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范進突然聽到喜事也會瘋了?
4
回覆列表
  • 1 # 珍珍愛蒸蒸

    范進中舉後的表現雖然讓人有些驚異,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及科舉制度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科舉指封建王朝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唐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干三百多年。科舉考試是下層知識分子改變命運的一個機會,千千萬萬的人都渴望透過科舉考試來改變命運,唐朝就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到了明朝,科舉考試逐漸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童生試也叫院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考中了秀才,身份就發生了變化,地位就比普通人高出一等,就可以不出公差和免納田糧,官府不能隨意對他們動用刑罰,見了知縣也可以不必下跪。

    《儒林外史》第三回就寫到范進中了秀才以後,他的丈人胡屠戶教導他:“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個體統來……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是壞了學校的規矩,連我臉上都無光了。”  鄉試是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考後釋出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范進中舉,即參加鄉試,考試透過,被稱為舉人。考中了舉人,不僅可以參加全國性的會試,就是會試未能取中,也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中舉,是范進命運的一個轉折點。  中舉前,他地位卑微,半生窮困,用他丈人胡屠戶的話說,“這十幾年,不知豬油也曾吃過兩三回”。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他到54歲才考中秀才。即使考中了秀才,家中依然窮得揭不開鍋,參加鄉試回家,“家裡已是餓了兩三天”。但中舉後就不一樣了,《儒林外史》第三回說范進中舉以後,那張鄉紳立即來拜“新中的範老爺”,不僅送給范進五十兩賀儀銀,而且將一所房屋送與范進住,書中又說“自此以後,果然有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圖蔭庇的。到兩三個月,范進家奴僕、丫環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而他的丈人胡屠戶也馬上變了一副嘴臉,吹捧范進“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態度之轉變簡直是天壤之別。  所以,范進聽到中舉的訊息,高興得發了瘋,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 2 # 輝城啊

    老秀才范進年屆五十,鬍鬚頭髮已花白,屢考不中。他自己不事生產,家庭貧困至極,依附著賣肉的丈人而生活。

    作為一個資深“啃老”,街坊鄰居自然不會有好臉色給他。就在放榜前,家中已無滴米,范進只得賣掉老母雞,“買幾升米煮粥吃”,生活貧困至極,已瀕臨絕望。

    范進讀了大半輩子的聖賢書,沒有其他的營生手段。中舉是他擺脫困境的唯一渠道。只要他中了舉人,那麼命運與生活瞬間逆轉。

    就《儒林外史》的情節來看,范進是沒有才能的。他的八股文寫得不好,按照正常的考試結果,他是不可能中舉的。范進能中舉,完全是一個機率極低的意外。主考官周進在反覆看了好幾遍他的文章,才勉強看出令人驚歎的才華來。

    試想封建時代科舉錄取率這麼低,主考官這麼多,范進中舉的機率比現在中福彩千萬元大獎的機率高不了多少。

    當中舉成為一種小機率的意外時,中舉後肯定會欣喜若狂。

    因此,日常生活有多絕望,范進對中舉的執念就會有多深。

    他肯定在無數的夜晚夢見過自己中舉的盛況,夢見過自己揚眉吐氣的模樣。

    當他得知中舉的訊息後,當夢想照見現實後,他會一度得了“失心瘋”。

    原因無他,就是在巨大的絕望之中,突然實現了自己的念想,一時不敢相信。范進的希望有多大,絕望有多深。而他中舉後,岳父、舉人等街坊鄰居來賀喜的熱鬧場面,更是世態炎涼的絕佳寫照。不管是什麼時代,錦上添花者要遠遠多於雪中送炭者。

    因此,我讀范進中舉的故事,所讀到並非是吳敬梓對范進的諷刺與揶揄,而是深深的同情。范進中舉背後的巨大“喜劇”場面,背後是吳敬梓悲憫的內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穿越時空從技術上,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