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依然是琴姐
-
2 # 奮鬥青年阿超
就是以前我也有同樣的感受,現在過年沒有以前有年味兒。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只要有人,有情,有開心,也是一種過年的一種方式。其實也不用老去糾結現在的過年,就真正的就像10年前那樣的過年方式,以前過年都是在家鄉里面玩,現在過年都喜歡在家長以外的地方去玩。我們要適應新時代,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年味兒。現在我已經想通了。雖然煙花爆竹象徵著年味兒。但是同樣的人,同樣的情,不同的玩法也是可以的。今年過年一定要開心。
-
3 # 睡火山3
不要因為禁放煙花爆竹就覺得沒年味,可以敲鑼打鼓嘛!又可以設計生產些電子炮竹槍炮,電子煙花,代替鞭炮,煙花,不一樣熱鬧嗎?
-
4 # 劉德華第一粉絲
為什麼說現在過年沒有年味?其實不是沒有年味,而是過年的期待感沒了,期待感沒了是因為我們長大了。每個年代有自己的過年“年味”,我們農村80,90後過年也許就是在家幫忙做很多很多的餈粑,家家戶戶放著賀歲歌曲,大手一揮還會練練毛筆字寫寫對聯,然後到鄰居家裡收紅包,大年初一到初八每天兩場籃球賽,一邊嗑瓜子一邊籃球賽,其樂融融。現在說沒有年味,是因為我們長大了,工作了,繁忙的工作,無形的壓力逼著我們無暇顧及過年,也就沒有期待過年,久而久之就覺得過年反而是一種壓力,年齡大了需要相親,結婚了的需要一筆錢過年,假期又短,過年幾天假期完全消除不了生活給我們的壓力。而現在的小孩子覺得過年壓根沒有說有沒有所謂的“年味”,就知道過年可以拿壓歲錢,可以玩玩具,可以買好吃的,可以吃雞,王者榮耀。。。這些遊戲雖然平時也可以玩,但是畢竟平時有時候還要上學啥的,過年那幾天就可以肆無忌憚的當著父母的面玩了,而這些等到他們長大以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年味”,他們長大後也會像我們一樣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年味”也就沒有了,因為沒有了期待感。所以過年有沒有年味,都只是一種期待感的有或無。
-
5 # 鄉野小李
現在過年和以前比較年味淡了許多,多方面原因吧。拿我身邊的事情來說吧,有幾個朋友過年回去就四五天,每次都聚不齊,有的回去你都見不到他,不是透過聊天的話,還以為沒回去呢。相比較以前年味淡主要體現在以下就幾個原因吧
1:和以前相比的話,以前都是在家種地,機械也不發達都靠人,所以鄰里之間免不了相互幫忙,感情深,現在大多都出來打工,一年見不見幾次,所以感情淡了,見面也只是禮節性的打招呼而已
2:物質生活提高了,以前不到過年很少有肉吃,現在哪天幾乎想吃都能吃,沒了小時候到處串門吃好吃的了那種感覺:交通工具的改善,以前人們走親戚都是走路,好點的騎腳踏車,一天走一家,現在都是機動車,禮品也能帶很多,留了禮品就走了。
3:壓力大,現在生活節奏快,很多人為了生活不得不縮短回家的時間,回家一週左右,但事情很多,走親串友,買年貨,陪孩子等,所以不得不壓縮很多時間,匆匆忙忙的給人感覺年味淡了
-
6 # 一座重慶城盡是好心人
現在過年都感覺不到年味了,還是小時候過年的時候好玩,有耍龍燈家家戶戶去拜年,大人給點紅包高興的很。過年才有新衣穿。現在根本感覺不到過年的味道了
-
7 # 春春之人生筆記
有是有的,不過也要年齡,現在不比以前了,過年家家人都在齊,你去我家搓一頓我去你字搓一頓,吃飯好了打打撲克牌,白天去看運動會,晚上4點左右開飯。老火玩撲克麻將,小孩穿新衣服,放炮竹,領押歲錢,我們那時領的也不多過過年下來200塊左右吧,95年的時候,想想現在沒法比的,在一個就是現在的人沒以前的熱情了,像我們農村現在過年都上城去玩了。過年之前親戚朋友們都會問什麼時候回家過年,過完年又問什麼時候回去,唉,最怕的話題,還有一個就是過年借錢,借也不好,不借也不好。問一兩遍得不到就不好意思了,唉說著說著走題了,大人怕過年,小孩愛過年,歲月不饒人啊,想想以前過很熱鬧的,現在長大了,各種壓力和負擔奔騰而來,再看看身邊一樣年齡的,人家事業多麼成功,想想只能以淚洗目。好吧不多說了,祝所有人們2020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
8 # 清風明月148190705
春節本來是華人最看重的節日。在農村尤其重視。蒸年糕,做豆腐,蒸饃饃,忙年。孩子們特別高興,再窮的家庭也要買一掛鞭炮。現如今不讓放了。年味淡了百分之五十!
-
9 # 儒梵
看你生活在農村還是城市,農村的年味比較濃重,而城市的年味更趨向於商業化。當然我出生在農村,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一年到頭來就盼著過年,因為只有過年自己才會有新衣服穿,壓歲錢可拿……小時候天真爛漫,從未懂得過年的真正意義,而當自己為人父母時,才發現過年原來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殷切希望,更是一種責任。在農村,過年從臘月二十三開始,每天的寓意都不一樣,如吃芝麻糖、蒸饅頭、掃房子沒、廟裡祈福等,走到哪裡都充滿了年味兒,過年我們都會走訪親朋好友,互相磕頭拜年,一年到頭來相聚的次數很少,大家聚在一起會回顧一年的得失成敗和對新的一年的盼望,更多的是陪伴自己的家人……
-
10 # 宋見國
以前中國長期處於物質匱乏的時代,缺衣少食,生活條件差,所以對過年有一種特別的期盼,特別是對於一些孩子。因為過年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好吃的,可以穿平時捨不得穿的新衣服,可以放平時捨不得買的鞭炮,能收到可以自己支配的壓歲錢,所以人們都盼著過年。如今吃得好、穿得好,平時和過年沒有什麼區別,自然沒人盼著過年。年味也許可以算是那個物質匱乏年代的特殊產物。
-
11 # 秦嶺霞姐
我是來自秦嶺大山裡的霞姐,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1、我覺得現在過年,肯定還是有年味的,只是現在的年味和我們小時候的年味不一樣而已。就像今天的小朋友,她現在過年的年味就是她記憶裡現在的年味,等她長大後發現和小時候很大不一樣。 大家知道,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社會發展很快,無論是軟硬體設施,還是人們的思維觀念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人民的風俗習慣也隨之改變,這也是正常的。
2、對於70,80,以及部分90後而言,年味就是全家團聚,會有很多好吃的,會有漂亮的新衣服,會有長輩的壓歲錢,會有大紅燈籠,還有最能代表年味的鞭炮,這些都是他們記憶中的對於年味最深刻的記憶。也許有人會有點失落,但是無論怎樣,社會總要向前發展,我們也得與時俱進,那些兒時的記憶會永遠保留在我們內心深處。
3、另一方面,我們之所以很懷念兒時的年味,是因為我們兒時大多數家庭還比較窮,我們對於年味的記憶很大程度是對過年的期待,因為在那個艱苦的年代,平時很多我們都是享受不到的,只有過年時才能享受到那種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更大的滿足,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社會進步了,過年時我們吃的比兒時還好,穿的比兒時更漂亮,但是我們心裡的滿足感遠遠不如兒時的感覺。
-
12 # 小朝天椒
現在過年還是有年味的,從兩方面出發考慮問題
一方面:從二十世紀50年代到二十世紀80年代,那時候過年有年味的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那時候,最渴望在過年能吃飽飯就過好年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經濟有所好轉,過年時能吃到大米白麵,有魚有肉就很不錯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大轉變,經濟水平提高了。到了臘月,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家家戶戶都張羅著辭舊迎新,忙活著過年了。豐盛的年飯,團團圓圓其樂融融,這個年代最有年味的,人情味也非常濃的。
另一方面:二十世紀90年代到二十一世紀,過年也有年味的“升級的年味”
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末期進入了小康的時代,大多部分年飯都挪到酒店去了,人人都有智慧手機,家家幾乎都有轎車,平時吃的和年飯都差不多,這說明生活太美好了、太安逸了!但是怎麼年味淡了呢?其實正處於資訊大時代,改變了人的思想,改變了看法和觀點,看淡了所有,心中無我狀態,升級的表現,所以現代的年味就有所不同。
“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不管那個年代都代表著年味的意義
回覆列表
現在過年,就是一個日子而已,個人感覺已經沒有原來濃濃的年味,小時候,日子雖然都不富裕,但每逢過年,家裡會蒸饃饃,準備菜,穿新衣服,放鞭炮,忙忙碌碌,喜喜慶慶的。走親訪友也是過年的一莊大事
現在,日子好了,人情淡了,親朋好友平時忙忙碌碌,很少走動聯絡,吃穿住行也都不像以往那樣新鮮,每天好吃的好穿的,已不再期盼過年,打心裡把過年當成一種負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