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含山唐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傳承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漢字的多聲的變化(普通話就有四聲),使語言本身就有節奏感。

    華人自古以來識字的不識字的都能胡謅幾句,你說是詩也可以。你看,順口溜打油詩兒歌童謠都是很有詩意的。“春霧雨夏霧熱,秋霧涼風冬霧雪。”這諺語不就是詩嗎?

    現如今,詩人確實多。你拿一塊磚頭向窗外扔去,保不準能砸中好幾個詩人。詩人多不是壞事,壞事的是佔著茅坑拉詩的詩人,臭了整個詩壇。

    我喜歡詩,也喜歡寫詩。雖然詩不怎麼樣,我覺得很快樂。我寫的詩那是自娛自樂罷了,我從不想著發表,也從不想著當什麼詩人,儘管朋友稱我唐詩人。我算哪門子詩人,只是朋友之間相互欣賞而已。

    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多,好事呀!說明我們華人還是崇尚文化,喜歡優雅的,附庸風雅也是好事。我想大多數寫詩的人和我一樣,也是自娛自樂罷了。你不能說這樣不好,我覺得很好。

    現在,生活好了,生活有詩意了。這人呢,文化程度也高了,動不動就是大學生。不像我們這輩,高中生可是鳳毛麟角不得了的事。你看現在一個小學生都能出詩集,何況大人乎。真的,我看過一位小學生寫的詩集,真的好。我這老朽還真比不上她。

    充滿詩意的國度,充滿詩意的生活,充滿詩意的人生。詩,美了你我。

  • 2 # 申卜元

    回答了:

    寫詩的人多了這是好事。必競我華廈有著上、下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歷史嗎!歷史文化的沉澱和知慧傳承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如今。但是讀詩的人少了,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我認為,古詩的文言文,韻律、平仄格律比較繁瑣。現行的教育方式比較現代,與傳統的國學融合不夠造成的。我們都要正視這個社會現實。必竟時代潮流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的傳統觀念也要有所創新,將傳統和新時代有機結合的結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我們祖國古詩文化的博大精深!

  • 3 # 蘭花花4722

    寫詩的人多,很正常。我們華廈號稱是詩的王國、我們有幾千年的傳承,從小就耳濡目染,深入靈魂,不識字的人也會背幾首,寫詩的人多,因為詩的特點,言簡意賅,高度概括,富有音樂美,最能言志傳情。我們寫詩最初並不為發表,就是借它傾吐心聲,表示心跡。所以寫詩的人很多,愛的人也很多。而今,讀詩的人少了,因為人們有了更多可供消遣的途徑。上世紀我寫過一首《詩之新印》其中有這麼幾句:如今,間暇有影視消遣,思念有微波傳遞,激情有搖滾演釋,記憶有電腦儲蓄……到那裡去尋覓你的知音啊,詩人們都各忙各人的事情去了,空留些感慨,微薄的稿酬,難以維持生計。灬這就是如今看詩的人少了的現實。

  • 4 # 覺呈

    沒有真心,沒有真詩。

    沒有深情,豈有深詩。

    詩中有人,言之有物。

    動人心絃,定是好詩。

  • 5 # 大悔憶智周

    寫詩是有話要說,有情要抒,而且要求把話說得美,富於語言和音樂之美。

    實話說這樣說話的人不多,務實的人卻鋪天蓋地。

    為什麼多出來這麼些“詩人”?因為務實的人對於名和利都不會放過。

    最極端的連半句話的虧都不吃,開個玩笑也要權衡利弊,志在取勝。

    不是說詩人高雅嗎?別人做得,他也做得,絕不吃虧。

    管他寫出來的是詩不是詩!

    很多無病呻吟,很多徒具形式。

    很多應景之作。

    春天來了寫詩一首,夏天來了寫詩一首,秋天來了寫詩一首,冬天來了寫詩一首,更不用說各個節假日,各處風景名勝。

    另一種,感情的抒發毫無個性毫無生活更無思想,全是現成詩歌的變相甚至不變相照抄。

    所謂附庸風雅,附庸即非獨立創造,非獨立創造則非詩歌。

    第三,最不好的,公式化、概念化、假大空、標語口號,這批判已久的弊端,很多人至今並沒有克服。

    詩歌是精神生活的產物,務實的人寫不出。

  • 6 # 景宜官

    寫詩權當是搞笑,

    好歹權當是笑料。

    須知一笑十年少,

    看官看後便知曉。

  • 7 # 五星好評

    這就是一個內行人與外行人的區別。因為會寫詩的人知道詩的含義,而不懂詩的人不懂詩的含義就不愛看,看了也不懂。所以寫詩的人就是想遇到知音,真正懂詩詞的人。

  • 8 # 使用者3253102189658

    因為人人都想當作者,不想當讀者。讀者水平多低呀,讀別人寫的書!自己不會寫呀?咱就當作者,永遠不讀別人的書!

  • 9 # 聖德堡888

    《你去哪兒了》詩歌是一種情感的渲洩,如果語言所表達的情感,能和大家產生共鳴,讀的人自然就會多。如果用語深刻,晦澀難懂或者虛情假意的無病呻吟,讓人看了沒有感受,看得人自然就會逐漸減少,甚至對詩歌失去了興趣。而愛好詩歌的人,都沉浸在自我的情緒裡,在不斷的創作,很少有心思,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去看別人寫的詩。即使看了,因為詩風和內心情景的差異,也是走馬觀花。除非詩界意境深遠之人才會靜雅欣賞,獨領風騷。寫詩的人越來越多,有的是為了寫詩而寫詩,情感已經跑到天邊。喜歡詩的人覺得與寫詩的人,心與心的距離太遠,只好放棄不讀了。寫詩的人還不自覺的寫出了,讀詩的人你去哪兒了…

  • 10 # 天高雲淡839

    詩詞,作為中華文明古國的優良傳統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網友們都想寫詩抒發感情,一試鋒芒。所以寫詩的人日趨增多。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大好事。因為文化層次的差別,詩的質量也良莠不齊。但不管寫好寫賴,寫作者都懷著一顆火熱的心。寫詩的人多,讀詩的人少不足為奇,即使無人閱讀,孤芳自嘗也是一番情趣。

  • 11 # 溫暖256653178

    當前寫詩人較多,讀詩的人少應該是一種正常現象。比竟詩歌的出處多以環境、情感、意境的成分在裡面,具有抽象性,它包含著寫作者豐富的情感和意向。所以,它不像白話文那樣直白,表述一件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雖然寫作者層次不同,各有理解和思想,在自媒體如此便捷的平臺,因時、因地、因人和因情寫出的詩,有它的深意韻含在裡面。只要能結合實際,順應時代的發展,嘔歌美好的事物或人,用真、誠、善的情感去述寫,不斷學習、領會,提升詩歌的真正品味。相信有多少人愛寫詩歌,就有多少人愛讀詩歌,一定會成正比上升的。因為中華文化的傳統,那麼多優秀的詩詞流傳至今,還有那麼多人去學習、去領會、去傳承,一定有它存在的意義和精髓所在。所以,我們應該有積極向上的心態,也更應該神聖地對待詩歌! 以上是本人的淺淺拙見,讀之請海涵!

  • 12 # 天空是雲朵的牧場

    誰說讀詩的人少?餘秀華的,海子的,但凡有點文化,誰不知道?

    只能說,讀你的詩的人少。絕大部分詩歌寫得平淡無奇,難道還希望讚揚滾滾而來?

    所以,寫詩的人數排第二毫不奇怪。

    排第一的是跟帖吐槽,那個字數更少,甚至可以零字數,只發表情包。

  • 13 # 雨佳牛人

    因為現在的網路太發達,有各種各樣的遊戲影片淘寶購物快手K歌,人們各自都能找到喜歡的平臺。

    而詩歌只是一種個人愛好,寫的好與不好,都可以寫都能寫。而好的作品卻很少,更多的詩人作品也都是自娛自樂,能得到別人很高評價的詩歌,根本沒有。

    所以現在的詩歌狀態就是沒有好作品,只有好多好多沒人讀的作品。

  • 14 # 冰山不熔

    詩歌是非常個性化的東西,寫詩是自己的靈魂在說話,只有自己最懂,別人不一定喜歡。所有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多很正常。

  • 15 # 民間文學黑戶

    寫詩的人多讀詩的人少不一定是錯覺,就像現在寫作的人多讀書的人少是中國網路文學的現狀。僧多粥少,華人花在閱讀的時間不成比例,傳統文學尚且成為免戰牌的高舉物件。好的現象是,文學有自己的文學圈子,只要你的詩不是打油詩,詩歌還是有自己的一塊地盤。即使是打油詩,放到網路文學上也可能迅速走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不要侷限於詩社、雜誌、報刊等等正規途徑,現在自媒體有許多圖文空間就是為了讓詩興大發的人自由發揮而開闢的,不信的話開通試試看,一開通你就明白了。

  • 16 # 直又直

    對於這個問題,可能我也說不上來。我想,之所以讀詩的人少,是因為詩本身很難解釋的,單字面還不行,大部分要靠讀者去想象,怕說錯了,別人會跟著評論,我看大可不必!人家評論應是好亊,共同提高嘛!即使是嘲笑也不妨,不理睬就是了,若是別人指正,更是好亊,應虛心接受,感謝人家,又有什麼問題呢?這應是讀詩的人少的主要原因。至於寫詩的人多,也不應該大驚小怪,詩有多種形式,可以抒發感情,發放一下自己的情感,無可原非,還應鼓勵青年多寫多練!詩,連我們自己也未寫得好嘛?不過學寫詩也應多讀多看古今詩人的作品,也是主要的。其次態度也應謙虛,接受別人的評論,不要過於驕傲自大。唐朝詩聖們的互相提議,後來竟成為至交呢?

  • 17 # 封護勝463

    謝邀!這個問題要這樣來看,寫詩的人多,看詩的人少?看詩的人為什麼少呢?主要有幾種原因,第一是在上個世紀末,在中國的詩壇出現一股所謂的"朦朧詩派",寫得東西"風馬牛不相及",不講壓韻,又不講意境,又不講語言的提煉,一堆文字堆砌。廣大的人民群眾看不懂,看不透,不知其所言何物?牛頭不對馬嘴,朦朦懂懂的。可這些"詩人"還美其名曰:"看不懂就對了,朦朧嗎?"最終老百姓對這些"詩歌"只能是嗤之以鼻了。

    第二,詩歌是中國文字的高度凝鍊,字字寓意悠遠。比如,唐代詩人張継楓橋夜泊中所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僅僅二十八個字,寫出了一個多麼有意境的自然描寫,有靜有動,有景有聲,還有看此景的感受,表達自己惆悵的心情。而現代詩講究自由,不去注重提煉,往往成了白話詩,口水詩,看詩的人找不到美感,就逐漸移情別戀了。

    第三是繼承與發展的問題,中國是一個文化古國,詩歌更是方塊字的精華,是傳統文化的瑰寶。許多外國著名的詩人,都對中國詩歌佩服的五體投地,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現實生活中的所謂詩人,完全拋棄了古代文化的傳統,想獨樹一幟,已經走入歧途。也是不被老百姓接受的一個原因,"要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繼承發展才能走上坦途!才能使中國詩歌再攀高峰。

    我就不多贅述了,詩歌古往今來是婦孺皆知,朗朗上口,在人民中才能永遠流傳,這也是個擺在現代詩面前的大課題,詩歌振興不會遠矣!

  • 18 # 柔美的風飄悠的雲

    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無論是寫詩的人多,還是看詩的人少,都是相對而言,並不是絕對的。一般寫詩的作者大多看詩,因為讀詩品詩賞詩,是作者的自覺行為,好習慣也是主修課。一般看詩的讀者有時拿起筆寫寫詩,享受一下作詩的樂趣,沉浸在自己的優美詩行中,也是生活中的一大快事。

    中國傳統詩詞一路走來,雖然越來越小眾化,邊緣化口語化,甚至還出現低俗化功利化。雖然出詩書難難於上青天,雖然傳統紙質報刊常將詩詞拒絕於門外,而這一切似乎又無法阻擋,詩詞愛好者的熱心真誠之愛,不影響他們寫詩讀詩的熱情。

    相對於大眾詩人而言,優秀的高素質者的確是不多。在當今社會風氣日下,功名利益日趨向上的時代大環境下,我們對仍堅守在高雅詩詞旗下的詩人,有多高的要求就顯得力不從心。只能以詩人的自我修養,和善良美德而自我修正與改變,以其自覺的維護和諧正義的氛圍中。

    就讀者而言,詩詞詩壇本就不缺讀者,一些平臺對純詩歌作品,也採用不利於閱讀的封閉式搜尋式。為丁點利益硬生生將讀者拒於門外,同時也對作者的要求過於苛刻,造成有些詩人的作品無人問津,或僅有少數少得可憐的讀者。

    而相對於開放式,流水式的有利閱讀的平臺,卻擁有較高的閱讀量。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在某平臺的詩歌類專題中,我的純詩文累計閱讀量就高達二百多萬,單詩文量過萬幾萬五萬的很多。該平臺有位名詩人的,一首詩年閱讀量高達百萬之多,這的確是真實可信的。

    所以,現在的中國詩壇,無論古詩詞亦或現代詩,都不缺詩人和讀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有更優秀的詩人出現,也有更多的讀者為詩人喝彩。

    (網路圖)

  • 19 # 零仃洋

    產生這種現象我認為有幾個原因:一是人們浮燥的心理。讀詩不是看小說,讀詩是要品的。要邊讀邊品,才能品出詩中的寓意、詩人的意境。這就要求靜下心來,如同吃飯一樣,細嚼慢嚥。第二個原因是文化素養不高,對讀詩沒有興趣。這就有待於全民文化素養的提高。第三個原因是詩歌本身的原因。現在所謂詩人太多,而膾炙人口的作品又太少。詩人本身魚龍混雜,象賀敬之這樣令人念念不忘的詩人鳳毛麟角。有時一聽到是某些所謂詩人寫的詩就反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婆睡覺不洗腳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