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柏夫文藝
-
2 # 茶知事
唐代大史家劉知幾提出“史學三長論”的觀點,認為史家須具備三個條件:“才、學、識”,而其中又以史識為靈魂。
換言之,以旅美作家林達的通俗表達即是:“記錄和呈現歷史當然是重要的,而樹立一個正確的歷史觀,可能是一件更為重要的事情。”
所謂史才,是指對史料的蒐集、鑑別和組織能力,敘事載言和撰寫文章的能力以及運用體例編次內容的能力。
所謂史學,是指對史料、對歷史知識及其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比如要求史家應熟知著名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等。
所謂史識,是指有自己對歷史和史書編撰的獨立的見解和觀點,以及秉筆直書,忠於史實的品質和獻身精神。清代章學誠曾在“三長”的基礎上,加上“史德”,實際上已包含在“史識”之中。
“史學三要”指的是義、事和文,為 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史德》中 出:“史所貴者義也,而所具者事也, 所憑者文也。” “義”指歷史觀點,“事” 指歷史事實,“文”指著史的文筆。
在章學誠看來,具備“義、事、文”方可稱為“史 學”,三者之中以“義”為主,而“事”與 “文”則是求“義”的根據和技巧。 “義” 是史家主觀的見解,而撰寫史籍是一定要以 客觀事實為遵照的,關於二者如何得到統 一,章學誠說:“能具史識者,必知史德。
德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也。”所謂心術, 就是史家應當不以主觀的偏見代替客觀的史實,這是“欲為良史”的基本條件。
-
3 # 孔夫劍
“史才三長”又稱“史家三長”,是唐代著名史學家劉知幾在回答禮部尚書鄭惟忠的疑問時提出的。鄭尚書問劉知幾:“自古已來,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劉知幾回答說:“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
劉知幾在回答中將史學家的基本素養概括為史才、史學和史識三個方面。其中“史才”是指歷史編撰能力和史文的表述能力;“史學”是指歷史知識的積累;“史識”是指史家的歷史見識,價值判斷等方面的內容。後來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有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史德”的要求,即史學工作者的精神境界、道德修養、端正的學風等。近代史家梁啟超把劉知幾和章學誠的觀點綜合在一點,把“史德、史才、史學、史識”概括為“史家四長”。
“史家三要”是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史德》中提出的。章學誠認為:“史所貴者義也,而所具者事也, 所憑者文也。”“義”是史家所持有的歷史觀點,是對歷史系統理論的認識;“事”是歷史事實;“文”則是指歷史表述的審美與規範。其中以義為先,以事為基礎,文則是一種表述技巧。三者皆具,才能稱之為“史學”。
-
4 # 創客IP老梁
"史才三長"即學、才、識,這是劉知己在<<史通>>中所提出的史家應當具備的三種基本要素。
"學",是指史家應該掌握廣播的知識,特別是要佔有豐富的文獻資料;"才",是指史家駕馭文獻資料的能力和進行文字文字表述的能力;"識",是指史家應當具有對歷史獨立的見解與觀點和秉筆直書、忠於史實的堅貞品質與獻身精神。
“史學三要”指的是義、事和文,為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史德》中提出:
“史所貴者義也,而所具者事也,所憑者文也。“義”指歷史觀點,“事”指歷史事實,“文”指著史的文筆。在章學誠看來,具備“義、事、文”方可稱為“史學”,三者之中以“義”為主,而“事”與“文”則是求“義”的根據和技巧。“義"是史家主觀的見解,而撰寫史籍是一定要以客觀事實為遵照的,關於二者如何得到統一,章學誠說:“能具史識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也。”所謂心術,就是史家應當不以主觀的偏見代替客觀的史實,這是“欲為良史”的基本條件。
回覆列表
“史學三長”指的史才、史學、史識。
這個觀點是唐代史學家劉知己在其史學著作《史通》中提出的。
所謂史才,是指對史料的蒐集、鑑別和組織能力,敘事載言和撰寫文章的能力以及運用體例編次內容的能力。
所謂史學,是指對史料、對歷史知識及其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比如要求史家應熟知著名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等。
所謂史識,是指有自己對歷史和史書編撰的獨立的見解和觀點,以及秉筆直書,忠於史實的品質和獻身精神。
“三長論”指的是史學家的知識結構,是史學家能否勝任其研究和編史工作。而在才、學、識三長中,又以史識為靈魂。
“史學三要”指的是義、事、文。
清代學者章學誠看來,具備“義、事、文”方可稱為“史學”,三者之中以“義”為主,而“事”與“文”則是求“義”的根據和技巧。 “義”是史家主觀的見解,而撰寫史籍是一定要以客觀事實為遵照的,關於二者如何得到統一,章學誠說:“能具史識者,必知史德。”
所謂史德,即指著史家應當不以主觀的偏見代替客觀的史實,這是“欲為良史”的基本條件。
史才三長與史學三要,是一個傳統史學家必備的素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宇宙的認識也有了進一步擴充套件,也有了全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人類歷史的認識也有了深化,因此,需要全新的視野和知識結構,也需要科學和社會學的理論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