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個人對不同的事物都有不同的理解,說說你的理解吧!歡迎你的回答。
11
回覆列表
  • 1 # 飛龍在天231272723

    一代女皇武則天有一首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那麼什麼才是如來真實義呢?我們讀了佛經後,又能解讀了多少如來真實義呢?古大德常講:"錯轉佛經一字,可得五百年野狐身。”可能有些人看後,肯定會說這是騙人的鬼話。但不要忘了三世因果報應是真實不虛的。何以見得?即從現世看,我們公開誹謗一個普通公民都要受到法律保護與懲罰的,何況是謗佛、謗法、謗僧呢?印光大師講:"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有些人對三寶不恭敬,那能做到願解如來真實義呢?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心經》裡的句子。此經乃大般若經中之精要,全篇大旨,秉六如之觀智,掃五蘊之蔽蒙,顯真空之實相,證無上之菩提,與《金剛經》互相發明。

    《金剛經》大旨,總是要人守六根,絕六塵,而六根、六塵之不淨者,以五蘊未空也。《心經》特為指出,示後學從會歸之極。經文僅二百六十八字,而言簡意賅,可包括《金剛經》三十二分之全。讀《金剛經》而不讀《心經》,是涉博而不能反約也。

    上面四句經文,是教舍利子(也是所有學佛者)從色觀起,辨幻色真空之理。凡有形都為色,無形都為空。當體即空,但要知空中妙有。若離色觀空,便是頑空,不能現出萬法,如何度苦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講:不要說空便又想在色外又尋覓個空來,素不知色空不異,色不異於空,空不異於色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講更不必存色空二見,色亦即是空,空亦即是色也。乃至受、想、行、識也如色一般觀照便是了。

  • 2 # 亮夫0422

    相有心生,無中生有,

    無從而來,亦無從而去,

    以大無外,以小無內,

    一切皆是心靈造覺。

  • 3 # 夢蝶也逍遙

    色是現象

    空是本質

    本就是一體

    觀照角度不同而已

    可以粗略的解釋成一體兩面

  • 4 # 阿奇100

    色,事物表象;空,事物本質。(事物的表象被涵蓋在——色字裡;事物的本質被涵蓋在——空字裡)

    這幾句話,是寫在觀自在菩薩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描述事物的表象和本質之間的關係。

    (關於心經,對於絕大多數人,通常)最重要的是最後一句咒語,跟著念(照著做)就行了。

    括號內和以下為今補,

    心經翻譯經年累世,精煉且表述準確,無異義疑義。最後一句咒語是音譯,無需翻譯。

    這十六個字即是白話又是文言,一看就懂。

  • 5 # 蒔蘿22

    如果你想探究宇宙世界的本原問題,宇宙世界到底是由什麼組成的?那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這一句話完整的解釋了這個問題,而且解釋的殊勝殊妙。簡單地講,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空是指無形的能量,有形與無形無二無別,亦即有形來自於無形,無形也可轉化為有形。空不是真空,有也不是真有,叫真空妙有。當代科學家已經證實物質分到最後就是一種能動現象。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唯心主義者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的。二者是絕對的對立。相比於佛家的認識,這二者的認識顯然有失偏頗。我所感興趣的不是這些,而是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是透過什麼手段將宇宙的本原認識的如此精準和透徹?肯定地說既不是使用瞭望遠鏡,也不是使用了顯微鏡,那時也沒有這些,絕對是大徹大悟之人親身實證的結果。難怪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牛頓等人,最終都倒向了“上帝”!

  • 6 # 尋真理91

    陋說兩句吧!在心經裡,這是一個極深的哲理!色:即事物的表相,我們的眼睛之所以能看見東西,這是因為東西的表面反光進入了眼睛裡的視網膜上!我們就是靠這個反光而成的像,故佛經把它謂之色。而事物的本質卻是空!我們還是拿桌子為例子吧!本來沒有桌子,是人把木頭做成了桌子才有了桌子!所以桌子的本質卻是空!自然,桌子是木頭做的,如果要探索木頭的本質,在就超出了桌子的笵籌!如果必須層層追下去!最終還是追到空!因此,所有一切事物的本質實則是空!這只是我的淺陋認識!請高人給以批評!

  • 7 # 非想的維度

    這句話的意思差不多就是這樣:我們看到的實相也跟無相沒有什麼不同,無相也跟實相沒有什麼不同,實相的就是無相的,無相也是實相的。

    物體的三相變化(固態、液態、氣態),讓我們初步知道隨著能量層階的變化,物質是從有(實相)到無 (無相),又可以從無(無相)到有(實相)的。只要條件適合,就能憑空生出一個物體來,比如看不見的水蒸氣(人肉眼看不見)碰上冷卻就變成了雨(看得見)這個實相。也可以憑空讓一個實相物體消失,比如水溫升高到100攝氏度後水就發生汽化作用變成水蒸汽分子肉眼就看不到了。這種變化佛教認為一切實相都是“因緣(用現代話理解就是條件)和合”的產物“基本一致。

    在下是如此理解這四句話的,各位菩薩你們是什麼看呢?

  • 8 # 能量加持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指的是"色身",也就是我們的肉體,加上 "受,想,行,識" 稱之為五蘊,我們每個人都是由五蘊構成。眾生平等,擁有平等的自性,自性就是佛性,五蘊是覆蓋在自性上的汙垢,痛苦的根源,修行獲得般若能量,可以化空五蘊,"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化空塵世,實修經歷,所有物質開始失去實體形態,變成波形,能量進一步加強,這些波形也消失,極樂淨土顯現。

  • 9 # 法音講堂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出自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心經》,不管是不是學佛的,很多人都知道這幾句,很多人也誤解了這幾句佛經。很多人都以為色就是美色、色慾,這完全縮小了色的概念。空就認為是什麼都沒有,這是完全錯誤的。所以這幾句就胡亂的解釋為,反正男女之慾是空的,所以就毫無顧忌、毫無節制的沉迷於美色。為自己放縱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這完全是錯誤的解法。

    在佛教中,色是指物質世界,一切有質礙的都稱為色。而空呢是物質的一個性質,它描述物質世界存在的狀態,意思就是萬事萬物都是由許許多多的因緣組合而成的,隨著因緣的生滅而生滅,沒有什麼是獨立不變的。色和空不是兩個對立的東西,它只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色指物質本身,空是指物質的性質。

    知道了空和色的定義,就很容易理解這四句了。舉個例子來說,一朵花,花的外相就是色,而空呢就是花的性質,花必須依靠水、土、種子等各種條件才能存,離開了某一個條件,花就不存在的這個性質就是空。所以 外相的花和花本身的性質根本就不是兩樣東西,都是花的一部分。花的外相側重展現因緣的生滅現象,花本身隨各種因緣而變化的性質就體現了空,離開了這些條件,花就不存在了。

    所以色和空本身就是一個東西,一個是它的外相,一個是它的內在性質,哪會有什麼差異呢?

  • 10 # 蘇無相

    這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的一句話。“色”是指所有的有形和無形的物質現象,“空”是指“色”之所以為“色”的原因,空是色的因,色是空的果,沒有空就沒有色,沒有色就無法反映出空的存在。打一個非常相似的比方。就如同電,而燈泡呀,電視呀,洗衣機呀,電冰箱呀,電動車,電餅檔呀,等等,等等都是色,而看不見摸不到的“電”,就是空,沒有電這個空,那些色都不成其為名副其實的色,色反映了空,空成就了色,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僅此而已!

  • 11 # 吉林好哥

    色與空,是對立的又是聯絡的。

    色,即是表面現象,空,即是事物的本質。這兩者不可混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說明色和空,表面和實質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後一句是在否定前一句。前一句沒有錯,後一句也正確,這就是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

    也即,色不異空時,空不異色。色即是空時,空即是色。兩者互不矛盾,相輔相成。

  • 12 # mimang830

    不請自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此只憑個人感悟說一下。

    《心經》首句言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可以說《心經》二百七十字只說了這一句話。

    “觀自在菩薩”為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為修行法門,其目的為“度一切苦厄”。其中照字極妙。如太陽當空一切皆明為照。

    《心經》緊接著第二句便是“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佛祖的一個弟子。色受想行識五者即是五蘊,解釋了“照見五蘊皆空”如何照見五蘊皆空。色為世間萬物,目所睹,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觸,意所思皆為色。佛家稱呼人身有“色身”一說,說人身為四大假合,到頭來終究是空。受為感受,人所感受到的一切,想為人之所思所想,人的一切行動都是由想所支配,這就是行。人有了色受想行四者必然會對自身所接觸到得一切的產生自己的認知,這就是識。蘊為蘊藏,五蘊既為人對所處環境五種認知。人的靈性應當如天空中的太陽,普照大地,使得萬物纖毫畢現。而色受想行識猶如天空烏雲擋住太陽,隱藏了人的靈性。所以要照見五蘊皆空。使得人的靈性無所遮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說的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空的。人的靈性受五蘊矇蔽而不自知,所以沉淪苦海,不能超脫,所以佛祖告訴舍利子五蘊是空的,使得舍利子明白,能看破虛妄。

    其後其他文字不過是詳細解解釋“時照見五蘊皆空”罷了。作為讀者,只要牢記“五蘊皆空”“諸法空相”就可以了。沒必要詳細明白。知道的多,有時反而不是好事,就說佛家講究一切皆空,但是佛經內種種名詞典故,五花八門,數不勝數。喜歡佛經的人,如果沉迷於這些名詞典故的含義反而更難做到五蘊皆空,諸法空相。

    《心經》最後再次詳細說明《心經》的功效“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末尾更有一段咒語,有些解釋《心經》的文章中解釋了咒語的意思。其實很沒必要。唸誦咒語就是要以一念止萬念,使人內心雜念漸少以至於無,正如上文所說如果知道了咒語的意思興許會反而會適得其反,令人升起其他念頭。

    佛家有無字真經的說法。《西遊記》末尾阿儺、伽葉給了唐僧無字的經書,佛祖說:“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只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傳此耳”。“傳此”此為有字真經。因為愚迷不悟,才傳有字真經。

  • 13 # 令狐迦基

    我們從物理的角度大致說一下。

    比如我們一個人,大概100多斤,1米7左右個頭。看起來很實在的這麼的塊頭。其實,空空如野,空到什麼程度?把真正構成我們人體的物質的粒子分子原子,原子裡的電子質子等等,全部拆開,緊緊埃在一起。那麼,這個人會多大呢?事實上要100萬個人,才能壓縮成1滴水那樣的大小。

    我們的物理世界,僅僅是因為特定的物理作用,以及我們人類感覺的一些特性,包括末端觸覺神經的感受機制,包括光波的特性。所以才讓我們覺得這個世界是連續的、結實的,厚厚的那種感受。實際上,我們周圍的物理世界是極為鬆散細密的網。簡單的來說,一個非常密實的粒子,與另一個粒子之間的距離是粒子本身大小的一萬倍。類似於兩隻星巴克的咖啡杯,一隻在上海,一隻在北京。

    你說,我們的世界到底空不空?

    但人類還是有智慧啊,透過喬達摩悉達多,透過科學家,看到了我們這個世界的本質: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1月3號伊朗領導人被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