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河邊

    我剛開始讀書時,都是在以旁觀者的身份在看在想。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把自己帶進去了,估計那是在產生共鳴的那一刻就已經帶入了。

  • 2 # 一生有艾

    #閱讀# #文化生活#

    這個沒什麼硬性要求,想代入就代入,想安安靜靜旁觀也沒有沒問題。

    讀書最重要的是要快樂,於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融入角色,和人物共呼吸、同命運。這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才能觸動我,讀一本書如果長久不能被感動,那我覺得就沒有繼續讀下去的必要了。

    福樓拜提倡“作家應該客觀的寫作。”即作為一個旁觀者,站在無關緊要的位置去構架故事。這是為了避免因作者的個人情緒而影響小說的正常發展,但是讀者閱讀是沒有這個要求的。

    我喜歡有代入感的作品和閱讀方式,但也尊重其他人的客觀閱讀,畢竟每個人對世界萬物的看法是不一樣的。讀書是提升理解的過程,再精巧完美的故事也不能和生活劃等號,重要的是情感上帝體驗和突破。

    今天,你閱讀了嗎?

  • 3 # 永豐柳

    我認為不需要

    讀書,是經歷的“二手人生”

    既然有二手,那就肯定有一手的,那就是自己腳步去旅行體會到的人生感悟。

    既然是二手的,我們不必去將個人完全帶去進去,有時候旁觀者清的態度更能看出問題和作者所表達的深層含義

    比如魯迅所說,“有兩棵樹,一顆棗樹,和一顆棗樹”,前段時間在雜誌上看到一位大媽將他改成了另外一個版本,“我是個醬油的,有一瓶醬油,和一瓶醬油”

  • 4 # 四正書法專業專注

    筆者認為,看書的的候,必然會代入自己,並進而觸及心靈,產生互動。

    首先,既然選定一本書,無可否定,與自身的興趣、愛好或追求密切相關。這種興趣、愛好亦或追求,就是連線自身與書面場境的橋樑,進而在閱讀過程中,形成潛移默化地契合。

    其次,人類的思維,會伴隨著每一次行為、舉止活動的始終。人類因自身所處階層、區域及境遇所限,視野自然遭遇限止。而透過書本,可以使我們跨越物理距離的界限,從精神層面,投入書本中的場境,任意馳騁。

    當然,在我們認知和追求的方向上,一定具有相對的侷限性與功利性。我們不可能去關注與自身風、馬、牛不相及的區域,而消耗寶貴的時間資源,更自然排斥會令自己產生厭惡、痛苦情緒的介面。這也從另一個方面,作為閱讀代入性的一個舉證。

    “書藉是人論進步的階梯”。人們正是透過長期不斷的閱讀,贈進並累積自身的學識,進而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妙境,為自身的閱歷和進取蓄積寶貴則富資源。

    當然,即便為了批評或抨擊之目的,而收集相關卓證,閱讀過程即便站在對立立場,亦必然深度投入,方可抓住關鍵論據,以彰其幟。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不可否認,以旁現者的態度看故事的人,現實中或許存在。既然把自己當做生命中的過客,有何談牢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呢?

    個人拙見,不到之處,還望方家海涵!

  • 5 # 張晴柔

    我認為要分情況,閱讀時不要強求自己站哪種立場。有些書我們之所以看得很投入,是因為自然而然地會帶入自己,無法自拔。而有的書,我們如果堅持帶入自己,以自己的三觀去讀,那絕對看不下去。我們讀書,本就是為了看看世界的各式樣子,如果始終放不下自己,找不到一個旁觀者的視角或者書中角色的視角,那閱讀面是很狹窄的。下面我舉例說明:

    讀《雀起鄉到燭鎮》這本書時,我常常會覺得自己是書中的勞拉。她的童年生活是我熟悉的,從她的玩伴、鄰居們身上我能找到自己熟悉的人的影子。勞拉微妙的情緒,我也能完全理解,感同身受。如果不是我把自己代入了書中的角色,這本書其實就是一本流水賬。《雀起鄉到燭鎮》是送給和主角經歷類似的所有人的一份禮物,書裡尋常的故事、樸實的表達和我們的經歷一樣,簡單卻珍貴。我們如遇故人,相談甚歡,在其中重溫自己的童年時光,它讓我們帶著甜蜜的回憶繼續前行。

    我看過兩次亦舒的《喜寶》,也因為這本書初次瞭解了這位作家。廣受追捧的名句“我要很多很多愛,如果沒有,那麼就要很多很多錢。”就出自《喜寶》,其實還有下一句“如果沒有很多很多錢,有健康也是好的”。初讀這本書的人對這本書的誤解就像對這句話的誤解一樣。如果沒有站到合適的閱讀立場,這本書就是一位小三的上位史。但以合適的視角去讀,便會讀懂主角喜寶的美麗與哀愁,理解這本書想要呈現給讀者的並非犧牲色相出賣靈魂的小三橫行場面。

    當然,每本書讀畢後,我們會從書本構建的世界或思路中抽離,以自己的經驗或立場表達對這本書的看法,這是後話。

  • 6 # 心靈的憂傷

    這個因人而異,好書需要多讀幾遍,

    說說我個人看書時候的情況吧,我看國學書籍的時候,很容易把自己帶進去,邊看,邊反思自己,一邊琢磨道理。看金融書籍的時侯也會這樣一邊看一邊去驗證,是否對自己有用,

    但是看其他書籍,比如散文,文學小說,喜歡去想象作者寫作人物裡面情景、心情。

  • 7 # 每月弓長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書籍的種類繁多。

    除了文藝類的書還有工具類等其它分類,很多種類的書我們無法從閱讀角度帶入自己,比如哲學。

    所以回到提問上面:

    看書的時候是否需要代入自己,還是以旁觀者的態度去看故事?

    既然問題裡面談到了故事,那應該是指向的文藝類的書籍的閱讀帶入感相關的問題。

    從作者角度來看,憑藉自己一己之力讓讀者進入到故事裡面,從而獲得足夠的代入感。這是很多作者一直夢寐以求的寫作能力。

    在路遙小說《平凡的世界》裡面有一個片段就大概就是講主人翁之一的孫少平通宵苦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的情節,他一個晚上的時間,在草堆上就著昏暗的燈光從頭到尾看完了。

    這算是被迷住了吧?完全的代入了其中。

    舉這個例子是因為我們也有和孫少平類似的經歷,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廢寢忘食讀書的時候,比如各種網路小說。學生時代拿著玄幻或武俠小說偷偷地一看一宿也是我至今未忘的回憶。

    這種代入感可能除了我們自身以外,一部分是作者的努力。

    明白了故事代入感是好的作者帶給我們之後,我們讀者需要以旁觀者的態度去看故事嗎?我覺得需要,但請在讀完故事之後。

    以第三人稱的視角去看待故事,才會明白故事背後更多的故事。

    從一般讀者的角度,我們可以考慮為什麼故事裡的這個人物這麼讓人憎惡,或者讓我喜愛。

    從寫作愛好者角度,我們可以考慮作者為什麼這樣設計情節,對話,衝突。

    而這些我們都需要走出故事,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判斷和揣摩。

    終上所述,我認為看書的代入感,除了讀者自己去努力之外,作者背後對故事的付出也有一定比例。

    而看完一個故事之後再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回憶分析感受,才應該是我們讀書的目標之一。

  • 8 # 好書精讀計劃

    這個問題就要回到人為什麼要讀書上來了。

    人讀好書可以在書中多活幾次,特別是小說,當你將自己代入時,會有更加豐富的體驗。比如你可以去想,如果自己是書中人,碰到了同樣的問題,自己會怎麼辦?然後對比別人是怎麼辦的。這樣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看問題的深度,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好的,我們就像書本學,壞的,我們就要躲避,提醒自己不要成為這樣,我想這大概就是讀書的意義,讓我們站在別人肩膀上,用別人的經驗教訓警示自己,讓自己在有限的生命裡少犯錯,更好地活著。

    這是我的看法,供你參考。

  • 9 # 二三推書

    關於“看書的時候到底是要代入自己,還是以旁觀者的態度”這個問題,以下是二三的看法。

    1、閱讀方法並無優劣之分,需因人因書而異

    大家有聽說過“不求甚解”這個詞嗎?出自《五柳先生傳》中的“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它表示看書的時候只要知道個大概就夠了,不求徹底瞭解。這樣看來,它似乎與“囫圇吞棗”的意思差不多,不像是個好詞。

    但大家不妨再仔細品品,五柳先生雖“不求甚解”,沒有認真地研究書中的細節,但他能做到“每有會意”,也就是說他能夠領會到書中的主旨和意思。這樣一來,五柳先生看書的目的不就達到了嗎?然,“不求甚解”這詞如今多指讀書學習不深入,表貶義。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為,“不求甚解”的閱讀方法不是適用於所有人以及所有書的。對於初讀者,細讀或許更合適;而於有一定儲備的人,略讀可能更合適。對於有的書,略讀即可;而有的書,適合細讀值得推敲。

    同理,代入自己去看書還是以旁觀者的態度也是如此。

    2、對於三觀相合、觸及內心、積極向上的書籍,不妨選擇代入自己

    二三是個主推言情文的,也聊不來多麼高深的文學書籍,就以本人為例吧。

    首先,二三以為網路言情作品與文學作品其實並沒有多麼明確的界限。並不一定一個是低俗上不得檯面的下里巴人,一個就是優雅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言情文可以通俗也可以優雅,也能夠給人啟迪予人力量。

    譬如古言《長風渡》,它講述的是一個大家閨秀與紈絝子弟間相扶相持的古色古香型愛情故事。

    讀此文時,二三正處於一種懷疑人生的低谷狀態。因為自己為了一個名額嚴於律己、發奮努力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為此放棄了很多愛好和機會,如無意外,那個名額就是二三的了。可,突然天降神兵,名額內定為她了。

    看到女主柳玉茹因為別人的失誤而被毀了姻緣,她辛苦經營了多年的一切就這麼完了,她不得不嫁給紈絝子弟顧九思的情節時,二三感覺自己的靈魂彷彿跨越了時空與柳玉茹連通在了一起。和她一起難過,和她一起崩潰,最後和她一起振作起來。

    這本書很合二三心意,所以二三會把自己代入書中。

    3、對於三觀不合、偏消極、讓你覺得難受得無法自拔的書,以旁觀者的態度或更為合適

    人是具備共情能力的,只是強弱不同罷了。

    若你是一個共情能力極強的人,在閱讀三觀不合、偏消極的書時,如果代入自己,那麼你很可能會陷入負面的情緒無法自拔,更甚者會產生抑鬱傾向。

    若你是一個共情能力不那麼強、能夠很好調節自身情緒的人,二三也不推薦你用代入自己的方式去閱讀這類書。因為書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的,就算當時已經控制好了,但你並不能保證在未來的某個地點某個時刻這種負面情緒不會捲土重來。

    因此,二三建議你用旁觀者的態度閱讀此類書籍。

    綜上,到底是代入自己還是以旁觀者的態度去看故事取決於你自己的閱讀習慣,也取決於你所閱讀書籍的類別。

  • 10 # 何必強求

    簡單說兩句

    我們普通人,凡是喜歡看書的大概都有一種共同的體會,那就是當文字描繪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時,讀者就會情不自禁的由衷而發。或者當作者的觀點引起自己的共鳴亦或引起自己極大的反感時,讀者都會在內心即刻產生反應。這種情感的投入極其自然,所以,一般人很難以旁觀者的心態去讀書。

    人最大的優點是學習,不管有用沒用,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就會下意識的去看去學。人最大的缺點就是自以為是,總認為自己能完全掌控自己,讀書也一樣,不管是正在讀或是看完做思維總結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堅定的認為自己的觀點才是最正確的,殊不知這種“正確”都是暫時的。

    我們都欽佩那些聞名遐邇的史學家和政治家,因為他們的理論大部分透過實踐證明,基本都符合現實社會的實事求是的社會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這些人都擁有大智慧,他們異於常人最大的特徵就是無論看什麼書、人、事都極其冷靜,絲毫不受其情感的影響,總能在其細微之處揣摩端倪,這才是真正的旁觀者。

    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盡其所能的做一個旁觀者,雖然我覺得這不可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零碎時間可以玩的競技卡牌類手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