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小二聊歷史

    毫無疑問,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是成功的,是眾多帝王親征中的一個里程碑。親征前明朝是什麼樣子,親征後明朝是什麼樣子,自己心裡沒點數怎麼行!

    一切都得先從他的家族說起,明英宗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父,明成祖朱棣的曾孫,明仁宗朱高熾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兒子。這幾位都是厲害的主,朱元璋七徵蒙古,把蒙古勢力趕出了長城。朱棣五徵蒙古,萬國來朝。朱高熾武功不行,但是以仁治天下。朱瞻基平定漢王叛亂,親征蒙古親自斬殺瓦剌首領馬哈木。明英宗一想,我大明軍力天下無敵,隨便搞點事情立威一下,功績就可以媲美祖先,於是夥同一親信王振,帶領50萬大軍浩浩蕩蕩向蒙古殺去!

    “縱不得其大城池,使其用不得耕,民不得息,多所剽掠,亦是以逞”這是蒙古也先的戰略目標,只是為了掠奪一下城池。得知皇帝親自,才全力急進,把明君包圍在了土木。一時間還沒開戰明君就慌亂逃跑(論統帥能力的重要性)。導致大規模踩踏事故的發生,以至於“眾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李實也承認“大軍倒戈,自相蹂踐”。伯顏帖木兒回憶“數萬的人馬著刀的、著箭的、踏死的、壓死的”。50萬的軍尚未開戰,就全軍覆沒。我要舉報送人頭。

    剛開始,明英宗被瓦喇折磨的死去活來,百般羞辱,更是把他拖到了北京城下,當著他母親太后的面用戰馬拖著一圈走一圈,連最疼她的太后都覺得他應該要自殺,才能保住天子威儀。好傢伙!我就不死!管你怎麼折磨!又成功的拖住了明軍的手腳,你看,你家皇帝都在我手裡,你還這麼拼命幹嘛!

    他像是打不死的小強,更是把個人魅力發揮的淋漓盡致。把一部分蒙山人感召,是他們成為了自己的朋友。這還不夠,我還讓蒙古公主愛上了我,並生下一子,想不到吧。身在敵營還不照樣吃香的喝辣的。

  • 2 # 史筆似塵鉤

    歷史上愛好御駕親征的皇帝不少,但是成功的不多,比如漢高帝劉邦,一生酷愛領兵作戰;比如明成祖朱棣,遠征大漠是他最大的愛好;比如宋武帝劉裕,酷愛北伐;比如康熙帝,親征葛爾丹;比如宋真宗。

    漢高帝劉邦打起仗來其實是很厲害的,從沛縣起兵到攻破關中,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失敗,之所以在歷史上顯得比較菜,主要是遇到了軍事達人項羽和兵仙韓信,兩人在軍事上襯托了劉邦的無能,但在大漢帝國建立以後,無論是燕王臧荼謀反,韓王信謀反,陳豨謀反,魏王彭越謀反還是淮南王英布謀反,劉邦都是親自領兵作戰,這些經歷過楚漢爭霸的一方梟雄沒有一個是劉邦的對手,可見他的軍事能力還是相當可以的,縱觀整個中國歷史,能夠如此大規模的親征且獲得勝利,只有漢高帝一人。

    明成祖朱棣也是一個戰爭狂人,年輕的時候被朱元璋放到了北平防備蒙古,跟隨徐達與蒙古人打了無數次仗,沒怎麼輸過。靖難之役的時候順河而下直搗南京城,這份魄力古往今來沒幾人。稱帝以後七次遠征大漠,全部取得勝利,這種戰績在古代中國皇帝的身上可是不存在的,就連唐太宗李世民都沒有這麼輝煌的履歷。

    宋武帝劉裕其實算不得上御駕親征成功的案例,但他打破了中國歷史上由南向北攻從無勝利的神話,收復了兩京長安城和洛陽,將邊界線推向了最北邊,建立了南方割據政權中版圖最大的國度,只此一件事便值得大書特書。

  • 3 # 華夏說歷史

    帝王親征,第一,隋煬帝是最喜歡親征的一個帝王了,大多數是無功而返,但有一次很成功,發生在608年到609年,隋煬帝親自帶兵攻滅吐谷渾的戰爭,他集中優勢兵力,四面合圍,將其主力消滅殆盡,致使吐谷渾東西四千裡,南北二千里故地皆為隋朝所有,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隨後隋煬帝設立郡縣制管理此地,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第一次在這個區域設立郡縣制,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興海東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其中西海郡設定在吐谷渾故都伏俟城。609年隋煬帝滅吐谷渾後率眾到張掖招見西域諸國君。高昌王曲伯雅與伊吾吐屯設等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大臣紛紛前來開宴會,隋煬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到過西域自然條件艱苦的地方的皇帝。所以後世把他汙名化很重,也是不客觀。

    第二 文治武功中,御駕親征的皇帝成功的好像只有康熙大帝了,他三次親征葛爾丹,《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後,沙俄拿到了與華人進行永久正式貿易的權利,已經不需要準噶爾這個中轉站了,便不再與噶爾丹眉來眼去,任其自生自滅。康熙抓住這個時機,三次親征,終於消滅了噶爾丹,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雄鷹墜落,此後的北亞大草原,被清廷和沙俄用清晰的分界線一分為二,歷史上的草原帝國再也不復存在了。

  • 4 # 青言論史

    中國歷史上,皇帝御駕親征的次數不多,一般都是沒有一定把握不親征,原因也很簡單——皇帝都出面了,要是打敗了該多丟人?但是說實話,皇帝親征取勝的頻率還真不高,在這裡總結一下取得比較大戰果的親征:

    1、漢高祖: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御駕親征的皇帝,儘管在白登之圍丟了人,但平定韓王信(注意不是那個淮陰侯韓信)餘寇,擊敗韓王信與匈奴勾結勢力。

    2、北魏太武帝:多次御駕親征,使得北魏統一整個北方。

    3、後唐莊宗:數次御駕親征,擊潰後梁,建立後唐帝國。

    4、遼太宗:先後滅掉後唐和後晉,並在開封稱帝。

    5、後周世宗:數次御駕親征,擊潰北漢、南唐,為宋朝統一中原奠定基礎。

    6、宋真宗:親征澶州,獲得澶州大捷。

    7、元世祖:親征東道叛王乃顏、窩闊臺后王海都。

    8、明成祖:靖難之役,五徵漠北。

    9、明宣宗:親征朱高煦叛亂。

  • 5 # 花都毆鬥

    關注 雖然按照正統之說,朱棣的皇位是透過趕走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才換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朱棣確實比他侄子朱允文更適合當皇帝。而明朝在他的管轄內更是很是強大。而且這個朱棣作戰很是勇敢,更是喜歡御駕親征。 當時朱棣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局勢並不是太穩。一些蒙古部落就開始蠢蠢欲動,在這些小國中,有一個表現最為活躍。這個國家雖然很小,但是卻很強悍,就連當時的瓦剌都打不過這個國家。 那麼這個國家是哪個國家呢?它就是韃靼,一個很自大的國家。我們都知道他們都是遊牧民族,而遊牧民族很強悍,這個韃靼尤其強悍。當時在蒙古的所有部落當中,韃靼最為強大。一些小的國家歸順明朝,但是韃靼根本不把明朝放在眼中。 有句話叫做,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然而這個韃靼人的可汗阿魯臺更是自大。根本是不給明朝一點面子。當初朱棣派使者去韃靼的時候。阿魯臺直接把明朝的使者給斬殺了。朱棣這個人可不是什麼都能忍的人,他也是一個很有血性的皇帝。 這件事自然是不能忍,他必須要給韃靼人一個教訓,不然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是老幾。於是,他就派自己的大將帶著10萬大軍去出征韃靼。那麼他派的人是誰呢?這個人就是丘福。這個人也是相當的不簡單,當初打朱允炆的時候可是立下大功。 正是因為朱棣知道丘福這個人不簡單,能征善戰,所以才派他去出征韃靼。本以為手到擒來的事情,但是丘福所帶的十萬大軍竟然全軍覆沒,無一生還。朱棣是相當的憤怒。於是他就直接大罵一聲廢物,既然自己手下不行,那麼只能依靠自己了。於是朱棣御駕親征。 確實,這個朱棣是相當的強悍。當初明朝之所以建立,很大程度上都有那個朱棣的幫忙。當初他坐鎮北方,北方安定。可以說,朱棣是馬背上的皇帝,他從來沒怕過誰。不聽話就打到他服氣。 於是朱棣一邊帶著50萬大軍去攻打韃靼。朱棣帶著50萬大軍快速行軍,讓當時周圍的不少部落都相當的震撼。更不用說這個阿魯臺了。當朱迪帶著50萬大軍,來到韃靼之後,兩軍對壘。其實阿魯臺看到五十萬大軍的時候已經怕了,於是還沒有開打就跑了。 主帥逃跑,這個仗根本不用打。其實當時朱棣可以將韃靼人全部殲滅,但是這次其實並不是為了消滅韃靼,而是為了宣揚明朝國威,所以說並沒有趕盡殺絕、投降的人就放過他們,並沒有趕盡殺絕。不過阿魯臺卻不能放過。 阿魯臺其實當初很早就逃跑了,為了追阿魯臺,朱棣可是帶著大軍去追他。跑了很遠才將他給拿下。也許是因為跑得太遠,所以朱棣的大軍的糧草就有點不足。回來的時候就有不少計程車兵死掉。不過這個時候根本沒人打他的主意。 其實淡出宣揚國威是一個方面學,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糧草不足、因為當時韃靼距離明朝比較遠,長途出征糧草可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缺乏糧草,那麼就會不攻自破。不過這次朱棣打了一個大勝仗。當時蒙古的不少的部落都對明朝俯首稱臣。的確朱棣被譽為史上最有血性皇帝,猛將征討全軍覆沒,他御駕親征大勝。這樣霸氣的皇帝還有誰? 當初韃靼也是很厲害,猛將率十萬將士討伐卻無一生還,朱棣怒罵:廢物!御駕親征完勝。後來朱棣的後代朱祁鎮也要學朱棣御駕親征,然而他卻根本沒有那麼大的能力。

  • 6 # 五阿哥62059954

    皇帝親征一般都輸,因為目標太多,又得爭取勝利,又得保護皇帝,連唐太宗都吃癟了。真正勝利的我知道兩個,一個是澶淵之盟的宋真宗,一個是高平之戰的柴榮,兩個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逼入絕境拼命乾的。所以皇帝大人上場,不是生死存亡,贏不了的。

  • 7 # 大霖論歷史

    御駕親征最成功的皇帝應該屬明朝永樂皇帝和清朝康熙皇帝。

    1、永樂皇帝

    大明王朝是建立在蒙元王朝廢墟之上的漢族政權,自建國伊始就不斷飽受退居塞外蒙古勢力侵襲。明太祖在位時期,先後八次派兵出塞打擊並重創之,同時在北長城沿線設重兵守衛。明太祖之後,蒙古部族趁著明朝內戰、北長城軍隊大量南調、防務空虛之際再次蠢蠢欲動。永樂大帝朱棣即位之初,出於穩定內部的原因暫時無力應對蒙古人的舉動,蒙古人於是變本加厲,騷擾邊境不說,還公然殺害明朝使臣,可謂狂妄至極!忍無可忍的朱棣決定訴諸武力!

    從朱棣即位的第8個年頭算起直到第22年去世,在14年的時間裡,他先後五次御駕親征蒙古,每次動員兵力都在30—50萬之間,對邊境威脅最大的韃靼、瓦剌、兀良哈三支蒙古部落以毀滅性打擊。

    2、康熙皇帝

    同樣還是蒙古問題。當時的蒙古準噶爾汗國在沙皇俄國暗中支援和唆使下萌發了統一蒙古、南下中原再造一個蒙古帝國的狂妄念想。從康熙27年開始至康熙29年兩年間吞併了整個外蒙,兵鋒一度進抵長城外,嚴重威脅到了清王朝的統治。為了確保京師的安全和邊疆的安定,康熙皇帝應蒙古各部大汗的請求,前後三次率大軍御駕親征準噶爾汗國。經過烏蘭布通、昭莫多兩場大戰,沉重打擊了準噶爾汗國,時任大汗噶爾丹在清軍追殲下服毒自殺,準噶爾勢力被徹底逐出漠北蒙古。

  • 8 # 剛日讀史

    如果說還有一個皇帝是最喜歡親征還每次都贏的,那一定是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在位的時候,蒙古內部分裂為瓦剌、兀良哈和韃靼三部。

    其中韃靼和瓦剌兩部一直和明朝對抗。 朱棣開始是想與蒙古和平相處的。

    永樂七年,朱棣給韃靼首領本雅失裡的信裡寫道:“朕主中國,可汗王朔漠,彼此可相安無事”,表達了和平共處的善意。

    由於韃靼當時頗有實力,大汗本雅失裡也因此狂妄自大,不知好歹,竟然殺死了明朝使臣郭驥,朱棣勃然大怒,決定征討蒙古。

    第一次親征

    公元1409年(永樂七年),成祖派淇國公丘福率十萬大軍征討韃靼,可是丘福輕敵冒進,中了蒙古人的埋伏,全軍覆沒。

    為徹底消滅蒙古人,朱棣於永樂八年二月,調集50萬大軍親征。

    《明史》記載:“五月丁卯,更名臚朐河曰飲馬。甲戌,聞本雅失裡西奔,遂渡飲馬河追之。己卯,及於斡難河,大敗之,本雅失裡以七騎遁。”

    (親征)

    永樂八年五月,明軍在飲馬河得知韃靼可汗本雅失裡率軍向西逃往瓦剌部,成祖親率大軍向西追擊本雅失裡,十三日在斡難河附近大敗本雅失裡。

    本雅失裡只帶了少數幾騎親衛逃竄。

    本雅失裡被打跑後,朱棣又揮師東進攻擊蒙古丞相阿魯臺。

    “六月甲辰,阿魯臺偽降,命諸將嚴陣以待,果悉眾來犯。帝自將精騎迎擊。大敗之,追北百餘里。”

    由於天氣炎熱,糧草轉運有困難,朱棣班師回朝,結束了第一次親征。

    韃靼就此臣服,每年向大明進貢。

    第二次親征

    韃靼被打服了,瓦剌蠢蠢欲動。

    永樂十一年,瓦剌進犯臚朐河,朱棣決定再一次親征。

    永樂十二年二月,明軍從北京開撥,“六月甲辰,劉江遇瓦剌兵,戰於康哈里孩,敗之”,六月初七,在勿蘭忽失溫,“馬哈木帥眾來犯,大敗之,追至土剌河,馬哈木宵遁”,朱棣親率鐵騎衝殺,殺敵數千,瓦剌受此重創,此後多年不敢犯邊,朱棣“以敗瓦剌詔天下”,完成了第二次親征。

    第三次親征

    韃靼經過幾年的休養,勢力有所恢復,又不安份起來。

    他們扣留明朝使節,時常對明朝邊境進行騷擾。 永樂十九年冬,韃靼圍攻明重鎮興和,大明皇帝的第三次親征開始了。

    永樂二十年三月,北征大軍從北京出發,在宣府東南的雞鳴山,韃靼首領阿魯臺聞風而逃。

    據《明史》記載:“諜報阿魯臺兵攻萬全,諸將請分兵還擊,帝曰:“詐也。彼慮大軍搗其巢穴,欲以牽制我師,敢攻城哉。”甲午,次陽和谷,寇攻萬全者果遁去。”

    朱棣識破了阿魯臺的牽制之計,於當年九月回師北京。

    (阿魯臺)

    這次出擊由於阿魯臺聞風而逃,雙方沒有爆發大規模戰鬥,對韃靼部的打擊效果不大,為後來第四次親征打下了伏筆。

    第四次親征

    永樂二十一年,打不死的阿魯臺再次率部滋擾邊境,成祖決定“秋七月戊戌,復親征阿魯臺”。

    九月上旬,明軍到達沙城,阿魯臺的部下阿失貼木兒率部投降明軍,彙報說阿魯臺已被瓦剌部打垮,朱棣命大軍就地駐紮,靜觀變化。

    果然,在明軍的強大力量面前,蒙古各部發生了內訌,“冬十月甲寅,次上莊堡,迤北王子也先土幹帥所部來降,封忠勇王,賜姓名金忠。庚午,班師。”

    第四次親征,明軍完全是憑著強大的威懾力量,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取得了較大的戰果。

    第五次親征

    永樂二十二年,打不死的小強阿魯臺又率軍進犯明山西大同、開平等地。

    朱棣打阿魯臺也是打上癮了,於是“詔群臣議北征,敕邊將整兵俟命”。

    朱棣調集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五個都司的兵馬,用第四次出征時收服的也先土幹為前鋒,踏上了第五次北伐的征程。

    當年五月,“次隰寧,諜報阿魯臺走答蘭納木兒河,遂趨進師。”朱棣和蒙古的這個首領可算是“老朋友”了,這次說什麼也不放過,得知阿魯臺逃往答蘭納木兒河,朱棣令全軍急追。

    (追擊)

    途中經過威遠時,朱棣在此大會諸將,親自寫了五首詩歌,讓樂隊譜曲傳唱。

    一直追擊到答蘭納木兒河,搜遍周圍300餘里,都不見阿魯臺的蹤影,朱棣只得遂下令班師。

    當年七月,朱棣在回師途中病逝世於榆木川。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結束了他最後一次親征。

    朱棣的幾次親征使得蒙古勢力遭受嚴重打擊,十餘年內無力南犯,為後來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礎。

    直到後來蒙古出了一個超級英雄也先,才與明朝再次爆發戰爭。

    這一次,明朝敗得乾乾脆脆,皇帝都做了俘虜,如果不是明朝也出了一個超級英雄于謙,漢人的江山也許會再次落入蒙古人之手。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 9 # 煮酒君

    在歷史題材的小說和影視劇中,常常有著"御駕親征"的劇情。所“御駕親征”,顧名思義便是皇帝親自披掛上陣,前往前線參與戰爭。當然,鑑於君王身份的尊貴性,他們很少真的參與兩軍的交戰,大部分時候,他們都是起到鼓舞士氣,表達朝廷對將士們支援的作用。

    當然,凡是戰爭就會有勝有負,即使是皇帝御駕親征,也常常出現"翻車"的情況。比如劉邦親征所遭遇的"白登之圍",劉備親征在夷陵慘敗於東吳陸遜,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戰敗被俘等等。

    那麼,歷史上有哪些帝王御駕親征成功呢?

    我們知道,漢高祖劉邦曾因輕敵而被匈奴的冒頓單于圍困在白登山,這一敗績為日後漢朝對匈奴的屢次妥協和遣使和親打下了基礎,實在稱得上是劉邦生涯的一大汙點。

    然而,在劉邦被困白登之前,他的御駕親征是節節勝利的。

    漢高祖六年(前201),劉邦將韓王信封到與匈奴接壤的北方,讓他防備匈奴,然而,南下的匈奴騎兵十分強大,韓王信只好多次求和。這一舉動被劉邦得知後,他認為韓王信與匈奴關係密切,有密謀背叛之心,於是派使臣前去責備。韓王信惶恐之下,竟然真的投降匈奴,並幫助匈奴攻打漢地。

    劉邦見狀勃然大怒,便在第二年的冬天親自領兵征討韓王信。漢軍勢如破竹,先是在位於今山西省長治市沁縣的銅鞮大破韓王信的部隊,又擊敗冒頓單于派左右賢王帶來的一萬騎兵援軍,一直乘勝追擊到離石、樓煩等地,如果把劉邦征討韓王信作為獨立事件,不算上漢軍勝利後的冒進,劉邦的御駕親征算是成功的。

    隋煬帝楊廣常被世人所唾罵,他在位期間修築運河、大興土木,嚴重的消耗了國力。此外,楊廣還好大喜功,三次出兵高句麗,都沒能取得什麼效果。不過,他大業五年(609)時親征西北的吐谷渾汗國,靠著戰鬥力和數量佔優勢的兵力連戰連捷。

    隋唐之後,便是五代十國的時代,在這一時代,出現了許多的英雄人物,其中便有一位傑出帝王——柴榮。他本是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但郭威的幾個兒子都死於戰爭,所以郭威臨死前就只剩下柴榮這個繼承人。柴榮繼位後,在郭威的基礎上勵精圖治。

    為了解決後晉石敬瑭割讓北方幽雲十六州的問題,柴榮在位期間多次親自率軍北伐遼國、北漢,試圖收復失地。此外,他還擊敗西方的後蜀、三次伐南方的南唐,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可惜,柴榮在計劃進一步攻取北方幽州的途中積勞成疾,年僅三十九歲就不幸病逝。

    柴榮的基業,被他生前所倚重的將領趙匡胤所繼承,他發動"陳橋兵變",滅亡後周,建立了北宋。宋朝建立後,趙匡胤在宰相趙普的建議下,秉承"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先後攻滅了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大體完成了統一,作為武將出身的君王,在征伐過程中他也是多次親自上陣。

    趙匡胤去世後,其弟趙光義繼位,他在哥哥的基礎上持續進取,先是逼迫吳越、南唐等國納土歸降,又親自北上太原,消滅了北漢。不過,趙光義在北伐遼國時兩次遭遇失敗,甚至在戰場上不慎中箭。自此,北宋對遼的戰爭少有勝績,態度也轉為固守。

    北宋後期,北方遼國的統治階級契丹族進一步加大了對其它民族的壓迫和剝削,女真族人團結起來,在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起兵反遼。在取得一系列勝利後,完顏阿骨打建立了大金政權,隨後,他又帶著金軍連續攻克遼國多地,並於天輔六年(1122)滅亡了曾經不可一世的遼國。

    明朝建立後,成祖朱棣多次御駕親征。他在永樂八年(1410)至二十二年(1424)間五次北伐蒙古,既鞏固了明朝的北部邊防,也為遷都北京掃除了大部分威脅。此後,明朝的皇帝便時常有御駕親征的舉動,如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不過,在對外戰爭中取得勝利的,或許只有明武宗朱厚照的"應州大捷"了。

    到了清朝建立後,清太宗皇太極御駕親征,取得了"松錦決戰"的大勝,他的孫子康熙帝則是三次親征噶爾丹,奠定了西域和平穩定發展的格局,鞏固了清政府對西北的統治。

    除此之外,歷史上還有著許多親征成功的帝王,畢竟除去開國君主,帝王們敢於親征往往是做好了充分準備的,所以發生意外的狀況並不算很多。

  • 10 # 腦洞歷史觀

    這個還是很多的,但必須得提後周世宗柴榮。

    因為他那一次親征,不是成功就是亡國。

    公元九五四年的二月中,柴榮登基的一個月後,太原南方要塞團柏谷。

    要塞之上,一個人正騎於馬上,眺望北方,其人中年將老,留有一把漂亮的鬍子,眼睛一翻,竟露出罕見的雙瞳,我們知道劉知遠同志是雙瞳,忘了向大家報告他的弟弟,現在的北漢皇帝劉崇也是雙瞳人。

    劉崇在等人,他的心情不晉於在五指山下苦苦等待唐長老的石猴。

    亂塵飛揚,馬蹄聲起。劉崇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遼人終於來了。

    很快,劉崇見到了前來助拳的遼將,此人姓楊名袞,這裡要說明一下,這位楊袞跟傳說中楊家將的始祖火山王楊袞沒有半毛錢的關係。而號稱楊無敵的楊繼業本人倒在北漢的軍中,但此時在不在南下的隊伍中就不得而知了。

    南下,報仇雪恨,奪取中原!

    高平上空的王者

    劉崇入侵的訊息傳到了開封。

    柴榮沒有畏懼,反而生出一股憤怒。

    我剛上臺一個月,就率兵來戰,這是在藐視我吧。

    事實確是如此,柴榮同學雖然繼承了皇位這個無數人夢寐以求的遺產,但這個世界上,金錢可以繼承,爵位可以世襲,帝位可以承襲,就連剪紙泥人這樣的民間藝術都可以傳承,但有一種東西是無法從上一輩中獲得的,這種東西叫威信。

    當年,朱溫上源驛夜襲李克用才得到眾藩鎮的畏懼,李存勖白衣襲夾寨,才坐穩了晉王的位置,李嗣源橫衝無忌,才有人膜拜,李從坷單騎斬營旗,才為人歎服。在亂世裡,只有將別人打倒,才能獲得屬於自己的威懾力。

    感覺到被輕視的柴榮馬上召開了緊急會議,在分析了情況之後,他說出了自己的決定。

    朕將親征!

    沒有聽到期待中的讚許聲,滿地皆是此舉冒險,勝算不大,皇上三思之類的話。

    是了,他們跟劉崇一樣輕視我,他們苦口婆心,看似忠誠的勸諫下面藏著一顆膽怯的心。

    柴榮紅著臉,與滿朝的文武爭辯著:

    “劉崇幸災樂禍我朝有大喪,欺負我年少新立,想趁機吞併天下,這一次,他一定親自南下了,我不能不去!”

    依舊,他的話受到了狙擊,在一群反對的聲音裡,他聽到了一個蒼老的聲音,顯然,這位老同志德高望重,一呼而滿堂應,要說服群臣,必須要先說服他。

    這個人是馮道。

    於是,柴榮望著馮道,決定敞開他的胸懷,說出他的抱負:

    “當年唐太宗平定天下,也常常領軍出征,我怎麼敢偷安呢?”

    事實證明,敞開胸懷不一定能回收理解,有可能回收更大的羞辱。

    馮道冷冷地略帶嘲諷地回答:

    “不知道陛下你能不能成為唐太宗呢?”

    “以我兵力之強,破劉崇如泰山壓卵而已!”柴榮漲紅了臉,聲調徒然高了三分。

    “不知道陛下你能不能成為泰山呢?”

    馮道的聲音蒼勁。這太反常了。

    直言極諫不是我們認識的馮道,當年,李嗣源沒有及時立李從榮為太子,馮道沒有出聲,李從厚要調動藩鎮,馮道沒有出聲。李從珂要對石敬瑭用兵,馮道沒有出聲,石重貴要用兵遼國,馮道依舊沒有出聲。

    在關鍵的大事上,在可能危及生命的事情上,馮道保持了沉默,可這一次,他為什麼一反常態?

    事實上,馮道不是改性了,他是恢復了本性,不要忘了,馮道年輕時在幽州時曾經勸諫過反骨仔劉守光,因此進了監獄。

    這麼多年過去了,馮道又回到了意氣豐發的少年時代。在少年馮道心中,只有正確與錯誤,沒有利與害。隨便提一句,在這次殿議不久後,馮道就去世了。

    在離開人世之前,該尋回少年時代的我吧。

    馮道雖然說話有些衝,但他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柴榮輸不起,中原輸不起,柴榮要是親征失敗,遼兵順勢南下,搞不好又是一個後晉朝的翻版。

    難得看到馮道老夫聊發少年狂,但遺憾的是,此時的馮道恢復了當年的輕狂,可他的心、他的思維卻停留在老年,無法回去。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戀也,故保守;唯希望也,故進取。——梁啟超《中國少年說》

    永遠不要忽視一顆少年的心。

    柴榮霍然起立,揮袖而去。

    朕意親征,多說何益!

    三月初三,柴榮令:天雄節度使符彥卿領本部兵馬從磁州過太行從後面包抄劉崇,河中節度使王彥超(就是十貫錢打發趙匡胤的那位)率兵前往晉州,從西面夾雜劉崇,禁軍各部先赴澤州,正面迎擊劉崇。

    七天後,柴榮從大梁出發,到達河陽管轄的懷州。河陽節度使是曾經在郭威平三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的劉詞。一般來說,到了地方,總要見一下地方節度使,商談一下進軍的方略,但顯然,柴榮已經沒有這樣的耐心。

    沒有休整,柴榮下令,馬上穿越太行山,進軍澤州。命令還沒下,旁邊一個人湊上來,說了一句:“對方氣勢很盛,最好不要急於進軍,應該靜觀其變,尋找時機再出擊。”

    這位兄弟是通事舍人鄭好謙,鄭兄也是出自好意,可他完全沒有把握領導的思路。

    柴榮狠狠地盯著他,暴喝一聲:“你怎麼會說這些?快說!這些話是誰教你的,說出來,你可以不死,不說,必死無疑。”

    好啊,百官不願我戰,你們軍將也不願意我戰。難道就沒有人肯相信我?

    將這兩人關起來,大軍即刻起拔,前往澤州。

    不必再等待了,如果一個劉崇都無法戰勝,如何坐天下?

    柴榮做出了急行軍的命令,急於取勝證明自己的他沒有察覺到軍隊中厭戰的情緒。

    這將是一個致命的疏忽。

    十八日,柴榮過太行,抵達澤州,就在第二天,前鋒就在北面的高平(山西高平縣)碰到了北漢的軍隊,北漢兵接戰就走。

    不能讓劉崇跑了。柴榮馬上下令,全軍出發,追擊劉崇。

    劉崇是不會跑的,他正等待著與柴榮決戰的機會。

    在高平之南的一片高地,一個叫巴公原的地方,兩軍正式對上了陣。

    劉崇擺了三個方陣,左邊的是北漢大將張元徽率領的部隊,右邊是來自遼國的兄弟,由楊袞領軍,劉崇本人坐陣中軍。而柴榮擺了四個方陣,前面三個方陣,他本人在後督戰。

    看到柴榮的部隊後,劉崇第一個冒出來的念頭不是輕視或是害怕,而是後悔。

    對方怎麼只有這些兵?

    據記載,劉崇本人領了三萬多兵馬,遼國支援了一萬多(有史書稱來了四五萬),算下來,有五萬多,而柴榮同學比較猴急,一路猛衝,領著一支前軍就來了,大部隊還都在路上,根據後面的推算,他的一個方陣大概人數在五千左右,四個方陣就是二萬。

    這不正好,以多打少,不受累。這世上畢竟沒有嫌敵人兵少的。當然,世界這麼大,總有不走尋常路的,比如劉崇先生就嫌對方人數太少。

    這裡介紹一下,劉崇這個人比較好賭,腦海裡全是賭鬼思維,所謂賭鬼思維就是:用最少的錢去羸最多的錢。所以,準確地說,劉崇不是嫌對方人少,而是嫌自己人多了。尤其是外援太多了。

    外援雖然好使,但都是要給錢的,來之前要花錢請,打完了還要封紅包。實在是勞民傷財的事情。

    虧了虧了,早知道周朝就這些兵,何必請遼兵!

    正在懊惱時,不知道自己已經被算到多餘的遼將楊袞卻不知趣的派人跑到中軍,傳了一句話:“這是勁敵,不要輕舉妄動!”

    劉崇笑了,據記載,他鬍子都笑得顫抖起來(奮髯)。

    當我不識數啊,對方就那麼些兵,能勁到那裡?不用說了,肯定是想誇大困難,然後好讓我多準備些犒勞物資吧。

    想到這裡,他奉送了楊袞一句話:

    “機不可失,不必多言,還請兄弟登高處,看我怎麼拿下對方!”

    不久後,劉崇滿意的看到遼軍呼呼地撤到一處高地。

    好了,咱們誰也不欺負誰,不靠外援,老劉家跟老郭家這點事,單挑。

    騎在馬上,望著對方的周兵,劉崇的雙瞳不禁眯了起來,不是想聚焦看得遠一點,而是因為風向轉了。

    剛才還一直吹著東北風,轉眼就變成了南風。迎面而來的風吹拂著劉崇的一把好鬍鬚。這位老字號的梟雄嗅到了勝利的機會。

    一揮手,令下:“東軍進擊!”

    位於東面的漢將張元徽應令而出,撲向了柴榮的右軍。

    張元徽確是一員猛將,此人出身行伍,當了大將後也沒有脫離群眾,經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在他的周圍聚集了許多敢死之士。

    在張元徽的率領下,這支北漢中的勁旅直衝敵陣,取得了喜人的戰果,不是一般喜人,是相當喜人。

    坐陣右軍的是周朝禁軍將領樊愛能、何徽。樊愛能是馬軍都指揮使,何徽是步軍指揮使。這兩位就像四九年的國軍將領,官職越高,跑路越快。交戰沒一會,樊愛能就領著他的騎兵逃跑了,何徽本來是個好同志,此時正率領步兵在後面列陣,可敵人沒碰到,先被退下來的友軍騎兵衝了個七葷八素。一看情況不妙,何徽扔下自己的步兵,緊跟兄弟,也溜了。

    剩下在戰場的一千多步兵看領導都跑了,自己要跑可惜沒長四條腿,於是,連兩條腿都不要了,紛紛解去鎧甲,丟下兵器,跪在地上,對著劉崇的方向高喊萬歲。

    右軍頃刻間瓦解。

    柴榮一味冒進,忽視士兵的情緒,沒掌握將領的思想動向。此時終於付出了代價。

    這一切全看在柴榮的眼裡。他的耳邊不僅迴響著自己的步兵在向對方山呼萬歲,似乎又響起了那天大殿之上的聲音。

    “朕將學太宗,橫掃天下!”

    “不知陛下做不做得了唐太宗?”

    “朕將如泰山,力壓劉崇!”

    “不知陛下當不當得了泰山呢?”

    馮道嘲弄的聲音就在耳邊,輕蔑的笑容就在眼前。

    一個劉崇不能敵,何以當太宗?首戰就一敗塗地,何以稱泰山?

    樊愛能、何徽,你們要做晉安寨的楊光遠,中渡營的杜重威,可朕不是李從珂,不是安重貴!

    血漸漸地從心臟湧上柴榮的大腦,降兵萬歲的聲音漸行漸遠,喧譁的戰場於柴榮突然變得安靜,整個世界只剩下了簡單的選擇。

    現在,沒有什麼可以倚靠,沒有什麼可以期待,只有自己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上帝救自救者。

    拔劍,縱馬,柴榮躍出重重禁軍護衛的中軍,衝向了正激戰的前線。

    若是太宗重世,便是此人,若是泰山降臨,便如此勢。

    柴榮的出擊重新鼓舞起的周兵計程車氣,可戰場上,士氣只是必備條件,不是充分條件,要戰勝對方,還需要冷靜的分析。

    在看到最高領導身先士卒衝出去後,擔任警衛工作的一位將領對著左右喝道:

    “主上危難如此,我們難道還怕死嗎?”

    說話的是趙匡胤,說完,趙匡胤並沒有緊跟著柴榮衝出去,反而轉身,去找了另一個人。

    趙匡胤找的人是張永德,此人是柴榮的妹夫,時任殿前都指揮使。

    拍馬趕到,趙匡胤對著張永德說出了自己的計劃:“對方初戰告捷,志驕意滿,此時,只要拼死一戰,一定能擊破對方?”

    “怎麼破?”

    “張都尉部下射術精湛,請張都尉領部下戰領高地放箭,我引部下近攻。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張永德的軍職比趙匡胤的高,但聽完對方的計劃,他意識到,這是正確的應對。於是,他馬上表示同意。

    柴榮在前,牙兵在後,張永德居高遠攻,趙匡胤率眾近搏,這一支本來殿後圍觀的後軍衝到了最前面。

    此時,風越來越大,強勁的南風橫掃高平的高原,注意還是南風,這意味著周兵是順風攻擊。而漢軍是逆風攻擊。

    據記載,劉崇在發動攻擊前,還颳著東北風,等東北風轉成南風,主管天氣的北漢司天監建議:正是攻擊的時候。

    不知道司天監根據那本皇曆做得判斷,當時,旁邊的一位學士憤而起立,告訴劉崇,可以將這位司天監拉下去斬首,逆風豈是可戰的時候。

    對於懦生的建議,劉崇給出了乾脆利落的回答:老措大,別胡說八道傷我士氣!(老措大相當於文化界的屌絲)

    從某種意義來說,作戰跟種田一樣,是看天吃飯,不遵守自然規律,不看天氣預報是要吃苦頭的。

    被迎面刮來的大風迷亂了雙眼,北漢計程車兵看到了一位天子身著黃金鎧甲奮劍而來。接著,他們看到了讓他們更為驚恐的事情。

    在對方陣地的上空,雲氣翻卷,隱約可見龍虎的影像。

    王者降臨高平。

    劉崇對此一無所知,不久前,他還叫人捧出了酒,與諸君痛飲了一小會。一嬴錢就開始消費,這是賭徒的第二個思維模式。

    等他發現賭局還沒結束時,他緊急下令張元徽再次發起衝鋒,準備通吃對方。

    這一次,一定要活捉柴榮。

    張元徽迎風而上。他剛接受了劉崇的褒賞(可能還喝了酒),工作熱情高漲,可經驗告訴我們,持續作業容易出事故,疲勞駕駛有風險(可能還是醉駕)。尤其是一匹疲勞的馬。

    也許是連續高強度衝刺,也許是迎來吹來的風靡了眼睛,張元徽的馬剛衝到對方前面,一個踉蹌,摔倒在地。張元徽沒能爬起來,被一哄而上不講體育精神的周兵就地斬殺。

    據記載,張元徽的部下非常勇猛,冒死衝上來,搶走了張元徽的屍體。可也就僅此而已。

    正如風向轉變一樣,勝利的天平已經傾斜。

    劉崇慌了,這位老前輩是個沙場菜鳥,職業水準停留在靠數人頭來判斷勝負,衝鋒又不看風向,可他最大的弱點是他脆弱的內心。

    這是一個內心軟弱的人,他沒有柴榮那種遇險而上的勇氣,在碰到困難時,唯一的想到的辦法是退縮。

    看到張元徽倒下後,為了又快又省的結束戰鬥,劉崇做出了一個決定:揮動紅旗撤退。

    紅旗一出,本就膽怯的漢兵一鬨而散,撤退過程中發生了不少踩踏事件,不少漢兵棄械投降,跑過去的一千多原周朝步兵比較糾結,上午剛跳到北漢陣營,連新的軍服都沒領到,現在又要向原單位投誠。

    兵敗如山倒,倉皇后退的劉崇到這時才想起了同志,向遠處一望,剛還擠滿遼兵的高地已經空空如也。

    楊袞已經走了。楊袞是懷著一肚子氣跑到高地的,自從被劉崇劃定為圍觀群眾後,他就一直在觀戰。看到劉崇敗退時,他沒有猶豫,沒打招呼,直接率領著自己的一萬多遼軍撤了出去。

    當然,這也不能怪楊袞,外交不是買賣,盟友不是小妾,自然無法做到喝之則去,呼之則來。

    劉崇幾乎陷入了絕望,在這一天黃昏的時候,劉崇總算把自己的隊伍又歸到了一處,三萬多兵馬只剩下了一萬。領著這一萬兵馬,劉崇渡過一條淺河,重新列陣。

    只要天一黑,對方就不敢貿然過河急攻,只需要一晚,就可以重新穩住軍心。

    這是劉崇最後的希望,可人得意時多是電影,二小時拉倒。倒黴起來,就是連續劇,一波接一波,且高潮多在後面。

    此刻,一支全新的精力充沛的周軍出現在戰場。

    率領這支部隊的是河陽節度使劉詞。

    我們在平三叛中認識過劉詞,這位老將睡覺都穿鎧甲,永遠是一副準備上沙場的樣子,可就這樣的劉詞依然落在了柴榮的後面。

    這天下午時分,劉詞終於趕到高平,最先遇上的也不是柴榮,而是從前線逃回來的樊愛能、何徽。這兩位難兄難弟也算有出息了,下來後沒多久,就被柴榮的使者追上了。

    “兩位將軍莫跑,我軍已經反敗為勝了。”

    兩位將軍哈哈大笑起來,騙誰呢。

    笑完,這兩位也挺有人生目標的,直接就奔周軍的輜重去了,可算是跑路不忘搞經濟。據記載,把管物資的李谷都嚇得跑到山裡躲了起來。

    搶了一通之後,他們碰上遲到的劉詞。

    “劉將軍,你來遲了,我軍已經大敗,就我們逃了出來,剩下的已經解甲投降了。”兩位好心將戰狀通報給劉詞。

    我軍敗了?!

    聽著不遠處傳來的震天喊殺聲,劉詞陷入了深深的自責當中,但最後,他下了一個決定。

    就算敗了,我也要到前線看一眼。

    來到前線的劉詞喜出望外,己方不但沒敗,還佔盡上風,柴榮不僅身體健康,還幹勁十足,更好的是,劉崇比較頑強,還搞了一萬人組織了防線。

    總算給我留了一波啊。劉詞同志年紀大了,這可以說是他最後一次參與大戰了。

    劉詞馬上率領他的河陽軍投入到戰鬥當中,這支新力軍發揮了實力充沛,幹勁足的特點,一鼓作氣突破了劉崇的河岸防線,徹底擊碎了劉崇最後的妄想。

    劉崇逃跑了,他本來是逃不掉的。

    深夜,高平西北面通道,江豬嶺。

    夜色下,一位老人出現在荒野的山路上,其人面色蒼白,鬍鬚打結、分叉,再沒有往日那樣自信的縹緲。我不說,你絕對猜不到這就是北漢皇帝劉崇同志。

    行至江豬嶺,狼狽不堪的劉崇終於鬆了一口氣,望望四處平靜的荒野,他不禁露出一絲淒涼的笑意。

    柴榮啊,柴榮,要是你在此處設兵,我劉崇那裡還逃得出去。

    此情此景,頗似當年曹操敗走華容道,恨敵不設伏,當然,諸葛亮是設過伏的,而柴榮同樣是設過伏的。

    柴榮是一位軍事鬼才,在看似冒進的進軍中,早就埋好了伏筆,在今天早上出擊前,他就派出了一支小分隊守在江豬嶺,只可惜守路的周兵聽聞前方兵敗,自個逃跑了。這證明,好的計策如果沒有好的執行也是白搭。

    懷著僥倖的心情,劉崇越過了江豬嶺,逃離了戰場。但這還不是勝利大逃亡。

    跑到半路,劉崇迷路了。老劉也在河東混了十多年,怎麼路痴到在自己的地盤附近都找不到回家的路?無奈之下,只好抓了一位老鄉在前面帶路。

    在老鄉的指引下,劉崇走了一百多里路,在天亮的時候,劉崇的鬍子止不住顫抖起來。老鄉老鄉,背後一槍,你把我領到哪了?!

    再往前走二步,不是太原,而是晉州。周將王彥超就在那裡。

    憤怒之下,劉崇一刀結果了帶路的鄉親,緊急調頭,往北奔去,這下總算找對方向了。

    據記載,劉崇換了身粗布衣服,頭戴斗笠(估計是從老鄉那搶的),還變更了姓名,自然旗子什麼都不打了,一路上相當低調,常常跑到一個地方,拿起筷子還沒夾起菜,就不得不丟下筷子翻身上馬,因為周兵已經追來了,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風聲鶴唳了。

    經過數日亡命狂奔,劉崇終於回到了太原。回來時,他已經氣力全無,只能伏在馬上。能逃回來,全靠胯下這匹馬了。劉崇為了感謝一路載他回家的馬,專門修了一座馬廄,裝修很豪華(飾以金銀),伙食水平很高,參照三品官的餐飲標準(食以三品料),還封了一個“自在將軍”。據記載,這匹馬是契丹人送給他的。

    這是後漢最後一次大規模主動出擊,第二年年底,劉崇因為羞憤難當離開了人世,他的兒子劉承鈞接過父親的旗幟,這位青年總的來說是愛好和平的,基本上沒有動過逐鹿中原的念頭。

    守住太原,過節時能給劉知遠上炷香整碗臘肉,這便是北漢唯一的希望。

    在失敗者劉崇驚惶失措奔跑在夜色當中時,勝利者柴榮卻沒有高枕無憂。

    沒有大勝的喜悅,沒有為唐太宗、為泰山的揚眉吐氣,有的只是一道難題。

    樊愛能、何徽回來了。

    這兩位太有才了,到晚上聽說自己的部隊反敗為勝,連忙又回到隊伍當中。可見,在這兩位看來,臨陣脫逃不是什麼大事,頂多口頭批評,記個大過什麼的。

    柴榮確實陷入了苦惱當中,不處理這兩位,軍法不答應。可要是處理起來,又有些顧忌。要知道五代的大兵是很牛的,尤其是這些軍官,品階不大,但在軍中盤根錯節,勢力很大,俗稱兵油子,沒事時擁立個節度使,心情好時換個皇帝也不是沒可能。

    苦惱之中,柴榮叫來了妹夫張永德,諮詢一下他的看法。

    聽完柴榮的問題,張永德反問了一句:“陛下是想固守封疆還是開拓疆宇?”

    柴榮眼前一亮,脫口而出:“有什麼區別嗎?”

    “如果陛下只是想固守封疆,那就姑息他們,但如果想開拓疆宇,威加四海,則應該宜痛懲其失。”

    一語驚醒夢中人,柴榮興奮得跳起來,將床上的枕頭擲到了地上。

    是啊,我要用這些士兵平定天下,可如果不立軍威正軍紀,何以平天下!

    柴榮馬上下令將樊愛能、何徽抓起來,開公審大會,這兩位顯然沒料到柴榮玩真的,還準備到審判大會上喊兩聲冤。可等他們聽到柴榮嚴厲的喝斥,才明白自己徹底完了。

    “你們都是老將,並不是不能戰,今天望風而逃,沒有別的原因,不過是把朕當作奇貨,準備賣給劉崇。”

    李存勖洛陽中箭、李從厚兵潰鳳翔、李從珂國亡晉安寨、石重貴國喪中渡橋、劉承祐兵敗澶州,看上去,勝利者是登上皇位的人,可真正受益的卻是那群軍士。

    這是五代的潛規則,可當柴榮把它曬到Sunny之下時,潛規則便無從藏身。

    樊愛能、何徽被斬首示眾。後周的軍將再一次重新認識了這位新天子。

  • 11 # 晚亭與落霞同暉

    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皇帝御駕親征並不多見。因為這是舉全國之力,贏起輸不起。一旦天子之師敗了,會面臨亡國危機。

    但出於不目的,歷史上皇帝御駕親征也有那麼幾位:

    一,炫耀武力,遊山玩水型:

    1,明武宗朱厚照,爭強好勇,但出宮受限,好不容易得報,有藩王謀反,隨率大軍平叛,半路聽說反王己被擒,很是懊惱,班師途中,一路遊樂,總抓住一個機會。

    2,前秦皇帝符堅,率百萬大軍進擊東晉,秦軍連綿一兩千裡,一路上說說笑笑,倒象是趕廟會。結果淝水一戰,被東晉八萬精兵打得落花流水,倒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成語。

    二,被動式的御駕親征:

    1,明英宗朱祁鎮受太監王振裹挾,率五十萬天子之師進攻瓦喇,王振讓大軍繞個大圈從自己的家鄉路過,目的是炫耀自己,一按仗,英宗就做了俘虜,從此失去了皇位。

    2,宋、遼檀淵之戰,宋真宗雖是御駕親征,但心中是膽怯的。一直不敢向前,緊急中寇準猛抽真宗坐騎才過了河,看到天子黃色傘蓋,宋軍士氣大振,取得了勝利。

    三,雄才大略、開疆拓土型:

    1,後周柴榮、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都是武將出身。都親率天子之師,平定四方,以鞏固穩定的社稷。

    2,值得一提的是千古一帝一一清康熙大帝。文治武功,他多次率軍親征。尤其是與葛爾丹的決戰取得成功,北部邊患得到徹底解決。奠定了大清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版圖,是值得人們銘記的。

  • 12 # 歷史控

    1.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御駕親征而統一天下的皇帝。

    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攻打匈奴,被圍於白登,史稱“白登之圍”。漢朝後來就是漢武帝了。東漢時,光武帝也親征過。此後中原大亂,也就沒時間打外族了。 一直到大唐,

    2.李世民:公元645年,親征高句麗。

    唐太宗親率大軍打突厥,俘獲頡利可汗,以及後來親征高麗。此後唐朝不是盛世就是亂世,盛世之時,沒有仗打;亂世沒有實力打。

    3.一直到宋朝,宋太宗打契丹,也就有了楊家將的故事。

    宋真宗時親征攻打契丹,寇準力勸皇帝親政,也去了。後來宋朝也就跨了,實力不濟,只會打內戰。北宋最後兩位皇帝還被金人虜走了。

    4.楊廣:公元609年,親征吐谷渾;公元612年~614年,三次親征高句麗。

    他大業五年(609)時親征西北的吐谷渾汗國,靠著戰鬥力和數量佔優勢的兵力連戰連捷。

    5. 朱棣:公元1410年一徵蒙古。公元1415年再徵蒙古。公元1421年三徵蒙古。

     明朝建立後,成祖朱棣多次御駕親征。他在永樂八年(1410)至二十二年(1424)間五次北伐蒙古,既鞏固了明朝的北部邊防,也為遷都北京掃除了大部分威脅。此後,明朝的皇帝便時常有御駕親征的舉動,如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不過,在對外戰爭中取得勝利的,或許只有明武宗朱厚照的"應州大捷"了。

    5. 到了清朝建立後,清太宗皇太極御駕親征。

    取得了"松錦決戰"的大勝,他的孫子康熙帝則是三次親征噶爾丹,奠定了西域和平穩定發展的格局,鞏固了清政府對西北的統治。

  • 13 # 依稀說史

    我們在歷史電視劇中經常可以聽到“御駕親征”四個字,我以前每次聽到“御駕親征”這幾個字都感覺,這仗不用打已經贏了。其實真實的情況並不是這樣。

    古代戰爭頻發,由於戰爭也造就了一批震爍古今的名將。按道理說皇帝只需做好將將之人無需再親自出徵。皇帝親征固然可以振作士氣,御駕親征也會帶來不少弊端。比如將軍們不能甩開膀子做事,目標過大容易引起敵人注意,御駕親征一旦失敗的後果將十分嚴重等等。打仗本來應該是將軍們的是工作,中國卻有不少皇帝也想過過做將軍的癮,親自掛帥,在疆場上一展自己的風采。許多皇帝不可能像明武宗那樣封自己為“鎮國大將軍朱壽”,但是在遇到敵情的時候,他們也會親自前往戰場。

    不是所有御駕親征都能得到預期的效果。有的御駕親征能打大勝而回,有的御駕親征則可能一敗塗地。我們來一起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御駕親征。一起看看哪些御駕親征成功,哪些御駕親征失敗。

    漢高祖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御駕親征的皇帝。由於受到韓信和項羽的影響,許多人覺得劉邦的軍事才能並不出色。其實並不是這樣。劉邦固然比不上韓信、項羽,但是在秦漢之交能和劉邦抗衡的將軍並不多,即使是英布也不可以。劉邦當皇帝以後,也曾經御駕親征。劉邦最大規模的親征是對匈奴。可惜劉邦最終以慘敗而結束,最終不得不以和親的方式討好匈奴。劉邦對英布的親征則以勝利而告終。

    劉備當皇帝之後也進行的一次御駕親征,也是唯一一次御駕親征。結果劉備在猇亭之戰敗給了陸遜。劉備不僅沒有奪回荊州,反而損害了蜀國的元氣,最終本人也一病不起。

    三國時期的曹丕、曹睿和孫權也都御駕親征過,他們的結果和劉備一樣,都以失敗而告終。曹魏的曹髦曾經進行過兩次御駕親征。一次在司馬家的脅迫下親征坐鎮征討諸葛誕。另一次則是為了剷除司馬昭,親自率領幾百個家兵征討司馬昭,結果連司馬昭的面都沒有見到就被成濟所殺。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小規模的御駕親征,也是最悲劇的御駕親征。

    前秦皇帝苻堅的御駕親征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御駕親征。苻堅為了統一中國親自率領八十七萬大軍南征東晉,最終在淝水之戰中敗給謝安和謝玄,不僅統一中國的夢想破滅,統一北方的成果也化為烏有。

    劉裕行伍出身,依靠北府兵起家。當皇帝之後也曾經想御駕親征北魏,可惜還沒有來得及出發就病死了,這可以算得上出師未捷身先死。劉裕的兒子曾經坐鎮御駕親征,史稱為元嘉北伐。可惜三次北方均已失敗告終,導致南朝開始弱於北朝。此外北魏的拓跋燾和拓跋宏也曾經御駕親征。拓跋燾透過御駕親征終於統一了北方,拓跋宏透過親征完成了遷都,完成了改革。

    隋煬帝雖然是中國有名的暴君,卻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將領。即位前曾經征討南陳,統一中國。即位後,曾經親征過吐谷渾、高麗和楊玄感。親征高麗則以失敗告終,並最終導致農民起義,導致隋朝滅亡。

    李世民更是一位軍事天才,大唐一大半的江山是他打下來的。李世民即位以後,曾經親征高句麗,雖然最終沒有滅掉高句麗,卻給了高句麗致命一擊,為唐高宗滅高句麗打下來基礎。李世民東征高句麗的故事,也成為“薛仁貴徵東”的原型。

    五代期間的朱溫、李存勖、柴榮等人也曾經御駕親征。

    趙匡胤當皇帝之後,也曾經御駕親征並且基本統一中國(沒有完全統一)。趙光義當皇帝之後為了奪回被遼國佔領的幽雲十六州曾經御駕親征。可惜以失敗而告終,高梁河之戰中趙光義身受箭傷,只得騎著驢逃了回來。從此宋對遼處於守勢。1004年,宋遼澶州之戰爆發。宋真宗在寇準的建議下,象徵性地來到了前線。宋真宗的到來,鼓舞了士氣,加之宋軍射死了遼軍主帥蕭撻,宋軍擊退了遼軍,雙方簽訂了《澶淵之盟》。

    遼國的遼聖宗耶律隆緒、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也曾經御駕親征,不過都以失敗告終,最起碼沒有達到目的。

    金國的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曾經御駕親征最終基本奠定了金國的版圖。後來金主完顏亮和金末帝的御駕親征全部以失敗而告終。

    元世祖忽必烈親征過東道叛王乃顏、窩闊臺后王海都,最終平定了叛亂。

    朱元璋建立大明前一直在打仗,建立大明後也偶爾御駕親征以擴大大明版圖。明成祖朱棣也是一個御駕親征狂人,當皇帝以後為了徹底打敗了蒙古殘餘勢力,朱棣曾經五次親征蒙古。朱棣實際踐行了天子守國門,把都城遷到了前線。朱棣的五次御駕親征基本上把北元打殘,蒙古人再也無法形成統一政權,蒙古對大明的威脅暫時解除。最終朱棣也病逝在御駕親征途中,可以說一輩子為了御駕親征而活。明宣宗充分繼承了朱棣的優良傳統,御駕親征朱高熙,並打敗朱高熙。明英宗被太監王振忽悠著御駕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遭遇大敗,直接損失二十萬精銳部隊,朱棣留下來的文臣武將也基本損失殆盡,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虜,也先大軍兵臨北京城下。明武宗也曾經兩次御駕親征。明武宗的兩次御駕親征都充滿搞笑色彩。一次是御駕親征蒙古韃靼小王子,雙方十萬大軍對砍了大半天結果只傷亡68人,堪稱中國最詭異的戰役。第二次親征寧王叛亂。明武宗抵達前線的時候,寧王已經被抓住。明武宗又放了寧王,讓他重新叛亂,最後再親手抓到他。明武宗的兩次親征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搞笑的親征。

    皇太極當皇帝后曾經親征蒙古各部,基本統治了蒙古諸部。皇太極還曾經親征過北韓,兩次徵朝直接打得北韓乖乖臣服。皇太極還曾經親征過明朝,一度打到了北京城下,可是始終無法擊敗大明。康熙皇帝透過御駕親征雅克薩,擊敗了俄國侵略者,同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康熙三次親征噶爾丹,大大擴充套件了大清朝的領土面積。

    透過盤點,我們可以得知御駕親征失敗的次數甚至還要多於成功的次數。也就是說,御駕親征的成敗與否和是不是“親征”沒有關係,而是和“親征”者的才能,以及被“親征”者是實力有關係。

  • 14 # 喝水嗆著好難受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御駕親征而統一天下的皇帝。

    公元前199年與匈奴和親。領兵親征,平定韓王信餘寇,擊敗韓王信與匈奴勾結勢力。

    蜀漢昭烈帝劉備(161-223)

    公元222年,親征東吳。

    孫吳大帝孫權(182年-252)

    多次親征曹魏。

    曹魏文帝曹丕(187-226)

    公元224年,親征東吳。

    曹魏明帝曹叡(204-239)

    公元234年,親征東吳。

    曹魏高貴鄉公曹髦(241-260)

    公元260年,親率宮人討伐司馬昭。

    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338-385)

    公元383年,親征東晉。

    宋武帝劉裕(363—422)

    多次親征,建立劉宋。

    宋文帝劉義隆(407-453)

    公元430年,親征北魏,史稱元嘉北伐。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08—452年)

    多次親征統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

    493年,親征南齊(實際是以此為幌子,遷都洛陽)。

    隋煬帝楊廣(569~618)

    公元609年,親征吐谷渾。

    公元612年~614年,三次親征高句麗。

    613年,親征楊玄感。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645年,親征高句麗。

    梁太祖朱溫(852-912)

    多次親征,與後唐交戰。

    後唐莊宗李存勖(885-926)

    多次親征,擴充後唐版圖

    周世宗柴榮(921—959)

    多次南征北伐,擴充後周版圖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

    多次親征建立宋朝。

    宋太宗趙匡義(939~997)

    979年~986年,親征遼國。

    遼聖宗耶律隆緒(971~1031)

    1004年,與蕭太后一同親征北宋。

    宋真宗趙恆(968~1022)

    1004年,親赴前線澶州督師抵抗遼國。

    遼天祚帝耶律延禧(1075~1128年)

    1115年,親征女真。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1068年—1123年)

    多次親征遼國,建立金國。

    金海陵王完顏亮(1122~1161)

    1161年,親征南宋。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

    1287年,親征東道叛王乃顏。

    1289年,親征窩闊臺后王海都。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多次親征建立明朝。

    明成祖朱棣(1360-1424)

    1410年~1421年,三次親征蒙古。

    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

    1426年,親征朱高煦叛亂。

    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

    1449年,親征蒙古瓦剌。

    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

    1518年,到邊地宣府(今張家口宣化區)親征,擊潰蒙古韃靼小王子,史稱“應州大捷”。

    清太宗皇太極(1592—1643)

    多次親征,擴充清朝版圖。

    清聖祖康熙(1654-1722)

    1690年~1697年,三次親征噶爾丹。

    比較有名的是下面幾位:

    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攻打匈奴,被圍於白登,史稱“白登之圍”。漢朝後來就是漢武帝了。東漢時,光武帝也親征過。此後中原大亂,也就沒時間打外族了。

    一直到大唐,唐太宗親率大軍打突厥,俘獲頡利可汗,以及後來親征高麗。此後唐朝不是盛世就是亂世,盛世之時,沒有仗打;亂世沒有實力打。

    一直到宋朝,宋太宗打契丹,也就有了楊家將的故事。宋真宗時親征攻打契丹,寇準力勸皇帝親政,也去了。後來宋朝也就跨了,實力不濟,只會打內戰。北宋最後兩位皇帝還被金人虜走了。

    元朝前期,幾乎每次打仗皇帝都去,忽必烈之後就好多了。

    明朝時打瓦剌,明英宗被也先虜走,後來才被放回。就有了北京保衛戰。

    清朝時,康熙親征東北,打敗俄羅斯人,奪回雅克薩城。

    親征幾乎如此,後來有親征機會,清朝皇帝都沒去。

    上述便是比較有名的親征。

  • 15 # 千年歷史千面遊

    中國古代的帝王中,不乏英雄人物。他們親自統領千軍萬馬,直面戰陣,真的是威風八面。可是戰場是險地,局勢一旦出現不利,主將將隨時面臨著危險。所以,皇帝一般都不會御駕親征,除非發生兩種情況:第一是這一仗關乎國家存亡,非帝王親臨無法壓住陣腳;第二是這一仗必勝,皇帝出馬和摘桃子沒什麼兩樣。即使如此,御駕親征的成功率還是不高,成功者鳳毛麟角。下面我們不妨按照時間順序,盤點一下古代的帝王中,曾經御駕親征並取得成功的人。

    第一位:南北朝時的第二名將,後燕的建立者慕容垂。

    慕容垂本來就是百戰名將,前燕皇族。後來在自己的國內被排擠,被迫投降前秦天王苻堅。淝水之戰後,苻堅大敗虧輸,慕容垂趁勢而起,建立了後燕政權。這之後,其子慕容麟多次和當時還在成長中的拓跋珪(後來北魏的建立者,北朝的開創者)接觸,深知此人早晚作亂,於是多次勸慕容垂殺掉拓跋珪。但是慕容垂認為拓跋珪還有用,沒有殺他。結果拓跋珪做大,慕容垂只能讓太子帶兵去討伐,結果在參合陂一戰失敗,八萬後燕將士覆沒。

    為了報這一箭之仇,慕容垂御駕親征,徵發其精銳龍城騎兵,鑿開太行山道路,奇襲北魏後來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太原)。北魏主將拓跋虔(拓跋珪的弟弟)倉促應戰,結果被陣斬,其殘部全部投降。此戰是慕容垂的收官一戰,贏得乾淨利落,不負名將之名。回軍途中,慕容垂路過參合陂,悲從中來,一病不起,不久後就去世了。

    第二位:南北朝末年,北周皇帝宇文邕

    宇文邕是隋朝建立之前,最後一位強力的鮮卑族皇帝。他生於憂患,常年在權臣宇文護的陰影下生活。宇文護號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屠龍刀”,殺死過宇文覺、宇文毓兩個皇帝。但是宇文邕雖然志在天下,但卻善於韜光養晦。最後宇文護放鬆了警惕,被宇文邕親手殺死於後宮之中。

    宇文邕親政之後,透過滅佛這種極端的手段聚斂了大量的財富,實力迅速增強。而鄰國北齊,則是一片混亂,齊後主高瑋沉湎酒色,亂殺大臣,已經將原本出於優勢地位的北齊搞得千瘡百孔。宇文邕於是在公元575-577年之間,多次御駕親征,連續對北齊用兵。雖然也曾有過失利,但是總體順利。最後宇文邕終於攻陷了北齊的都城鄴城,滅亡了北齊,統一了黃河北部。

    第三位:五代末年,周世宗柴榮

    周世宗柴榮雖然號稱五代第一明君,但是經歷實在坎坷。他本是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原本是輪不到他坐天下的。可是原本郭威服務的後漢政權出了一個昏君劉承佑,居然僅憑猜忌就把郭威在都城的家眷全部殺死。後來郭威建立後周,已經沒有親生兒子可以託付江山,所以才選擇了柴榮為繼承人。

    柴榮剛一繼位,人心不穩,甚至連官場老油條、號稱“騎牆孔子”的馮道都看不起他,在金殿上公開頂撞。此時,北漢的皇帝劉崇聯合契丹前來攻擊,柴榮倉促之下,只能御駕親征。當週、漢兩軍在高平相遇時,後周的軍隊絲毫看不到優勢,大將樊愛能還帶頭逃跑。眼看全軍即將崩潰,柴榮親自帶領數百名騎兵,直接向劉崇發起衝擊。他的身後,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也帶兵掩護。劉崇沒想到柴榮如此玩兒命,被打得措手不及,只能後退。周軍抓住機會掩殺,遂大敗北漢軍隊。經此一戰,柴榮確立了自己的地位,為日後的統治打下了基礎。

    第四位:宋朝初年,宋真宗趙恆

    趙恆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此人的歷史形象太過矛盾,前明後昏、前硬後軟,讓人摸不著頭腦。他在位初年,正趕上宋朝因為兩次北伐失利,折損了大部分精兵良將,讓契丹(遼國)部隊趁機做大。宋遼兩軍連年作戰,各有勝負,誰也沒有佔到便宜。在此期間,趙恆曾經想過御駕親征,但是沒有最終成行。

    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耶律隆緒大舉伐宋,在經過一些挫折之後,從河北附近攻入宋境。宋朝緊急啟用大將李繼隆,在澶州穩住了陣腳。其間,遼國大將蕭撻凜被宋朝的床子弩釘死在了戰場上,宋遼兩軍都到了強弩之末。

    此時,宋朝宰相寇準力主真宗皇帝御駕親征,真宗此時突然軟了,竟然想要南逃。後來在寇準的勸說和“威逼”之下,才勉強踏上了親征之路。到達澶州之後,真宗又因為害怕,不敢去北城直面宋遼戰陣,最後是宋朝大將高瓊以類似於劫持的方式,終於讓皇帝登上了北城城樓。見到皇帝,宋軍士氣大增,山呼萬歲。

    但是在這之後,宋遼兩國就立刻開始了議和。最後宋朝以每年給遼國歲幣銀二十萬兩、絹十萬匹的代價,簽下了著名的澶淵之盟。從此之後,宋遼兩國一百多年沒有戰時,百姓安居樂業。雖然這是一次比較窩囊,但是鑑於皇帝原本就打算去議和,所以最後的目的達到了,也算是一次成功的親征。

    第五位:明朝中期,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是歷史上著名的昏君。他在位期間,寵信大太監劉瑾,弄得官場烏煙瘴氣。他玩心甚重,專門設立了豹房為自己提供娛樂。他還希望出京遊玩,動不動就不和大臣商量,私自出宮,玩兒夠了才回來。而且,此人非常喜好武功,十分盼望打仗。

    公元1517年,朱厚照再次出京遊玩,晃來晃去就到了居庸關。此時,蒙古號稱“小王子”的達延汗帶兵五萬,正好去攻擊山西重鎮宣府。朱厚照立刻宣佈親征,並封自己為威武大將軍,改名朱壽,以示鄭重。此次戰役,朱厚照的表現還是非常好的,指揮有方,迅速調集了大量的軍隊前來增援。九月二十一日,朱厚照親自領兵作戰,在應州與蒙古軍一場廝殺,不但身先士卒,還陣斬敵將一名,逼迫對方撤兵。此後的十年間,蒙古騎兵再也不敢逼近宣府。

    此戰後來被稱為“應州大捷”。據明史《明史》記載,這場戰役雙方鏖戰多日,投入兵力超過十萬人,卻僅僅死了68個人。這顯然是被修史者摻了水的,真正的應州大戰絕不至於是這種傷亡數字。只能怪朱厚照自己人緣不好,成了史官刻意抹黑的物件。

    第六位:清朝初年,清聖祖康熙皇帝

    康熙是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二位皇帝。他少年繼位,小小年紀就擒住了權臣鰲拜,樹立了自己的威信。年紀稍長,雲南附近的三藩(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叛亂,一度佔領了半壁江山,最後也被平定。之後,康熙又收復了寶島臺灣,為中國的統一做出了突出貢獻。

    這之後,西藏的準噶爾貴族噶爾丹統一了自己的部族,稱博碩克圖汗,建立了準噶爾汗國,國土面積比清朝小不了多少。不久之後,噶爾丹入侵內蒙古烏朱穆秦地區,兵鋒直指北京。在這種情況下,康熙皇帝御駕親征。從1690年到1696年的七年間,康熙三徵噶爾丹,每次都能取得勝利。最終在昭莫多之戰中,噶爾丹徹底被打垮,陷入了眾叛親離的狀態,不久之後就傳出了他的死訊。

    雖然康熙親征噶爾丹取得了勝利,但是卻沒有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這個汗國又存在了幾十年,最終在乾隆時期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 16 # 大白白野

    武王伐紂,周武王姬發帶領周和諸侯聯軍起兵討伐商紂王,建周滅商。柏舉之戰,是由吳王闔閭、軍事家孫武等率3萬吳軍打敗20萬楚軍,佔領楚都的遠端進攻戰。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經常御駕親征。曾親率軍打敗柔然,消滅大夏國、北涼政權等。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東北地方割據政權,雖然沒有消滅高句麗,但是對高句麗進行了沉重打擊。五代十國後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打敗了北漢和契丹聯軍,取得了高平之戰勝利。北宋太宗趙光義率軍滅北漢。明成祖朱棣率軍五次攻打蒙古草原的北元殘餘勢力。清太宗皇太極率軍打敗洪承疇率領的明軍,取得松棉會戰大捷。康熙帝玄燁三次御駕親征噶爾丹,都獲得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有沒有發現,約德爾人是讓人最討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