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山海關真的有那麼重要?難道就繞不過去?
4
回覆列表
  • 1 # 尼采的電子遊戲

    山海關關城北邊是角山,南面是渤海灣(當地稱之為南海)。從老龍頭(也就是所謂的長城起點,經鐵門關過靖邊樓達第一關順關城登角山長城,這是一條完整的防線,完全把握了經東北進關內的交通樞紐。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2 # 阿彭藝術世界

    提到山海關,中國人恐怕沒有幾個不知道的,因為這小小的一個關口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影響實在是太深遠了!

    (圖片來自百度)

    山海關是長城的最東端,是一座和長城最西端的嘉峪關一樣的城關。山海關裡有不少民居,我去時還看到不少學生,不知山海關古城裡是不是還設有學校。而嘉峪關裡則沒有居民及任何現代建築,純粹古蹟——空城一座,兩關相比,顯然山海關比嘉峪關大了不少。

    闖王李自成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位農民起義軍領袖,他帶領起義軍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奮戰,一舉推翻了風雨飄搖中的大明王朝。他是一位審時度勢的農民領袖,沒有一味的對前朝舊臣斬盡殺絕,而是爭取可以爭取的物件加以利用。然而,他是農民,他的手下大部分也是農民,這些農民進了北京城後,大部分就都找不著北了。戎馬一生的劉宗敏是李自成手下的第一員猛將,在闖王的大順軍中坐第二把交椅,他對前朝權貴追餉(銀)追昏了頭,要強佔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寵妾陳圓圓。

    陳圓圓是秦淮八豔之一——一位被迫的無奈的亂世佳人。

    明時秦淮,蘭舟悠悠,水霧如煙,才子佳人,醉聽簫鼓,好天良夜,多少銷魂事,恰似那瀲灩無際的秦淮河水,道不盡萬種風情。

    無論是俠肝義膽的李香君,還是風骨奇絕的文苑佳人柳如是,亦或是那橋頭之上回眸一笑的董小宛,秦淮八豔各個風華絕代,但結局大多並不美妙,其中,最亂世的就是這位來自崑山的傾國名姬陳圓圓。

    正在山海關為降清還是歸順而猶豫不決的前明朝舊將吳三桂,得到北京城內家中的變故,衝冠一怒為紅顏,剃髮留辮舉起的滿清的大旗。當然,吳三桂衝冠一怒是否真為紅顏還值得商榷,但他確實降清了。

    (圖片來自百度)

    由於是第一次來山海關,我對山海關並不熟悉,我不是從掛有“天下第一關”匾額的南門進的,而是從西門進的,由於城門比較寬大,我直接將車開進古城內。停好車後我下車看到向東不遠就是鐘鼓樓,於是向那裡走去,到鼓樓往南拐向前走就是掛有“天下第一關”城門樓的山海關景區了。

    當年山海關城下,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與吳三桂指揮的前明朝的軍隊打得筋疲力盡,再有最後一擊,即可擊垮前明朝的軍隊。但這時闖王驚異地發現,從前明軍陣營中突然殺出了兇悍的辮子兵。他這才知道,吳三桂真的降清了。

    其實李自成也挺不容易的,他所率領的6萬農民軍還只屬於半正規軍性質,與吳三桂的以騎兵佔大多數的前明軍相比,裝備低劣,人數上也並不佔優,但靠著一股士氣以及劉宗敏的有力支撐,過程雖然艱難,但還是逐步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只是在多爾袞舉全國(滿清)之力的女真騎兵的衝擊下,大順軍潰敗了。

    短短几個月,大明亡了。雖然崇禎還算是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但大明從永樂時期就已開始衰敗,明王朝早已積重難返。

    大順也亡了。闖王的農民軍進城後腐化之快是驚人的,郭沫若曾寫過一篇《甲申三百年祭》,深刻的剖析了李自成失敗的歷史教訓。毛主席看到後指示將《甲申三百年祭》作為中共整風的檔案之一。

    山海關一戰,李自成過於驕傲,他沒把前明軍放在眼裡,也不派斥候(偵察兵)偵察一下,10多萬女真騎兵就在山海關城下吳三桂的前明軍的側後,並不難發現,

    劉宗敏進北京後,雖然貪戀財色,斷送了闖王的大業,但在闖王兵敗後於九江被清軍俘獲時誓死不降,最終被清軍用弓弦活活勒死,錚錚鐵骨仍不失為一條好漢。

    而李自成的死因至今仍是歷史之謎,各種傳說莫衷一是,有說隱姓埋名出家當和尚的,有說被地主武裝殺害的,這些說法我都不太願意相信,大英雄這樣的下落未免太窩囊了!我更願意相信一個評書裡的說法,闖王遣散了最後的親隨,來到一個山洞前,放了跟著他南征北戰多年的戰馬——烏龍駒,走進了山洞,從此再沒人見他從山洞中走出來,洞中也並未見屍骨……

  • 3 # 大山裡的幼稚鬼

    山海關其實並不古老,它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距今639年,它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

    在明以前,沒有山海關,歷朝歷代也沒有打造長城防線,所以它並不是很重要。兩漢時疆域早已經過了幽燕,深入遼東,魏晉南北朝動亂,這個地區割據獨立,北朝統一北方後,長城也失去了防禦作用,到了隋唐,特別是唐代,其疆域和軍事制度,也並不用依靠長城防線,兩宋時,漢人失去了燕雲,就更加不可能在此建立防線了。

    所以說,山海關的重要性,只體現在明朝,明朝在連線京畿與遼東地區的重要門戶,即山海關地區,打造了九邊體系中防禦東北方向的山海關軍事防禦體系。它重要,是因為這裡形成了一個各營路、關堡、衛所的嚴密軍事防禦體系,沒有這個體系,山海關也談不上多麼重要。如果明朝沒有放棄奴兒干都司,在關外的統治依然穩固,那麼山海關防禦體系也沒有什麼用。

    事實上,在明萬曆四十六年以前,山海關在九邊防禦體系裡面並不是那麼重要,相較於防禦韃靼、瓦剌的大同、宣府,從洪武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山海關在帝國整個防禦體系中相對靠後。

    因為在遼東,明朝沒有什麼敵人,女真兩百多年來各自攻伐,形成不了能夠威脅帝國統治的力量,而明廷在關外經營得也挺好,對女真的控制也很強。所以作為從遼東直入北直隸的最後防線,山海關防線在前面那麼多年的時光裡,沒有顯得那麼重要。

    直到白山黑水之中出現了一個叫努爾哈赤的女真開始,這一切才發生了變化。山海關建鎮於萬曆四十六年,而在第二年就發生了決定後金命運的薩爾滸之戰,也是從這裡開始,明廷在關外的土地逐漸喪失,不得不將山海關地區打造成防禦後金的重要防線。

    而時間到了這個時候,明朝的敵人,韃靼蒙古們四分五裂,在沒有統一的可能,逐漸崛起的女真雖然在關外壓著明朝打,但後金的地緣位置決定了,他們入關的方向只有山海關一道。

    為什麼說只有山海關這一條路呢?

    首先,在皇太極以前的努爾哈赤時代,後金一統女真,雖然蠶食了遼東大部領土,但它還是一個東北政權,在它的東邊,還存在明朝的附庸朝鮮,在它的西邊,是蒙古諸部,與後金的關係並不是那麼和諧。明廷漫長的長城防線上,一大半都是防禦韃靼諸部的,只有山海關防線是防禦女真的。

    努爾哈赤還沒有徵服整個遼東,所以談不上染指山海關,但如果在沒有徵服蒙古的情況下,進攻明朝,也只能選擇山海關方向。

    其次,皇太極時代雖然幹掉了林丹汗,大致上征服了漠北蒙古諸部,使得其可以繞開關寧錦防線(山海關——寧遠——錦州),從大同,宣府其其他方向的長城防線入寇。但滿清八旗兵力雖強,卻並不持久,皇太極的四次入寇,都只能以劫掠為主,而非攻城略地,長久佔領。

    所以這一時期明清對峙的主戰場依然是山海關一線,這裡集結了明廷最後的軍事力量,畢竟這條防線一破,北京朝廷就直接完蛋了,不把主要兵力放在這裡還能放在哪裡?而對於盛京朝廷而言,山海關也是距離滿清大本營最近的明軍防線,突破山海關,有這麼幾個好處,一是可以直抵北京,動搖明王朝統治;二是擴充套件戰略縱深,可進可退,三是,在這裡打幾次戰略性會戰,就能夠極大消耗明廷的有生力量。

    從山海關入關,對於滿清而言,無論是在戰略上,還是成本上,都是最優選擇,從歸附的蒙古地盤上突破長城防線雖然相較於山海關容易,但不持久,只能作為劫掠消耗明廷力量的選項。

    等到李自成滅亡明朝後,形式雖然大變,但山海關依然是滿清入關的最優選擇,無論是從宣府大同,或者其他方向入關,滿清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入關的政治“合法性”。它需要一個能夠爭取漢人地主階級支援的“理由”,讓漢人地主們倒向自己的藉口。

    滿清人口少,資源少,雖然八旗很強,能夠攻略漢地很多城市,但攻下來之後若要分兵駐守,這就會使其立即崩潰,他沒有那麼多兵力,在漢地也沒有統治支援。

    所以攻略漢地最重要的就是拉攏地主階級,給自己的入侵披上合理的外衣,政治上成功了,軍事上才能成功。

    選擇從山海關入關,是因為在當時的形勢下,北方大部分都已經落到了大順政權的手中,大順對地主階級的迫害使得明朝地主們對之恨之入骨,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滿清有了入主中原的可能性。當時北方只剩下吳三桂這麼一個敢於反抗大順的武裝集團了,清廷為了取得政治上的支援,自然還是要選擇吳三桂,選擇從山海關入關。

    清廷真的不可能擊潰山海關防線嗎?

    其實不然,松錦之戰後,明朝軍事力量基本崩潰,只剩下吳三桂在山海關苟延殘喘,在北京朝廷被李自成威脅的情況下,攻下山海關只是時間問題。但攻下山海關,並不符合滿清的政治利益,所以他需要一個“投降”的吳三桂,把自己包裝成解救漢人地主的“救世主”形象,誰叫當時北方就只剩下一個吳三桂跟李自成作對呢?

  • 4 # 塵埃讀歷史

    山海關位於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華北平原與東北平原相連的遼西走廊西端。北倚燕山餘脈,東南臨渤海灣,當山海之會,因此為名。

    山海關所在的遼西走廊是華北通向東北的咽喉地帶,山海之間相距不過數公里,峭壁洪濤,束若甕牖。山海關據此要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早期古渝關到後來的山海關,經歷了很多次戰爭。我們就透過我國古代歷史上圍繞山海關的戰爭來分析一下山海關的重要性。

    在隋唐時代,古渝關作為東北方的門戶,曾不止一次輸送古代中期國勢強盛的隋唐的軍隊出境,遠征高麗。史載:“隋文帝、煬帝高麗之伐,四出師皆無功。”唐太宗時期曾三次出師伐高麗也無果。關於隋煬帝遠征高麗還有一個歷史插曲。據史載,荒淫又喜巡遊征伐的隋煬帝於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再次親率大軍出古渝關東征時,在黎陽督運糧草的大臣楊玄感舉兵造反。楊曾遣人與在長安的起義軍領袖李密聯絡,李密告訴楊玄感乘煬帝遠征遼外,據臨渝之險,扼其咽喉,煬帝可不戰而擒。可惜楊玄感沒有實施這個計劃,如果按李密之計而行,那早該把這個暴君拉下馬了。

    唐代中期以後, 東北契丹為患。 開元二十年 (公元 732 年) 契丹可突幹背叛, 於古渝關外打敗唐軍。 天覆三年 (公元 903 年) 契丹主阿保機遣將率兵犯古渝關, 為盧龍軍節度使劉仁恭的軍隊所敗。 五代梁乾化年間, 古渝關為契丹所取, 契丹人遊牧於營 (今河北昌黎)、 平 (今河北盧龍) 兩州之間,成為大患。

    到了北宋後期, 東北的女真族逐漸強盛起來, 屢屢犯邊, 成為新的禍患。宣和末年, 古渝關為女真所得, 關內金人和漢人雜處。 後來金將斡離不就是從平州率兵南下侵宋, 導致北宋的覆滅。

    明朝末年, 李自成的義軍與吳三桂及清朝的軍隊在此進行了決定性的戰役, 甚為慘烈。 明崇禎十七年 (公元 1644 年) 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佔明朝京都北京以後, 盤踞山海關的明總兵吳三桂見大勢已去,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 後來吳三桂風聞起義軍拘禁了他的父親和愛妾陳圓圓, 便 “衝冠一怒為紅顏”, 轉身投向清攝政王多爾袞, 割發稱臣, 並拱手獻出山海關。 李自成聞訊於四月二十日親率六萬餘人揮師東征, 與吳三桂爭奪山海關。 起義軍把吳軍團團圍住, 吳三桂多次突圍不成, 正瀕臨滅頂之災的緊急關頭, 不料清軍應吳三桂密約, 派 14 萬人馬突然從側翼向李自成撲來, 加上這時天氣又壞, 大風驟起, 飛沙走石, 打亂了起義軍的陣腳。李自成見已不能繼續攻打山海關, 便決定撤兵, 且戰且退, 於二十六日返回北京。

  • 5 # 二胖歷史觀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納蘭性德《長相思》。注:1682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出關拜祭奉天祖陵,納蘭性德亦在隨從之中。23日出山海關後,塞上悽迷苦寒的天氣引發了他對京師的思念。於是,他提筆寫下了這一千古名詞。

    山海關,原名榆關,又名臨榆關,最早修築於隋文帝時期。1381年,明朝開國大將徐達率兵來此,見此地“枕山襟海,實遼薊咽喉”,遂在前朝遺址上修建了一座新城堡,並取名為山海關。明朝萬曆年間,名將戚繼光擔任薊鎮總兵,負責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防線。彼時,明朝與蒙古正在交戰。為了保護京師,戚繼光便耗費了5年時間增修了1000座敵臺,使山海關防線更加堅固,奠定了明末抗擊後金入侵的建築基礎。

    山海關防線

    山海關關城共有四座城門:東曰“鎮遠”(懸掛著天下第一關的匾額),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遠”。關城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還建有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可屯糧駐兵。城東二里外的歡喜嶺上,威遠城居高臨下,是關城的前哨陣地,與關城呈犄角之勢。關城之東的寧海城瀕臨大海,監視著海上的來敵。如此,山海關以七城環衛,城堡串聯的佈局構成了一道“左輔右翼,前後為哨”的堅固防線。此外,該防線還包括許多關隘,如南海口關、南水關、北水關、旱門關、角山關、三道關、寺幾峪關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諸多關隘中,最險要的莫過於三道口關。一關設在澗口,依山傍崖,鑄石為壘,鎖口若頸;二關建在山麓,懸於絕壁之上;三關雄踞腰嶺,嵯峨難行。

    外國雜誌刊登的山海關

    當然,任何關城要塞的建造都是服務於軍事的,山海關也不例外。從宏觀上看,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被綿延數百里的燕山山脈隔絕,在二者之間有一條十分平坦的大道——遼西走廊,山海關即控制著這條走廊的西端,這一點等同潼關和函谷關控遏崤函古道。因此,閱讀明清史讓我們瞭解,發生在這條大道上的戰事數不勝數,如廣寧之戰、寧遠之戰、松山之戰、山海關之戰。儘管清軍發動的一系列戰役的目的不盡相同,但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取得遼西走廊的控制權,拿到入關的通行證。這就讓人產生了一條疑問,難道清朝入關就非走山海關不可?其實並非如此!

    遼西走廊

    在山海關之前,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之間的聯絡主要靠三條橫穿燕山山脈的古道:平岡道(古北口)、盧龍道(喜峰口)、無終道(冷口)。當然,在缺乏重型機器的古代,若平空開鑿山路是很困難的。所以,這三條山間古道無疑例外地利用了河流。無終道利用了灤河的支流青龍河對接的大淩河;盧龍道利用了灤河的支流瀑河對接的老哈河;古北口道多為難行的山間小路,故而它的重要性要一直到以西拉木倫河為中心的契丹人興起後才顯現出來。既使三條古道的成形時間都有上千年、既使古代統治者都會對此三條古道進行過不同程度地維護,但山路畢竟是山路,總不如遼西走廊的平原來得順暢。這就產生了另外一個疑問:古人為何不走遼西走廊?其實,不是古人不想,而是不能。

    平岡道、盧龍道、無終道、山海關

    遼西走廊依山傍海,長約185公里,寬約8公里,古時被稱為傍海道。因為緊靠大海,故而經常性地發生海侵現象。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地表積水都十分嚴重,形成了一片難以通行的沼澤地。若實在想要通行,那麼冬季大地冰封之時就是最好的時刻。隋唐時,中原對高句麗連年用兵,為減輕後勤壓力,傍海道便被當作季節性輔助道路。遼聖宗時,朝廷將一支皇室宗族遷往遼東,途徑傍海道時遇到了大雪。無奈,朝廷只好將這批人安置到了今綏中縣。契丹人屬於農牧結合的少數民族,對農業較為擅長,所以圍湖造田自然不在話下。經過經營,傍海道人口漸豐,侵傍海道的積水也被居民漸次排幹。從此,傍海道變為通途,並取代了平岡道、盧龍道、無終道成為金元明清時中原與東北的主要幹道。(喜歡請關注,明日更新:圖說朱元璋北伐)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遼史》、《中國交通史》

  • 6 # 歷史總探長

    瞭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知道山海關附近的地形:

    山海關的位置其實是恰恰處於遼西走廊的一個拐角處,它是瀋陽直行北京最快的一條通道。在明朝中後期,後金和明王朝的多次戰爭幾乎都在這一條狹長的遼西走廊上展開,寧遠、錦州這些重要的關城也佇立在遼西走廊這條戰線上。

    可是,除了直接通行山海關抵達北京,還有其他的方式也能夠抵達北京,那就是從瀋陽北上繞行北京外圍的三大關口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這三座佇立在燕山山脈上的關城,構成了北京城外圍的三個完善而又嚴密的防禦體系。

    不過,繞行這三個關口的代價不是一般的大,因為繞行關口同時也意味著要將戰線拉伸千里之長,如此漫長的戰線,就算是機動性較強的後金鐵騎也被後勤軍資死死的拖垮。

    後金軍隊曾經五次繞行關口侵入北京,但是並沒有真正能夠拿下北京城,其最為根本的原因就是戰線太長,補給極其困難,在那個時代北上繞行可以說是自斷命脈的一種做法。

    山海關關城的修建

    山海關城的修建始於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下令讓徐達親自督工建造,打造了這座天下雄關。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僅是洪武年間以一次性就已經將山海關打造成為了一座完善的防禦性城池,它的完善可以說洪武年間之後,陸陸續續都有修建。

    洪武年間:開始修建山海關,完工之後,再次修建靖邊樓、東門鎮東門(天下第一關關門)、西門迎恩樓、鐘鼓樓(圖片按順序看)

    鐘鼓樓要和大家說一下,因為它的位置比較特殊,明王朝在修建之初就是在整個山海關中構造一個獨立而又相互聯結的中心樞紐,因為鐘鼓樓即是單獨的一座城樓,又是山海關關城中,東南西北四大城門的交匯點。

    因此,站在鐘鼓樓上順時針瞭望便能夠依次看到山海關的四大城門:

    迎恩門、威遠門、鎮東門、望洋門

    天順年間:修築北門威遠門(面朝山脈,和長城防線聯結在一起)

    嘉靖年間:修築南門望洋門(面朝海域,聯結到海域介面)

    萬曆年間:修築建牧營樓、臨閭樓、東羅城(無遺蹟)

    牧營樓和臨閭樓是山海關第一關鎮東門兩側的獨立塔樓,它們分別盤踞在鎮東門的東西兩側,這兩座塔樓的作用更多的是充當鎮東門的兩翼防守據點,以此增強鎮東門這個重要關門的側翼防守力量。

    即便如此,山海關一直到崇禎年間都在陸陸續續的修築炮臺和一些外圍城池。這座防禦性的城池一直到崇禎末年才漸漸成為了一套完整而又規範的全方位鋼鐵之城,想要輕而易舉的拿下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因為,即便有大軍逼近山海關,他們能夠攻打的其實並不是山海關的四座關門。

    他們首當其衝面臨的而是山海關這座城池外圍的東羅城、西羅城,以及山海關城池兩翼的南翼城、北翼城,只要開啟這四座外圍城池的缺口,才有攻入山海關的機會。

    李自成帶領大軍曾經攻打吳三桂的時候,正是從北翼城為突破口,西羅城為正面衝擊區來進行車輪戰術進行攻打,可是數萬大軍最終還是沒能攻入山海關的正面關門,而是被死死的困在了山海關關城的外圍。

    怎麼繞行山海關

    前面已經說了山海關繞行的代價,我們看一看怎麼繞行山海關。

    繞行山海關直接面臨的就是遼西丘陵以及燕山山脈,再在古代,行軍打仗最為機會的便是長途跋涉奔襲山路,因為這樣行軍對於自己的軍隊而言,往往都是未戰而疲,尤其是長途奔襲行走這些更多,可以說是極為致命。

    很多時候,大軍在行軍休整的時候,也許敵軍就衝殺過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能讓面板變白?最有效的美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