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乃棟說書畫

    毛筆的筆性是軟的,人所共知。關鍵在於如何利用這個軟的毛筆筆性來寫出書法,而不是寫出毛筆字。這個問題從古至今只有極少數人才能瞭解和解決,所以歷代書法家極少。

    現在進入科學新時代了,原子彈早就造出,量子都快掌握了。全國有多個大學開設了書法系,也有了很多書法博導,為什麼現在書法難超古代?為什麼書法家難比二王、旭素?這個書法事實反推出當代書法存在的問題!連一個書法是什麼即毛筆創作書法的筆性都不能瞭解和掌握,豈不愧對父老鄉親?

    已經盡力了,還會盡力的,不會浪費大家的寶貴時間。本人總結的書藝特訓法一節課讓大家瞭解筆性,一學期可以讓大家瞭解怎樣掌握筆性。

  • 2 # 許悅愛書法

    對於毛筆筆性的瞭解不難,先熟悉毛筆的基本構造原理,毛筆的筆毫是軟的,書寫時的入筆角度、行筆速度、力度大小、輕重提按等等,都融入了書寫者的個性風格和審美觀點,在這種綜合因素作用下,寫出來的字會出現不同形態的筆劃…或高、或矮、或偏肥、或偏瘦、或流暢、或澀滯、或沉雄、或飄逸…。這就是筆性。說到對毛筆筆性的掌握,那麼就要經過一個訓練的階段了。至於多長時間因人而異,一要看用功是否勤;二要看堅持程度;三看悟性和思考,方法要用對。做到這三點,個人認為有一年時間差不多了!在這就提到一個概念…肌肉記憶。肌肉記憶是一個科學概念,比如運動員的訓練,技巧性的運動訓練…如乒乓球、羽毛球、體操…;再如學樂器鋼琴、古箏、吉他…;還有書畫等等。人的肌肉記憶非常緩慢,但一旦

    形成就非常牢固,比如說你小時候練過幾年吉他,其間又停了幾年沒彈過,那麼重新拾起吉他學習,也比別人沒學過的快和容易上手。而且肌肉記憶有個科學公式可遵循:30/48,即是每練習30分鐘,然後休息48小時,經過一段時間訓練之後,肌肉記憶會非常牢固。那麼書法訓練當然可以運用這一科學原理,每天針對一組字,不要多,反覆強化訓練。兼且多讀帖多思考多對比,那麼一年時間之後,你對書法筆性的掌握和對書法的認識都加深了。

  • 3 # 張勁逸

    這個問題表面是毛筆筆性的事,實際是一個很專業的有關書法問題,也就是說,瞭解掌握和熟悉筆性的過程 ,不是以時間長短的數量來說的,而是以書法的分階段臨習方法的質量來衡量的 。按照入門的學習書法,可以透過1年左右的專業訓練,僅僅是瞭解初步的筆法 。而筆性的熟練掌握,則是一個長期的 循序漸進的修練過程。所謂"人書俱老",大致也就講得這個道理。而這正是書法的魅力所在。沿著這個"毛筆筆性"之點,可以梳理出三條有關書法與筆性的筆法臨習過程的要素。

    從掌握到筆性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要想熟悉筆性,善書者應當具備紮實的書寫經驗,對書體 技法,與毛筆,筆體效能的熟練駕馭。

    一是熟悉毛筆的種類和特性

    首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說明好的書寫工具與書法訓練的關係。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毛筆已有了很多的種類,如從筆毫毛鐘的特性分,就有羊毫,狼毫,兔毫,雞毫 鼠須,兼毫等等。

    長期以來普遍以"尖,圓,齊,健 "被認為是好筆的重要標準,其實未必 。它只是毛筆的普遍存在的特性。現在的制筆技術,剛買的劣筆,同樣能"做"到這個標準。

    所以掌握關鍵的毛筆特性 才能用它來較好運用於書寫。

    1 按照筆鋒的剛柔選用:

    寫小字最好選用紫毫,狼毫等彈性好的硬毫或者兼毫。因為小字提頓較輕,硬毫筆尖銳勁挺,易於藏鋒。易學到點畫的準確形態。

    寫大字以較柔軟的羊毫或者羊兼毫為上,大字提按較重,柔筆即能控制渾厚而粗潤的鋒稜。

    2 按書體選用:

    隨手可見的唐楷筆路,來寫篆隸,是很難掌控篆隸的筆法;用沒有滲墨效果的光面紙來行草書,也無法達到應有的筆法效果; 再說筆性,狼毫爽勁,重在筆鋒 ,羊毫柔長,勢在筆腹,用來書寫練習所要求的藝術效果和用筆方法是有區別的。

    比如篆隸書體,行筆均勻,使轉圓融 就用羊毫容易表達婉轉蒼拙的效果。

    行草書,書寫運筆速度較快,狼兼毫 容易寫出靈動的效果。

    但是楷書之類正體書,最好以羊兼毫為宜,因為用硬毫 過於鋒芒畢露,顯得單薄和難表達韻味。

    3 按照字的大小選用:

    字的大小與筆頭無絕對比例關係。但如配合好,則更能發揮筆性的優點。比如,毫長3分,宜寫6分以內的字。

    毫長1寸,宜寫2寸以內的字。

    毫長3-5寸 宜寫1-3尺的字。

    按比例以外 還應參考筆的粗細。書法經驗告訴我們,大筆寫小字,容易得豐厚;小筆寫大字,會出現單薄之氣。所以說寧可大寫小 不可小寫大。

    還有一個經驗是,初學書法用羊毫,能較快熟悉筆性,容易練出筆力來。

    二 透過基本的筆法來訓練控筆性

    北宋陳師道有句名言"善書者不擇筆"。原話是這樣的"善書者,不擇筆,妙在心手,不在物。"

    陳師道的理論道出了毛筆筆性的合理性,也有其偏頗的地方。一位臨習者的成長過程,離不開紮實的基本功,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掌握最基本用筆的方法,刻苦訓練,才能成為熟練掌握筆性"不擇筆"的高手。

    關於用筆,

    儘管有人說用筆的要點,主要就是圓筆和方筆;

    有人認為是中鋒和側鋒;還有藏鋒和露鋒。

    有的講"提 按,頓,挫"。

    概括來講其實就是"起筆,運筆 收筆"。

    "方,圓筆"就是指得起筆。"中,側鋒"就是運筆;"藏,露鋒"就是講起筆和收筆。

    "提 按,頓,挫"則貫穿於起,運,收的每一筆之中。

    都從不同角度點明筆法的要素。掌握了上面說的筆法。 就基本為熟悉筆性鋪平道路。

    1 方筆——就是起筆和收筆轉折處為方形,有稜角。其特點是斬釘截鐵,挺勁有力。如下圖,隸書的《張遷碑》,魏碑的《始平公造像》,《張猛龍碑》。方筆的寫法 關鍵是折鋒。

    2圓筆——點畫的起止,轉折的地方呈渾圓 沒有稜角。圓筆一般要求圓勁厚朴,含蓄。篆書是訓練圓轉筆法的主要《鐸山碑》

    隸書中的《曹全碑》《石門頌》也多為圓筆。如圖

    楷書中顏,柳,歐,趙都是方圓結合的,其中顏體的《勤禮碑》以圓居多,《九成宮醴泉碑》以方筆為主。如圖

    3 中鋒和側鋒——就是行筆時,筆鋒尖,始終在筆畫的中間,看起來圓渾有立體感。它是公認最基本的筆法。因為只有中鋒才能"力透紙背"練出最具實力的筆性大法。

    筆鋒不在筆畫中心,而偏向一側 為側鋒。側鋒畫扁,常常出現爽利精神的書筆畫感。所以有"側鋒取勢"一說。

    4 藏鋒和露鋒——藏就是不露出筆鋒,怎樣藏鋒? 筆鋒入紙,入紙點是落在筆畫之內還是之外。入紙點在筆畫之內,就是藏鋒,藏鋒的字含蓄,耐看有力道。

    露鋒正相反,筆鋒露出來。寫法是"順筆入紙,順鋒出紙,"露鋒寫得字,顯得精神,所以有"露鋒以縱其精神"即是。

    不論是方筆圓筆,中鋒 側鋒,起落筆都遵循一個原則——"欲上先下,欲左先右,豎畫橫下,橫畫豎下"無數書法家實踐證明,只有這樣 才能寫出力透紙背的筆力,練出沉著,有神采的筆性來。

    三 怎樣儘快掌握筆性的要訣

    古人講究筆力,實際就是說對筆性出神入化的掌控之力。如"藏頭護尾 力在其中"。"多力豐筋者聖" 講得都是筆性的運用之妙道。所以,欲得筆性之法,先要認識毛筆之軟毫的妙用原理。

    1 逐步熟悉軟筆的彈性:

    常說"軟毫之健與剛,必須從最軟處求之"。因此追求筆力首先體會筆鋒的彈性。體會筆鋒的彈性,最簡便的方法,是從筆頭上取一毫毛,將毛豎直抵在掌心,認真感覺它的反彈力道是否足夠強。也可以再對比另一支筆的強弱,從而選定合適自己使用的好筆。

    2 透過執筆達到良好筆性

    初學者,大都以為筆力就是用力 。不是一回事 。使用毛筆,用力不能太大,力太大,筆鋒全給壓扁 就把筆鋒用的力全拐到筆根了。所以 筆性之竅門,在使巧力,而不是用蠻荒之力。方法是借用毛筆自身重量之力的基礎上,人為的慢慢體會拿捏筆桿的巧力,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感覺到使筆力時輕時重的手下可控制住筆的力度。這才叫透過筆力掌握筆性。

    也就是說,書法筆性的熟悉 ,實際是靜下心來,由書寫者心性指揮下 人筆合一的融和過程,意念控制手,手之力直達筆端 ,最後追求的更好的書寫體驗,還有想寫就能寫好字的出神入化境界。

    3 透過線條的"中實"優美筆性

    現在書法訓練, 甚至有些書法愛好者,在書過程中,過於追求橫畫,豎畫的起止部位,卻忽視了對線條中段的筆性把握。形成"兩頭粗,中間細"的啞鈴流弊。

    清代包世臣曾提出一個"中實"理論。他認為判斷一個書家的筆下功夫,既不是看起止部位的藏鋒 也不是看銜接的巧妙,而是"掩其兩端玩其中截,只有線條中部紮實有力,不虛不浮,才是真的功夫"。

    如下圖,《張黑女墓誌》就能欣賞到典型的"中實"用筆,"中" "郎" 還有"君"字的橫畫,運筆中段筆畫的豐富變化。

    如圖下面16種筆病,大都是中虛 兩頭用力的粗糙,這就是沒有加強"中實"筆法訓練的結果。 結果成了"中怯"的陋習。所以熟悉筆性善書者就要儘量在學習過程中,揚長避短,刻意訓練以達到運筆的熟練。

    4 轉折處訓練筆性的靈活度

    轉折是書寫者處理筆法線條銜接的關鍵。根據不同字型風格,大致分為方折和圓轉兩種。

    決定轉折因素還是依據毛筆的特性,因為毛筆之所以叫書法藝術 ,它區別於硬筆的主要因素,是毛筆畫出的線條是寬面立體的。而硬筆 無論轉折如何變化都是單根線條。硬筆是看不出來中鋒 側鋒的變化。如下圖毛筆圓轉,和硬筆圓圈的線條的明顯區別。

    所以毛筆需要在明白上述特性下,透過各種書體的不同訓練,來實現筆性的儘快掌握。

    比如下圖,篆書,是單一訓練以中鋒運筆圓轉處理轉折。如圖《石鼓文》中的"馬" ;"既"

    隸書多以圓轉運筆轉折 但也配合部分方折

    如下圖《乙瑛碑》的"空,司"前者為圓 後者為方。

    楷書,行書多為方圓並用,如王羲之的《樂毅論》"受","與"的方折,"者,而"轉折的圓轉。

    顏真卿的《祭侄稿》的"震,悼"的圓轉篆籀感筆體。力透紙背練出的高超筆性,如錐畫沙, 如折股釵的勁拔氣勢。

    《書譜》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以使轉為性情"。就講字的轉折變化,直接影響著結體的節奏,要根據書法"圓轉"和""方轉"之間的辯證關係,做到充分把握轉折處的搭接變化筆法,從而增添運筆過程對筆性的熟練掌握。

    熟悉毛筆的筆性,就是熟練掌控寫字,運筆的能力,我們常說的"字無百日功"。假如大多是一年左右就能學會毛筆書法的基本規律下,那麼這只是僅僅入了門,要想熟悉筆性,還要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以說筆性的熟練掌握, 是一個循序漸進 自然而然實現的。不論寒暑秋冬,功到自然成。人與人的悟性,才氣是有區別的 。正如有人喜歡唐楷, 有人愛臨漢隸,一樣的道理; 但是 萬變不離其宗。基本上掌握筆法,熟悉筆性的路數;認真臨帖,還有學習書法的勤思考,多讀帖,融匯貫通的創作方法是基本一致的。只要堅持臨習,天道酬勤,就一定會一分耕耘一份收穫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除夕夜的加班費是每小時9塊錢,你願意不過年嗎?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