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繞歷史

    個人最崇拜的古代歷史名人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何?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秦始皇的對我國曆史上不可磨滅的功績!

    1.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直接讓後面的皇帝用了2000年也不知道改改;

    2.文字的統一使用,可以說沿用至今;

    3.郡縣制替代分封制,為以後的朝代所借鑑;

    4.統一貨幣和度量衡,貨幣和度量的統一讓人們更好的交流;

    5.車同軌,道同距,秦始皇修建的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如果任由其自由發展,只會惡性迴圈;

    6.修建靈渠,唯獨修建的靈渠至今都沒有被人唾罵,靈渠的修建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7.萬里長城建立的初衷本就是為了抵禦北方胡族侵略,如今更是成為世界奇蹟;

    8.開拓疆土,南征南越,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9.修建鄭國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餘里,改造了鹽鹼地4萬餘頃,使土地貧瘠的關中地區迅速富庶起來;

    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我認為這主要的功績是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國家一統的觀念深入各朝各代君主的心中,無不將國家的統一作為王朝的第一方針,因此我中華民族才能不斷融合為一個整體並且至今團結在一起!可以說是秦始皇一手打造瞭如今的大中華!

    以上就是我心中最崇拜的歷史人物--始皇帝!誰是你心中的最愛呢?

  • 2 # 小蒼穹

    拋開歷史偏見,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羽柴秀吉和曾國藩。1.羽柴秀吉(豐臣秀吉),日本戰國時代大名、天下人,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戰略家。他這個人最讓人敬佩的是他農民出身,身份低微,卻能夠憑藉著自己的才能一步步登上高位,最終統一戰亂中的日本。史載秀吉小時候父親戰死,母親改嫁,秀吉因為長得很猥瑣而經常被繼父虐待,最終離家出走。他先後去了兩家大名家謀求職位,而織田信長則是他的伯樂,秀吉在信長麾下做一個提鞋的下人,但這種小事秀吉做的非常認真,從而得到信長的賞識,被破格提拔。在金琦撤退中,秀吉用自己的才能,使得危難之際的織田軍全身而退,被人刮目相看。在後來的滅亡朝倉、淺井家的戰役中立功,被賜予北近江的領土,並獲得"羽柴"的姓,從而正式成為大名。以後在信長"天下布武"的戰爭中,秀吉主要負責攻略中國地方(本州島西部一帶)的毛利家。1582年,信長魂斷本能寺,羽柴秀吉實行"中國地區大折返",在山崎合戰中擊敗叛亂的明智光秀,又在後來的清州會議中勝出,正式成為信長的接班人。以後得事不必再說,只是秀吉也是歷史上第一個侵略中國(參見萬曆援朝戰爭)的日本執政者,這也是我認為他一生最大的汙點,所以我喜歡的是那個"羽柴秀吉"而不是"豐臣秀吉"。2.曾國藩,凡讀書人應該都知道他,清末中興名臣之首,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深厚的學問學識,以及他的人生處事態度謀略,他的自律,都是我們應當學習的。

  • 3 # 月下讀書

    中國上下五千年,多少豪傑超我輩

    心中仰慕者不知凡幾,今天單說——王陽明

    王陽明五百年一出的聖人,再有十年王陽明去世即五百年,看目前文化圈,恐怕我們的心學大師要冠絕五百是少說了,雲蓋後世難有人及。

    王守仁(1472-1529)漢族,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軍事家,教育家。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孔孟朱王”,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影響極深。王陽明集立言立德立功於一身,成就冠絕明後一代。

    王陽明傳奇一生

    傳奇事件太多列舉幾個以供君享,按王陽明年齡列舉:

    1,不言的孩子 王陽明,本來名字叫王雲,是他狀元老子王華取的,結果4歲了還不能開口說話,雖然陽明早慧,經典讀過不知多少,可是一家人還是非常著急。一日,一個道士路過,看到小王陽明說了一句:多好的孩子,可惜道破了“,王華知道後大驚,給兒子改名王守仁,王陽明這才開口說話。

    2,失蹤的新郎 1488年,王陽明17歲,去江西南昌迎娶江西副省長的女兒,新婚之夜,鬼使神差的王陽明走出丈母孃家,進了一座叫”鐵柱宮“的道觀,看見一位仙風道骨的道士,王陽明就上去攀談,道士看起來年輕卻已經96歲了,兩人十分投機,不覺間天就亮了,道士問王陽明,你不是本地人,來江西做什麼,糊塗的王陽明這才想起來今天是新婚之夜,急忙趕回丈母孃家,老丈人急的跳腳,這女婿是被人綁了?還是悔婚?擔心一夜,看見王陽明回來了,問明情況,立刻押入洞房。

    3,龍場悟道 1508年王陽明得罪大太監劉瑾,被貶貴州龍場驛。路上躲過了劉瑾安排的刺殺,歷盡苦難到了地方。一個晚上,睡夢中的王陽明突然驚醒,像著魔是的大喊大叫:”聖人之道,從我們的心中求取,完全滿足。以前從枝枝節節去去追求事物原理,完全錯了。這一夜,經歷過磨難的王陽明悟了,也確立的自己心學的核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史稱龍場悟道。

    4,平叛寧王,正德十四年,寧王朱晨濠發動叛亂。王陽明實踐了他的知行合一。王陽明立刻趕往吉安,上去就說我是奉了皇上旨意來平叛的,其實他有個鬼的旨意,可是官員民眾一聽立刻安心,聽他安排。王陽明有說湖廣,兩廣精兵都得了旨意立刻就到,不但騙了百姓也騙了寧王,中間各種疑雲手段,只用了35天就把寧王處心積慮的造反就平定了。

  • 4 # 賣萌的肉丸子

    我來回答

    我所崇拜的歷史名人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也就是歷史上狸貓換太子的那位皇帝,仁宗在位42年裡,執政寬簡,為人溫良他把一個“仁”字,貫穿於治國的全過程。

    宋仁宗對侍奉他的人很仁慈,在一個暮春時節,仁宗在御花園散步,走了一段時間,身邊的人發現仁宗頻頻回頭探望,卻又什麼也不說,不知道什麼意思。等回到宮裡,他急匆匆地對宮女說:“好渴,快幫我端水來。”

    宮女奇怪地問:“陛下為何不在外面喝水,而忍渴這麼久呢?”仁宗邊喝邊回答說:“我回頭找了多次,沒見掌管茶水的當值侍吏,又不便詢問,因為我要一問,侍吏必然受到責罰所以才回來喝水。”

    還有一次,仁宗用餐,他正吃著飯,突然咬到一粒沙子,牙齒一陣巨痛,他趕緊吐了出來,還不忘對陪侍的宮女說:“千萬不要聲張我曾吃到沙子,這可是死罪啊!”對待下人的過失,宋仁宗首先考慮到的不是自己作為皇帝的不適和難受,而是擔心下人因此而可能帶來的罪責,可見他有多仁慈。

    宋仁宗對大臣也很包容。宋仁宗當時寵幸張美人,張美人的伯父叫張堯佐,進士出身,在地方上任過推官、知州,在朝中出任過龍圖閣直學士、給事中。張美人想光大自己的家族,就多次吹“枕邊風”,希望仁宗提拔自己的伯父出任宣徽使。有一次,在朝堂之上,宋仁宗把提拔張堯佐為宣徽使的方案提出來,誰料,諫官包拯當即表示反對,使仁宗的提議未獲透過,而且包拯說話時,由於情緒激動,唾沫星子還濺了仁宗一臉,弄的他很沒面子。 後來,張美人問及伯父出任宣徽使一事怎麼樣了,仁宗沒好氣地說:“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嗎?”

    宋仁宗在位42年,54歲駕崩,據《宋史》記載,當仁宗駕崩的訊息傳出後,“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而當仁宗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朝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這麼一個對待臣民仁慈寬容的好皇帝,這麼一個能聽的下大臣諫言的好皇帝,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其優秀的品格真是讓人敬佩。

  • 5 # Andy的股海人生

    中華歷史悠久,名人輩出。上有堯舜禪讓之美德,又有秦皇漢武唐宗宋袓開創歷史新紀元,文學智者燦若星河。我心裡崇拜的古代歷史名人有很多,今天就說下我最崇拜的古代歷史名人-范蠡[fàn lǐ] 。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

    范蠡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後定居於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號“陶朱公”。

    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為財神。

    政治成就:

    范蠡勸服勾踐保全性命,動搖夫差起惻隱之,鞏固軍事力量,消磨敵方意志,臥薪嚐膽,二十年磨一劍,幫助勾踐東山再起,復國成功,忠君不二。

    功成名就之際激流勇退,得善終:

    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成功之後,立刻離開了越國。他從齊國寫信給文種說:“蜚

    (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商業成就:

    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丘,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的宋國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鉅富。

    ⑴注意選擇經商環境,把握有利時機,運用市場規律,做事有準備,不盲目。據時而動,得失均衡。范蠡關於把握時機的全面論述很有現代價值。他的待乏原則實際上是要求經營者站在時機的面前,超時以待,就像以網張魚須迎之方能獲獵。⑵“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知道要打仗,所以要從各方面做好準備,知道貨物何時需用,才懂得貨物的價值。只有把時和用這兩者的關係搞清楚了,那麼各種貨物的供需情況和行情才能看得清楚。⑶抓住現時得時無怠,因為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其三是從時而追。處於這種境況要講究一個快字,指出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⑷銷售理論,貴出賤取。貴出如糞土,當商品價格漲到最高點時,要果斷出手。貴上極則反賤。賤取如珠玉,當商品價格跌落到最低點,要像珠玉一樣買進,賤下極則反貴。⑸三八價格,農末俱利。范蠡以為“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闢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商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經營糧食商品;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去發展農業生產。商人與農民同時受害,就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最好的辦法就是由政府把糧食價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間,這樣農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時獲利。⑹積著理論。“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要合理地貯存商品,加速資金週轉,保證貨物質量。

    ⑺薄利多銷。范蠡主張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銷,不求暴利,這種非常人性化的主張,符合中國傳統思想中經商求誠信、求義的原則。

    泛舟西湖,娶千古美人為妻:

    勾踐滅了吳國,在大擺慶功酒的那天夜裡,功勞很大的范蠡,悄悄地帶了西施,偷偷出齊門,坐上早就等在那裡的阿得大叔的小木船,穿過護城河,轉了一個圈子,直向太湖而去。他們到了太湖北邊的五里湖邊,見這裡風景優美,山明水秀,就搭了幾間草房子,隱姓埋名住了下來。期間文種被殺,范蠡為了保住性命曾三遷他地,但是由於西施非常喜愛五湖風光,最後二人還是定居西湖。

    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還有千古美人為妻,樂善好施,心裡真是無比的崇拜,不狂此生!

  • 6 # 東方啟明劉展延

    對崇拜的人瞭解不多的時候,你很容易跟風,被左右。但當你深入發掘其相關的資料資訊後,你會發覺背後的缺點和陰暗面。所以,我現在沒有崇拜的人,如果非說有,那就是平凡大眾,你我身邊的人。大家能把酸甜苦辣的日子嘗透仍不氣餒,才是真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發自拍在朋友圈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