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生壹本書
-
2 # 周氏雜說
明末八旗兵共12萬人,其中漢人士兵2.6萬,蒙古士兵2.6萬,滿族士兵7萬人。為什麼會滅掉大明王朝呢?一是大明王朝軍隊數量雖有百萬,但是軍隊分散,明朝制度腐朽,軍隊管理,給養及戰鬥力弱。二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給明王朝重重一擊,八旗入關時,李自成已經攻破北京,崇禎皇帝也吊死在煤山上,明王朝大部分的軍隊被李自成牽制和消滅。三是八旗兵戰鬥力強,以地面軍隊和騎隊為主,在與明王朝軍隊戰鬥時,招降了大量投降士兵,如定都北京後,短短一年內就招降了四十萬明朝軍隊。四是明朝後期,萬曆年間,進行了萬曆三大徵,窮兵黷武,國庫虛空,在援助北韓戰場上,遼東部隊為主力,遼東部隊無法有效防範八旗軍。在與後金的戰鬥中,薩爾滸之戰明朝軍隊大敗,被趕出滿洲,失去壓制女真人強大的機會。五是明軍將領吳三桂為紅顏一怒被李自成逼反,引清軍入關,幫助滅了農民起義軍,為八旗兵掃除最大障礙。六是江南建立的南明王朝,其實國力,戰鬥力,抵抗意識,官員的愛國反抗意識都很弱,在強大八旗兵面前不堪一擊。明朝並非亡於清軍,而是亡於天時地利人和,亡於天災和內亂。
-
3 # 竹史鐵驪
滿清的軍隊建制極簡單。
五五制,以“牛錄”為行軍戰鬥基本單位,有戰士三百人,頭領稱為額真。
五牛錄一甲喇,五甲喇一固山,頭領也都叫額真。固山額真,也就是八旗的旗主。
所以理論上說,一旗就是二十五個牛錄七千五百戰士。滿清八旗,就是六萬整士兵。
但實際上,各個牛錄之間有強弱之分。多的不止三百,少的可能略不足。戰士擁有的財產奴隸數量也不一樣,能跟隨戰士出征的人數也不同。若哪個旗主犯錯,努爾哈赤皇太極要懲罰,辦法就是直接拿走它幾個牛錄。所以八旗之間也有強弱之別,在於它所擁有的牛錄數量。
不過這個粗放簡單建制下的八旗士兵,應是當時整個歐亞大陸的最強軍隊之一,也許沒有之一。
努爾哈赤的戰術素養,多師自於李成梁部隊,然後配合女真人固有的吃苦耐寒強健體質,冰天雪地練就的射獵捕殺的技巧,當他一統女真各部,建立起八旗制度時,這隻軍隊已經是極其強悍的戰力。
但只是努爾哈赤一代還成不了事,繼位的皇太極是一個很好的繼往開來者,他發揚光大了八旗制度,建立了國體,尤其是擊潰蒙古,理順滿蒙關係,組建蒙八旗,籠絡漢人,吸收漢官,建立漢八旗,提高鐵匠工藝準備鐵炮,肅清皮島,征服北韓,在戰略上完成了對明軍的攻擊態勢。為入關做好了充足準備。
雖然皇太極統治時間不長,但經過他執政期間數次入關搶掠,滿清建立了攻擊中原的基本路徑和信心,力量不斷壯大。
最後入關前,三部軍隊不到二十萬是肯定的,個人估計實際應在十四至十五萬左右,其中滿清戰士八萬至九萬,蒙八旗三萬以上,漢八旗接近三萬。
數量雖不多,但這些人都是久經戰事與劫掠的精銳戰士,如果計算揹他們後的奴僕後勤,多一倍也不止。戰騎甲冑武器充足,是非常強悍的武裝。
這些強盜枕戈待旦,隨時等待著機會。結果真的等來了李自成,反了吳三桂,一個天大的餡餅砸下來。而“為崇禎報仇”這個口號,推測大概是漢官的主意吧。果然是高明!
答自劉羽舟和蕭銘珏
-
4 # 小空話歷史
明朝末年的八旗軍應該在10萬左右,我們所說的是滿洲八旗,並不算後來清軍入關後建立的漢軍八旗。
1.兵精將廣
當時的滿族生活的地方在遼東,天寒地凍的,要想生存就必須打獵,不管是成年男子還是未成年的男孩都必須做到全民皆兵,所以當時的後金生活作風是比較彪悍的。後來努爾哈赤舉起了反抗明朝的大旗,並建立了後金,周圍隨之慕名而來的人也越來越多,有能力的將領也是很多的。
2.結構組織強
八旗軍的建立其實是當時的努爾哈赤參照了不同部隊的制度創造出來的,拿明朝來說,八旗制度借鑑了明軍的衛所制度,把同家族有血緣關係的不分在一個部隊,都給打散出去,這樣做極大的提高了八旗軍的戰鬥力。
3.優秀的領導者
努爾哈赤做為八旗軍的建立者,目光確實放的很長遠,在組建八旗軍的時候必須要做到軍紀嚴格,遵守命令,大大的提高的八旗軍的組織性。不好高騖遠,首要目標就是遼東地區以及周邊地區,所以說八旗軍的戰鬥力跟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也是有很大的關係的。
總的來說,八旗軍的戰鬥力在當時明末清初的時候確實很強,佔據遼東,入關之戰都是八旗軍打下來的。可能跟當時明朝軍隊的戰鬥力也有關係吧,朝堂腐敗,軍隊戰鬥力也不會高到哪裡去。入關之後,這些八旗子弟也就慢慢墮落了,以至於平三藩的時候靠的都是漢軍八旗平定的三藩之亂,所以說軍隊的戰鬥力跟領導者和國家的發展都是有很大關係的。
-
5 # 臨淵飛龍
一、八旗制度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製度上建成的,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正紅旗。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定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固山即旗),滿族人按八旗制分隸各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徵。初建時,不但在軍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產職能。
後來,清太宗皇太極為加強對旗人的束縛,增強了八旗制的軍事職能,併為擴大軍事實力和籠絡人心,又建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
二、清軍入關前的八旗兵力
從明清薩爾滸之戰以及皇太極與明朝的幾次大戰來算,每三百人為一“牛錄”,設一佐領;五“牛錄”為一“甲喇”,設一參領;五“甲喇”為一“固山”,設一都統。“牛錄”、“甲喇”和“固山”均為滿語。“固山”即旗。由此可見,一旗的人數為:300X5X5=7500(人)滿清“八旗”的人數為:8X7500=60000(人)凡滿族成員分屬各“牛錄”,平時生產,戰時從徵。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隨著兵力的擴大,分設蒙古八旗,共16840人。崇德七年(1642年),分設漢軍八旗,共24050人。滿清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總兵力為100890人。
由此可見,滿清入關時力量並不是很大,它之所以能夠贏得天下,大的原因是明朝已經腐朽至極,民心盡失。從具體原因來看:第一,明末農民起義漢人自相殘殺,元氣大傷,正是衰弱之時;第二,吳三桂是明末儲存較完整的漢人軍事集團,它的倒戈改變了明清之間的實力對比;第三,清八旗兵雖然人數不佔優勢,但是它勝在組織嚴必,在冷兵器時候騎兵的戰力突出;第四,當時坐天下的農民起義軍組織渙散,戰鬥力差。
回覆列表
按照早期八旗的編制:300X5X5,每旗共計7500人。八旗就應該是六萬人嗎?
實際上不是的。以上為筆者自行猜測,八旗早期的編制想法是每旗7500人,這7500人當然都是可以作戰的男丁。作戰就要有死亡傷殘,部隊損失了人數,有成丁的兒子可以頂替。但是不一定每人都生男孩吧,生女孩的就頂替不了名額,或者兒子沒長大的也頂替不了。所以7500人的名額應該隨著戰事的進展不能滿編,所以八旗的人數出現了人數不一致,有多有少的現象。
早期的後金軍隊隸屬體制,有著濃厚的遊牧民族特色。雖然名義上八旗都是後金軍隊,但實際八個旗都有各自的旗主,旗下的軍隊類似旗主的部曲。努爾哈赤老年時,八旗旗主逐漸開始形成各自的山頭勢力,為爭奪權力紛紛站隊,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孩子多爾袞多鐸阿濟格各領一旗,形成較強的勢力,與皇太極、代善等人進行政治角逐。
為防止貴族作亂,後世清帝從八旗軍隊中不斷抽調人馬,單獨編制,組建皇帝直屬軍隊,拱衛朝廷,形成了前鋒營、護軍營、火器營、健銳營等軍隊編制。這些軍隊和原屬旗的關係是:軍人的戶籍仍在原旗,編制上脫離原旗,隸屬新部隊管理。比如,前鋒營某印務筆貼式張某小,旗籍是鑲紅旗滿洲,工作在前鋒營做文案。他的同事有的是白旗,有的藍旗,都是各旗抽調的。這些直屬軍隊稱為兵衛。而上三旗抽調的親貴子弟進宮做侍衛,稱為郎衛。
八旗兵力,每代都有增減,一直到光緒、宣統年間,八旗本旗軍隊和直屬各營的人數如下:
鑲黃旗:鑲黃旗滿洲4630人,鑲黃旗蒙古1363人,鑲黃旗漢軍3332人,鑲黃旗包衣2688人,共計12013人。
正黃旗:正黃旗滿洲4912人,正黃旗蒙古1171人,正黃旗漢軍3260人,正黃旗包衣2831人,共計12174人。
正白旗:正白旗滿洲4488人,正白旗蒙古1378人,正白旗漢軍3268人,正白旗包衣2958人,共計12092人。
以上為上三旗,皇上隨身的,能入宮的大內侍衛均出自上三旗。
正紅旗:正紅旗滿洲3895人,正紅旗蒙古1050人,正紅旗漢軍2232人,正紅旗包衣1367人,共計8544人。
鑲白旗:鑲白旗滿洲4397人,鑲白旗蒙古1118人,鑲白旗漢軍2424人,鑲白旗包衣1916人,共計9855人。
鑲紅旗:鑲紅旗滿洲4577人,鑲紅旗蒙古1045人,鑲紅旗漢軍2342人,鑲紅旗包衣1818人,共計9782人。
正藍旗:正藍旗滿洲4433人,正藍旗蒙古1448人,正藍旗漢軍2362人,正藍旗包衣2704人,共計10947人。
鑲藍旗:鑲藍旗滿洲4690人,鑲藍旗蒙古1198人,鑲藍旗漢軍2376人,鑲藍旗包衣2935人,共計11199人。
以上稱為下五旗。下五旗出身的人,如果有功,可以恩賜“抬旗”,從下五旗抬到上三旗。
以上八旗本旗的軍隊大約共計8660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