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江水趣談

    歷史上唯一一個打贏還割地,康熙為什麼把貝加爾湖給沙俄?

    689年9月7日,清政府與沙俄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條約劃分了中俄兩國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地區仍屬於中國領土,但同時清政府同意把大片土地割讓給沙俄。同時也把貝加爾湖割讓給了沙俄。

    貝加爾湖中國古稱北海,曾是中國北方許多部族的活動地區。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同時也是歐亞大陸最大的湖,湖的總容積為2396萬億立方米,最深處為1637米。貝加爾湖不僅資源豐富,而且風景優美。

    那麼康熙為何要簽訂《尼布楚條約》,把貝加爾湖拱手讓給沙俄呢?

    一、國家局勢

    在清軍入主中原之後,直到康熙年間,國家尚不穩定。葛爾丹等勢力蠢蠢欲動,欲圖脫離清朝管制。清朝當時的首要目的肯定是先維持國內穩定,與沙俄保持和平。1653年,沙俄入侵烏蘇里江和黑龍江流域。

    康熙意識到沙俄的意圖,於是派兵征剿,發生兩次“雅克薩之戰”,歷時四年,最終清軍皆獲得勝利。但是清朝不願意,也沒那麼多精力與沙俄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於是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以換取長時間的和平。

    二、康熙自身的原因

    其實當初沙俄入侵清朝,康熙如此重視並派兵與沙俄軍隊展開圍攻,並不是因為貝加爾湖,而是因為沙俄當時入侵了烏蘇里江和黑龍江流域,這可是清朝滿人的故鄉,相當於老家。老家被人侵佔了,康熙無論如何都得要回來。而貝加爾湖則不同,因此康熙並不是很在意。

    另一方面,中國古代一直都是農耕大國。而貝加爾湖以西氣候寒冷,而且不能耕種,甚至不適宜居住。對於一個農耕大國來說,這樣的土地無疑是沒有價值的。而且當時清朝國土很大,康熙認為把一塊沒有價值的土地讓給沙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因此從感情和利益上,康熙都認為把貝加爾湖讓給沙俄以換取和平是值得的。

    三、軍隊實力

    前面說過,清朝與沙俄發生過兩次“雅克薩”之戰。那麼戰況如何呢?在第一次雅克薩戰役中,清軍派兵約3000人,而沙俄士兵僅有450人;

    第二次雅克薩戰役中清軍派兵2100,沙俄士兵826人。也就是說,清軍在數量上遠勝於沙俄士兵。雖然兩次戰役皆獲勝利,但是總共耗時四年之久。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火器。

    在兩次“雅克薩”之戰中,清軍在裝備上完全落後與沙俄。沙俄從17世紀開始就裝備了燧發槍和大炮,而清軍雖然也有槍和大炮,但是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不如沙俄。清軍主要是靠冷兵器作戰,而沙俄則有更先進的火槍和大炮。在這種情況下,清朝與沙俄如果進行長期作戰並沒有獲勝的把握或者代價太大。

    因此康熙選擇放棄貝加爾湖來換取中俄和平。

  • 2 # 密探零零發

    “滿清誤國300年”,此言不虛。人人都稱康熙皇帝是什麼“千古一帝”,實則不然。明朝的皇帝雖然說懶一點,但卻不是軟蛋,特別是崇禎皇帝以死踐行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誓言。反觀清朝從康熙就開始喪權辱國,將老祖宗的土地拱手送人,實則可恨。你還不要不信,康熙放棄貝加爾湖就是鐵證。

    “崽賣爺田不心疼”,康熙年間,沙俄對我東北虎視耽,清軍與沙俄軍隊爆發了兩次雅克薩之戰,在馬上就要將沙俄軍隊徹底地趕出去的時候,康熙皇帝認慫了。因為西北的噶爾丹正在進攻喀爾喀,康熙希望儘早與沙俄劃定國界,騰出手來對付噶爾丹,因此在1689年,清、俄兩國在尼布楚會談的時候,清朝的談判代表根據康熙皇帝的意思,一而再的退讓,最後簽訂了清朝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明明是戰爭勝利了,最後卻簽訂了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這是在搞笑嗎?赤裸裸地賣國行徑,跟後來地中法之戰一毛一樣。

    《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標誌著“千古一帝"康熙帝順利地放棄了包括貝加爾湖以東地大片土地。所以說“滿清誤國300年”沒毛病,這樣地朝廷早就應該滅亡。各位,你們說呢?

  • 3 # 牧師稔

    貝加爾湖壓根不屬於中國 (除元朝,唐朝一段時間)如果硬要把它和中國扯上關係,只能說在雅克薩之戰談判時,清朝代表劃分的界限勉強有一半貝加爾湖。大興安嶺以北幾乎沒有人煙,沙俄和滿清都盡力在這裡施加影響,想把它變成自己領土的一部分,但老毛子的手段是直接佔領,只能說清政府退讓了,原因有以下幾點。 貝加爾湖沒有價值,無法耕種。明朝時疆土裡沒有貝加爾湖,不能耕種的地區漢人居住的比例也很低。

    首先要了解當時的政策,閉關鎖國,重農抑商(應該是所有朝代裡最嚴重的)。

    在清代前期貝加爾地區無法耕種,400毫米降水量(長城一線)是主要作物的生長最低需水量,就是長城以北,換句話說,清朝滿清要從遊牧民族過度成漢化的皇室農耕民族。 用當權者的角度想一下,無法耕種的地區我堂堂農耕大國有什麼用,打下去糧食要從南方徵調,費時費力。 加上滿清建國不久,政權不夠穩固,八旗內部還有不臣之心在躍躍欲試企圖取而代之,再打下去反叛也不是不可能,何必和老毛子打呢?

    (目光不夠,沒有辦法,你也想不到三百年後會發生啥。。。在當時卻是萬全之策)

    然而接下來三百多年的發展遠遠超出了清朝統治者的想象。

    其實東北的農耕也是在滿清之後才高速發展。

    清代二百餘年,東北地區種植業取得了空前的發展,傳統農作物高粱、大豆、粟、小麥等與新引種的玉米、水稻等都是由遼河中下游地區向北逐漸擴充套件的,這種發展趨勢與清代東北的人口移動及土地開發方向一致,程序同步。本文還利用清末各種作物在各州縣糧食播種總面積上的比率,論述了主要糧食作物地域分佈的不平衡特徵及其形成原因:高粱與小麥的分佈具有明顯的南北不平衡性,高粱南多北少,而小麥正好與之相反;大豆是東北全境的重要農產,受大量外輸的影響在水陸交通便利地區形成了相對集中的商品產地;分佈普遍的粟受乾溼氣候的影響,播種比率從東南向西北逐步增加;水稻是北韓移民引入東北的,發展上與移民程序同步,分佈上則由東南向西北逐步減少。

  • 4 # 北洋海軍炮手

    不邀自答。

    很可惜,除了元朝之外,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古典王朝統治過貝加爾湖地區。明朝後期,俄華人就事實上佔據了貝加爾湖以及周邊地區。而在雅克薩之戰爆發前,黑龍江流域屬於沒有政府管轄的無主之地,中俄兩國都在對黑龍江流域施加影響力,而且俄國對黑龍江流域的開發要遠早於中國。透過兩次雅克薩之戰,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瓜分無主之地的條約,雖然由於張誠把清朝的底線透露給俄華人使得中國沒有利益最大化,但是怎麼看也都是中國賺了。首先,俄國被迫退出其以經營幾十年的黑龍江流域;其次,俄華人要把其在黑龍江流域的所有據點拆除;第三,俄國要把在黑龍江流域的俄華人全部遷到額爾古納河以北。怎麼看都是俄國向中國割地。

    《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具有重大的意義,斯塔夫理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尼布楚條約》有三點意義:第一、俄華人完全撤出了黑龍江流域,明確了雙方邊界;第二、雙方邊境貿易逐漸發達,茶葉成為大宗貿易;第三、俄羅斯的擴張不得不中止。可以說第三點才最重要,《尼布楚條約》維持了中俄東段100多年的和平,也減輕了清朝在東北方向的壓力。而且清朝上下也都認為《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是一項開疆拓土的武功,魏源在《聖武記》中就說:東北數千裡化外不毛之地盡隸版圖。

    至於貝加爾湖,抱歉,先不說這塊地方早在明朝就被俄華人佔了,而且《尼布楚條約》劃分的是中俄東段邊界,根本不涉及中段劃界,關康熙屁事。更何況當時喀爾喀蒙古還沒有被康熙納入版圖,所以清朝也不可能去談貝加爾湖那塊地方。另外很多人不瞭解,談判策略還談判底線壓根是兩回事,雖然說康熙曾主張尼布楚等地應該歸中國,但是那屬於談判桌上的討價還價,康熙的底線是黑龍江流域,而且康熙的真實想法也是承認沙俄對貝加爾湖周邊地區的佔領,畢竟無主之地先到先得,而且俄國在貝加爾湖地區的統治相對於黑龍江流域更穩固。至於中俄雙方對中段邊界的劃分,那是雍正年間《恰克圖條約》的事了。畢竟俄國對貝加爾湖周邊的佔領已經木已成舟,該地區早已不是黑龍江流域那種無主之地,想要聲索該地區免不了又要幹架,而此時清朝和準噶爾汗國還處於軍事對抗狀態,所以雙方只能依照雙方實際控制劃分中段邊界。這也是雙方相互妥協的結果,畢竟外交本身就是妥協。

    所以,關於清朝放棄貝加爾湖這條謠言也該結束了,噁心死了。

  • 5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一塊從未屬於過清朝的土地,怪罪清朝失土之責合適嗎?就像今天的人們批評中國政府為何丟失了美洲大陸一樣毫無邏輯性可言。

    貝加爾湖地區歷史上只有兩度屬於過中原王朝,一是唐朝前期630年至682年共52年時間,二是元朝1271年至1368年。除此之外,貝加爾湖地區從未屬於過中原王朝;

    清朝前期,貝加爾湖屬於漠北蒙古土謝圖汗部的屬地,此時的漠北蒙古根本不是清朝的領土。在1691年多倫會盟後,清朝接收的漠北蒙古土地已經不包括貝加爾湖。

    所以清朝對貝加爾湖地區的丟失沒有責任。

    貝加爾湖地區的丟失,是從明朝後期就開始的。1582年,沙俄哥薩克越過烏拉爾山,開始向西伯利亞瘋狂擴張。萬曆年間,哥薩克已經佔據了貝加爾湖西部和北部地區,並不斷向貝加爾湖東部和南部擴張。

    此時的蒙古各部已經出現了分裂。原來的瓦剌西遷,成為漠西蒙古,其中的準噶爾部逐漸強大。而韃靼則分裂為漠南和漠北蒙古,漠北蒙古也稱喀爾喀蒙古,其中土謝圖汗部位置最為靠北,貝加爾湖地區是其屬地。

    1635年,後金降服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各部對清朝進行九白之貢,確立了雙方的宗藩關係。

    但是此時的漠北蒙古還不是清朝的領土,雖然是清朝的藩屬國,但是漠北蒙古在政治軍事等方面是完全獨立的,清朝沒有理由進行干涉,所以只有漠北蒙古特別是土謝圖汗部直接面對沙俄的入侵。

    此時的準噶爾部逐漸強大,準噶爾部臺吉噶爾丹躊躇滿志,想要統一蒙古各部,並消滅清朝,實現自己的大元夢想。為此準噶爾汗國不斷向東進攻喀爾喀蒙古各部,而為了統一蒙古,噶爾丹選擇和沙俄聯合,沙俄也在貝加爾湖地區不斷向南蠶食,漠北蒙古面臨的形勢越來越嚴峻。

    關鍵時期,漠北蒙古活佛做出了歸順大清的決定。1691年,康熙和漠北蒙古各王公在多倫諾爾舉行會盟,宣告漠北蒙古併入清朝版圖。

    在之前的1687年12月到1688年3月,沙俄和土謝圖汗部爆發了烏丁斯克之戰,在長達4個月的圍困戰中,土謝圖汗部最終失敗,沙俄在事實上獲得了貝加爾全部地區的控制權。

    此戰之後,沙俄佔據了貝加爾湖南部和東部地區,可以說土謝圖汗部的屬地已經被侵略殆盡。清朝將土謝圖汗部安置在杭愛山地區附近,貝加爾湖地區實際上已經是沙俄的勢力範圍。

    在先前的兩次雅克薩之戰中,清朝在取得勝利的情況下,1689年清朝和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確定了東北地區的邊界,但是,對於貝加爾湖地區,兩國沒有進行宣告。

    此時的清朝,被準噶爾汗國問題拖住,無力在漠北地區進行擴張。《尼布楚條約》簽訂時,清朝之所以讓步,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促使沙俄在清朝和準噶爾的對抗中處於中立,但是很明顯沙俄沒有守信。

    而在接受了漠北蒙古後,康熙也不想在此時刺激沙俄,因為一旦在漠北貝加爾湖地區挑起戰事,就意味著將沙俄推向準噶爾一方,對清朝平定準噶爾非常不利。

    再者,為了增加喀爾喀蒙古的向心力,康熙也有意利用沙俄的威脅削弱土謝圖汗部等的實力,這種借刀殺人的把戲導致喀爾喀蒙古各部勢力被嚴重削弱,不得不加深對清朝的依賴,清朝達到了鞏固統治的目的!所以,對於這片從未屬於清朝的土地,康熙沒有激進地進行所謂的“收復”,到雍正時期,同樣是為了解決準噶爾問題,在貝加爾湖地區進行了邊界確認,1727年《恰克圖條約》,雙方確認貝加爾湖地區屬於沙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6 # 平沙趣說歷史

    清朝的確放棄了貝加爾湖,但不是放棄自己的領土,而是放棄自己的可以得到但沒去得的土地,因為貝加爾湖從來都不是清朝的版圖。

    貝加爾湖在歷史上只有兩次屬於中原王朝,分別是唐初和元朝。

    在西漢時期,貝加爾湖在匈奴的控制範圍之內,名曰“北海”,蘇武牧羊就是在那。蘇武在北海邊艱難熬過19年,最後才回到漢都長安。

    在東漢、三國和西晉時期,貝加爾湖大部分時間是在鮮卑的控制範圍之內。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和南北朝時期,貝加爾湖改稱為“於巳尼大水”,先被柔然控制,後又被突厥控制,再接著被突厥分裂出來的東突厥控制,複稱“北海”。

    唐初滅東突厥,貝加爾湖成為大唐的一部分,歸關內道骨利幹屬,同時改稱為“小海”。後東突厥復國後,貝加爾湖復歸突厥,接著唐朝聯合回鶻滅了後突厥,貝加爾湖歸回鶻所轄。

    兩宋時期,貝加爾湖被蒙古八剌忽部控制,並隨著蒙古的擴張被納入大蒙元汗國的領土,隨後成為元朝的領地,屬嶺北行省。

    明朝時期,貝加爾湖被瓦剌不裡牙惕部控制,瓦剌部西遷後成為漠西蒙古,貝加爾湖地區是漠北蒙古的地盤。

    也就是說,在清朝建國的時候,貝加爾湖既不被清朝控制,也不被明朝控制,而是被蒙古控制。或許會有不少人拿著1820年清朝鼎盛時期的地圖來說蒙古是清朝的領土,那是典型的未來說過去,無論是在1644年清軍入關還是1662年康熙即位時,這片地區都還不是清朝的領土。

    清朝最早控制的是漠南蒙古,1635年皇太極俘林丹汗妻子後,就統一了漠南蒙古。隨後在1697年,康熙完全控制漠北蒙古,當然,早在十餘年前,清朝就開始了控制程序;1757年,乾隆征服漠西蒙古,同樣,早在康熙時期,清朝就已經征服準噶爾部。

    顯然,這是清朝統治者自己的擴張之舉,而不是拿著地圖去說來的,況且,清朝繼承的明朝領土也不包括蒙古,而元朝領土,好像蒙古更有資格繼承。

    那麼,清朝為什麼沒有在征服漠北蒙古的時候一併拿下貝加爾湖地區呢?

    最重要一點,是清朝此時還面臨三藩之亂以及漠西蒙古噶爾丹叛亂的諸多問題,與沙俄的雅克薩之戰也是沙俄實在太過分,這才使得剛剛平定三藩之亂的康熙發兵東北。但對貝加爾湖地區實在是鞭長莫及,更何況那裡此時還不是清朝的領土。

    1689年簽訂的《尼布楚條約》規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但沒有劃定中段邊界,也就是貝加爾湖附件地區,顯然沙俄是賊心不死,但康熙為了儘快抽出手來對付準噶爾部,在東段已經非常讓步,也沒有去管中段。

    等到後來清朝真正征服漠北蒙古的時候,貝加爾湖已經被沙俄佔據,雍正在位期間劃分清俄中段邊界的《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中,對此情況進行確認,也就是說,清朝從頭到尾就沒拿到過貝加爾湖,只是放棄了去爭奪。

  • 7 # 風逍逍兮易水寒

    《尼布楚條約》被稱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等條約,但是這個條約卻開創了清朝割讓土地的先河。條約規定,以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與外興安嶺為線,以南屬於中國,以北屬於俄羅斯,西部交界處以額爾古納河為界,以北屬於俄羅斯,以南屬於中國。清朝割讓了包括貝加爾湖在內的大片領土給俄國。

    我們都知道,中俄雅克薩之戰是中國方取得了勝利,而且康熙年間,清朝的實力還是位居世界前列,國家實力強盛,又打敗了沙俄,為什麼還要放棄貝加爾湖呢?

    其實一開始清朝談判大臣索額圖要求以勒拿河到貝加爾湖一線為界,以西屬於俄羅斯,以東屬於清朝。勒拿河貝加爾湖以東的區域本就是清朝的勢力範圍,是沙俄越過烏拉爾山之後,一步步東擴,一步步蠶食了清朝的傳統勢力範圍,現在索額圖的要求並沒有佔俄國便宜,而是要求俄國歸還被佔領的領土。

    而俄羅斯的談判使者確直接要求以黑龍江為界,不得不說俄羅斯的流氓性格是祖傳的。當然這兩個談判代表提的要求都是獅子大開口,為的就是給自己留下足夠的還價餘地。所以,一開始清朝就將貝加爾湖當做與俄國的國界線,不過這條線是清朝獅子大開口的,也許索額圖等人壓根沒想過要貝加爾湖。

    我們來看一下貝加爾湖的地理位置,貝加爾湖位於西伯利亞南部。貝加爾湖在中國古代被稱為北海,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主要活動區和聚居地。貝加爾湖被譽為世界第一深湖、歐亞大陸最大的淡水湖,以美景奇特、魚類資源豐富而聞名於世。貝加爾湖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是在成吉思汗對外擴張的時期。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將中國的版圖擴大了數倍。

    隨著時代的推移,蒙古對貝加爾湖的控制不斷減弱,隨著清朝的建立,打敗了明朝和蒙古部族,於是清朝繼承了蒙古族的貝加爾湖一帶。但是俄羅斯帝國此時開始崛起,並不斷對外擴張,向東擴張時,搶了清朝剛佔據不久的貝加爾湖一帶。隨著《尼布楚條約》的簽訂,貝加爾湖也被劃為俄國的領土。

    又回到題主的問題了,康熙年間,清朝時期在世界上還是數一數二的,俄羅斯帝國還在雅克薩被清軍狠狠地收拾了一番,為什麼戰勝國要把領土割讓給戰敗國呢?首先,貝加爾湖並不是清朝的必爭之地

    清軍入關後,統一了全國,與此前的各朝代一樣,由於北方的土地價值及其所蘊含的資源並沒有被人們發現,而北方寒冷的氣候、貧瘠的土地、稀少的人口和彪悍的敵人都讓中原王朝提不起興趣,清朝自然也一樣,他們的經營中心還是在中原和江南等富庶區域。北方的那一大片土地在當時的人們眼裡就是不毛之地的代名詞。

    而且貝加爾湖實際上是清朝從蒙古部族手裡搶來的,經營時間並不長,對貝加爾湖沒有多深的感情。清朝的逆鱗在東北,那才是滿洲的龍興之地。所以沙俄搶了貝加爾湖和西伯利亞大片區域,清朝都無動於衷,但是沙俄一打到外興安嶺,想覬覦黑龍江以南的區域,清朝的反擊就來了。可以說動哪塊區域都行,就是不能動東北,那才是滿清的命根子,貝加爾湖只不過是剛收服不久而已,重要性不值得清朝統治者大動干戈。

    其次,中國的談判完全處於下風

    在雅克薩之戰後,沙俄被打痛了,清軍也損兵折將,兩方只好坐下來和談。但是一開始談判雙方都想為己方爭取最大的利益,誰也不肯退讓。當時索額圖從康熙皇帝那裡得到的底線是先以尼布楚為界,酌情可以退讓到額爾古納河。可以說清朝的談判底線相當憋屈了,甚至都沒把貝加爾湖當回事。

    俄國的談判卻完全佔據了上風,首先俄方代表戈洛文就跑出了己方的條件,直接將國界線壓到黑龍江,雖然是敗軍,但戈洛文在氣勢方面不輸索額圖。其次,清朝的翻譯傳教士徐日升、張誠被俄方收買叛變,將康熙帝的底線告訴了戈洛文,戈洛文才能在與索額圖的談判中佔據主動,而索額圖並沒有做好談判前的準備,不僅沒有事先了解談判法則和俄國的底線,甚至己方出現了奸細都一直被矇在鼓裡。在這次談判中,沙俄佔盡了便宜,本來打了敗仗,又沒有能力消化這麼大一片區域,但是卻在清朝的退讓下得到了整個西伯利亞地區。在近代,俄國消化完這些被佔領的區域後,成為了世界上有數的列強,給華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

    最後,清朝戰端四起,無力跟俄國打消耗戰

    清軍入關後,遭到了明朝軍民的奮力抵抗。清朝打了幾十年的仗,才將明朝的故土基本收入囊中。但是老百姓思念前朝,對滿清這個異族政權是在沒什麼好感,從高層知識分子到底層平民老百姓,都在進行反清復明的鬥爭,加上剛剛擊敗蒙古和明朝殘餘勢力,這麼大一片區域尚未完全消化,可以說當時清朝的統治其實並不穩固。

    康熙帝親政不久後,就發生了三藩之亂,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在南方掀起叛亂,南方大片區域淪陷,各地反清復明勢力也紛紛發難。雪上加霜的是西北的噶爾丹也發動叛亂。清朝的統治本就不穩固,現在各地發生叛亂,清朝自然要先安定內亂,穩固自己的統治才能去考慮對外作戰。但是當時清朝的實力並不足以應付三藩、葛爾丹、沙俄等多路兵馬,只好先放棄不重要的沙俄,放任沙俄侵佔貝加爾湖等西伯利亞地區,先集中兵力平定三藩之亂再說。

    所以,清朝放棄貝加爾湖既有不重視這一區域的原因,也有內部自身的原因。總的來說,貝加爾湖對清朝是一個可有可無之地,得到了是一塊資源,丟棄了也不可惜。不信的話,你看俄國一動東北,清朝連三藩之亂都不顧了,先把俄國痛揍一頓再說,現在可惜我們也只能望湖興嘆了。

  • 8 # liyongxing543

    這種問題還要問?清朝本來就是東北一個民族,剛剛開始活動範圍就是在外東北,東北地區這些地方,後來聯合了蒙古貴族,又降服了北韓,趁著中原大亂,招降納叛,大舉入關,統一了明朝所有的領土,還收復新疆,西藏,臺灣,外蒙等失地,這時候清朝擁有了1300萬平方公里富饒的土地,龐大的人口,已經很滿足了。最高統帥覺得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再開戰端,勝負難分。

  • 9 # 歷史寶藏

    位於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的貝加爾湖是世界第一深湖,也是亞歐大陸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這個名字,源於蒙語,意思是富饒的湖泊。說明蒙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這個湖泊裡豐富的魚類資源。

    歷史上較早提到貝加爾湖,當屬蘇武牧羊所在的北海,此處的“北海”就是指貝加爾湖,可知這裡是蒙古高原草原文化的勢力範圍。

    到了清朝,蒙古諸部歸順大清,貝加爾湖區域名義上也在大清的範圍內。

    由於此地苦寒,處於高原,又緯度高,氣候惡劣,因此也沒有多少人在這裡放牛馬,故而也沒有正是的行政建制。

    如果沒有沙俄“羅剎”東進,那麼清朝皇帝說自己的國家,幅員北至於北海,也是可以說得通的。

    但是沙俄哥薩克人從更嚴寒的西北到了之後,就認定這裡是個好地方,確實,比起更北的鳥不拉屎的嚴寒地方,這裡確實不錯,還能放個牧。

    有糾紛,就要有解決糾紛的辦法,大清國原來模糊的邊境線,就需要劃一個明確的線,以制止紛爭了。

    在康熙初年雅克薩自衛反擊戰中打敗沙俄之後,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因為此時大清忙於與葛爾丹的糾紛,雖然取得了對羅剎戰爭的勝利,還是做出讓步,劃定了外興安嶺以東的領土界限,貝加爾湖這一段的疆界並沒有劃定。

    之後沙俄趁著大清忙於平準,一步步蠶食貝加爾這一區域的土地,近三十年後,中俄簽訂了《布連斯奇-恰克圖條約》。

    界定了中俄中段的邊疆界線:自額爾古納河至沙畢納依嶺之間以北歸俄國,以南歸中國,貝加爾湖就這樣成了俄羅斯的領土。

    綜上可知,貝加爾湖所在區域,清初雖然號稱大清疆域之內,但是因為地理環境惡劣,清朝並沒有很重視這片土地,也沒有相關的管理措施。而沙俄則相反,十分重視此地,將其作為向遠東前進的重要一站,透過各種手段將其納入自己的領土範圍。

  • 10 # 瀛史拾貝

    根本談不上放棄。貝加爾湖周圍是布里亞特蒙古的遊牧地。清朝入關之初,只是漠南蒙古臣服,漠北喀爾喀蒙古在康熙與噶爾丹烏蘭布統大戰前後才歸附清朝。烏蘭布統戰役的起因是啥?就是噶爾丹企圖征服外蒙古,外蒙古王公向清廷求救。布里亞特蒙古就更是跟清朝不沾邊了,是成吉思汗時代的“林中百姓”,逐漸蒙古化。沙皇征服了他們。當時康熙還在平定三藩之亂和應付噶爾丹,最後籤尼布楚條約,瓜分了蒙古人的地盤,算啥子割地求饒啊?明朝更是沒控制外蒙古,明粉就別拿這個理由黑清了。

  • 11 # 大風起兮偶飛揚

    那個時候,康熙還木有戰略眼光,對貝加爾湖的重要性估計不足,清朝時期自身而沒有對貝加爾湖有實際的控制.到了康熙時期.與沙俄發生兩次“雅克薩之戰”.不昰因為沙俄佔領了貝加爾湖地區.而昰侵入了烏蘇里江和黑龍江流域.那昰滿洲的龍興之地.這才會引起清朝的高度重視、所以從感情上說.康熙對貝加爾湖昰可以割捨的、當然.關於一個帝國來說.領土自然昰越多越好.但竾要考慮當時的國際國內實際、

    當時清朝的最主要的任務昰什麼?很顯然.昰統一全國.平定葛爾丹等分裂勢力.不亂國內局勢.這昰當時最大的政治、與沙俄的關係.主要就昰維持不亂.為國內統治營造和平的國際環境.在此前提下.適當讓步竾昰可行的、

    康熙十九年.觀賞倒沙俄的意圖.康熙做出了征剿絕定、笫一步先派入談判.笫二步成立了黑龍江將軍.還提前構建了黑龍江城作為戰鬥基地、清廷很重視後勤儲備.花費了三年時間建設驛站、組建水師.還準備了軍糧.終於清軍勝利.俄軍狼狽撤退.雅克薩被收回、嫝熙觀賞倒此景很開心.認為北疆問題已經解絕、

    笫一次“雅克薩之戰”發生在1685年6月.由都統彭春率領的清軍圍攻雅克薩三天.城中的俄軍乞降、笫二次戰役開始於1686年夏.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受阻於俄軍新建的雅克薩城堡之下.圍困雅克薩長達十個月.直倒1687年5月16日.中俄雙方即將開始簽訂《尼布楚條約》前、

    雅克薩之役持續這麼長.昰不昰兵力相當呢?其實清兵遠遠多於俄軍、依照中方史料.投入笫一次雅克薩之役的部隊包含八旗兵1200入.漢軍500入.由精於騎射的東北赫哲、達斡爾等族組成的“新滿洲”官兵500入.以及由福建籍官兵組成的500藤牌兵、總計約三千入、但俄軍在笫一次雅克薩戰爭時.最多450入、笫二次.清軍(中方史料2十0入.俄方史料8000入以上)再次進攻雅克薩.此時的俄軍仍只有826入.清軍仍擁有較大的入數優勢、入數佔優.那問題之一就出現在火器上、

    首先觀賞槍、當時清俄雙方都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期、清軍使用的火繩槍名為“兵丁鳥槍”.系用鐵製成.槍長2米.射程約十0米.射速為每分鐘1 ~2發、由於火繩槍的後坐力很大.故在木託下安有叉腳、火槍龍頭上夾有一根火繩.使用時先點燃火繩.然後扣慟扳機.使火繩下落.接觸火門烘葯.引爆膛內火葯.推慟彈丸飛出槍口、火繩槍只能在有限的距離內射擊.而且引火繩對精確瞄準來說.昰一個很大的障礙、而俄軍除了火繩槍外.還配有燧發槍、

    歐洲各國軍隊從17世紀開始裝備燧發槍.重量輕.後坐力小.剪掉了火繩槍上的那條“辮孓”(火繩)、俄軍裝備的燧發槍昰一種前裝滑膛槍.射速約為每分鐘2發.射程300米、笫二次雅克薩之戰.826名俄軍擁有火繩槍10支.先進的燧發槍850支!反觀清軍.兩次參加雅克薩之戰時的主要兵器還昰刀矛弓箭.攜帶的火槍都不超過10支!清代的燧發槍直倒鴉片戰爭竾沒有裝備部隊、

    再觀賞大炮、清軍火槍不好.但參戰火炮的數量不少.略少於10門.其中最有威力的當屬20門“紅衣大炮”.包含8門“神威無敵大將軍”炮與12門“神威將軍”炮、“神威無敵大將軍”炮重達2000餘斤.鐵製炮彈重6斤.火葯裝葯3斤、而“神威將軍”炮可謂昰前者的“袖珍版”.重量390斤.鉛彈重18兩.火葯裝葯8-9兩、這種炮笫一次打雅克薩的木城牆昰很厲害的.但笫二次的時候.俄國入把城牆改成了土木混合結構.效果就很差了、

    當時西歐國家已經能夠製造32磅炮甚至68磅炮(0.9072斤=1磅)、1662年鄭成功進攻荷蘭建的磚城熱蘭遮城.鄭軍用的青銅炮與鐵炮相當於12磅、18磅和24磅炮、而雅克薩之戰中清軍使用的最大火炮——“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只能算昰6磅炮.其威力只昰鄭軍最小火炮的一半、其他12門“神威將軍”炮的威力加起來竾不及一門鄭成功軍隊的大炮!而當時鄭成功投入的火炮昰28門!從這裡觀賞.中國自身的火炮水平.二十年間在大踏步地後退、

    《尼布楚條約》.就像十月革命之後的列寧仍與德國簽訂喪權辱國的《佈列斯特條約》一樣.其中原因值得深思與研究、

    以當時清朝的國力.本應能夠將沙俄侵略者逐出國門.但最終卻簽署了《尼布楚條約》、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昰清軍兵器落後.清朝軍隊崇尚騎射.廢棄了明朝的火炮.因此對抗沙俄侵略者的火炮時死傷慘重;

    二昰清朝剛平定中國不久.其殖民統治尚不穩固.故不肯與沙俄消耗。

    三。康熙還木有戰略眼光,對貝加爾湖的重要性估計不足。那時氣候也木有這麼旱,木有淡水,土地還要個屁呀,好端端滴貝加爾湖。你成了我們的傷悲,亡我貝加爾湖,使我六畜無水喝;失我貝加爾湖,使我美人怎麼嫁出?

    在清朝統治者的內心深處.“騎射乃滿洲之根本”的觀念根深蒂固、清軍大多使用冷兵器、而西方的軍隊和裝備卻在大踏步地前進、這樣的情形之下.清朝長期作戰沒有必勝的把握或者代價太大.於昰康熙就只能儘早爭取和平.放棄貝加爾湖以換取中俄和平.竾昰嫝熙的無奈之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恐龍如果不滅絕,我們的祖先打得過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