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路壩七杯茶
-
2 # 讀書and看劇
本書是“世界經典情愛小說文叢”的一種。本書與《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兒子與情人》、《虹》並稱勞氏的四大長篇小說。書中以兩對情人的愛戀線索套疊交織展開、異性的情愛,同性的友誼,舊情的糾纏,父女的衝突一一展開。
《戀愛中的女人》代表了勞倫斯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它以非凡的熱情與深度探索了有關戀愛的心理問題。小說以兩姐妹為主人公,描述了她們不同的情感經歷和戀愛體會。姐姐歐秀拉是一個溫柔美麗的中學教師;妹妹古迪蘭則是一個小有名氣、恃才傲物的藝術家。古迪蘭遇上了礦主的獨生子傑拉德,原始的慾望點燃了愛的激情,然而在狂暴的激情過後,失望而痛苦的她與另一位藝術家又陷入了愛的狂歡。歐秀拉與本區督學伯基相愛了,她一心要讓對方成為愛情的囚鳥,而對方卻希望在靈與肉的交融中保持彼此心靈上的距離…… 勞倫斯畢生致力於男女性愛題材小說創作,他在揭示男女情愛的同時,將性愛描寫上升到哲學和美學的高度,而那伴隨著熾烈的性愛體驗的,是對歷史、政治、宗教、經濟等社會問題的嚴肅思考。
我無法揣摩出當年勞倫斯是懷著怎樣的複雜消極的心境訴說著書中這些人物的故事。勞倫斯式的筆調,在我眼裡,永遠是那麼的絕望。就算是那他稍表現出的微弱的希望氣息,也總顯的格外吝嗇。
雖然小說的題目是戀愛中的女人。但就更深層意義來看,男人們在這邊小說中是更加的舉足輕重。
傑拉德極具偶然性的死相信在所有人看來都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他就那麼的死在雪地中了,就像睡去了一樣。我相信勞倫斯是恨傑拉德的,就像他恨當時的英國一樣,但是本能的愛國情緒讓他最後安排傑拉德那麼死去,安詳的,就那麼睡去了。傑拉德這個人物形象在我看來就是代表了當時英國工業文明發展下的一種群“機械產物”,他其實在小說第一次出場的時候就已經是死人了。有著一副人的皮囊卻沒有靈魂的死人。揹負著曾經誤殺弟弟的前科,傑拉德一直一直都迷茫著一種悲劇的氣息。勞倫斯一直在絮絮叨叨的不停重複著:傑拉德是那麼的漂亮,那麼的迷人,他是那麼的能幹,那麼的富有,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諷刺。可能傑拉德的外表就像當時英國工業文明那樣,金玉其外卻敗絮其中。他沒有靈魂,所以註定他不能愛,註定他精神上的匱乏,註定他不能快樂。他似乎是愛著戈珍的,他不停的暗示著自己是愛她的,僅僅是因為自己內心的空虛才讓他錯覺,其實他根本沒有愛的能力,對於伯金也一樣,當伯金提出宣誓結成血誼兄弟時,傑拉德卻閃躲了。其實他渴望著愛情,與戈珍的愛情,與伯金的愛情。可是他沒有愛的能力這個事實卻奠定了悲劇的基礎。他物質上的充裕與精神上的匱乏不停的矛盾衝突,這也是那個他所處的時代的特徵,換句話說,其實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謀殺了他。
而伯金。我不知道這樣說是否恰當,伯金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勞倫斯自己的化身。他在小說中不停的高談闊論,談人生,談愛情,談一切的一切,長篇大論卻只能突顯著他內心無能為力的自卑。他有智慧,他懂,關於社會,關於愛情,關於傑拉德,關於厄秀拉,關於戈珍,他都懂。他總是那麼的瘦弱,瘦弱的外表無情的暗示著自己的無能。這是他勞倫斯,作為一名出身卑微的知識分子的內傷。病態的他是那群倫敦藝術圈朋友的笑柄,他們嘲笑的當眾朗誦他的信,大家嘲笑他,他什麼都沒有,他只有他的天才,因為他的意識是超前的,他的思想是超前的,沒有人懂他,所以只能把他當笑柄。想起勞倫斯曾經說:三百年內無人能讀懂我的作品。誰又能理解其中的悲涼。伯金一直在不停的探索,關於人類如何才能建立起那種超越愛情的同盟,如同星星和星星之間的那種羈絆。他和赫麥妮的衝突也是一種暗示,因為兩人階級不同造成了隔閡,赫麥妮的出身和生長環境,註定了她超強的控制慾和佔有慾,赫麥妮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當時英國大環境下那個時代的代表,所以註定伯金無法和他修成正果,因為伯金就是勞倫斯,勞倫斯恨那個時代,他恨。所以無論赫麥妮如何瘋狂的迷戀伯金,如何的自作聰明,都是徒勞。因為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其實一切都已經結束了。他最終和厄秀拉建立起了那種他所期望的同盟,但是最後在傑拉德死後才幡然醒悟,其實他除了需要厄秀拉,他還迫切的需要與一位男性建立類似的羈絆,這樣他才會幸福快樂。我不想說這是某種同性之愛的影射,因為那會過於膚淺。其實精神層面上的那種稱為愛情的瑰寶,真的和肉慾與性別無關。
最後的最後,他失去了傑拉德,他痛苦之後,這篇小說就在厄秀拉和伯金之間的對話中意猶未盡的落幕:
有了你,我可以不需要別人過一輩子,不需要別的親密關係。可要讓我的生活更完整,真正幸福,我還需要同另一個男子結成永恆的同盟,這是另一種愛。”他說。
“我不相信,”她說,“這是固執,是一種理念,是變態。”
“那——”
“你不可能有兩種愛。為什麼要這樣!”
“似乎我不能,”他說,“可我想這樣。”
“你無法這樣,因為這是假的,不可能的。”她說。
“可我不信。”他回答說。
呵呵。“可我不信”——四個字道出了微弱的希望與無盡的落寞和無奈。
泛著微弱希望之光的悲劇就此落幕。
回覆列表
結合《戀愛中的女人》這本書,我對書中主人公厄休拉、古德倫面對生活、處於進退維谷時的生活態度和選擇又有了新的認識。
古德倫,她更喜歡的是活在當下,性等同於藝術於她而言,激情、慾望是她停不了的追求。她與傑拉德互相吸引卻又彼此想殺,因為他們更注重的是自我的體驗和享受,對肉體、對生活、對生命,
閱讀這本書的那段時間,我在經歷著一段感情,如今仔細想來,當初的自己宛如迷失在叢林的自己,我不知道該怎樣去認識自己的內心,更不懂得去挖掘對方內心的所需,我埋怨、抗議、責備、誤解,焦慮、恐懼卻不自知,最後讓那個真我迷失了,而那一段珍貴的感情也最終被埋葬了。
換作今天的我,我相信我會有的更好的理解,也能更好地處理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