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崗山人

    廣義的易經分為伏羲易經和周易。前者只有8個卦,後者才是64卦。64卦應該又分為連山,歸藏,周易。連山,歸藏已經失傳。但根據推斷,道德經很可能就是解釋歸藏易的書。(歸藏易以坤卦在前,乾卦在後)。周易據傳為周文王所作。所以叫周易。孔子對其作了註解。

    易經講的是我們祖先對世界萬物的不同分類以及對萬物的認識,以及它們之間規律的認識。不同於西方的主客觀分開的認識,易經是對世界主客觀合而為一的認識。所以我們讀它感到困難。而且對萬物的區分不是透過界定來分,而是透過矛盾的不同來區分,一步到位的從本源一下區分到64種事物,再作區分才成為萬物的。所以我們認識事物是由具體事物一點一點根據不同來認識,而易經是倒認識,是由萬物本源作區分,直到具體萬物的。所以我們很不習慣。但易經也是科學的。它根據的是全息律。它認為大和小是一樣的。現代科學證明,這個全息律是對的。

    以上是周易對萬物的認識方法論。然後。周易的內容卻不是講自然界的,而是講社會內容和關係的。這是由古代中國特殊人文環境造成的。當然易經也有講自然方面東西的,這你只能參看道德經。

    易經採用一生二,二生三的方法看待問題。現在叫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一切都可以這樣來區分看待研究。而且這個方法很有效。(孔子把它叫做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現代方法我們就不說了。但古人就是這麼看待問題的,而且這個方法的運用水平不比我們低,世界上矛盾的每個方面還能分下去,進行研究,但總有一個是主要矛盾。總有一個方面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對矛盾兩方面如何看待呢,古人認為有個中的問題。矛盾兩方面分析出來以後,實際上是疊合在一起的。此二者根據條件不同,必有一個平衡狀態。兩方面比重不同而暫時成為一個整體,這個狀態就叫中。就是所謂的“二生三”的中國古代三分法。辦事時能做到正好。就是和。這個中和就是易經的根本。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根本所在。周易還有一個正的問題。就是要辦正當的事。

    另外周易還有個重點就是“時”的問題。時有兩個以上。當事物未轉化點時,它代表不同時間的各個條件,當達到事物轉化點時,它代表那個時間的的特殊條件,叫做時機。

    時,矛盾分析法,三分法(就是中),正,這四個因素的綜合關係造成了實際事實的發展規律。我們分析它,達到趨吉避凶。這就是周易的主要內容。當然其中境界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我們古代傳統文化的長處。

    與西方相比,易經文化的短處是理性分析不強,在實踐中,實驗手段的缺少,這導致對具體事物的認識不精細,尤其缺少數字化。這些我們認識過程中應明白。

  • 2 # 有孚君

    前兩天在下寫了篇文章,感興趣您可以看看。

    筆者和一些90後、95後,乃至00後的“年輕人”聊天時,問過他們,你們知道什麼是《易經》嗎?大部分人脫口而出:算命(算卦)的吧?

    無可奈何之餘也感到痛心疾首。誠然《易經》可用於占卜,但“它”的功用卻遠不止如此。《易經》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最寶貴的智慧。毫不誇張的說,讀懂《易經》,就讀懂了人生。

    因此筆者想盡自己的努力,儘可能的傳播易學文化,讓更多的人接觸《易經》,正視《易經》。若有緣,亦想結識更多同道。

    另一方面。筆者學易經年,每每回想起入門時的艱辛,仍深感苦惱。若不是恩師當初的指引,或許早已放棄。所以提起了做【易學入門雜說】,這個專欄的念頭。主要想介紹易學的基礎知識,給想入門的人一個參考。也帶著想玩卦的人把卦玩起來。

    此文算是這個系列的開篇。

    01 先對《易經》做個簡單的介紹

    寫之前先說說《易經》大致發展的三個階段。

    上古時期,伏羲氏一畫開天,始定八卦,到中古時期文王演六十四卦(就是《封神榜》裡“釣”姜子牙的那個“老頭”),與他的兒子周公寫就《周易》,再到近古時期孔子為《周易》作《傳》(又稱《十翼》)。

    伏羲一畫開天,創先天八卦

    即《漢書 文藝志》所說“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可見《易經》成書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我們現在看到的《易經》其實就是《周易》+《十翼》。(注:關於易學的發展和《易經》全貌,會在後續的文章中介紹。)

    《十翼》可以理解成對《周易》這本書的全方位解說,讓人們更明白的讀懂《周易》。孔子他老人家寫的很“嗨”,就是太高估後人的知識水平了,所以這個“人們”只限於他那個時代的人……

    02 言歸正傳,來說說何為“易”?

    學一門學問之前,總要弄明白“它”是什麼?別人問起時才總好說出個條條道道。尤其是學易。一提起《易經》,幾乎所有人都會想到“算卦”。實際上算卦的分兩種,一種確實有真才實學,另一種是則是江湖騙子。這也是為何《易經》總被誤解為封建迷信。

    那麼問題就來了,怎麼和一個沒接觸過《易經》的人介紹“它”呢?

    說什麼“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說“易為彌綸天地之學”?高大是高大,但是太虛無縹緲了。高處不勝寒,也就讓許多人望而卻步了。其實易學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反之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要是華人就都不會陌生。因為“它”早已深植入我們的民族血液中。

    陰陽、五行、八卦之類的概念,哪怕沒學過易的人也多少會有了解。我們都知道一天12個時辰,一年四季365天。也知道十二生肖,誰還沒有個屬相?還有二十四節氣,直到現在還是農業生產的指南針。

    再有像元亨利貞、自強不息、九五之尊、虎視眈眈、雲行雨施、謙謙君子、正大光明、物極必反、匪夷所思、殊途同歸、否極泰來、革故鼎新、文過飾非、防微杜漸、天地玄黃……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詞。

    包括喬峰他老人家的降龍十八掌,從潛龍勿用到亢龍有悔,嘴上總唸叨的那幾招。

    皆是源於《易經》!

    正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孔子說的)

    正所謂“道不遠人”。(《中庸》說的)

    亦所謂“道在屎尿”。(莊子說的)

    我們平時接觸的大事小事,或多或少都與《易經》有些淵源。只是人們不知道罷了。

    那什麼是“易”呢?

    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類似莎士比亞那句“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曾仕強老先生說:“《易經》是解開宇宙人生密碼的寶典”。

    筆者認為《易經》最難能可貴的是“它”構建了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行之萬世而不悖”的理論框架。無論是五千年還是五萬年,不管社會如何進步,科技如何發展,易道皆可以將其囊括。聽說就連二進位制的發明和海王星也都有運用到了易學的思維。《易經》的廣大精微,無所不包。正在於此。

    《易經》絕不是迷信。占卜只是“易”的功用之一。

    所以,如果非要給“易”下個能理解的定義,筆者認為“它”是門藝術,是自然科學,也是門哲學。

    03 為什麼學易,學易有什麼好處?

    最重要的還是興趣。如果你喜歡中國的歷史文化,無論是儒釋道,還是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很難不對《易經》產生興趣。除此之外呢,我為什麼學易?

    可以學會占卜預測,成為別人眼中的大師?可以時不時給自己占上一卦看看吉凶禍福?可以結識一群別人看起來神神叨叨的易友,還可以在和別人聊天時顯得自己很有學識?最不濟,遇到個算卦的騙子,也能懟他兩句!

    其實這些都是學易的附加屬性。真正學了,你會發現生活中能用到地方很多。孔子說:“如果再給我幾年的時間,讓我50歲的時候學易,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

    【注:孔子第一次接觸易學是五十歲以後,可惜因為公務繁忙錯過了。第二次是晚年68歲以後,孔子利用這最後一次機會傾其全部心血寫就了《十翼》。】

    筆者想說,無論什麼年紀學點易總是沒壞處的。占卜預測也好,讀易正心也罷。易學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卻可以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如果18歲學易。別的不說,至少看個手相面相,撩起妹來事半功倍……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女生撩漢……【注:我有個小師弟,現在是我的“鐵桿粉”。學易的時候還沒成年,四五年過去都快生孩子了。】

    話雖玩笑,但若在年輕時懂易,這個人的人生高度或許都會變得不一樣。

    如果30歲學易也不晚。下了班,泡壺茶,窩在沙發裡捧著本書讀讀。總比玩遊戲或者刷抖音要好的。

    退一步講,讀什麼無所謂,人生沒有白讀的書,每一頁都算數!

    40歲學易更不晚。拉著孩子一起學,總比小孩子也玩遊戲或者刷抖音要好……就算孩子學不下去,總還能在他(她)心裡種下了顆種子,早晚有破土而出的那天。

    即便如孔子50歲讀也不晚。在知天命的年紀知天命,最合適不過。

    無論男人女人,什麼年紀學都不晚,學成如何也不必太在意。

    讀易,就是讓自己變得遼闊的一個過程。

    學著你會發現原先很看重的事情,也沒有那麼在意了;原先很討厭的人也沒有那麼討厭了;原先覺得有些索然無味的生活也慢慢有了寄託。

    因為學易會讓你接觸到中醫,多少了解些養生的知識;會讓你喜歡上烹飪,做一餐屬於家的美味;會讓你發現詩詞中的無限美好;更會讓你的心變得平靜。

    ……

    學得久了,心性會更通達,會覺得這個世界都變的更美好了。Sunny更明媚了,樹葉更綠了,東風中飄逸的花香都更濃郁了……

    說的比較玄,但確實有這樣的感覺,品嚐到一絲“復得返自然”的意味。

    有些事情確實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是不傳,是說不清楚。

    所以學一些,體會一下,總沒有壞處。

    04 說了半天,怎麼學習《易經》呢?

    筆者當初和老師學六爻時,記得《增刪卜易》的序,極具煽動力。整篇序文都在敘述占卜的神奇與簡易。好像只要淺學粗通就可以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

    【摘錄一段:卜易之道,乃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大聖人之心法也。得其精者可以參天量地;粗知其理亦可趨吉避凶。凡學卜者可以深求,亦可淺學。淺學者只要先學裝卦,知道動變及卦之六沖,卦變六沖看熟用神章中佔何人佔何事以何爻為用神;再看何為旬空、月破及春夏秋冬四時衰旺、生克衝刑即知決斷禍福。】

    沒入門的人看到這麼多名詞肯定蒙圈。簡單翻譯下就是:我教你,很簡單!雖然難免有些誇大和做廣告的嫌疑,但《增刪卜易》這本書還真算“入門經典讀物”。野鶴老人(《增刪卜易》的作者)無疑是一名智者。

    因為與其長篇大論說道理,不如讓人感興趣來的直接。

    所以我推薦入門時可以適當的多玩玩卦。學進去了之後,自然會接觸和感受到易道的神奇與偉大。然而無論怎樣都要以端正的態度去學。不要連上個電梯都起一卦問中途會不會停,上來幾個人。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就學偏了。

    怎麼學?無外乎三種方法:

    (1)自學。

    (2)找個靠譜老師教。

    05 和我們來一場民族文化的“尋根”之旅!

    我們的本土文化,無論儒家、道家,抑或兵家、醫家都脫離不開《易經》的影響。甚至可以說,都是由“易”孕育出的。

    道家、中醫與易學一脈相承,自不必多言。孔子寫《十翼》,傳承易學,從此儒家與《易經》剪不斷理還亂。王應麟在《通鑑答問》中指出:“蓋《易》之為書,兵法盡備,其理一也。”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道: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易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至繁。

    所以說《易經》是群經之首,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源所在。

    作為華人都應該或多或少的接觸易學,也應繼承和發揚易學。

    正所謂,知其來自知有所往。學易,即是這樣一場“尋根”之旅。而這條路我們會一直陪你走下去。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一事無成的人,最沒面子”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