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秀
-
2 # HMSVICTORY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簡稱九門提督或步軍統領,是清朝駐京武官,設立於康熙十三年,主要負責北京內城的九座城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旱成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邏、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實際上為清朝禁軍的統領,初為正二品,嘉慶年間升為從一品,(這個職位十分重要,是由皇帝的絕對心腹滿臣擔任,漢臣再有能力,再得寵也不能擔任此職),九門提督衙門位於位於崇文門,辛亥革命後任沿用,1924年其職權歸京師警察廳。
-
3 # 我是越關
九門提督是清朝時期的駐京武官,最開始設立於康熙十三年,全稱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直到1924年,馮玉祥趕溥儀出紫禁城,這一職務才撤銷。
實際職權雖然名義上九門提督負責京城九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事務,但是實際上是皇室的禁軍統領,其地位相當重要。大致相當於北京衛戍區司令兼任北京市公安局局長。
擔任人物設立之初為正二品,後來升半格為從一品,這一職務關係到了北京城的防務,所以從設立之初一直由滿人擔任,像是比較有名的有“隆科多,福隆安,和坤,定親王綿恩,穆彰阿,鄭親王端華,還有清朝末年的榮祿,莊親王載勳,肅親王善耆等等。
職位權力九門提督統帥的部隊長期保持在3萬人以上,而且人員幹練,裝備精良。
九門提督除管轄衙門本部外,還下設八旗步軍營、巡捕五營、內外城十六門管理機構和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門。
這些人馬不僅控制著北京城的內外城,而且還在京城的外郊和圓明園有著駐軍。
歷代帝王登基稱帝,首先需要拉攏的就是九門提督。康熙駕崩時,隆科多因為時任九門提督,所以對雍正的繼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體來說,九門提督因為掌管著京畿重地,所以其實際的作用相當的重要。
-
4 # 饞嘴肥貓鏟史官
九門提督,就是步軍統領衙門,全稱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相當於現在的北京軍區衛戎區部隊司令員兼北京市公安局局長,負責北京城的防衛和治安。
九門提督,是正二品武官,相當於中將軍銜。權力很大,職責也很重,掌管著京城的守衛、緝捕、門禁、巡夜、稽查、保甲、禁令、審案、監犯、號炮等職責,就是一切與軍警有關的事情。
歷史上有些誰做過這個重要的官職呢?
說些比較出名的:
麻勒吉:很牛掰的,他是正黃旗人,順治九年會試第一名,滿族的第一位狀元郎。
隆科多:這太有名了。參與過九龍奪嫡的大戰,汗馬功勞,做了九門提督十三年。
福隆安:他是福康安的弟弟,鑲黃旗人,是個附馬爺,娶了乾隆的女兒和嘉公主。
和紳:這太牛掰了。乾隆四十二年當九門提督,直到嘉慶四年,他倒了黴。
綿恩:定親王。乾隆的皇孫,八歲就因箭術高超,被皇爺爺賜了黃馬褂。
穆彰阿:很有名,是鑲藍旗人,林則徐的死敵。
耆英:這位也很有名,正藍旗人。他簽過《南京條約》。咸豐八年被賜自盡。
奕經:乾隆的曾孫子,鑲紅旗人。曾經鎮壓過太平天國。
賽尚阿: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傢伙,他是個蒙古人。他是最牛掰的,為什麼,因為他活了六朝:乾、嘉、道、鹹、同、光。鐵烏龜啊!
載銓:上面那個綿恩的孫子。
端華:這是個鐵帽子親王,咸豐臨終的顧命大臣,後來被慈禧和奕訢聯手做掉了。
榮祿:正白旗人。這個大家都知道,戊戌變法,他站在慈禧一邊,鎮壓了六君子。
載勳:莊親王。
善耆:肅親王。沒聽說過他,但你肯定知道他女兒――川島芳子。
毓朗:上面那個綿恩的孫子(載銓)的孫子。這一窩挺厲害的,總是孫子有出息。
即然號稱是九門提督,肯定是管九個門了,哪九個門呢?是內九門:
北邊的德勝門和安定門;
東邊的東直門和朝陽門;
西邊的西直門和阜成門;
南邊的正陽門、崇文門和宣武門。
內城九門用途各自不同,九門走九車。具體規矩是這樣的。
一、朝陽門走糧車。
那個年代沒有鐵運。北京城糧食從南方調運來,要走漕運――通惠河,運到通州,然後再裝車進城,走的就是這個朝陽門。所以,朝陽門洞頂上,刻了一個穀穗。糧食來了,就存放在近處糧庫中,“祿米倉”、“海運倉”、“新太倉”等。
二、崇文門:走酒車。
崇文門城外有個酒道,美酒從南面的涿州等地運來,進京當然走南路。酒車先進外城左安門,然後到崇文門上交酒稅。那時候京城酒肆招牌上寫著“南路燒酒”,就是說,上過稅了,不是走私來的。
三、正陽門:走“龍車”。
正陽門是皇家專用的,天子每年兩出正陽門參加演藝活動,冬季去天壇表演祭天,驚蟄到先農壇表演耕地。
四、宣武門:走囚車。
刑場就在菜市口。犯人經刑部核定後,走宣武門出,拉到菜市口開刀。
宣武門洞頂刻了三個字:“後悔遲”,那肯定是遲了。宋朝的文天祥,清朝的譚嗣同都在這裡壯烈犧牲。袁崇煥是在西市犧牲的(北京西四丁字街一帶)。
五、阜城門:走煤車。
北京城西的門頭溝產煤,煤車進城就走阜城門。阜城門洞頂上刻的是一朵梅花,梅煤同音。當年和珅就當過煤老闆。
六、西直門:走水車。
天子不飲城中井,喝的是玉泉山的水。故宮裡井多,但不是用來喝的,主要是供那些準備死社稷的君王往裡跳,可惜他寧可上吊,井裡就沒有遺下他的龍骨。
西直門洞頂上刻著是水波紋。
七、德勝門:走兵車。
北方玄武主刀兵,出兵打仗過北門。取名叫德勝門。
德勝門東有門大炮,不是用來打仗,而是用來報時的。每日午時,德勝門、宣武門同時放一炮,老百姓就拿出手錶來對點,與天子同刻。
八、安定門:走什麼車呢?
也走兵車,得勝回朝走安定門——旗開得勝,收兵安定。
要是打了敗仗呢?打敗仗也走安定門。這次打輸了,下次再打就保不準能贏了。
上面這一段是騙你們的。實際上,安定門走糞車。
清朝那時候,地壇附近是糞場,這裡是肥料聚集地。
九、東直門:走磚木車。
過去的磚窯都在東直門外,磚車和從南方運來的木材也從這裡進,都是建材 ,大興土木的時候,這裡最熱鬧了。
不僅僅是磚瓦、木材車,各種各樣的車都從這兒走,東直門大街有三里多長,是石板路,兩旁都是商鋪子,茶米油鹽醬醋茶,日用百貨,都在這街上。
-
5 # 秦右史
九門提督這個官職在清代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設立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治所位於崇文門。
清代早期豐臺大營和香山健銳營雖然也負責拱衛京師治安,但是都沒有九門提督重要和直接。歷代皇帝都會對九門提督重點部署,隆科多在雍正繼位中就發揮了重要的運用。
辛亥革命之後九門提督暫時沿用,退位後的清廷利用它作為內衛部隊,馮玉祥1924年趕走溥儀之後,其職權歸京師督察廳主辦。康熙和雍正年間,九門提督衙門只有三個營,名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到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巡捕增設左、右兩營,變成中、南、北、左、右五營。
隨著京城規模擴大,至於嘉慶四年,又添設左、右翼總兵各一人,左翼總兵節制南營、左營,右翼總兵統轄北營、右營。由於內城面積大,需要嚴密監控與管理,故而九門提督下屬兵士分散駐守(“泛”指基層的軍隊編制)、稽查城門、緝捕盜賊、申禁巡夜等。
除此之外,九門提督還負責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實際為清朝皇室禁軍的統領,品秩初為正二品,後於嘉慶年間升為從一品。九門提督下屬軍隊編制隸屬於兵部,挑選八旗、綠營兵勇嚴格訓練,兵部往往從馬步兵中挑選,交付統領衙門使用。
巡捕五營分佈於外城和四郊。中營駐紮於圓明園一帶,由副將(從二品,隸屬於總兵)一員帶領,下分五汛(每汛有官兵370人至580人不等);南營分防外城及南郊,下轄六汛;北營分防北郊,左營分防東郊,右營分防西郊,以上三營均各轄四汛。巡捕五營總計二十三汛。南、北、左、右四營設參將一人,遊擊一人。可以說,九門提督負責京師的衛戍、警備和治安保衛,關乎京師安定。在清代,九門提督的全稱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衙門”,通稱“步軍統領衙門”,故而長官簡稱為“步軍統領”。由於工作險要,人員長期保持在3萬人左右,且人員精幹,裝備精良,忠誠度極高,還設定有火器營。為了方便聯絡,在北海設定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門。
若京城發生暴亂、敵情、火災、爆炸,則憑金牌奉旨發炮。京城駐防官兵聞炮聲後,立即分割槽集合待命,活動迅速。九門提督某些意義上屬於御林軍,保護皇家安全。而且,多由滿洲親貴,心腹重臣擔任正職,故而在朝廷中有極大發言權,甚至可以干預皇位傳遞和皇位廢立。著名的九門提督有隆科多,蔣臨照,榮祿等人。
回覆列表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簡稱九門提督或者步軍統領,是清朝的駐燕京武官,主要負責京師守備和治安,類似今天的衛戍區司令員兼公安局局長,但職權更大。九門提督統合北京內城九座城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實際為清朝皇室禁軍的統領,品秩初為正二品,後於嘉慶年間升為從一品。
從無到有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定鼎燕京,設立了軍警合一的軍事機構——“步軍統領衙門”,以系京師防務與治安。主官為“步軍統領”,轄制滿、蒙八旗步軍營及九門官兵,同時節制南北巡捕二營,即綠營馬步兵。步軍營主要防守內城,按八旗方位防守。巡捕營主要防守外城(也稱南城)及郊區的重要地方。
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增設巡捕中營,仍由步軍統領衙門主官節制,是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
沿革到消失九門提督一職由於關乎京師防務,所以自設立以後主要由滿族大臣擔任。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清廷將巡捕三營(南、北、中)增為五營,皆為步軍統領衙門節制,至此該衙門主官稱謂正式變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設立安民公所,維持治安。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前的最後一任步軍統領是慈禧太后親信榮祿。1901年清廷仿效聯軍方式,設“善後協巡營”,後來改名“巡警總廳”,替代原步軍統領衙門的巡捕營。1902年肅親王善耆任步軍統領,支援軍警分離的改革。1905年清廷正式創設巡警部,並開辦現代警察學校,培養警察人才。自此,軍警編制分離,現代警察制度初步創立。
1911年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保留了這個官職,只是將其更名為“京師步軍統領衙門”,轄左右翼總兵;1924年11月最終裁撤。
歷史上有名的九門提督隆科多是康熙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之弟,佟國維之子,佟國綱之侄。雍正由孝懿仁皇后撫養十幾年,視為養母,故稱隆科多為舅舅。
隆科多康熙末年累官至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九門提督,掌管北京城內外武力,地位十分重要。
影視劇《雍正王朝》中的隆科多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當康熙病重時,內外大臣均不得見,唯隆科多一人隨侍康熙身邊,得其臨終囑託。後隆科多秉康熙遺命,擁雍正登基。康熙死時,唯有隆科多一人傳遺詔由雍正繼位。治喪期間,隆科多九門提督、衛戍京師。因此大功,他被封為總理事務四大臣之一,吏部尚書,加太保,權傾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