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柯396
-
2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說實話,陳慶之的大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士兵精悍、陳慶之本人才能傑出的原因。那麼為什麼陳慶之能夠大勝但是南宋十幾萬大軍卻不敢北伐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陳慶之北伐成功的外部因素:北魏內亂陳慶之北伐得以成功的一個重要外部因素是北魏內亂,並非鐵板一塊,因此給了陳慶之一個良好的時機。當時北魏發生了什麼呢?那就是爾朱榮之亂,又稱河陰之變。
當時爾朱榮陰謀謀反,殺掉了胡太后以及三歲的小皇帝,此後爾朱榮害怕朝中大臣不聽自己話,乾脆就一不做二不休,將朝中大臣也殺個精光。因此爾朱榮以祭天的名義召集諸臣,然後進行了一次大屠殺。史書上記載:
“因縱兵亂害,王公卿士皆斂手就戮,死者千三百餘人。皇弟、皇兄並亦見害,靈太后、少主其日暴崩。”這一次屠殺,可以說是把北魏的中堅力量殺了個一乾二淨。上至丞相高陽王元雍、司空元欽、義陽王元略,下至正居喪在家的黃門郎王遵業兄弟都被殺死。因此面對著陳慶之的大軍,自然是無人能夠出兵抵抗。後面北魏的北海王元顥投降了蕭梁,因此蕭梁便以元顥為魏王,命令陳慶之率軍7000護送元顥北歸,這也就是陳慶之北伐的背景。
可以說此時的北魏,士氣低下,內部動盪,戰鬥力低下,你想想,北魏的王爺都跑到了南梁去借兵,這內部情況可想而知。而此時的爾朱榮也為了國內的事情焦頭爛額,無暇顧及陳慶之。而此時說實話,最能打仗計程車兵都聚集在爾朱榮的手下。這也為陳慶之北伐提供了一個良好時機。
二、陳慶之北伐成功的內部因素:士兵精銳要打勝仗,有一支精銳的軍隊很重要。陳慶之的軍隊被稱為“白袍軍”,被稱讚為:“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一支精銳計程車兵有多重要呢?我們可以參考張遼、甘寧幾百騎兵就可以縱橫馳騁一事,這些十里挑一、百裡挑一的精銳士兵才是最大依靠。那麼為什麼陳慶之的“白袍軍”如此厲害呢?
在史書上有如此一段記載:
“從高祖東下平建鄴,稍為主書,散財聚士,常思效用。”也就是說陳慶之這個人有個特點就是有了封賞從來不是自己用,而是要分給身邊人,因此身邊人對他都十分敬佩,常常想著要報效陳慶之。說白了就是陳慶之願意和士兵們同甘共苦,因此獲得了士兵們的尊重。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白袍軍中當時對於陳慶之的感情。另有記載:
“慶之性祗慎,衣不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也就是說,陳慶之在軍旅作風之中是屬於李廣那樣的將軍,愛兵如子,不惜奢侈並且善於安撫軍隊,因此軍隊在陳慶之的手下是非常願意幫助陳慶之效力的,這也保證了白袍軍的軍隊戰鬥力和凝聚力。
另外,白袍軍很有可能是一支由同鄉聚集起來的軍隊。我們看陳慶之的籍貫是義興國山人。在《梁書》中有這樣一個記載:
“一鼓悉使登城,壯士東陽宋景休、義興魚天愍逾堞而入,遂克之。”你看,在白袍軍中奮勇爭先的兩個士兵,一個是東陽人,一個是義興人。義興就不說了,是陳慶之的老家,東陽則是在義興附近,屬於那種鄰居關係。因此很可能陳慶之的軍隊是由一支東陽、義興等地的壯士組成的軍隊。你想想,一支軍隊之中人人沾親帶故,死一人就會激起所有士兵的憤慨,具體可參照曾國藩的“湘軍”,因此我們可以想象白袍軍在同仇敵愾下的戰鬥力。
因此一支軍隊,長官不貪財,將所有錢財都給士兵,士兵們與長官之間又存在著同鄉關係,因此我們可以想象這支軍隊的戰鬥力以及凝聚力,正是在這支戰無不勝的軍隊的幫助下,陳慶之才得以取得如此大勝。
三、陳慶之北伐的重要因素:元顥陳慶之北伐的目的不在於取得多大的地盤,他的主要目的在於儘可能地去殺傷敵人給敵人以震撼並且擁立元顥為帝。因此陳慶之手中有兩個王牌:元顥以及游擊戰術。
先說元顥吧,爾朱榮殺害帝王,殺害大臣,可以說在北魏一代盡失人心。這個時候作為宗師的元顥搖身一變,就成為了一個可以打著為北魏皇帝報仇的正義繼承人。可以說在陳慶之北伐中,我們不能忽略元顥的作用。
然後我們可見,元顥此人並非是傀儡型的人物,相反他與南梁更像是一種合作關係,因此元顥必然是有著自己的實力和班底的。
例如說我們可見以下記載:
“"河北、河南一時已定,唯爾朱榮尚敢跋扈,臣與慶之自能擒討。今州郡新服,正須綏撫,不宜更復加兵,搖動百姓。"”可見元顥此時已經有了自己的地盤和軍隊,因此才能和陳慶之討價還價而不是一昧地畏畏縮縮。因此陳慶之手下的兵力或許不是七千人如此之少,而是要加上元顥的軍隊,畢竟陳慶之軍隊一路上多有死傷,因此必然是有元顥的部隊不斷補充,才能始終維持在七千人左右的編制。
另外元顥在最有力的一點在哪裡?元顥不在,僅僅有陳慶之的話,這是一場對外戰爭,是南梁對於北魏的侵略,因此勢必激起北魏人的憤慨;但是元顥在,這場戰鬥就變成了北魏皇室的一場內鬥,而且還是正義的北魏皇室針對醜惡的爾朱榮的一場戰鬥,因此元顥的作用可見一斑。
四、陳慶之北伐的重要因素:個人才能說實話,陳慶之確實是一員不出世的名將。俗話說得好,“北人善馬,南人善舟”。但是陳慶之在騎兵、攻城、野戰等方面都顯現出了自己的才能。
例如說你看這一場戰鬥:
“城四面縈水,守備嚴固。慶之命浮水築壘,攻陷其城。”面對著四面都是水的城池而且防守嚴密,你怎麼辦?陳慶之就有辦法,浮水築壘,然後成功攻破了城池。這等應變能力絕對算得上是名將水準了吧。
你再看這一場戰鬥:
“俄而魏陣外合,慶之率騎三千背城逆戰,大破之。”“背城逆戰”,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我想陳慶之肯定下了命令就是人人死戰,敢逃跑者殺無赦,面對著背面是高高的城牆無路可退,前面是北魏軍隊是世仇,士兵們肯定人人效命死戰。這一戰法類似於韓信的背水一戰,可見陳慶之的才能。
另外,陳慶之很擅長打秋風。我們都知道陳慶之率軍北伐,可以說是處於一種孤軍深入的境地,面對這種情況,陳慶之就很擅長從敵人身上獲取補給了。我們看陳慶之打秋風的能力:
“獲租車七千八百輛”“收滎陽儲實,牛馬谷帛不可勝計。”因此可見陳慶之透過劫掠敵人,很好地解決了自身糧草問題。因此陳慶之也是很有能耐的。最後北朝實在是打不過陳慶之,只能透過山洪的辦法全殲了陳慶之的白袍軍,最終陳慶之化妝成和尚回到了南梁。留下了自己的光輝戰績:
“自發銍縣至於洛陽,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另外,陳慶之在南梁的上司們並沒有干涉陳慶之的戰事,不像岳飛還要面對宋高宗和秦檜的掣肘,以至於很難發揮出自己的全部實力。
因此我們可以說陳慶之的戰績是處於一種特殊情況下的勝利,這種勝利是不能複製的。
-
3 # 庭州行者
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政權的名將陳慶之,可謂是最為人所熟知的名將。根據記載,陳慶之曾經創下了七千士兵擊潰北魏四十萬大軍的記錄。聽起來的確無比震撼,但這真的符合實際嗎?
從常理分析,這顯然是是有待商榷的。不用說四十萬軍隊,就是四十萬只羊,奔跑起來也能踩死七千人。若細看史書的描述,則可斷定,此戰績被誇大無疑,陳慶之根本沒有創造過這種“軍事奇蹟”。所謂的敵軍四十萬,出自陳慶之自己之口,根據《梁書》的記載:
北魏當時的軍隊數量,究竟有多少,現在難以得出一個準確的數目,但根據其他的線索分析,四十萬對於北魏而言,絕對是半數以上,甚至接近全國的兵力。根據記載,三國時期曹魏政權擁有總兵力四十四萬,彼時曹魏亦佔據北方。但不同的是,曹魏時期北方的社會安定,生產發達,在此基礎上方能養得起四十萬軍隊。而北魏時期,北方剛剛經歷了十六國的動盪,人口大量南遷和損耗,加上北魏內部矛盾不斷,社會不穩,國力與曹魏相比只會更差,這種情況下,安能養得起四十萬大軍?北魏孝文帝時期,社會相對穩定,孝文帝徵發北方諸多州縣兵力,才湊齊二十萬,此時正值北魏末期,四十萬更是不可能。
再者,元顥叛亂僅僅是北魏內部諸多叛亂中的一個,若對付一個元顥便要出動四十萬兵力,則照此推算,北魏全國的兵力至少得一百萬,這顯然不可能。因此,陳慶之面對的北魏軍隊,絕對沒有四十萬。這個數字,是被修史之人誇張過的。
透過分析可知,陳慶之遭遇的敵軍,人數應該並不多。其之所以能連戰連勝的另一個原因在於,當時北魏內部還有一場更大的叛亂,即邢杲之亂。為了平定這場發生在山東地區的大亂,北魏第一,第二名將爾朱榮和元天穆均被派往這個戰場。可見,陳慶之並沒有得到北魏的重視,畢竟他只帶了七千人,且目的明確,就是為了接走元顥,所以北魏根本不把他當回事。當元天穆和爾朱榮回師後,陳慶之便撤軍回到了南方,這進一步證明了陳慶之並不具備與北魏主力硬剛的能力。
的確,陳慶之是一位名將,但將他吹得太離譜,反而會適得其反,令人覺得陳慶之此人不真實。
如此看來,陳慶之並沒有多麼神奇。則南宋北伐,亦不能夠被拿來對比。實際上,南宋並不是沒有北伐過,宋孝宗的隆興北伐,韓侂冑的開禧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其原因在於南宋官僚機構的腐敗和指揮的失誤,更因為南宋在南方的統治逐漸穩固之後,重文輕武的原則再次被樹立,從而使得軍隊戰鬥力大為下降。因此,南宋根本沒有北伐的能力。
-
4 # 靈石蘊
陳慶之戰績很大,千軍萬馬避白袍
大約528年,梁武帝和流落南朝的北魏皇族元顥達成協議,11月,梁武帝命令陳慶之率領7000白袍兵護送元顥返回北魏爭奪皇位
大軍北進,經銍縣、睢陽、考城、梁國、滎陽、虎牢直達洛陽,一路攻城陷地,最終529年五月攻破洛陽城,元顥登基。這小半年時間,白袍軍歷經47戰,平32城,擊潰北魏軍馬三十餘萬……
可謂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千軍萬馬避白袍
陳慶之並不神話說陳慶之並不神話,並不是否認老陳戰績,而是實事求是,分析當年形式
大約525年北魏北方六鎮起義,北魏陷入戰火之中,幾年征戰,雖然起義被撲滅,但當時還崛起一叫爾朱榮的權臣,北魏又陷入權臣和皇族戰火之中
528年春,爾朱榮帶兵進入北魏首都洛陽,以祭天之名把北魏文武百官邀集在河陰陶渚,等百官到齊,爾朱榮縱兵絕殺,百官上至丞相親王,下到小黃門,無一倖免。史稱河陰之變,北魏自此大亂
事後,未參與祭天的皇族親王元顥逃入南梁,請求梁武帝出兵復國
陳慶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兵北魏
仗,確實打了,不過有元顥隨軍,一路上更多的是收攏仍忠心的皇室舊部,元顥在河陰之變前身份是
拜使持節、平西將軍、西道大行臺,率軍平定宿勤明達叛亂,進號徵西將軍,授尚書右僕射、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關於此役,史書記載
所向無前,兵鋒可謂銳矣,然魏之兵力未大損也不過話雖如此,但並不妨礙陳慶之戰績
-
5 # 風嬙遙度天際
在我的印象當中,南宋似乎就是一個軟柿子,想怎麼捏就怎麼捏,完全不會反抗,他們只會一次次的打破自己的底線,去實現所謂的“和平”。但實際上,仔細看南宋,他們還是組織了幾次北伐,只不過,結局都很慘。
1、宋高宗時期
這個時候的北伐是積極的,因為當時金國是想一口吃了宋朝,沒有轉圜的餘地。宋高宗趙構為了生存,必須得和金國玩兒命,於是就催生了岳飛等一批中興之將。然而在北伐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趙構卻自毀前程,將岳飛收回來,向金國稱臣納貢,劃淮河一線而治。趙構的心思誰都明白,在內部不穩的情況下,他是不會和金國死磕的,岳飛也好、秦檜也好,都只不過是他的一顆棋子。北伐,不是目的,而是議和的手段。
2、宋孝宗時期
宋孝宗趙昚倒是一個有點血性的皇帝(難道因為是趙匡胤的子孫?開個玩笑),他一上臺就為岳飛平反,並啟用了一大批主戰派將領,志在恢復河山。可惜的是,此時南宋將星凋零,已經找不到當年的“中興四將”了,趙昚只有啟用老邁的張浚北伐,史稱“隆興北伐”。北伐的結局相當悽慘,南宋不但沒有收回失地,反而損兵折將、喪權辱國,向金國進貢更多,在外交關係上還降低了一個輩分。
3、宋寧宗時期
宋寧宗趙擴不滿金國的壓榨,加上蒙古塔塔爾部在金國後方鬧事,於是下詔伐金,史稱“開禧北伐”。這一年是公元1206年,這一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完成蒙古草原大統一,建立“大蒙古國”。正是因為南宋的北伐,金國率大軍南下,無暇顧及蒙古草原,才使鐵木真有機會逐步收服塔塔爾部、克烈部、乃蠻部。南宋的北伐轟轟烈烈,但還是因為缺乏名將,大敗而回,連名將吳璘的孫子吳曦都投降了金國,稱蜀王叛變。這次戰敗的後果更慘,金國再降宋朝外交級別,加大進貢數量,同時要求嚴懲北伐主謀。主戰派代表韓侂冑被殺,南宋再少一個“硬骨頭”。
1210年,蒙古脫離金國,向金國宣戰,南宋的壓力一下子就減輕了很多。隨後,宋寧宗也宣佈不再向金國稱臣納貢,金國已無力征討。
宋寧宗這輩子就這樣過去了,他生前有9個兒子,都夭折了(南宋皇帝的生育能力到底怎麼回事兒?)本來宋寧宗想傳位給宋太祖的子孫趙詢的,但趙詢也早死了;宋寧宗又想傳位給宋太祖另一個子孫趙竑,但宋寧宗死後,權臣史彌遠矯詔擁立宋太祖的子孫趙昀為帝,南宋大權又落入了史彌遠的手裡。
-
6 # 沉140769451
陳慶之沒有率三千人北伐。他只是率七千多人受命護送南投的北海王顥北還。他只是連勝四十七戰,攻取了三十二座城,總共對抗了十萬敵軍。首先,所謂三十二座城是多大的城?他每次作戰真正面對的敵人有多少呢?最後,他全軍覆滅,假冒和尚逃回了建康。同一時期北魏的爾朱榮倒是率領七千精銳騎兵剿滅了葛榮的幾十萬起義軍。老實說,陳慶之、爾朱榮的記錄很可疑,他們都是七千人,取得一個比一個牛逼的勝利。史料說他僅在睢陽、考城兩城四戰就擊敗了九萬人,其他三十座城只有一萬守軍?其他四十三戰,他的對手總共只有一萬人?這個記錄太扯蛋了。
-
7 # 蘆葦少女重拾舊夢
其實,說南宋君臣不去北伐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我們都知道從北宋滅亡那一刻起,南宋立國之初直到金國被蒙古所滅,南宋應該說都沒有放棄北伐收復中原。應該說從南宋建立開始,在南宋內部就分為兩大派,一個是以中興四將為首的主戰派,一個是以秦檜為首的主和派。而宋高宗趙構則是時戰時和。
有人說趙構懼怕金人不敢北伐?其實,小編認為這或許是不完全正確的。趙構是南宋開國之君。如果此人懼怕金人的話估計早就投降了。而且趙構在做康王的時候,就曾表現出非凡的志向,還曾出使金營議和。就是後來雖然退守南宋被金軍追擊,趙構也是絕不投降。並且重用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抗金名將,全力支援對金作戰。
那麼,按照南宋皇帝的態度和靖康恥、猶未雪的遺憾。南宋皇帝對金人作戰那是旗幟鮮明、態度明確的呀。為何後世會有人說南宋君臣不願意北伐呢?事情還要從秦檜的議和派說起。南宋初年的議和派就以秦檜為首,秦檜勾結金人,貪圖榮華富貴,竟然動搖趙構抗金志氣,要求與金人議和,還給趙構指出一些厲害關係,尤其提到唐朝藩鎮割據和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眾所周知,唐宋時期,藩鎮割據、武將專權一直是皇帝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加上當時還發生了著名的苗劉兵變。這更加坐實了秦檜的言論。於是,趙構答應與金國議和,這也就有了後來的《紹興和議》。大家都知道岳飛、韓世忠為首的主戰派將領是絕對不同意議和的。而且,由於對岳飛深惡痛絕,金人也提出了宋金議和前提是結束岳飛的性命。
趙構為了達到議和的目的,雙方罷兵,還可以提防武將專權,鞏固自己的皇位。只好與秦檜商量,最終在風波亭以“莫須有”的罪名除掉了南宋的中興四將之首岳飛元帥。
趙構除掉了岳飛,金國也明白南宋還有很強大的實力,想要滅掉南宋也很難做到。於是宋金雙方就簽訂了《紹興和議》。基本上確定了宋金的疆界,東起淮河為界、西到大散關為界。而且《紹興和議》也基本上結束了宋金之間的戰爭。在這以後,金軍也有過一次大規模南下,然而始終無法滅亡南宋,而南宋後來也有開禧北伐,也是失敗告終。
-
8 # 歷史的影子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縱觀中國歷史,北宋和南宋都屬於中國經濟、文化的繁榮時期。然而,南宋也是中國所有大一統朝代中疆土面積最小的。大家都知道,自從靖康之變以後,北宋被金軍所滅,康王趙構流落江南,將朝廷臨時安置的地方,稱之為臨安。那麼南宋的君臣們為何不積極北伐收復中原呢?
其實,說南宋君臣不去北伐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我們都知道從北宋滅亡那一刻起,南宋立國之初直到金國被蒙古所滅,南宋應該說都沒有放棄北伐收復中原。應該說從南宋建立開始,在南宋內部就分為兩大派,一個是以中興四將為首的主戰派,一個是以秦檜為首的主和派。而宋高宗趙構則是時戰時和。
有人說趙構懼怕金人不敢北伐?其實,小編認為這或許是不完全正確的。趙構是南宋開國之君。如果此人懼怕金人的話估計早就投降了。而且趙構在做康王的時候,就曾表現出非凡的志向,還曾出使金營議和。就是後來雖然退守南宋被金軍追擊,趙構也是絕不投降。並且重用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抗金名將,全力支援對金作戰。
那麼,按照南宋皇帝的態度和靖康恥、猶未雪的遺憾。南宋皇帝對金人作戰那是旗幟鮮明、態度明確的呀。為何後世會有人說南宋君臣不願意北伐呢?事情還要從秦檜的議和派說起。南宋初年的議和派就以秦檜為首,秦檜勾結金人,貪圖榮華富貴,竟然動搖趙構抗金志氣,要求與金人議和,還給趙構指出一些厲害關係,尤其提到唐朝藩鎮割據和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眾所周知,唐宋時期,藩鎮割據、武將專權一直是皇帝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加上當時還發生了著名的苗劉兵變。這更加坐實了秦檜的言論。於是,趙構答應與金國議和,這也就有了後來的《紹興和議》。大家都知道岳飛、韓世忠為首的主戰派將領是絕對不同意議和的。而且,由於對岳飛深惡痛絕,金人也提出了宋金議和前提是結束岳飛的性命。
趙構為了達到議和的目的,雙方罷兵,還可以提防武將專權,鞏固自己的皇位。只好與秦檜商量,最終在風波亭以“莫須有”的罪名除掉了南宋的中興四將之首岳飛元帥。
趙構除掉了岳飛,金國也明白南宋還有很強大的實力,想要滅掉南宋也很難做到。於是宋金雙方就簽訂了《紹興和議》。基本上確定了宋金的疆界,東起淮河為界、西到大散關為界。而且《紹興和議》也基本上結束了宋金之間的戰爭。在這以後,金軍也有過一次大規模南下,然而始終無法滅亡南宋,而南宋後來也有開禧北伐,也是失敗告終。
-
9 # 歐洲軍武通訊
那麼南宋擁有幾十萬大軍為何不敢北伐呢:
一、南宋內部的致命毛病歷朝歷代,腐敗都是關乎國家命運的大問題,宋朝從建國以來,它確立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之後,腐敗問題就越來越嚴重了。有的官員犯了貪汙的問題,卻基本上都是大事化小。朝堂中的貪汙潛規則更是盛行。到了南宋時期,江山只剩了一半了,但是“貪汙的問題卻越來越嚴重了。
二、宋高宗趙構昏庸無能宋高宗趙構作為一位冤殺岳飛的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做了很多見不得人的事,這些事導致的嚴重後果就是他對貪汙腐敗的縱容。
在宋高宗執政期間, 宋高宗家的醫官王繼先可謂是一個極品大貪官。這位叫王繼先醫官,因為醫術高明深得宋高宗寵信。從此他開始作威作福,只要有機會他就就狠收錢,他在臨安的豪宅,就數不勝數。王繼先因貪汙,而積起的鉅額財富,就價值數千萬錢。他專用的私人海船,比南宋的軍隊的戰艦還多。他田園中的奴婢更是不計其數,一個宋朝的醫生竟都富可敵國了,看見宋朝貪汙的嚴重性。
三、南宋官員“饋送”的盛行所謂的“饋送”,就是南宋官員們用公款吃喝玩樂,這種風氣,其實在北宋時期也比較流行。但是北宋時的官員還是比較收斂的,一旦有人揭發,這些人就會被進大獄。可是南宋的官員卻公開送錢收錢。從南宋中期開始,“饋送”就在官場上形成了一個常例。
四、從哪裡搜刮錢財官員們貪汙的錢財當然是從老百姓搜刮來的。當時的南宋與金和議之後,老百姓以為可以休養生息了。但是由於官吏的嚴重貪汙,以至於南宋老百姓在“休養生息”時,繳納的稅款卻比宋金戰爭時還要多很多。
這樣一來,南宋王朝在一百多年裡被腐敗完全侵蝕,那麼從老百姓身上搜刮的錢財本來就養活不了南宋的貪官汙吏,更不要說用錢去北伐了。
-
10 # 四川小劉在廣州abc
南宋本來就是重文輕武的朝代,如果好好利用武將哪裡可能會滅亡,南宋是自己滅了自己 不好好練兵只知道天天作詩畫畫 全部都是一群草包,武將一個個埋沒起來,天天過著安逸的生活哪裡還想過北伐哦,壓根就沒有想北伐
-
11 # 一杯清茶飲江湖
南宋幾十萬大軍為什麼不敢北伐?
靖康二年(1127年),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金國俘虜,北宋滅亡,同年五月初一,趙構繼位,南宋建立,建國之初也進行過北伐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岳飛了,但是由於宋高宗趙構害怕迎回二帝,自己皇位不保,也害怕軍人功高震主等政治原因,在加上任用了奉行投降政策的秦檜為相,使北伐成為了泡影。
在宋孝宗繼位後,也進行了一次北伐,但僅二十天就宣告失敗了,往後的南宋政權日益衰敗,再也沒有力量北伐了,而欺負北宋南宋幾代人的金國,也讓更強大的蒙古在南宋的幫助下滅國了,走了老虎來了狼,狼不會因為你幫助它,它就不會吃了你的,於是有了崖山海戰,南宋滅亡了,在也不用北伐了。
北伐北魏,是發生在南北朝期間南朝梁武帝時期的一個歷史事件。
大通二年(528年),北魏發生六鎮之亂,北魏北海王元顥(hao)因本朝大亂而降梁,並請梁朝出兵幫助他稱帝。梁武帝派陳慶之護送北魏北海王元顥北返繼位。當時的北魏以為元顥北返的事情比不上平叛重要,所以主力全部去河北關中一帶平叛,於是陳慶之與元顥連戰連捷,一路攻入洛陽,但元顥進入洛陽後,變成了一個昏君,又加上各種原因以及北魏軍主力又回師洛陽,六十五天後,元顥十萬大軍戰敗,洛陽失陷,陳慶之最後喬妝僧人之身回到南梁,此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此次北伐,並不是梁武帝精心制定的國家政策,只是隨機的處理國事的時候提出來的,並交給陳慶之帶領7000兵馬去辦理此事,梁武帝並沒有對這個事情抱什麼希望,此事成功與否都不傷國體,但由於陳慶之出色的表現,讓這個事件在歷史上大放異彩,也讓白袍將軍陳慶之達到了自己人生的巔峰。說到白袍將軍陳慶之在這次戰役中的表現,不得不讓我們佩服,一個沒有體力、不善騎、不善射的儒將,卻有著軍事家的頭腦,在加上個人的魅力,在北伐北魏140天中,作戰47次,攻城32座。《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高祖復賜手詔稱美焉。慶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陽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自發銍縣至於洛陽,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這就是歷史對陳慶之這次北伐最好的評價了。
-
12 # 這些歷史要讀
這個問題完全是錯誤的!
首先,白袍將軍陳慶之那次軍事行動嚴格來說還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北伐,充其量不過是一次“護送任務”罷了。北魏末年,先是爆發了規模浩大的六鎮兵變,之後鎮壓叛亂的大將爾朱榮又禍亂北魏朝政,發動了河陰之變,大肆屠殺北魏皇室。在北魏動盪不堪之際,北魏宗親北海王元顥向南投奔南梁,並請求南梁出兵助他成為北魏的皇帝。
於是,梁武帝決定以元顥為魏王,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兵護送元顥北歸。由於陳慶之所率部隊七千人,皆穿白甲白袍,故也被稱之為“白袍軍”。而這次護送北魏宗親北歸爭奪皇位的軍事行動,就是所謂的陳慶之北伐。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近年來,網路上出現不少吹捧陳慶之北伐的文章,使得陳慶之這位原本默默無聞的南朝儒將,一時間成為膾炙人口的歷史人物,一度被吹捧成近乎是“千古神將”的地步。諸如“陳慶之以七千白袍軍,大破北魏五十萬大軍”、“轉戰四個月,歷經四十餘戰,拔城數十”等說法,更是廣為流傳。
然實際上,這些說法的依據,僅僅是基於《梁書》中的單方面記載,是十分片面的,而且當中的很多內容,更是經不起推敲。其實,《梁書》中有關於陳慶之此次軍事行動的描述,明顯是刻意誇大的,真實的陳慶之並不像那些網路文章所寫的那麼神。
其次,說南宋不敢北伐,那也太冤枉南宋了。雖然,南宋從立國到亡國,基本上都處於捱打的狀態。前期是被金國打,後期則是被蒙元打,總之就是一直被北方政權按著來打。但南宋也不是慫到完全不敢北伐的地步。
南宋初年,在抗金名將岳飛的指揮下,南宋軍隊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北伐行動,不僅有效的阻擋了金軍的南侵,還收復了不少失地。無奈,宋高宗早已是一個被金軍嚇成了不舉的懦弱昏君。因此,即便在抗金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他也急於想和金國議和,甚至不惜冤殺岳飛、不惜向金國稱臣,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慫高宗”!
但之後的宋孝宗,可是南宋王朝少有的中興之主。他即位後,先是為岳飛平反,然後又整頓朝整,整軍興武,主動發起隆興北伐。無奈所用非人,加之南宋軍隊戰鬥力確實遠不如金軍,最終隆興北伐也以失敗收場。
但之後,南宋也還是有北伐行動,比如宋寧宗時期的開禧北伐和宋寧宗時期的端平入洛。可以說,終南宋一朝,始終還是伴隨著北伐行動,只是最後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罷了。但要說南宋不敢北伐,那就真的有點冤了!
-
13 # 仁者厚德載物
白袍將軍陳慶之是南北朝梁朝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手下的一代名將。
公元528年,北魏發生內亂,北魏的北海王元顥因本朝大亂而降梁,並請梁朝出兵幫助他稱帝。
出於戰略上的考慮,梁武帝以元顥為魏王,並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兵護送元顥北歸,元顥在渙水稱帝,授予陳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
陳慶之率領北伐梁軍,乘虛徑進,從銍縣出發,攻克滎城,來到了睢陽。
公元529年四月,魏將丘大千率眾7萬分築九城,以抵禦梁軍。陳慶之率軍進攻,一日之內攻佔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元顥進封陳慶之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
北魏濟陰王元暉業率羽林軍2萬來援,進屯考城(今河南民權)。考城四面環水,守備嚴固。陳慶之命部下在水面築壘,攻陷其城,全殲2萬,俘元暉業,租車7800輛。
梁軍直趨大梁,所過之處,魏軍望風而降。五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眾扼守滎陽(今屬河南)、虎牢(今滎陽西北汜水鎮)等地,以保衛京都洛陽。
滎陽之戰,魏軍共計30萬人,對梁軍進行合圍。梁軍將士都感到恐慌,陳慶之對將士們說:“我們只有七千人,敵人有三十餘萬,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理當不會讓我們生存。我們不能和敵人的騎兵在平原上交鋒,應該攻破他們的城壘,各位別自相猜疑,免得死在戰場。”
於是陳慶之親自擂鼓攻城,只是一次擊鼓,梁軍便全部都登上了城牆。
梁軍相繼而入,於是攻佔了滎陽。不久,元天穆等帶領北魏軍隊圍城,陳慶之率三千精騎背城而戰,擊破了元天穆的圍攻,魯安在陣前投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都獨自逃跑了。
陳慶之收繳滎陽的儲備,牛馬谷帛都不可勝計。
陳慶之旋即進攻虎牢,爾朱世隆不敢戰,棄城而逃,梁軍俘魏東中郎將辛纂。
魏孝莊帝元子攸為避陳慶之鋒芒,被迫撤至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元顥遂入洛陽,魏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顥入宮。元顥改元大赦,以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
陳慶之又進擊大梁、梁國,都攻佔下來。梁武帝聞訊後,再次親書詔書進行嘉勉。陳慶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陽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元顥、陳慶之,從銍縣至洛陽,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無前。
元顥入洛後,日夜縱酒,不恤軍國大事。
當時,洛陽地區的梁軍不滿1萬,而擁立元顥稱帝的夷、胡大軍已經多達10萬。
副將馬佛念勸陳慶之偷襲元顥並佔據洛陽,陳慶之不從。
元顥的10萬大軍最終被北魏軍隊打得慘敗。元顥逃到臨潁被擒,洛陽失陷。
不滿1萬 的陳慶之軍隊,最終兵敗。陳慶之雖然兵敗,但仍有數千人尚在。
因為元顥已敗,陳慶之開始向南梁撤退,爾朱榮親率大軍追擊。陳慶之在蒿高遇到了山洪爆發。正在渡河的梁軍被洪水吞沒,陳慶之本人倖免於難。
失去軍隊的陳慶之化妝為一個僧人躲過爾朱榮大軍的搜捕,逃到豫州,在豫州得到當地人的幫助,才輾轉返回南梁。回到南梁,梁武帝蕭衍對陳慶之大加封賞,升陳慶之為右衛將軍,永興侯,封邑一千五百戶。
陳慶之的確是中國歷史出類拔萃的一代軍事天才,從軍事才能上來說,陳慶之要遠遠強於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吳玠、吳璘、劉錡、楊沂中等南宋抗金名將。
南宋幾十萬大軍不敢全力北伐,首先是宋高宗趙構投鼠忌器,宋高宗的父親宋徽宗母親韋賢妃大哥宋欽宗妻子邢秉懿以及幾個女兒等親人都在金朝手裡作為人質。
如果宋高宗趙構全力北伐,他既害怕金朝殺害親人,又害怕金朝立宋欽宗為傀儡皇帝與自己分庭抗禮,何況即使岳飛等北伐打敗金朝,如果迎回宋徽宗宋欽宗對宋高宗自己的最高權力也構成很大威脅,加上岳飛等名將有可能功高蓋主黃袍加身,因此趙構顧慮重重,加上金朝軍隊也非常強大,南宋即使全力以赴北伐也不一定成功。
因此宋高宗趙構最終為了迎回母親韋賢妃,選擇殺害抗金名將岳飛與金朝議和。
其實南宋後來也組織了幾次北伐。
公元1163年四月,宋孝宗直接向張浚和諸將下達了北伐的詔令。隆興北伐正式開始。
66歲的張浚在接到北伐詔令之後,調兵八萬,號稱二十萬,一路由李顯忠率領取靈璧,一路由邵宏淵指揮攻取虹縣(今安徽泗縣)。
五月,李顯忠順利攻克靈璧,而邵宏淵卻久攻虹縣不下,李顯忠遂派靈璧降卒前去勸降,虹縣守將才放棄抵抗。而邵宏淵則以虹縣戰功不出於己為恥,對李顯忠心懷怨望。李顯忠建議乘勝進攻宿州(今安徽宿縣),邵宏淵卻按兵不動。李顯忠只能率部獨自攻克宿州。
金朝大將紇石烈志寧率先頭部隊萬餘人來攻宿州,被李顯忠擊敗。但金軍十萬主力隨即趕到,李顯忠奮力苦戰,邵宏淵卻按兵不動。
入夜,邵宏淵部中軍統制周宏自為鼓譟,揚言金軍來攻,宋軍遂不戰自潰。
金軍乘虛攻城,李顯忠殺敵兩千餘,終於難阻潰敗,嘆道:“老天未欲平中原耶?何苦阻撓如此!”於是率部撤退。但行未多遠,宋軍就全線崩潰,軍資器械喪失殆盡。
所幸金軍不知底細,沒有貿然追擊,宋軍才在淮河一線站住了腳跟。宿州舊郡名符離,故史稱這場潰敗為“符離之潰”。
公元1164年十月,僕散忠義揮師南下,輕而易舉地突破宋軍兩淮防線。十一月,楚州、濠州和滁州相繼失守,長江防線再度告急。
宋孝宗不得不與金朝議和。金朝見以戰迫和的目的基本達到,便停止進攻,重開議和。 隆興二年歲末,宋金達成和議,史稱“隆興和議”。其主要條款有:宋金世為叔侄之國;“歲貢”改為“歲幣”,銀絹各為二十萬兩匹;南宋放棄所佔海、泗、唐、鄧、商、秦六州,雙方疆界恢復紹興和議時原狀。
之後南宋又經歷了寧宗朝“開禧北伐”失敗,朝廷更是苟安成性。一旦妥協和屈侮換得了苟安,達官貴人便沉溺於“一勺西湖水,渡江來,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之中。朝野上下文嬉武恬,愛國志士報國無門,反備受讒謫,只能歸隱田園。
-
14 # 冷兵器研究所
以少勝多,以少勝多,是我們大家的一個熱門話題。但是,由於人們的主觀臆斷,許多流傳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著名戰爭已經從最初的面貌上變得面目全非了。
南北朝陳慶之北伐就是這樣一場戰爭。
公元529年,梁朝名將陳慶之率七千大軍攻打北魏,創造了140天內攻破32座城市,打敗敵人50多萬人的超級神話,如果。
因為陳慶之的軍隊都穿著白袍,北魏軍隊驚恐地說:“千軍萬馬避白袍。”。這場幾乎是外星人來進行的戰鬥,讓後人困惑不已。居然有人可以創造這麼恐怖的戰績。那這場戰爭是怎麼回事?
我沒有什麼廢話。先說清楚:
陳慶之用7000人打敗了50萬敵人,這是真的嗎?偽造的。
我們要肯定的是,陳慶之確實是一位著名的將軍,確實帶領7000多人一路奔赴北魏都城洛陽,攻佔了32座城市。
不過,雙方的軍力對比遠沒有這麼大。
據史料記載,陳慶之在北魏最初就打倒了丘大千的7萬人,在滎陽第一次進攻破七萬,第二次破三十多萬。
讓我們把誇耀的成分一一揭穿。
首先,有50萬人的軍隊是假的。北魏時期,兵力總量有限,最高峰時超過20萬人。
其二,第一戰7萬人的含水量過高。邱大千只是一名縣令。按照北魏的常規做法,守衛要塞的地方軍政人員手中大概有1萬多人。這不僅是中央強弱部門的考慮,也是地方財力、物力的限制。軍隊裡計程車兵太多,根本沒那麼多軍糧。
當年,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燾在大夏親自出徵,出兵9萬多人。可以想象,鮮為人知的官員邱大千,更不可能指揮七萬大軍。
第三,40萬增援更是無稽之談。據《陳慶之傳》記載,北魏曾出兵營救興陽,其中包括爾朱兆、爾朱榮 元天穆等。
這個爾朱兆當時在河東,根本沒到河南。
爾朱兆是北魏著名將領爾朱榮的部下,總兵力只有8000人。
軍隊全年保持在一萬人左右。當時滎陽已經非常空虛,北魏全國報警。
40萬人是怎麼湊到一起的?
事實上,陳慶之在北魏的擊敗的軍隊約有五萬人,也就是說,史書的誇口是當時的十倍。
所以問題來了。。。。如前所述,北魏軍隊約有二十萬人。為什麼只有五萬人反抗陳慶之?
事實上,當時北魏有六鎮起義,戰火遍佈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北魏正在全力鎮壓起義軍。軍隊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爾朱榮領導的鎮壓山西和河北的叛軍,另一個是元天穆率領的鎮壓山東叛軍。河南方向的部隊人去樓空。當時北魏根本顧不上陳慶之。
陳慶之的軍隊乘虛而入,進入河南腹地,最終奪取了北魏都城洛陽。
北魏聽說陳慶之北伐,認為這股勢力微不足道。它命令各軍先消滅叛軍,然後包圍陳慶之。原以為河南戰局不好,沒想到陳慶之這麼快就來了。
陳慶之遇到的都是不知名的三等將領和戰鬥力不強的地方衛戍部隊,而梁軍都是精兵,所以他創造了無敵神話,也是理所當然的。
-
15 # 宰相門前走狗
陳慶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軍事家,為將驍勇、善出奇兵,曾多次創下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此處聊舉一例:公元526年,陳慶之乘北魏徵討邢杲起義軍之際,領兵攻佔滎城,進逼梁國。魏將丘大千率七萬之眾分築九城抵禦,陳慶之揮師進擊,一日之水連破三城,迫使丘大千籤城下之盟。現在再來說南宋:南宋並非沒有勇將,如岳飛、韓世忠的軍事才能不在陳慶之之下,然而統治集團偏安一隅,主和派把持朝政,皇帝趙構也不希望徹底收復失地(若南宋大勝,徽宗、欽宗得以還朝,趙構的皇位將受到巨大威脅),因而不能放手一搏!這也是造成名將岳飛冤死風波亭的根本原因!
回覆列表
因為面臨的形勢不一樣了。
陳慶之是南朝梁人,此時北方正陷入內亂之中。六鎮起義極大地削弱了北魏的統治力量,葛榮的崛起讓北朝的的分裂勢力進一步加強,國家陷入空前的動亂之中。陳慶之於此時趁虛而入,自然就佔得了先機,面臨的阻力會少很多。而且慶之本人具有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大軍進軍洛陽時,坊間流傳一句民謠‘’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就形象的變現了白袍將軍陳慶之驚人的領軍能力。綜合以上優勢,陳慶之能取得北伐的勝利就並不讓人意外。
反觀南宋,此時北方被金朝所統治,政局穩固,國家實力強大,帶有北方蠻族基因的女真族人天生尚武,軍事鼎盛。南宋雖有十幾萬大軍,但實力羸弱,更是被之前金軍輕易橫掃北宋的軍威所嚇破了膽,即使勉強北伐,依然免不了大敗虧輸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