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殿風來暗香滿
-
2 # 漩渦鳴人yy
一般來講大家聽到這個詞呢都會有一種印象,覺得某些人的可能是大智若愚,但是又基本上講出來什麼是大智若愚。真的要講個例子出來,那真的可能要講不出來!
什麼是大智若愚呢?很簡單,小事糊塗,大事清醒!低調做人,高調做事。說白了就是這個人平常的時候看起來有點糊塗,甚至一座事情有點毛手毛腳,可一旦真的讓他管理大事情的時候,他從來都沒有讓你失望過!這樣的說法固然讓人感覺認同,但是說實話,真的有這樣的人嗎?縱觀整個歷史,那說到底還是一句話,小事都做不好,還有什麼能力就做大事兒呢?有沒有什麼這樣一個具體的例子去證明一下!
倒也有這麼一個人!這個人的是德國總統興登堡,有人可能不認識這個人,就提一個人希特勒!希特勒之前的德國總統,也就是一戰結束之後到二戰開始之前這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面,在總統寶座上面待了十年的總統就是這個興登堡。
這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之初,也只是眾多普普通通的德軍軍官的其中之一,但是很快它在一戰之中脫穎而出,並且迅速成為了德國家喻戶曉的人物。為什麼因為他和登魯道夫的組合在東線戰場上面重創了當時沙皇俄國的軍隊,並且保住了德國在東線戰場的利益!
而這個人指揮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睡覺!興登堡是一個喜歡睡覺的人,因為每次均對記者去採訪,軍隊裡面的人說這個你們的元帥到底在做些什麼,然後他會指著各個地方告訴你說,這是我們元帥待過的地方,這是我們元帥待過的地方,這是我們元帥待過的地方……然後記者會很奇怪,說我只是想問你們元帥具體做些什麼,你和我說他待過什麼地方,這是不是有點文不對題,然後這個軍官會告訴你,這些地方他都睡過覺!
原因就在於登魯道夫,這是德國有名的一位戰術指揮家,他和他的副官集團一起多次策劃了各種各樣優秀的戰術和戰役!由於自己的副手很強,所以新登堡都願意選擇直接將自己副手遞上來的作戰計劃簽署之後,然後下發執行!並且每一次都獲得成功,如果這樣說的話,大家會覺得這個登魯道夫很厲害,這個新登堡看起來就完全是和事老的意思!
但事實上,在戰場上作戰所面臨的問題不是和敵人之間的交戰,而是跟自己,人和自己的鬥爭!關於自己的作戰計劃,其實每次登入到付自己都承認,我都不確定這個計劃會不會成功,因為考慮到的因素實在是太多,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是計劃萬一不合格,萬一出現任何問題,那我就要承擔千古罪人了,但是每一次都是新登堡簽署名字之後力排眾議。即便是最後登魯道夫自己,上門兒告訴新登堡說,我要改計劃,我要把所有事情全部推翻重來,心動寶不允許。告訴你,你計劃已經執行了,你就給我執行到底。途中出了任何問題,新登堡自己承擔所有責任!
就這樣,新登堡保證了等魯道夫每一條作戰計劃的嚴密推行,並且讓軍隊嚴格值守命令,和上層之間也是極力斡旋,贏得了一場又一場的大勝利,他的名字每次都和登入道夫一起登上德國的報紙,成為德國家喻戶曉的人物!
怎麼樣,這個人是否符合大智若愚這樣一個例子呢?
-
3 # 金光燦亮
所謂大智若愚,就是心存高遠,心有遠謀,富有理想與抱負,高瞻遠矚。對一些無關緊要的生活小事無及暇顧,人家對你的冷嘲熱諷若聽非聽,裝聾使啞,好似沒有一點事兒一樣。在紛繁複朵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增長見識,豐富自己的社會閱歷,不斷充實自己的辦事能力與魄力。
-
4 # 珍惜53261796
大智若愚形容很聰明的人不炫耀自己,不露鋒芒,表面上給人的感覺顯得很笨拙,很遲鈍。
智:聰明
若:好像
愚:傻、笨,蠢
-
5 # 邏輯分析師
意思是表面上看著很愚笨,實際腦子裡裝著大智慧。
對比兩個人,都是秦國的大將軍,白起和王翦,兩者都為秦國的崛起立下了無數功勳,但是結局卻並不相同。
戰國末期秦國大將王翦奉命出征。出發前他向秦王請求賜給良田房屋。
秦王說:“將軍放心出征,何必擔心呢?”
王翦說:“做大王的將軍,有功最終也得不到封候,所以趁大王賞賜我臨時酒飯之際,我也斗膽請求賜給我田園,作為子孫後代的家業。”
秦王大笑,答應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到了潼關,又派使者回朝請求良田。秦王爽快地應允,手下心腹勸告王翦。王翦支開左右,坦誠相告:“我並非貪婪之人,因秦王多疑,現在他把全國的部隊交給我一人指揮,心中必有不安。所以我多求賞賜田產,名為子孫計,實為安秦王之心。這樣他就不會疑我造反了。”王翦秦始皇生性多疑,王翦這麼做完全是為了自保也是為了向傳達自己只在乎些實在利益,比不想謀權篡位。在他成功徵楚之後,便向始皇上表告老還鄉,也許他深知自己快要功高蓋主了,而秦始皇為人好大喜功,所以趕緊激流勇退,在恰當的時候離開。王翦一生建立軍功無數,卻總能在輝煌的戰績前保持清醒,大智若愚,這恐怕是他得以善終的最大原因。
白起,戰力在史上在第一梯隊,聰明謀略之大少有人及,但卻死在自己的聰明上。
長平之戰,白起率領的秦軍大勝,趙國損失兵力四十五萬,從此元氣大傷。戰後,白起主張一鼓作氣、乘勝滅趙,但秦昭王受范雎蠱惑同意趙國求和,故而下令白起退兵。雄心勃勃的白起原本準備大戰一場,一舉滅掉趙國,接到命令後萬般懊惱,無奈之下只好解散部隊,回家歇息。
秦國退兵後,趙國並未遵守約定,反而連齊抗秦。秦昭王不得不命令白起再次率軍攻打趙國,遭到白起拒絕。白起認為此時的秦軍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戰機,貿然出兵必敗無疑。秦昭王只好派王陵率兵攻趙,久攻不下,秦軍損兵折將。九月,秦昭王再次下令白起率兵攻趙。白起仍以錯失良機為由繼續回絕,並藉口有病在身不能帶兵出征。
秦昭王深知白起的“病因”,帶上禮物屈尊來到白家。秦昭王說:“寡人聽說你病了,故而前來探望。以前的事請你不要計較,現在秦軍在戰場上失利,煩勞將軍統兵攻趙。”白起躺在床上,起身回答:“感謝王上的探望,但秦軍已失去滅趙的最好時機,奉勸大王暫且收兵,等待新時機的出現。”白起的話音一落,秦昭王臉色大變,拂袖而出。回宮後即刻下令削去白起的封號、爵位,貶為普通士兵,並且全家即日遷出咸陽,不得有誤。
接到皇令後白起真的病倒,不能按期啟程。秦昭王大怒,派人賜劍一柄。就這樣,一代名將未曾戰死沙場,卻窩囊的死在自己劍下。
為君之臣,明而示之不明,留有餘地,允執厥中,大智若愚是也!
-
6 # 才佬鄉土文化
許多才華出眾的人,在處理很多日常事物的時候,讓自己顯得很傻很遲鈍,很吃虧的樣子,但是在事關自己的根本利益的大事上卻能做得很出色很成功,所以說真正聰明的人不會鋒芒畢露,平時都很低調,甚至會給人表現出一種“愚笨、木納”的假象。
大智若愚的人主要有以下幾點表現:
1、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2、懂得示弱,深藏不露
3、謙和隱忍,與人為善
真正大智慧的人話不多,因為他們知道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的道理,而且他們與人相處時,能夠做到看透不說透!
如果你總是咄咄逼人,就算有超群的才華,也很難有一展抱負的餘地,如同太硬的木頭最容易折斷。
-
7 # 靈感發現
大智若愚是指:某些才智出眾的人,看來好像愚笨,不露鋒芒。若:好像。才能出眾的人在處理很多日常事物時顯得很傻。很遲鈍。很吃虧。但是在事關自己的根本大事上卻做的很出色,很成功
-
8 # 與時間賽跑764
以我之淺薄對大智若愚的理解就是對某種技術的專注,對某種事業的專注,或者是對某種思想品德境界的專注,一種極純極強的做人原則。他們的心沉浸在一個領域內或一種哲學人生裡而深感愉悅。在那些自私自利的人眼裡他們被看作“傻“。其實是這些人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推動了人類的文明,是人類文化的引領者。
-
9 # 安寧hy
大智若愚的意思是:許多才華出眾的人,在處理很多日常事物的時候,讓自己顯得很傻很遲鈍,很吃虧的樣子,但是在事關自己的根本利益的大事上卻能做得很出色很成功,這是大智若愚最基本的解釋。
-
10 # 悠悠子民
"大智若愚"是說富有大智慧的人,目光遠大,做一些很多人看似很傻的事,因為這些事在常人看來根本不可能成功。大智若愚的人,認準目標,會毫不猶豫,堅持不懈,力排眾議,克服一切困難,終於成功。《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就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而文的"智叟",看似聰明,其實是一個目光短淺,愛耍小聰明的愚蠢人。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大智若愚"和"大愚若智"。
-
11 # 甘肅文交民萃中心
玩笑的說就是:我明明知道這個問題,但就是不告訴你......
看他普普通通,似乎什麼都不知道,接觸久了才發現,人家懂得不止一兩點。
大智若愚,中智若智,小智若巧。
-
12 # 坐看職場浮雲
大智若愚
就是,你知道但是不戳破,你清楚但是不點名。笑看他們戲精上身,你卻心中自有乾坤。
應該說是,你理解明白別人的難度,也清楚明白當前的處境。所以看著糊塗其實心裡明白。
小事隨他去,大事掌方向。
總結就是,明白聰明,但體諒他人,捨得讓些小步吃點小虧。但大事很清楚,原則很明白,也並不含糊。
-
13 # 弗洛伊德的底牌
大智若愚,講的不是一個人揣著明白裝糊塗,而是說大的智慧,在其內容,方法,手段和表現來說,和愚蠢的內容,方法,手段及表現很相似,甚至相似得近乎一樣。
-
14 # meng1S6Y
大智若愚在《詞源》裡的解釋是這樣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好象愚笨。出自宋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二七賀歐陽少帥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同樣意思的還有大巧若搓。老子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至都是一個意思,只是更能表現被形容者偉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
15 # 茶憝
大智若愚。”指才智出眾但並不處處表現在外。“大智若愚”這個成語可謂濃縮了中國儒家和道家為人處世的智慧。老子中有“大巧若拙”的說法,而顏回因為會“守愚”而深得孔子的喜愛,他表面上迷迷糊糊,其實在用心勁,課後總能把先生的教導清楚而有條理地講出來。“大智若愚”被普遍認為是做人智慧中最高最玄妙的境界,如果有誰能做到“大智若愚”,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臺上立於不敗之地了。在低調中修煉自己,謙卑處世人常在,大智若愚,實乃養晦之術,平和待人留餘地,時機未成熟時,要挺住,毛羽不豐時,要懂得讓步,高處不勝寒,要常反躬自省,“和”字值千金,狂傲丟性命,在“愚”中等待時機,主動吃虧是風度,為對手叫好是一種智慧,以寬容之心度他人之過。
回覆列表
感恩提問的老師,我想從《道德經》第六十五章中來聊聊這個問題。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大智若愚》原文: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jī)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在《道德經》第六十五章中,老子告訴我們,只要做好三件事:
一棄智;二玄德;三返樸歸真
——人生就可以大順!健康可以大順!事業可以大順!生命可以大順!
第一,棄智。人們常說“人心叵測”。為什麼人心叵測?因為心機多變,心智狡猾。所以老子也說“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因而告訴世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老子用詞,很多都是正言若反的。
像“愚之”並不是愚蠢、愚弄之意,而是大智若愚的“愚”,指的是敦厚、淳樸; “智多”也不是褒義上的聰慧之意,而是說技巧多、心眼多、套路多。
只有當一個人不用技巧、心眼和套路時,那麼剩下的就是敦厚和淳樸了。因此,沒有心機,坦蕩淳樸,這是大智若愚之“愚”——表面上看起來憨憨笨笨的,但內心永遠通達、敞亮、自在。
老子說只有“棄智”,就是放棄多餘的心思、心機,少點算計,降服自己的妄念,讓自己變得單純,您所遇到的才都是單純、都是美好。當別人計算您,您不跟他計較,您就永遠不會輸,慢慢見怪不怪,其怪也自敗了。
第二,玄德。“玄”就是深遠;“玄德”就是德深、德厚,只有厚德才能載物。
有的人說,自己想要清靜,卻很難控制心思和情緒,是什麼原因呢?是德行還不夠深!
如果您的德行只有一碗水那麼深,別人吹一口氣,您的心思就會動盪;如果您的德行像大海那樣深,那麼任何風吹浪打,都無法撼動海底之心的深沉。
一個人降服妄念的能力,是和自己的德行成正比的。
德行越深的人,越不會跟別人計較,越能包容萬物;反之,德行越淺的人,越會計較,越看不開、放不下,也就越會內心躁動不安。
德的根基是“道”,有道才有德,無道就無德——簡單說,道,是規律;德,是遵循規律。
老子直截了當地指出:“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一個人真的懂得了生命規律以後,自然就會放棄“智”——不再去算計別人,不再動歪心思,因為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拿自己的玄德去交換的,靠爭、靠搶、靠騙,都是不能長久的。
有德者,得。唯有不斷奉獻,才能不斷收穫。
這樣,慢慢的人心就會自然歸正;歸正的心,才會感到舒服和清靜;清淨了,一種自然而然的內在力量就會油然而生,就會讓您趨向定靜——玄德,就是在這種定靜中得以積累。
玄德深厚之人,不在乎他人的言論,無論是責罵的,還是讚美的,他們都不會太重,更不會往心裡去。因為到了那時候,自己的使命是什麼?自己要經歷什麼?他們內心比誰都清楚!
因此,別人對他的肯定或否定,根本不會影響他。既然不影響,他又何必太在意呢?
這一切都需要在“做事”中一點一點去累積、去提升。做事,是最好的練功;是最快的修心積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經意間,您就自然接近道的頻率了。
第三,返樸歸真。當玄德深到一定的程度時,人的精神意識就會隨著心胸格局的擴大不斷延伸,直至與萬物融合、與天地融合,最後迴歸本源,到達大順!
普通人執著於名利和得失,對於好的一面總覺得多多益善。而悟道、行道之人則不被這些東西所制約,隨時隨地能拿得起,放得下;即使遭遇挫折或歷經劫難,一顆心也依舊是光明溫暖的。
所謂“順為凡,逆則仙”,上天總是在逆境和挫折的魔考中來為我們加福份、加智慧的。
以上三件事,棄智——玄德——返樸歸真,看似是分開的,實則是一體的——您做好其中的任何一個,另外的那兩個也會隨之提升。從外表看,一個人是否開悟了,他人是很難看出來的,只有這個人自己心中清楚!
若真正做到了,就不會說,也沒什麼好說的,不過是自自然然擔當責任,平平常常安心生活。
當一個人的精神和意識真正調整到棄智、玄德、返樸歸真的狀態,那就是到達了事業好、命運好、家庭好的自然大順境界!
這就是《道德經》第六十五章《大智若愚》的全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供您參考!誠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