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7
回覆列表
  • 1 # 鞍山心語特殊兒童培訓

    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有很多,首先外觀上會有一些小動作,比如在陌生環境中會轉衣角,遇到嘈雜聲會捂耳朵,睡覺時候會矇頭或者抓被角等等。第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情感表達上更加粘人,不願或者根本就脫離不了經常在一起生活的人!最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語言表達上更多的都是詢問和喜不喜歡,愛不愛,行不行等等有關!上述情況雖然不是百分之百表現相同,但大部分會有類似表現純手打望採納!

  • 2 # 使用者136669346

    從哪裡看出來孩子的安全感足夠了呢?

    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一個人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是屬於內在的精神需求。它是一種感覺、一種心理,是另一方的人給自身的感覺,是可以讓人感覺到放心、舒心、依靠,並且相信的言談舉止等方面表現帶來的。它還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者心理的危險或者風險的預感,以及對個體在應對處事時的有力感與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

    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不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都有安全感,但是一旦缺乏了安全感,就會有哪些表現呢。

    缺乏安全感表現在:焦慮;缺乏自信;對事物有不必要的過度擔心;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總是希望依靠別人,希望有人可以幫助到自己,到內心卻沒有那麼信任別人;對生活周圍的人與事都抱有懷疑的態度;有的人還會覺得自己生病了,對死亡異常的害怕等等。

    父母對孩子安全感的形成及影響。

    社會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認為,兒童在早期有兩種基本的需要:安全感和滿足的需要,這兩種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於父母,當父母無法滿足這兩種需要是就會產生基本焦慮。

    當父母對兒童實施直接或間接的支配;冷漠或怪癖行為;對兒童缺乏尊敬;缺乏真誠的指導;輕蔑的態度;過分的頌揚與缺乏讚揚;缺乏令人信賴的溫暖;使兒童在父母爭吵時選擇一方;偏袒、隔絕同伴交往;不公正、歧視、不守信用;充滿敵意的氣氛;嚇唬孩子等等。當父母用這類方式對待兒童時,兒童就會對父母產生基本敵意,但是他們太無助與渺小了,必須依賴父母,所以要壓抑對父母的敵意,這種壓抑導致兒童把敵意投向整個世界與社會,導致了不安全感的產生。

    那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小的時候,能夠給還在足夠的愛,持續的、穩定的、合理的愛,並且給孩子足夠的民主權,尊重幼兒,並在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而在孩子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透過感知到父母的撫摸,話語,就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所以在懷胎的時候多撫摸肚子與孩子交流,孩子就會產生安全感,並延伸出對他人,對世界的信任,並感覺到自尊、自信、以及對現實,未來的確定感和可控感。

    孩子的哪些行為表示了他感受到了安全感呢?

    1.願意表達自己的意見

    2.對自己評價高

    3.願意和別人親近

    4.遇到新鮮事物主動接觸。

  • 3 # 輕輕愛淺淺笑520

    科學研究證明兒童時期的安全感,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有安全感的孩子,會很自信、獨立,能與他人友好相處;而如果童年缺失了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會陪伴其一生,導致他的每一步都不同程度體驗著焦慮!

    一、什麼是安全感

    心理學家把安全感稱為認得心理免疫系統,良好的安全感是發展完整人格的基礎。

    我們看到身邊人格狀態平穩、性情溫和、自信樂觀的人,無一例外都是安全感良好的,而從容、自信、樂觀也是一個人快樂的源泉;相反,安全感差的人,對周圍的人和事常常充滿戒備,不能正確評估自身的價值,一生的精力好像都在尋求外在的認同,因而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也無法投入地發展自身能力。

    二、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時機

    在0-3歲的嬰兒心理發展過程中,最容易產生問題,並對未來影響深遠的是——是否建立良好的心理安全感。特別是寶寶1歲半之前是建立孩子安全感額重要時期。

    三、如何建立安全感

    1.1歲半之前提供充滿愛心的、敏感的細心的照顧

    出生的前3個月,白天只要孩子醒著,就進行交流,告訴他所發生的一切。如果媽媽想讓孩子有心理安全感,一定要做到“一哭就抱”。因為哭泣是孩子唯一的交流途徑,他哭時,置之不理,阻礙了孩子和父母的交流,讓他感到無助。

    2.陪伴但不干預孩子的活動

    1歲半以後,寶寶的獨立性大大發展,特別希望擺脫大人的限制,自己鑽鑽爬爬、走走摸摸,好奇心和探索欲比較強烈。這時,父母為寶寶提供安全感,但不要過度保護。也就是說,陪伴但不過分干預。他需要時,大人及時參與;不需要時,大人就在旁邊乾點自己的事兒。

    3.縱容孩子的“破壞”行為

    不要利用恐嚇的手段,阻止孩子的“破壞”行為。比如孩子要去拿石頭,就嚇唬孩子說“不許碰,拿了肚子疼”。這些在嬰幼兒時期形成的恐懼,往往會跟隨孩子一生。

    4.請不要說這些破壞安全感的話

    不要對寶寶說“你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之類的話,這會讓孩子認為,你的愛是有條件的。

    不要諷刺孩子,動輒斥責孩子,請用欣賞、鼓勵支援的話語代替批評、責備、懲罰,不要要挾寶寶,無論從身體還是情感。

    5.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

    請一定不要當著他的面和你的伴侶吵鬧,請不要問他,如果我跟爸爸離婚了,你想跟誰過?對他來說最大的安全感就是家庭的和諧,父母的恩愛,輕鬆溫馨的家庭氛圍。

    6.遠離分離焦慮帶來的傷害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早期的分離焦慮如果比較嚴重的話,一方面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另一方面使其產生重大喪失感和被拋棄感,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毀滅性的打擊。

    7.誠實面對孩子,信守承諾

    當媽媽有事外出,千萬不能偷偷溜走,而是要如實告知孩子外出原因,以及何時歸來。不用說幾小時,因為孩子聽不懂,但可以以孩子的生活節律為標準,比如,告訴孩子“媽媽在你吃晚飯的時候/洗漱準備睡覺的時候/做遊戲的時候回來。”而且一定要信守諾言,言出必行。

  • 4 # 幸運使者dx

    孩子缺乏安全感,有很多形式,表現在很多方面。

    拿我家閨女來說,比如:如果我臨時有事,讓她跟我同事或者朋友待一會兒,她會立馬抓住我的衣服,不讓我離開。在學校平時上課,害怕舉手

  • 5 # 向日葵之語

    如何判斷寶寶的安全感足夠呢?也即,如何知道媽媽跟寶寶之間的依戀型別是安全依戀呢?有以下幾個點可以參考判斷:

    a 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很喜歡接近媽媽,只要媽媽在就不要別人,做什麼都要媽媽陪,各種要求吃奶求抱抱的膩歪都算;

    b 媽媽離開會寶寶會表示很不安,每天上演的分離大戲就是寶寶在表示對媽媽離去的不安,當然隨著寶寶越來越大,理解了媽媽很快就會回來,分離大戲就沒有那麼戲劇性了,這並不表示寶寶沒有安全感;

    c 媽媽回來後寶寶會熱情迎接,掛在身上變考拉,不斷地要求吃奶,一本一本地要求講繪本,都是寶寶在發出跟媽媽親近的訊號,如果寶寶對媽媽很牴觸,則要反思一下你們的相處模式了。

    如果你家寶寶有如上表現,那麼恭喜你,你們的依戀型別就是安全依戀,寶寶還是很有安全感的。

  • 6 # 羽媽幸福成長記

    這個其實也特別容易,如果每天孩子開心笑的比較多應該安全感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但是安全感不是一次給夠以後就不需要了,而是需要父母雙方持續不斷的給孩子愛和關注,安全感才會一直很好。

  • 7 # 獨一無二UniqueChild

    可以透過以下指標來幫助進行判斷:(我們將媽媽暫設定為最重要的依戀物件,有的時候孩子的最重要依戀物件也可以不是媽媽。)

    (1) 孩子是否明確的依戀媽媽,並始終如一的將媽媽作為最重要的依戀物件。

    Ta喜歡和媽媽在一起,而不是陌生人。孩子透過眼神交流、手勢或身體上的變化來尋找媽媽。雖然孩子可以與他人相處而不太焦慮,但Ta會尋求媽媽的支援。如果媽媽離開,Ta會產生憂傷和焦慮。媽媽在時,孩子就只依戀媽媽,當媽媽不在身邊時,孩子會按照自己的排序去依次選擇依戀其他的人。有這些表現,通常就表示孩子有安全感,孩子的依戀形式是安全型依戀。

    有的孩子根本不需要依戀物件或者跟著第一個依戀物件就不要第二個依戀物件了,跟了第二個依戀物件就不要第一個依戀物件了,這些情況都說明孩子的依戀是非安全型依戀,安全感缺乏。

    (2) 孩子是否將媽媽當成一個安全基地。

    孩子能自由輕鬆地在媽媽周邊進行探索和活動,時不時的回頭關注安全基地的變化。如果孩子要改變活動的方向和位置,會回頭過來看一看媽媽。如果安全基地屹立不動,孩子就能安心專注的在旁邊玩、探索;安全基地一旦移動,孩子就會焦急的尋找。

    如果孩子受了傷,或者跟別人發生了衝突,或者感到不愉快時,會跑向媽媽懷裡尋求安慰,因為Ta相信媽媽知道並理解Ta的需要。如果媽媽移動了,孩子就會立刻緊張的大叫,或放下手中的事情緊跟著依戀物件。有這些表現,通常就表示孩子有安全感,孩子的依戀形式是安全型依戀。

    有的孩子容易表現出非同一般的憤怒和憂傷,並一刻不停的尋求安全,即使媽媽抱著孩子,或跟孩子在一起,孩子仍然哼哼唧唧的哭鬧,反覆重複“你別走”,不要媽媽離開,或者媽媽想盡辦法也安撫不了孩子,這種情況就說明孩子的安全感方面出了問題。

    (3) 孩子和媽媽在一段時間的分離後重聚時的表現。

    如果孩子會樂意看到媽媽,跑上前去跟媽媽親熱一番後再去做自己的事情。Ta迎接媽媽的時候高興和輕鬆,會毫不掩飾地問候媽媽,表達情感。有這種表現,通常就表示孩子有安全感,孩子的依戀形式是安全型依戀。

    如果在媽媽離開又重複出現時,孩子既尋求跟媽媽的親近和接觸,又給人一種矛盾或拒絕的印象。或者隔著距離不上前,迴避媽媽的親近,迴避與媽媽進行目光和語言交流,隨便的迎接,或是在歡迎中混合有迴避的反應,比如轉過臉、朝後退或轉移視線。或者出現一些混亂、無目標、古怪的行為。這種情況就說明孩子不是安全型依戀,安全感建構得不好。

    (4) 孩子是否樂於分享和合作,不帶任何不安。

    孩子不會擔心其他孩子的存在。Ta有同理心,能夠延遲滿足,包括能夠等待而不變得焦慮、過度緊張或沮喪;確信玩具會被歸還,輪到他,或者諾言會被兌現。儘管這個過程並不意味著Ta會一直很輕鬆。有這些表現,通常就表示孩子有安全感。

    而安全感建構得不好的孩子,通常迷戀物品,渴求物質滿足,離開慰藉物就六神無主、寢食不安。

    (5) 孩子對紀律很敏感,並願意讓媽媽引導Ta,不隨意冒險。

    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要麼過度怯懦、要麼膽大妄為,不顧自身安全。

    (6) 孩子自信獨立,樂於探索,可以很好地適應新環境。

    每到陌生之處不會一下子闖進去,而是沉穩的觀察環境,慢慢的融入。Ta不怕犯錯和失敗,不以競爭獲勝或物質佔有來定義自身的價值,不怕不同的意見,不刻意逢迎。

    而安全感建構得不好的孩子,要麼過度黏人,要麼過度獨立,Ta們不願意獨立解決問題,而是依賴他人的幫助, Ta們不敢參與競爭,或者不能接受失敗,Ta們不願意接受不同意見,而是要求大家必須跟Ta意見統一。

  • 8 # 陳禾

    安全感不僅僅是指對本身身體和財物的安全有保障的一種感覺,更是維持正常生活,保持情緒穩定,從而產生積極情緒,喜歡求知探索與動手參與學習的熱誠,並在這種正面情緒的作用下加強了自信。

    那麼,怎樣判斷孩子的安全感是否足夠?有兩個原則必須先確定:一是,孩子多大?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應該以該階段的心智發展為依據,不能有過高的要求;一是,不同的家庭結構,例如大家庭(多代同堂)、小家庭、單親家庭或隔代撫養,都不能採取劃一的標準。

    那麼,怎麼從孩子外顯的行為或情緒表現來判斷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安全感呢?

    ⑴對陪伴人的信任:以媽媽為例,信任媽媽,有健康的親子依附關係的話,只要知道媽媽去哪裡或在哪裡,就能接受在約定時間內的分離,如獨自玩、送別媽媽上班上菜市場,或晚上獨自睡小床。

    ⑵自主探索興趣:因為情緒穩定,面對周遭事物容易產生好奇而主動進行探索、認知。無論是在家裡,或在戶外,總是可以找到關注點、忙個不停,絕不會粘著陪伴人而無所事事。

    ⑶動手參與遊戲與活動:只有情緒穩定的孩子才會自主去尋找樂趣,在動手參與、嘗試之中,經常都會找到自己喜歡去做的事,因此從會走開始,便會在“看看好不好玩”的驅使下動手玩一玩、看一看。這種習性到了進入幼兒園後便會在老師的帶動下參與種種群體活動,例如早操,絕不會站著看而不做。這種能力將成為“合作能力”的發展基礎。

    ⑷難題解決:只有具備自主動手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才能隨時嘗試解決遇到的難題,因為他知道問題總能解決,自己做不到的時候,還有父母、老師會給予指導。因此有安全感的孩子不怕困難,原因就在於有強大的內在力量。

    ⑸接觸陌生人:在陌生人面前不會感覺恐懼與不安,因此在家裡來了客人的時候不會躲起來或顯得畏畏縮縮。因為這樣,孩子的社會智慧發展得較早,能夠更早交上同齡玩伴並一同玩。

    ⑹環境適應力:由於內在力量強大,在陌生環境中總會有“既來之,則安之”的特點。這種特點是進入幼兒園之前必須培養的能力,而在安全感足夠的孩子來說,不必等待家長培養,自己已經具備。

    ⑺專注力:由於情緒穩定,有探索求知興趣,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會自己嘗試去尋找關注點,這樣,玩遊戲、從事種種活動時,都能夠神情專注,在進入幼兒園後,必然會很快融入群體活動中,老師講話時絕不會遊離象外或到處張望,能夠專注於一個關注點上,不會脫離老師的教學活動。

    ⑻合作與分享:這是上述各種能力積累的結果。因為合作可以獲得更多樂趣和成就,所以絕不自己開小差,也不會自私自肥,會被自己的所得和小同伴分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位健身大神們求解!為什麼天天練臀臀圍卻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