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徐德文科學頻道
-
2 # 四川達州人
當然是黑洞撕碎中子星,如同吞噬其他星體一樣形成吸積盤,逐步吞下。
結果就是這樣:
中子星再狂烈,也就最大不超過3.2倍的太陽質量,而黑洞最小的理論質量都是3.2倍以上,二者遭遇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黑洞加餐。而且雙方密度也不是一個等級,黑洞的控制力比中子星更強。
當然,如果是即將誕生黑洞的前身—特超巨星與中子星相遇,結果就是中子星利用自身優勢強行中斷黑洞的誕生演化,先大肆吸取特超巨星物質達到3.2倍太陽質量,自己成為黑洞,再吞噬特超巨星的殘骸。
-
3 # 梁志峰3
現實中已經發現了兩中子星合併產生的引力波,既然中子星之間都是瞬間合併,足以證明黑洞對中子星會是一口悶。
假若中子星是被逐漸撕碎吸收,星體質量下降,自身引力將越來越小,當引力衰減到無法再維繫中子簡併態,必將引發大爆炸。而至今尚未觀察到此現象。
-
4 # 香菸飄渺35
根本無黑洞!
一、黑洞是廣相的一個解,廣相既錯。時、空不具物質屬性,根本不會變化!歐洲對撞機上的試驗證明空間只有三維平直空間!
二、質量以物質為基礎,物質化為無形了,哪還會有質量。
三、黑洞中心所謂奇點,是無任何定律可支援的空中樓閣!
四丶大恆星耗盡能量,並炸成星雲,根本沒有足夠的質量形成所謂的黑洞!所謂向內爆炸,只可能是破壞微觀結構,炸的更碎而已!歐洲對撞機撞了半天,說要撞出黑洞,結果一個黑洞也沒撞出來!到是把物質撞的更碎了!
五、如真有黑洞見啥吃啥,吸收了這麼多能量,要是有也早就炸開了!還能連光都不發!?
六、我認為大質量不應是阻擋光(電磁波)發出的理由!現在的‘波粒二象說’,我認為是不對的。因為在"二象說’的基礎上對雙縫試驗給出的解釋難以統一,並且令人匪夷所思!我認為大質量物體周圍不會排斥以太的存在!
-
5 # 傑長老
在黑洞和中子星相互接近的過程中,拉扯是相互的。不過由於黑洞質量和密度大於中子星,最終勝利的一方是黑洞。
黑洞吞噬的過程跟黑洞大小相關!只有很小的黑洞的潮汐力才能把中子星扯碎,大一些的黑洞的洛希極限完全可能在自已的史瓦西介面內,這種情況下,黑洞是一口吞下中子星的,在其內部再把中子星扯碎。
我看了所有的答案,基本上都給了錯誤的回答。
-
6 # 6213627735962
我們現也在一步一步的在還向黑洞,我們現在的科技正在和黑洞賽飽,一億年吳濱界點,如果我們科技還沒發展成逃逸黑洞的束縛力,那麼人類就得滅亡,
-
7 # 華箋流香
地球對月球的引力,太陽對於地球的引力,以及黑洞對於其他星體產生的引力的本質相同,都是由於質量對於空間的彎曲。
描述這種彎曲的是廣義相對論。
真空是透明的,而且沒有網格線座標。真空的彎曲,只能透過物體在空間執行產生的效應來表現。
》光線在空中飛行,遇到彎曲的空間就會發生偏轉。
所以,有些被遙遠星系擋住的其他星體,在地球上仍然能被觀察到。因為背後的星體發出的光線會繞行,在地球上就會觀察到一個環狀影像,這就是所謂的愛因斯坦環。
除了在黑洞附近,絕大部分情況下,引力產生的空間彎曲,只有在大尺度上才能表現出來。
假如這種空間的彎曲,在某一個區域性的範圍內是平坦的,我們就感覺不到。
就像地球是圓的,但是在一個區域性範圍內,我們感覺不到它是一個球。
》描述引力場在區域性範圍內的變化,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梯度”。
梯度是零,或者接近零,就表示不變化。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以下這個事實:太陽作用在月球上的引力,比地球作用在月球上的引力還要大1.5倍。
相比較於太陽和地球的距離,及月球和地球的距離,太陽引力場在地月系統半徑38萬公里的範圍施加了均勻的力,引力梯度幾乎等於0,所以地月系統可以維持。
》引力梯度,可以很形象的形容為作用力的不均勻變化。
就像一塊豆腐,我們把它平放在砧板上的時候,它會保持原來的形狀,因為豆腐受到了均勻的支撐力。如果把豆腐放在一個高腳杯上,豆腐就會從中間裂開掉下去。
就是因為支援力的梯度變化,讓豆腐解體。
洛希極限是一個天體引力造成衛星解體的範圍,地球對於月球的洛希極限是9400公里。也就是說,月球距離地球9400公里的時候,就會解體。
但是人造衛星在這個範圍內飛來飛去,從來沒有見解體。為什麼?
因為地球引力場的引力梯度在衛星大小的尺度是0。
黑洞的引力雖然強大,但是撕裂物體的是引力梯度,引力梯度就是空間的彎曲情況。
》如果黑洞非常小,接近黑洞時,空間就會彎曲的非常厲害。
這種彎曲可以把原子撕碎。
實際上接近黑洞的時候,僅僅用空間的彎曲還不能形容,空間不僅在彎曲而且在收縮。
物體接近黑洞,就好像把一大坨肉用力擠過一個開口很小的漏斗裡的情形一樣。
黑洞對物體施加的力,在水平方向上表現為擠壓,在垂直方向上表現為拉伸。
》如果黑洞大,那麼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準確的說,宇宙中的黑洞可能存在的形式有4種:第1種,不帶電不旋轉的黑洞;第2種,帶電不旋轉的黑洞;第3種,旋轉不帶電的黑洞;第4種,旋轉又帶電的黑洞。
宇宙中應該只有第4種黑洞是真實存在的,前三種黑洞都是理想化的。
為了簡化計算,科普文章裡面一般用第1種黑洞來計算黑洞的半徑,被稱為施瓦西半徑。
假如一個黑洞高速的旋轉,那麼它的質量分佈就會從一個點變成一個環,這就是所謂的奇環。
那麼環中間肯定有一個洞了,這個洞就是蟲洞。
所以蟲洞和黑洞完全是同一種性質的,都是強大引力彎曲時空形成的。
但是科幻電影裡面有可以穿越的蟲洞,如果黑洞引力能夠撕碎一切的話,那麼蟲洞當然就不可以穿越了。
蟲洞之所以能夠被穿越,就是因為只要蟲洞大到一定的程度,宇宙飛船範圍內的引力梯度就會為0,這個時候就可以穿越了。
》可供穿越的蟲洞,它的直徑是一光年。
此時,蟲洞中心的引力梯度和地球表面的引力梯度類似。
同樣,可供安全靠近的黑洞直徑也是一光年。因為這個時候黑洞的視界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也剛好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相等。
從外面掉進黑洞,在進入黑洞視界之前,到底發生什麼,完全和黑洞的大小有關,黑洞越大越容易靠近。
在宇宙中,中子星是僅次於黑洞的緻密天體。中子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超過地球表面的5,000億倍,表面覆蓋著一層比鋼鐵還要硬1億倍的物質。
如果一顆中子星靠近小黑洞,引力梯度的變化,會把中子星撕碎,並爆發出巨大的能量,這些能量往往以伽馬射線爆發的形式釋放出來。有的時候,一次釋放的能量相當於太陽一升釋放的能量,而且時間只有幾秒鐘。
》靠近超大黑洞,會整體穿越黑洞的視界。
中子星接近黑洞視界的時候,速度會被加速到光速,黑洞外面的人會看到這樣一幅場景:中子星好像永遠地凝固在了視界表面,只是影像變得越來越暗淡。
至於黑洞視界裡面是什麼樣?沒有人知道。
曾經以為黑洞的世界裡面是死寂一片,實際上根據霍金輻射顯示黑洞內部是有溫度的,所以裡面是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
黑洞的直徑只要超過10萬光年,平均密度就會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也有科學家認為,每一個黑洞內部都包裹著一個宇宙。
還有人認為,我們的宇宙就是包裹在一個黑洞裡面。
-
8 # 刁博
黑洞的附近具有強大的引力,可以將周圍的物體吞噬。人類曾經探測到黑洞吞噬恆星,也曾根據雙黑洞合併首次發行引力波,甚至兩個中子星合併釋放引力波並伴隨伽馬射線暴這樣的天文盛宴也曾經歷過。只是黑洞吞噬中子星的事件尚未被人類發現,科學家們也一直期待著能夠觀測到黑洞吞噬中子星事件。
黑洞吞噬恆星的時候往往是先借助潮汐力將恆星上的物質一點點的撕扯下來,被撕扯下的物質一邊旋繞黑洞轉動一邊墜入黑洞,在黑洞附近形成一個壯觀的吸積盤,另外還有一些物質從噴流中噴出。恆星最終被吞噬往往需要十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黑洞吞噬黑洞時可以釋放強烈的引力波,兩顆中子星合併會釋放功率強大的引力波和電磁波,照這樣看黑洞吞噬中子星時也應該有強烈的引力波和電磁波向外釋放,並且也有可能產生大量的黃金等重元素。遺憾的是人類目前還沒有觀測到黑洞吞噬中子星釋放引力波事件,黑洞怎麼吞噬中子星目前還停留在理論介面上。
中子星是緻密的天體,其密度僅次於黑洞,這決定了黑洞並不容易像撕碎恆星那樣撕碎中子星。有科學家根據理論分析認為,黑洞吞噬中子星時,中子星並不會立即被摧毀,黑洞可能會闖入中子星的內部,會在中子星的內部慢慢吞噬中子星。
在吞噬的過程中,中子星會逐漸的塌縮,本身就在高速旋轉的中子星半徑變小後會旋轉得更快,若是超過了表面的逃逸速度就會被甩到太空中。
當然這只是一種理論分析的結果,真實情況到底如何還需要天文學家們用多種手段去發現、分析宇宙中的黑洞吞噬中子星現象。
-
9 # 寒蕭99
中子星的質量上限在2.16倍太陽質量左右,超過這個質量的中子星是不穩定的,或者會成為其他的緻密天體。
而黑洞的質量在3倍太陽質量之上,這個是沒有上限的,星系級的黑洞可達到太陽質量的百萬甚至千萬倍的級別。
如此對照起來看,中子星根本無法與黑洞抗衡。
如果是小質量黑洞的話,比如下限的黑洞,只要不相撞,中子星的高密度可以保持星體的完整,與黑洞成為伴星。但是,在長時間的相伴下,軌道肯定會發生變化,如果不被拋開,那麼早晚會進入黑洞的希洛極限。進入後,隨著引力的增加,中子星會被慢慢的拉扯撕開。這一過程可能會比較漫長,但最終逃不過被撕裂的下場,最終還是被黑洞一口一口的吃掉。
黑洞質量越大,這個過程會越快,對於星系級的黑洞,中子星不會比其他恆星多堅持太久。所不同的是由於中子星自身強大的引力,在被撕裂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劇烈的爆炸,從而產生巨量的輻射。
不久前,LIGO引力波實驗室的LIGO-Virgo團隊從引力波探測器獲得的初步資料分析,或許我們已經收到了黑洞吸收中子星的輻射,但還有待進一步的確認。
-
10 # 陌上雲白
弱肉強食,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在質量為王宇宙中也是如此。
絕對的質量,幾乎是宇宙中強弱的唯一標準。而密度,則決定了兩個天體在交鋒時的輸贏。
當紅矮星遇到黃矮星,結果就是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黃矮星最終會把紅矮星“拉過去”而融合成一個更大一點的恆星。黃矮星遇到藍矮星時情況也是一樣的。
而當主序期的恆星遇到白矮星或者中子星,同樣是誰的質量大,就像誰靠攏,只是主序期的恆星存在著被對方的潮汐力慢慢撕裂的可能,以及發生超新星爆炸(la型)。
而當中子星遇到黑洞時,同樣是誰的質量大,就會朝誰靠攏。但是,誰能吃掉誰,則取決於誰的潮汐力更大。所謂潮汐力,就是指一個天體對另一個天體最近端和最遠端的引力差。《流浪地球》裡提到的“洛希極限”,指的就是一個天體所能承受的最大潮汐力,而一旦潮汐力超過這個極限,天體就會因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潮汐力而被撕裂。
中子星雖然直徑只有十幾到幾十公里,密度也非常巨大,但它仍然有它自己的“洛希極限”。密度更大的黑洞也一樣。目前,從人類對中子星已知的研究資料可知,中子星的逃逸速度最高約為光速的一半,既15萬公里/秒。超過這個逃逸速度的,就不是中子星而是一種叫“夸克星”的另一種尚未被觀測到的天體了。而黑洞的逃逸速度則連30萬公里/秒的光都無法逃逸。黑洞之所以被稱作“黑洞”,就是因為靠近它的光被它強大的引力束縛住了,因此才有了黑洞周圍的可以觀察的“視界”。
就構成而言,黑洞理論上是一個無限無限小的奇點。是由比夸克更小的物質組成的。而中子星則是由中子組成,理論上,黑洞的組成物質比中子要小的多。因此,中子星的潮汐力沒有黑洞的潮汐力大。
由此,當中子星遇到黑洞時,無論是誰靠近誰,最終的勝利方都是黑洞。
-
11 # 時空通訊黑洞吞噬任何一個星體,都不是一口吃掉,因為這些星體的質量是很大很大的,需要慢慢消化。
中子星是目前除黑洞外最極端的星球。有理論認為在宇宙中可能存在比中子星更緻密的夸克星,但現在並沒有找到。
中子星卻是很普遍存在的,現在發現了幾千顆,所謂脈衝星就是中子星的一種,其發出的強大輻射脈衝掃過地球,被人類捕捉,就是脈衝星。
引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質量極其密度,一個天體半徑越靠近自己的史瓦西半徑,引力表現得就越極端。中子星已經很小了,一個大於太陽質量1.5倍的中子星只有10公里左右的半徑,因此其表面重力極大,逃逸速度達到一半光速,也就是15萬公里/秒左右。
但中子星相對黑洞來說,還是小巫見大巫的。作為形成黑洞之前的天體物質已經坍縮到了自己的史瓦西半徑以內了,因此引力變得十分強大,在其史瓦西半徑裡引力已經變得無限大,連光速也無法逃脫,也就是說逃逸速度超過了光速。
根據錢德拉塞卡極限理論,形成中子星的最小質量在太陽的1.44倍,如果一個太陽質量2倍的中子星,史瓦西半徑有多大呢?也就是不到6000米。如果這個半徑10公里左右的中子星坍縮到6公里以下,就會變成一個黑洞。這樣它的引力就可以和黑洞抗衡了。
所以中子星雖然引力也很大,但遇到黑洞也毫無辦法,只有乖乖的被黑洞牽著鼻子走。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在黑洞強大的引力作用下,中子星表面物質被慢慢剝離,被黑洞一點點的吸到肚子裡,化為烏有。
但這個過程是相當漫長的,可能慢得你都不耐煩了。
這要看這個黑洞質量大小,目前發現宇宙中最小的黑洞約3個太陽質量,像這種黑洞要吞噬一顆太陽這樣的恆星,是要細嚼慢嚥的,吸食時間至少需要幾百年,如果相隔較遠的話就更慢了,有可能要超過億年。
中子星由於受到“奧本海默極限”限制,是不可能達到3個太陽質量的。目前有科學研究認為,中子星的質量極限在2.16個太陽質量,超過這個質量,中子星的中子簡併壓就無法抵抗巨大的重力而坍縮成一個黑洞。
因此中子星在黑洞面前只能註定做龜孫子,碰到一起,只能受到黑洞的欺凌。遇到黑洞只能像恆星一樣被吞噬,根據相隔距離遠近和黑洞質量大小,被消滅的時間有長有短,肯定不是一口吃掉,是慢慢撕碎細嚼慢嚥。
目前發現宇宙中最大的黑洞是TON 618類星體黑洞,質量相當太陽的660億倍,像這樣的黑洞一年也只能夠吞噬5、6顆太陽質量。
但中子星也會反抗,它的反抗比恆星劇烈,在拉扯過程中會放射出巨大的輻射能量,有時還會相撞,爆發出天下無敵的伽馬射線暴。科學家們對地球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的奧陶紀研究認為,引起這場震盪了40萬年巨大災難的,就是距離我們6000光年以上的一顆中子星與黑洞玩二人轉導致的,它們玩的不高興了就撞了一架,產生了數束伽馬射線暴,其中一束不偏不倚的擊中了倒黴的地球,於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禍事就發生了。
這大概就是中子星最厲害的反抗吧,反抗的結果是轉嫁危機,也不是個好鳥。
-
12 # 漫步科學
在中子星尚未進入事件視界時就會因為潮汐力被撕碎。中子星是目前已知的密度僅次於黑洞的天體,所以可以推斷黑洞吞噬任何天體都是撕碎之後一點一點吞噬。因為事件視界是我們能看到的黑洞範圍,如果中子星在進入事件視界前依然是完整的,那麼就可以認為是黑洞一口吃掉了中子星,但實際情況應該是洛希極限遠大於史瓦西半徑。
理想狀態下,當中子星靠近黑洞時,距離黑洞較近的一面與距離黑洞較遠的一面會形成很大的引力差,這個差值大於中子星自身的引力時,中子星就會分崩離析。
在天文學上,一般可以透過洛希極限來計算出一個天體自身的引力與第二個天體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時的距離,但是黑洞的密度被認為是無限大的,且黑洞質量不盡相同,所以無法計算黑洞與中子星之間的洛希極限。
為什麼說黑洞的密度無法計算?我們知道黑洞的強引力場會產生事件視界,由於事件視界的存在,我們無法知道黑洞奇點的具體體積。奇點在數學上就是體積為0的點,密度是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所以黑洞的密度被認為是無限大的。
如果我們把事件視界認為是黑洞的體積,那麼就會發現隨著黑洞質量的增大,其密度就會非常小,事件視界的體積和黑洞質量的三次方成正比,按照事件視界來計算密度的話,一個40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其密度就和空氣密度差不多了。
反向思維,如果黑洞的質量越小,其事件視界也越小,我們把地球壓縮成黑洞,其史瓦西半徑大約8毫米左右,如果我們事件視界近似為黑洞體積,那麼它的密度就達到了4.19*10^33kg/m³,而中子星的密度大約是2*10^18kg/m³,按照這個值來計算洛希極限:
洛希極限d=R(2*ρ黑洞/ρ中子星)^0.333,其中R等於8毫米,這個值算下來大約為1358米,也就是說,中子星與地球黑洞之間的距離小於1358米時,中子星就會粉碎,這個值明顯大於地球黑洞史瓦西半徑,所以在中子星在進入黑洞事件視界之前就被撕成一盤散沙了。
-
13 # 滬生泉
別說黑洞與中子星相遇,就是黑洞與黑洞相遇也並非是那麼可怕的事。
兩個黑洞相撞不可能出現大爆炸,而可能會出現我們熟悉的結果
在生命體說法中,宇宙就是由生命體構成的,(參見我的短文《任何生命體都有生死,而宇宙生命體卻沒有誕生日和死亡日》《太陽,或地球等天體也會被定義為生命體》《簡述一下生命體說法》等)因此,我用生命體說法把“邊緣”解釋歸入,並解說如下:
1,生命體總有兩個邊緣:一個是構成生命體核心的邊緣;另一個是生命體能量吸收與能量釋放的空間邊緣。
比如:太陽的邊緣就是把構成太陽核心的邊緣;太陽系的邊緣就是太陽能量吸收與能量釋放的空間邊緣。
又如:原子的邊緣就是把構成原子核心的邊緣;原子體的邊緣就是原子能量吸收與能量釋放的空間邊緣。
注意:我們現在還根本沒意識到原子體的邊緣存在,更沒有意識到量子的“邊緣”問題,所以,我只能在以後適當時候再引入這些話題。
2,生命體的兩個“邊緣”是讓另外一些生命體進出的
其實,生命體吸收能量就是讓外來生命體進入自己的邊緣,成為下層次空間的生命體;生命體釋放能量就是讓自己下層次空間生命體排出自己的邊緣,成為自己同層次空間的生命體。
比如:氧生命體在地球空間中,與人是同層次空間生命體,但是,氧生命體被人吸進體內,就成了人的下層次空間生命體了;同理,二氧化碳生命體在人內是人的下層次空間生命體,被人吐出後,就成了與人同層次的生命體了。(參見我的短文《我們應該如何準確描述主體與客體順便說說“空間層次”》等)
由此可見,生命體的兩個“邊緣”是能讓另一些生命體進出——正是生命體存在的必然規律。這是很重要的。比如:兩個黑洞相撞,就有可能是一個黑洞進入另一個黑洞邊緣的現象。
3,生命體的兩個“邊緣”被另一生命體突破後,並非就是大爆炸。比如:受精卵就是兩生命體相撞,其後果是什麼?有誰不熟悉?反正不是大爆炸,而是誕生新生命。
知道了“生命體的兩個“邊緣”是能讓另一些生命體進出的規律,大家就應該理解“生命體的兩個邊緣被另一生命體突破後,並非就是大爆炸”說法。比如:兩個黑洞,或兩個天體相撞後,並非是大爆炸後的毀滅,而是有可能像受精卵那樣。
-
14 # 科學探秘頻道
黑洞和中子星都是極端天體,中子星是因為恆星演化末期,質量太大而導致原子被壓碎,電子壓入原子核而形成的全部由中子組成的星球。黑洞則更恐怖,中子簡併壓力都已經抵擋不住自身的壓力了,中子也被壓碎擠在了一起。所以說,黑洞是中子星的升級版,比中子星的引力還要恐怖許多。
可以說,中子星和黑洞都是天體中的王者。不過,狹路相逢勇者勝,如果中子星和黑洞遇到了一起,那麼無疑肯定是黑洞引力更勝一籌。黑洞巨大的引力會慢慢捕獲中子星,使的中子星圍繞著自己旋轉,同時還慢慢地吸食中子星的物質。就像一般的黑的進食一樣,都是先把捕獲的物質吸到其吸積盤上面,然後在一點一點品嚐自己的食物。這個過程相當漫長,因為黑洞喜歡的是“細嚼慢嚥”,而非“狼吞虎嚥”。
不過和吞噬一般天體不一樣的是,中子星被吞噬的過程會伴隨著大量核反應的產生。我們都知道,中子星靠著自身巨大的壓力,把電子壓入原子核,和質子結合後形成中子。那麼,一旦中子星上面的部分物質被黑洞撕扯向自己,就以為著這部分中子星物質失去了巨大的引力束縛,那麼這些被壓迫的中子就會立馬反演回來,中子再次變成電子和質子。所以,整個吞噬過程中子星都在不停地發生核反應,過程相當激烈和壯觀。
當然了,以上僅僅是推理而已,畢竟誰也沒見過黑洞吞噬中子星,所以我們只能夠想想而已。
-
15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黑洞如果吞噬中子星,是一口吃掉還是撕碎逐漸吃掉?
大家都知道黑洞能吞噬宇宙中的一切物質,甚至連空間在它的範圍內都將處在極度扭曲的狀態,當然質量在空間中的表現本來就如此,但對於視界內部的世界,也許連天文學家都難以想象出這樣的空間狀態!但我們也知道中子星也是一個極其變態的天體,每立方厘米質量高達一億噸以上,當中子星碰到黑洞,那是個怎麼樣的吃相呢?
一、要分析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來了解下中子星和黑洞的簡單形成過程:
1、中子星的形成:
恆星核心失去輻射壓支撐時,外殼將在巨大的引力下向中心坍縮,如果這顆恆星的質量不大,比如核心在錢德拉塞卡極限以下時則坍縮成白矮星,而這個錢德拉塞卡極限則是電子簡併力支撐的極限,如果電子簡併力還能撐住,那麼坍縮成白矮星!如果超過電子簡併力,將電子壓入了原子核,與質子電荷中和則成了中子星!
2、黑洞的形成:
當以中子星的天體狀態出現時,元素就不再存在了,物質都有中子組成,與電子簡併力一樣,中子簡併力也會對抗引力進一步坍縮,而這個極限就是奧本海默極限,但如果質量繼續增長,則會壓垮中子簡併力的支撐極限,此時坍縮成黑洞就無法避免(當然有理論可能會存在夸克態的天體,我們直接忽略,因為不影響本文討論)!
二、黑洞如何吞噬中子星?
我們從上文了解到,儘管中子星密度極高,強度超過任何已知物質,但有一點需要肯定的是,它仍然有再強大也有一個被撕裂的極限,而在黑洞超強的引力面前能支撐到多久只是一個距離問題的!中子星的破裂只會更靠近黑洞的視界一些,但它卻無法逃脫被撕裂的命運,而這個過程則與普通天體無疑,會在黑洞的潮汐引力的反覆作用下逐漸破碎,成為最靠近黑洞視界的吸積盤,也許此處我們很難見到它最後掙扎所發出的可見光,因為黑洞的不可見區域高達視界直徑的2.5倍以上!
因此與其他天體比起來,中子星在黑洞面前只是堅持得更久一些而已,其他與普通天體無異,有朋友可能會想象中子星物質會出現衰變與膨脹,按理來說應該不會,因為黑洞是在超過中子簡併力的條件下撕碎中子星的,因此黑洞給它的條件是更強大的壓力,根本不給中子星喘氣的機會!
-
16 # 太空科學站
我們都知道黑洞就是宇宙中“只吞不吐”的絞肉機,之所以把只吞不吐加上引號是因為黑洞還存在正反虛粒子湮滅的質量流失,但我們考慮到這種質量流失的緩慢以及黑洞的長壽,從宏觀角度說黑洞“只吞不吐”還是沒問題的。
宇宙中發黑洞多由大質量恆星坍縮而成,不過鑑於宇宙中存在著相當多的雙恆星系統,所以不乏有同一星系內黑洞吞噬另一顆恆星的事件發生,中子星和恆星相比不過是密度大體積小而已,在被黑洞吞噬時的表現和普通恆星沒有什麼區別。
衡量天體引力大小其實很簡單,只需要對比它們之間的逃逸速度差距就行了,因為質量越大的天體引力就越大,相應的逃逸速度也大,而中子星的逃逸速度最高能達到0.5倍光速,也就是150000km/s,相比之下地球的逃逸速度只有11.2km/,但黑洞的逃逸速度超過光速,因此任何天體在黑洞的引力作用下都只能乖乖被撕碎。
黑洞吞噬任何天體都不是一口吃掉,而是慢慢吸取天體的物質並拉伸再碾碎成基本粒子,這其中還要發出光和熱,這些物質會源源不斷進入黑洞視界範圍並永遠消失。
事實上除了靠近黑洞,任何天體在靠近質量更大的天體時都會受到對方的引力拉扯,如果距離超過洛希極限的話就會被對方的引力撕碎,年初上映的《流浪地球》中木星就差點把地球撕碎。
-
17 # 映象科普
首先,黑洞無論吞噬什麼物質,無論大小,都不可能是一口吞掉,黑洞吸收物質的話只能一點點吸收,前一段時間拍到的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之外的黑洞,其質量為太陽質量的65億倍,但是你能夠想到嗎?質量這麼大的黑洞,吞噬一個太陽,也需要10年的時間。
我們知道黑洞會在所吞噬物質的外圍形成一個吸積盤,例如黑洞在吞噬紅巨星的時候就會形成吸積盤,但是如果是中子星的話,由於中子星本身引力場就足夠強大,並且中子星半徑也小,所以中子星必須得距離黑洞足夠近的時候才有可能被黑洞吞噬掉。只是一旦被黑洞盯上了,中子星就不可能有反手之力了,因為無論它的引力場如何強大,它在黑洞面前都只能是小弟。
我們知道黑洞和中子星都是宇宙間的極端天體,中子星是恆星演化的末期,由於恆星的質量太大,導致其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就會發生塌縮,直到構成自身的原子物質原子核被壓碎,電子被壓入原子核,進而原子核內的質子電子結合形成了中子,可以說,中子星就是一個全部由中子構成的變態天體,但是跟黑洞比起來,中子星還算不了什麼,因為中子星好歹還有中子存在,黑洞就更變態了,引力塌縮作用更加明顯,最後連中子都不存在了,只剩下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的粒子,而黑洞本身也塌縮成一個無限小的點,稱為奇點。
由此看來,黑洞是中子星的升級版,典型的中子星的質量在太陽質量的1.5倍左右,而這麼大質量的中子星,其半徑也不過只有10千米左右,由此可見的是中子星上物質密度大得可怕,典型的中子星物質密度可以達到水密度的100萬億倍!在其表面,引力場也是足夠強大,逃逸速度竟然達到光速的二分之一。不過前面已經說過了,黑洞是中子星的升級版,黑洞有一個臨界視界,一旦進入這個範圍內的物質,無論是什麼,哪怕是光線,都不可能逃逸。
一般認為,形成中子星的恆星,其質量下限為1.44倍太陽質量,但是中子星畢竟是中子星,跟黑洞比起來還是有差距的。在黑洞的強大引力下,中子星表面的物質會一點一點被抽離,不過這個速度是很緩慢的,這個速度跟黑洞的質量,中子星的質量,以及黑洞和中子星的距離的遠近都有關係。而一般認為形成中子星的恆星,質量最多為3倍太陽質量,而黑洞的質量下限,也在3倍太陽質量附近,所以這樣一來的話,黑洞吞噬中子星,時間至少也需要幾百年,如果距離遠點的話,可能需要上億年的時間才能吸收完全。不過中子星並不會乖乖束手就擒,因為在被黑洞拉扯的過程中,中子星會釋放出巨大的輻射能量,爆發出強烈的伽馬射線暴。 -
18 # 來治猩猩的你107219761
宇宙的中的物質和能量總和是恆定不變的,變化的只是在不斷的進行著各種轉化,宇宙中的黑洞不是空洞的一個洞,而是超緻密物質天體。它的最終形式就是宇宙形成初期的一個所謂的點。宇宙的形成也許就是一個大到無法想象的一個黑洞爆發形成的。宇宙中的恆星都有生命週期,最終的宇宙會暗無星光,沒有一絲光線。所有的天體在進行上萬億年的演化最後都會形成暗無星光的黑色緻密體。黑洞會再經過萬億年吞噬合併所有的宇宙天體。最終會因為滿則溢而產生宇宙大爆炸,新一輪的宇宙從此誕生了
-
19 # 睿智影片技術
這個問題就目前來說無解,誰親眼見過?雖然科學允許假設,但假設的東西畢竟不是真理,你也可以假設中子星直接把黑洞給分解了,目前根本就沒有正確的答案。
-
20 # changhyi
黑洞和中子星本質一樣的,如果他們兩個打架你可以把他當作兩個動物,同級別的黑洞生來強悍就比如老虎,中子星可能就是野豹,單挑時野豹可以掙扎一下但是最終也會被老虎肢解吞食,中子星也一樣,如果同級別黑洞中子星靠近中子星也會慢慢被剝離最後被分解吞噬,只是它抵抗時間會比一般宇宙星體要久一點。如果中子星質量相較於黑洞很大就是級別不同黑洞也是沒辦法吞噬中子星的,就像是小老虎在厲害也博不過成年豹。具體的大小和吞噬情況關係科學家有定量的計算數字我這裡就大概打個比方。
回覆列表
當然是一口吞下了!
其實科學家們已經觀察到疑似黑洞吞噬中子星的現象了,這就是今年8月14日美國 LIGO引力波干涉儀和歐洲處女座干涉儀探測到的S190814bv引力波事件。
自2015年9月14日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事件以來,這三個僅有的干涉儀已探測到數十次引力波事件,涉及到黑洞-黑洞、黑洞-中子星、中子星-中子星的合併。這些暴力合併事件的主角是黑洞或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組成的雙星系統,在漫長的宇宙時間裡不斷旋轉,郎情妾意,情意綿綿,互相靠攏,情投意合,最後擁抱在一起合為一體,損失巨大的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出來。
這些天體的合併和黑洞吞吃恆星完全就是兩回事。恆星一般離黑洞很遠就被撕碎了,在黑洞周圍形成旋轉的吸積盤,黑洞邊吃邊吐,鋪張浪費,效率很低,往往吐的比吃的還多,還會發出明亮的伽馬射線,所以容易被我們的望遠鏡看見。
而黑洞-黑洞、黑洞-中子星、中子星-中子星之間的“愛情”則要簡單粗暴得多。由於它們都是緻密天體,即使靠得很近也不容易被撕裂,黑洞與黑洞之間甚至連撕裂都不可能,所以往往靠得非常近了,都還在互繞旋轉,難捨難分,到最後一刻才幹柴烈火,啪啪一聲,然後就高潮結束了。
在科學家們發現的第一個引力波事件GW150914中,一個36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和一個29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在可探測訊號持續的0.2秒內,黑洞間相對切向速度由光速的30%猛增至60%,它們的軌道運動頻率為75Hz,約為引力波頻率的一半。科學家們由此計算出,在這兩個黑洞併合之前,它們的距離僅為350km,完全就是裸裎相見了。由此可見,黑洞是在距離越來越近之後瞬間合併的,然後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出3個太陽質量的能量,峰值功率達3.6×10^49W,是整個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恆星輻射光源功率總和的50倍!
而在黑洞-中子星的合併中,則要看黑洞與中子星的質量大小了。如果黑洞比中子星質量大得多,那麼中子星將在黑洞的視界內被撕碎,沒有物質和光能逃得出來,從而也不會被我們探測到,也就是說,黑洞先一口吞掉中子星,然而在嘴巴里嚼吧幾下,就直接吞下肚去了;但如果黑洞和中子星質量相差不大的話,中子星就會被撕碎,拋射出一些碎片,從而可以被我們發現,但這個過程也很短,不會是一種細嚼慢嚥的優雅品嚐,而是三兩下就解決戰鬥。
如果是中子星和中子星的合併,那麼會發出短暫的伽瑪射線爆,然後是較長時間的光學餘暉,拋射出大量的重元素,最終形成一個更大的中子星或黑洞,並且將合成的大部分重元素吞噬。2017年8月17日探測到的GW 170817引力波事件,就是兩顆中子星合併產生的,持續時間大約是100秒。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黑洞吞噬中子星,基本都是一口吃下;即使吃不下,也就在嘴邊撕碎了,三兩下就幹掉,時間不會超過中子星-中子星合併的100秒。
主要參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rst_observation_of_gravitational_wav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W170817
https://www.sciencealert.com/we-might-have-just-caught-a-black-hole-in-the-act-of-eating-a-neutron-star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science/2019/08/astronomers-probably-just-saw-black-hole-swallow-neutron-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