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木匠傳說中很神奇,沒有做不出的東西。大到以前房子,小到一個勺子。可是現在真正的木匠你看到了沒?
17
回覆列表
  • 1 # 筆架城私語

    確實。

    傳統木工最厲害之處在於榫卯、陰陽扣,很多結構巧奪天工,當代人不會解。

    如今很多都是靠鐵栓加固了。

  • 2 # 老錢紅木

    魯班的技藝能達到什麼高度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傳統紅木傢俱,宋朝開始雛形,明清達到頂峰,榫卯結構無敵於世界,不管多大件的傢俱,全無一顆鐵釘,無拼補,這才是手工藝的巔峰!

  • 3 # 顛強時代

    首先的現代木匠的手藝確實是已經近乎失傳了,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活的認知不同和對更高質量水平的追求,很多的現代人特別是年輕的一代,會木匠活的人越來越少,不光如此我們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許多的傳統文化都已經面臨著失傳的尷尬局面,在新的一代年輕人得很好的傳承下去,不過在一些老木匠人的手中還能看到傳統的木匠手工活,可以說把“木匠祖師爺”魯班的手藝流傳了下來。

    在中國的的歷史中我們瞭解到魯班是“木匠大師”,在他的的一生中有很多的發明創造,比如古時候打仗時用的“雲梯”,也就是現在的“梯子”就是魯班的發明,如果當時搶奪城牆攻城掠地,沒有“雲梯”的幫助,攻破一座城池不是很容易的吧,還有做木匠活用來劇木塊的“鋸子”也是魯班的發明,有了它的協助做起來木匠活方便多了,可以隨意取用木料的長短,還有用來做丈量的“墨斗”也是魯班的發明,在鋸木材時有墨斗丈量著不容易把木材劇彎,現在很多人可能沒有見過墨斗,它的出現有時候會在一些殭屍的電影片中出現,不過這可是魯班的“法寶”。

    木匠的手藝確實很神奇,在以前工業還不是很發達的時候,人們生活中用的床、櫃子、桌子、椅子、等等,一大部分的生活用品都是木匠師父們精心用手工打造出來的,可以說木匠師傅們的手藝很精湛,在他們的手中沒有打造不出來的,小到傳統工藝玩物,大到居家用品,可是由於工業的不斷髮展,人們對生活水平質量的追求提高,對傳統手工藝沒有很好的繼承下來,或者可以說是不願意去學這些傳統手工藝。

    最後總結:

    傳統手工藝在現代人的手中繼承的越來越少,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少,有的一些傳統手工藝已經失傳了,保護我們的傳統手工藝,做為中華兒女,我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能為了利益發展,而放棄我們的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傳統手工藝也是我們國家,我們中華兒女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 4 # 玉雕馬師傅

    魯班手藝值得後人敬佩,值得後人學習。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出現了新的電動工具,淘汰了以前的鑿子,錛鋸等老式工具,現在講究的是效率。還有現在出現了許多三合板,木地板等代替了木頭,魯班手藝做的好物件只能做收藏,使用的少。

    魯班的手藝我們在生活中使用的不多,那時手藝精,但繁雜,被現代的快,質量好所代替。魯班手藝學不學都行。只能把他們的作品收藏懷念那些古代木匠名人就行。

  • 5 # 獨不醒

    失傳和流傳,繼承和發展,保護與創新,都存在辯證關係。

    木匠手藝本質上是手工業的一種技能,是農業社會對生產力的補充和發展,如果我們還處在農業社會,肯定不會失傳,而且還是民間熱門行業,受人尊敬。

    工業化的基本特徵就是透過大規模標準化生產降低成本,解決大多數人的問題。手工生產的明清傢俱雖好,有幾個人能用得起?

    無論文化,還是技能,失傳毀滅都不是現在才有的,歷史上一直在發生,既有人為因素,也有社會因素。孔子筆削春秋,算不算對先秦古典人為的毀滅呢?秦始皇焚書坑儒,算不算對孔子的報復呢?

    具體說到木匠等民間手藝,其實和中國傳統的培養方式也有很大關係,作為傍身的手藝,不會輕易洩露,基本都遵循拜師口耳相傳的方式,很少見到編寫成書,以傳後世的例子。本人曾買過一本木工手冊,可惜還是西方人的著作,尺寸全是英寸。

    華人經過大規模工業化的程序,隨著消費能力的提高,消費的各個層面開始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有條件的人開始注重生活品質,就像女人穿衣服一樣,從到處流行喇叭褲到忌諱撞衫,到漢服不同程度地迴歸,這需要一個過程。

    中國傳統的木匠技藝絕不是魯班時代水平成就最高,而是一代代逐漸繼承發展而來,歷代各有特點,明清遺存最多,此後隨著工業化的來臨又逐漸消沉。以後會怎樣,既要符合市場多元化的需求,也要透過合適的方式繼承創新。

    在國家層面,對歷史文化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一直在進行,木雕、明清傢俱製作等技藝都在保護之列,短期來看,被保護的技藝確實是一種無奈,但總比失傳好,也許有一天,會重新煥發光彩。

  • 6 # 博聞天下高

    木匠,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記得小時候,我家的大立櫃,桌子,椅子,木床,寫字桌,方桌,圈椅,包括幹農活用的排子車,蓋房用的門視窗,甚至是搗蒜用的蒜臼子,蒜錘子,等等,都是木工做的,那時候就這樣。

    突然有一天,我回老家,見到曾經為我家制作木器活的匠人,他已經老了。

    去他家串門,他過去用過的雹子,墨斗盒,鑿子,鋸子,斧頭,都放在屋裡,好好的,刷著油,亮亮的,但束之高閣了……

    村裡已經很少有人找他做傢俱,做桌椅了。

    老人,不忙了,還做一點木匠活,但再也沒受過徒弟,因為沒人學了……

    慢慢的,我們就老了,一些東西,都成為記憶,有的就找不到了,傳統文化,延伸的,可能就是現代社會實用的,物質層面的。

    很快,比如縛笤帚的,焗大缸的,打鐵的,都不見了,甚至失傳了……

    歷史可能就是這個樣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前夫離婚了,當時協議房子給孩子,生病了可以賣房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