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有嘉沐
-
2 # 火哥小都
戰國七雄,秦楚燕齊韓魏趙,每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歷史與輝煌時期。比如楚國,最輝煌的時候,問鼎中原,其他諸侯國都為之側目;再如齊國,齊桓公時期,任用管仲,將齊國直接送上了諸侯首位(春秋時期);魏國、秦國在戰國時期也有非常厲害的諸侯國,韓國最輝煌的時候應該是在申不害時期的韓國,這個時候的還存在著很多其他的諸侯國,為什麼韓國會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時期大的諸侯國還是有幾十個的,比如魯國、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等,小的諸侯國就更多了,已經沒落的鄭國、曾經輝煌的衛國、以及鄒國、滕國等。韓國作為三晉之一,比起鄭國、衛國、鄒國等實力自然是超過他們許多,但是就巴國、蜀國以及魯國來說,其實韓國的實力並沒有比他們大很多。之所以成為趙國七雄之一,其原因之一應該是歸功於他們的武器——弩
“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這一句話就基本奠定韓國在戰國時期的大國地位,也說明了韓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原因所在。韓國造的弩,射程達到800米,在戰國時期就是一大殺器。擁有超過當時平均水平的武器系統,韓國在於魏國、趙國爭奪土地的時候佔盡了便宜。雖然地處四戰之地,卻始終能夠保護好自己的地盤。
韓國成為七雄的另一個原因,應該就是申不害了。韓國成為諸侯國的50餘年之後,申不害出現了,申不害在韓國期間,積極變法,強軍固本,將韓國的兵強劍利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與魏國的爭奪戰中,多次佔據上風,使得之後數年,韓國一直比較強勢,成為骨頭硬的一類典型代表。
申不害之後,韓國人才凋零,再加上韓國被趙、魏、秦、楚所包圍,夾攻之下,國土面積越來越小,成為後來秦統一六國第一個被滅的諸侯國。
-
3 # 四野後人論歷史
戰國時期韓國雖然國土面積小,但其科技還是很發達的,時人稱韓國出的弓弩為當時的天下第一,其射程可達八百米,殺傷力十分強悍,為天下諸侯所忌憚。韓國立國50年後,其國產生了個大人才,這個人就是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他執政以後力行變法,實施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政策,致使韓國強盛一時。這兩點就是韓國能夠名列七雄的重要原因。
-
4 # 歷史不留名
韓國是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戰國七雄之一,史學家將韓、魏、趙、秦、楚、燕與齊共稱戰國七雄。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新鄭)。
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
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後,周朝實行分封制,大封諸侯。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平息了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亂。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於唐,號唐叔,國在燕國之西,即今山西河津縣東北。因在晉水,後改成晉,韓國的先人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受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春秋末年,韓貞子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康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 。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省鄭州)。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都是韓國貴族。
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正式承認)韓、魏、趙為諸侯,至公元前230年韓國滅亡,歷時173年。韓國先後13位君主,其中後五任稱王,王國曆時104年。史載,韓氏部族乃周武王後裔,遷入晉國後被封於韓原。《括地誌》雲:“韓原在同州韓城縣西南八里。又在韓城縣南十八里,故古韓國也。”《古今地名》雲:“韓武子食菜於韓原故城也。”今陝西韓城縣境內。遂以封地為姓,始有韓氏。
-
5 # 江南懟帝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韓國是怎麼來的?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市)。
戰國時期,周王朝衰落,諸侯混戰,大國開始兼併小國,以此來壯大自身實力,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就這樣,到了後來,中華大地上就只剩下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個國家了。
-
6 # 登俊坊柳橋巷
戰國七雄,包含秦楚齊魏趙燕韓七個諸侯國,其中的韓國往往被世人所忽視,認為他在以武力求生存的戰國時代鮮有勝績,不但面對強秦沒有招架之功,而且面對同為三晉出身的魏、趙兩國也是敗多勝少,似乎沒有資格存在於戰國亂世之中,更忝於位列七雄之一。
其實不然。第一,進入戰國時代後,當初西周分封的八百多個諸侯國在數百年的戰亂中只剩下了一百多個國家,其中較有名的除開戰國七雄外,尚有宋、衛、中山、巴、蜀、魯、鄭等國,而這些國家幾乎都在戰國的二百五十多年戰亂中被吞併,真正存活到戰國最後十年的只有七雄和衛國,並且衛國還是秦始皇看在商鞅的份上暫時讓其苟延殘喘,不能算以自己的實力維持了生存。這樣看來,在戰國時代,能活到最後,就是實力最好的證明,韓國雖然是三晉乃至關東六國中第一個滅亡的,但他比其一同進入戰國時代的其餘一百多個更弱小的國家無疑還是相對強大的,並且這滅亡的一百多個國家中不乏魯國,宋國,鄭國,越國等在春秋時期曾稱霸一時的諸侯,甚至其中的鄭國就是被韓國所滅,可見至少在戰國中前期,韓國的實力還是可圈可點。
第二,韓國是三晉之一,而且幾乎繼承了晉國人口密度最大,最肥沃的土地,潁川郡,上黨郡都屬於韓國,後來吞併了鄭國後,韓國在中原地區的勢力進一步擴大,雖然國家面積小,人口並不少,史載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
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也就是說韓國的金屬冶煉非常發達,尤其是兵器的製作工藝很優秀,人口和兵器,這就是韓國足以位列七雄的資本。
第三,韓國在韓昭侯時期,任用申不害為相。申不害是法家中“術”的代表人物。《史記》在《老子韓非列傳》後面寫他是“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幹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脩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雖然申不害的改革沒有李悝,商鞅,吳起等人那麼成功,但也使韓國在位居四戰之地的情況下,十餘年間沒有人敢入侵他。
綜上所述,韓國在在戰國時期雖不如秦,楚,魏,趙那樣名噪一時,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位列七雄並不算過分。
-
7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閩南小生一枚。
連燕國都可以稱為一強,歷史名人韓國為什麼不可以呢?
要知道,韓趙魏三家再加上智伯都是春秋一霸晉國的幾大勢力。事實上,三家劃分晉國時,韓國所分到的領土新鄭那可是天下政治的重心。
上述說的是地理位置,人口呢?韓國雖然面積跟燕國差不多,但人口並不比趙、魏少。尤其是申不害改革後,韓國甲士數十萬,也是一個龐大的軍事力量。
面對著秦國數百年的侵擾,韓國尚能自保,而比韓國大兩倍的魏國和數倍於韓國的齊國呢?不也是很短時間內被消滅了。
所以,韓國也算是一方不可小覷的諸侯。
-
8 # 小江讀史
韓國為何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七雄,顧名思義是戰國時期最強盛的七個諸侯國的總稱,韓國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這畢竟是跟它的國力強盛有關係,或者說國力能排在七位之中。戰國七雄的形成,是在春秋末期晉國分裂後形成的一種形勢。韓趙魏三家聯手打敗智氏,共同瓜分晉國土地,這就是三家分晉。晉國分裂後,形成了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個最強盛的諸侯國。現在筆者給大家分析下韓國能成為戰國七雄的原因。
一、韓國是諸侯國裡邊變法比較早的一個國家。韓國最為強盛的時期是韓昭侯統治期間(公元前362年~公元前333年),他採用法家申不害的主張,整頓吏治、軍隊,限制貴族特權,防治官員的腐敗,使國內政治煥然一新,使韓國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因為地理位置的因素,韓國位於中原,是四戰之地,被魏、齊、楚、秦四國包圍,因此一直沒有開疆擴土的機會,因此在七雄裡國土是最小的。但申不害改革,加強了君主專制,穩定了韓國的政治局勢,促進了社會的穩定。韓國雖然被四個強國包圍,卻能平安無事、長期存在,這也說明了韓國的實力,理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二、韓國計程車兵強悍,兵器精良。
韓國兵器最為有名的是弩,天下勁弩皆出自韓,韓國造的弩射程能達到800米,是被各國所敬畏的。韓國的劍非常的鋒利,能砍斷厚重的盔甲。為什麼其他六國沒有造這些先進兵器的機會,因為韓國佔據著宜陽的鐵礦資源,為韓國擁有這些利器提供了條件。
《史記·蘇秦列傳》: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韓卒之勇,天下莫能當。很顯然,韓國的軍隊,是戰國時期不可輕視的力量,這為韓國能列入戰國七雄添加了一道籌碼。
三、傳統的一些強盛諸侯國在爭霸兼併戰爭中不是被滅掉就是遭到衰落。公元前306年,越被楚所滅;公元前286年,宋亡於齊;公元前407年,中山先亡於魏,公元前296年,又亡於趙;公元前256年,魯亡於楚。這些諸侯國在兼併戰爭中先被淘汰掉了,沒有機會參與到最後的決賽,客觀上決定了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
9 # 小楊品史
以一個多年曆史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韓國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主要原因在於:戰國初期三晉比較團結;韓國地處中原,交通商業發達;韓國有最大的鐵山,冶鐵、軍工業、農業發達。
戰國初期,三晉比較團結三家分晉後,魏文侯居中調解,三晉比較團結,集中精力治理內政。
三家分晉後,魏國形勢最不妙,所以呢,趙國、韓國都過來拉攏魏國去攻擊另外一國。魏文侯可不是一般人,知道這樣做的後果很嚴重,就委婉的拒絕了他們。韓國、趙國知道後,覺得魏文侯說的很有道理,就停止了同室操戈,各自集中精力治理自己的國家。雖然韓國沒有魏國那麼大的成就,但也大大緩解了國內的矛盾。
三晉團結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實力很強大,其他國家輕易不敢招惹。
地處中原,交通商業發達韓國處於中原地區,四通八達,劣勢是沒有擴張的空間,容易招致列國的入侵;但優勢也很明顯:交通發達,商業繁榮,南方的魚、東方的鹽、北方的馬、西方的毛皮統統都可以在這裡進行交易,韓國自己的糧食、鐵製品、軍工品都可以賣錢。
一句話,韓國很富,很有錢,有足夠的實力養活一支戰鬥力不錯的軍隊,足以自保。
擁有宜陽鐵山,冶鐵軍工發達韓國當時還有一樣令列國垂涎不已的資源:宜陽鐵山。戰國初期,軍隊已經開始淘汰遠古的青銅兵器,改向更加鋒利的鐵器。戰國鐵資源哪家最豐富?韓國。韓國的宜陽鐵山是當時最大的鐵礦山,依靠先天資源優勢,韓國的冶鐵業首屈一指,軍工業很發達,韓國自產的弓弩能射800米,很恐怖。當其他國家軍事上還很缺鐵的時候,韓國已經開始普及農用鐵器了。農用鐵器的普及,使得韓國的農業很先進,再配合肥沃的大平原,韓國曆來不怎麼缺糧,養活了很多的人口。
發現沒,韓國又具有幾個很突出的優勢:冶鐵業先進,農業發達,人口很多。
總結:韓國雖然處於四戰之地,但在戰國初期,三晉團結,沒人敢惹;韓國地處中原,交通商業發達,比較富裕,能養活一支較有戰鬥力的軍隊,可以自保;韓國擁有最大的鐵礦資源,冶鐵行業發達,農業先進,人口眾多。擁有這些優勢,自然可以成為七雄之一。
回覆列表
再弱也可以排到第七。具體不清楚哈,但是記得韓國國土多山地,雖然物產出豐富,但礦產資源豐富,有塊地,出鐵礦石,對於當時武器的冶煉有很大作用,只不過後期被秦國收入囊中。土地,人口,各類資源一步步被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