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BA3點0何校長well
-
2 # 開心的鬍子先生
讀不讀研和幾本沒有太大關係,需要分析讀研和就業的優劣勢,再結合自身的情況。
首先,讀研會使得自身的理論知識水平上升一個臺階,就業的起點也將比其他的本科生高。如果個人願意,是有條件繼續深造。
其次,就業的話,如果你能力突出肯幹,前途也會比較光明,比研究生早入社會三年,也將為你積累更加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你就沒有了系統學習更加深入的專業理論知識。就業後,知識的汲取也是碎片式的。
再者,就要看你自身的情況,如果家庭經濟條件需要你走進社會,負擔起經濟重任,那就先考慮就業。
最後,就要說下你的現實情況。如果你找到了非常不錯的單位,待遇發展前景都不錯。可以先放棄考研,讀研畢竟不是唯一出路。在好的單位也會培養你,比如出國學習,在職深造,重點培養什麼的。如果你的專業知識學習成績對考研有信心,能能有不錯的學校選擇,也可以考慮讀研。
總之,讀研還是就業都是一種選擇,綜合考慮清楚了,就堅定的走下去,認為這就是最好的路。助你成功。
-
3 # 祁連山下的綠洲
是否決定上研究生,需要綜合全面的去考慮,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需要去考慮:首先考慮的應該是經濟方面,如果你家庭條件好,適當的去提高學歷,這很有必要;如果你家庭條件不好,試問,你去讀研究生了,如何去付一些必要的費用,如學費、生活費等,當然,如果上班后辛苦一點,讀在職研究生也未嘗不可。其次,應該考慮的是專業相關的問題,如果你現在所學專業你不喜歡,那麼堅決支援你換專業讀研究生;有一些專業,說實話,你讀了研究生也不一定有多大的作用。第三考慮應該是家庭及年齡問題,舉兩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吧。我有個朋友,上班後三年開始考研,考了五年沒考上,每年都是英語不過,家裡每年都催他結婚,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還有一個同事,上班後五年了去考研,婚也結孩子也有了,讀研後由於兩地分居,離婚了,孩子也改姓了。這樣了以犧牲家庭為代價的提高學歷層次,本人認為非常的不靠譜!以上就是本人的一點粗淺認識,希望可以幫到你!
-
4 # 雨相
本科生不管一本還是二本、三本,要不要考研,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抉擇。
如果你所學的專業用本科學歷就能找到令你滿意的工作,你也不準備將來從事學術研究工作,那就不用去讀研了,把複習考研精力放到工作上,讓自己進入職場的第一步走好,開好頭。工作之後,如果還想拿到研究生學歷,你可以上在職研究生,不影響工作和工資收入。
如果你所學的專業比較深,要想找到滿意的工作,還需要有比本科學歷更高的學歷,那你就要努力去考研。或者你準備終身從事學術研究工作,那本科學歷肯定不行。
除此之外,你還得考慮自己家庭的經濟情況等其他方面因素。
回覆列表
在現在這個大家都在新冠假期的時候,提出這個問題,可以給我們很多深層次的思考,實在太有必要了!!
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個簡單的老問題,其實,很不簡單,非常的不簡單,不僅僅牽涉到基本的觀念、甚至會有什麼樣的未來的問題。
我記得,好像是去年,有一個國內名校的金融學博士在電視節目裡,問高曉松,他自己博士畢業以後應該做什麼?
這引起了高曉松怒火中燒,狠狠的一頓,意思是:讀書讀到博士了,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其實,這個學生的問題,有非常大的普遍性,與題目的問題如出一轍。同理:一個一本生,還問要不要讀研究生?這麼幼稚的問題居然出於已經讀了10多年書的本科生的身上?
這讓我想起了網上曾經流傳甚廣的一個帖子:印度人正在佔領矽谷。
主要說的是在美國矽谷的一些偉大企業包括代表未來的世界500強的企業高官中,有很多印度人,鮮見華人或者中國裔,甚至幾乎沒有。而那裡的華人,幾乎是包括很多北大、清華畢業的,可以說是中國最優秀、也是最聰明的人才。
為什麼呢?答案是每一個印度大學生都同時必須讀MBA。
說到這裡,似乎是說明中國學生的管理科學素養非常的缺乏。
在美國,管理科學是一門專業,連詞典都完全不同;就是說,沒有專業化的知識、語言、方法,甚至管理的溝通都有問題。加上競爭激烈,人才有的是,沒有專業的科學素養,就很少有機會甚至不可能去做專業的工作。管理也同樣,在現代社會,首先不再是做官,而是一種專業或者職業。沒有專業知識,怎麼弄呢?競爭這麼激烈,套路這麼多?
讓我們回過頭來,問一個最原始的問題:
為什麼要讀書?
還是讓我自己先來回答一下試試看吧?
我們都知道,馬克思有一個非常基本的觀點,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教育是什麼?就是上層建築之一。因此,為什麼要讀書,也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就是說,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有不同的讀書目的。
在農耕時代,相對應的封建時代,讀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做官,考狀元。
讀書的內容主要是怎麼做人,怎麼對皇帝忠誠,怎麼管理老百姓。就是說,怎麼能考中狀元,去做官,甚至成為附馬。是不斷堅持不懈讀書的主要動力或目的。
在叢林法則時代,可以說,做官的權力無限大,如果人都做不好,老百姓會造反,社會就會不穩定,影響皇帝的管治。
到了工業時代,人不過是一顆螺絲釘,除了秉持了封建社會的一些傳統的做官的文化,主要還是如何謀事。
由於企業的產品、質量、交貨期主要是由機器決定的,沒有那麼複雜,只要會操作機器,即使專業不那麼對口,有點小聰明,也好像沒有什麼大的問題。
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很多工作也越來越複雜,讀書的要求也越來越豐富,既要學做人,也要學做事。
簡單地說:你以後想做什麼?就需要去學習什麼?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主要是以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方式;意味著不僅僅政府和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參與市場或者市場競爭,而且每一個人都是市場的主體,去參與市場競爭。這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你想做什麼?去爭取什麼?去得到什麼?既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也是市場競爭的結果。
選擇和競爭都是戰略管理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如果你不懂得戰略管理,那麼,你有可能不更加明確、精準地知道,你以後能做什麼?要做什麼?想做什麼?怎麼去做什麼?包括你的定位、你的目標、從哪裡來?想去哪裡?類似於我們浙大竺可楨老校長的著名三問。
競爭靠什麼?當然靠能力。文憑說明什麼呢?進一步地說,為什麼要繼續讀研呢?
如果上面的道理都理解了,也許就用不著再囉嗦下去了。
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讓我把一個偉人曾經說過的話作為結束語吧:
當今時代,知識更新週期大大縮短,各種新知識、新情況、新事物層出不窮。有人研究過,18世紀以前,知識更新速度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來,人類社會創造的知識比過去3000年的總和還要多。還有人說,在農耕時代,一個人讀幾年書,就可以用一輩子;在工業經濟時代,一個人讀十幾年書,才夠用一輩子;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必須學習一輩子,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
如果我們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識素養,不自覺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知識,不主動加快知識更新、最佳化知識結構、拓寬眼界和視野,那就難以增強本領,也就沒有辦法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