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歷史領域創作觀察員

    我們一般是說“孔聖人”、“至聖”,另外還有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宗師”等.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華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又稱為“文聖”、“萬世師表”。

    孔子逝世於公元前479年,魯國哀公親制誄文悼念孔子,誄文中稱孔子為“尼父”.這是有別於封號的尊稱.孔子有封號始於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於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改稱孔子為“文聖尼公”。

    北周靜帝於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恢復公爵之封,號“鄒國公”.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尊孔子為“先師尼父”.唐太宗李世民與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尊孔子為“先聖”,十一年又改成“宣父”.欠豐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尊孔子為“太師”.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執政時恢復公爵,改號“隆道公”.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升孔子為王爵,是好“文宣”,成“文宣王”.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家好孔子為“選勝文宣王”,五年(公元1012年)又改稱至聖文宣王“,元武宗於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加封孔子為“大聖先師”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加號控制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複稱“至聖先師”.民國年間“國民政府”派員祭祀孔子四號是跟皇帝或顯貴的生前的實際參照《司法》追成。

    以上是孔子被尊稱至聖先師的歷程。

  • 2 # 不太會飛的小豬豬

    孔子(前551~前479)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華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與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的一大部分人近兩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出身於沒落的宋國貴族家庭,刻苦好學。曾從事“儒”(貴族喪事贊禮者)的職業,中年時開辦私學。一度出任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四年後因遭小人暗算,棄職,後率弟子周遊列國,經十三年,晚年歸魯,繼續講學,整理古籍。《論語》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紀錄。

    孔子經常被認為是一種宗教的創始人,但這是不正確的。孔子及少談論神,拒絕討論來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學。他對人生的關係深刻了解,他的學說並不是他所創立的,嚴格來說,他只是及中華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視個人的倫理道德和行為的現世哲學家。

    孔子把“仁”和“義”視為道德的最高原則,他規範著高尚者的行為。“仁”在有些時候可以解釋為“愛”,但我們最好將他理解為對人類的關心。“禮”是道德,禮節,規矩,傳統等觀點的總和。因此被稱為“聖人,先師”。

  • 3 # 品茶談子午

    首先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主導的儒家思想統治了華夏2000多年,他所創立的儒家學派,對改革和調解各種對立矛盾做出了重要貢獻。更是周遊列國,提出“仁者愛人”被稱之為“聖人。”

    中國文化主流——儒學、儒教的至聖先師。面對禮壞樂崩、周文疲弊,孔子以承續遠古以來的禮樂文化為己任,以仁道復興周禮。

    《論語》就是孔子的語錄,也有一些是對孔子弟子言行的記錄,是孔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追記。此書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 4 # bra7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主導的儒家思想,自從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就統治了中華兩千年,他還創立了儒家學派。贊成社會改革,調和各種矛盾,提出“仁者愛人”的思想,周遊列國,到處遊說, 所以稱之為聖人。

    孔子是中國文化承上啟下的聖王,是中國文化主流——儒學、儒教的至聖先師。面對禮壞樂崩、周文疲弊,孔子以承續遠古以來的禮樂文化為己任,以仁道復興周禮。

    《論語》就是孔子的語錄,也有一些是對孔子弟子言行的記錄,是孔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追記。此書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澱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

    《論語》一書集中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仁。“仁”是一切理論的中心,所有的關於“仁”、“樂”的規範,都不過是手段,是為實現“仁”這一道德的最後完美服務的。《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漢時期就傳入了北韓和日本,日本〈大寶令〉還指定它為日本學生的必修課。

    1594年,傳教士利瑪竇將它譯為拉丁文後,它又被轉譯為意、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在西方各國廣泛傳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範:“克己復禮為仁”。

    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深。

  • 5 # 元陽上帝

    因為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 6 # 星宇互聯智慧之光

    對孔子作為聖人我是不太完全認同的,但是總有一個先賢,某些方面還是可以採納的,他的思想觀點並不完全正確。

    儒家思想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自然會產生的一些感悟,但是每個人的感悟深度決定他所理解的程度,一個人對生活的認識越深刻,思想才會越正確,越接近真理,儒家思想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語言文學,和一些德行的思考,並不完全正確,只能稱之為一家之言,

  • 7 # 火雷

    是王莽讓孔子成了官方的先師聖人。王莽(公元9年~23年在皇位)

    戰國時期,孔子雖然名揚天下,但並沒有成為公認的“聖人”,其他別派並不買孔子的賬。從漢初,至文、景二帝,尊崇的是“黃老之術”。

    直到漢武帝時,董仲舒竭力主張“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獲得漢武帝的採納,自此設定儒學五經博士,同時罷免其他諸子博士,把儒學以外的百家之學排斥出官學。

    孔家後人第一次被封候始於漢元帝,孔子十三代孫孔霸被漢元帝封為“關內侯,食邑八百戶”。

    有意思的是,劉漢皇家雖然如此厚待孔家後人,但是孔子第十四代孫孔光卻充當了王莽奪取劉氏江山的急先鋒。

    王莽建立新朝後,在全國推行儒家學說,從太學到鄉村的私塾,必須尊孔。從此孔子開始了二千年大“大成至聖先師”之旅……

    ——————————————

    《關注老胡 帶你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 8 # 滄桑短笛

    【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八月十七日,新繼位的元武宗海山加稱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元武宗全名叫做孛兒只斤·海山,是元朝開朝侯的第三位皇帝,也同時是蒙古帝國的可汗,在海山死後被追封為“曲律汗”大汗。海山是蒙古世祖忽必烈的曾孫。

    請注意:這是元朝,也就是異族統治中華時期,元朝的皇帝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各位網友可以猜猜,這是孔子的榮耀,還是孔子的恥辱?

    對比來看。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人叫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政治口號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猜猜,元朝皇帝會加封朱元璋、表彰朱元璋嘛?

    順治二年(1645年)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清朝封孔子的後裔為衍聖公。比如清代的最後一位衍聖公是孔令貽。

    ----------孔令貽,字燕亭,是孔子七十六代孫----------

    光緒二十年 (1894年)慈禧太后過六十歲生日時,孔令貽還特地陪母攜妻進京祝 壽,慈禧太后親自召見,並賜宴賞畫,以示恩寵。辛亥革命後,孔令貽 念念不忘清朝的恩典,每逢溥儀生日或遇皇室重大喜慶事件,都要進京祝賀。他最後一次覲見溥儀時,溥儀還特賞他紫禁城騎馬的榮譽。

    腐儒們總是拿“大成至聖文宣王”、“衍聖公”說事,但腐儒們從不主動提起這兩個稱號是誰封的。在異族統治(現代叫殖民)的時期,被殖民者分封是啥意思,還用多說嘛?

    說白了,就是儒家思想有利於異族對中華的統治和殖民。

    說粗點,就是孔子、儒家思想,給後世腐儒投靠異族當漢奸,提高了“理由“。

  • 9 # 滄浪水清纓濁足

    孔子在中國歷史乃至整個人類歷史中的地位都是舉足輕重的,其在思想、文化、政治、文學、教育等各個方面的貢獻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為什麼尊稱孔子“聖人、先師”,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理解:

    孔子是華夏文化的奠基者和靈魂人物

    孔子創立的儒學思想幾千年來一直作為華夏文化的正統,其建立的道德體系滲透到華人的血液之中,成為中國及其周邊部分國家價值觀重要的組成部分。

    孔子倡導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

    孔子的政治主張處處圍繞仁和禮,反對苛政和對民眾的壓榨,倡導“使民以時”。孔子的這種民本思想在當時是非常超前的。

    孔子對大道孜孜以求的精神

    孔子堅持的為政理念因不符合當政者的利益而不被採用,孔子為了有機會施展抱負離開故土周遊列國,經歷無數困難和艱險,始終不忘初心,其對理念的堅守實非常人可以做到。

    孔子晚年整理編纂古籍

    孔子自稱“述而不作”,其晚年整理編纂古籍,經他整理的《五經》作為儒家經典世代相傳,為人類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孔子首創私學,主張有教無類

    孔子是第一個打破教育壟斷的人,提倡“有教無類”,教育方法也多種多樣,往往因人而異,注重啟發式教學。據說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不少弟子後來能成為了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總之,孔子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修養、淵博的知識存量、不朽的卓越貢獻歷來為廣大讀書人頂禮膜拜。孔子的大弟子顏回就用下面一段話來讚揚他的老師: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司馬遷評價孔子說:

    《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所以孔子被尊為“聖人、先師”不是很貼切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錯覺攝影怎麼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