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淞子
-
2 # 浮雲流風
通篇押韻當然能啊。
但這樣的詩儘量不要太長,如果中間不換韻,那多了就會膩,當然這只是我個人感覺,也許有高手能做到肥而不膩吧。
現代詩的韻律我是自己體會總結的,沒有說成文的規矩,總覺得唸的通就好,不要讓韻律成為負擔,筆隨心意,因為如果是懂韻律的,那就無所謂會糾結這句押不押韻了,因為隨口而言既有韻律,押不押韻了在尾字,韻律卻在通篇,這種東西可意會不可言傳,有感覺的人就是有感覺。
(韻律就像這樣,梯田是一種韻,整齊而有規律,風中樹浪是一種韻,連綿而自然,整幅畫也自成韻律,遠近次第,層次清晰,天雲,遠山,樹林,梯田)
學習獨孤九劍先學的也是劍招,越到後來才越能領悟“無招勝有招”,這是有功底了才敢這麼來。如主席詩詞也有不在韻的(只記得看過這樣的爭論,卻不記得哪首了),但念起來也依舊韻律十足,這是功底,沒功底就來學無招勝有招,除了運氣好的,都橫屍江湖了。
補充:看到有人說起一韻到底的說法,其實未必,現代詩篇幅有短長,長詩中間有時要換韻。學做現代詩不可入門就學歌詞寫法,歌詞寫法重音韻,有時還會為了韻律犧牲整個句子,是不可取的。
最初寫現代詩可以學《繁星春水》《飛鳥集》,學情詩,長些的可以學《再別康橋》《致橡樹》這一類,到了覺得自己摸入門了,寫的東西有一定深度了,有言之不盡的意思了,可以模仿寫歌詞,琢磨鍊字煉句。
-
3 # 嗜幻ZD
當然是可以。
現代詩歌不是不要求押韻,只是對押韻要求沒有古代詩歌那樣嚴格.現代詩歌一般使用自由韻,也不像律詩那樣明顯.古、近體詩有專門的韻部進體詩最早可追源到清末,與古典詩歌相比而言,雖都為感於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表達自己的思想
更為方便。注意這時候是一般。
古人把韻母相同的字收集起來成為韻部,凡是屬於同一個韻部的字,即可押韻,用作同一首詩的韻腳。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中國現存的最早的的而完整的韻書,為北宋初年陳彭年等修訂的《廣韻》。
《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是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由陳彭年、丘雍編修。是中國現存的一部重要韻書,全名《大宋重修廣韻》,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陳彭年,丘雍等人奉詔根據前代《切韻》、《唐韻》等韻書修訂而成。原是為增廣《切韻》而作,除增字加註外,部目也略有增訂。現代詩的押韻的韻腳沒有統一的標準,按照普通話的標準,只要最後一個韻母相同是可以的。
當然也有不押的事。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那麼押韻呢?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木心的畫△
所謂無底深淵,下去,也是前程萬里。
《素履之往》
那些花兒
那片笑聲讓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兒
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為我開著
我曾以為我會永遠守在她身旁
今天我們已經離去在人海茫茫
她們都老了吧
她們在哪裡呀
幸運的是我 曾陪她們開放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想她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她還在開嗎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去呀
她們已經被風吹走
散落在天涯
有些故事還沒講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歲月中已經難辨真假
如今這裡荒草叢生沒有了鮮花
好在曾經擁有你們的春秋和冬夏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yiya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yiya
你們就像被風吹走
插在了天涯
她們都老了吧
她們還在開嗎
我們就這樣
各自奔天涯
這也是押韻。
-
4 # 今譚
《辭海》給押韻的定義是:詩詞歌賦中,某些句子的末字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調和諧優美,稱為“押韻”。這裡強調的是“某些句子”而非全部,當然也沒有明確排除全部。那麼,到底能不能每句都押韻呢?
古體詩的要求必須押韻,特別是近體詩,尤其嚴格地將平仄押韻固定模式化,也就是格律化,稱為格律詩(由此衍生的詞曲也同樣,只不過形式寬泛一些),而且格律詩韻腳要求必須在同一韻部平韻,也有仄韻的例外,如柳宗元的《江雪》,但是類似的例外很少。這些都是好友們早已熟悉的知識,用不著贅述。
透過對新詩也就是現代詩歷史的瞭解,我們知道詩歌是必須要押韻的,那麼到底能不能每句都押韻呢?別急!
詩歌都應該押韻,而押韻是有規律性的,這也許是一些詩人認為詩歌押韻不自由受限制的原因吧。詩歌壓韻主要有以下形式:一是隔行韻,可間隔一行,也可間隔多行,全節全詩全押在同一韻上。這個最好理解,不需舉例。二是小節韻,只有每一小節最後一個字壓韻,押同韻。三是節換韻,每個小節內壓同韻,每個小節押不同韻也就是換不同韻。四是組合押韻,以上講的是每一小節行數相同的詩,而組合押韻是指每個小節行數不固定或不分行的詩,有的按近體詩格律押同一個韻,有的按隔行押同一韻,有的按詩節押同一韻,有的按節換韻,也可以一種和幾種組合在一起使用押韻。五是十四行押韻,需要著重介紹一下,因為這是西方資本主義格律體詩,有好多人不熟悉,包括我在內。十四行詩,又譯“ 商籟體”,是歐洲一種格律嚴謹的抒情詩體,形式整齊,音韻優美。全詩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由兩段四行詩組成,後一部分由兩段三行詩組成,即按四、四、三、三編排;後又發展出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對句組成,即按四、四、四、二編排,每行詩句有10個抑揚格音節。普希金創立的“奧涅金詩節”:每一詩節中包含十四個詩行,每一詩行中包含四個輕重格音步,每音步兩個音節;這十四個詩行中,有的每行結尾為輕音者,謂之“陰韻”,9個音節(最後一個輕音音節不構成音步);有的每行結尾為重音者謂之“陽韻”,8個音節;陰陽韻變換的規律和詩行間押韻的規律之間又有嚴格的配合。太複雜了,比中國的格律詩還難懂。舉一例吧:1212,1212,343,434或1221,1221,3443,55等。只要在十四行裡按一定規律換韻,均可靈活發揮。那麼到底新詩能不能每句押韻呢?別急……六是通押一韻,也就是可以每一行句都押同一個韻,從第一行句開始一押到底。
好了,囉哩囉嗦總算說到問題了,答案是:新詩當然可以每句都押,但前提是:你的腦汁夠絞寫得出來寫得好。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陰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對天生的尤物我們要求蕃盛,
以便美的玫瑰永遠不會枯死,
但開透的花朵既要及時凋零,
就應把記憶交給嬌嫩的後嗣;
但你,只和你自己的明眸定情,
把自己當燃料餵養眼中的火焰,
和自己作對,待自己未免太狠,
把一片豐沃的土地變成荒田。
你現在是大地的清新的點綴,
又是錦繡陽春的唯一的前鋒,
為什麼把富源葬送在嫩蕊裡,
溫柔的鄙夫,要吝嗇,反而浪用?
可憐這個世界吧,要不然,貪夫,
就吞噬世界的份,由你和墳墓。
-
5 # 晚凝
鑑於水平有限,對這個問題回答不一定準確,我只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現代詩形式比較多樣,句子多用比喻手法,婉轉優美,在抒發心情,感悟生活中提煉出精華,能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
我感覺現代詩在押韻上可以比較隨意,整首從頭到尾句句押韻的時候不多見。一般是詩較短,或者出現在詩的某一節。
現代詩隔句押韻,或一三押,或二四押,也有連句押。無論怎樣押,讀起來有韻律感,句子深刻、優美,給人回味或是嚮往的都是好詩。
比如戴舒望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多美的畫面,詩人沒有刻意去找押韻,而是自然成韻。把油紙傘、雨巷、丁香、姑娘描進詩裡,詩情畫意躍然紙上,令人心神嚮往那個雨巷,去遇到丁香一樣的姑娘。
現代詩不拘一格,但往往也扣人心扉。無論怎樣押韻,只要是用心寫成的句子,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喜歡席慕容的詩《一棵開花的樹》,送給喜歡現代詩的您。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Sunny下
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那顫抖的葉
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
6 # 金風359
現代詩不需要每句話都押韻。
這要從怎樣欣賞古詩和現代詩說起,三兩句話說不清楚。簡單說吧,古詩講究格律、押韻、對仗等等,比較複雜,正如古代的美女衣袂飄飄,穿戴非常講究一樣。現代詩來得簡單,亦如現在的美女,率性自我,衣著隨意任性。
對於美女,人們常說“美不美,看大腿”。對於詩歌,美不美,就不是看大腿那麼簡單了。欣賞一首現代詩,押韻不押韻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意象、意境、語言和思想情感這些因素了。
意象是生活中的人事物等作用於人,作為主體的人吸收客觀的資訊之後,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相結合而形成的詩歌要素。意境是意象再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相結合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氛圍。現代詩主要靠這個意象和意境的巧妙融合而形成詩意,然後詩意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可以了。
當然,任何文學作品的基礎都是語言。詩歌的語言在古詩中要求押韻,還講究平仄,雙聲疊韻疊詞等,在現代詩歌中,對語言的要求不再那麼複雜,只需要含蓄雋永有詩意即可。能夠在含蓄雋永的基礎上也注意錘鍊,講究一點押韻甚至平仄對仗,當然會更好。
-
7 # 無名草2020
寫詩,只要不是為了押韻而押韻,如為了
花,家(韻母為a),就把八路寫成路八(ba),
那就跛腳了。這樣牽強,硬套就不行!
韻律隨著詩句的節拍自然產生就好。你
能句句押韻,也不錯了,不能句句押韻,
也最好能做到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
明,或間或有韻腳,一個韻也不押,恐怕
難以成詩,即使成了詩,也一定美中不足。
-
8 # 薩小刀
回答之前先附上一首我前年胡亂塗的一首。
《趁生命氣息逗留》
當世界已到盡頭
誓言已說不出口
也要望著你的雙眸
我所有的哀愁
是無法陪你一起行走
當神已創造不出星斗
時間已枯竭到盡頭
也要望著你的雙眸
我所有的哀愁
是無法記起你的溫柔
雖然風已嘶吼
星光正在溜走
也要抓緊你的手
趁生命氣息逗留
每句都押韻的詩在唐之前就有,是古體詩中的一種,中間消失了一段時間。至宋和元時又復現了,然後就又沒了。但是到了現代,再次出現時便被叫做“韻腳詩”了,平仄韻通押。
近代,這種詩歌形式雖起二十世紀30年代,但其文風卻深受“古體詩”的影響,聲調起伏,自由奔放。所押的韻腳之頻繁,之寬泛則更甚於“近體詩(格律詩)”與“宋詞”,而行文語言卻是以“現代詩”的語法為主。例詩如下: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看的花時過。
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
轉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夜夜不相忘。
期盼春花開,能將宿願償。
滿庭花處處,添的許多香。
我憑依著南窗遠望,
西方的天際一抹斜陽,
那兒是薔薇花的故鄉,
那兒有金色的明星徜徉。
晚風喲,你是這樣的清涼。
少時頃你會吹到那西湖邊上,
你假如遇著我那姑娘,
你請道我呀平安無恙。
韻腳詩的代表人物,現代詩人臧克家先生便是一位忠於“韻腳魅力”的身體力行者,是此風大行的先驅者,更是著作等身一樣的老一代人民藝術家。
而真正讓這一體裁大放異彩的卻是一位當代歌曲詞作者——方文山,周杰倫的御用詞作者;尤以中國風擅長。
《東風破》——節選
一盞離愁,孤燈佇立在視窗。
我在門後,假裝你人還沒走。
舊地如重遊,月圓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燭火,不忍苛責我。
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
你走之後,酒暖回憶思念瘦。
水向東流,時間怎麼偷。
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歲月在牆上剝落,看見小時候。
猶記得,那年我們都還很年幼。
而如今琴聲幽幽,我的等候你沒聽過。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楓葉將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
籬笆外的古道我牽著你走過。
荒煙漫草的年頭,就連分手都很沉默。
大家耳熟能詳的《七里香》、《菊花臺》、《東風破》這些歌詞,都可以視為是他寫的韻腳詩。
當然,這些具有強烈韻腳詩特點的歌詞只是方文山的餬口之作。他曾著有獨立的詩集——《關於方文山的素面韻腳詩》。其中收錄了方文山自出道以來寫下的一百多首韻腳詩。之前提到的那些歌詞卻一首沒有收錄進去,且詩中沒有標點符號,力圖恢復“古體詩”的寫作風格,可見方文山的志向遠大。
其實說起韻腳詩的淵源,不得要提一下歷史上處於最輝煌時期的《宋詞》和《元曲》。
不錯,這些不僅與詩有關,也都與歌、詞、曲有關。熟悉《宋詞》和《元曲》的朋友都會知道,這兩種體裁都是有唱譜的。前者可用《詞林正韻》去考究韻腳;後者用的則是《中原音韻》。但兩者的詞牌和曲牌中卻都存在著“平仄韻通押”的特點,《宋詞》中具備這一特點的詞牌有:《西江月》、《醉翁操》、《渡江雲》、《曲玉管》、《偏哨》、《戚氏》等,以平仄韻通葉格的詞牌為代表。例詞:
《西江月(鳳額秀簾高卷)》
鳳額繡簾高卷,獸環朱戶頻搖。
兩竿紅日上花梢,春睡厭厭難覺。
好夢狂隨飛絮,閒愁濃勝香醪。
不成雨暮與雲朝,又是韶光過了。
《元曲》則更甚,除了“平仄韻通押”之外,還具有:不避重韻,一韻到底,頻繁借韻、暗韻、贅韻、失韻的特點。也就是說“葷素不忌”,只要“韻母”相通即可入韻。例曲如下:
《天淨沙·秋思》(小令)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諸位看官看到這裡,我覺得還用再多說什麼呢?《元曲》分明就是古時的“韻腳詩”嘛,反過來說,韻腳詩是不是就是當代的“元曲”呢?
當然再深入追溯下去,眾所周知中國所有詩歌的源頭皆來自於《詩經》,但是這麼扯下去格調就顯得不高了。
文頭自己寫的那首是在看完一部同名小說之後一塗而就的,爛的一批,看官不要見笑。
-
9 # 秋歌988
詩的靈魂是竟境,是美,不必押運的,倒是要有韻律,音樂般的流動,押韻是文字的要求。是詩的殼。不然,世界各國的詩就亂套了。所以,譯詩只能意譯,是內的,押運是外在的。
這有點像胴體和衣服的關係。人是欣賞衣服的,但更迷衣下的胴體。這是因為詩是親近靈魂的,而不是眼睛。
看的想,就近乎詩了,是的,詩就是想象。
字數大差不差,夠了,不扯了。
回覆列表
現代詩不能每句話都押韻的嗎?
現代詩沒有任何形式上的要求,沒有字詞句的聲調要求,也沒有押韻的要求,更沒有長短格律的要求,現代詩就是沒有格式的詩。
現代詩又稱新詩、白話詩、自由詩,在中國,它是從五四運動開始白話文之後誕生髮展而來的,其特點是形式自由,不受傳統的格律要求限制,並深受西洋詩歌影響。其節奏、形式、題材的種類都有很多變化。現代詩講究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中國玩現代詩最早的有胡適、劉大白、朱自清等,但其作品還比較淺顯,缺乏內涵,往往一覽無遺,談不到耐人回味,用現在的欣賞眼光看,他們的很多現代詩,實在和打油詩差不多,問題在於他們的現代詩還講究押韻,除此以外沒有格律限制。後來郭沫若等人學習西方的惠特曼自由詩,著重詩句節奏而不再押韻。
但有些詩人並不認同自由詩完全排除押韻的方式,比如聞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他們開始走向“復古”,撰文提倡格律詩。1928年他們創辦《新月月刊》,繼續探討和創作格律詩,形成了著名的“新月派”。新月派對於如何分行、分段等新詩之創作形式的問題,發表了一套自己的主張。比如聞一多便強調,新詩應包括“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
不過千萬不要把當年新月派的所謂格律詩,當成唐詩那種格律詩,我們欣賞一首新月派主力詩人聞一多的新詩代表作《口供》——
口供(聞一多)
我不騙你,我不是什麼詩人,
縱然我愛的是白石的堅貞,
青松和大海,鴉背馱著夕陽,
黃昏裡織滿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愛英雄,還愛高山,
我愛一幅國旗在風中招展,
自從鵝黃到古銅色的菊花。
記著我的糧食是一壺苦茶!
可是還有一個我,你怕不怕?——
蒼蠅似的思想,垃圾桶裡爬。
這首詩確實是有格律的,仔細閱讀,它就明白它的格律所在:句式大體整齊,音律和諧,朗朗上口。這就是新月派的格律詩,和郭沫若當年現代詩區別在於,更整齊、有音律。
我們來欣賞郭沫若的《鳳凰涅槃》開始一段,就明白和聞一多這首詩的區別了——
序 曲(郭沫若)
除夕將近的空中,
飛來飛去的一對鳳凰,
唱著哀哀的歌聲飛去,
銜著枝枝的香木飛來,
飛來在丹穴山上。
山右有枯槁了的梧桐,
山左有消歇了的醴泉,
山前有浩茫茫的大海,
山後有陰莽莽的平原,
山上是寒風凜冽的冰天。
天色昏黃了,
香木集高了,
鳳已飛倦了,
凰已飛倦了,
他們的死期將近了。
鳳啄香木,
一星星的火點迸飛。
凰扇火星,
一縷縷的香菸上騰,
鳳又啄,
凰又扇,
山上的香菸彌散,
山上的火光彌滿。
夜色已深了,
香木已燃了,
鳳又啄倦了,
凰已扇倦了,
他的死期已近了!
啊啊!
哀哀的鳳凰!
鳳起舞、低昂!
凰唱歌,悲壯!
鳳又舞,
凰又唱,
一群的凡鳥,
自天外飛來觀葬。
(有興趣閱讀全詩的,可以網上搜索,肯定能夠找到。)
新月派詩人對西洋詩較熟悉,提出了新詩形式上問題,使新詩向前跨了一大步。但新月派詩人所接觸的西洋文學,限於浪漫派詩人,沒有窺見西洋詩的堂奧;他們的才學也較淺,缺乏大詩人的品質,如徐志摩的新詩就比不上他的散文。
格律詩經聞一多、徐志摩等的提倡,其後又有卞之琳、梁宗岱的鑽研,產生了不少佳作,但始終不能成為主流,到40年代,專寫格律詩的詩人漸漸減少。不少詩人嘗試從西洋詩獲取靈感,施蟄存的意象派、李金髮的象徵派,都分別學習西洋詩的支流;梁宗岱和馮至則自稱浸潤於梵樂希和里爾克的詩篇。
49年後新中國成立後,五、六十年代中國的現代詩曾經有過一段時期的發展,曾經出現過一些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比如臧克家的《李大釗》,也有詩人如張志民,以民歌體表現農村生活,描寫田園圖景。
最後我們來欣賞一首臧克家的現代詩:
村夜(臧克家)
太陽剛落,
大人用恐怖的故事
把孩子關進了被窩,
(那個小心正夢想著
外面朦朧的樹影
和無邊的明月)
再捻小了燈,
強撐住萬斤的眼皮,
把心和耳朵連起,
機警的聽狗的動靜。
臧克家這首詩似乎平淡,卻味道很好,“那個小心正夢想著\外面朦朧的樹影\和無邊的明月”。
這就是現代詩的核心要求,意象、味道、內涵,以及凝練的詩句,猶如經過千錘百煉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行句子,但是沒有任何格律要求,聲調、押韻以及字數篇幅的要求,一概沒有。當然,你願意押韻,請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