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瓠山才子

    古代人把神仙居住的地方叫“洞天福地”,或者叫“洞戶”、“桃源洞”等。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同享歡樂,有如神仙的受用,所以叫作“入洞房”。另外,“洞房”、“洞戶”隱約含有古代性文化的含義。另據某些宗教典籍所述,男女交融共同和諧的那一刻,其舒爽程度,有如神仙的禪定之樂。神仙一般居住於“洞房”中,所以新婚之樂,用“洞房花燭”來比況。人的一生,只有在新婚時候,才相當於享受了神仙般的幸福。故婚房叫作“洞房”。

  • 2 # 醉隱山人hq

    中華民族文明吏,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人們把結婚稱為入洞房,這一名詞至今人未改變。就是配成一男一女夫妻,結婚時舉行儀式,宣告兩人已經正式結婚了。然後再將兩人送入以前準備好的房間,以前人叫房稱為洞穴,只要入了洞穴(洞房)這就叫正式結婚了。

  • 3 # 西府趙王爺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吧!

    曾經有個叫新郎的人,他很有才!有三個皮匠去趕廟會,剛好在路路過他家,看到他家門上面有個木牌子寫著:有志不在年高,無志枉活百年。

    三個皮匠一看,這倒是口氣不小,所以就決定進去看看。

    三個人剛往門裡進,新郎便出來迎接道:三位老兄,你們到這兒來。新郎又搬桌子又倒茶,忙活了一陣才想起來問:三位老兄,你們有什麼事?

    三個皮匠,互相看著笑了笑,說沒什麼事,只是路過看你這木牌子寫的挺厲害的,所以想請你辦件事,不知道你能不能辦?

    到新郎直接答應了下來,讓他們有什麼事儘管說。

    第一個皮匠就說,他要一個跟太陽一樣大的饃饃,二皮匠說他要像海那麼多油,三皮匠說他要像路那麼長的布。

    新郎一聽笑出了聲,他知道這三位老兄是在逗他玩,但還是口頭答應下來,三天之後把東西給他們。

    三天後,三位皮匠真的如約而至。

    第一個皮匠問道:我那太陽大的饃蒸好了沒?”新郎說:“面已經發好了,你去量量太陽有多大,弄準了我再蒸。”

    皮匠一聽犯了難,只能說算了。

    二皮匠說:我那海那麼多的油,你準備好了沒有啊?

    新郎笑著說:我倒是準備好了,倒是你能把裝油的甕拿來嗎?

    二皮匠一聽,道:我不過就是想為難為難你,誰知道你到為難起我來?算了,我不要了。

    三皮匠問道:那我的布呢,你織好了沒?

    新郎從容的答到:織好了,就是不知道你這路有多長,還得你去量了來告訴我,我好裁給你。三皮匠一聽,也擺擺手說不要了。

    新郎看他們沒話說了才開腔道:聽說過三位見多識廣,想請你們辦件事,幫我找六證。三個皮匠一聽,六證是什麼啊?

    雖然不知道但也不問新郎,怕栽了面子,於是就到別處去打聽。

    姑娘陳娘,也是個才女子,找來,剪子梳子,鏡子抖稱和算盤。三個皮匠看傻了眼,問:這為什麼叫六證?

    陳娘就解釋道:裁衣裳剪子為證,梳頭梳子為證,容顏鏡子為證,斤兩大小秤為證,量米麵鬥為證,結賬算盤為證。

    三個皮匠一聽是那麼回事,就打算買了它拿給新郎,姑娘卻說不要錢,就讓他們拿了去,他們拿回去給了新郎,新郎便提筆寫道:家中無人煮米,床上少個枕妻。

    讓三皮匠帶給姑娘,姑娘回信道:屋種無樑,冬暖夏涼。

    新郎一看便懂了她的意思,原來陳娘在石洞裡住,他趕緊打點行李去了山裡,與姑娘見了面,新郎問道:我問你打聽個人,有沒有叫陳孃的?住在哪裡?

    姑娘臉一紅說:我不叫陳娘,我叫新娘。

    於是兩個人在洞裡成了親,人們就把新婚的男女稱為新娘和新郎,結婚第一天就叫入洞房。

    在遠古時代,人類生產力低下,生活條件差,許多人可能連房子都住不上。只能選擇“穴居”,男女結婚只能在“洞穴”裡,那就叫“洞房”了!

  • 4 # 環球知識科普

    在我國古代的四大喜事之一就是“洞房花燭夜”了。為什麼古人會把洞房花燭夜看成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呢?因為不論古代還是現在洞房花燭夜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一夜過後,兩個人就真正的組建成了一個全新的家庭,因為結婚本身就是人類社會繁衍的重要一個環節。但是大家可能有所不知,為什麼要叫做“洞房”呢?

    這就要追溯到很是久遠的遠古時代啦,相傳陶唐氏堯稱王了以後。堯王就特別的關心牧人的生活。有一天他就親自到牧民的地方訪問他們的生活,此刻傳來一股清香,原來是遠處的一位女子走了過來,忙問牧民這是什麼人,牧民就說是鹿仙女。見過鹿仙女以後的堯王被鹿仙女所吸引,於是就決定追求她,就到了鹿仙女居住的“仙洞溝”追尋,鹿仙女被堯王的心所打動,最後兩個人在洞裡面完婚,後來就慢慢的流傳出了“洞房”。

    據說曾經有個半坡文化,人們居住在一個半洞半房子裡面,如果成年的男人和女人要進行結婚的話,都會給他們事先安排好一個洞讓他們用來居住,據說是為了在洞中可以更好的調和陰陽之氣,讓人以後的生活更加的幸福美滿,當然這種說法並不可信,但是也因為如此,洞房這個詞出現了。

    慢慢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不在生活在山洞之中,而是生活在建造的房子裡面,但是有些時候社會男女比例是很讓人頭疼的事情,所以就有很多的光棍在別人成親的時候去搶親,百姓們都很是害怕這種行為,新娘子更是害怕被搶了去,後來就出現了一種現象,結婚的兩個人先偷偷的去山洞中過一夜,後來就慢慢的成為了一種習俗。

    “洞房”的由來大致就是古代人生活在洞中,然後結婚的時候新婚的雙方就會有一個自己的洞房,就是洞裡面的房子,後來隨著歷史的演變,人麼對這種稱呼也就習以為常,就算後來在房屋中完婚,也被稱作洞房。這裡面既有名詞房屋的意思,也是說明新婚之夜的意思

  • 5 # V587累

    其實說到這個洞房,還要從當年的巢氏說起,也就是遠古時代的首領。他不僅身手過人,而且還非常聰明,那個時候他身邊的族人們,還只是在山洞當中生活,可是因為山洞中容易受到野獸的襲擊,所以他就帶領著人們,開始在樹上建造房屋,這樣果然安全了很多。族人們感激他,就讓他當了首領。

    之前在西安市發掘出來的一個遺址,至今已經有六千千年了,當年在這個遺址上當時生活的人們,還屬於母系氏族。當時的人們都住在一種半洞半房的屋子裡,等到男女成年之後,男子會跟著女子到她們家裡生活,他們會住進事先安排好的洞房之中,所以洞房這個詞,也是從這裡來的。

    後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是在剛開始的時候,社會秩序還比較混亂,很多人結婚的時候,新娘子總是會在半路被搶。後來不讓別人看到新娘子美麗是否,就有人發明了蓋頭,這新娘的蓋頭一直到夫家才可以掀開的。如果中途有人搶親的話,新娘子就可以跑到原先商量好的山洞當中,先度過一夜,避避風頭,所以後來這個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其實說是洞房,也是名副其實。因為在最開始的時候,人們確實是不是在房屋中居住,而是在山洞中居住的,當然新婚之夜也都是在山洞裡面度過的。後來人們雖然是學會了在樹上搭建房屋,繼而又學會了在地面上建造房屋,只是洞房這個詞卻流傳了下來。

    關於洞房這個詞,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當時堯在繼位之後,因為關心百姓疾苦,所以經常到各地去察訪民情。一次,他突然看到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子,手裡拿著火種在他面前飄來。堯一下子驚呆了,後來族人們告訴他,這位仙女就是鹿仙女。此後堯一直在尋覓仙女,一直找到了仙洞溝,才找到了鹿仙女的蹤跡。仙女看他如此深情,於是兩個人就在仙洞裡面成了婚。那天晚上,山洞裡面五彩繽紛的,百鳥和鳴,看上去非常美麗,於是二人在洞裡,共度了一夜。所以後來大家也把新娘子呆的屋子稱作洞房。

  • 6 # 轎車託運小哥

    結果當天為啥叫洞房?

    顧名思義,這就是文化人,說的很直白,還不失含蓄!

    現在都說國人是比較含蓄,害羞的,其實,不是。

    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早已把人和性研究的跟透徹,此事,不便於交流,告訴你的很清楚,實在不清楚,就結婚當天回屋研究去吧。

    而且,還不失浪漫,說的直白,還不失含蓄!

    別像郭德綱相聲說的,倆人鬥地主玩一晚上!嗨翻了

  • 7 # 老梅尋夢

    “洞房”一詞的產生與婚姻制度改革有關,是黃帝為了結束部落 “群婚”制度而採取的措施。傳說,黃帝戰勝了蚩尤後,建立了部落聯盟;但在部落聯盟裡,由於當時的人們仍然過著群婚的生活,婚姻、家庭很不穩固,男人搶女人,女人搶男人,部落內經常為此發生爭鬥,黃帝擔心這樣下去必將危及部落穩定。於是,黃帝便召集大臣常先、倉頡等人商議,如何阻止因群婚而產生的爭鬥。

    一次.黃帝與常先、倉頡等人在檢查部落住居的洞穴安全時發現,有三個洞穴為了防止野獸襲擾,這三個洞穴周圍用石頭壘起高牆,只留有一個小門供三個洞穴裡的人出入,非常安全。受到啟發的黃帝在與大臣們商量後,出臺了新的婚姻制度。

    (油畫作品鬧洞房,新娘給後生們點菸)新的婚姻制度規定,以後部落裡的男女結婚,要舉行結婚儀式,請眾人到場見證、祝賀,大家喝酒聊天,載歌載舞;新人要拜天地,拜父母,並在大家的見證下才算正式合法夫妻。新郎新娘拜完天地後,要被請進一間圍有石頭牆的洞穴裡,少則呆四十天,多則呆三個月,期間的吃喝由雙方父母負責。新郎新娘在隔絕的洞穴裡一起生活,培養感情,期滿後,走出洞穴的男女便具備正式婚配的身份,女的要挽起髮髻,表示已婚。

    新的婚姻制度實行後,孩子到了婚嫁年齡時,父母便會事先選擇一處洞穴,並在此洞穴外砌圍牆。久而久之,人們便將砌圍牆的洞穴叫做“洞房”。

    至於以後有關洞房的許多美好詞彙,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等,則是後代文人墨客渲染的結果。

    其實,在民間有關“洞房”來歷的傳說很多,但將“洞房”與婚姻制度掛鉤,與黃帝為了結束“群婚”而頒佈的法規相結合,則比較有可信度

  • 8 # 戲品聊齋

    第一,洞房原指幽深豪華的居室。據記載,漢代大才子司馬相如曾賦了一首《長門賦》,描述了失寵的陳皇后得知武帝許諾朝往而暮來,於是苦苦等待。但是直到天色將晚還不見君王幸臨,於是她獨自徘徊,只好“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這裡的洞房就不是指新人完婚的新房,而是指幽深而又豪華的居室。北周時庾信《三和詠舞》詩中有“洞房花燭明,燕餘雙舞輕”句,這裡的洞房首次與花燭“攜手”,但也不是描寫新房的。到了唐代,洞房一詞頻頻用來指代男歡女愛的場所,藉以描寫“閨情”。如“落葉流風向玉臺,夜寒秋思洞房開”(沈佺期《古歌》),“莫吹羌笛驚鄰里,不用琵琶喧洞房”(喬知之《倡女行》)等都是例證。這些“洞房”還不是專門指新婚臥房的詞彙。由於盛唐時佛教流行,洞房還曾用來指僧人的山房,王維就有“洞房隱深竹,清夜聞遙泉”(《投道一師蘭若宿》)的詩句。

    第二,“洞房”一說起源於中唐。直到中唐以後,洞房才漸漸引申為新婚婚房。詩人朱慶餘在《近試上張籍水部》詩中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雙雙拜了天地,又拜了丈人、丈母,然後交拜禮畢,送歸洞房做花燭筵席。”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二十年以前,男女總要在入洞房以後,才說到愛情。”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裡更有“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佳句流傳後世。此後,洞房也就慢慢成為新婚夫婦新房的專稱,一直沿用到現在。

    第三,現代“洞房”融入了新的內涵。隨著時代的變遷,過去的“洞房”已經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既有古代婚慶文化的特點,也有現代人追求完美的特色。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後,年輕人的審美觀和視野已經有了新的變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婚慶文化。過去的帶有低俗、封建式的鬧洞房方式也變得更加文明。這是非常寶貴的,標誌著華夏民族素質正在不斷得到提升。

  • 9 # TXS

    讓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吧。

    相傳,遠古時期,陶唐氏堯稱王不久。非常關心放牧人的生活。有一天他親臨牧區問苦,忽然傳來一般幽香,遠處有一位漂亮的女子手執火種飄然而來。

    堯王驚呆了,問牧民才知是鹿仙女,從此堯王食不甘味,一心惦著仙女,決計下山尋仙。 堯王帶領四個大臣訪仙於晉南“仙洞溝”,久覓不得。

    忽見一俏麗梅花鹿悠然從姑射仙洞走來,堯王知是仙女,便迎了上前去,正要接見時,一條大蟒突然竄出,直逼堯王,堯王措手不及。

    只見鹿仙女己近跟前,用手一指,大蟒頓時顫抖不己,倉惶而逃。 堯王身材高大魁悟,相貌堂堂,仙女窈窕美麗動人,兩人一見鍾情,一段美好的的神話佳緣從此喜結成了。

    他們在姑射仙洞完婚,一時祥雲繚繞,百鳥和鳴。到了傍晚,結鸞之時,一簇神火突然於洞頂,耀眼奪目,光彩照人。從此,世間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稱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稱作洞房花燭夜的習俗了。

  • 10 # 牧羊人原創小說

    原因如下:

    中華民族文明史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了,人們把結婚仍然稱為“入洞房”,儘管人類從洞穴式居住過渡到今天的高樓大廈,但入洞房這一名詞至今仍未改變。從來沒見過誰把“入洞房”改為“入樓房”。傳說,這是我們祖先軒轅黃帝規定下來的。黃帝戰敗蚩尤,平息了戰爭,建立起部落聯盟,制止了群婚,結束了野蠻裡代,人類文明時代最初就從此開始了。過慣群婚的人類時代,一下子要改成一夫一妻制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這在五千年前,恐怕也是一場偉大的革命。這對剛剛統一了的部落聯盟來說,群婚制度存在著極不利於團結的因素,經常發生搶婚事件,不光男搶女,也有女搶男。新聯盟的部落之間,經常為搶婚發生打架鬥毆。時間一長,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間又有重新分裂的可能。黃帝為這件事經常愁眉不展。他找來身邊的大臣常先、大鴻、風后、力牧、倉頡等人。多次商議如何制止群婚,建立一夫一妻制,大家誰都沒有想出一個可行的辦法。有一天,黃帝隨同一群大巨巡察群民居住的洞穴是否安全。突然發現一家人住著三個洞穴,為了防止野獸侵害,周圍用石頭壘起高高的圍牆,只留下一個人能出進的門口。這個發現立即引起黃帝的興趣。當天晚上他就召來身邊所有的大臣。黃帝說:“我有個制止群婚的想法,說出來讓大家都議論一番,看行不行”。眾臣都叫黃帝快講。黃帝說:“今天咱們看了群民們居住的洞穴,我想,制止群婚的唯一辦法,就是今後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結婚時,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前來祝賀,舉行儀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孃,夫妻相拜。然後,吃酒慶賀,載歌載舞,宣告兩人已經正式結婚。然後,再將夫妻二人送進事前準備好的洞穴(房)裡,周圍壘起高牆,出入只留一個門,吃飯喝水由男女雙方家裡親人送,長則三月,短則四十天,讓他們在洞裡建立夫妻感情,學會燒火做飯,學會怎麼過日子。今後,凡是部落人結婚入了洞房的男女,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許亂搶他人男女。為了區別已婚與未婚,凡結了婚的女人,必須把蓬亂頭髮挽個結。人們一看,知道這女人已結婚,其他男子再不能另有打算,否則就犯了部落法規。”黃帝講完這個主張,立刻就得到常先,大鴻,力牧等人的支援。眾群建議叫倉頡寫個法規,公佈於眾,這個主張很快就得到各個部落群民的支援擁護。人們都爭著為自己兒女挖洞穴(房)、壘高牆,凡兒女們一婚配,舉行儀式後,就把他們送入洞房。群婚這一惡習就這樣逐漸消失了。但是,千百年來的習慣勢力,是最可怕的勢力,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徹底改變過來。也有一些群民一時不習慣一夫一妻制夫妻生活。據說,有一對狩獵能手,男的叫石礅,女的叫木苗。兩人由雙方家長說好婚配。舉行婚禮後,雙雙送入洞房。生活了不到十天,石礅開始覺得整天只陪伴一個女的,有啥意思,還不如群婚好,喜歡哪個就陪哪個,

    一天可找兩三個。木苗也覺得入了洞房不自在,整天陪著一個男人過,實在沒樂趣,不如群婚自由自在,看上哪個男的就相愛幾天。過幾天不喜歡了再找別的男人,多自由,由於兩人都產生不願過一夫一妻制生活的念頭,有天晚上,趁著深更夜靜,兩人雙雙越牆,各自逃跑了。

    石礅和木苗都逃進了大森林,一時找不見有人煙的地方,心越急,路越迷。身上又沒帶狩獵工具,生怕野獸侵害。天亮後,又渴又餓,兩人不知不覺地又走到一起了。為了儲存生命,兩人只好相依為命。整天摘野果,採蘑菇充飢。因迷路,一時走不出大森林,真不知如何是好?現在,他倆才意識到,眼下誰也離不開誰。有一天,兩人實在又渴又餓又累,雙雙躺在一棵大樹下休息。一群蜜蜂在他兩頭上嗡嗡盤旋。石礅折了一根樹枝,左右亂打,驅散蜂群。不料蜜蜂發怒,把兩人蜇得鼻青臉腫。石礅發現蜂群是從樹縫裡鑽出來,取出隨身帶的擊火石,他叫木苗拾乾柴,迅速點燃一堆大火,他倆從火堆裡抽出火棍,朝著大樹身上裂縫,一個勁燃燒。剎那時,蜜蜂燒燬了翅膀,再也飛不起來。火焰從樹縫伸進去燒燬了蜂巢,蜂蜜從樹縫滲流出來。開始,他兩人不知流出是什麼東西,只是聞著芳香撲鼻,石礅用手蘸了一點,放進嘴裡用舌頭一舔,非常香甜。他又叫木苗嚐了一次,二人斷定無毒,趕忙拾了一些樹皮,把流出來的蜂蜜全都盛起來。兩人只好整天在森林裡採蘑菇,蘸蜂蜜充飢。就這樣在大森林裡度過了整整一個月,幸虧被黃帝手下狩獵能手於則發現,才把石礅和木苗救回來。小兩口在大森林裡經過一個多月折騰,擔驚受怕,整天提心吊膽,只怕野獸前來襲擊。誰也不願分開,誰也離不開誰,夫妻感情越來越深,才真正懂得了愛情的滋味。回到部落後,石礅和木苗再也沒有分開,小兩口從此建立起一個幸福家庭。這就是“入洞房與度蜜月”的來歷,一直流傳至今。大家有什麼看法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彎腰一會兒功夫,腰就痛得直不起來,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