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袁崇煥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那他究竟該不該處死袁崇煥,袁崇煥又犯了哪些錯誤,讓崇禎皇帝不能忍受?
2
回覆列表
  • 1 # 世界史圖鑑

    在明朝的歷史上,尤其是晚明時期,袁崇煥這三個字確實給了華人以很大的震撼和爭論。袁崇煥確實是一個傑出的將領。在此要明確一點,每一個將領不是各種戰法都擅長的,每一個軍事統帥都有自己的打法,袁崇煥很顯然就是守城戰的打法,野戰運動戰這都是袁崇煥不擅長的。所以這一問題在我論述的過程當中也會再一次詳細解釋一下。

    袁崇煥被殺的罪名是謀反,並且被判處凌遲之刑,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凌遲處死。袁崇煥本是一個讀書人,但是做到了督師的位置,是在當時明代最大的地方官,當之無愧的封疆大吏他曾主導了兩次完全挫敗後金的戰役挽回了遼東局勢。可以說在當時並不佔優勢的山海關以外袁崇煥做到了其他人做不到的事,也保證了明朝北疆的戰事安定。但是袁崇煥自身由於是個讀書人,所以他的想法在某些時候確實也與戰略家不同。

    甚至於是說袁崇煥根本不是一個戰略家,僅僅只能是一個將軍。所以在戰略方面袁承煥出現了很多錯誤。這種戰略即包括前線的軍事戰略也包括國家政治的政治戰略。也正是因為如此,袁崇煥最終因謀反罪被殺,那麼為什麼是謀反罪呢?

    首先第一點袁崇煥早在天啟二年就被提拔任監軍之職,在當時由於戰事危急朝廷起於用人所以袁崇煥就去了遼東監軍,在當時的職位並不高,而且管理的範圍也很小。而且社會現實社會實際和你在書中所讀到的忠烈,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如果按照書中的忠烈作為自己的行事標準,必然會吃現實的釘子。袁崇煥偏偏不信,硬是發現軍中有人剋扣軍餉差點引發譁便便殺掉兩名軍官,而這兩名軍官的官職都比袁崇煥大。

    這就出現了幾個問題,第一袁崇煥為了防止發動軍事譁變而除掉剋扣軍餉的兩個官員從道理上從法律上都是對的。但問題是在流程上不對,除了兩個人都比袁崇煥的官職大以外。袁崇煥沒有任何官方授予的權利,可以處置二人,即便是為了消除軍事譁變。但是這一問題袁崇煥做的確實太過明顯太過剛硬,可以消除軍事譁變,但是就兩個人背後都有自己的勢力,在朝廷之中,在盤根錯節的晚明政治場,若是沒有人給袁崇煥擦屁股那麼之後的一切。歷史也不會再出現袁崇煥這三個字。而幫他解圍的就是自己的老師孫承宗。

    他是天啟皇帝的帝師也是眼前的紅人,所以他出面,袁崇煥的這個事暫時就算過了。但是這一問題,孫承宗也提醒過他,讀書人很容易堅持自己所做的事是對的,但很多時候你要考慮到現實的各種關係,包括人和物。並不是你想怎樣,便怎樣,而不計後果就能夠實現目的的。而這一弱點在袁崇煥升官之後也逐漸暴露。

    第二件大事就是在崇禎皇帝面前誇下海口五年平定遼東。在天啟去世之後,崇禎經歷短短三個月,便除掉了閹黨,扭轉朝廷的不良風氣。而崇禎皇帝心頭的大事是遼東的軍事問題。由於寧錦之戰以後魏忠賢沒有給袁崇煥相應的封賞,因此辭官不做。魏忠賢死後崇禎再次啟用袁崇煥。希望袁崇煥可以收復遼東,袁崇煥當即誇下海口五年可以光復遼東。很多人認為袁崇煥是誇下海口,沒有自知之明。但是對於當時的袁崇煥而言,可能還有著對自己的自信,這種自信並非自負。

    因為畢竟在晚明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有袁崇煥的寧錦之戰使得明朝打敗了金軍。而且這只是數年前所發生的事情,袁崇煥在此後辭官。並沒有投入到最前線的戰場,所以對於後金軍的實力以及明軍的防守在他的概念當中都應當與前幾年相差無幾。但是他顯然高估了明朝末年地方的腐敗和人心的潰散。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因為一場戰爭的勝利相對輕視了後金軍的崛起。但是這都有現實基礎的,並非虛無縹緲的自負。但不論找什麼理由,海口算是誇下了,這也為他之後悲慘的命運埋下伏筆。

    崇禎對袁崇煥是及其信任的,甚至說與他尚方寶劍遇事可先斬後奏即是對他的信任,也對他五年平定遼東這一海口的支援,但並不是真的要他隨意殺人。袁崇煥的書生氣在得到尚方寶劍和崇禎皇帝的許可以後更加肆無忌憚。在沒有任何請示的情況之下,殺掉毛文龍。而毛文龍這個釘子消除以後反而成為後金軍可以全力以赴進攻明朝的潛在基礎。袁崇煥確實給後金拔出了背後的一顆釘子。當然對於袁忠煥而言,他是希望立威。但是剛才說過他沒有戰略目標,他只有戰術目標,統一號令共同應對後金軍。

    崇禎沒有因為這件事而對袁崇煥的信任發生動搖。並且在國庫已經透支的情況之下,依然儘可能撥給袁崇煥軍需物資。崇禎所做的一切都是源於袁崇煥所答應的五年平復遼東這一大目標,所以所有的東西包括毛文龍崇禎都可以捨棄。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平復遼東的基礎之上。一旦這一點袁崇煥沒有達到。那麼所有的信任就會轉換成對袁崇煥的怨氣,而事實也是如此。這一事件僅發生不到一年,皇太極繞開了袁崇煥所防守的防線,從蒙古地區進入明朝境內。袁崇煥精心打造的防線,並沒有派上用場,甚至失去了意義,皇太極一路通州到達京城腳下。

    袁崇煥既後怕後金軍直接繞開自己的防線進攻明朝首都,出現任何不測,又害怕皇太極是虛晃一槍,實際上是真的想要突破防線壓縮明軍到山海關,所以前期猶豫了不知是否繼續固守防線,還是要南下勤王。最終他的選擇是南下,但是剛才說過,袁崇煥他善於守城,並不善於野戰追擊和運動戰。所以在整個南下期間都被後金軍牽著鼻子走。當然,這也並非袁崇煥真的在作戰方式上有所侷限,畢竟袁崇煥所建立的關寧鐵騎沒有經過任何實戰訓練。

    自己也沒有底氣,敢於用自己新建立的這支軍隊與身經百戰的後金軍決一死戰,但是袁崇煥卻十分有信心。依託明朝京城的城牆以及紅衣大炮,確實可以複製,當年在寧遠防線上轟傷努爾哈赤的戰績。但關鍵的是袁崇煥,他沒有政治頭腦。在他看來這種做法是可行的,但是除了他之外,沒有人認為這種方法不可行。即便明朝有紅衣大炮即便明朝的京師有深厚的城牆,後金軍無法攻克。但是縱觀歷史沒有哪一個將領敢於把軍隊引到一個國家的首都,並依靠這個首都防範外部侵略的。

    不是說這麼做在現實條件下不允許,而是在政治概念上堅決不允許。因為你這就是要把戰火引到帝國的中心區域。帝國的京城並不是要讓你用來打仗的,是統治的中心,絕不可有半點閃失,更不可以被邊疆大吏視作戰場。這完全是一種短視的挑釁。而袁崇煥卻真心以為明朝政府的所有人都會像自己一樣願意開放京城,將京師作為戰場。這是他謀反的最大最不可辯駁的證據。即便他真心想要透過堅固的城牆進行防守,也沒有人再去相信他。只是在後金軍隊南下,大敵當前的時刻,崇禎依然能夠沉得住氣。

    但依然不允許袁崇煥的一兵一卒進入京城修整,必須要在京城之外與後金軍直接肉體搏殺。畢竟歷朝歷代的勤王軍隊,最多也只能駐紮在城外,相互形成掎角之勢,防備外來入侵者,從來沒有一個人敢於將京師作為自己的營盤,袁崇煥的結局在此時就已經註定。此時已經不在於袁崇煥是否具有保護之心,是否具有叛國的嫌疑,因為他將軍隊帶到了京城,將京城作為的戰場,即便他無比痴心,也必定要殺之。因為這種先例絕不能開,明朝政府地理位置何在大家都清楚。一旦邊疆有事,所有的軍隊都往後撤,把京城作為防線。那可就真的是天子守國門了。要這些武將有何用?

    而同時只要有其中一個人心懷不軌,皇帝就成為階下囚。誰會允許這種可能發生?我們可以說歷史永遠不可能發生這種現實。但是作為一個皇帝,作為一個帝國中心。不僅事實,就是這種可能也不能夠發生。與其說崇禎應當對此事負責,袁崇煥單純的報國而沒有考慮到社會實際的種種糾纏和所有人的反對,但是所有人都遵從的潛規則,而最終葬送了自己。

  • 2 # 孟冬廿九

    這兩方面問題都有,還有朝廷內的官僚推動,但袁崇煥自身也有很大問題。在我看來主要問題有四點:1、專權擅殺毛文龍;2、己巳之變指揮不力;3、關寧軍私兵化傾向嚴重;4、邊臣結交近臣有結黨之嫌。

    前兩條論罪起來雖然可能會革職入獄,但日後危難之際可能如孫傳庭一樣還可能再次起用官復原職,但後兩條真的是要了命了。我現在一條一條分析。

    1、專權擅殺毛文龍

    崇禎啟用袁崇煥,什麼五年復遼之類的大話就不提了。袁崇煥還向崇禎提出了任上的軍事、財政、人事權,並請求崇禎約束朝堂之上的言論,並收回王之臣、滿桂的尚方寶劍以達到其獨尊的地位,這些崇禎全部答應。但信任你是有原因的,你得乾點事情對的起我的信任。但袁崇煥一上任就用尚方寶劍把同樣持有尚方寶劍的毛文龍砍了。這是大錯,不提戰略意義,毛文龍再有大錯也是鎮邊大將,有罪你押回京城走個程式也行啊。就是袁都督自己,最後崇禎辦你也是三法司會審審了八個月才定的罪,你不經過程式就把鎮邊大將砍了是什麼意思。尚方寶劍給你你就真拿去砍人了,這個叫獨斷專行,目無君上,大忌諱。

    這件事崇禎是什麼表現呢?

    帝驟聞,意殊駭。

    袁都督直接把十九歲的崇禎給嚇壞了。還好這個時候崇禎還不是以後那個動不動就砍人的崇禎,和袁都督還處於蜜月期,人都已經死了還能怎麼辦呢。

    念既死,且方倚崇煥,乃優旨褒答。俄傳諭暴文龍罪,以安崇煥心。

    崇禎雖然沒有動袁崇煥還安撫了他,但一個目無君上,獨斷專行的形象,已經留在了他的心裡。以後要是戴罪立功還好,要是再有過錯,懲罰也是超級加倍了。

    2、己巳之變指揮不力

    大明軍隊野戰不如後金軍,袁崇煥堅城重炮的應對策略沒有錯,但有的城市能被圍,有的城市不能被圍,至少帝國的首都不行。崇禎本來就好面子,我提拔你五年平遼,您一年就平的我京城都被圍了,您讓我臉往哪裡擱呢?而且袁崇煥借京城死守,沒有積極與後金軍作戰,放任後金軍直抵京城,期間後金軍燒殺搶掠,首先對很多城外民眾造成了直接的損失,這是普通百姓難以接受的,民怨很大。其次,後金軍的劫掠對朝廷中絕大多數官僚的利益造成了破壞,大官們佔據的大量莊園和土地都在京城周邊,損失慘重。這些朝堂中的官僚覺得你維護不了他們的利益,你袁都督又不賠錢,留著你也就沒什麼用了,日後算賬自然是人人來踩一腳。

    接下來是最要命的兩點。

    3、關寧軍私兵化傾向嚴重

    帝取崇煥獄中手書,往召大壽,乃歸命

    崇禎皇帝將袁崇煥下獄後,麾下大將祖大壽直接帶領關寧軍離開尚在交戰的京城撤回到了山海關,直到袁崇煥寫手信給祖大壽,方才把他召回。這個太嚴重了,崇禎得怎麼想?帝國最精銳的部隊不是效忠皇上而是效忠於某一個將領,無論這是不是袁崇煥的意願,他的性命已經是神仙難救了。

    4、邊臣結交近臣有結黨之嫌

    唉,不可避免的權力鬥爭。溫體仁把袁崇煥當做了一個很好用的棋子,用來拉內閣輔臣錢龍錫下馬,讓自己上位。他彈劾袁崇煥與錢龍錫達成密謀,想要與後金軍議和,故意引入後金軍逼皇帝做城下之盟。在滿桂離奇的被自己人射了好幾箭,袁承煥帶兵“堅請入城”的情況下崇禎相信了,相信了袁崇煥要和錢龍錫謀反,威脅他的皇位,終於爆發了,直接把袁崇煥下了昭獄。

    邊臣結交近臣在明朝是高壓線,觸之即死。孫承宗就看這件事很清楚:“練爾多方練未成,空聞曾銑爾前生。”嘉靖年間,邊臣曾銑被嚴嵩誣告結交近臣內閣首輔夏言,最終以謀反罪論處,凌遲。同樣是以謀反論處,同樣是凌遲,是不是很相似,所以孫承宗說袁崇煥是第二個曾銑。邊臣結交近臣是大忌諱,只要皇帝信了,離死就不遠了。

    以上就是導致袁崇煥被殺的四點原因。在這裡我不討論袁崇煥的能力或者功績什麼的,但我們可以看到袁崇煥被殺確實和崇禎皇帝多疑,朝堂奸佞小人進讒言有關但其本人的性格也促使了這個情況的發生,自身問題確實也不少。時代的洪流不會因為一兩個忠臣良將而改變,袁崇煥的死只能說是明朝末年各種悲劇事情的一個縮影,至於冤或者不冤,留給大家討論。

  • 3 # 種花家孤寡老人

    我個人認為應該殺,當然,現在關於袁崇煥的爭議很大,每個人的見解都不同,略敘述下我的看法:

    第一:殺毛文龍是逃避不了罪責,不管毛文龍是好是壞,在律法之下,袁崇煥是不應該殺毛文龍的,他也沒資格殺,袁崇煥是飽讀詩書計程車大夫,難道不知道遵紀守法?

    袁崇煥如果覺得毛文龍不能為其所用,對於毛文龍的處理應該是兩種,第一種是上書,要求崇禎把毛文龍調走,第二種極端一點,就是以文壓武,把毛文龍囚禁起來,組織好罪名後押送北京,畢竟從規則上來說,只有崇禎才有資格處理毛文龍。

    把毛文龍押送北京,即拿到了皮島指揮權,也沒有過多的刺激崇禎,在崇禎還依舊信任袁崇煥的情況下,很有可能認可袁崇煥要皮島指揮權的做法,至於毛文龍,崇禎會赦免,然後調往他處任職,袁崇煥也不會背上擅殺大臣的罪名。

    第二:袁崇煥忽悠崇禎,最關鍵的承諾就是“五年復遼”,這個承諾是他要整合遼東駐軍向後金髮動進攻,奪回本屬於明朝的關外土地。因為這個承諾,崇禎是能給他的全給他了,就是希望他能以主動性的進攻來解決掉後金的威脅。

    結果,承諾進攻的袁崇煥一直沒有進攻,後金卻進攻到崇禎的眼皮子底下來了,這讓崇禎無法原諒,“五年復遼”的承諾就算不能完成,也至少要壓制住對方疲於防守吧,反而讓人家輕輕鬆鬆的殺進來,袁崇煥怎麼交代?

    第三:祖大壽的指揮權,袁崇煥在遼東打造只服從他一個人的軍隊,雖然是為了指揮上的方便,可這個事放到朝廷上去,崇禎會怎麼想?

    袁崇煥被抓後,祖大壽領著軍隊馬上就跑,崇禎下旨讓他回來都沒有任何作用,反而是袁崇煥的書信能讓祖大壽暫時聽話,這個錯誤就相當致命了,而且這也是袁崇煥死於凌遲的主要原因,崇禎恨啊,我給你這麼多,你卻給我培養出來一個軍閥?

    綜上,袁崇煥的主要致命錯誤就是三條,擅殺大將、忽悠皇帝、培養出不聽朝廷指揮的軍閥,站在崇禎的角度來說,袁崇煥該殺。

  • 4 # 風嬙遙度天際

    其一,就是斬殺了毛文龍。毛文龍的部隊說實在的可以講就是一支游擊隊。駐紮在遼東和北韓的交界處,鴨綠江口的皮島。毛文龍是在遼東失陷之後,逐步退到皮島上來,逐漸發展成了一直規模不小的武裝。

    第二件便是袁崇煥抽掉了大量的薊州部隊去充實關寧防線。袁崇煥身為薊遼總督。遼東自然是重中之重,但是重遼東而輕薊州導致薊州防守薄弱,最終後金第一次從遵化破關而入,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主要在於後金終於發現,除了山海關,其實其他的地方都是處處可破,想來就來,後期甚至多爾袞竟然攻破長城,一直打到了濟南。

  • 5 # 貓爪鋒利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殺毛文龍有爭議,但整體來看問題不大,皮島邊軍本來就是一個不確定性因素,儘早解決本身也沒有錯,雖然方式有點極端,袁崇煥需要儘可能地集中自己能操控的力量。至於五年還遼的承諾,只能說,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大明已經從根上爛了,他們不想知道也不願意知道,崇禎本人也沒有做到充份放權,保證供應。崇禎專權多疑才是袁被殺的主因。

  • 6 # 時間穿越者

    其實該殺

    作為皇帝,手下不聽皇帝的,即便袁崇煥贏了,自己皇帝也坐不了

    其次,袁崇煥殺毛文龍,官小殺官大,這種人腦後長反骨,遲早滅了皇帝自己當。再有,當時名將輩出,不少人都曾經擊敗後金,最後全都輸的輸死的死。明亡國根本原因

    1、腐敗

    2、天災人禍

    3、最後才是皇帝無能,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把腐敗根除 ,避過天災,掃除人禍,不叫難叫不可能,歷史上就沒有一個國家朝代,在腐敗貪汙到國家快亡國的時候翻身的,以前不可能,現在也別做夢。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讓他腐敗

  • 7 # 良人執戟2

    這是兩個問題。

    1.袁崇煥的致命錯誤是什麼?

    是擅自怒斬毛文龍。

    崇禎二年六月初五(1629年7月24日),雙島(位於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西南)的海面的一艘船上,一代名將毛文龍冤死在袁崇煥的尚方寶劍下。

    毛文龍從小失去父親,過著十分貧困的生活,但是,舅舅是山東布政使(現在省政府主管行政管理),於是託人招入軍隊當兵吃糧。

    天啟元年(1621年),毛文龍趁虛攻下鎮江(今遼寧省丹東市),擒殺滿洲貴族佟養真一家六十多人。史稱“鎮江”大㨗。

    天啟六年(1627年),毛文龍採取游擊戰術,打得被吹捧得神乎其神的努爾哈赤焦頭爛額。

    後金對毛文龍恨之入骨,第二年,專門派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率兵八萬攻打東北邊一個國家,史稱“丁卯之役。”在這個過程中,專門抽調五萬人進攻毛文龍駐地鐵山。毛文龍雖然突圍,而全家三百七十多口人全部罹難。毛文龍擦乾眼淚,劍指阿敏的三萬騎兵,一直攻進遼寧。

    毛文龍一系列軍事勝利有效牽制了後金兵力,遏制了後金蠶食遼西各地的局勢。

    經略遼東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熊廷弼評價:“管鐵騎營加銜都司毛文龍,棄儒從戎,志期滅虜,設防寬靉,凡夷地山川險阻之形,靡不洞悉;兵家攻守奇正之法,無不精通,實武人中有心機,有識見,有膽略,有作為者,豈能多得。”痛悼之情溢於言表。

    大明幾個遼東軍務大臣都認為,在管理遼東事務的官員中,“楊鎬則喪師”,“袁應泰則陷城“,“熊廷弼則敗北“,“巡撫王化貞則失機”,“總兵劉鋌則陣亡”,“馬林挫鋒”,而投淸者不知幾許。未有如毛帥開鎮九年,護持兩國,復城獻俘者。

    工科給事中楊所修䃼充:“東方自逆虜狂逞以來,唯一毛文龍孤撐海上,日從奴酋肘腋間撩動而牽制之。

    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抗清名將卻死於袁崇煥手上,的確是步戰國時期趙國大將李牧之後塵,自毀海上長城。

    毛文龍被殺的所謂十二大罪狀,無非是貪汙、吃空餉、走私。

    袁崇煥對毛部下說:如果我屈殺了毛文龍,你們就來殺我(哪個敢殺欽差大臣呢)。

    所以說殺毛文龍是袁崇煥書生意氣,嫰了點。

    崇禎皇帝殺袁崇煥是自毀長城。

    作為一國之君,應該在國家危機重重之時,重點關注有才能,有擔當的人才,其它問題可以留待以後處理。

    不管是否中了後金的“離間之計”,再殺袁崇煥等於大明王朝一連損失兩員大將,大明王朝向著衰亡的目標進行最後衝刺!

    康有為在袁崇煥墓題了一副對聯:

    自壞長城概今古,永留毅魄壯山河。

    崇禎皇帝雖然不應該為大明王朝的敗亡負全部責任,但是,自毀長城的失措舉止,他九泉之下去反省吧。

  • 8 # 文史老火湯

    袁崇煥是晚明難得的將才,有雄才大略,戰績輝煌,但的確犯了一些錯誤,以致惹來殺身之禍。

    在我看來,袁崇煥犯的致命錯誤有三個:

    一是盲目自信,誇下海口。

    崇禎上臺後召見袁崇煥,問他平遼之策。袁崇煥竟然說只要給他充足的人馬和糧草,就能在五年之內徹底平遼。事實上根據當時的形勢,這個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事後,有個同僚提醒他不該吹這麼大的牛。他自己也知道牛皮吹破了。他說只是看到皇帝年紀小,又對他寄予厚望,一激動就想說得好聽點讓他高興高興。殊不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袁崇煥沒當真,崇禎卻當真了。當袁崇煥沒達到他的期望值時,他的失落可想而知。

    可以說,在這裡開始,袁崇煥已經給自己埋下了被殺的種子。

    後來,皇太極繞開袁崇煥,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下,這時的崇禎肯定是又怕又氣的:好你個袁崇煥,當初不是說可以五年平遼嗎?現在倒好,不但遼沒平,還被人家打到家門口了,如果北京城破,朕的性命豈不是不保?

    這樣一來,崇禎自然把所有的怕和氣都化為對袁崇煥的恨了。之後無論袁崇煥功勞再大,也難逃一死了。

    二是恃寵而驕,擅殺毛文龍。

    崇禎賜給他尚方寶劍,讓他有先斬後奏之權,這只是一種榮耀,並不是讓他真的拿去殺大臣。袁崇煥大概是古代忠義故事看多了,加上當時軍心不穩,他要殺一儆百,竟然真的拿尚方寶劍去殺了大將毛文龍。

    毛文龍是不是真的該殺且不論,袁崇煥這樣的操作也是非常不妥的。當時毛文龍還是遼東的重將,對牽制後金力量是有作用的。袁崇煥也沒有必須殺他的充足理由。

    袁崇煥殺毛文龍的理由之一是他有反意。但是俗話都說捉姦捉雙,捉賊拿贓,人家毛文龍既使有反意,也還沒有實際行動嘛。袁崇煥手裡也沒有實質的證據。袁崇煥如果真是放心不下他,也應該把他捆了送回京師讓皇帝處置,而不是冒冒失失地把人殺了。

    三是不顧輿論,擅自議和。

    袁崇煥為了爭取到備戰的時間,曾經與後金皇太極議和。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議和被一概當成是投降行為。在一種民族情緒影響下,皇帝和士大夫一聽到議和,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南宋秦檜與金國的議和,然後把議和之人當成賣國賊。實際上袁崇煥和後金的議和與南宋和金國的議和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當時的人可不管這些。

    袁崇煥不顧當時的社會輿論,擅自與後金議和,也是致命錯誤之一。

    那袁崇煥該不該殺呢?我覺得是不該殺的。

    第一,當時能對付後金的大將只有袁崇煥,殺了他無異於自毀長城。皇太極即使冒險攻到北京城下,在袁崇煥的拼死保護下最終也沒能破城,倒是使計除掉了袁崇煥。皇太極自己也承認從來沒有碰到如此頑強的抵抗。可見袁崇煥打仗確實有一套,後金對他非常忌憚。

    第二,袁崇煥在程式上並無過錯。即使袁崇煥有愛吹牛的毛病,但也情有可原。他有擅殺毛文龍的失誤,事後崇禎很生氣,但為了安撫袁崇煥,不但沒治他的罪,反而嘉獎了他。可以說,擅殺毛文龍已經不能算是他的罪名之一了。

    第三,袁崇煥對大明是忠心耿耿的,如果崇禎能承認上了皇太極的反間計,放了他,相信袁崇煥還是會不計前嫌,仍然效忠。但是崇禎這人非常自負愛面子,他寧願殺了袁崇煥也不願承認上當,只好將錯就錯,把袁殺了。

  • 9 # 胡言兌先生

    第一,殺毛文龍,丟了皮島。毛文龍可是幫了袁崇煥不少忙,清軍一打仗,他就在後方騷擾,很好的牽制了清軍。

    第二,殺了毛文龍,崇禎為了用袁崇煥,沒辦法放了他一把。可他沒到擺平皇太極,讓皇太極從蒙古繞過去直接打到了北京。

    第三,皇太極打到了北京附近,袁崇煥沒有聽兵部尚書孫承宗的命令,趕緊回來守護北京城,而是在後面等待戰機,戰機沒抓住,讓皇太極攻到了北京城。

    第四,袁崇煥這個策略就算成了,也是拿皇城,拿皇帝的老命來作為誘餌,這是有大的膽子不要命這麼幹啊!

    第五,袁崇煥擅自調兵進京,這是勤王還是造反誰說得清。

    崇禎已經是驚弓之鳥,哪裡經得起戍邊的將軍帶大軍回京,不懷疑袁崇煥懷疑誰!不殺袁崇煥,崇禎擔心沒被清軍滅了,先被自己人給造反了。

  • 10 # 滄海一粟7528

    袁崇煥被殺的原因很多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沒擺正自己的位置,袁崇煥沒擺正、崇禎也沒擺正。

    很多人說崇禎殺袁崇煥是自毀長城,其實不然。崇禎有很多缺陷,袁崇煥也有。我認為崇禎殺袁崇煥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五年復遼失敗;

    二是擅殺大將毛文龍;

    三是在皇太極繞道進攻北京上犯有嚴重錯誤。

    其中前兩條是主要原因,第三條是直接原因。

    首先是五年復遼,崇禎剷除魏忠賢一黨後起用袁崇煥,與袁崇煥有一個面對面的奏對。就是在這個奏對中,袁崇煥告訴崇禎他可以五年復遼,崇禎信以為真。這裡面暴露出兩個人的問題,就崇禎而言,作為一代帝王對於這種國家戰略性問題應該有自己的想法,不應全聽臣子的,這也說明了崇禎雖然勤政,但跟漢武帝、康熙這種雄主還有很大的距離;就袁崇煥他沒有任何計劃和依據,僅憑個人想法,就告訴國家最高統治者自己能五年復遼,這就說明了袁崇煥政治上的不成熟,如果遇到大度的君王也許能不了了之,但崇禎是自尊心極強的人,你這樣直接就是不把他放眼裡,這就犯了大忌。

    第二是擅殺毛孔龍。毛文龍駐守皮島,兵有多少朝廷不知道,錢有多少朝廷不知道,儼然是個獨立王國。但他駐守的皮島位置十分特殊,可以起到隨時監視滿清後方的作用。所以朝廷對他十分倚重,對毛文龍的一些做法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袁崇煥不幹,因為不滿毛文龍不服管教盡然找了個機會把他給殺了,這就是幫了敵人想幹而又幹不成的事了。

    這件事說明袁崇煥不識大體,連崇禎都能忍的事他卻不能忍

    第三是皇太極進攻北京城時應對失措。在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後,皇太極有恃無恐的繞過關寧防線取道蒙古,攻到了北京城下,這個時候,袁崇煥匆忙回師,繞著北京城追著皇太極跑了圈圈。也許他是想等皇太極攻城的時候,來個內外夾擊。可是皇太極偏不攻城繞了幾圈後就跑了,這就讓城裡的崇禎看不懂了,你袁崇煥到底要幹啥?這個時候恰巧前鋒部隊截獲了袁崇煥與皇太極的密信,這就讓崇禎有理由相信皇太極的這次京城遊是和袁崇煥商量好的。這哥倆才是一夥的。

    這件事再次說明了袁崇煥是將才,不是帥才,在皇太極攻北京的時候,你來個圍魏救趙也行啊,為什麼非要跟皇太極搞旅遊呢?

  • 11 # 一壺清茗品春秋

    袁崇煥犯的致命錯誤:

    首先,是擅殺毛文龍。這是崇禎為袁崇煥定罪時的一條罪狀。當時,在遼東失陷後,毛文龍乘敵不備帶領192人突襲後金鎮江,並在皮島設立軍鎮,建立了東江鎮,在後金的左後翼開創了“反滿敵後根據地”。毛文龍的數萬大軍,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起到了牽制後金的作用,支援了遼西戰場。比如,在袁崇煥“寧錦大戰”時,毛文龍襲擊遼陽,袁崇煥戰後,還為毛文龍請功。不過,毛文龍恃功自傲、驕橫跋扈,並且私自擴兵,虛功冒餉,販賣禁物。為了整肅軍紀,袁崇煥先斬後奏,殺掉了毛文龍。至於袁崇煥到底該不該殺掉毛文龍,現在也是說法不一。但是,袁崇煥的先斬後奏、斬殺鎮守一方大員,肯定給崇禎以極大的震撼。本來皇帝就對統兵在外、專制一方的大將多有忌憚,這樣更讓崇禎認為袁崇煥的權力可以無限放大,雖然當時崇禎正依重袁崇煥,認可了袁崇煥的行為。但從最後這件事成為袁崇煥的罪行,可見,崇禎內心對此十分忌憚。

    其次,是與後金議和。在後金努爾哈赤去世後,袁崇煥奏請朝廷,得到准許後,派遣人員,前往後金,進行弔喪,並恭賀皇太極繼位,同時,打探後金內部虛實。皇太極派官接待了來使,又排使臣前往寧遠。此後,雙方使節往來,書信傳遞。僅在崇禎二年,兩人書信就又十多封,而袁崇煥想要同後金議和,一方面想了解後金實情,另一方面就是爭取時間,加快構建關-寧-錦軍事防線。當然,皇太極的議和也是虛情假意,還趁機攻打北韓和毛文龍,再加上後來,袁崇煥擅自殺掉毛文龍,後金入侵明朝,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讓崇禎對袁崇煥的議和的動機產生了懷疑。明朝鑑於南宋與金議和,朝野上下十分反對議和,即使在後期崇禎急於集中力量對付農民軍,內心十分願意與後金議和,並派陳新甲簽訂和約。但在陳新甲誤洩議和機密後,遭到朝野一致指責,只能殺死陳新甲。可見,袁崇煥議和,必然遭來更大非議和指責。

    第三,是口出大言。崇禎即位後,召見袁崇煥,詢問平復遼東之策。袁崇煥回答:“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袁崇煥應該只是隨口說說,因為事後,給事中許譽卿找到袁崇煥詢問,袁崇煥回答“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許譽卿大驚:“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這時袁崇煥大概也是覺得自己的話有些過多,再次面見崇禎的時候,袁崇煥進行了解釋,提出五年平遼要給權力,讓他在調兵遣將上有話語權。各部門要密切配合,糧草、武器、人力,都要及時到位。朝廷大臣之間,不能拆臺。最重要的是君王要信任,也就是崇禎皇帝要相信他。只有相信他,才能夠幹成事。但是,根據後面情況看,崇禎一條也沒聽進去,特別是不僅沒有見到五年平遼的效果,更在北京城下看到了後金的身影,如此認為袁崇煥欺騙了自己。

    最後,正是在袁崇煥一個個錯誤舉動基礎上,皇太極恰到好處實施了反間計。皇太極拙劣的反間計成為壓垮崇禎和百姓對袁崇煥信任得最後一根稻草。後金抓獲兩名太監,然後故意命人洩露袁崇煥與後金有約定,馬上大事可成。這兩名太監聽到訊息後,逃出後金軍營,馬上把訊息告訴了崇禎。本來就對袁崇煥有所懷疑的崇禎,就更相信袁崇煥謀反了。特別是緊跟著就是後金破關而入,直逼京師。就連群眾都相信是袁崇煥把後金引來的。在明末錦衣衛王世德寫的《崇禎遺錄》記載, 前巡捕營獲一木工,雲崇煥謀反,以為諜,下鎮撫司勘。掌刑指揮李若璉鞫得其枉,奏之,復下錦衣衛以為實。於是,喧傳崇煥謀反,人人切齒。及行刑,百姓臠食其肉。崇煥誤國之罪無所逃,以為謀反,冤矣。都下流言多出三大營官軍口,一人造謠,傳之一隊,一隊傳之一營,一營傳之都下。不三日,連諸內廷聞達御前矣。可見,當時對袁崇煥謀反流言之廣,不僅皇帝,公卿,還有百姓軍士,已主導了當時的輿論。袁崇煥率領關寧鐵騎千里赴援京師,卻被自己人阻在城外,不讓進城。可見此時崇禎對袁崇煥的疑心,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袁崇煥被殺,不是一件事情造成的,他是一件件,或有意或巧合,聚集到一塊發生導致的結果,最終讓袁崇煥被殺慘死。

  • 12 # 歷史隨筆

    這兩天看《孝莊秘史》,正好對這崇禎和袁崇煥有了新的新的認知,雖然電視劇不完全等同於歷史,不過個人覺得這部劇跟歷史還算是比較接近的了。

    袁崇煥和崇禎其實本質上來說屬於一種人,空有一腔熱情,滿腔抱負,忠誠勤奮愛國,但是政商實在是低,做事沒有謀略。

    大概也正是因為他們性格上相似,所以才“一見鍾情”,如得知己。

    袁崇煥跟崇禎承諾絕不讓金國越雷池一步,要求崇禎給他絕對的信任,以及前線的絕對指揮領導權,崇禎面對袁崇煥這麼具有誘惑力的承諾,很動心,他答應了袁崇煥的所有條件。

    實際崇禎做事很欠考慮的,他沒有想過如果有敵人或者袁崇煥的對手來離間他是否能做到一直不疑,問沒想過袁崇煥拿著獨掌一方的權利行事他是否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而是帶著一種賭徒心理答應了,然而後面事實證明他賭不起,往往這種答應越爽快的人做事才越不靠譜!

    袁崇煥有了權,他去幹掉了毛文龍,使得邊關少了一道重要屏障,讓金國有機可乘,崇禎很憤怒但是想到當初承諾的信任還是忍了,不過他派去了人打探袁崇煥的用兵情況(表面信任),本來沒了毛文龍,袁崇煥的存在也足夠讓皇太極頭疼,偏偏此時正好崇禎和袁崇煥君臣心生嫌隙,讓皇太極有了可乘之機,他使出了反間計,崇禎派去的人回報說袁崇煥和皇太極串謀,袁崇煥已經主動投降,本來心裡就窩著火的崇禎這下就炸了,感覺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欺騙,下令將袁崇煥凌遲處死,真是自斷臂膀啊!

    從這裡面看崇禎做事很不冷靜,控制不住情緒,缺乏全盤考慮,殺魏忠賢很隨意,殺袁崇煥也很隨意,做事圖一時之快,卻不考慮後果。

    袁崇煥呢?也差不離,隨口承諾,隨意殺了毛文龍,他也是不考慮後果,隨意相信崇禎的承諾!就像女人相信男人的山盟海誓一樣,天真啊!

    所以袁崇煥的致命錯誤在於他相信了崇禎會給他絕對的信任!他沒有看透人性的弱點,特別是崇禎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讓你選出近十年的華語十佳電影你會選擇哪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