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BT手遊愛好者

    1先是周瑜早些時候就跟了孫權的哥哥孫策,打下了東吳的江山

    2周瑜死後他推薦魯肅,雖然魯肅有時候和他意見不合,但是有才能,也確實是為東吳考慮的,魯肅比較主張和蜀結盟

    3呂蒙,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說的就是呂蒙。雖然前期文化比較低,但是好學,進步也快。白衣渡江打敗了關羽

    4陸遜 ,夷陵之戰 大敗劉備。火燒連營。戰敗後的劉備沒過多久就病死了

  • 2 # 雨夜構想

    魯肅當之無愧

    要說魯肅是東吳首席顧問當之無愧,可以說魯肅認識了孫權以後,東吳就是一直按照魯肅的戰略規劃在進行。甚至魯肅死後孫權也是按照他的戰略主張來維持自己的統治,也可以說是用魯肅的戰略爭雄天下。

    初識魯肅

    孫權執政之初手下人才就不少了,這些人都是他哥孫策給他留下來的。這些人中包括周瑜,張昭等等名人,周瑜、張昭都是頂級人才,在當時三國的個各勢力中,在人才方面來講,東吳已經算是很厲害了。孫策臨終之時曾經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就說明張昭,周瑜在東吳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孫權也是很能看中人才的重要性,把他倆人都給安排在了軍事政治的領導地位。周瑜就是東吳軍隊的最高領導人,周瑜向孫權推薦了一個人就是魯肅。

    魯肅見到了孫權,可以說一見如故。把自己的平生所學和遠大的政治理想都在孫權面前一一展示,孫權立刻意識到魯肅就是他要找的人,並且是他要倚重的人。尤其魯肅的戰略方針使孫權大加讚賞,這就是魯肅的《塌上策》。要說魯肅這個方針也真是厲害,竟然和諸葛亮的《隆中對》不謀而合。中心思想都是佔領荊州,拿下益州,攻擊曹魏。孫權從前是沒有聽到過這個戰略意圖的,聽了魯肅這一番話,豁然開朗。自己以後就有了確定的目標了。

    戰略遠景

    魯肅的計劃在當時來講,是很適合孫權陣營的。魯肅已經明確的告訴孫權,曹操在北方做大咱們已經不可能與之爭鋒了。那隻能在咱們附近先安排好,再去和曹操爭奪天下。這種攘外必先安內的戰術也是孫權的當務之急。魯肅的戰略和諸葛亮的戰略差不多,也是分三步走,首先穩定江東,然後進擊荊州,最後佔領益州。這三步完成以後,就可以和曹操爭奪天下了。

    孫權非常贊同這種戰略,並且嚴格的按照魯肅的戰略實施。第一步很快實現,外部少數民族勢力都被剿滅,穩定了江東政權。第二步實現的時候,魯肅已經去世。殺掉了關羽,佔領了荊州。第三步孫權也是很想實現,可是這時候他顧慮太多了。劉備戰敗退兵以後,孫權就為了是否對蜀漢進攻,開會討論多次,最後艱難的決定不出兵進攻。這第三步計劃到了孫權死的時候也沒能實現。

    總結

    綜上所述,東吳的首席顧問之名給魯肅當之無愧。魯肅的戰略讓東吳有了明確戰略方向,讓孫權心中建立了切實可行的戰略目標。給東吳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可以說魯肅是東吳政權的規劃師。

  • 3 # 湯洪榮

    《三國演義》中東吳的首席顧問是誰?要搞明白首席顧問是誰,首先來看一下其概念! “首席顧問”,是具有職業化和專業化的行業人士的職業譽稱。各行各業的顧問按照一定的專業標準或者職業貢獻大小給予區別和評價。這有利於辨別其社會角色意識和價值。 在古代來說也就是排在前例的軍師謀臣。

    東吳孫堅時期主要軍師: 程普(智勇兼備的大將、于軍前頻頻獻策)因孫堅最初起事時候出了四大猛將外並無厲害的軍師。

    東吳孫策時期主要軍師: 周瑜(東吳第一能人、智勇兼備、總攬軍政事務)、張昭(東吳第一政治家、頻頻獻計孫策)、張紘(東吳政治家、於張昭合成江東二張)、至此以後江東軍事政事分別由周瑜張昭二人總攬。

    東吳孫權時期主要軍師: 周瑜(縱覽一切大權、在赤壁留下一世英名)、魯肅(因受周瑜引薦、起初為一政客、後效力軍前。成為繼周瑜後江東第二任大都督)、張昭(與周瑜同為託孤輔政大臣、主管政務、計謀越發厲害。)、呂蒙(江東第三任大都督、武夫出身、後期計謀過人)、陸遜(江東第四任大都督、能力不亞於周瑜、接替呂蒙重擔、去荊州之戰嶄露頭角)、除此之外還有一群以張昭為首的政客謀士、因無太多過人之處不值得一提。

    東吳孫亮~孫皓時期主要軍師——諸葛恪(諸葛瑾之子、智謀過人,但剛愎自用。總攬一切軍政)、丁奉(謀劃產出諸葛恪後執掌軍政要務、三代的忠臣良將)、陸抗(陸遜次子、孫策的外孫。雖然智謀過人但註定難有父親那樣的作為。

    不難看出,在東吳每任執政者下屬都有功不可沒的軍師謀臣,並且都對每個歷史階段的程序有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所以說東吳的首席顧問是誰?在此我想告知的就足是:每個執政者階段的軍師謀臣都可稱之為首席顧問,因為他們為國家的發展,歷史的程序都在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可以說都是名副其實首席顧問!這就是你們所要的答案!

  • 4 # 東嶽歷史

    要看分什麼事情了,什麼時期了,我覺得是周瑜要不是英年早逝那就是他,東吳的鼎盛時期那要算魯肅了,後期為呂蒙,因為他把武聖人關羽都給幹掉了,必須粉墨登場!

    周瑜跟隨孫策一起創業發展了東吳,早年孫策從父親孫堅手裡接過東吳之地還不叫東吳,孫堅此人願為東漢末年破虜大將軍,豫州刺史,總能無比,相貌不凡,奈何36歲就掛了。而後長子孫策接過江東之地,在路上遇見了心懷大志的周瑜,二人一拍即合,心心相惜,一路為孫策出謀劃策,雖表面上為君臣之分,實為兄弟之義。

    周瑜號稱東吳二把手,江東大都督,兵馬大元帥,有勇有謀,諸葛亮沒有出山的時候完虐劉備,周瑜屬於武將兼具參謀型別的人才。

    周瑜孫權任上去世之後,首先推薦了魯肅,體現了周瑜愛才的作風,並非演義上說的諸葛亮苦情氣死周瑜,沒那麼小氣。魯肅之人善於謀劃,落實態度嚴謹,特別沉穩,為孫權恰到時機的稱帝立下功勞。同時魯肅又善於發現人才,三國裡號稱鳳雛的龐統有經天緯地之大才,被魯肅看中,極力想籠絡到東吳,如果不是孫權橫插一槓子,也許龐統就歸到東吳了。

    呂蒙幹掉了關羽

    魯肅之後的東吳大都督是呂蒙,呂蒙也是大能之人,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由來。)

    所以綜上所述,東吳最盛時期,堪稱第一把刷子的還是魯肅。

  • 5 # 食自君

    顧問,通常不負責常務,也不擔躬親理事的要職,所以首先要排除的是四大都督。二張是政務一把手,所以也得排除。顧問平時不怎麼參與日常,但是關鍵時刻總會有重要諫言,有時候也去別處客座一下。

    基於此,東吳只選一人的話,我覺得闞澤可當。闞澤曾於赤壁之戰看出端倪,主動請纓獻詐降書,起到了關鍵作用。後來夷陵之戰,又舉身家性命擔保,力薦當時還是新人的陸遜,從而直接影響吳蜀命運,眼光可謂獨到精準。

    故我覺得參與了東吳兩大史詩級戰役,雖不統兵押糧,不劃策治方,卻直接起到不可磨滅作用的闞澤老師,該當東吳首席顧問。

  • 6 # 微史文化

    我認為東吳的首席顧問是魯肅,首先,魯肅被人稱為東吳有名的賢士智士,他在赤壁之戰中為孫劉聯手抗擊曹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赤壁之戰為後期的三國鼎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7 # 杏林帥哥

    小霸王孫策,臨終時給孫權留下一句話: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事實證明,外事不決問周瑜是正確的。

    決定東吳生死存亡的赤壁之戰,就是在周瑜的堅持下取得勝利的。

    周瑜征戰一生,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理想抱負,他少年得志,風流儒雅,文才出眾,精於音樂,當時有句童謠:曲有誤,周郎顧,意思是說,他在聽樂隊演奏時,稍有失誤,他也要看看演奏者。

    周瑜慧眼識人,一再推薦魯肅給孫權,

    再者,周瑜的胸襟絕不是《演義》中寫得那樣忌賢妒能,看他對老將程普的態度,即可知道他是在是個“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的人物。

    孫權稱帝時,曾對臣下說:“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詳實地記錄了赤壁之戰,並高度評價周瑜:“不悖人意,魯肅、呂蒙輩不能及也。”

  • 8 # 虎哥不二門

    我認為是魯肅。曹操統一北方後,又奪荊州,率得勝之師順江東下,欲一舉吞併東吳。魯肅面對唇亡齒寒的孫劉關係,力排眾議,認為聯合抗曹才是唯一出路。最後赤壁一場大火,檣櫓灰飛煙滅,東吳一舉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孫權對魯肅的評價為“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如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周瑜臨死時向孫權建議“魯肅智略足位,乞以代瑜”。所有這些足以說明魯肅才是東吳首席顧問。

  • 9 # 始終先生

    個人認為首席顧問非魯子敬莫屬

    “榻上策”,東吳的治國方針

    建安五年,孫策不行身亡,死前,他將江東基業交與了其弟孫權,並託付魯肅、周瑜等一干老臣輔佐孫權。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大意:

    過去漢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義帝而最後無成,這是因為項羽加害義帝。如今曹操,猶如過去項羽,將軍您怎麼可能成為齊桓公、晉文公呢?以魯肅私見,漢朝廷已不可復興,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為將軍考慮,只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變幻形勢。天下局勢如此,據有一方自然也不會招來嫌猜忌恨。為什麼呢?因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這種變局,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佔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建號以便進而奪取天下,這有同漢高祖建立大業啊

    “榻上策”也成了東吳貫徹始終的治國方針。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孫權接連三次攻打黃祖,並最終佔領了江夏郡。同年,曹操揮軍南下,劉表病亡,其子投靠了曹操,曹操宣稱百萬大軍踏平江東,江東上下無不震驚。此時,又是魯肅,看到了這裡的機會。

    面對曹操大軍壓境,魯肅及時更改策略,聯劉抗曹,與諸葛亮不謀而合

    在劉表之子劉琮投靠曹操後,荊州已經落入了曹操手中。看到此情況,魯肅認清“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於是,他又向孫權建議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而此時,諸葛亮前來東吳尋求聯盟,二人不謀而合,在滿朝文武都認為應該求合的情況下,又是魯肅力主迎戰,並告訴孫權“眾人皆可降,惟將軍不可降。”

    赤壁之戰勝利後,在東吳實力明顯弱於曹操的情況下,又是魯肅,主張將荊州借給劉備,兩家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曹操。

    可以說,魯肅的一系列策略,是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是在建安十二年,而魯肅提出“榻上策”,是在建安五年,從時間上看,比諸葛亮早了7年。雖然這不能說明魯肅比諸葛亮更聰明,但足可以證明魯肅很聰明,有政治眼光。可以說,沒有“榻上策”,沒有魯肅,就沒有赤壁之戰後的形勢。

    所以說,如果說東吳首席顧問,一定屬於魯肅。

  • 10 # 紅姿木哥

    張昭。孫策臨死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周瑜已死,只剩張昭為首席顧問。孫權也確實這樣執行的。

  • 11 # 小數點9464

    孫策臨終對孫權言“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觀三國故事,周瑜、張昭當然為肱骨之臣。亂世自存當然軍事才能更重要,東吳四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是決策首位顧問,大抵不錯。而魯肅兼軍事和外交能力,聯劉抗曹策略的提出者和實施者,所以我覺得魯肅是最最突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住筒子樓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