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4
回覆列表
  • 1 # 比禾觀史

    正史中,三國真實的兵力如何?

    因為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認為三國三方的兵力是很多很多的。比如赤壁之戰,羅貫中描寫曹操共有83萬大軍屯兵赤壁。但真實是這樣的嗎?又有多少水分呢?

    我們就以那幾場重要的戰役為例子,來看一看、分析分析,真實的三國曆史上的兵力到底有多少。

    討伐董卓

    討伐董卓的諸侯一共有十八路,按勢力大的兵力估計有2萬人左右,勢力小的諸侯也就4,5千人,那麼諸侯聯軍總兵力差不多也就20萬左右。

    而董卓方估計在15萬人左右。

    官渡之戰

    袁紹:袁紹方總兵力在11萬左右,而三國演義中稱袁紹有70萬大軍;

    曹操:曹操方總兵力才8000左右,不滿一萬;三國演義中稱曹操7,8萬人;

    赤壁之戰

    孫劉聯軍:水軍加陸軍一共5萬人左右,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兩個軍吧,一個兵團都算不上;

    曹操:曹軍20餘萬,相當於一個半兵團,曹操相當於兵團司令,而三國演義中則誇張的稱曹軍有80餘萬人。施耐庵的節操呢。

    夷陵之戰

    蜀漢:劉備軍約4萬人,加上五溪蠻夷約一萬,總共5萬人多一點;很明顯比三國演義中寫的少得多得多,那可是號稱800裡連營啊;

    東吳:差不多也是5萬人,看起來和蜀漢旗鼓相當;

    透過上面幾大戰役的參戰人數,可以看出正史中軍隊人數規模其實是比較小的,與春秋戰國相比少,與近現代更是少得可憐,歸根結底是由於三國連年戰亂,民生凋敝,哪有那麼多青壯勞動力和物資資源來養那麼多軍隊呢?

  • 2 # 石頭說歷史

    封建政權擁有的兵力和人口數量呈正相關,也就是控制的人口數量越多,擁有的兵力也越多。

    據《三國志》記載,蜀漢滅亡時共有“戶數二十八萬、民數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人口94萬,兵力十萬多一點。東吳滅亡時共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人口230萬,兵力23萬。

    可見蜀漢和東吳的兵力與人口數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10的水平,也就是10個老百姓養活1個兵,這也基本符合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一旦超過這個比例,百姓將不堪重負,封建政權就有隨時崩潰的危險。

    曹魏的體量就比蜀漢和東吳要強大許多了。263年(曹魏滅亡的前一年),曹魏有人口430多萬,用1:10的比例換算,曹魏擁有兵力為43萬左右。所以正史中,三國末期的真實兵力為:蜀漢10萬+東吳23萬+曹魏43萬,大約80萬左右。如果是三國鼎盛時期的話,各國的兵力可能會再多一些,但我估計不會超過100萬(加上公孫淵的燕國),這已經是極限了。

    各國的兵力數字也就決定了當時的戰爭規模。

    蜀漢的極限兵力約為15萬左右,可以推算出用於主動出擊的兵力大概為5萬,這也基本符合歷史記載中的數字。如諸葛亮北伐時“步卒數萬,長驅祁山”,司馬懿“乃部勒兵馬步騎五萬拒亮”。姜維被費禕限制時“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費禕死後,姜維“將數萬人”進攻隴西。可見蜀漢和曹魏之間的戰爭規模基本在5-10萬左右(雙方總兵力)。

    曹魏滅蜀之戰是雙方規模最大的戰爭,曹魏動用兵力18萬,蜀漢舉全國之力對抗,雙方投入兵力近30萬。

    東吳和曹魏之間的場面就比蜀漢要強多了。石亭之戰,曹魏投入10萬人,東吳投入9萬人。孫權病逝後,曹魏發兵15萬分三路南征東吳,其中司馬昭督軍7萬進攻東興,被諸葛誕的4萬人擊潰。可見雙方的戰爭規模基本是10萬+起步的。而曹魏為了強化魏吳邊境之間的防禦,則在淮南一線常年駐紮十多萬人屯田。

    而三國時期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場戰役則是曹魏的一場內戰。257年,曹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以淮南軍15萬人反抗司馬昭,東吳則派出10多萬人為援軍,司馬昭動用26萬人平叛,總投入兵力超過50萬。

  • 3 # 當代曹植

    官渡之戰的雙方兵力比,絕對不會是十倍那樣懸殊。

    曹軍四萬對袁軍六萬,袁軍號稱十萬。

    蜀滅亡時,戶數是28萬,人口是94萬,將士10.2萬,其中常備軍三萬。

    吳亡時,戶數是53萬,人口是230萬,兵力23萬,其中常備軍五萬。

    魏平蜀時,魏國戶數66.3萬,人口是443.3萬。兵力四十萬,其中常備軍八萬。

  • 4 # 史說新域

    對於三國時蜀漢到底有多少人口,史家歷來爭論不休,一直沒有定論,事實上,如果對各種說法進行互相比較,吸收合理成份,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蜀漢的人口峰值為529萬左右,戶數峰值為112萬左右,遠遠超過很多人認為的20萬戶、90萬人口!

    在作出估算之前,先要捋清以下幾點事實:

    1、《晉書·地理志》“劉備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其戶20萬,男女90萬口。”其實,章武元年的戶口數並非蜀國建國之初的全部人口,它僅相當於劉璋時以成都為中心的蜀郡人口。公元242年,魏國將軍朱照日推算蜀華人口戶數超過93萬,這一數字基本符合事實。公元263年劉禪降魏時的戶口數也不是蜀國戶口的全部,可能是蜀後主在位時,蜀漢政權真正能夠控制的以成都為中心的蜀郡人口。

    歷史學家王育民認為,三國散見於記載的戶口數字不同於兩漢,列入州縣版籍的僅是全部人口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不在編戶之內。漏報的人口有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世家豪族的蔭附戶口,是在籍編戶的好幾倍。據此,蜀國蔭附人口有40萬戶180餘萬口。

    第二種是兵戶和吏戶。兵家和吏家不屬於編戶,幷包括其家屬在內,每戶以4.39人計。據此蜀兵10.2萬合43.9萬口。吏四萬,以每戶五口計合20萬口。

    第三種是以屯田客轉變為州縣的編戶,到公元280年為止,這類人口占總人口67%。

    第四種是不在州縣編戶的少數民族佔州縣編戶的1/4。蜀國有5萬戶,睽諸史籍,蜀國的屯田客少於魏、吳兩國,但少數民族特別是南中地區所佔比重較大,但這兩者都難以定量。

    依照這一思路及其所給各類人口的比例,合計蜀華人口總數約為420萬。這種結果比前兩種高出許多,逐步接近蜀華人口實際,但其對蔭附人口估計過多,對由屯田客轉變為編戶的人口估計過高,使許多人難以接受。

    2、蜀國初年和亡國之前,地域大小有別。立國之初,僅佔有益州以成都為中心的部分地區。到公元262年已超過100萬平方里,僅次於吳國。包括今天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四省市的絕大部分,廣西的一小部分、隴東南地區、陝西的漢中。其中永昌郡還管轄有今天緬甸的部分地區,從而構成了蜀華人口生息繁衍的最大空間。

    3、蜀國所擁有的地方,自然條件優越,自東漢後期以來,很少發生戰亂和自然災害。東漢和三國初年的主要戰場,多在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中下游地區。蜀國平定南中,戰爭規模不小,但速戰速決,其消極影響,很快消失,併為南中地區的人口發展創造了條件。蜀國中後期,在魏、蜀交界地區有過一些戰事,幾乎都是區域性戰爭,破壞不大,比起魏、吳兩國,蜀國還算太平。這都有利於人口的增長。

    4、蜀漢初年人口總數大概只有東漢後期相應地區的60%,從東漢人口的高峰降到東漢三國間的人口谷底,人口減少60%以上。考慮到這一時期益州戰亂較少,這一時期蜀郡人口,戶數由30萬下降為20萬戶,下降33%;人口由135萬下降到90萬,也下降了33%。參照這一事實,我們認為東漢末年益州地區人口大約減少了40%。

    5、蜀漢建國後期人口大概以每年5‰的速度遞增。許多學者不同意蜀漢人口以8‰的速度遞增的說法,認為其過高。但蜀國幾十年間基本上政局穩定,生產發展,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人口的增長速度也不會太低,將其定在5‰比較合適。

    明白以上幾點,我們就可以估算蜀華人口了。東漢後期與蜀漢相應的地區有戶152萬,口724萬,到東漢末年下降了40%。三國初年,蜀國有戶91.2萬,口434.4萬,這就是蜀華人口發展的起點。

    蜀國建立後,在上述基礎上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到蜀漢延熙五年(242年),二十一年後蜀華人口增至101.27萬戶,479.2萬人。這個數字與朱照日的推算基本吻合。

    在上述基礎數上繼續以5‰速度遞增到公元263年,蜀國有戶數112.45萬、人口529萬。這大概就是蜀華人口的峰值。

  • 5 # 江湖名號百曉生

    正史中,三國真實的兵力如何?

    歷史上三國各自真實兵力是多少。

    這是 根據《三國志》等史書整理出的一些 資料:

    魏國:戶數103 萬 人口443萬 兵員60萬

    蜀國:戶數28萬 人口94萬 兵員10.2萬

    吳國:戶數52.3萬 人口230萬 兵員23萬

    在真實的歷史中,三國時期的兵力情況和戰爭規模怎麼樣?

    三國時期的兵力和戰爭規模,遠遠沒有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演義》描述的那麼多,三個國家的總體兵力在一百萬左右,而作戰中投入的兵力一般最多不過幾十萬。

    愛好歷史的小夥伴們一定不會錯過東漢末年,三國那段。

    那段可謂風雲變幻、精妙絕倫,不僅是歷史情節讓人如痴如醉,更是裡面的歷史人物,讓人著迷。

    有個性鮮明的張飛,張牙舞爪的;也有以“忠義”著稱的關羽,在整個三國中人緣最好;還有煮酒論英雄的曹操,可惜被人稱為曹阿瞞;另外,還有鞠躬盡瘁的諸葛亮,一生對蜀漢兢兢業業。

    除了這兩部分外,吸引人的是一次次的交兵、戰役,其中比較大的有三大戰役,比如袁紹與曹操之間的官渡之戰,曹操試圖統一天下的赤壁之戰,劉備跟東吳發動的夷陵之戰。

    人們總在好奇,在這些期間裡,三國總體兵力多少,交戰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參加戰鬥。

    據史料記載,三國初年,總的人口大約兩千萬,之所以這樣少,是因為連年的戰爭、天災、人禍。

    百姓民不聊生,痛苦不堪。按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來講,戰爭引發農業產量衰減,十多個老百姓除卻免役、給地主交糧外,正好供給一個士兵,這樣計算下來,魏蜀吳三個國家總體兵力在一百萬左右。

    這可以從《三國志》中進一步得到驗證,據載,當年蜀漢滅亡的時候,國家還有十萬兵力,而東吳滅亡的時候還有二十三萬兵力,曹魏兵力最多的時候有七十多萬,三者加起來,資料正好吻合。

    總體兵力一百多萬,每次參加戰鬥的肯定要小於這個數字,只是存在大與小的區別,總體而言,一般最多的話不會超過幾十萬。

  • 6 # 玄鋒夜話

    古代生產力低,兵民的界限很模糊,很有可能昨天還在種地,今天發把短刀就打仗去了。而且,後勤運力低,一旦戰線較長,後勤人員數目得是作戰人員的五到十倍。而後勤人員到底算兵還是算民伕就全看怎麼統計了。

    而歷史由勝利者書寫,勝利方寫史之人一般都會千方百計誇大敵人數目,縮減自己的部隊的數目,以顯己方以少勝多,英明神武。所以中國歷史上出現的以少數兵力擊敗十倍甚至幾十上百倍兵力的對手的情況,無非就是自己只算戰鬥員,甚至只算精銳戰鬥員。而敵人什麼都算上(中國寫史人睜著眼瞎吹的情況較少,不象西南某國,歷史上動不動幾億人打來打去)。

    比如在三國時期赤壁之戰,演義裡說周瑜三萬破八十三萬。考慮到上文所說因素估算下,周瑜三萬估計實打實,而曹軍數目恐怕就得除以五至十了。算出來曹軍戰鬥員應該最多是十六七萬,最少甚至可能只有八萬多人。這樣的數目應該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雖然孫劉聯軍仍舊是以少勝多,但這勝仗打得也沒那麼玄乎,只是擊敗了自己本身二到四倍的敵人。

    中國歷史上其他人數懸殊過大的戰爭,基本上也可以此類推。

  • 7 # 圖影觀史

    正史後漢書記載,漢順帝時期全國共有郡國105個。此後因胡人侵擾,失去上郡、雲中、五原、定襄、朔方五郡,張掖屬國下落不明,尚餘99郡國。

    順帝時期人口約為4900萬,到了三國中後期人口:魏 440—450萬 蜀90—100萬,吳230萬。其中蜀國以百萬人口長期維持不足20萬的軍隊。

    而在三國時期最大規模戰役—淮南三叛最後一次平定諸葛誕戰役中,雙方軍馬雲集,近60萬人(其中司馬氏兵力近30萬,諸葛叛軍十五萬,東吳援軍十餘萬)這是後期三國的大致情況。

    人口:據《三國志》記載,蜀國滅亡時,口數為94萬,吳國滅亡時,口數為230萬。 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魏滅蜀前,口數約443萬。

    兵力: 據《三國志》記載,蜀國滅亡時全國士兵10.2萬人,吳國滅亡時全國士兵23萬人。魏國不明,據《晉書》司馬昭所言淮南叛亂時全國兵力50萬。 據《三國志》記載,李傕、郭汜鼎盛時擁兵10餘萬人,袁紹擁兵數十萬人,劉表擁兵10餘萬人。

  • 8 # 不沉的經遠

    正史裡不像演義那樣動輒兵力幾十萬,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期,幾千、上萬的就已經是規模不小的戰鬥,即使到了三國時期的滅國之戰,也不過10幾、20萬的樣子。

    劉備去徐州救陶謙時,手下不過千餘人馬,已經是一個小軍閥了,不過只能依附於大軍閥混日子,陶謙又給了4000兵馬給劉備,就有了割據地盤的實力。

    同時期發生的呂布和曹操的袞州爭奪戰,雙方的機動兵力也不太多,雙方最後一次野戰,呂布和陳宮不過帶了萬餘人馬,而曹操兵力更少,所以以伏兵擊敗呂布。

    荊州劉表和江東的孫權關係不和,雙方經常開打,黃祖曾經派鄧龍率兵數千人進攻柴桑,被周瑜擊敗。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佔據一個州的軍閥,能拉出來打的部隊也不會太多,萬把幾千人規模的戰鬥才是常態。

    至於大一點的軍閥,比如佔據了河北的袁紹,兵力就多點了,《三國志》裡記載袁紹擊敗公孫瓚以後,“兼四州之地,眾十餘萬”,有10多萬軍隊在當時已經屬於巨無霸級別了。

    即使到了三國時期的滅國之戰,雙方動員的部隊數量不過1、20萬,像魏國滅蜀之戰,出動了鍾會十餘萬大軍、鄧艾部三萬、諸葛緒部三萬,合計約16萬人,而蜀軍全國兵力不過10萬多人。滅吳之戰,魏軍也不過動用了20萬大軍。

    整個三國時期動員兵力最大的一次戰爭,是司馬昭平息諸葛誕淮南之叛。諸葛誕率淮南、淮北屯田官兵十多萬加揚州招募計程車兵四五萬人造反,東吳派遣全懌等人率三萬大軍來協助作戰,司馬昭督軍二十六萬平叛,後期吳將朱異還帶兵來增援,雙方交戰兵力接近50萬,也比《三國演義》裡的兵力少的多,更符合歷史的現實。

  • 9 # 蘭臺

    反對所有認為蜀漢和東吳人口相加只有魏華人口一半的說法,這完全是胡說八道。

    事實上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有學者統計過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華人口,這就是1934年出版的《三國食貨志》,作者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陶元珍先生。

    關於陶先生這本學術著作的評價,普遍認為陶先生“用無可辯駁的史料,讓我們接觸真實的三國。”

    根據陶先生統計,魏蜀吳三華人口大概是這麼一個情況:

    魏華人口:4432881

    蜀漢人口:940010

    吳華人口:2299990

    從陶先生統計來看,吳華人口大約有魏國的1/2、蜀漢人口是魏國的1/4;雖然差距明顯,但是絕對不是什麼蜀漢與東吳人口相加只有魏華人口一半這麼離譜的說法。

    當然,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按照三國史料把魏蜀吳三華人口相加,魏蜀吳三華人口才767萬左右。

    這和王育民先生估算的3800萬以及葛劍雄先生估算的2200—3000萬有很大的差距。

    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不是史料的錯,也不是王育民和葛劍雄先生算錯了。

    史料上767萬是指的魏蜀吳三國國家可以控制的人口,而王育民和葛劍雄兩位先生估算的是算上被三國世家大族隱匿的人口以及歸屬於世家大族奴僕的人口,算得是三國時期人口總數。

    這裡我可以簡單舉一個例子,就是蜀漢人口問題。

    蜀漢亡國時《蜀記》記載:“炎興元年(263年),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但是這個資料其實在邏輯上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為劉備還沒沒有平定南中時蜀漢人口就已經達到90多萬了,結果幾十年時間下來,蜀漢人口完全沒有增長,這完全不現實。

    《華陽國志》則提供了一個線索,就是魏國滅蜀漢後,把蜀漢重臣廖化、諸葛顯、宗預以及他們這三家的三萬戶田客都從四川遷移到山西和陝西,“魏鹹熙元年內移蜀之大臣宗預廖化及諸葛顯等並三萬家於河東及關中,復二十年田租。”

    而在三國以及後面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的田客通常都不計算進朝廷“編戶齊民”裡的,以蜀漢這個例子就可以知道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有世家豪族隱匿了大量人口。

    至於三國時期魏蜀吳各自有多少軍隊,還是根據陶元珍先生的《三國食貨志》統計:

    魏國總兵力50萬人。

    吳國總兵力23萬人。

    蜀漢總兵力102000人。

    嚴格來說,根據王育民和葛劍雄兩位先生估算的三國時期總人口論的話,三國時期軍民比例大概在1:10或者1:15之間,從這個比例看,魏蜀吳三國都說不上“窮兵黷武”。

    但是如果以官方能掌握的人口計算,魏蜀吳三國都面臨“人力資源枯竭”的情況,軍民比例1:5,這是非常驚人的比例。

  • 10 # springswallow

    正史中,三國真實的兵力如何? 可以參考後漢書、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鑑綜合得出結果。

    關於三國時期的兵力,陶元珍在《三國食貨志》中已經有簡略的論述,他稱:“魏之將土,極盛時當不下六七十萬人;蜀之將士,極盛時當不下十數萬人;吳之將士,極盛時當不下三十萬人”。

    兵民的比列也是可以大概知道的。《三國食貨志》說:“魏元帝時,魏蜀之戶數合計口數合計,尚不過五百數十萬”,而當時魏全國的兵力是六、七十萬,基本是八個老百姓就要養活一個士兵,這還不包括皇族、官員、國家機構、日常用度的開支等等。不但魏是如此比例,蜀漢也是如此,〈通典-食貨七〉記載:後主蜀漢後主炎興元年,蜀漢人口94萬,兵力是十餘萬,也是八、九個老百姓供一個士兵。吳國亦是如此,吳主皓天紀四年,吳有人口200萬,而吳國滅亡後的兵力時二十三萬人。也是這個9:1的比例。但這是國家正常情況下的,因為三國時期雖然中國還是分裂,但三國均是國家機器,其運做已經基本合理化,部隊和勞動力的分配比較平衡,但漢末群雄基本是橫徵暴斂,後期還好點,前期的拉壯丁是家常便飯,要知道曹操在建安二十四年左右,為了應付蜀、吳的輪番出擊,還在強行徵兵,結果發生侯音叛亂,建安初年估計情況更嚴重。所以漢末兵民比例基本保持在七、八比一的比例。要知道八比一已經是個相當高的比例了,七比一的就意味著,青壯年男子基本在民間消失,大部分都出現在部隊中了!這還不考慮家屬隨軍和強徵女子隨軍的情況。漢末,史書上多出現動輒“十萬”“百萬”的字樣,實際是有浮誇,或是流民,非純粹軍隊。而“甲兵”也未必是真正招募到部隊中服役,有“預備役”的性質。

    漢桓帝、永壽三年(一五七),中國戶口數達千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戶,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口……至晉武帝太康元年(二八○),則降至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戶,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口。人口減少達四千多萬人!要知道這還是在三國末年人口大增長之後的結果,中間人口的減少可以用“驚人”來形容!而這麼大人口減少主要就是在漢獻帝時期。對於這一點,《三國食貨志》列舉了四條歷史記載說明問題:後漢書仲長統傳載昌言理亂篇:「漢二百年而遭王莽之亂,計其殘夷滅亡之數,又復倍乎秦項矣,呂及今曰,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此則又甚於亡新之時也。」 更一步的分析表明:若以亡蜀的人口數計算,當年蜀亡時約九十四萬口,魏則有四百四十三萬口,再以吞吳的人口數計算,吳亡時約二百三十萬口。考慮三國時期屢年戰爭,人口死亡、逃亡、隱匿的數字是相當高的情況,反推建安年間,全華人口最多七百萬左右,部隊八、九十萬(其中能有一半是“精卒”都值得懷疑)。

    這樣推算史書上記載的三國著名大戰實際兵力如下: 官渡之戰,曹操三四萬,袁紹“眾十餘萬”; 赤壁之戰,曹操十五六萬,孫權五萬,劉備一兩萬.《三國志》記載詳細; 夷陵之戰, 陸遜統率的吳國抗蜀軍:兵力5萬。

    (《資治通鑑》、《三國志吳主傳》、《陸遜傳》均有記載);蜀軍的總兵力在7.2萬左右(不包括趙雲軍),其中在夷陵地區作戰的有5.9萬人。戰敗後,劉備退回永安有2.3萬兵防守。 六出祁山,每次都不超過五萬人。 三國志中找不到七擒孟獲的內容。“七擒七縱”的最早由來是《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另外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也有簡要的記載。但《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及當時率軍首領《三國志·蜀志》卷十三《李恢·呂凱傳》均沒有直接記載。而北宋的《資治通鑑》則提到:孟獲被“七擒七縱,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顯然是採納了《華陽國志》的記載。究竟是陳壽以後的史學家發現了新資料,彌補了《三國志》的不足,還是他們僅僅根據傳說而記入史冊的,有待史學家進一步深究。

  • 11 # 棍哥觀史

    任何時代的人口規律都是和平年代人口眾多,戰亂年代人口驟低,東漢最繁榮的時期全華人口數量在五千六百萬左右,而三國時期即公元260年到280年之間,在冊人口總和只有七百六十萬左右,據史學家推斷,加上流民、黑戶的話,人口總數將近一千萬。人口決定兵力,如果按照十人募一兵來推算,三國時期兵力總和也不超過一百萬。

    人口資源爭奪

    三國亂世,人口是最重要的資源,人口意味著生產力、募兵量,也是綜合國力最基本的支撐,因此在三國時期,嚐嚐會有搶奪人口,官方組織大規模人口遷徙的事例,當然,如若戰有不了人口資源,又不能讓人口流入敵對勢力,那麼屠殺就成了最直接有效的辦法。

    劉備曾寧願被曹操追擊,也要帶走荊州十萬民眾,這並非所謂的仁義,而是想要帶走這些可再生資源;曹操平定漢中之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遷徙漢中人口至長安;孫權攻打黃祖也搶奪了江夏數萬人口至江東。

    但曹操攻打陶謙之際,呂布襲擊其後方,曹操打下徐州後,屠城數萬人口,作為政治家,如果是為父報仇就殺掉數萬人也太沒有政治頭腦,其內在原因是徐州一時不得佔有,那麼人口也不能送給劉備撿便宜,曹操屠城後將屍體全部推進江中,史載“江水為之不流”。

    而在三國時期,諸侯對於少數民族的態度也頗為友好,打歸打,但還是以安撫為主,一方面是沒那麼多精力,另一方面也想爭取少數民族的人口用以充實勞動力和兵力,如曹魏徵伐三郡烏丸後遷徙鮮卑人入河北,孫吳征服山越後遷徙至吳地,蜀漢征服南中地區後遷徙人口至成都平原。

    三足鼎立之兵力比例

    當三足鼎立形成之後,雖仍是分裂時期,但此諸侯混戰時要穩定很多,蜀國在冊人口約九十四萬人,吳國在冊約二百三十萬人,魏國在冊約四百四十萬人。如果按照十人募一兵推算,蜀國總兵力在十萬左右,吳國在二十萬左右,魏國在四十五萬左右。

    因此,演義中動則號稱七八十萬大軍的戰役均為誇大的說法。實際上三足鼎立時期最大規模的戰爭投入兵力為赤壁之戰曹操方面的十五萬左右。而夷陵之戰蜀國全國只有九十多萬人,就更不可能投入七十萬大軍伐吳了,根據史料推算,劉備實際投入的兵力在七萬人左右,投入夷陵戰區的約五至六萬人,戰敗退回白帝城的兵力約兩萬人,因此,劉備一戰幾乎損失了全國兵力的一半,所以說大傷蜀國元氣。

  • 12 # 南方鵬

    三國時期的國民經濟和民眾生活遠比小說中殘酷,三國演義等小說在描寫每一場戰事,便動不動說一方參戰幾十萬,如赤壁之戰曹軍上百萬,夷陵之戰劉備方七十萬,連一些史上算不上大戰役的漢中之戰,濡須之戰等,也是十幾萬、幾十萬的投入,這是誇大其詞並嚴重與史實不符,現在看三國小說故事讓人熱血沸騰,如果生在三國時代成為普通百姓,可能哭都來不及,從黃巾之亂到三國初至統一各國的連場大戰,民眾役使嚴重,死傷枕籍。論各時期的兵力,也是一蟹不如一蟹。

    事實上,官渡之戰袁紹大約有三十萬兵力,曹操大約二十萬。219年襄樊戰役,關羽軍含防守兵總計四萬多,曹仁軍一萬多,于禁援軍三萬,徐晃援軍二萬。江東偷襲軍約三萬。打到263年鍾會鄧艾滅蜀,蜀國總兵力約十萬多一點,曹魏總兵力五十萬,其中鄧艾軍三萬,鍾會軍十一萬,諸葛緒三萬。280年晉滅吳,西晉總兵力五十五萬,江東二十三萬,伐吳軍共二十萬。而在漢桓帝時,全國戶口數達一千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戶,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口,至晉武帝時,全國有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戶,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口,人口減少多達四千萬人。

  • 13 # 歷史時燒錄

    一部《三國演義》道盡多少悲歡與離合,豪情與壯志。若沒有羅貫中,三國時期也會同其他的時期一樣,成過往人煙,羅貫中為時代正名,使人人知三國,人人品三國。而因此我們對三國的瞭解大多數是根據《三國演義》,現實跟小說往往有些出入,其中實際兵力就是一點。

    三國真實兵力對比

    大家都知道三國時期,魏國最強,其次吳國,最後蜀國,真實的歷史中也確實如此,根據當時的生產力與國情推斷,魏國:總兵力在40-45萬左右;吳:總兵力在20-25萬左右;蜀:總兵力在10-13萬左右。這是三國的實際總兵力,吳蜀相加總兵力也在40萬左右,正好能夠和魏國形成對峙之勢。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袁紹與曹操之間的一場決戰,最後曹操大勝,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在《三國演義》之中官渡之戰是曹操七萬大軍對戰袁紹的四十萬大軍,但是當時真是的兵力對比是曹操兩萬人對戰袁紹十萬人左右,確切的說袁紹有10~12萬人馬,這在《三國志》、《資治通鑑》中有較為明確的記載。,雙方兵力對比是2萬vs10萬。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曹操統一北方,繼而征戰南方的第一站,若此戰勝了,曹操定能統一天下,結果是曹操大敗,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曹操有雄兵83萬,號稱百萬,但是真實情況是曹操帶兵15萬,在荊州又招降6萬,實際共21萬;孫權出兵三萬,劉備有一萬多人,所以孫劉建軍有將近五萬人,兵力對比是5萬vs21萬。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是一場復仇之戰,關羽失荊州並且身死,劉備大怒,不顧三分天下的局勢帶兵討吳,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至此蜀國實力大損。《三國演義》中,夷陵之戰是劉備率軍20萬,對戰東吳的7萬。但是實際上雙方兵力相差不是很多,劉備親自帶兵4萬,再加上西南一些部落支援有一萬人左右,所以劉備共5萬。而東吳也是5萬左右,實際相差不大,總兵力對比5萬vs5萬。

    以上是三國時期各個勢力的真實總兵力情況和各大戰役雙方真實投入兵力情況。並沒有小說裡那麼誇張,動則數十萬大軍,百萬雄師。但是三國時期能人輩出,各種陰謀陽謀,詭計明計交雜,實屬精彩。

  • 14 # 西府趙王爺

    中國古代對於軍隊描述歷來都有誇大之嫌疑,動輒十萬數十萬,幾萬人的戰鬥那都只是小規模,不值一提。而《三國演義》本來就是小說,自然在這方面更加誇大。

    曹操在赤壁之戰號稱八十萬大軍,實際作戰兵力能有八十萬?別說是人口凋零的三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超朝代你能組織八十萬大軍都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要知道軍隊裡面不全是作戰人員,還有伙伕輜重什麼的,那你說號稱五萬人實際作戰人員能有多少?有個兩萬就不錯了。

    農耕社會1000萬人口, 在古代是出不了200萬軍隊的,完全不用從事生產了嗎? 1000萬的青壯年也就是200萬再多一點而已。參照物可看三國時蜀國,最高記錄也不過百萬,出兵員十萬,這個百萬人口,還有大量沒有記錄的。

    所以實際人口出兵比例是低於10%,只有遊牧民族,軍民不分,出兵比例可以比較高。 從人口算,歷經黃巾戰亂跟軍閥混戰,曹操袁紹佔據的中原地區人口大量減少,到官渡之戰之時,二人佔據的八州人口不足1700萬。官渡雙方投入兵力是袁紹12萬加2萬多後勤加1萬餘水軍,曹操5萬,在官渡之戰中,跟袁紹對持的不足2萬,演義成了70萬對7萬,誇張多了。

    官渡之戰後,天下經歷了多次瘟疫,全華人口也不過在2400萬上下,曹操依託水路運輸糧草後勤,水陸軍總共23萬到30萬之間,號稱83萬。

    孫劉聯軍5萬到6萬,大致符合歷史。夷陵會戰備7.2萬正面,4萬預備隊,3萬後勤,呼傾蜀漢國力兵,孫權傾國也不過6萬多,演義成了70萬對15萬,誇張多了。

    到了諸葛亮執政初期,當時全華人口歷經戰亂瘟疫,是三國最低點,官方人口加起來是700萬,加上逃戶、隱戶、部曲、軍屯、少數民族等等,整個三國大約2000萬人。

    蜀漢人口官方94萬,民11萬,兵4萬吏,實際可能在500萬到560萬之間。諸葛亮北伐5次,沒有演義的35萬那麼多,但是後勤有流馬牛加船運,還有漢中的駐軍,北伐人數應該也不能太少。預估最多15萬最少不下6萬。

    那麼那些數千破幾萬,以少勝多,以一敵百的戰例都是假的嗎?也不能這樣講!

    其實以三國當時的情況,許多士兵參軍就是為了吃飽飯,甚至於是被迫拉的壯丁。所以隊伍的追求和士兵追求是不同的:五萬人與五百人戰鬥。假如己方損失五十人,對方五百人全倒。那麼從隊伍角度說,雖然損失了一些人馬,但仍然是勝利,這是隊伍角度的勝利,肯定不是那死去的五十個士兵所追求的。

    士兵追求很簡單,活命,五萬人死了49999都無所謂,自己能活下來就是勝利。

    區分開隊伍和單兵的不同追求,再來看:50000人對500人,感覺優勢巨大,但這是隊伍角度的優勢。從單兵角度,每個士兵怎麼認為?首先,以當時的冷兵器集團作戰模式來說,除了統帥情報相對靈光一些外,士兵本身是不知道己方和敵方各有多少人的。無論是五百還是五萬,每個士兵看見的都是眼前這幾十個人。

    其次,從單兵角度來說,不講戰法陣型的話,即便己方人數佔優,實際打起來也還是敵我兩個士兵一對一對砍,不是你這邊人多就一定有隊友來幫你二打一的。 同樣,對方人少,也未必就不會出現對方兩個人來砍你一個人的情況。具體可以參照“斯巴達300勇士”

    所以,雖然總人數佔優,隊伍總體實力佔優,但是士兵本身在心理上是未必有優勢。那麼心理優勢重要嗎?心理優勢即士氣,也就是在你死我活的對決中相信自己能砍死對方而不是被對方砍死的信念,士氣加格鬥能力等於當時的單兵戰鬥力。冷兵器集團作戰,士氣因素遠比格鬥能力重要,所以,不是人多就能贏的。

    官渡之戰,曹操兩萬破十萬,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燒了烏巢糧倉,導致袁紹軍隊無心再戰,結果引發潰敗。

    事實上,只要士氣夠足,名將臨時招兵買馬短暫訓練後打敗一隻久經沙場的隊伍的例子比比皆是,當年鉅鹿之戰,項羽敗王離,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士氣。當然,話說回來,訓練有素的正規軍暴打號稱萬計的烏合之眾更沒什麼值得炫耀的了!

  • 15 # AL世界觀

    東漢末年分三國,自赤壁大戰之後,天下基本已成定局,只不過當時劉備的實力還非常弱小,在不久後只好取了同為漢室宗親劉璋的西川,由此北方歸曹魏,南方歸東吳,西川屬劉備,這樣的天下格局。接下來我會風別介紹此三國中的各國。

    1、曹魏

    嚴格意義上來講曹操完全有能力取代漢獻帝,不過為了自己的所謂的名聲選擇了繼續當自己的魏王,而一直到曹丕上位之後,漢獻帝被取代,東漢宣佈滅亡,這一出直接惹怒了劉備,當時劉備在蜀國當著漢中王其實日子過得也不錯,而他這一稱帝,自己必須要做出行動來才行。

    自己強行被戴上了蜀漢開國皇帝的帽子,從此之後他也是異常的膨脹,以至於敗在了東吳手裡。

    接著來說曹魏,曹魏自從建國後,兵力遠不如前,要知道曹操戰勝袁紹統一北方時,他手中的可用之兵有60萬,這也是曹魏兵力最鼎盛的時期,不夠這個國家一直都是實力最強悍的國家,就算是赤壁兵敗後,曹操不死無人敢對魏國打主意。關羽勉強可以算的上,不過這是沒有經過蜀漢朝廷同意的,所以研究歷史的學家對此事並不贊同,曹魏依舊是實力最強大的,巔峰實力55萬~60萬。

    2、東吳

    夷陵之戰大家都認為,劉備軍多,東吳兵少,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孫權帶領的軍隊大多都是非常驍勇的,曹操曾經評價:生子當如孫仲謀。並且東吳的兵馬一直沒有少過蜀漢,夷陵之戰不過是虛張聲勢,劉備只有8萬大軍,而陸遜有11萬。

    加上早期的屢戰屢勝,因此才有人會認為蜀漢的實力太強了,陸遜能夠打敗他真的是太不容易的,由此來承托出陸遜,但真的是這樣嗎?非也。東吳歷經三代,家底怎麼都比蜀漢厚,劉備在此戰中如果能勝利才是真正的厲害,因此我們可以推敲出,東吳的鼎盛時期兵力大致在20萬~25萬。

    3、蜀漢

    蜀漢的發家並非全部都是劉備的功勞,沒有劉璋的傻乎乎劉備那麼簡單就能取的了西川?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加上劉備投奔誰誰是死,讓天下人所唾棄,索性自己單幹,隊伍開始並不是很龐大。

    赤壁之戰周瑜將全部兵力投入到對抗曹操的時候,諸葛亮告訴趙雲、張飛去奪取荊州的幾座大城池,不久後將周瑜氣死。因此劉備才有機會去取西川,加上劉備大敗於吳國之後,八萬兵馬所剩無幾,但經過諸葛亮幾年的操勞,蜀漢北伐的時候依舊有十幾萬兵力。所以猜測蜀漢鼎盛兵力不過十幾萬。

  • 16 # 獨秀文苑

    三國時期,魏國的實力佔據著絕對的優勢,魏國的面積最大,天下大部分為魏國佔有而且又是中原地區,人口重多。而吳蜀兩國則處於南方邊緣地區,蜀國一直到滅亡的時候人口才不過百萬。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263年,蜀國有1082000人 ;魏國有4432881人 ;公元280年,吳國有2562000人 ,總計郡縣編戶人口為7672881人 。現代學者考慮到被世家門閥蔭庇的佃客、部曲還有屯戶、兵戶、吏戶、逃戶、漏戶、隱戶以及居於漢地的少數民族等等不納入戶口統計的人群,故認為三國末期約有3000萬人。

    總體來看,曹魏立國中原,地廣人多,在三國之中國力最強。曹魏的軍隊有陸軍、水軍兩個軍種,其中以陸軍為主,水軍為輔,陸軍中又分騎兵和步兵。

    其中數量最多的為步兵,戰鬥力最強的則為騎兵。曹操在赤壁之戰時,號稱80萬,顯系誇大之辭,但據當時的吳軍統帥周瑜的判斷,水陸步騎亦有20餘萬之眾,連同中原地區各地鎮守部隊,總兵力當在30萬人左右。

    劉備起兵時,僅有少量步騎兵,佔領徐州時得陶謙兵18萬,其後屢戰屢敗,所剩無幾。赤壁戰前,得到劉表一部軍隊,兵力有所增長。

    赤壁之戰後,收荊州降卒約數萬及廬江雷緒之數萬口,這時已有眾20餘萬,佔益州後,吞併了劉璋的軍隊,加上馬超等歸附的部隊,兵力大大增強。

    夷陵之戰失敗後,蜀漢的兵力驟減,經諸葛亮努力經營,至建興五年(227年)兵力才又增加。他上表劉禪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說明兵力已經充足。

    孫吳的軍隊,由水、陸軍組成。陸軍又有步兵和騎兵兩個兵種。由於孫吳地處東南沿海,北控長江中下游,轄區內又河湖縱橫,所以水軍是孫吳的主要軍種。

    孫策渡江南進時,兵力僅千人,佔領會稽後,得劉繇部曲3萬餘人。赤壁之戰時,已擁兵10餘萬,僅參加作戰的精兵即達3萬

  • 17 # 神經蛙讀書會

    說起三國時期的兵力,可以說是比較難以考證的,因為古人打仗都喜歡用虛數。然而一般進攻方為了虛張聲勢都會多報,而防守方為了安撫人心都會少報對方兵力,這就導致了不管以哪邊的資料作為標準都不準確,但是我們可以結合一下三國時期的人口和戰爭規模進行下推測。

    先來看一下三國時期的人口:

    《三國志·卷三十三》記載:

    禪又遣太常張峻、益州別駕汝超受節度,遣太僕蔣顯有命敕姜維。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

    因此公元263年,蜀國應該有人口1082000人。

    《後漢書·志十九》記載:

    景元四年,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

    減去蜀國的人口,公元263年,魏國應該有人口4432881人。

    《三國志·卷四十八》記載:

    濬收其圖籍,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後宮五千餘人。

    所以公元280年,吳國有人口2562000人。

    《通典·食貨七》記載:

    則當三國鼎峙之時,天下通計戶百四十七萬三千四百三十三,口七百六十七萬二千八百八十一,以奉三主,斯以勤矣。

    根據這幾段記載,可以明確知道三國時期人口大約為7672881人,蜀漢後期的兵力大致在十萬左右,孫吳後期的兵力在二十三萬左右。

    雖然曹魏的兵力並沒有得到統計,但是三國中曹魏勢力最大,兵力最強,至少要比兩國之和要高,否則怎麼頂得住蜀吳兩國的合攻,所以至少也有三十三萬左右。

    這是對於三國後期兵力的統計,那麼三國前期各大戰役的兵力又如何呢?

    1.官渡之戰

    《三國志·卷六》記載袁紹發兵有數十萬:

    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但是這裡的眾數十萬是虛數,不可採信,簡精卒十萬還是比較令人信服的。

    而《獻帝傳》又有記載袁紹採納了審配、郭圖“十圍五攻”的計策,那麼兵力至少五倍於曹操,那麼曹操應該就有兵力2萬。

    2.赤壁之戰

    《三國志·吳主傳》注引的《江表傳》裡記載有曹操曾寫給孫權的一封信:

    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從曹操號稱的兵力來看應該有80萬,但是根據三國時期的人口來看,這個數字過於龐大,不太可信。

    而《江表傳》裡另有記載周瑜的話則比較可信:

    瑜請見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華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原將軍勿慮。”

    因此曹操的兵力應該在20多萬,而孫劉聯軍的兵力在5萬左右。

    3.夷陵之戰

    《三國志·陸遜傳》記載:

    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因此孫吳的兵力在五萬左右。

    至於蜀漢的兵力並沒有明確說明,但是蜀軍幾乎全軍覆沒,而《傅子》則有記載

    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

    如此看來,蜀軍應該在八九萬左右。

    綜上,便是我對於三國時期實際兵力的統計,看起來還是跟演義和傳說當中的兵力有比較大的出入的,因此我們看歷史不能單單道聽途說,還得自己仔細考據才能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重男輕女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