州也不能與人相容,就想出借劉表之手殺他的毒計。可被劉表識破,竟也容忍了。但劉表更陰,把他送給黃祖,黃祖還管那些,不對勁就收拾你,什麼賢不賢的。所以劉表的借刀殺人是成功了。

  • 2 # 君高駟吾安步

    對於禰衡之死,在我看來,全是他負才自傲,自命清高之禍。咎由自取。

    禰衡乃平原處士,孔融稱讚他過目不忘,博文強記。資質風流,英才矍鑠。禰衡自誇天文地理,三教九流無一不通。所以他自負才能,任何人也看不上眼。黃祖曾問禰衡,中原有何人物;禰衡答:大兒楊德祖,小兒孔文舉。除此二人再無人物。意思是說我看上眼的也就楊修,孔融二人。足見其狂傲。

    在許都裸衣擊鼓痛罵曹操,然後又罵遍群臣,然後又當眾侮辱眾臣,如果不是曹操能忍,禰衡出不了許都的。

    然後又到荊州,借歌功頌德之機,實則諷刺挖苦劉表,劉表隱忍不發,也沒殺他。

    江夏見黃祖,直接說黃祖是土木泥偶,啥用沒有。“汝似廟中之神,雖受祭禮,恨無靈驗”。黃祖怒而殺之。

    縱觀禰衡,自負清高,不入俗流,不合與群。正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秀於眾,眾必毀之。禰衡被當權者殺,是早晚的事。

  • 3 # 歷史哈哈哈

    1.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很多時候,身體上的毛病都是吃出來的,而殺身之禍卻是口無遮攔導致的。在《三國演義》中,禰衡禰正平的才學極高,但因為不能容物,好逞口舌之快,最終被人要了性命。禰衡之死,說起來也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

    2.自古德為才之帥。禰衡有才不假,但這樣的處世態度,又能和誰處到一起呢。天下之大,在其眼中,竟然只有楊修、孔融能入其法眼,可見其心胸狹隘,孤獨清高。這樣的人,即便有經天緯地之才,離開了大家的幫襯又能做得了什麼呢。朋友之間的往來都不能長久,就不要說幹一番大事業了。

    3.其實,像禰衡這樣的尖酸刻薄之人是不應該出來混的。自古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下人才濟濟,憑什麼就顯你禰衡聰明。更何況,禰衡的聰明也只是表現在嘴上,而不是在心中,一個老好逞口舌之快的人,其內心空虛可見一斑。還是曹操說得好——“舌劍反自誅矣!”。

  • 4 # 小心看世界

    淺談“禰衡之死”

    禰衡,字正平。今山東省臨邑人,東漢末年名士,文學家。因去世較早,所以留下來的作品不多。

    禰衡是作為出使劉表的文名之士,被孔融舉薦給曹操的。但是過程卻是孔融上表給皇帝,之後才到曹操這裡,多走了一個程式。禰衡在曹操處的表現,直接決定了他的命運,他的錯誤使他自己要了自己的性命。他是如何沒有達到自己的求職目的,一步步走向絕路的呢?

    一 說不該說的話

    曹操召見他,也許是曹操不是很喜歡這類所謂的天下名士,曹操給了他難看,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只是沒讓他坐下。作為一個求職者,禰衡應當以自己的才華打動領導,而不應該走向極端,大放厥詞。他把曹操的手下的文臣武將說成了一文不值。曹操說,“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機深智遠,雖蕭何、陳平不及也。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勇不可當,雖岑彭、馬武不及也。呂虔、滿寵為從事,于禁、徐晃為先鋒;夏侯惇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間福將。”也許對自己的部下,曹操有些言過其實,但是這些人的確的曹操手下的人才,而且為曹操成大事立過大功。但禰衡是怎樣說的呢?“荀彧可使弔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牛放馬,樂進可使取狀讀詔,李典可使傳書送檄,呂虔可使磨刀鑄劍,滿寵可使飲酒食糟,于禁可使負版築牆,徐晃可使屠豬殺狗;夏侯惇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其餘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耳!”。曹操憤怒的問他有什麼才能,禰衡回答:“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上可以致君為堯、舜,下可以配德於孔、顏”。把領導最為得意的手下都說成了酒囊飯袋,而把自己說成了和聖人一樣,相信無論什麼領導也不會忍受。好在當時的曹操很注意自己禮賢納士的形象,不然到這裡禰衡就要沒命了。

    過分的貶低老闆很器重的人,卻憑空過分的抬高自己,雖有才華但最終失敗在起點!

    二 做出格的事

    曹操命禰衡作為一名鼓吏,是對他的侮辱,也是對他的懲罰。但對於禰衡來說,是不是這也是一個機會一個考驗呢?禰衡的確很有才華,即使作為鼓吏也敲出了高水平。但是當人家要他換衣服的時候(鼓吏的規矩),他卻做出了很前衛的舉動,竟然在廣大賓客面前換起了衣服。並隨後做出了現在流傳廣泛的擊鼓罵曹!擊鼓罵曹在很多劇種都有演出,雖給後世留下膾炙人口的段子,但作為當時的禰衡卻是大不該,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但是禰衡是有慾望有理想的,不然他也不會應召來到曹操處。他自己最後也說,“吾乃天下名士,用為鼓吏,是猶陽貨輕仲尼,臧倉毀孟子耳!欲成王霸之業,而如此輕人耶?”禰衡不平的是自己被輕視,所以才做出了出格的舉動。而這次也真真正正的,不可挽回的得罪了當權者。

    受到不公正待遇怎樣應對,是一個長久存在的問題。怎麼來應對呢?一是抗爭,就像禰衡一樣,只會得到暫時的痛快。二就是以自己的誠心和自己的才學來打動人。如果是你,你會選哪個呢?

    三 失敗的人事關係

    禰衡被“押往”荊州作為使者,一眾同僚去送行。因為之前禰衡就說過他們的壞話,所以文武商量要給他寫臉色看看。其實這怪得誰呢,是禰衡自己失禮在先。這個時候如果禰衡能放低姿態,和各位文武陪個情,或許結果也會不同。但是禰衡不會的,那樣就不是禰衡了。他用自己特有的傲慢,又狠狠的羞辱了一眾人——“衡至,下馬入見,眾皆端坐。衡放聲大哭。荀彧問曰:‘何為而哭?’衡曰:‘行於死柩之中,如何不哭?’眾皆曰:‘吾等是死屍,汝乃無頭狂鬼耳!’衡曰:‘吾乃漢朝之臣,不作曹瞞之黨,安得無頭?’眾欲殺之。荀彧急止之曰:‘量鼠雀之輩,何足汙刀!’衡曰:‘吾乃鼠雀,尚有人性;汝等只可謂之蜾蟲!’眾恨而散。”如果說背後貶低別人還有情可恕,可是這種當面的羞辱是很多人不能容忍的。如果不是有荀彧等阻止,那些粗暴的武將是不會當場斬他於馬下還真不好說。

    良好的同事間關係,是做好任何事情的關鍵。當今各企業、各工作強調的也是團隊精神,作為團隊的一員,要以團隊的利益為中心,如果做不到這點,那你就不會成為團隊的一員。

    四 放曠不分物件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禰衡看得上眼的人不多,用他的話是:“大兒孔文舉,小兒楊祖德”,就是孔融和楊修。這三個人都是天下聞名的名士。但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就是恃才放曠。禰衡辱罵曹操、諷刺劉表,可謂放曠到了極點,但是他並沒有因此直接的丟掉性命,直接殺死禰衡的卻是黃祖。曹操最恨他,但是曹操說:“此人素有虛名,遠近所聞。今日殺之,天下必謂我不能容物。劉表手下勸劉表殺禰衡,劉表也說:“禰衡數辱曹操,操不殺者,恐失人望;故令作使於我,欲借我手殺之,使我受害賢之名也。吾今遣去見黃祖,使曹操知我有識。”到了黃祖這裡,因為天下名士的緣故,也是好酒好招待,但黃祖是一個大老粗,才不像曹操和劉表那樣考慮的那麼多,所以酒後一語不和,隨即下了殺手。這隻怪禰衡放曠沒有找準物件,對於黃祖這種老粗,他的天下名士的身份可能是一文不值得,但他還是以自己以往的作風行事,最終走上絕路。

    施展才華要看物件;輕狂、放曠更要看物件。施展才華錯了物件也許是討個沒趣,如果輕狂放曠錯了物件卻會丟了自己的性命。

    禰衡的一生是短暫的,也並沒有留下很多作品,只是在戲曲中留下他擊鼓罵曹的影子。但他的人生軌跡卻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啟示:“雖有絕世才華,也要行為低調。能忍受不公正待遇,經受得起考驗。處理好同事間的關係,不能總高高在上,恃才傲物。不管做什麼事,都要看清物件。”這樣我們才能在複雜的社會和工作關係中較好的融入每一個團隊,發揮自己最大的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 5 # 初酒

    縱觀眾一部三國,禰衡只能算一個可有可無的小人物,羅老先生僅用半回的筆墨便述盡了他短暫的一生;縱覽一遍古今,禰衡更只能算滄海一粟,但他的狂傲,卻足在“獨步天下”。

    史上有名的狂人還有一個嵇康,但也禰衡相較,嵇康的狂尤有所擋,乃狂中隱逸,逸世而輕狂。禰衡則不然,他狂得張牙舞爪,狂得無所顧忌,狂得令人側目,狂得恃才傲語:“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上可以致君為堯舜,下可以配德於孔、顏。豈與俗子共識乎?”狂得仰止長嘆:“天地雖闊,何無一人也?”狂得將曹操麾下強將盡數侮之:“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耳!”直狂得天地失色,星辰黯然,孟德焦躁,卻忌其“素有虛名”而不敢殺之落柄於天下。

    你自以為能?我偏不用你。曹孟德的計謀永遠是毒辣的,竟令自詡王韜將才的禰衡充鼓吏之職以辱其。而禰衡的才華,就是在“擊鼓”這短短的一切題裡顯露得淋漓盡致。其一是他的聲樂才華——但聞其《漁陽三撾》,“音節殊妙,淵淵有金石聲,坐客聽之,莫不慷慨流涕。”其二便是他的口才,你看他罵操之語,簡直精彩絕倫:“汝不識賢愚,是眼濁也;不讀詩書,是口濁也;不納忠言,是耳濁也;不通古今,是身濁也;不容諸侯,是腹濁也;常懷篡逆,是心濁也!”

    好一篇“六濁”歌,好一個狂禰衡,卻狂得忘了保護自己,看曹操怎好饒你。孟德到底是尋了個機會,遣禰衡前往荊州為使說劉表來降,欲借刀殺人,表又推其去看黃祖,終究為祖所斬,葬於鸚鵡州,時年二十四也。

    一段三國,才比禰衡者不可謂不多,但敢狂也禰衡的,再無人出其左右。他的才華我們暫且不論,但他不懼強權的真性情及大無畏氣慨,卻不得不令人稱道。我們《三國演義》之所以要安排這樣一個人物,只是想將他作為一個桀傲不遜的先鋒,一個有血有肉的“真”人來刻劃,歷史的承接不需要他,但一種強勁的精、氣、神需要他來凸顯。雖不可敬可佩,然可歌可泣矣!

    有詩為證:

    黃祖才非長者儔,禰衡珠碎此江頭。

    今來鸚鵡州邊過,惟有無情碧水流。

  • 6 # 往劫虛渡

    禰衡(173年-198年),字正平,三國時平原郡般縣(今山東德州臨邑縣)人,東漢末年文學家。

    建安三年(198年),黃祖在蒙衝船上大宴賓客,禰衡舉止怪異,出言不遜,黃祖覺得難堪而呵斥他,禰衡瞪著他罵道:“死老頭說甚麼話!”黃祖大怒,令卒役把他拉出去,準備施以笞刑。禰衡又大罵不止,黃祖氣得叫人絞殺他。黃祖的主簿一向忌恨禰衡,當即就把他殺了。

    可以說禰衡的死源於他的性格。禰衡擅長於文章、擊鼓、議論,以天下名士自居。惟其性情狷狹、少忠言、多偏見、好記恨、不能容物,常看輕別人,言行粗鄙。也因為私交稱讚孔融和楊修兩人才華,但仍以大兒、小兒輕蔑稱之。(而孔融對此並不以為意,反而賞識其才華,將其引薦於曹操門下。)最終亦死於其狷狹、狂妄的個性。

    可以評價為死不足惜。

  • 7 # 歷史風物誌

    禰衡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人,是當時的一個文學家,很有才華,但是性格比較自我狹隘,禰衡和孔融是朋友,孔融推薦他去投效曹操,曹操把他送去了劉表那裡,結果又是口出惡言, 被劉表送去黃祖那裡了。

    一次宴會上,禰衡與黃祖之子黃射相善(交好),黃祖也非常善待禰衡,但禰衡仍嘴賤多番嘲訕黃祖,建安三年(198年),黃祖在蒙衝船上大宴賓客,禰衡舉止怪異,出言不遜,黃祖覺得難堪而呵斥他,禰衡瞪著他罵道:“死老頭說什麼話!”黃祖大怒,令卒役把他拉出去,準備施以笞刑。禰衡又大罵不止,黃祖氣得叫人絞殺他。黃祖的主簿一向忌恨禰衡,當即就把他殺了。當時黃射聽到訊息之後,打著赤腳衝過來相救,可惜來不及,哭著說:“此人有異才,曹操和劉表都不殺他,大人為何殺他?”黃祖說:“此人罵你的父親是死老頭,如何不殺他?”。爾後黃祖對殺禰衡一事感到後悔,便將其加以厚葬。

    曹操曾經說過“孤殺之無異於雀鼠,......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所聞“。孔融對他的評價是“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嫉惡若仇”,可見孔融對其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因此我們總結的看禰衡應該是一個有些才華和能力的人,但是卻是個驕傲的人,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個處女座,連自己的主公都不知道尊重,關鍵他還不是像魏徵那樣諫言,他完全是對主公的一種侮辱,這樣的性格在現在也不會得到企業領導的喜歡,即使再有才也難有大發展,而禰衡更是為此丟了性命。

  • 8 # 歷史舊話

    禰衡的生平:

    禰衡(17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今山東德州臨邑德平鎮)人。個性恃才傲物。與孔融交好。禰衡自幼讀書過目成誦,聽講經耳不忘,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20來歲遊許昌時,已是大名鼎鼎了。24歲那年,孔融上表天子,推薦禰衡,同時也在曹操面前保舉禰衡出使劉表。

    曹操正想召納天下賢士,便請禰衡進見。可禰衡見到曹操之後很沒有禮貌,使曹操覺得這個人狂妄自大,於是也沒有給禰衡好臉。

    隨後曹操問禰衡能做什麼工作,禰衡不僅說了很多大話,還把曹操手下的人都貶了一通,曹操對禰衡說:“我讓你在我門下做個敲鼓的。怎麼樣”。禰衡賭氣道:“可以。”

    第二天曹操舉行宴會叫禰衡打鼓,禰衡非但沒換上工作服,反而還脫光衣服光著身子與曹操賭氣,上演了一出“擊鼓罵曹”的鬧劇。

    禰衡不僅和曹操處的不好,和曹操手下的那些人關係鬧得額也很僵,很多人到曹操那裡告禰衡的狀,還有人主張殺掉禰衡。曹操對他們說:“殺了禰衡很容易,可是我卻要背上一個害賢的惡名,這樣吧,我把它派到荊州劉表那裡去工作,我看劉表怎樣容他。”

    禰衡離開了曹操到達荊州後,禰衡一開始還有所收斂的,沒像在許昌的時候那麼狂妄自大,和劉表詩詞唱和,也顯示了他過人的文采,深得劉表喜愛。

    可日子久了,禰衡就開始舊病復發了,多次侮慢劉表。而他和劉表身邊的人也處不好,那些人就在劉表耳旁天天詆譭禰衡。時間長了,劉表對禰衡有了看法,就慢慢疏遠他,最後,乾脆把他送到自己手下黃祖那裡。劉表不殺禰衡也是怕自己愛賢的名譽受損,怕中了曹操借刀殺人的計策。

    但日子一長,禰衡的老毛病又犯了。一日,黃祖在大船宴請賓客,一同出席的禰衡在酒宴上,則是出言不遜黃祖幾次苛責,禰衡還是我行我素,並罵黃祖是死人。

    黃祖大怒令人將禰衡拉出去,可禰衡依舊是大罵不停,最後盛怒之下的黃祖,將禰衡處死。禰衡 也就以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時年26歲。

    結語:

    禰衡之死,雖有當時時代黑暗的背景,但歸根結底,在於他的性格。

    禰衡自視才高,看不起別人,更不會尊重別人,只會一味挖苦諷刺,有時稍有不滿意的地方,就破口大罵,處處樹敵,幾乎把身邊的人都得罪。他也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有時連基本社交禮儀也不懂,狂妄偏執到家。

    像禰衡這樣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徒逞口舌之利,不考慮後果的人。如果在現今的社會中,還不至於死罪,頂多我們不會理會他這樣的偏執狂,讓其自生自滅而已。但在三國裡用武力說話的時代,禰衡就不幸運了。

    也許,像曹操、劉表那樣有謀略的人,不拿他當回事,但遇到黃祖這樣的大老粗,他的命運就可想而知。儘管他罪不致死,但在那個時代,他如此的表現,而遭受殺身之禍,就不足為奇。說到底死的還是有點活該的。

    禰衡之死的感想:

    有時最厭生活中的某些人,自己說句話、做件事都恨不得讓全世界的人知道,目中無人,心高氣傲。以自我為中心,恨不得把全世界的人都拿來做自己茶餘飯後的笑料,竭自己所能去否定別人。

    人不可無傲骨,但不能有傲氣。有傲氣又鋒芒太露,在生活和工作中會樹立很多敵人,形成很多沒有必要的麻煩;應細緻做事,低調做人,不亂咒罵,找到機會就得體的推銷自己,方是良策。

  • 9 # 風吟者

    近日讀《三國》,只覺得禰衡乃史上第一“憤青”,恃才傲物,目空一切。

    不如他的,不用他的,不真誠的,對他不恭敬的,他不但見一個罵一個,還將人罵的體無完膚,為此沒少得罪人。提出“唯才是舉”的曹操聽說他是個曠世奇才,當召見他,可是我們的禰衡根本就瞧不起身為宦官之後的曹操,覺得他是“贅閹遺醜”,不但私下多次辱罵曹操,更在曹操宴請賓客時裸體擊鼓羞辱曹操。於是,不願擔斬殺賢士惡名的曹操想了個借刀殺人的法子,強行把禰衡押解到荊州,送給荊州牧劉表。

    我們的禰衡是誰,曹操尚且不放在眼裡,何況劉表乎,沒多久,就將荊州上上下下罵了個遍,劉表本來就心胸狹窄,自然不能容忍禰衡的放肆和無禮了,但他也不願意擔罪名,就把禰衡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裡去了。說起這黃祖,那可是出了名的暴脾氣,很快就被禰衡個給氣翻了,大手一揮就把禰衡“咔嚓”了。

    年輕人嘛,有點脾氣不但不會讓人生厭,反而會被看作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但常言道,過猶不及,不顧及自己的身份和處境,一味的仗著自己的才華和名聲辱罵別人,其實和仗著有點小錢還有點小權就欺負別人的人是一樣的面目可憎。

    有才華的人,往往心高氣傲,眼裡揉不得沙子,卻不知生在這世上,人人皆有生不由己之時。看到不順眼的人罵,遇到不平事也罵,罵來罵去忘了自己最初的意願,只為了別人的敢怒不敢言而暗爽在心,這種活法我實在不敢恭維。

    所以,請少些憤怒,多謝寬容。在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可之前,就算悲傷也要面帶微笑,該道歉時就道歉,當堅持的沒有意義時就要愛哦懂得放手。不以破口大罵來引人注意,而是用心來感染別人,且不論自己偉大與否都有著一顆謙遜的心。狂風來了,就挺直腰板去面對;路在腳下,是千里馬自然就跑得遠。昂起頭顱,用心丈量世界,就不會不成功。

    因此,想要熬,必須熬。熬,出名堂;熬,出資本。未成功時,就要忍,忍受別人的批評、辱罵,以及不在乎,甚至不屑。不要因為高調而被看不慣自己的人扼死在半道上,因為獵人的槍總愛瞄準出頭鳥。而且就算已經站到成功的門口,也要忍。忍是一種態度,一種策略,忍可以讓人在絕境中求得生存。忍亦是一種

    自尊,不自重的人,處於劣勢時往往會高聲呼喊,吸引別人來看自己的窘狀,用別人對自己的憐憫來求得生存下去的機會。孟子曾說“天降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無所不能。”

    試想,倘若你不忍又何以邁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呢,面對厄運,不忍,則言不遜;言不遜,則心不靜;心不靜,則思不全;思不全,則事不成。成功之前的百般忍耐就是為了提升自我能力,如果讓憤怒吞噬了自己的思考,那還有什麼後路或退路呢,禰衡不能忍一時之氣,終招來殺身之禍;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三千越甲終吞吳。鋒芒必露,只是徒留狂名;韜光養晦,才能一鳴驚人。

    細緻做事,低調做人,不亂咒罵,找到機會就得體的推銷自己,方是良策。因為憤怒不如請人吃酒,咒罵不如臥薪嚐膽。

  • 10 # 雨聽秦淮

    禰衡,字正平,《三國演義》裡第二十三回出場,而且在該回的中間就被黃祖殺了,基本上連個配角都算不上。但奇怪的是,我第一次看完《三國演義》,就對這個人的印象特別的深刻,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字叫正平,和我的名字一樣。更重要是他奇葩的個性,見誰罵誰,逮誰罵誰,搞得孔融裡外不是人,搞得人人都恨他、躲之唯恐不及,搞得曹操、劉表都想殺他,但不想背殺名士的罵名,最後借大老粗黃祖的刀殺了他。看到這裡,你會說:噢,憤青啊!,如果禰衡是憤青,我估計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古今憤青第一人。

    有一出有名的京劇叫《擊鼓罵曹》,正是取材於《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該劇充分表現了禰正平的高傲性格,不屈淫威,痛罵曹賊,真是酣暢淋漓,大快人心。其實我們有這樣的快感,是因為我們早已經把曹操當成了“漢賊”,是反面角色,壞人被罵,我們當然大呼過癮。但那是戲,而且我們在心理上已先入為主。但說真的,當我們拋開所有其他的東西,僅僅看禰衡這個人,我估計你也和我一樣,怎麼也不會喜歡上這樣一個人,甚至我們覺得,禰衡他該被殺,他的死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

    禰衡的出場,是因為得到了孔融的推薦去結交劉表。曹操要和袁紹攤牌,因此要穩定其他的勢力,原本準備派孔融去荊州,但孔融對曹操打袁紹卻不以為然,於是順勢推薦了他的好朋友禰衡。

    曹操一聽孔融說他這個朋友的才幹要高於他自己十倍,立刻起了愛才之心。孔融大家都知道,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才大名氣更大,能比這樣一個人的才氣還要高,那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曹操立刻就想召見。演義中說,禮畢,操不命坐。

    我不知道當時這個“不命坐”的原因是什麼,是按照禮儀禰衡就不該坐,還是曹操的一時疏忽,忘了,反正當時禰衡就不樂意了,仰天長嘆:天地雖闊,何無一人也?曹操奇怪了,說我手下有數十人,皆當世英雄,怎麼就無人了?你看他怎麼說:荀彧可使弔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牛放馬,等等,並說自己“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不所不曉”。荀彧、程昱、郭嘉、張遼等都是當世的大名人、大英雄,卻被禰衡說的一文不值,而他自己卻是“無所不通、無所不曉”,你說這不是狂妄是什麼?

    曹操一看,喲,楞頭青嘛!也沒太在意,就想羞辱一下他,讓他當鼓吏。舊吏告訴他,擊鼓的時候要換新衣服,他不聽,旁邊的人再說讓他換衣服的時候,乾脆脫的一絲不掛。你說大庭廣眾之下,說脫光就脫光,還有什麼事是禰衡幹不出來的?如果說你是痛恨曹操,用這種方法來和他對著幹,我覺得也是逞一時之快,你最多讓曹操難堪一下,其他的絲毫沒有損失,你說文人就該有傲骨,但你連荀彧這樣的人也一起罵,甚至連他稍微看得上眼的孔融和楊修,他也照樣不客氣,分別稱他們為大兒子孔文舉,小兒子楊德祖。問題是他自己才二十幾歲,孔融都四十多歲的人了,而且名氣也比自己大的多,竟然稱他是“兒子”。

    所以說這根本不是什麼傲骨了。魏晉風骨指的應該不是罵人吧,也沒見哪本書上說過,“竹林七賢”喝過酒就罵人的。我想罵人肯定也是有的,但總會是針對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吧,誰會象他一樣管他是何方神聖、管你是什麼事,反正見著就開罵。好在那個時候沒有鍵盤,否則禰衡一定大殺四方,沒有對手。關鍵他本人還是個名人,滿腹經綸,罵人罵得很有水平,不帶“髒”字,現在的“鍵盤俠”們肯定是甘拜下風,在禰衡面前估計只能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了。

    果然,“衡至荊州,見劉表畢,雖頌德,實譏諷”,劉表在當時口碑還是很好的,也禮賢下士,對禰衡又非常好,經常請他吃飯。可禰衡才不管這些呢,照罵。劉表的手下不樂意了,這也太過分了吧,天天請你喝酒還要捱罵,你真把自己當根蔥了。就要殺他,劉表也不傻,曹操不殺你,我也不殺你,曹操讓你來見我,我也讓你去見一個人。於是,直接打發他去江夏見黃祖了。

    江夏太守黃祖什麼人啊,性格暴躁,把他惹急了他就要殺人。果然沒多久,有人告訴劉表,黃祖把禰衡給殺了。原因是他當面罵黃祖“看似廟中之神,雖受祭祀,恨無靈驗”,把黃祖說成土木偶人。黃祖才不管你是不是名士,殺了再說。“衡至死罵不絕口”,真是死了也要罵啊。

    禰衡處處碰壁是肯定的,他原本是被派來結交劉表的,可這哪是結交劉表,分明是把劉表給得罪了。也許,禰衡確實有個性、有傲骨,但你再有個性也不能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最起碼也得考慮幫助過你的人的感受吧。但凡稍微有點理性的人,在被曹操打發到劉表那兒,又被劉表打發到黃祖那兒,都會收斂一點。而禰衡卻依然故我,該譏諷譏諷,想罵就罵,那我覺得,這就是自己找死了。就象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不作不死,自己作死也怨不得別人。

    “惜名者傷其名,惜身者全其身”(《榮枯鑑》)。愛惜名聲的人會因為名聲的緣故而使自己受到傷害,禰衡應該說是個有名氣的人,但是他的所作所為,根本不是惜名,而是毀名,他也同樣受到傷害,甚至丟掉了性命。我想,還是因為他缺乏理性、過於狂妄,沒有愛惜自身的緣故。一個不愛惜自身的人,又怎麼能夠得到保全呢?

  • 11 # 不亂於心

    首先得要佩服他的勇氣以及剛正不阿、置生死於度外的精神,不過也正因此不能識時務,不懂妥協,以致結局如此悲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木地板上可以直接貼瓷磚嗎?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