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跪射俑

    當然是趙匡胤。

    在對軍隊的指揮上,趙匡胤更嫻熟,不可能犯趙光義在高梁河之戰倉促決策、急於求成、將帥過多猜忌、將領不願盡力的錯誤。

    宋朝實行的軍政、民政、財政三權分立,集中財權(設轉運使)、集中司法權(地方司法人員由中央派文官擔任)、重文抑武等制度均由趙匡胤制定。

  • 2 # 當朝大學士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當然,毛主席的這首詩可不是為了誇他們。前半句只是為了給後半句:“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來做鋪墊。但是,能夠在毛主席詩文中出現的封建君王不多,且都是鼎鼎大名的。趙匡胤能與“千古一帝”秦始皇、“漢武大帝”劉徹、“準千古一帝”李世民、“上帝之鞭”成吉思汗並駕齊驅,可見其能力是不凡的。

    趙匡胤與趙匡義

    趙匡胤,北宋開國皇帝,原為後周大將軍,發動“陳橋兵變”之後,黃袍加身,篡奪政權,統一華夏。趙匡義為趙匡胤之弟,趙匡胤稱帝之後,為了避名諱,改名為趙光義,登基之後改名為趙炅(jiong)。

    首先,治國講究“文治武功”,就武功來講,趙匡胤肯定是碾壓趙匡義的。這也是趙匡胤最大的功績。

    公元960年,趙匡胤登基稱帝,建號建隆。而後利用15年時間,先後攻佔荊湖、殲滅後蜀、南漢、南唐,實現了亂世一統。這也是繼秦始皇掃清六合、隋文帝席捲八荒之後,又一次從分裂之中統一華夏。至此,除燕雲十六州、北漢外,大的領土格局基本定格。(趙匡胤一直打算從契丹手中贖回燕雲十六州,後突然離世,未能實踐)

    其次我們來說文治。

    趙匡義繼承的是趙匡胤的衣缽,其政治綱領上與趙匡胤也是大同小異。趙匡義最大的政治建樹在於收復吳越地方、平定北漢,徹底終結五代十國。但這畢竟是承上啟下,若是沒有趙匡胤打下的政治基礎,趙匡義又豈能如此輕易的得手。

    對契丹人的態度上,趙匡胤與趙匡義不同。兩人出發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燕雲十六州”必定要拿回來,區別在於趙匡胤主張贖買,而趙匡義主張武力收復。結果趙匡義時期,兩次對遼用兵,都以失敗告終,迫不得已對契丹採取守勢。

    在基本政治格局方面,趙匡胤與趙匡義相似。趙匡胤出生行伍,最瞭解武將專權的後果,在兩次“杯酒釋兵權”之後,武將軍權基本被盤剝一空,“重文輕武”的種子已經埋下。趙匡義時期,繼續“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這一點,兩人是相同的。

    在經濟建設方面

    五代十國時期,經濟建設緩慢,各國之間明槍暗箭,步調不統一,外加黃河幾次泛災改道,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趙匡胤統一華夏之後,加強防洪抗災,大編輯植樹造林,建立防洪帶。趙匡胤對此十分重視,每年隔三差五的都會去巡視,所以效果顯著。

    其次,趙匡胤獎勵農耕,輕徭薄賦。另外,也是較為重要的一點,在北宋時期,對重農抑商的制度有所鬆懈,商業逐漸發展起來,打破了原有市坊制度,出現夜市。百姓手中有了錢,生活自然美滋滋。所以,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宋朝是我國封建歷史上最接近“藏富於民”的社會時期。

    趙匡胤的一系列舉措,恢復了國家經濟,國泰民安,百姓獲得了久違的和平安樂。因此,趙匡胤時代亦被稱之為“建隆盛世”。趙匡義繼位之後,繼續發展經濟生產,讓北宋人民生活更上一個臺階。

    結束語:趙匡胤與趙匡義的政治舉措、經濟舉措十分接近。趙匡胤為文武全才,趙匡義繼承併發揚,成為後繼明君,兩人的治國才能,實在不能分出高下。若果實在要分,那自然是趙匡胤更勝一籌,畢竟趙匡義走的就是趙匡胤預先設計的路子。

    【延伸】: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區。十六州具體指:幽州、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

    燕雲十六州自古隸屬與中原王朝,在公元936年,時任後唐河東節度使的石敬瑭起兵反後唐,為了獲得契丹的支援,向契丹主動獻媚,契丹派兵幫助石敬瑭建立後晉。後晉建立之後,石敬瑭自稱為“兒皇帝”,與遼太宗建立“父子關係”。兩年後,按照約定,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遼國。

    直到1276年,忽必烈建立大元王朝之後,歷經340年,“燕雲十六州”才與中原大地再次相擁。

    【拓展】:趙匡胤之死

    趙匡胤之死,至今都是一個未解之謎。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湘山野錄》記載的“燭影斧聲”之說,趙匡義謀殺趙匡胤登上帝位。

    關於趙匡胤的死,史書上是寥寥幾筆,野史是眾說紛紜。究竟歷史真相為何,怕是隻有歷史本身知道吧!

    【文 / 楚南青史君】

  • 3 # 小龍女5505

    北宋兩位君王太祖趙匡胤和其弟太宗趙光義,若論軍事才能、行軍打仗相比兄長北宋太祖趙匡胤更強,但論治國才能其弟太宗趙光義更高。

  • 4 # 語說漫談

    對於宋朝的皇帝而言,趙匡胤和趙光義算是名氣最大的兩位,而且兩個人對於宋朝的統一以及制度建設產生重要影響,可以說宋朝的文人治國以及重文輕武的政策,都與這兩個兄弟分不開關係,那麼在宋朝歷史上如此重要的兩位皇帝,宋太祖趙匡胤以及宋太宗趙光義,到底誰的能力更加強呢?

    可以說要比較兩個人的治國才能,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點,軍事能力以及開疆拓土能力。

    宋朝的建立離不開趙匡胤的功勞,甚至趙匡胤在位時期基本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而宋太宗趙光義則消滅了五代十國時期最後一個割據勢力北漢,可以說在宋朝的統一程序中兩個人都是出了大力氣的,趙匡胤這個人先是透過“黃袍加身”算是和平接過皇權,然後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先後透過慕容延釗滅荊南、湖南,曹彬、王全斌等人滅掉後蜀,潘美滅掉南漢,以及曹彬、潘美滅掉南唐,這些都離不開趙匡胤的謀劃,除了北漢之外,基本上完成了對全國大部的統一,而且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進行了軍制改革,先是解除了禁軍將領兵權,外派到地方擔任節度使,同時將禁軍軍權一分為三,設定樞密院,這樣禁軍的軍權有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和侍衛步軍都指揮使負責,禁軍只有統兵權,卻沒有調兵權,而樞密院只有調兵權卻沒有統兵權,這樣就形成了軍事上的制衡。

    而宋太宗趙光義在軍事上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徹底消滅了北漢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不過宋太宗兩次北伐契丹全部失敗,使得宋太宗的施政轉向內部,而在軍隊建設方面,宋太宗也有改進,比如為了更好的控制武將,宋太宗實行“將從中御”的政策,也就是武將出徵前將應對謀略、攻守計劃或者陣圖等授予武將,也就是說武將們不需要自我發揮,也不需要根據前線具體的情況作出軍事部署,只要按照皇帝授予的方略排兵佈陣就可以了,不用說也知道這項政策的效果並不明顯,因為武將沒有了臨場決斷權,想要取勝難度可想而知。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宋太祖雖然限制武將的地位和權力,但是對於武將統兵作戰沒有限制,這樣才會取得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的勝利,單純從軍事能力上看,趙匡胤不愧是武將出身,趙匡胤軍事能力絕對遠超趙光義。

    第二點,政治制度建設。

    在制度建設方面,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進行中央集權,分別設定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別削弱宰相的權力,同時設定御史臺進行監察,而在地方上派遣文官擔任知州,並且設定通判制衡知州的權力,在地方上設定轉運使,將地方上的稅收大部分運往中央,這樣就斷了節度使的財權;同時宋太祖趙匡胤根據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現實,制定“重文輕武”的政策,這是宋朝的既定國策;在科舉上也進行了一些改革,比如實行鎖院制防止考官洩露考題,彌封制是後世考試密封試卷制度的起源,謄錄制度更加體現了公平原則,以及透過別試專門針對考官子弟特設考場的制度。

    而宋太宗在政治制度建設上也有一些建樹,主要是擴大科舉取士的規模,這樣就擴大了文官的數量,同時編撰大型類書,以及設定考課院和審官院這類機構,加強對官員的考察和選拔,最重要的就是確立了文官政治,從兩個人在政治制度上的建設去看,兩個人都有很大的改革,不過宋太宗有些矯枉過正,推行文官政治,這一點宋太祖時期雖然重文輕武,但是武將的地位沒有被限制的如此嚴重,這樣才能夠發揮文武共治的局面,從這一點去看,宋太祖的能力更強。

    第三點,經濟領域。

    宋太祖趙匡胤時期,主要加強對黃河的治理,修建堤壩並且種植大量樹木,使得黃河水患在趙匡胤在位時期沒有造成嚴重災害,同時加強對運河、汴河等河流的修整,這些對於經濟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宋太祖重視農業生產,減輕徭役;宋太宗趙光義時期,大力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兩個人在發展農業方面的能力相差無幾,在這個領域很難比較高低。

    第四點,在文化宗教方面。

    宋太祖時期,非常重檢視書建設,收集地方有價值的圖書充實官府藏書,以及組織編撰《唐會要》、《周世宗實錄》和《五代會要》,編撰《刑統》,成為世界上首部刊印頒行的法典;宋太宗時期,組織編撰《太平御覽》和《太平廣記》,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詩歌的發展,離不開宋太宗的功勞,同時大量修建佛寺,贊助佛經翻譯事業,特意在京城設定譯經院,在這個方面兩個人也不好比較高低,趙匡胤編撰史書以及律法,而宋太宗編撰類書,對於文化事業都是極大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從一個政權的制度建設、經濟、軍事以及文化等方面進行比較,趙匡胤在政治制度建設和軍事領域絕對遠超趙光義,而在經濟和文化領域兩個人也不分上下,綜合比較無疑是趙匡胤能力更強,而這也是評價一個皇帝功績的最重要的標準,也就是所謂的“文治武功”了,所以治國才能趙匡胤能力更強,而這也是後世對於趙匡胤評價更高的原因所在了。

  • 5 # mao729

    趙匡胤 趙光義 都是背信棄義的小人 柴世宗柴榮才是個有德之君 只可惜英年早逝 真應了那句“君子不長命 小人長慼慼”

  • 6 # 我是棟華

    論武功肯定是宋太祖,不戰不流血而皇袍加身開創一個王朝,歷史上唯一一人,讓這麼多人臣服於他,非武功,也不單是文治,遠見卓識+胸懷+仁義+高超的領導能力……論文治太宗開創了文臣治理的先河,中國科舉文化,理學到了宋代達到高潮,但太宗朝對外打仗過於教條,限制武將的發揮,鄰土爭端節節敗退,外交上也處於下風,所以論治國,太祖[贊]

  • 7 # 凱文857857

    這個不太好比較,弟弟趙匡義一直是以哥哥馬首是瞻的,聽哥哥的話,打下了宋朝的江山。如果沒有哥哥趙匡胤就沒有宋朝。在軍事和戰略方面還是趙匡胤更強一些。後期趙匡胤死了之後,趙匡義的治國理政能力也不錯。發展經濟,文化方面趙匡義更好一些。兩個人所處的時間不對,也不好做比較。

  • 8 # Huawei1368

    這個問題應是偽命題。趙匡胤,極具開國帝王的格局,雅量恢宏,馬上打天下的高手,馬下亦能從容治理。可惜爆亡。

    其弟,文才武略皆選不及,中人之姿,偏又心比天高。為其一己私慾,枉死多少中原兒郎。歷史的最壞一面。

  • 9 # 耶律阿寶機

    都不錯,畢竟都是打過天下的人,總體來說應該趙匡胤要好點,趙匡義派兵打仗動不動發戰略部署計劃和戰略地圖,沒按照他的意圖打,輸了會很慘,贏了還得請罪,就戰略部署這塊他要比他哥差好多,太自負了,治國而言吧也還行,關鍵他沒治理幾年就死了,久了就不好說了。。

  • 10 # 仁者厚德載物

    趙匡胤與趙光義兄弟倆總體上都是中國歷史上能力不錯的皇帝,趙匡胤算是超一流皇帝,趙光義也至少是一流皇帝,區別在於兩人的風格不同,趙匡胤是比較堂堂正正的英雄,而趙光義是為了成功不擇手段的奸雄。

    趙匡胤即使篡奪後周的江山,也採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這樣迫不得已的方式,對後周皇室也仁至義盡,沒有像歷史上很多王朝那樣對前朝皇族斬盡殺絕。趙匡胤滅後蜀滅南唐等雖然有些仗勢欺人,但也算大勢所趨,也沒有對這些亡國之君斬盡殺絕。而趙光義為了奪取最高權力,害死了大哥趙匡胤及他的兩個兒子,還害死了弟弟趙廷美,因為覬覦後蜀亡國之君寵愛的花蕊夫人,趙光義因為得不到寧願親手殺了她。為了霸佔南唐亡國之君李煜的小周後,趙光義毒死李煜強暴了小周後。

  • 11 # 剛剛才說

    剛剛君做一個簡單的回答,治國能力其實和個人的能力,人品以及當時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第一,從個人能力上來講,趙匡胤要比趙光義的能力強,這點可以給具體化,畢竟趙光義和親信趙普要擁戴趙匡胤為帝王,而不是趙光義自己為帝。第二,看人品,這一點趙匡胤的人品估計要甩趙光義幾條街了吧,先不說趙匡胤有多高尚,就從趙光義來說,揹負著弒兄篡位,謀殺王國之君,霸佔人妻,還變態的讓畫家將羞羞的事情畫下來,這就說明趙光義內心無比的變態。第三看當時的環境,趙匡胤應該面對的是打江山階段,能將江山打下來,在當時那種情況實屬不易。趙光義相當於坐江山,雖然外表看著業績比較好,但是殊不知,因為他的急功近利,導致宋朝一直沒有完成大一統的局面。

    綜合對比下來,趙匡胤完勝趙光義。

  • 12 # 工程領域

    趙匡胤和趙光義都可以算是明君,比較治國來看應該是趙匡胤更高。

    趙匡胤立國以後吸取唐代滅亡的經驗教訓,在政治、軍事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手段:以文治國,軍政分開,削弱藩鎮勢力,強化中央集權;削除了地方勢力的終身制和世襲制;提倡農業,興修水利,制定了一系列優惠農業的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注意培養人才,改革科舉制度,到目前的一些做法還是宋代開創的。大興學校,尊重知識;注意發展文化事業,整頓吏治,嚴法峻刑,處置了一大批貪贓在法的高官,使社會迅速從亂到治,走上了穩定發展的軌道。 趙匡胤 在治國手段上也很高超,對待柴氏後代做法、杯酒釋兵權不僅超越前代漢,後代明也差得遠。 《宋史》評價他說:“考論宣告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烏呼,創業垂統之君,規模若是,亦可謂遠也已矣!”

    趙光義基本是繼承了他哥哥的各種制度,大概因為是兄死弟繼,是瞭解創業艱難,所以也算明君,不過沒有太出彩的地方,可以談的是完成了趙匡胤遺志,統一中原,不過出兵遼朝、西夏均失敗,後來還爆發了農民起義。《宋史》評價他: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從對待兄弟及趙匡胤後代的做法來看更是為人所垢,和其兄比起差的太多。至於私德方面兩人也有差距,一不是在治國問題方面,另網路上一些說法(比如小周後)尚有爭議,不在這闡述。

  • 13 # 約定9521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趙匡胤和趙光義都是謀朝篡位的好手,都是流氓,做人不厚道,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結果一位現世報,一位百年之後遭到報應。

    趙匡胤秘密策劃陳橋兵變可見其政治才能,趁大家沒反應過來,先坐上皇位這第一把金交椅才說,然後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決心雪夜訪趙普君臣二人定下先南後北的統一大業UI這南方諸國的平定宋朝國力大增,趙匡胤修建庫房儲存綾羅綢緞金銀珠寶,準備從契丹手中購回燕雲十六州這道中原的天然屏障,即便勾不回來,用百匹綾羅綢緞犒勞戰士透過北伐一定能夠收回燕雲十六州,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趙匡胤透過杯酒釋兵權成功收回兵權趙匡胤深知開封易攻難守,想要錢都洛陽引起趙光義的不滿堅決反對,趙匡胤只好妥協,不料百年之後,開封被金人攻破擄走大宋朝的兩位皇帝,

    趙光義文治武功都趕不上趙匡胤,兩次北伐的失敗,使大宋朝錯失統一天下的機會,趙光義不知道戰爭的嚴酷性,還瞎指揮,趙光義偃武修文的國策就是個大錯誤,強大的國家沒有強大的軍隊保駕護航是行不通的科威特強大不,被伊拉克一夜之間佔領所以國家建設必須兩手都要硬西方世界別有用心的炒作宋朝經濟總量世界第一,看門人的收入都比西方貴族高,意欲何為,要我們重蹈宋朝的悲劇,簡直痴心妄想

    趙匡胤的治國才能比趙光義高很多。
  • 14 # 鐵馬冰河wu

    宋太祖趙匡胤在其弟趙光義(後來的宋太宗)等人的協助下,發動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舉奪取了後周天下。

    北宋王朝建立後,因擁立太祖有功,趙光義被封為開封府伊兼中書令,後又加封晉王,位在宰相之上。

    趙匡胤代周建宋後,為了防止五代十國割據混亂、攻伐不斷局面的再現,採取了一系列“偃武修文”的措施,加強了封建專制與君主集權,建立了由皇帝直接掌控的龐大軍隊和為數眾多的官僚機構。

    為避免開國功臣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隱患,趙匡胤委婉誘導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趙彥輝、張令鐸等擁立有功的悍將,以溫和的語言勸他們交出兵權,出守藩鎮,再賜給其大量的金銀財寶,以多購良田美宅,為子孫創下享用不盡的家業和福澤。石守信等聞言恍然大悟,第二天便主動上表稱病請辭,要求解除兵權。太祖欣然頷首同意,並罷黜了他們的軍職。這就是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這樣做,君臣之間果然相互不再猜疑,上下相安。在歷代開基帝王中,趙匡胤雖得位不正,有恃強凌弱、欺負孤兒寡母之嫌,但軍漢出身的他為人還算豁朗大氣,至少沒有大肆屠戮功臣,幹那“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敵破臣亡”的齷齪事。

    隨後,趙匡胤以同樣的手法罷免了鎮守各地的節度使。為避免“君弱臣強”的局面再度出現,宋太祖又在宰相之下設立參知政事一職,以削弱相權,並改變之前由皇帝和宰相共同商討朝政大事的規矩,改由皇帝批閱,再交給宰相按旨意處理。

    宋太祖趙匡胤偃武修文,力倡文教,尊重讀書人,開兩宋養士三百年(兩宋共享國祚319年)之先河,他甚至以文制武,導致軍人地位低下,雖然宋朝軍隊因此遭抑,戰力不堪,但北宋人文繁盛,商品經濟異常發達,民眾安居樂業,這個國家在趙匡胤的帶領下似乎即將進入一個花團錦簇的太平盛世。

    後來,雄才大略的太祖趙匡胤還來不及完成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夙願,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趙匡胤之死,詭譎異常,燭影斧聲,迷霧重重,至今仍是一樁難解的歷史懸案。

    趙匡胤死後,趙光義繼位為宋太宗。太宗趙光義之上位歷來有爭議,但他基本承襲了其兄的治國理念和規章制度,並開始完成老哥未竟的統一大業,他先發兵逼迫平海軍節度使陳洪進、吳越王錢鏐獻土歸降,再揮兵攻克太原,一舉滅掉了北漢。

    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東征西討,南攻北伐,終於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滅掉北漢後,宋太宗乘勢御駕北伐,企圖收復五代時被後晉“兒皇帝”石敬瑭獻給契丹(遼,)的幽雲十六州,經數場惡戰,均被遼軍擊敗,喪師敗北,自己還差點被俘。幽雲十六州是宋人心中永遠的痛。匡胤、光義兩兄弟均以收復幽云為己任,只可惜匡胤英年早逝,光義功虧一簣。

    此後,收復幽雲的計劃被迫擱淺。宋太宗“興文教,抑武事”,加強文官治國。他命人編纂了《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等三大類圖書典籍。他非常重視文化事業,北宋之所以文學昌盛,文曲星輩出,甚至可以與盛唐相提並論,他老人家功莫大焉。

    同時,為了鞏固其統治,宋太宗還進一步削奪藩鎮的兵權、財權與司法權,取消了節度使統領州郡的權力,下令天下所有軍州全都直隸朝廷,在宋太祖打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他還繼續執行宋太祖與民生息、輕徭薄賦、發展社會經濟的各項方針政策,並逐步完善了太祖草創的各項規章制度。在他執政期間,北宋王朝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鼎盛局面,奠定並夯實了宋王朝統治中國三百多年的物質、文化基礎。他和宋太祖一樣,都是北宋王朝的創業之君。

    論軍事能力,趙匡胤稱帝后南北用兵,滅後蜀,滅南漢,平定南唐,逼降兩浙和福建的十五州一軍,一舉統一了南方。若不是他在不久後死去,敢怕是燕雲十六州都會被善於用兵的宋太祖收復。論行政和治國能力,則喜愛讀書、善於用人、文韜武略的宋太宗趙光義要稍微比“稍遜風騷”的宋太祖強些。

    【插圖源自網路】【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 15 # 創業資訊

    趙匡胤和趙光義兩兄弟治國才能對比。趙匡胤生平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樞密使郭威,投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後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恭帝禪位。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趙光義生平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對比:

    趙匡胤在位16年,50歲猝死。34歲之前一直跟隨後周柴榮南征北戰。陳橋兵變也可以看出趙匡胤的野心和手腕。柴榮死前數月,也就是959年,柴榮在行軍路上,審閱各地所上文書,得到一隻皮口袋,袋中有一塊三尺多長的木板,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柴榮感到這件事十分奇怪。當時張永德任殿前都點檢,柴榮臥病回京,命趙匡胤任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以接替張永德。同年,柴榮駕崩,年僅七歲的柴宗訓(後周恭帝)繼位,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筆者猜想柴榮之死很有可能是趙光義的陰謀毒害。

    960年,趙匡胤家傳訊息,說北漢大舉入侵,騙的兵權,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趙匡胤顯示政治手腕,“杯酒釋兵權”,中央集權,平定南方。

    976年,趙匡胤召見趙匡義進宮,這一夜,燭影斧聲,趙匡胤薨。

    趙光義在位22年,59歲病死。37歲即位。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主要推手。趙匡義的野心極大。同時也是一位權術高手和陰謀家,更是用毒暗殺的高手。

    宋太宗朝與北方遼國契丹政權、西北夏州党項政權間的戰爭頻發。為了更好地控制與駕馭出征將帥,宋太宗開始實行“將從中御”的政策,授予出征將帥應對謀略、攻守計劃,或授以陣圖以指揮前線將帥作戰。但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的限制,宋太宗朝“將從中御”政策施行效果並不盡理想。 趙光義對遼高粱河之戰、雍熙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兩次北伐中,軍糧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負;幽州及其周邊遭遇兵燹,軍糧供給受限;軍糧徵調地域較廣、轉輸難度大。軍糧供應的困境限制了宋軍的軍事行動,相當程度上決定了趙光義兩次北伐的失敗。 幾次邊陲防線的失利、後方起義的爆發遏制了北宋進一步開闢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

    評價:①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②不擇手段,急於登臺。③趙匡義小人之言。

    綜上所述:政治才能,趙光義強於趙匡胤;軍事才能,趙匡胤強於趙光義;文化:趙光義強於趙光義;品性:趙匡胤強於趙光義。但是開國皇帝趙匡胤是和唐太宗齊名的雄主,綜合來說是遠遠強於趙匡義的。

  • 16 # 飛越滄海新史觀

    飛趙滄海為你解答趙氏兄弟誰的治國才能更高。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在偉人眼裡,宋太祖是和各位名帝並列的,可見,趙匡胤的才能與威望。有人會說,這是為了詩詞的押韻而為之,如果是這樣,那為何不換為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呢?

    個人經歷孕育了厚積薄發

    無論從治國才能還是為人做事上,趙匡胤其實都要遠遠勝出趙光義不少。年少時的趙匡胤便遊歷天下,熟睹和體味了人世冷暖和民間疾苦,直面群雄割據帶來的戰亂造成的民不聊生給他的衝擊,這為他以後得國後製定恤民安邦的國策打下了好的基礎。

    趙匡胤得位於後周柴氏,被人詬病欺負柴氏孤兒寡母,但這都掩不住趙匡胤自身的優秀,後周世宗柴榮率軍南征北戰所向披靂,很大原因在於趙匡胤的驍勇善戰,攻無不克。

    趙匡胤年少時便投身行伍,從底層一步步憑著軍功升之殿前都點檢,掌控禁軍,成為手握重兵的實權人物。

    從成長經歷來說,這不是生在溫室長於父母膝下的趙光義所能比的。從個人才能來說,一個能從底層全憑個人打拼升之掌權重臣,沒有卓越的個人能力是做不到的。

    制國韜略,奠定三百年繁華

    即位後的趙匡胤,綜合形勢制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戰略方針,先後平定南漢、後蜀、荊湖、南唐等分裂各國,統一了中原地區。結束了中原大地紛亂割據一百多年的戰亂局面。讓社會穩定,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趙匡胤以寬大仁厚來對待前朝官員,穩定了朝局及地方各勢力,集攏了民心。

    開創性的設立官、職、遣分離制度,使官員的權力得到管控,只有實際派遣任務才有實權,否則只有虛銜。領著和官位相對的奉祿,這種方法化解了重臣成為權臣給政權帶來的隱患,一面也安撫了這部分大臣。

    面對自唐後期以來的混亂不堪的史治及君弱臣強,中央軟弱而地方強勢造成社會動亂的根源,趙匡胤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以加強中央集權管理,制弊良方就是強幹弱枝、偃文抑武、權力制衡

    在中央 他把朝政體制總體劃分為政事、軍務和財政三大中樞機構,三者平權互不牽涉,各自直接向皇帝負責。三大中樞機構分別對應為中書省、樞密院、三司使,分管政事、軍事及財政。設立這三大中樞分割相權,宰相不能過問樞密院和三司使的業務。在政事上還設立多位參知政事,也就是副相,進一步分割相權,規避一相獨大局面。

    在地方 對地方長官的委任常以臨時委任,官職上也是以知某州或判某州稱謂。本職還是在中央。在地方上還設立轉運使,專門負責地方的財政收入向中央輸送,也就是把財權從地方剝離。設立通判對地方長官進行牽制,以鉗制地方長官專權,抑制勢力過大。地方的司法人員也是由中央指派。這樣,地方上的財權和司法權都被中央直接控制,很難再有作亂的機會。

    軍事改革 一是組建禁軍和廂軍,禁軍主要負責對外作戰護衛國家安全,也就是國防軍,主要部署在開封附近,選拔制度嚴苛,所以,這個時期的禁軍作戰能力非常勇猛。

    二是削弱武將的統兵權,各部將領日常只有軍事訓練的權力,沒有調兵的權力,調派部隊由樞密院負責。如果有戰事發生,則由中央調派文臣擔任一方統帥,實際作戰的指揮權雖然仍是武將,但也只是臨時指派。一旦戰事結束,則撤消統兵權力。這樣造成的結果,一是抑制了武將有手握重兵作亂的機會,二是,由於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造成作戰能力不高。

    對科舉制度進行改革

    實行鎖院:考生入住考院後,一經確定考官後,則進行封鎖貢院,避免考生同外界發生聯絡,杜絕作弊行為發生。

    封卷,即把考生寫在考卷上的身份資訊全部用封條進行密封,在批改完卷子後統一登記成績時才能拆封,避免考生與考官有發生作弊的機會。這還不夠,為了杜絕考生在卷子上用寫暗號或作標記等行為作弊,趙匡胤甚至發明了派專門人員對所有考完的考卷進行統一謄抄,把謄抄的統一字跡的卷子交給考官閱卷,不給絲毫作弊的機會。

    分院考試,對官宦子弟和平常百姓子弟分院考試,避免出現像唐朝那樣的百分之九十多都是官員子弟中狀元的情況。

    開創殿試,趙匡胤親自在朝殿上面試透過考試的考生,來選定狀元。

    這些改革舉措以後都成為了各代的定製。

    趙匡胤的這些種種舉措,真正落實到選拔出優秀的人才為國所用,也讓科舉制的優勢得以真正發揚。

    在經濟文化上也是不貴餘力的改革,興修水利,疏浚運河,鼓勵農業生產,降低農民稅賦。在文化上奉行文以靖國,崇敬讀書人,大力支援修攥圖書,這些都讓宋朝在經濟文化上空前的繁榮。

    趙匡胤立下的祖訓,“不得殺害上書進言者”,這使得宋一朝能夠廣開言路,奠定了宋朝的國本,“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抑制了皇權的過於獨大專橫,也使得宋朝成為歷朝裡最為民主開放的朝代。在他的國策下,宋朝沒有發生過像漢唐明頻繁的外戚干政、太監亂權、地方割據暴亂的情況。國家也出現了長治久安,人民也能安居樂業享受太平。

    這也就是為何,趙匡胤能並稱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了!

    趙光義在治國上也是位明君,雖然沒有兄長那般雄才大略,其實北宋除了出現了像趙徽宗父子外,其他都能稱得上賢君。趙光義的成就是守成,趙匡胤是宋朝的奠基者和開路人,趙光義要做的就是在兄長的即定方針下政策的執行和對一些政策的微調。這些,趙光義都還做得不錯,維持了宋朝的經濟文化繼續繁榮的勢頭,做到了國泰民安,社會富足。

  • 17 # 蘭臺

    要說行軍打仗,那麼趙光義拍馬也趕不上自己哥哥趙匡胤,但是要說治理國家,趙光義確實要比他大哥高明一些。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其實是五代中後期很正常的操作,事實上地方節度使的軍力從後唐莊宗大殺魏博牙兵以及家屬後,真正能威脅到中央的地方武裝只剩下太原。

    這是因為作為以沙陀人為主的代北軍事集團來說,太原有特殊的意義。

    但是從後漢開始,中央禁軍實力已經不是太原一鎮可以媲美的了,這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個是從李嗣源開始後唐、後晉、後漢三代都在不停強化侍衛親軍(禁軍)的力量;另一方面,隨著石敬瑭、劉知節兩代帝王從太原起家,大量代北武士跟著這兩位皇帝進入中央腹地(主要是升官發財),這也變相削弱了太原作為地方勢力的實力。

    從後漢開始,把功成名就的禁軍將領外派到地方“掙錢”就已經屢見不鮮,石守信等禁軍將領甚至可能正期盼著趙匡胤把自己外派到地方去掙錢。

    老實說,宋太祖死時北宋和之前五代沒什麼區別,至少當時人沒覺得有區別,所以北宋史學家才會說趙匡胤去世時,社會環境“一如五代”。

    真正讓宋朝擺脫五代影響,重新成為一個正常朝代的,其實是趙光義。

    趙光義主要做了以下這麼幾件事:

    第一, 滅北漢

    今天我們後人不覺得趙光義滅掉北漢有什麼了不起,但事實上北漢存在意味著無論是後周還是北宋,在法理上並不完全佔理,畢竟郭威、柴榮、趙匡胤都曾經是後漢的臣子。

    而北漢如果有一天真“做大”了,揮師南下了,各地對“北漢”究竟有多抵制,這都是要存疑的。

    所以滅北漢對於宋朝來說,是解決掉一個很大的隱患。類似於曹魏滅蜀漢,從此漢朝是徹底不可能“再興”一個道理。

    而且從軍事上說,趙匡胤之所以沒能解決北漢,主要是解決不了遼國援軍問題,而趙光義則順利的解決了遼國援助北漢軍隊,這也為趙光義滅掉北漢後直接北伐幽州埋下了伏筆。

    第二, 兩府三司制度是趙光義確立的

    其實宋朝兩府三司制度的影響並不比隋朝三省六部制度小,只不過因為是趙光義確立的,所以非專業人士不太清楚。

    其實五代以來,宰相權力大量被樞密使侵佔,皇帝更願意和樞密使商量國家大事,然後讓宰相去執行,宋太祖朝樞密使雖然權力沒有五代那麼大,但還是侵奪了一部分宰相權力。

    一直到宋太宗時期才真正確立了兩府(中書門下與樞密院)三司並立的制度。

    第三, 大規模改革唐代科舉,明清科舉制度本身也是延續趙光義的政策

    科舉取士一直到宋代才真正成為士大夫進入朝廷的主要途徑,而這就是在趙光義時期完成的,而且是趙光義有意這麼做的。

    趙光義首先大大的擴大了科舉取士的人數,兩宋科舉取士的人數是唐朝的4.5倍,源頭就是從宋太宗“擴招”開始的。

    其次,趙光義簡化了科舉的程式,唐代科舉進士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真要授官必須經過吏部的考試或者挑選,在唐代考上進士幾十年候補的有的是。宋太祖時期也依然延續唐代科舉。

    真正考上進士就立刻授予官職,這是趙光義做的改變,從此一直到清朝滅亡,進士及第即授官成為了慣例。

    北宋一朝,透過科舉成為宰相的佔到宋朝宰相人數的92%,這大大高於唐代的78%。

    第四, 立太子

    這個之所以放在最後,不是因為不重要,而是因為太重要。

    千萬不要以為“立太子”有什麼了不起,從晚唐被宦官擁立的唐昭宗傀儡太子開始算,一直到宋太祖去世,一共91年時間裡五代和宋初沒有一個明確的“太子”。

    為什麼五代到宋初91年不立太子,我之前詳細說過,這裡就簡單說一下,因為五代是亂世,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沒有真正穩定下來,大家對皇帝的看法還是“兵強馬壯者為之”,所以不願意明確立太子,也顧不上。

    而宋太宗本人其實也深受五代遺風影響,其實本心不願意立太子,但是不明確立太子,很容易造成清朝那種“九龍奪嫡”的情況,導致朝局不穩,所以宋太宗思前想後還是最終立了太子。

    宋太宗立太子,不僅大臣們覺得心安,就是當時開封老百姓也紛紛稱讚太子是“真社稷之主”,還惹得宋太宗發牢騷,覺得太子搶了他這個皇帝的風頭。

    其實老百姓之所以盛讚太子,不是因為太子有什麼了不起,而是立太子這件事標誌著宋朝告別了五代亂世,迴歸到正常王朝,那麼老百姓也可以過安生日子了。

    以上就是趙光義在內政上做的事情,其實趙光義僅一個科舉擴招,進士直接授官就足夠名留史冊了,因為這兩個舉措影響了後面一千多年。

  • 18 # 八零後愛做夢

    毛主席都說過唐宗宋祖,當然是宋太祖趙匡胤治國更高。

    1、一個是開創之君,一個是守城子君。

    用一個不恰當的例子,蕭規曹隨。西漢天下初定不久,丞相蕭何身故,皇帝任命曹參當丞相,而蕭何當丞相不像其他人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像平常一樣,原來怎麼處理還怎麼處理。百姓們編了一首歌謠稱頌他說:"蕭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齊;曹參接任後,遵守不偏離。施政貴清靜,百姓心歡喜。"史稱"蕭規曹隨"。

    2、沒有殺無辜之人

    什麼是無辜,大戰之間,敵對之間沒有無辜,所謂無辜就是前朝皇室,還有和趙匡胤兄弟二人打天下的兵將。最有名的莫過於丹書鐵券。這是趙匡胤賜予後周皇室柴氏一族的,只要不是謀反的罪名,死罪可赦,還不能動刑,謀反的罪名也只能誅其首惡。再有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提前解除了藩鎮割據的出現。

  • 19 # 遙山清風明月

    中國歷史上有兩座豐碑,一是唐太宗李世民,二是宋太祖趙匡胤。宋太祖何德何能,能在幾千年王朝史中拔得頭籌,為後人稱頌呢?

    首先,趙匡胤的舉重若輕的功底十分了得,在改朝換代的血腥鬥爭中,能夠像他那樣不濫殺一人的,實屬罕見。

    同樣是改朝換代,隋文帝楊堅將北周宗室全數殺盡;而後梁太祖朱溫,一口氣殺掉了9個王子,後又連殺30多個大臣,而且還把他們的屍體統統扔進黃河裡;至於南朝的宋齊梁陳,哪次改朝換代,不是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呢?

    和以上血腥場面相比,趙匡胤發動的陳橋兵變僅僅死了一個人,而且得到厚葬。這對於穩定政局,收服人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趙匡胤對前朝小皇帝一家呵護有加,對前朝老臣量才使用,這與以前改朝換代的血腥屠殺相比,不但顯得仁慈,而且顯得高明。不能不說,宋太祖的政治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和他相比,宋太宗趙光義連一個已經亡國的文人皇帝李煜都容不下,可謂是天壤之別!

    說他舉重若輕,杯酒釋兵權更是曠世傑作。

    要知道,趙匡胤前半生是在五代戰亂中度過的。那時候,誰掌握兵權,誰就可以當皇帝,短短几十年時間,更換了五個朝代,更可恨者,石敬瑭為了做兒皇帝,竟然把燕雲十六州割給了契丹,使有宋一朝三百年沒能喘過氣來。所以,如何處理這些驕兵悍將,是趙匡胤執政後的頭等大事,也是考驗他政治智慧的一道測試題。

    趙匡胤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面對這道試題給出的答案只有一個字“殺”!而後來的宋高宗趙構,也是把抗金的民族英雄岳飛父子秘密處死。而昏聵的崇禎更是殘忍地凌遲了袁崇煥。

    和這些人相比,趙匡胤就高明的多了,他給出的答案是“杯酒釋兵權”,而這一答案獲得了雙贏的結果。功臣得以安享晚年,而朝廷也相安無事。

    趙匡胤政治才能的第二個亮點,就是在政策設計上平衡和制約。

    趙匡胤知道,“懷酒釋兵權”治標而不能治本,要想國家長治久安,還要從制度上進行改革,而制度改革的指導思想,那就是平衡和制約。

    首先,他剝奪了節度使的財權、政權,把軍政財三權分開,從而剷除了節度使做大的土壤。

    其次,他把軍權交給樞密院,把調兵權和帶兵權分開,這一設計,有效地防止軍閥稱霸的弊端;

    另一方面,他把全部軍隊分為兩半,一半屯駐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但京城駐軍又多於外地,隨時可以平定外地叛亂。而外地的軍力聯合起來也足以抗衡京城駐軍,這就使得內外軍 隊互相制約,都不能發生變亂。

    最後,他還採取了兵將分離。採用“更戍法”,駐屯京城的禁軍和駐在外地的 禁軍都必須定期調動。京城駐軍要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守,藉著士兵的經常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使將官無法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聲望,當然也就不能率兵與朝廷對抗了。

    在解決了軍隊問題之後,他對相權進行限制,在百官中推薦“官、職分離,互相牽制”的任官政策,如設立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為宰相、樞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這樣就可以使各部門長官相互制約。宋代官制中,“官” 是品級,只是據此享受俸祿;“職”是殿閣、館閣學士一類的榮譽稱號, 同樣沒有實際權利。也就是說,官大的,不一定有實權,而有實權的,官不一定高。這樣,任何人都不能集官、權、榮譽於一身,避免了專權出現。

    宋太祖認為,亂世用武,治世用文。隨著文教的振興和開科取士的增多,大批文人進入統治集團,原來只作為裝點擺設的文臣開始逐步取代武將,在政治領域活躍起來。

    宋太祖除了對大臣制約之外,對皇權也進行了制約,聖旨的“封還”制度就其中之一。也就是說,專門設定了一個機構審查聖旨,當審查聖旨不合乎法度時,此機構可將聖旨“封還”,這在封建王朝,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

    除此之外,趙匡胤死前立下“勒石三誡”:

    保全柴氏子孫;

    不殺士大夫;

    不加農田之賦。

    這三點,平衡了各方的利益,也制約了權力的濫用。

    在國都的設定上,他提出了“先洛陽,後長安”的設想,只可惜,不久之後他便駕崩了,留下了永久性的遺憾。。

    至於宋太宗趙光義,軍事上他是外行,高梁河之戰後,他再也沒有能爬起來,也正因為如此,他把“重文輕武”這一國策發展到了極致,以至於矯枉過正;在遷都問題上,他是反對派,這些都為北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綜上述,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二人,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不可同日而語。

  • 20 # 江湖小曉生

    如果說宋太祖趙匡胤是優等生,那麼宋太宗趙光義,只能算是個中等生。無論是帶兵,還是治國,兩者其實不可放在一起比較的,差距實在有點大。

    很多人瞧不上趙匡胤,認為他沒有完成天下一統。其實當我們深入瞭解這個皇帝以後,就會發現,這個皇帝不是凡人。他做的很多事情,幾乎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而宋太宗趙光義,在歷史上風評一直都不是很好,前有斧聲燭影奪皇位,後有高粱河車神的恥辱戰績。再加上射殺花蕊夫人、霸佔小周後等劣跡,使得趙光義的名聲很長,甚至連他的後世子孫,也覺得這個老祖宗有點兒丟人。

    那麼具體他們之間有哪些差距呢?

    一、陳橋兵變VS斧聲燭影,趙匡胤更勝一籌。

    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是奪取了後周的江山,才建立了大宋。雖說欺負1個8歲的小孩子的確有點兒無恥,但不得不說,趙匡胤處理問題的水平,實在是太高了!

    正月初一,後周得到了契丹聯合北漢南下的訊息,正月初二,身為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便帶領禁軍離開開封。

    正月初三,在距離開封40裡地的陳橋驛,趙匡胤喝得大醉,等他醒來一看,身上已經披著黃袍了。正月初四,34歲的趙匡胤便取代後周,建立了大宋王朝。

    僅僅花了2天時間,趙匡胤便順利地完成了改朝換代,不得不說,十分漂亮。再加上整個政變過程中,只死了1個人,那就是侍衛親軍的副都指揮使韓通,這就更了不起了。

    畢竟是一場政變,而且是改朝換代的那種,咋能做到幾乎不死人的呢?不得不感嘆,趙匡胤的手段,絕對是一絕。想想王莽取代西漢、曹魏取代東漢、西晉取代曹魏、隋朝取代北周、唐朝取代隋朝,都死了多少人呢?

    再看趙匡胤對後周老臣們的態度,他全部留用,大家該幹嘛就幹嘛。除了皇帝變了,什麼都沒變。而且就連後周世宗柴榮的家眷們,趙匡胤也十分善待,這就是本事。整個過程一氣呵成,一點兒不拖泥帶水,簡直是改朝換代的天花板。

    反觀趙光義,他是怎麼奪取皇位的呢?這就跟斧聲燭影這個故事有關係了。

    趙匡胤50歲那年,和弟弟趙光義在一起喝酒,喝著喝著兩個人就吵了起來,期間門外的太監宮女聽到了裡面的吵鬧聲以及斧子落地的聲音,還看到了燭光晃動的影子。但是他們不敢進去看。

    大半夜的,趙光義匆忙從房間走了出去。第二天趙匡胤就被宣佈死亡了,死因不明。而趙光義則一屁股坐在了龍椅上,宣佈自己是新任皇帝。

    我的媽呀,這也太尷尬了吧?把自己的哥哥害了,搶了哥哥的位置,這但凡是個長了腳指頭的人,都能想象得到。可趙光義卻掩耳盜鈴,覺得世上他最聰明。

    此外,趙光義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絞盡腦汁。結果他和趙普合夥上演了一出《金匱之盟》的戲碼。下面是《金匱之盟》的故事簡介:

    趙匡胤和趙光義的老媽杜太后臨終前,拉著趙匡胤的手囑咐道:後周為啥失去了天下?還不是因為柴宗訓年紀小嗎?你掛了的時候,一定要把大位傳給你弟弟趙光義,只有年長的人當皇帝,咱們老趙家的江山才能穩固!同理,趙光義死後,皇位再傳給弟弟趙廷美,以後趙廷美再傳回給趙匡胤的兒子。這不就妥了?

    真的是臉都不要了,造謠也不能這麼個造法吧?杜太后怎麼就預料到趙匡胤會早逝呢?萬一人家能活八九十歲怎麼辦?到時候他兒子五六十了,難道還不能繼位?怎麼會有老母親詛咒自己的兒子早逝呢?

    這又是一個尷尬到腳指頭摳破鞋底的事情,趙光義處理政變的手段,和他哥哥趙匡胤完全不是一個檔次啊!

    其實那時候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分別26歲和18歲,全都成年了有沒有?完全有資格繼承大位好不好?

    結果趙德昭在北伐北漢的時候,被趙光義罵了一頓,回家就自殺了,年僅28歲。而趙德芳則在22歲一覺睡死過去了。這麼一來趙匡胤這一脈可就沒人能威脅趙光義了。

    這還不夠,趙光義又找個了藉口,把弟弟趙廷美髮配到了房州,沒多久趙廷美就病死了,年僅38歲。這下所有威脅者都自動消失了,趙光義這才美滋滋地把大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

    啥也不說了啊,這些操作簡直令人頭疼,未免也太明顯了吧?就不能學學你哥,把戲唱好聽一點嗎?你對得起太宗這個廟號嗎?

    二、杯酒釋兵權VS大肆擴招。

    趙匡胤乾的漂亮事兒實在是太多了,且不說他平定了南平、後蜀、荊湖、南唐、南漢等政權,單說他對大陸的治理手段,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是後周禁軍的殿前都點檢出身,他擔心自己的手下,也會學習自己的行為,所以他非常想罷免這幫禁軍功臣們的兵權。可人家都立下大功,你直接罷免,未免讓人心寒,以後誰還肯給你辦事呢?

    因此趙匡胤把這幫老夥計都喊了過來一起喝酒,在酒席上,趙匡胤坦言:萬一哪天你們學習我黃袍加身,這可怎麼辦?我知道你們都很忠心,我對後周何嘗不是忠心耿耿呢?只是萬一,你們的手下人,想要取得富貴,強行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怎麼辦?

    這下這幫禁軍將領們可就都傻眼了,第二天紛紛選擇辭職,趙匡胤全部接受,將這些職位換成了沒什麼戰功的人。趙匡胤對他的老弟兄還是不錯的,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等人,不僅得到了高官厚祿,而且還成了趙匡胤的兒女親家。

    這還不夠,過了一陣子,趙匡胤又辦了一場酒席。

    因此趙匡胤把他們喊來喝酒,同樣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都是大宋的功臣,立下了赫赫戰功,本來該去享清福的,我實在是不忍心讓你們繼續這麼勞累了啊!

    這幫人稍微蠢了一點,除了王彥超主動要求告老還鄉以外,其他人還不為所動。趙匡胤第二天索性直接把他們都給撤了。

    兩次杯酒釋兵權,徹底解決了宋朝武將的危機問題。可以說,做得非常體面周到,老夥計們也不失面子。

    宋太宗趙光義,收買人心的方法,可就害慘了宋朝了。

    趙光義得國不正,他心虛得很。為了表現自己的正統性,他主動要求北伐,結果被大遼打得丟盔棄甲,差點把小命搭進去,自此再也不提北伐的事情了。

    可這個時候該怎麼收買人心呢?趙光義有自己的獨到的辦法,他打算籠絡讀書人。因為讀書人手裡的筆桿子,就是當時最好的輿論嚮導。他們寫什麼,後世的人基本上就信什麼。

    因此,趙光義開始瘋狂擴招進士。唐朝、五代包括宋太祖時期,每一屆只錄取二三十名進士。趙光義可就牛了,一次錄取兩三百名,巔峰時期錄取四五百名進士。

    這下讀書人們可樂開花了,他們紛紛覺得趙光義是個好皇帝,給他們提供了工作崗位。可一旦開了這個頭,後世的皇帝就不太好辦了。為啥?因為你限制錄取名額的話,肯定會被罵是不?

    因此到了宋仁宗時期,大量的進士坐在冷板凳上等工作,因為沒有實缺啊!他們不幹活,國家還得養著他們,你說慘不慘?這就是著名的冗官現象。

    趙匡胤時期,講究精兵強將的治軍策略,他並不是重文輕武的始作俑者。雖說他只有十幾萬兵馬,卻能夠百戰不殆。

    可趙光義時期,為了保住皇位,刻意打壓武將。此外,士兵質量上跟不上,趙光義就採取擴招的方式,招募了大量士兵。這又是一筆沉重的負擔,史稱冗兵現象。

    士兵需要國家養著,久而久之,出現了大量吃空餉的情況。這對北宋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三、制度完善方面,趙匡胤更勝一籌。

    後周時期,禁軍主要分成了兩大板塊,分別是殿前司和侍衛司。趙匡胤就是殿前司的老大殿前都點檢,李重進則是侍衛司的老大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趙匡胤當了皇帝以後,覺得禁軍的機構太簡單了,只要兩大領導一合計,那什麼事情辦不成?

    因此趙匡胤開始改革禁軍,他將都點檢、副都點檢、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虛位以待,雖然還設,但不找人來幹。實際上統兵的人,則是官階比較低的都虞侯。

    除此以外,禁軍被分成了3大板塊:殿前司與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統稱為三衙。這麼一來3方協作監督,問題就小很多了。

    還有,趙匡胤專門設立了樞密院。過去統兵權歸都點檢、都指揮使,而調兵權則歸他們的副手副都點檢、副都指揮使。樞密院設立以後,調兵權則歸了這個機構,而這個機構直屬皇帝,等於是皇帝才有調兵權。而都虞侯又聽命於皇帝,因此皇帝兼具了調兵權和統兵權。

    解決完禁軍的問題,趙匡胤還得限制宰相的權力。

    為了加強皇權,分走相權,趙匡胤設立了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等,他們分別管理民政、軍政、財政,而且直接對皇帝負責,大大削弱了相權。

    相對來說,趙光義在這些開創性的改革中,作用就小太多了。他頂多是把哥哥定下的東西,換個名字,或者加強某些部門的權力,很少有大規模的改革動作。畢竟趙光義不是趙匡胤,萬一改革出現差池,他可頂不住!

    現在你還覺得宋太宗趙光義,可以和宋太祖趙匡胤相比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炒股高手有哪些經驗值得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