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生密
-
2 # 大鬍子說史
歷代小說演義,都說清朝皇帝要吃滿漢全席。翻閱史書,我們發現,其實,並沒有滿漢全席一說。皇帝的膳食中有滿席、有漢席,叫成滿漢全席的卻並不在宮裡,而是在江南揚州、蘇州一帶。那時蘇揚經濟發達,有錢人多,吃喝成為時尚,當地的名菜加上幾道滿族的菜品便叫成了滿漢全席。
其實,清朝統治者源於白山黑水間的東北大地,其飲食習慣是在東北形成的。東北滿族淳樸的食風、簡單的飲食方式隨著清朝皇室入關,也帶到了北京城。
清代宮廷生活在北京這塊土地上,必然要受到北京風土人情、飲食時尚的影響。而且,清王朝統治者與歷代封建統治者一樣,亦有著王天下者食天下的強烈願望,對天下的美味食品傾注了極大的熱情。清初的順治、康熙兩朝,在以故鄉關東貨為主要飲食的同時,也效法明代宮廷以嚐鮮為由,按季節徵收天下貢品:江南的鮮魚蝦蟹,兩廣的瓜果蜜餞,山東的蘋果,山西的核桃,直隸的蜜桃、鴨梨,陝甘的花皮瓜,新疆的葡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蘇鎮江的鰣魚之貢。鰣魚是生活在今江蘇南京、鎮江一帶季節性很強的魚種,每年春季溯江而上,初夏時洄游生殖。據清宮檔案記載,皇帝派往各地的官員經常向皇室進鮮,即各地應節的新鮮食品,康熙年間任蘇州織造的李煦就曾在不同季節向清宮進貢食品與飲料。
由此可見清朝皇帝對於飲食的要求。
-
3 # 蝦吃
清八旗源於東北,關外天寒地凍,需要吃熱量較高的鹿肉、熊掌等食物禦寒。入駐北京之後,就必須調整原來的飲食方式,不然身體吃不消不說,還可能會生病。因此,清廷的御膳房在保留了傳統飲食的同時,也效法明廷以“嚐鮮”為由,按季節徵收物品:江南的鮮魚蝦蟹,兩廣的瓜果蜜餞,山西的核桃,直隸的蜜桃、鴨梨,陝甘的花皮瓜,新疆的葡萄,都在徵收清單之列。虎、鹿、獐、狍和野雞等乾鮮肉必不可少,至於鱘魚、鰉魚等海產品也是指名的必貢之物。
康熙年間,蘇州織造李煦就曾在不同季節向清宮進宮食品與飲料。春季送筍,夏季送枇杷、佛手,秋季送杏子,入冬後送春筍和茭白。
乾隆帝對宮廷飲食的等級標準和份額做出了明確的規定,皇帝、皇太后、皇后享受最高標準的飲食,每次進膳用全份膳品共四十八道,包括菜餚、小菜、餑餑、粥、湯和乾鮮果品,以及無數的山珍海味。即使到了末代皇帝溥儀的宣統年間,他的一頓飯也有幾十道菜餚。
朝廷奢靡,地方大員也熱衷吃喝。姚元之《竹葉亭雜記》記載,山西有一位官員吃驢肉絲,要求廚師在活生生的驢身上直接割下一塊肉來炒。驢身上鮮血直流,就用燒紅的鐵板火烙止血。
有錢的富翁,在吃的方面費盡心思,樂此不疲。揚州的一位鹽商,為了吃到最新鮮的竹筍燉小蹄髈,專門派人到黃山挖筍,然後在挑子兩頭各放置一個小炭火爐,取筍調味,十里一站,到了揚州之後立馬上桌。
到了清末,西餐進入中國。列強的炮火轟開清政府的大門,也把西方的飲食文化帶入中國。西餐也漸漸進入中國上流社會的飯桌。
-
4 # 悅味美食
我來說說清代皇族的飲食文化吧!
清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封建社會的特定的政治經濟決定了其飲食文化,其中皇宴文化最具代表性和特殊性。清代宮廷禮儀理所當然地突出皇帝的尊嚴,帶有濃重的封建色彩。
清代皇帝一日只吃兩餐。早膳多在早6時開始,有時也會推遲到早8時。晚膳多在12點至午後2點。用現代觀念看,這應算是午餐。兩次正餐之後,如果餓了各加一頓小吃。
清宮御膳主要由三種地方風味及菜系組成。滿族菜是從小吃慣了的民族口味,各種肉類及野味、粘食餑餑、蘸醬菜等都是皇帝后妃難捨的美食;入主中原後,清宮沿襲了明代宮廷飲食特色,膳食逐漸以山東風味為主;到了乾隆年間,由於數次南巡,蘇杭菜點受到賞識並在宮中流行起來。
清代帝后們飲食喜好各異。例如:乾隆皇帝的膳食粗細搭配、糧菜互補、十分合理;光緒皇帝喜食海味菜,魚翅、海參、海蜇、海帶等原料烹製的菜餚每餐必備;慈禧喜食的菜餚有燒豬肉皮、清燉鴨舌和鴨掌、西瓜盅等,還喜食小窩頭、炸三角等點心;溥儀對西餐頗感興趣,曾在紫禁城內設定西餐廚房。
清宮筵宴名目繁多,從年初吃到年尾。除元旦、萬壽(皇帝生日)、冬至三大節日筵宴之外,還有慶祝征戰勝利的凱旋宴、籠絡臣民的千叟宴、皇帝大婚宴、公主下嫁宴、招待朝鮮使臣和西藏貢使及蒙古王公等的除夕宴、皇太后聖壽宴、皇后千秋宴、各嬪妃的生辰筵宴、皇子皇孫的成婚禮宴、宗室家宴。此外還有各種節令宴等。
注重養生保健康,追求長生不老。乾隆皇帝經常服用龜齡酒、松齡太平春酒、健脾滋腎狀元酒,晚年還常吃“八珍糕”。慈禧中年後開始飲如意長生酒,此酒除風祛溼,化食止渴,疏通血脈,強筋壯骨,是保健佳品。
清代初年,宴無定製。后妃、皇子、親王、郡王及文武廷臣一經皇帝"欽定",即可入宴。康熙年間,清代宮廷增設專門管理飲膳的機構和人員,不僅對皇帝飲膳、筵宴設立專檔,還將重要的筵宴定為制度,如除夕、元旦、上元、端陽、中秋、七夕、重陽、冬至、萬壽、大婚等宴載入《大清會典》,編入《大清通禮》,列為法定宴日,對與宴進酒事宜也都有專門記載。 清朝皇帝平時進餐稱進膳或傳膳。皇帝進膳,除宴會以外,都是單獨擺桌,菜、湯都各有碗蓋,臨時才打開。製作飲食,各有專門機構。各種茶水和用牛奶、奶油、鹽、茶熬製的奶茶,由御茶房供應,各樣點心有餑餑房製作,正餐飯菜由御膳房供應,晚點,在宮內別有承辦之處。每天正餐兩頓,冬季,上午六、七點左右進膳,下午一點半左右進"晚膳",晚上六點左右進晚點。每一餐如何預備,都一一開列清單,呈報內務府大臣畫行照辦。
除夕、元旦是皇帝家宴的日子。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是乾隆繼位以來首次筵宴。自下午兩點開始擺設宴度。乾清宮正中地平南向面北擺皇帝金龍大宴桌,左側(地平上)面西座東擺皇后金龍宴桌。乾清宮地平下,東西一字排開擺設內廷主位宴桌。西邊頭桌:貴妃,二桌純妃,三桌海貴人,裕常在;東邊二桌林妃,三桌嘉妃、陳貴人。另設陪宴若干桌。下午3點半左右,乾清宮兩廊下奏中和韶樂,乾隆帝弘曆御殿升座。樂上,后妃入座,筵宴開始。先進熱膳。接著送皇后湯飯一對盒。最後送地平下內庭主位湯飯一盒,各用份位碗。再進奶茶。后妃,太監總管向皇帝進奶茶。皇帝飲後,才送皇后奶茶及內庭主位奶茶。第三進酒饌。總管太監跪進"萬歲爺酒",皇帝飲盡後,就送皇后酒,妃嬪等位酒。最後進果桌。先呈進皇帝,再送皇后、妃嬪等。宴畢,皇帝離座,女樂起,后妃出座跪送皇帝還宮後,才各回住處。
清朝統治者源於白山黑水間的東北大地,其飲食習慣是在東北形成的。東北滿族淳樸的食風、簡單的飲食方式隨著清朝皇室入關,也帶到了北京城。入關之初,滿族貴族初次登上統治地位,需要本民族的武裝力量維護剛剛取得的權利。因此,用民族傳統意識和民族傳統風俗加強民族凝聚力,是清統治者的當務之急。清統治者一方面欽定中國傳統的儒學、理學為“正學”,使其在文化思想領域佔據統治地位,穩定和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另一方面又積極地制定一系列防止漢化的措施,其中就包括服飾、髮式、禮儀、飲食等方面,以此來加強滿族八旗官兵的凝聚力,來保持與皇室的向心力。無論是清宮廷筵宴,還是皇帝賞賜有功之臣,清宮廷飲食大多保留滿族傳統,飲食原料、物料仍以東北特產的糧肉蛋菜為主。每到年底仍例關外風俗行“狍鹿賞”:向滿、蒙、漢八旗軍的有功之臣頒賜東北野味。屆時,北京城內分設關東貨場,專門出售東北的狍、鹿、熊掌、駝峰、鱘鰉魚,使遠離家鄉故土的八旗士兵和眷屬身在異地,也能夠吃到家鄉風味。正如《北京竹枝詞》中所寫到的一樣:“關東貨始到京城,各路全開狍鹿棚。鹿尾鯉魚風味別,發祥水土想陪京”。
但是,清代宮廷生活在北京這塊土地上,必然要受到北京風土人情、飲食時尚的影響。而且,清王朝統治者與歷代封建統治者一樣,亦有著王天下者食天下的強烈願望,對天下的美味食品傾注了極大的熱情。清初的順治、康熙兩朝,在以故鄉“關東貨”為主要飲食的同時,也效法明代宮廷以“嚐鮮”為由,按季節徵收天下貢品:江南的鮮魚蝦蟹,兩廣的瓜果蜜餞,山東的蘋果,山西的核桃,直隸的蜜桃、鴨梨,陝甘的花皮瓜,新疆的奶子葡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蘇鎮江的鰣魚之貢。鰣魚是生活在今江蘇南京、鎮江一帶季節性很強的魚種,每年春季溯江而上,初夏時洄游生殖。宋《食鑑本草》中載,“鰣魚年年初夏時則出,月餘不復有也”。因此鰣魚身價倍增,成為江南特產。自明代列為進貢皇宮的貢品,清代初期仍沿此俗。第一網鰣魚就要送皇帝嚐鮮,宮廷即在桃花盛開的時候舉行“鰣魚盛會”,屆時皇帝賜文武百官一同品嚐。鰣魚味道鮮美,但運送鰣魚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魚打澇上來後,用冰船和快馬分水、旱兩陸運送抵京,並在沿途設冰窖、魚場保鮮。鎮江到北京約三千里路程,官府限定二十二個時辰(四十四小時)送到,宮廷早已做好烹製準備,鰣魚一到,既舉行盛會。因此,為爭取時間,送魚人在途中馬歇人不歇,只准許吃雞蛋充飢。常常是“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斃幾人馬幾匹?馬傷人死何足論,只求好魚呈聖尊。”
-
5 # 例外狀態
飽暖思淫慾,飲食文化一定與一個階層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有關。清代的文人大家,想到與此有關的就是李漁了。這人看起來就像是個怪胎,修園林、養戲班子、對色、食、藝等鑽研,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達到了精緻、奢靡和腐朽境界。歐威千古第一淫書的《肉蒲團》就是來自這位仁兄的造詣。
此外,他對挑選女人很有研究,並且是男人女人都愛,堪稱博愛。記得在書裡看到過,他曾經在自己家裡弄了幾十口大缸,邀請了很多人來他家,專門養螃蟹以便隨時享用。李漁的人生,就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的集大成的產物,簡直可以說是古代中國貴族人文集團的生活指南,一部百科全書。難怪有人數,從住室與庭院、室內裝飾、界壁分隔到婦女梳妝、美容、烹調的藝術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窮人尋求樂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悶的途徑、性生活的節制、疾病的防治……等等,要了解清代文人生活方式和風俗,李漁確實繞不過去。
清代的中國文人,喜歡吟詩作對,琴棋書畫,也擅長金石篆刻,月下小酌,這是他們好的閒情逸致一面,可以畫一個群像了。但是事情還有一面,他們又喜歡抽大煙,捧戲子,喜歡逛妓院,玩孌童……還記得《紅樓夢》裡的賈珍、賈璉和賈寶玉。還有張愛玲在她的文章裡講到的她的父親,那些生活方式都是有傳統的。這些生活方式才是所謂文化的基本樣態。
-
6 # 小豬覓食記
清朝的飲食文化內容豐富,民間的飲食和宮廷的飲食各有特色,南方與北方各不相同,南方以蘇州為最,北方自然是北京的美食最為有名。清朝的節日飲食也很講究,每一種節日的飲食文化都大不相同。
一、宮中飲食與平民飲食
清朝的宮中飲食精美絕倫,平時御膳房做的菜就已經包含了各地的美味佳餚,若是逢年過節、帝后生辰、或者是祭祀典禮和一些重大的事件還會舉行各種的筵席,這些筵席的種類、式樣各不相同,包括擺多少桌都有著嚴格的限制,菜餚的種類豐富,精工細作,儀式也十分的隆重。
清代民間飲食亦是豐富多彩,各種地方的美味層出不窮。單單是乾隆下江南期間,在民間發現的美食就數不勝數,如杭州的龍井蝦仁,是一道極富有杭州地方特色的名菜,色澤鮮豔,營養豐富,滋味可口,民間傳說這道菜就與乾隆下江南,遊杭州有關。還有一道用普通的鱔魚做成的菜,因為和乾隆皇帝私服訪民間有關,也有了一個儒雅的名字叫做“游龍戲金錢”。
二、清朝的茶文化
茶文化和酒文化亦屬於飲食文化,茶文化在中國古已有之,清初時期,中國的茶文化更加精緻,還流傳到了歐洲等地。當時的茶不僅種類增多,泡茶的技巧也提高了很多,包括茶具的種類、質地,都十分講究,當時的一些人還會在茶中加入一些瓜果香花。
三、清代的酒文化
中國的酒文化歷史悠久,《詩經》中說:“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說明酒在周代時就已經出現了,清朝更是酒文化的繁榮時期。清朝的酒店大肆增加,酒文化也隨之繼續向前發展,如玉泉酒就是清代的名酒。當時的酒店都會在門口掛著大大的“酒”字,有的酒店在牆上在還掛著名人名言,當然那些都是關於酒的名言。
Eddie Q
-
7 # 紅小豆館主
中國歷史上飲食的大發展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經歷過幾次高峰,一次是宋代,一次是晚明,一次是清代的同光。宋代的特性是豐富,晚明的特性是豐富而精緻,清代同光時期則出現了質的飛躍。
清中前期的飲食特徵主要是承繼晚明的繁盛,天下由戰亂到日漸承平,人們的生活也漸漸從顛沛流離走向富足。生活上有了保障,人們的視線才開始轉移到飲食方面,從“吃到”慢慢要達到“吃好”的程度,並且在晚明的基礎上進一步精緻化,且用材奢華。我們看《紅樓夢》裡的飲食與《金瓶梅》相比,其主要的特點便在於此。尤其是乾隆下江南時,地方官員接待中央大員時的招待大宴,更突顯了這個時期在飲食上的繁榮。按《揚州畫舫錄》原文,由於篇幅原因,僅選取其中十樣菜品:
燕窠雞絲湯、海參匯豬筋、鮮蟶蘿蔔絲羹、海帶豬肚絲羹、鮑魚匯珍珠菜、淡菜蝦子湯、魚翅螃蟹羹、蘑菇煨雞。
無論此次大宴多麼奢華精緻,但終究逃不脫袁枚所說的“漢菜多燒煮”的規格模式。而到了同治光緒時期,中國飲食上的新變化,才堪稱飛躍。【炒】的技法開始在清中期以後,漸漸普及,使原本的燒煮蒸炸融入一切,讓菜品得到了極大豐富。炒的技術五花八門,比如爆、溜、燜、煸等等不勝列舉,還可以先煮再炸、先蒸再炸,或是先炸再烹,同一樣食材可以吃出完全不同的味道和口感,這是中國前所未有的,也是世家大部分國家至今未有的飲食境界。由於菜品的極大豐富,到清末時便漸漸出現了川魯淮粵四大菜系,同樣都是雞肉,不同菜系的處理,風格則完全不同,一直影響到今天。
回覆列表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茶和酒是具有特色的兩種飲料。文人多嗜酒愛茶,陸羽《茶經》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究竟是不是原產自中國似乎還有爭論,但中國人最懂茶,則是確信無疑的。因茶而生出道,是中國茶文化的不二法門。到了清代,茶走出了國門,開始走向世界。同樣,中國文化史上必須有酒的一頁,遷客騷人更是離不開酒。當然,與今天的酒文化被很大程度上曲解不同,清代的酒文化繼承了古代盛世品酒的優良傳統,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清代晚期,衰敗的時勢造就了一大批英雄,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中興四大名臣”。巧合的是,這些名臣都與美食有不解之緣,現在很多耳熟能詳的菜餚便是由他們創造出來的。當然,最能夠體現清代飲食風采的,當數皇家盛宴——滿漢全席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文化。清朝前期的滿漢全席是中國飲食史上的登峰造極之作,直到今天,依然是飲食界皇冠上的璀璨明珠。而與其類似的千叟宴、皇室大婚宴、皇帝壽辰宴,等等,其出發點無一不是為了體現皇室的尊嚴與神聖地位。
一言以蔽之,清代是中國古代飲食發展的高峰期,更是近代飲食的開端之時。其飲食思想的成熟、美食名家的湧現、地方菜系的逐步形成、茶酒文化的鼎盛,無一不彰顯著飲食文化的巨大發展。誠然,如滿漢全席和千叟宴這樣的皇家盛宴,其中免不了有統治者好大喜功的標榜之嫌,但是不得不承認,皇室的喜好也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