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寂寞的抹茶蛋糕

    這種行為一般是缺少關注,他在用極端的方法來引起你們的注意,多陪孩子玩一玩,5歲的孩子可以理解語言了,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做,給她講道理,到最重要的還是要陪伴他玩。缺少關注的孩子幾乎都是軟硬不吃的。

  • 2 # 深深的呼吸淺淺的笑

    俗話說:七、八嫌。這時的孩子好奇心強,事事都想自己做主,去試一試,逆反心理也在逐漸增強,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從如下著手:

    一、冷靜對待,當孩子發脾氣耍賴時,讓他獨自在一個屋子裡呆一會,不要急於去說服他,沒有多久,他就會安靜下來,這時在和他講道理,他就會接受。

    二、適當體驗,有時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本來是不正確的,這時,大人不妨在沒有危險的前提下,可以讓他嘗試,當他碰壁時,在給他講道理,他也會樂意接受。

    三、交流溝通,當孩子做錯事時,不要一味的指責,要耐心的詢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並幫他分析這樣做的後果,使他認識到嚴重性,學會以後如何解決此類的問題,調控自己的情緒。

    四、及時鼓勵,鼓勵對任何一個調皮的孩子都是良藥,當發現他有一點進步,就要鼓勵表揚,給他信心,他就會自覺的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斷的強化,逐漸改變不良的習慣。

    五、榜樣作用,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名人從小聽話的故事,讓孩子說說你從故事中知道了什麼,也可以用孩子身邊聽話的孩子做榜樣,引導孩子效仿故事中的人物和身邊的孩子,做個懂道理的孩子。

  • 3 # brenda_x

    1 軟要軟到心底裡

      所謂“軟”,其真正的含義應該是“理解、包容、鼓勵與引導”,具體到孩子的行為時,應該是:

      (1)要理解孩子的行為,明白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比如,同樣對於洋洋“搶人家玩具”或者“招惹其他小朋友”的行為而言,如果老師或者家長能夠“點明”洋洋的行為需求——“老師/爸爸媽媽知道,洋洋其實並不想惹小朋友生氣,只是想和他們玩,是不是?”那麼,就可能“軟化”洋洋的“鐵石心腸”。

      (2)在理解的基礎上,給以包容,給洋洋改善的時間與空間,而不急於求成。如果我們不是一下提“洋洋,如果你今天和小朋友友好,老師就獎勵你一個大大的紅五星”,而是說“洋洋,如果你可以和嘉嘉一起玩積木,老師就獎勵你一個大大的紅五星”,這樣會不會更好呢?

      (3)鼓勵當然就是我們常說的“正強化”,也就是對積極行為的及時表揚和獎勵。對於年幼的孩子,與其揪著他的“不良行為”,不如抓住他的“良好行為”給以強化、鞏固,用塑造積極的行為來使不良行為自行消退。家長和幼兒園老師都要多用積極引導的方式來塑造洋洋的合理行為,而對洋洋的不合理行為多用“冷處理”的方式,讓他自然消退;雙方可多用積極的語言來刺激洋洋,讓洋洋樹立新的自我認識,比如:洋洋挺關心小朋友的,昨天文文哭了,他就跑來告訴我了……

      (4)引導就是要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不是隻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做”。幼兒園老師可以充分發揮同伴榜樣的作用,請“懂事”的小朋友多與洋洋玩,讓洋洋不知不覺地受到積極影響。

    2 硬要硬到骨子裡

      前面已經說過,“硬”的根本性就在於“明確、嚴格與一致性”。所以,可以嘗試這樣做:

      (1)詳細地列出洋洋與同年齡孩子的行為差距。家長可以與幼兒園老師做一次深入的溝通,請老師幫忙將洋洋與同年齡孩子的行為差距列出來,越具體越好。

      (2)洋洋的家人可以請專業權威人士(如教育專家)來做洋洋爺爺奶奶的工作,請爺爺奶奶積極配合。

      (3)全家根據洋洋的行為,制定一套循序漸進的家庭規則,對洋洋的任性行為給以控制,樹立家長權威;該行動前最好去諮詢一下有關專家,學習必要的行為控制方法(如:冷處理、代幣法等)。

      (4)有意識地引導與示範洋洋用積極的行為方式來表達願望,並尋求願望的滿足,比如:如果洋洋用“哭鬧”的方式來求得滿足,則全家要統一“拒絕”,因為越是滿足他,就越會助長他將該行為延續下去;而一旦該方式連續遭到全家“拒絕”(尤其是爺爺奶奶態度的轉變),洋洋將尋求新的行為方式,這個時候要注意積極引導與示範,告訴洋洋“可以這樣做……”

      (5)與幼兒園老師達成默契,配合幼兒園裡的獎懲制度,不要讓孩子在二者之間鑽空子,比如:幼兒園不獎勵的東西,反正家裡會給的。

  • 4 # 太原無痕

    “軟硬不吃”這當是個難題,我不知道孩子具體多大了,如果上了初中,高中正在叛逆期那真不好弄,如還在小學範圍之內,那可以試試下面的這個辦法,可以帶孩子出去轉轉,讓孩子參與到家裡活動中來,給他一種他表現的好壞對家庭很重要,和孩子來一次開誠佈公的談心,有時候也許你不經意的一件事會給他很大觸動的,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多辛苦點吧。

  • 5 # 小飛俠139172297

    中國的孩子從小最常聽到的一句教育用語就是:小孩子要聽大人的話。父母最不滿意孩子的時候就是孩子不聽話。總之,聽話似乎成為了“好孩子”的最高標準。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孩子身上體現出來的最明顯的缺點就是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 從現代教育的觀念來看,用“聽話”做為教育孩子的目標,顯然是一個誤區,不利於孩子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激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過於聽話的孩子反而有可能是一個“問題兒童”。

    一、冷靜對待,當孩子發脾氣耍賴時,讓他獨自在一個屋子裡呆一會,不要急於去說服他,沒有多久,他就會安靜下來,這時在和他講道理,他就會接受。

    二、適當體驗,有時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本來是不正確的,這時,大人不妨在沒有危險的前提下,可以讓他嘗試,當他碰壁時,在給他講道理,他也會樂意接受。 三、交流溝通,當孩子做錯事時,不要一味的指責,要耐心的詢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並幫他分析這樣做的後果,使他認識到嚴重性,學會以後如何解決此類的問題,調控自己的情緒。 四、及時鼓勵,鼓勵對任何一個調皮的孩子都是良藥,當發現他有一點進步,就要鼓勵表揚,給他信心,他就會自覺的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斷的強化,逐漸改變不良的習慣。 五、榜樣作用,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名人從小聽話的故事,讓孩子說說你從故事中知道了什麼,也可以用孩子身邊聽話的孩子做榜樣,引導孩子效仿故事中的人物和身邊的孩子,做個懂道理的孩子。

  • 6 # 扶禾心理教育

    建議可以嘗試傾聽、理解、找到孩子的需求的,並給予支援和引導,這才是良性的方式。

    更多諮詢可以關注私聊我,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 7 # 春月白

    要想解決孩子軟硬不吃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明白,孩子為什麼軟硬不吃!

    軟硬不吃,重點在“不吃”,究其根本是隔閡排斥,說明父母在平常的生活教育當中採取的方式過於凌駕於孩子之上,沒有處理好與孩子的溝通問題。

    養不教父之過,尤其是中國先階段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尤為著急,孩子只要行差踏錯,家長往往不能冷靜的處理問題,大多數的家長都會採用一刀切的方式來對待,家長總覺得我這樣是對孩子好,孩子還小什麼也不懂!殊不知這就是導致孩子越來越難管的原因!

    隨著孩子的成長,作為家長也應該適當的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孩子的思維漸漸成熟,對於一些問題,他們有了自己想法,家長就應該學會聆聽,不要著急幫孩子做選擇,可以適當的給一些建議,不要害怕孩子走彎路,如果孩子不去犯錯,那麼家長就永遠不會知道他為什麼會犯錯,也就不會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所以,軟硬不吃的孩子,現在內心已經對自己的父母產生了抗拒感和距離感,孩子不敢說也不想說,他們已經產生了一種比較負面的意識,他們會覺得無論說什麼,父母也不能理解,繼而對於父母其他的一切言論,也會產生牴觸,最後適得其反,讓孩子走上了父母最不希望走的那條路。

    綜上所述,面對孩子現在軟硬不吃的情況,首先要從家長自己身上找問題,看看自己在處理方式上犯了什麼錯,其次,要耐得住性子,循序漸進的和孩子溝通,學會理解孩子。最後,要轉變自己的位置,不要當孩子人生的參與者,更多的作為一個可以依靠的幫助者存在。

    希望可以對你有幫助!

  • 8 # 可愛的嚶嚶醬

    那麼,孩子軟硬不吃該怎麼辦好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為什麼軟硬不吃?

    老師指出,很多時候“軟的不軟,硬的不硬”這是孩子“軟硬不吃”極為重要的原因。

    任何辦法都要“到位”,否則就只能事倍功半了。“大人們一會軟、一會硬,讓孩子也不知道該吃哪套”,情緒好的時候,對孩子不合理行為“寬大處理”,不好的時候,就一頓打,說“不打不成材”。大人的情緒變化,會讓孩子覺得行為的結果與大人情緒有關,與自己這麼做無關。

    因此,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面對孩子,而不是情緒化的來面對孩子。

    如何對待孩子的軟硬不吃?

    一、讓孩子自己認識到錯誤(從孩子的角度判斷)

    二、讓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不要強迫孩子做不想做的事

    四、要軟硬兼施 ,軟表現在理解孩子、疏導孩子; 硬表現在堅持原則、態度明確。

    具體兩個解決辦法:

    1、家長身體力行做榜樣 2、不予理睬冷處理 (巧妙運用,效果非常好)

    請家長記住:

    當孩子對父母的意見開始敢於說不,敢於和父母頂嘴時,既是孩子進入反抗期的表現之一,又是孩子成長的標誌之一。

    孩子進入獨立欲求的第一反抗期,會遇到許多困惑的問題,和孩子的關係需重新“磨合”,家長要及時調整自己,適應孩子的變化,幫助在探索過程中孩子。

    推薦一款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課程免費,而且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總之功能是比較全的。更多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小評果快樂育兒】

  • 9 # 新華晨播

    首先還是要跟孩子做朋友,一起做他喜歡做的不出格的事情,哪怕是打遊戲,讓他(她)信任你,然後再教導。現實中,不吃軟就得吃硬,軟硬都不吃,恐怕要送去勞教了!

  • 10 # 閱讀寫作

    中國教育就是邦子裡出政權…,這句話其實不一定是打罵教育。…

    教育孩子必須立規矩,講究遊戲規則。

  • 11 # 貓咪媽媽

    對於題目所指軟硬不吃的孩子,想必是孩子多少有些麻木的心態了!

    如果你總是採取打罵的態度,慢慢他就會對你所謂的硬態度有個逆反心理!

    如果你又採取哄他,講道理的軟態度,那麼他估計也猜到了你最後是想讓他聽你的!

    首先,還是先肯定一下,軟硬不吃的孩子還是有自己獨立分析事情的能力的,是很聰明的!

    都說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和孩子鬥智鬥勇的過程,那麼遇到孩子出現這個情況要怎麼處理呢?

    首先,握手言和,改善親子關係,愛是化解一切的武器

    孩子現在已經軟硬不吃,說明你此前的一切行為都是不對路的,那麼請你從現在開始清零,不要陷入惡性迴圈

    調整自己的心態,先消除家中緊張的氛圍,家裡是彼此最該放鬆的地方,不要把它變成劍拔弩張的戰場

    努力取得孩子的信任,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去做這些衝突少的事情,比如去旅遊等,現在增進親子感情才是第一位的

    如果想讓自己的話有分量,那先讓自己在孩子心中有分量

    其次,請“蹲下來”和孩子交談,尊重他們,切忌用高高在上的姿態

    我們都是從孩子成長成大人的,我們深深知道,一個嘮叨不停的父母是最讓孩子反感的

    家長總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做他們想控制的事情,絲毫不顧及孩子內心的真感受

    舉個例子,有的父母連進子女房間之前先敲門的簡單禮儀都做不到,何談尊重?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你們總是想去控制他,軟硬兼施!

    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的控制慾在作怪!

    所以,請父母們擺正姿態,再言其他!

    最後,父母要在平時多用功,不要只在發生問題時發聲

    問題都不會是一日積累,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今天發現了問題,今天就是義正言辭懲罰孩子的執法人!

    那父母究竟有沒有做好事前告知與提示,有沒有做好相關指導和建議工作!

    父母不只是執行懲罰機制的操控者而是孩子人生的引導者!

    所以把我們的作用在能量最大的地方展現,在傷害最大的地方縮小!

    愛孩子才會最終讓他們成為最好的模樣!

    希望有幫助!

  • 12 # 旮旯裡的神仙洞

    軟和硬從客觀角度看,都不是正確解決孩子問題的好方法,即使有效也是表面的、暫時性的,對於孩子問題的根源上沒有觸及。

    1、家長使用軟硬方法的實質

    大部分情況下,使用軟硬方式實質上是很多家長根據事件發生時自己當下的情緒隨意使用的,特別是對於父母中的女性,當自己此刻情緒好時就會選擇用軟的方式,比如溫柔地哄孩子,或者先轉移注意力讓孩子能安靜下來不鬧騰,但如果當下媽媽的情緒本來就不好,一般看到孩子鬧騰不聽話了就會隨情緒一致而用硬的方式,或者高聲呵斥制止,或者生拉硬拽。所以大部分家長使用軟硬的方式會跟隨自己當下的情緒,而不是專注於孩子問題本身,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太大了。

    如果父母脫離了孩子問題本身,而根據外在的隨機情緒來選擇方法勢必會給孩子造成一種認知:“我媽管我是靠她的情緒的,不是看我的問題”,時間久了,孩子就把住媽媽的脈了,以後就會用這種方法來威脅父母從而達到自己的需求目的,也就是會看大人的臉色行事了,這樣長大的孩子會很容易忽略事情本身的對與錯,而過多去關注周圍人的反應,根據這些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但這種做法會給孩子帶來很多不利甚至是危險,特別是等到孩子長大融入社會後。

    2、處理孩子的問題正確而有效的方法

    在生命最初的階段,孩子判斷事物的標準也就是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從父母那裡學習得來的。如果從小父母在面對任何問題時,都不是靠自己的喜好、情緒、環境、人而變來變去,而是一定會只針對問題本身客觀地、公正地去看待評價解決,那麼孩子自然也會學習到這種處世態度,這樣的態度也會讓孩子更容易看到世界的本質,更容易做到公正客觀。

    那麼從小對待孩子的問題時如果父母能夠只是和孩子談亂問題本身,不要牽扯進任何對於孩子人格上的指責、辱罵、詆譭、貶低,那麼孩子是能夠接受的,因為父母說的是犯錯的事,而不是孩子我這個人,這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成人通常會小瞧孩子的理解力,高估自己的經驗,但很多時候如果成人能夠做到尊重孩子,孩子內心會非常懂,也特別願意去和父母說,而且能聽懂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也願意去做一個好孩子而修正自己的行為,只是他們很多時候缺乏經驗和成人的正確引導,他們需要犯錯的機會。

    3、父母判斷孩子的問題的正確方法

    如果父母沒有系統學習過相關兒童教育理論,也不通曉兒童心理發展規律,那麼在判斷孩子問題的時候就要慎之又慎,因為大部分時候父母所說的孩子的問題其實不是問題,只是違背了父母當下的認知水平,孩子沒有做到父母期望的樣子。孩子的行為是不是真正有問題這要從專業角度來分析,而且任何孩子的問題的背後原因都是比較複雜的,是這個年齡段都會發生的正常現象嗎?還是孩子情緒導致的行為問題?還是環境的突然改變?還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只能用行為來對抗了等等,當孩子們的語言和理解能力還沒有發展好時就會出現相對較多的情緒和行為問題。

    所以首先看到不滿意的,父母先控制情緒,仔細觀察孩子,他為什麼會這樣,什麼情況下會這樣,要找到背後真正的原因,這個原因通常對於比較小的孩子找起來特別難,需要一定的專業性,一旦找到原因相應的辦法也就出來了。

    除了上述這些點以外,是否孩子本身就獨立性強,從小有主見,而且還特別執著,屬於那種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主?如果是這種情況,那就需要父母能夠跟得上孩子的節奏了,如果能瞭解孩子大腦裡的所思所想也就更容易解決了,因為他有自己的思想了,可以開始獨立思考了,是件非常好的事情。所以這個問題背後也涉及了很多不同的孩子,需要父母能夠正確區別出來才能很好地解決。

    願您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幸福一生!

  • 13 # 一轉之念

    所謂軟硬不吃的背後,是父母希望孩子遵循自己想要他做的,是聽話的。無論用軟或者硬的方式,只是為了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當然,我們父母一向以來都是認為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這個我相信,初衷都是好的,但結果卻比較糟糕,不是遭遇孩子的明裡反抗,就是孩子陽奉陰違。

    家長們會問孩子怎麼就不知道好呢?在我的課上,我會問家長們,你們誰願意被他人控制的呢,回答都是否定的,哪怕是以我為你好的名義,內心仍然是抗拒的。這要從人性上來說了,生而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最早是有安全的需要,溫飽的滿足,但最終都有一個核心叫做自我價值的實現,我存在的意義。對於孩子而言,他的一生才開始,一切都是充滿的新鮮和未知的,他需要自我探索和體驗,這樣的探索和體驗會是一個人作為來到這世界上的目的和意義。

    父母出於好意給指定的方式和路徑,都是一種空洞的概念,對於沒有吃過螃蟹的人來說,你說螃蟹是什麼滋味沒有意義,他必須要自己嘗試,才能懂得你說的滋味到底是什麼。再有就是我什麼都由你來說了算,按照你的意圖和方式去活,那麼他存在的意義又怎麼體現。

    做父母的,能給孩子空間,讓他自己去嘗試去體驗,哪怕是錯的,他也是要體驗後才知道原來後果是這樣的,再由他自己決定這是不是我想要的,他自會有選擇,並得到經驗,這就是成長,不斷的體驗與成長,他就會有一套自我應對生活的方式,能夠在社會上獨立的生存並且有所作為,不就是我們做父母最終想要的嗎?畢竟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陪在孩子身邊,去應對和安排未知的一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關要賬的上門,既不想躲他們,可見了面又沒錢,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