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心167736933

    兵飛接到十二道金牌後起程到京。在起程之前,安排好了軍中的一切事務,把軍權交給了施全,由施全統領軍隊,然後帶領侍衛張保王橫進京。來到京城後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執岳飛於死地。民族英雄岳飛被秦檜處死於風波停。在受刑時,民族英雄岳飛在生死關頭,面對奸臣的酷刑,仍然以英雄的本色,寧死不屈,視死如歸。最後在奸人的酷刑下,仰天長笑,英勇地就義於風波停。

  • 2 # 八卦歷史課

    若以法統論,岳飛之後二把手應該是他的長子岳雲。若以軍功論,那繼任者應該是張憲。然而不幸的是,岳雲與張憲都和岳飛一起死在了風波亭。紹興十一年(1141年)農曆十二月廿九(除夕夜),高宗下令將岳飛賜死於臨安大理寺中,岳雲和張憲則被綁到了鬧市口腰斬棄市。而《岳飛傳》中的記載,則是他們三人都在風波亭被拉肋而死。

    岳家軍中的將領,再其次就是王貴。王貴和張憲一直是岳飛的左右手。早在紹興元年(1131年)時,岳飛有一次差點被小人冷箭暗殺,事情敗露後,岳飛令王貴和張憲執刺客左右手,自己親自取佩刀斬殺之。從這些小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王貴和張憲很早就已經成為了岳飛身邊最心腹之人。

    事實上,岳飛在紹興十一年四月被褫奪兵權以後,也正是王貴繼任了岳飛的位置,任鄂州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岳家軍是民間叫法,正式番號是“御營後護軍”)。然而,王貴卻背叛了岳飛。

    紹興十一年六月,王貴前往樞密院參見張俊,遭到脅迫。九月,王貴在鄂州接受了前軍副都統制王俊(王雕兒)的誣告狀,遞交給了樞密院。據此,朝廷將岳飛下獄,才演變成岳飛三人冤死。事後,王貴自知不能再在軍中立足,於是向朝廷請辭,被安排到了福建擔任閒職。王貴於紹興二十三去世,獲贈寧國軍節度使榮銜(寧國,促岳飛死而後國寧?)

    岳家軍中其他的重要將領,還有楊再興,在岳飛之前,血戰小商河而死。徐慶,和張憲、王貴一同受高宗賞賜捻金線戰袍和金束帶,是僅次於他們的人物,但最後結局不詳。姚震,背嵬軍主將之一,和徐慶是好基友。牛皋,普通將領,民間傳說遠遠大於歷史,岳飛死後繼續領兵,因始終反對議和被秦檜毒死。董先,牛皋的好基友,但好酒色財利,被岳飛嫌棄,後出賣岳飛,是岳飛“謀反罪”的主要指證人之一。後履任鄂州御前諸軍統制、侍衛親軍步軍統制高等軍職,在鄂州病死,獲贈節度使榮銜。王俊,俗稱王雕兒,是岳飛冤案的首告,最後竟也得以善終......

    還有一個叫吉青,是靖康元年岳飛收的土匪小頭目,後成為背嵬軍主將之一。據說他後來還跟隨岳飛次子嶽雷參加了隆興北伐,死於金國大狼主粘罕次子金鈴子刀下。但實際上,岳飛死後,嶽雷被流放到雲南。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才獲准可從流放地自由遷徙。第二年,孝宗皇帝繼位,為岳飛平反,諡曰:武穆。嶽雷封忠訓郎(正九品...),很可能並沒有參加北伐。

    所以,如果要說岳家軍誰是岳飛之後的二把手,以上諸將中,恐怕就是這個出賣岳飛的董先最有可能。然而事實上,岳家軍在岳飛死後的第二年,就不復存在了,其中“背嵬”“踏白”“遊奕”等精銳部隊被重編,一部分進入御林軍。至於岳家軍的其他部隊,則被就地解散了。

  • 3 # 東方大狂俠

    問題有錯。岳飛之後在統兵者王貴,應該說一把手,而非二把手。岳飛死時當然壯烈悲憤,一邊沒有完成收復河山的願望,一邊死於盡忠而不信任自己的皇帝手上,特別是直接死於政敵秦檜之手,死於陷害自己的兄弟王貴之偽證,因此岳飛唯曰: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其痛在心,其苦在心,其悲在心,無以復言!

  • 4 # 蘭臺

    從職務和官職以及爵位上看,毫無疑問是王貴。

    紹興十一年,岳飛不再擔任前線主官,而回朝擔任樞密之後,王貴接替了岳飛的職務,擔任了“岳家軍”新主官:權鄂州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

    有人說岳雲和張憲才是岳父的二把手,這是不對的。

    首先要澄清一下,所謂“岳家軍”只是民間約定俗成的說法,“岳家軍”的正式名稱是御營後護軍。

    現在有些人拿“岳家軍”這個稱呼來批評岳飛,說這是岳飛搞軍閥武裝的證據,其實這些人都屬於沒怎麼讀過書的。他們不知道“岳家軍”根本不是正式名稱,只是當時人的一個俗稱。

    “今日之兵,分隸張俊者則曰:張家軍;分隸岳飛者則曰:岳家軍;分隸楊沂中者則曰:楊家軍;分隸韓世忠者則曰:韓家軍。”

    而“岳家軍”在成長過程中,來自南宋朝廷的關懷也是無處不在,岳家軍多位高階將領並非岳飛自己找來的,而是在朝廷的命令下調撥來的。

    比如說岳家軍三支騎兵部隊之一的踏白軍統制董先,他從軍資歷比岳飛還老,還做過偽齊的軍官,勇名連宋高宗都知道,這樣的將領如果不是朝廷要求,肯定是不會主動投奔岳飛的。

    所以說,雖然岳雲是岳飛的親兒子,但是“岳家軍”只要還是南宋的經制之師,那麼岳雲幾乎不可能接班岳家軍的。事實上,韓世忠幾個兒子、岳飛的後人最後都轉為文官。

    張憲就更簡單了,張憲當然是岳飛的愛將,而且官職也只是稍遜王貴,但是岳飛離開岳家軍的時候,朝廷選擇的是王貴,而且從岳家軍主要將領後來的表現看,張憲在岳家軍高階將領裡的威望確實是不如王貴的。

    至於說岳飛死時的表現嘛,在朝廷陷害岳飛的過程中,岳家軍絕大多數高階將領或被動,或主動的站在了朝廷一邊,參與了迫害構陷岳飛的運動中去。

    比如王貴,秦檜等人本來想挑起王貴和岳飛的矛盾(王貴曾因為小事被岳飛責打了100軍棍),然而王貴卻在這個時候為岳飛說話“相公為大將,寧免以賞罰用人,苟以為怨,將不勝其怨矣”

    不過當秦檜、張俊以王貴家的陰私進行脅持的時候,王貴顯然不是一個可以不顧一切尋求公義的人,他屈服了,他於紹興十一年九月被迫接受前軍副統制王俊的誣告狀,並遞發鎮江樞密行府。

    此外,遊奕軍(岳家軍三大騎兵部隊之一)統制,同時也是岳飛老鄉的姚政,在秦檜構陷岳飛過程中,主動和岳家軍右軍統制龐榮一塊跟著王俊誣告岳飛,事後,南宋把他從遙郡觀察使提升為正任團練使。

    踏白軍統制董先被秦檜等人脅迫,到大理寺作證,證明岳飛曾經議論過朝廷和皇帝,並且對韓世忠等人不恭敬。

    背嵬軍同統制傅選,選擇主動參與迫害構陷岳飛的行動中去。事後被宋高宗任命為殿前司副統制。

    至此,岳家軍高階將領裡除了張憲、牛皋、岳雲以外,幾乎全部參與到了迫害岳飛的運動中。

  • 5 # 歷史的小學生

    紹興十年(1141年)四月,岳飛被解除兵權後,王貴繼任鄂州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岳家軍是民間的叫法),隨後將都統制司移於城東黃鵠山麓。需要特別交代的是,王貴雖然參與了構陷岳飛一案中,但他能繼任岳家軍統帥與此事無關。

    岳飛罷職之後,秦檜和張俊一直希望在岳家軍中尋找代理人,藉此全面掌控這支雄師。張俊利用諸統制官“各以職次高下,輪替入見”的規定,命鄂州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王貴第一個來鎮江府的樞密府參見,趁機進行威逼利誘。張俊之所以選擇王貴,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王貴現在是岳家軍的統帥;第二,王貴曾在潁昌之戰中一度怯戰,差點被岳飛斬首,因眾將求情,方才得免;第三,王貴部卒因竊取民家蘆筏,被岳飛處以一百軍棍。張俊認為王貴對岳飛一定心懷怨恨,容易利用。然而,令張俊失望的是,王貴並不服從。不僅如此,他還對張俊說道:“相公為大將,寧免以賞罰用人,苟以為怨,將不勝其怨矣!”意思是說,岳飛賞罰分明,我觸犯軍法,理應遭罰,並沒有什麼可怨恨的。張俊見王貴不肯就範,就以王貴家的陰私進行脅持,王貴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被迫屈從。

    岳飛下獄後,秦檜和張俊對王貴仍不放心,說他與張憲共同接受岳飛策動謀反的書信,後來被他燒掉了。王貴知道秦檜和張俊對他心懷不軌,自知處境兇險,為了活命,他選擇引疾辭職。宋高宗心神心會,任命王貴添差福建路馬、步軍副都總管,並授予侍衛親軍步軍副都指揮使的虛銜,被剝離出軍隊。宋高宗對王貴的評價很高,說道:“典禁旅之嚴,內則資其扈衛;總兵符之重,外則薄其威名。兼此異恩,屬吾驍將。”

    紹興二十三年八月,王貴病死。

    紹興二十八年,宋高宗追贈王貴寧國軍節度使。

  • 6 # 燭影斧聲

    岳家軍其實沒有明確的二把手,因為有幾位大將身份地位差不多。不過我不認可岳雲是二把手的說法,岳雲功勞多,但地位和資歷都遠遠不夠,岳家軍雖然叫岳家軍,但不是岳飛的私人部隊,沒有子承父業這一說。

    個人認為結合多方面來看,稱得上二把手的候選人有三位,心腹大將張憲、左膀右臂王貴和德高望重的牛皋。

    張憲

    張憲可以說是岳飛的頭號心腹大將,驍勇果敢,頗知兵法,乃大將之才,年少從軍一直追隨岳飛,官至前軍統制。

    在多年戰爭中,岳飛因各種原因幾次離開或上表請求離開軍隊,而代為執掌岳家軍的就是張憲(或者張憲和王貴一同),可見岳飛對其能力的肯定和信任。

    張憲戎馬一生,破曹成,復陳州,戰順昌……屢立大功,累遷閬州觀察使、御關軍統制、宣撫司副都統。順便提一句,歷史上著名的“百人斬”之一楊再興,就是被張憲統軍擊敗並生擒的,而“贏官人”岳雲最初從軍時,也是在張憲部從底層做起。

    張憲比岳飛更先被捕,當時趙構有意對付岳飛,秦檜代為謀劃,與岳飛同為“中興四將”的張俊主動依附秦檜,同時秘密抓捕張憲。

    當時一眾奸黨想以張憲為突破口,以此引出岳飛,於是稱接到舉報,說岳雲寫信給留在部隊的張憲,讓張憲謊報金人來犯,然後上表朝廷,讓岳飛迎敵,以此達到重掌兵權,聚眾謀反的目的。

    誰成想張憲鐵骨錚錚,被打得體無完膚,也不肯自誣,更不肯構陷岳飛。

    最終,岳飛於大理寺遇害,張憲與岳雲也被問斬。所以,岳飛死時,張憲已經在獄中被害得奄奄一息,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對得起良心,不被屈打成招。

    王貴

    王貴與張憲並稱岳飛的左右手,他是岳飛的同鄉發小,就資歷來說還勝過張憲。

    王貴南征北戰多年,戰功無數,位高權重,在岳飛最後一次被調離後,岳家軍就是由王貴統領。可是這樣一個人物,最後卻並不光彩,甚至晚節不保,參與了構陷岳飛。

    當時的情況是,由於張憲不開口,所以張俊很難為其定罪,這時岳家軍的王俊、姚政、傅選、龐榮主動依附秦檜,為其提供了“有利證據”,其實說是證據,無非就是秦檜想要什麼就說什麼,並沒有真憑實據,只有幾個人的指證。

    這四個人雖然是岳家軍大將,但是人微言輕,即便真的謀反,也不會讓他們知道,於是秦檜盯上了曾經差點因為怯戰被岳飛處死的王貴。

    剛開始王貴一口回絕,他生平最敬重岳飛,覺得為帥者如此做無可厚非,過在自己不在岳飛。氣得秦檜七竅生煙,利誘不成於是改成了威逼。

    王貴可沒有張憲那樣的錚錚鐵骨,不然當初也就不會怯戰了。在身家性命受到威脅,甚至有可能被用來“取代”張憲成為打擊物件的恐嚇下,王貴妥協了。

    不過歷史沒有記載王貴到底說了什麼,只知道王俊等人的檢舉材料被署名王貴,遞交上去。

    王貴對於構陷岳飛一事始終心懷愧疚,岳飛死後更是寢食難安,於是稱病辭官。

    牛皋

    牛皋與張憲、王貴最大的不同在於他並非岳飛的嫡系,他是後併入岳家軍的。

    牛皋年輕時極為勇武,自己招募義軍抗金,後來趙構整合抗金力量,牛皋也成為了正式的朝廷編制,多次率軍征戰立下功勳。之後奉命率部併入岳家軍。

    牛皋一生致力於抗金,即便岳飛死後依舊如此,而且始終對岳飛之死憂憤難平,為秦檜所忌,最終中毒身亡。

    大權在握的幾位將領面對岳飛之死態度大相徑庭,是非對錯,只能留給時間去評判了。

  • 7 # 太行東

    歷史和小說是有差距的。歷史記載岳飛傳看的人少些,可看說岳全傳的小說評書幾乎家喻戶曉。按小說評書講岳飛去京後帶走岳雲,張憲,軍中是施全代理,後岳家軍解散,去了太行山做了八字軍的首領。後施全去杭州刺殺秦檜未成,被殺。太行八字軍首領由牛皋接任。

    小說評書講岳飛,岳雲,張憲死於風波亭,岳飛死前高呼: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描寫出了景物鮮奇,你怎樣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