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槍炮與玫瑰乄
-
2 # 挖掘機式遂發槍
歐洲人民在一戰後期普遍厭倦,厭惡統治階級發動的為了面子,尊嚴而發動的一戰,無政府主義和反戰思潮風捲歐洲大陸,俄羅斯人的2月革命就是無政府主義者,小資產階級和布林什維克共同發展運作的。列寧十月回國後領導了十月革命,也是以"反對戰爭”為革命的口號,
共產國際的德國共產黨人也在德國各個地方宣傳共產主義思想,反對戰爭,俄羅斯推翻了沙皇使德國下層群眾撕掉了對皇室的∥最後一點尊重。基爾軍港的德國水兵組織了起來,在紅色思巴達克團的宣傳組織下,推翻了霍享索倫家族的封建君主制度。
而日本人在明治維新以後,為了鞏固好不容易從幕府將軍手裡奪回來的權力,神化天皇是變本加厲,用軍人刺令,戰陣諭等讓普通士兵反覆背訴,:在民間神道教描述天皇是天照大神,八弦一宇。戰士們乀末等上前線,鄉村城裡婦女就縫千人針(要刀槍不入)組織迷信之玄幻魔法師一樣的活動。如果丈夫作了不光彩的事,妻子竟然會自殺,(如逃避兵役)。日本海軍又是師從英帝國的海軍,崇拜英軍統帥納爾遜,效仿英國海軍見敵必戰。
就連海軍省和江田島海軍兵學校的紅色磚樓,每一塊紅磚都是特別從英國運輸船運到日本的。
武士道加上英國海軍與軍艦共存亡的精神,二戰後期日本人就只有同英美鬼禽獸們以死相拼了。
-
3 # 軍武最前哨
1918年10月,距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還有差不多一個多月的時間,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也已無法避免戰敗的結局。但當時的德國政府並不甘心就此失敗,於是決定繼續垂死掙扎。
位於德國北部、瀕臨波羅的海基爾市既是德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的首府,同時也是德國重要的造船基地和海軍港口,當時德國在此地部署了約八萬水兵;10月25號,德國海軍司令部向基爾港水兵下令:繼續出海同英軍作戰!
常言道: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但基爾港德軍水兵們並沒有執行司令部下達的繼續作戰的命令,因為他們也清楚的知道:德國大勢已去,繼續抵抗無異於自尋死路;所以,基爾港水兵關閉了所有軍艦的動力系統,拒絕出海。
基爾港水兵的不服從雖然最終迫使德海軍司令部收回了命令,但卻有數百名水兵因此被逮捕。政府的這一舉動隨即引發水兵不滿並爆發示威遊行,進而演變為武裝起義。而基爾港水兵起義也成為了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的導火索......
再來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菊水作戰。1944年萊特灣海戰後,整體實力遭受重創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返回本土;次年三月中旬,日本預判到美軍會在沖繩登陸,於是命令當時已經整編為第二艦隊的聯合艦隊主動出擊執行“菊水一號”航空特攻作戰計劃。
日軍這次作戰計劃的核心策略非常簡單直接:在水面艦艇的掩護下,派遣由“菊水特攻隊”隊員駕駛的飛機自殺式撞擊美海軍艦船。為此,日海軍司令部派出了由一艘戰列艦(大和號)、一艘巡洋艦(矢矧號)和八艘驅逐艦組成的特攻艦隊。
從1945年4月6日“大和號”(該艦次日就被前來迎擊的美軍艦載機擊沉)全艦3000餘名官兵誓師出征到6月22日戰役結束,日海軍在菊水特攻作戰中累積出動自殺式戰機7800多架次,毀傷美軍各類艦艇400餘艘,而日海軍自己則有超過5000名飛行員戰死。
客觀而言,無論德國的基爾港水兵起義還是日本的菊水作戰,都是帝國主義窮途末路、垂死掙扎導致的結果,但為何會同途殊歸呢?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在於封建君主制對社會及軍事權力層影響的深刻程度:一戰結束前,德皇威廉二世對於軍隊的掌控力已經微乎其微,而實際上的最高統帥魯登道夫不僅一心謀求停戰,而且還試圖推翻君主制建立議會制新政府。
反觀日本,在二戰結束前天皇一直都被日本民眾奉為至高無上的“神”,或許日本軍事高層深知其中內情,但他們達成擴張的野心又必須依託普通人;所以,保持對天皇的信仰就成了最好的愚民幌子,而那些信以為真的普通士兵就甘願高呼“天皇萬歲”發起自殺式衝鋒。
-
4 # 周方851
希特勒上臺後,海軍一直是納粹滲透的薄弱環節,海軍因為常年在海外執行任務,見過世面,受國內欺騙性宣傳影響較少。而且海軍准將卡納里斯擔任情報局長,一直向軍方上層遞送其他國家真實力量的情報,反對輕易發動戰爭。被希特勒看做潛在的敵人……
-
5 # 濤哥論球
這要從日本人的死亡文化來說起,相對於國人喜歡滿櫻,日本人更喜歡落櫻。那種飄飄灑灑的悽美,象徵著人生完美而體面的隕落,契合日本人的死亡哲學。
武士道其實就是一個死亡之道,它將天皇奉上神壇,將武士盡忠赴死也極盡宣揚美化之能事,死後都將化身為神。祈戰死是舊時信奉日本軍國主義者奔赴戰場前的旗幟用語,意思就是祈求自己能夠在戰場上戰死。他們認為能死在戰場上,是無比光榮的,死後自己的牌位會被放入靖國神社被後世所永世供奉的。
在明治維新前,一次誤會導致日本武士殺了幾個法國水兵。法國政府要求欠債還錢,殺人償命,要求懲治兇手。幕府將軍貼出告示要徵集20多個武士集體切腹自殺來為國盡忠,結果應徵者竟來了幾千人。他們經過了層層海選最後選出了20多人。日本武士的切腹基本採用十字切,方法是舉起刀從左至右橫切一刀,拔出刀來,再由下向上切去。完成後,切腹人放下尖刀,要立即向前伏倒。切的時候,還要面容淡定,不露出痛苦的表情。這個集體切腹的儀式幾乎驚呆了法國的監斬人員。
所以說同樣是被派去送死,德國海軍就起義了,而日本海軍卻真的去送死了,因為要深受武士道精神毒害的他們去轟轟烈烈的戰死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
6 # 汆越客
那是亞洲與歐洲人,對於忠義的理解不同。雖然二戰中日本軍隊是侵略軍,但是日軍的忠於日本天皇的反動思想還是比較西方人更加堅定一些的。(這裡,只談這一個方面。我也是恨死日軍的,我的外公就是被日本軍隊弄成了禿子。)
-
7 #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談談個人看法。一戰的最後幾個月,德國雖然很困難,但是遠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俄國的十月革命使得德國東線壓力瞬間解除。不僅如此,列寧對德國的一系列讓步讓德國獲取了俄國西部大量土地,西烏克蘭也併入德國,更是為德國的戰爭機器添加了大量原材料。所以,德國才敢不惜得罪美國,宣佈無限制潛艇戰。並在1918年初,對法國發動大規模戰略進攻。
大家都知道,德國原本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拿破崙時代的德國,同時存在三百多個互不隸屬的獨立國家,普魯士透過三次對外戰爭才統一了德國。為了儘快完成統一,普魯士對各個邦聯國做出了很大讓步。其中之一就是普魯士國王,當然也就是德皇無權指揮德國軍隊,只能指揮普魯士軍隊。這就為後來的水兵埋下了隱患。加之後來的戰事不順,以及大流感,終於導致最高層失去對軍隊的控制。
戰敗後的德國人才發現,凡爾賽條約到底意味著什麼。英法等國對德國的極端壓迫,最終導致希特勒上臺,給德國帶來的更沉重的災難。
-
8 # 都市南鄉子
看了現有的回答,沒到位。先說提問內容就有問題。一戰中的德國與二戰中的日本一起比較?邏輯性在哪裡?根本就是兩個時代的不同國家,要比也應該是二戰納粹德國與舊日本帝國比較才是。再就提問內容看,與什麼洗腦水平無關。與歷史,傳統觀念和國家政治體制有關。一戰的德國,一方面其實完成統一沒多久,國家內部凝聚力和歸屬感都不強,國家體制雖是君主專制,但更具聯邦制的特色,德皇是人不是神,威信地位並非不容置疑。另一方面,受1848年歐洲革命風潮影響,德國人一向思維活躍先進(馬克思主義就誕生於德國統一後),一旦戰爭失敗損失巨大,國內左派和民主勢力就趁勢而起,發動起義推翻了德皇。而二戰日本帝國不同,歷史傳統上天皇萬世一系的影響早已深刻,天皇統治與中國古代帝王一般,屬“君權神授”不是凡人是神祗,經過明治維新和軍國主義煽動,全民認可度瘋狂,帝國軍人更以效忠天皇為其獻身視為光榮。國內缺乏制衡軍國主義和皇權的思想與政治力量,因此,眼看帝國完蛋,何在海軍,陸軍不也狂熱叫囂“一億玉碎”?也大搞自殺衝鋒嗎?令人慶幸的是,經過二戰後的民主化改革,如今無論德國,還是日本,這種極端思想和行為不復存在土壤了。
-
9 # 大海戰2硬核海戰遊戲
這是這兩個國家各自文化差異和信仰導致的,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洗腦式的效果讓日本軍人絕大多數都失去了理智和人性,而德國相對就好很多,特別是德國國防軍的素質相比被納粹洗腦的黨衛軍來說也要好很多。
-
10 # 泰瑪
這應該涉及不同人種的信仰。日本人和德國人的信仰有所不同。
大多數德國人是基督教徒,而德國是典型的“信仰分歧”的國家,基督徒的一半是新教徒,另一半是天主教徒,他們的共同膜拜是上帝。
教會承擔了許多社會任務。幼兒園、社會救濟諮詢和吸毒者諮詢只是他們為人民服務的內容中的一部分。信教者中第三大的團體是穆斯林,約有三百萬人信仰安拉。最近一段時期裡,德國的猶太人急速增多,猶太社團的生活又重新繁榮起來。不同的宗教能夠和平共處,衝突只是透過口頭方式和理智的形式表達出來。德國海軍起義的選擇認為說上帝在拯救他們的靈魂,讓他們逃離劫後餘生。
日本人多數信神教。雖然是多神論者,但也有信仰基督教和佛教。日本是個多宗教國家,主要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三個大的宗教和許多小宗教。據日本內閣下屬的文化廳統計,截至2000年12月31日,日本共有神道教信徒約1. 05億人,佛教信徒約0. 94億人,基督教信徒約0.0175億人,其他宗教的信徒0.102億人,合計共有各類宗教信徒約2.093億人。日本人只所謂選擇慷慨赴死,是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的行為是受神的指引,神的指引是不可違抗的,否則來世永沒有超脫的希望。
-
11 # 夜灬黎灬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最慘烈以及傷亡最多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大的失敗者之一就是德國,當時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的國力要遠遜於協約國。尤其德國的海軍實力遠不如當時世界的頭號海軍強國英國,因此從某些方面可以說德國的勝算微乎其微,尤其是在戰爭被拖入到無盡的消耗戰之後德國的勝算就更加渺茫了。
一戰進行到後期,德國敗局已定,國家和人民不堪重負,但是德國的統治者並不想承認失敗,千方百計的想要扳回戰局,完全不顧國家的客觀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的陸軍還有能力抵抗一下協約國的軍隊,但是德國的海軍是一點勝算都沒有了,基本上屬於出海就是送死。但是德國總部可不管這個,他們要求德國基爾港的八萬海軍立刻開著艦船出海和英國人進行決戰,妄圖奮力一搏背水一戰。並且告訴這些海軍:“如果你們失敗了的話就光榮的沉沒。”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想讓你們去送死,你們都別活著回來了。
德國基爾港的海軍一看這也太扯了,於是他們抵制執行這項命令,並且把海軍的軍艦熄火,以示決心。德國當局沒有辦法只能收回命令,但是他們卻以此為藉口開始迫害當地水軍,逮捕了幾百人。這一下子徹底把基爾港的水軍惹怒了,他們開始武裝起義,起義受到了工人的積極配合,並且建立了德國蘇維埃,頗有當俄國十月革命的味道,這次起義立刻受到全國的響應。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的海軍面臨了和德國基爾港海軍一樣的命運,二戰後期日本引以為傲的海軍被美國打得屁滾尿流。到了後期日本敗局已定,但是日本當局也是想要最後再拼一把,命令聯合艦隊出去和美國海軍決戰,也就是意味著把他們派出去送死。這次被派出去的就有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結果大和號官兵們一商量,發現這就是讓我們出去送死啊,但是他們還是開著船出去了,最後大和號被美國的飛機擊沉,可謂是死的十分憋屈。
兩國這沒對比我們就會發現,同樣是讓海軍出去送死,德國就會起義而日本就唯命是從。這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的根源還要從民族性格上找,看過《菊與刀》的人應該對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是比較瞭解的,當時的日本可謂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洗腦程式,從一個人上小學開始一直到參加工作,“集體主義”“效忠天皇”“為國而死”這些思想深深紮根在了大部分日本人的腦子裡。在這種情況下,你讓海軍去送死,哪怕他們心裡有一萬個不願意,他們也不會說出來,不僅不會說出來他們還會表現的視死如歸,表現的大無畏。
反觀德國,他們在這方面的思想建設就要弱上許多,這也是造成兩國差異的原因。
一戰打到最後德國快完了,上面命令海軍去跟英國人決戰,基爾港水兵一想這不是送死麼,於是直接起義了。
同樣二戰打到最後日本快完了,上面命令聯合艦隊最後的力量去跟美國人決戰(菊水作戰),大和號官兵一想這不是送死麼,於是...大和號就真的開過去送死了...
是因為一戰時期統治者洗腦水平不夠?還是因為東西方民族文化不一樣對送死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回覆列表
當時的西方都受革命思潮的影響,下層官兵在一戰末期對於戰爭的厭惡是非常高的。
二戰的日本則不一樣,軍隊中的軍國主義十分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