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法律規定不能體罰,諷刺等,那學生犯錯時教師應該如何去做?老百姓想讓老師如何去做呢?歡迎討論補充。
3
回覆列表
  • 1 # 必勝二中隊

    從來都反對用一個標準去評價老師好壞。我認為好老師應該有以下特徵:能用愛感化學生的,能用人格魅力影響學生,能問心無愧育人,能竭盡全力教書。至於學生犯錯後的懲戒問題是個熱點問題,至於怎麼懲戒這要看老師的個人能力和校方的文化傳統了!世界上有無懲戒的教育嗎?答案是否定的!關鍵在於懲戒的方式方法和家長的認可度,懲戒出事的機率很大,風險極高,是學校高成本,高風險的不定時炸彈,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因為有風險就任由學生放肆,關鍵在方法,大家懂的。

  • 2 # 王欣WH

    這個問題很難用幾句話說清楚,畢竟沒有什麼工作比教育人更復雜的。體罰、諷刺確實不是好的教育手段,但“好”的標準是什麼?甲認為好的,乙可能不這麼認為。這個專家認為好的,那個專家未必認同。人不是產品,沒有國標可以參考。人不是標本,終其一生會有無數可能。育人跟治病也有很大不同,再好的辦法也難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且,人與物的最本質區別是人有主觀能動性,他可以接受教育,也可以拒絕教育,甚至可以假裝接受了教育而實際上沒有。人會欺騙,有善意的,有惡意的。人會傷人,有無心的,有故意的。人們總是要求別人有公德心,要講道理,而自己卻常懷私心,蠻不講理。人有感情,表達出來的都未必是別人感知到的,人有理解能力,但並非人人都願意理解別人……因為人太複雜,所以我們的教育才如此艱難。說老師都是愛學生的,這話太虛偽,但老師不想害學生,這肯定是真的。體罰是為了什麼?諷刺又是為了什麼?而且體罰的量化標準是什麼?諷刺的性質又如何界定?我在初中教語文十八年,越是近幾年的學生越喜歡我,學生說不出什麼專業的分析,就單純地覺得“老師很好”“脾氣好,作業少,不偏心”,這是我從學生那兒聽來的。他們並不怨恨我曾用書拍打他們的腦袋,也不計較我曾罵他們“真是懶死了”,因為他們知道老師是真心為他們好才會罵他打他。大道理我也說不出,教育部的許多規定我也做不到,一切但求無愧於心,一切以“善”為標準,足矣!

  • 3 # 木工刀具大世界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天下有千千萬的家長,每個家長對老師的看法不一樣。一個老師對孩子兇一點,有的家長就不同意了,說什麼祖國的花朵,要對他好一點。但是有的家長就認為是正常的,自己有時候都要對孩子兇,更何況老師呢。其實這個問題是根據這個社會現狀提出來的。因為大多數學齡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家裡的寶貝,自己家的寶貝當然捨不得老師去懲罰。當然我說的懲罰只是一般的,體罰或者更嚴重除外。所以現在寶貝在學校犯了錯誤,老師都不能懲罰。這也是這個社會的現狀。老師好不好,其實跟懲罰孩子沒什麼特別大的關係。說一下我家兩個孩子的班主任語文老師。我們家兩個孩子在同一所學校,不同年級。大的三年級,小的今年一年級。我們所在地區公立幼兒園是一點書本知識也不教的,說是教育局規定的。我這裡就說一年級吧。所以我們家兩個孩子上一年級都是從零基礎開始的。當然有一些家長給孩子上了幼小銜接。但是我家沒有,大的還稍微上了一點,小的就沒有上。在我印象中,大的一年級的時候經常被留課,有幾次老師還特地打電話把我們家長叫過去一起來溝通孩子的學習問題。就是現在三年級了,前段時間光顧著小的了,沒有幫大的複習,就是默寫多錯了幾個詞語,老師就打電話過來詢問原因。然而小的就是完全不同的做法,期中考試前面從來沒有留過課,是我家小的聰明嗎,告訴你,不是的,在微信班級群裡,在期中考試前一個星期。家長群沸騰了,為什麼一開始一直波瀾不驚,現在突然就沸騰了呢,事情是從老師讓家長監督孩子讀一篇課文開始。讀這一篇課文不要緊,一部分家長竟然發現孩子連最起碼的拼音都不認識,不會讀。但是孩子們拼音都學完了。也就是說,前面孩子兩個月的語文課程幾乎什麼都沒有學到,還是自己的班主任教語文。打電話給老師,老師就說什麼家長不教。老師教的孩子太多了,顧不過來等等。再後來,就是現在,不知是不是有家長給校長說了,還是怎麼回事。現在老師是天天留課。所以老師好不好,對比才知道。

  • 4 # 淡淡書香的女子

    中學時讓我走出叛逆期的是我的班主任老師,這麼多年讓我一直記在心裡的,是她當時給了我很多關愛和鼓勵。

    學生能有多大的錯,只要沒有不尊師重道,沒有欺負同學,小問題是每個人都會有的,那些犯錯的學生大都是家庭教育和成長環境出了問題,不是老師的責罰能夠解決的。

    有句名言說,唯有愛能改變很多東西。能改變一個孩子的,不是物質,不是道理,是愛與關心。

    倘若其他人讓孩子對這個世界失望了,讓他偏離了軌道,希望老師能用愛與關心把孩子扶正。

  • 5 # 王亞迪

    法律規定不能體罰變相體罰學生,那學生犯錯了怎麼辦?這個問題提的好。

    筆者以為,盡最大可能的預防學生犯錯,才是問題的關鍵。而學生犯錯之後的教育懲戒,應該是補救措施。我們現在的教育,恰恰是忽視了預防,而最看重的是學生犯錯後,如何教育懲戒。出現了本末倒置,喧賓奪主的問題。

    如何做預防學生犯錯的工作呢?

    首先要說的是,完全避免同學犯錯,是不可能的,也是無法做到的。我們所說到的預防,是指儘量讓學生少犯錯,少犯大錯。

    要想讓學生少犯錯,第一,就是班級裡要有完善的、詳細的《班規班紀細則》,儘量把它制定的極其詳細,事無鉅細,全方位、無死角,使它成為學生的行動指南。並且對違反《細則》的行為、表現制定相應的處罰懲戒措施(但不能體罰變相體罰)。

    第二,我們要多和學生談心,多交流、多溝通,做學生的朋友,走進學生生活,拉近師生距離,做共同的良師益友。還要多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品德教育,揚正氣,樹新風。

    第三,我從個人的從教經歷,總結出一個非常好的預防學生犯錯的方法,也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方法。那就是班主任在工夫上“磨學生”。什麼是“磨學生”?就是班主任儘量全天候守著學生。上課儘量沒課就經常去自己班聽課;白天每節自習課,班主任都去盯著;晚讀,沒看晚讀的老師,班主任就去看著;打飯、課間操等等活動,班主任都要全成跟隨。如此學生慢慢就會適應嚴格緊張的班級生活,犯錯自然就很少。當然這需要班主任付出極大的心血和心思。但是,班主任不需要三年都這樣“磨學生”,一般磨三四個月,或者半年,就會形成具有班主任自己風格的既嚴肅又活潑的班集體。

    至於學生犯錯後,我們可以採取善意的、正能量的懲戒措施,例如讓學生去養老院為老人們做一次義工,讓學生撿拾校園裡存在的垃圾等等。

  • 6 # 虎仔66463489

    學生犯錯先給家長致電,一看家長的意見再定你的處理辦法,二看學生態度再決定你的態度,法律規定不準體罰那就不體罰,體罰要看清家長,學生本來面目而定,不要到時捱打挨刀媒體上還說你不是好老師

  • 7 # 九月須臾

    每個老師都有個人的性格特點,好與壞也不能一概而論,若非要論個好與不好,想來好老師應該滿足以下幾點吧!

    一、知識淵博,能讓學生仰望的。都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是的,老師有豐富的知識才能在課堂上引經據典,舉一反三……,發揮不受知識限制,能將更多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尊重學生,瞭解學生,關愛學生。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成長期的學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無論這些想法是與你不謀而合還是與你背道而馳都沒關係,都要尊重他們的想法,有不好導向的想法要及時和他們談心正確引導,以免他們做出錯事。有學習困難或生活困難及其它困難的學生要了解到位,及時伸出援手。

    三、能與學生打成一片;好老師能知道學生喜歡什麼,跟得上潮流、不out,與學生有共同話題。

    四、有自身人格魅力,能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老師。一個好的老師一定有其自身的人格魅力,不呆板,學生喜歡,能讓大部分學生想學習,願學習。

  • 8 # 基礎教育論壇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

    這就告誡我們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在和學生打交道時,應隨時隨地尊重、關心、理解、信任學生。不僅不能使用體罰、諷刺這種粗暴簡單的處理方式,而是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這裡舉幾個老師的做法來說明,相信每個用心去教育學生的老師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教育方式:

    A:轉化“後進生”

    班上有這樣一個孩子,各方面表現都不盡人意,對老師“橫眉冷對”,對同學動不動“拳打腳踢”,上課吊兒郎當,作業從來不“問津”(除了交幾張美術作業之外),各科老師提到他都是搖頭無奈的表情。 有一次,學校舉辦慶“六一”繪畫比賽,班裡有一個孩子的鉛筆素描《鄧世昌》得獎了,這個學困生很羨慕,但在背後卻說了許多滿不在乎的話。 品德與社會課上,趁老師不注意,他也偷偷畫了一張。當老師問他在幹什麼時,他迅速地揉掉畫畫的紙並否認畫畫。上課的老師把他拉到了我的辦公室,我一看又是他,氣不打一處來,真想罵他一頓,但我還是忍住了。

    我開啟畫一看,畫上的鄧世昌栩栩如生。我沉住氣,先表揚他畫得好,然後問他鄧世昌的一些故事,他一時漲紅了臉說不上來。 我又追問他為什麼畫畫,他說他覺得自己畫的比得獎的同學畫得好。我又肯定他的自信心,但我還告訴他“如果不深入瞭解一個人,你把他畫得再好也只是貌似而已,卻不能畫出一個人的精神。”他似乎有所觸動,低著頭一聲不吭。 我乘機讓他向社會老師認錯,並瞭解鄧世昌的英雄事蹟,然後重新畫了一張更好的鄧世昌的素描,並把他的畫貼到了班級櫥窗展覽了一個星期。這件事以後,這個孩子的思想開始稍稍轉變,雖然時有反覆,但我時刻關注著他,讓美術老師課上經常表揚他,其他老師也多提醒他。漸漸地,我們都發現了他的轉變,相信他會變得更好。

    B:面對學生的“失誤”

    星期一學校舉行“感恩母親,放飛心願”放風箏親子活動。中間有個環節是每個班的代表在主席臺上說出自己對媽媽最想說的話,這些“話”孩子們之前有準備,就看到時怯不怯場。我們班劉同學的文章很棒,我順勢推薦她做代表發言。但我當時沒考慮到劉同學生性內向,聲音小到拿話筒也聽不真切。果不其然,她的聲音小得引起下面同學的一陣騷動,班上一個調皮的男生大喊:老師,我根本聽不到,她想跟她媽媽說什麼呀?我很沮喪,輕聲嘆了口氣。轉身調控班級紀律去了。

    還沒到五分鐘,孩子就在喊我,說劉哭了。我趕緊跑過去,只見她兩眼通紅,眼淚還掛在臉上,弱弱的肩膀隨著哭泣一起一伏,看來很傷心。我輕聲問她怎麼了,她一下子眼淚決堤,居然說不出話,我一把摟她在懷裡,讓她不急慢點說,拍拍她的背,她平復了,哽咽著:我愛媽媽,剛剛這封信是我寫給媽媽的,我想媽媽了。我終於明白了,原來情到深處,一封小小的信拔出了她的眼淚。頓時不後悔自己的選擇,正因為選她才讓我感受到一個母親在孩子心中的偉大,才讓我知道孩子的心有多純潔。

    C:處理學生的“早戀”

    我以前擔任高三的班主任時,曾繳獲一位男生給班上女生所寫的情信,我把他叫來辦公室卻並沒有批評他,反而幫助他修改他的那封情信,正是在這種有意思的修改過程中,我讓他懂得了愛情的美好與珍貴,懂得了呵護愛情的耐心與責任。改好他的情信後,我還特別要他替我保密,因為那是學校所不允的,同時也希望保密他們的關係,心有靈犀地共同征戰高考。那位男生接過信時,眼眶都溼了,很堅定地向我點點頭。後來他們都很順利考上了大學。

    陶行知先生說過一句話:“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為教師,需要用心去觀察和傾聽,能夠寬容孩子的缺點,懂得賞識和激勵他們,比一味地責罰效果會更好。

    有時,我們只是輕輕把學生往前推一推,他們就能走得很遠。

  • 9 # 神評師走江湖

    好老師和好人一樣它是很難去標準化的一個東西。

    如果拿道德標準和職業標準去衡量一個老師的好壞,那最後的結果可能會是好老師變成了壞老師,壞老師變成好老師。

    而且每個人也會對老師有一套標準,我心中的好老師是熱愛老師這個職業,真真正正的做到授業解惑,不區別對待優生差生,用老師的身份去看待每一個學生,激勵和幫助我們成長,困境時給我們勇氣,氣餒時讓我們不放棄。

    幸運的是我在每個階段都遇到了這樣的一位好老師,今天教師節真的很想念他們,本想著開啟存在天翼雲盤裡和老師的合影,卻被封面淚眼了,我想每個夜晚他們都是如此吧,“三尺講臺存日月,一支粉筆寫春秋”在這裡祝所有的老師教師節快樂,你們辛苦了!

  • 10 # 九月風滿樓

    在我看來,只要能讓自己進步的老師就是好老師。

    比如初中英語老師,教了我朗讀和抄寫筆記兩個法寶,成績就顯著提升。

    比如高中語文老師,透過其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感染到了自己,從此對語文產生興趣。

    這兩位老師就是讓我記一輩子的好老師。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能領進門的,就是好老師。

    不得其門而入的,是普通老師。

    把學生從門裡推出來的,就是不好的老師。

  • 11 # W夢可calm

    針對這個問題,個人認為“好”的範疇太多,再加上老師這麼一個角色,就變得複雜。舉個例子,學生在家的角色是孩子,是家長的寶貝,犯了錯可以打罵,可以規勸,可以縱容,不管選擇哪個舉動,父母都有自己的標準對孩子做出相應的懲處,歸到底都會說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學生在學校的角色是學生,犯了錯,老師該打呢還是該罵呢?該勸呢還是該縱呢?這時候家長啊領導啊都會說得注意度,注意方式方法,別傷了孩子自尊心,更不要體罰學生。那我想問,老師與家長對學生是兩套標準嗎?如果是,我認為在本質上對學生的人格培養就是不正確的。如果不是,家長和老師能不能統一一下標準要求學生,家長怎麼對待學生,老師就有權利怎麼對待學生。而不是老師碰了一下你孩子的手指頭,家長就不得了,要去告老師,告學校。很多家長也會跟老師說不聽話就打,我相信很多老師絕對不會一遇事情就先打了再說。能走上三尺講臺,還是想要對得起這個身份的。

    有些人說老師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什麼是過硬的專業知識,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再專業的在校生,你學的也是理論知識。你想想自己已經脫離小學,中學多少年了,你瞭解現在在校生是怎樣的嗎?你知道的知識點該怎麼切入,才能讓學生明白,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嗎?備課的時候你預設了各種答案,想牽著學生的思路往這個方向走,達到你想要的教學目標,一節課就圓滿結束了。但一個人的思路,怎麼能架得住一個班集體的想法呢?老師與學生的教與學是相互學習,互相成長的過程,老師只是引路人。

    “好”老師的定位不要太高,亦師亦友就剛剛好!

  • 12 # 小剛哥說教育

    其實這是個老師應該如何使用好自己的懲戒權的問題。

    我認為,當老師的懲戒學生,只要是出於教育學生的目的,方式方法不要過於簡單粗暴,不違法,這種做法應該理所應當,理直氣壯。

    不怕父母怕老師,曾是70-80後很多人的記憶。教師享有很高的權威,懲戒學生是天經地義,以前的老師還有戒尺,就是專門用來“鞭策”學生的。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需要說明的是:不能一味地簡單粗暴。

    對於一些比較敏感、自尊心強的學生,應該更多的做一些談心談話的教育工作;對於一些頑劣性格的孩子,說教的作用有限,可以適當的懲罰,比如罰站、面壁等,這樣的做法學生接受,家長也能認可。

  • 13 # 勝似閒庭3

    不能用好與不好來評判老師。在我們普通老百姓眼裡,從小的講:對孩子好不好?孩子成績好不好?這是家長關心你問題!家長們見面,首先第一感覺孩子懂不懂禮貌。開口閉口必問學習怎樣?。從大的講:用毛澤東主席的話說要“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我讀書的時候,老師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家訪。教導主任和校長經常到班裡聽課。現在家訪看不見了,領導聽課也好長時間沒聽說了。現在離開了學校,離開了課堂對學校很多事情不知情了。也就不好妄加評判。不過我想現在有很多老師可能會利用業餘時間去補習班上課,掙點外快!這我相信。所以說不好妄加評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平凡的世界》中為何讓田曉霞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