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借用父母的錢付一半的首付買房,算啃老嗎,按計劃自己供房,兩三年就可以還父母的錢,其實一開始是不想用他們的錢,因為平時他們有什麼好的都想要給我,但我都拒絕了,時間久了他們就覺得我疏遠他們,結婚的時候在市裡擺酒就是我自己的錢,在村裡擺酒就用了他們的錢,我的想法是不想用他們的錢,讓他們手上有的錢放心一點
9
回覆列表
  • 1 # 芝士蜜語

    父母如果有能力幫孩子一把買房買車,孩子們會過得輕鬆一些,這樣也助於家庭和諧。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沒有那麼幸運,一磚一瓦都得靠自己努力奮鬥。不求他們出錢買房買車,在孩子們奮鬥的過程中多些鼓勵和理解;能在孩子們拼搏事業的時候幫忙帶帶孩子,做做家務;不要沒事就對媳婦指責這也不對,那也看不慣就感恩戴德了。

  • 2 # 十方一念W

    父母想的是把畢生的積蓄拿出來給你結婚生子買車買房,中國大部分家庭都是這樣 就像從我們來到這個世上這就是他們的任務一樣,等她們都完成了也就老了。你這並不算啃老,真正意義上的啃老是整天遊手好閒有自己掙錢的能力,而不去什麼都向父母索取。個人認為這才算啃老,個人見解

  • 3 # 雞領溝美少年

    第一,父母幫忙買房不算啃老。父母如果拿出一部分積蓄幫忙買房,這不算是啃老。以現在的高房價,才工作幾年的年輕人想要買房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到了結婚年齡的男孩,如果在城裡沒有一套房,絕大部分女方家庭都是不會同意的。讓父母幫忙買一套房,並不意味著什麼都要依靠父母。就是讓父母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我們買房成家。

    第二,創業初期,依靠一下父母的資助不算啃老。創業初期的年輕人,人脈和資金都極度缺乏。在這樣的情況下,適當的藉助父母的力量,能夠讓我們的創業之路走的相對容易一些。父母有資源,其實是自己的優勢,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第三,好吃懶做,生活依靠父母,這樣的人絕對是在啃老。我的觀點是, 在自己工作或是創業了之後,就不應該再向父母要生活費了。一個成年人,如果連自己的生活費都掙不夠的話,那他真的就是啃老族了。

  • 4 # 夢想成真1423568

    我個人認為呢,比如說從小父母把自己養大了,做父母的該進自己的義務是沒話說,但是自己長大成人了就要有責任有擔當,不能還依靠父母了,父母老了就要靠而兒女去善養她們,關心他們,有的孩子學了業都完成了,在打工賺錢了,不但不給父母減輕負擔反而給父母增加煩惱,總之好像父母欠了他一輩子,吃老注老一分錢都不給,還要父母給他錢花,這就是肯老!

  • 5 # 星影追蹤

    在中國,具體指在23~30歲左右,具有謀生能力,卻仍然無法獨立生活,需要靠父母供養的年輕人。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特意去啃老,而是不得不啃老;我把啃老分為兩種型別

    被動啃老形。這類人一般肯踏實的幹活,會努力養活自己。但無奈工資相對過低,無法滿足開銷,只能向父母伸手。很典型的買房,買車,結婚,大多都需要父母幫忙

    據不完全統計在城市裡,有30﹪的年輕人靠“啃老”過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問題。要月工資多少才不用啃老,這就很難有一個標準了。

    至於啃不啃老,只要父母高興,父母樂意就都不是問題。一家人和和睦睦最重要 。懂得孝敬好他們,報答他們就行。我父母一直對我說,他們的錢就是我的錢。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無私的

  • 6 # 善良的沉默

    “啃老”一詞給人的第一視覺感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它充斥著所有鄙視的眼神,讓人感覺很不自在,有很多人想擺脫它,但由於自身的原因,又不得不面對它。

    我對“啃老”理解:已成年、具有社會生存能力的年輕人,還依靠父母或親戚養活自己,在不“斷奶”的狀態下生存,是一種消極的現象。當然,父母給孩子好的生活,是他們關愛的一種體現,這種體現與錢的多少,我個人感覺關係不大。

    聽我說一個自己身邊的真實故事吧!

    我堂弟就是這樣一個“啃老族”,2012年畢業於國家的985大學外貿系,剛畢業的時候自己也出去找過幾份工作,也輾轉好幾個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南京……在外漂泊了兩年,回到了家裡。在外漂泊的這兩年在他口裡是這樣跟我們敘述的:

    在上海進了一家外貿公司,這家公司效益很好,一般都不會輕易離職,招聘也是相當嚴格,“不入流”大學畢業的他們都不會要,這家公司招聘的時候看我堂弟是國家985大學畢業的,故我堂弟在眾多應聘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的該公司的一員,試用期三個月,薪資6000,三個月轉正後,看個人能力表現薪資在1萬以上。

    剛開始我堂弟是誠誠懇懇,在裡面踏踏實實上班,上了半年班以後,薪資在12000左右,他發現跟他同樣學歷的人,有些還是一些三流大學畢業的都混得比他好,他心裡就產生了不平衡,在工作了八個月之後,他毅然決然的辭掉了工作,出去追尋他那所謂的夢。

    誰知道出去這個公司以後,陸陸續續也進過幾家公司,發現這些公司還不如那家外貿公司,工資而且還很低,更沒有什麼發展前途可言。最後他選擇了離開上海,去了北京,在北京,他的生活也是一樣,找工作也是不盡人意,就這樣他又換了一個城市,這樣輾轉反側,高不成低不就的工作將兩年時光耗盡,到後來乾脆選擇回家,2014年到現在還閒賦在家,在家對著電腦每天都在找工作,找尋屬於他心中的那份滿意工作。

    我個人覺得他的心態不正,對待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好面子。在家的這幾年,更養成了他懶散,不工作的壞習慣,我叔叔也曾說過他,但他不聽,我叔叔也只好作罷。

    以上是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我只是如實的敘述一下,只想說一下,放下那不值錢的面子,就在你選擇在家啃老時,你所有的面子已經分文不值。

  • 7 # 北京愛風尚

    之前有一個父母,聽說孩子出國留學,就在國外給孩子買房子,把自己老家的房子都給賣了,辛辛苦苦一輩子的積蓄都給他了,到頭來,孩子在國外也有房了,也立住腳了,老兩口去找他兒子的時候,兒子說:我們價值觀不一樣,不能吃在一塊住在一塊,讓老兩口自己去找房,甚至流落街頭,這就是一個混蛋邏輯。

    老年人一定要注意,兒孫有兒孫福,我們可以幫助,但要適可而止,要讓他們活得由自己得尊嚴得,能夠量力而行得生活在這個社會。有條件可以幫一幫,要是為了讓孩子過上好的生活而砸鍋賣鐵去給孩子買好車,住好房子,甚至去到大中城市買一所房子娶一個當地得姑娘。我覺得這就是典型的啃老!

    如果這麼做父母,那我們就成了白痴,既害了他們也害了我們自己。

    可是社會上現在得狀態是,有些老年人願意讓年輕人肯,這種人我們管他叫老賤。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其實就是一種心裡需求,不是年輕人想肯我們,而是我們離不開他們。

    因為咱們這一代人,是從五六十年代過來的人,頭半生都挺苦的。60、61、62年這三年自然災害,這時候出生的,生下來就吃不飽,又趕上地震,下崗,所以很坎坷。

    所以老人的心裡就是讓孩子別這麼坎坷,讓孩子過上幸福生活,一手包辦,包上學,包分配,包找老婆,包買房。

    所以有的孩子啃老的心裡,是咱們這代人給慣出來的,給培養出來的。就你老給她當個柺杖,他可不就殘廢了嗎?年輕人沒法到社會上去拼搏,遇到一些溝溝坎坎,風風雨雨,有點挫折就馬上回家。

    例如我周圍的就很多這樣的,就像我周圍,我發現北京的孩子啃老的最多。

    首先,他們有個房,不用出去找房了。不像外地的小孩,來了先解決住宿。第二個就是父母有個穩定的收入,在北京房價貴,吃東西也不是很貴,有便宜的,交通也不是貴的不行。就在家裡耗著,吹牛逼啊,最後,其實狗屁都不是。有的都30多歲,40多歲,跟社會都脫節了。

    北京的這種變遷,一代一代的人給當時八旗子弟淘汰了,然後來了一撥新北京人,然後這波人努力奮鬥,後來解放軍也來了,來了一批工人,又給這幫人給置換出去了,現在老北京人,慢慢的被五環以外了,六環了,甚至城裡有的房子都不住了,租出去,自己到外頭住去,其實這就是不努力不進取,啃老的最後結果。

  • 8 # 戒你如煙

    曾經在看到過這樣兩則訊息:一位身患癌症的母親,臨死前為剛出生的2個月的孩子,親手縫製了200多套衣服;一位父親為了給女兒籌集赴香港參加明星歌友會的旅費,不惜花掉自己所有的錢。父母愛自己的孩子,這是天經地義的,是連母雞也會做的事,但是,如何科學地愛孩子,卻是所有為人父母者共同的難題。孩子是家中唯一的希望。我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傾盡所有的愛甚至恨不能割下心頭一塊肉來補償。然而,在我國有超過一千萬的成年人依靠父母養活,成為“啃老族”,去年某地16至34歲的成年人中有近50萬“啃老族”,然而,也是在去年該地企業卻出現嚴重的“用工荒”。

    面對這樣的結果,我們真的很無奈,回想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我們無微不至,精心呵護,急他們所急,想他們所想,是我們為他們提供了滋生“軟骨病”的最好溫床。“可憐天下父母心”,不分青紅皂白的愛,只能是貶值的厄運。安逸的環境只會消磨孩子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無論何時,培養孩子自身的造血功能永遠是第一位的。

    溺愛是害不是愛。俗話說,慈母出逆子。在“啃老”現象日益成為社會問題的今天,據調查,有80%的“啃老族”都是家境較好的獨身子,而溺愛是造成“啃老”的第一原因。當蠶蛹化蝶的時候,我們就只能在一旁看他們在蠶蛹裡苦苦掙扎,因為只有掙扎後他們才會獲得一雙翱翔藍天的翅膀。當狐狸媽媽在某一天殘忍的驅趕孩子離開自己時,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森林中學會生存的本領。放開孩子的手,讓孩子自主獨立,是人生的必經階段,過度保護,包辦代替,只會剝奪孩子鍛鍊的機會,禁錮其發展,造成孩子才能低下,性格懦弱。

    勤儉鑄就品質。有句名言說:“一個人在老年時仍然吃苦是不幸的,一個人在少年、青年時沒有吃苦也是不幸的。”美國富翁們有75%以上生活非常儉樸,有意識地讓孩子經受一點貧窮、飢寒、委屈、挫折和磨難是非常有益的。香港億萬富翁王永慶有一條運動用的毛巾,使用了三十年,一雙慢跑鞋已經綻了線,他總要讓女兒縫補後再穿。香港世界船王包玉剛對四個女兒說:“生活上一個人有一雙鞋就足夠了。”因為他們都深知“富不過三代”的深刻道理。“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勤儉成就美好品質。只有讓孩子感受到今天生活中的窮,才能讓他們珍惜未來生活中的富。

    磨難健全人格。古訓就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從小讓孩子經受一定的磨練,有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中華民國之父孫中山、共和國領袖毛澤東這些開啟一個朝代的歷史偉人,他們都出生在普通的平民家庭,從小就在艱苦的環境中成長,是生活的磨難鑄就他們偉人的品格。“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人們成長要經受一定的磨難和挫折,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頑強的意志,堅強的性格,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舔犢之情人皆有之,但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愛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而是要履行一種教育的責任;愛不是為孩子包辦一切,而是教會他們懂得自立自強自尊自愛;愛不是把孩子變成溫室裡的花朵,而是讓他們像海燕一樣在狂風巨浪中自由地飛翔。願無私、真誠、崇高的母愛,成為孩子成人成才的沃土。

  • 9 # 裝修一個家

    “年輕人畢業後財力有限,繼續接受父母的補貼,無可厚非。但受制於眼前的苟且,蝸居在家不能接受生活的洗禮與磨礪,卻更值得警惕。

  • 10 # 李詩懷律師

    “啃老”一詞,聽起來就很渣。

    什麼是啃老?子女在成年以後,還在接受父母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援,是否都是啃老?

    試問,有幾個人能像蘇明玉一樣,18歲以後就不要家裡一分錢,而全靠自己“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

    相反,更為普遍的是,父母供完子女的高等教育後,還接連解決著子女的就業、結婚、買房、帶孫子......等等無窮無盡的實際問題。

    在中國傳統的家庭倫理觀念下,幾乎人人都啃老,又人人被子女啃。

    其實,人們唾棄的不是接受父母資助的子女,而是唾棄這樣的啃老:1、超出父母的能力和條件,降低父母的生活質量;2、強行向父母索要;3、把父母的資助視為理所當然,沒有感恩之心;4、自己不努力、不奮鬥,“等靠要”思想嚴重;5、只管接受父母的給予,而不關心甚至忽略父母的需求。這些都是“啃老”的邊界。

  • 11 # 情感小專家健康那些事

    全國有百分之一的年輕人啃老,他們會被噴。

    全國有十分之一的年輕人啃老,他們會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會有人研究他們,國家會想辦法出政策處理。

    全國大多數年輕人都要啃老,那啃老就是常態,沒什麼可研究也沒什麼可指責的——社會都是這樣,那還管它幹嘛。

    所以現在社會的主流是批判啃老呢還是鼓勵啃老呢?我陷入了深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多少人離婚了,你們是怎麼走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