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創新的創新
-
2 # 大學生程式設計指南
2019年註定對於中共科技企業不同凡響的一年,中興華為公司接連遭到了美國的打壓,美國不可能坐視中國科技力量一天天的強大,在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期之後,現在有些深水區已經到了必須要面對的實質性的,比如光刻機技術短板已經顯露無疑,在國家層面已經制定了很詳細的追趕計劃,但需要時間精密的儀器和裝置的打造需要長時間的積累,科技水準不是像建設高樓大廈一樣投入人力和資金就能立即見到成果,很可能幾十年如一日的投入換來還是停滯不前,在經歷了快速的填補趨區域之後,就開始戰刀真槍的對戰了,但是狠毒核心領域美國還是絕對的優勢。
2019年對於華為公司來講註定不平凡,之前假想的美國對於華為全面打壓已經成為現實,華為的5G技術快速的推動無疑動力美國人乳酪,美國需要時間來彌補5G技術上缺失,所以用盡一切辦法拖住華為,即使不能把華為公司弄倒閉至少也要元氣大傷,從5G訂單的分佈來看就可以很明顯看出端倪,諾基亞和韓國三星明顯在5G因為整體的打壓收穫了很多訂單,由於對華為公司採取的晶片全面禁令,讓華為公司之前大好的發展勢頭被極大的遏制,特別是在國際市場手機的銷量已經受到巨大的影響。
華為公司在晶片設計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特別是在5G基帶晶片領域更是做到了前面,已經屬於基帶晶片高階的領域,但是在晶片的製造上還是要受制於臺積電,在5nm和7nm的技術上臺積電還是唯一靠譜的供應商,臺積電為了給蘋果公司騰出產能削減了華為20% 的訂單,在這種大趨勢下華為公司不得不把14nm的晶片生產轉移到國內的中芯國際,值得慶幸的是中芯國際的14nm技術取得了突破,如果在國內沒有能突破的情況下,華為公司將會更加的被動,一個企業再強也不可能把整個產業鏈給包圓了,所以華為想要健康的發展下去必須要有國內強大的產業鏈的支援,要做到這些關鍵點還是人才,所以任正非老爺子一直強調基礎教育的重要性,畢竟只有人才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發展,讓優秀的人成為教育的傳播者。
華為將14nm換成中芯國際也是正常的合作關係,畢竟一家企業不可能把所有的業務都交給一個公司去做,這樣抗擊風險的能力也會在下降,如果國內的光刻機已經是領先的位置,即使美國全力打壓華為也是毫髮無損,在深層技術的挖掘過程中難免被歐美打壓,類似這種持續的對抗在未來中美髮展過程中將會是主旋律,國家的強大威望也是點點建立起來的,讓大家習慣於你的強大。
-
3 # IT老菜鳥
之前有幾則訊息並不是空穴來風。首先就是美國會進一步加劇對華為制裁的事情,這個傳言是否屬實,應該在最近一段時間就可能會真相大白。美國加大對華為的制裁的原因肯定是華為的不屈服。
美國加大對華為制裁的手段還有幾招,首先就是進一步禁止華為使用美國的技術。之前華為不允許使用25%的美國技術,這的確讓華為的海外市場遭受了重創,所幸國內市場緩解了海外市場的不足,所以美國繼續對華為使用相關的手段,也是在預料之中。
那麼一旦美國禁止使用含有10%的美國的技術,華為的局勢會進一步惡化。之前傳言臺積電評估7nm工藝不受影響,但是12nm以上的工藝可能會受影響,這不是空穴來風,我覺得是一個有根據的評估。
再說說中芯國際,去年中芯國際有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就是在納斯達克退市,這個事情發生在美國製裁華為之後的不久,根據猜測,這個原因肯定是因為中國政府的要求,因為中芯國際如果繼續呆在美國資本市場,勢必會被外資所操縱。所以中芯國際的退市,實際上我覺得就是為了美國對華為或者對其他企業動手做準備。
這幾個訊息一結合,就會明白華為的現狀,其實非常危險。一旦美國繼續下手,臺積電可能真的無法給華為代工12nm以上的晶片產品,這個時候就只有依靠三星或者中芯國際來完成,這個是沒辦法的事情。
而華為為了防止這種情況,也不能將雞蛋放到一個藍子裡,從戰略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是很容易雞飛蛋打的。所以只要中芯國際有能力,華為也不會完全選擇臺積電來代工晶片,所以華為也會選擇中芯國際來替代臺積電的部分產能。
如果一旦美國加大對華為的制裁,華為7nm的晶片不受影響,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晶片還是在12nm以上,所以華為目前只能有兩條路走,一條路是大部分的晶片切到7nm上,另一條路是把晶片生產轉移到不受美國影響的企業,例如中芯國際。
最近晶片製造美國一直在搞小動作,例如美國也在阻撓ALSM阿斯麥將7nm工藝的光刻機出口到中國,所以我覺得中國晶片製造到了最危機的時代,當然這說不定也是黎明前的黑暗,因為這就會讓中國人投入全部的資源去對晶片的製造技術公關,最終促進我國的晶片設計製造整體上一個臺階。
-
4 # 極客談科技
不過在這個時候卻傳出了令人振奮的訊息,中芯國際宣佈將會代工華為14nm晶片,我國自主研發晶片的程序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臺積電雖然僅砍掉華為晶圓產能20%的訂單,但是隱患依舊在說中芯國際之前,有必要交代一下臺積電與華為之間的合作,特別是砍掉晶圓產能20%訂單的問題。
美國計劃調整“源於美國技術標準”的比重,從原先的25%將至10%,主要是為了限制臺積電等非美企業供貨給華為。臺積電隨即表態,7nm並不在這一限制區域,14nm或將受到限制。隨後不久,臺積電便公佈了砍掉華為晶圓產能20%的訂單。臺積電對外宣稱發現華為存在較為嚴重的庫存問題,為了避免風險便削減了華為的訂單。個人覺得這種說法並站不住腳,臺積電削減華為訂單應該是迫於美國的壓力。
回過頭再來談談7nm晶片的問題,即便這次不在美國的限制區域,未來依然存在隱患。畢竟7nm將會是未來晶片的主流發展,華為麒麟處理器以及5G晶片均要使用這一工藝,需求量將會逐漸擴大。
中芯國際是怎麼樣的一家公司說到華為、臺積電大家並不陌生,那麼中芯國際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家企業呢?中芯國際成立於2000年,是世界上領先的積體電路代工公司。同時也是國內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積體電路代工公司。
中芯國際在上海、北京、天津、成都等地均有工廠,當前已經具備了14nm商業生產能力,良品率在95%,並且12nm工藝已進入客戶匯入階段。值得一提的就是中芯國際從荷蘭ASML公司搶購到了一臺7nm工藝製程的光刻機,迫於美國的壓力遲遲未能到貨,不過依然無法阻撓我國企業進軍半導體晶片領域的決心。
中芯國際攻克7nm工藝製程只能說是早晚的事情,本次與華為攜手14nm晶片生產是最好的開端。
如何看待華為、臺積電以及中芯國際之間的關係華為與中芯國際之間的合作戰略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對於美國以及臺積電會產生一定的震懾力。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華為依然會與臺積電合作為主,中芯國際合作為輔。畢竟中芯國際與臺積電差距較大,無論是在晶片的工藝製程、產能、良品率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華為能夠將14nm晶片交給中芯國際,已經證明了我國已經具備了中端晶片代工的實力。除此之外,透過對國內企業的扶持,能夠將晶片代工的風險降至最低。即便將來出現極端情況,也不至於被打的措手不及。加以時日,我國晶片產業定能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關於華為將14nm晶片交給中芯國際代工的事情,您怎麼看?
-
5 # 木石心志
前段時間美國計劃調整自己的“源於美國技術標準”的比重,從原先的25%將至10%,涉及的範圍也有所變更,包括非敏感晶片的消費類電子產品。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一家企業生產標準中“源自美國的技術標準”達25%以上,美國政府可以要求一張出口許可證,如果沒有這個許可證就不允許私自進行技術生產合作,相當於美國憑藉自己在各行業當中技術標準優勢,對全球各大企業都帶上了一個“緊箍咒”,目的是什麼呢?這次的目的明顯就是為了限制全球供應商“如臺積電”向華為出口相關產品。
所以我們就可以明白,包括臺積電前段時間削減了華為的訂單,以及這次華為把14nm晶片生產商換成了中芯國際,背後的原因並非是所謂的“華為存在嚴重的庫存問題”、“臺積電減少訂單風險”等,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美國調整“源於美國技術標準”的比重,進而對臺積電造成了很大壓力,才不得已斷供了14nm晶片代工。
那麼這個時候可能很多朋友會有個新的問題:“為什麼臺積電只斷供了14nm晶片,而沒有涉及到其他晶片型別呢”,這也是有一定的背景資訊的,在14nm晶片當中“源於美國技術標準”比重至少在10%以上,因此本次美國調整了該比重之後,14nm晶片首當其中。不過在7nm工藝技術,以及今後更先進的技術都是臺積電自研技術,美國標準比重已經比較低了,所以才其他晶片型別才沒有收到本次事件的影響。
因此看到這裡我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這次14nm晶片生產商的轉變,背後也是美國打壓的又一次延伸,以及華為為應對這種情況的處理方案,其實我們可以看到,自從15年5月份美國開始將華為列入貿易黑名單依賴,限制美國供應商後,華為供應鏈完全去美國化;限制GMS後,華為推出了HMS;可能限制安卓系統後,華為推出了鴻蒙OS;這次美國又進一步限制了全球供應商對華為的合作後,華為再一次用實際行動打破了美國的封殺。
有人說:“華為這次選擇了中芯國際,是不是退而求其次呢?”,對於這一點不可否認,確實如此,畢竟在晶片生產方面,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差距還是客觀存在的,但這個事怎麼說呢,儘管華為將14nm晶片生產商轉換成了中芯國際,但對華為晶片的效能還是沒有什麼影響的,畢竟中芯國際同樣也具備了14nm晶片商業生產能力,只是在更高製程晶片生產方面相對臺積電來講還有些差距而已。
回覆列表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解析:時代背景和抉擇原因
問題背後的時代背景美國降低技術比重,壓制華為意圖明顯最近美國為壓制華為在晶片領域快速發展的勢頭,決定將美國技術比重由原來的25%下調至10%,以限制類似於臺積電等非美企業為華為提供相應的晶片服務。臺積電透過認真排查其14nm工藝以及7nm和5nm工藝,發現14nm工藝源自美國的技術比重查過了10%,而更為先進的7nm和5nm技術均不在此限制範圍內。
中芯國際突破14nm工藝量產技術在美國對華為進行不斷擠壓的同時,國內半導體制造領域傳來重大利好,中芯國際14nm製程工藝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其良率已達到95%以上,具備了量產的能力,且其月產能能夠達到3.5萬片。近日,另外一家晶圓廠華虹集團也宣佈突破了14nm晶片製造工藝。
華為選擇中芯國際的原因正如前面所分析的,由於美國最新的政策,臺積電已不能為華為提供14nm晶片的代工服務,因此華為不得不重新尋找相應的供應商;另外,中芯國際恰好突破了該項技術,具備了對14nm晶片的製造能力,這對於華為來說是具有重大意義。由於具有多家供應商能夠提供先進的代工能力,可以有效地進行風險分散,從而可以確保晶片的穩定供應。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即時美國不降低技術比重,當中芯國際能夠量產14nm晶片時,也會分一部分訂單給到中芯國際,確保其供應鏈的安全可靠。畢竟當年小米被三星卡脖子導致手機產能跟不上就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
小結目前,在華為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鏈有了重大的提升,傳統的缺芯少屏的局面已有了較大的改善,期待有更多的向華為一樣的偉大的科技公司,在他們的帶領下國內相關產業鏈上湧現出更多的中芯國際以及京東方這樣優異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