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年味越來越淡了,想看看大家關於過年的看法,有哪些好玩,有年味的事情,讓大家高興高興。
19
回覆列表
  • 1 # 大兵在鄉村

    我的位置重慶大足,現在的年味已經慢慢的淡了,再也沒有我們小時候那樣的濃烈的年味兒,現在大部分人都是打牌喝酒之類的,有小孩的就帶著到旅遊景點去玩一玩,但同時人還是那麼多,過年堵車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在我們的小鎮上堵車都能夠堵上幾公里,所以通常我都會宅在家裡面,一般不出去,堵車也能夠賭得讓人心灰意冷

    通常我們這裡喜歡吃年糕,過年的時候都會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那就是魚,代表著年年有餘,還有就是放鞭炮,初一天很早就起來放鞭炮,然後就放心的出去玩耍,一天都不用幹其他的事情

  • 2 # 小島上的螞蟻

    離開家鄉多年了,對我來說過年的年味首選崇明糕。有鬆糕和硬糕兩種,崇明人離鄉以後,最想念的家鄉味道。

    第二的是雲片糕和印糕。“印糕吃伐印糕”那穿梭在鄉間的大小弄堂裡的聲音,是崇明孩子至今仍在追尋的美味和鄉音。

    第三當屬用糯米粉製成的多餡料的崇明圓子。餡料包括豆沙、芝麻、紅棗、蘿蔔、薺菜肉、青菜肉、純鮮肉等,吃口糯而帶勁。做圓子時還順帶做一些壽桃。壽桃和圓子差不多,不過外形有點不一樣,做成是形似壽桃的外表餡相同,上面還要點一點紅,添添喜慶。

    第四肯定是島上的草頭製成的草頭燒餅。草頭富含粗纖維,通腸胃,易消化。有的崇明人家做草頭燒餅還會加上一點肉餡兒,滋味便更上一籌,哈哈,草頭燒餅,熱嘗也好,冷吃亦行,油煎亦可,老少咸宜。

    想念故鄉的年味喲,還有崇明老白酒的醇香,年初一的“開門炮”還在嗎?還記得大年初一,不能掃地,不能打人,不能罵人,不能開後門……不能幹所有不好的事,因為那是一年的伊始,是一個美好的開始。

    醉了,家鄉的一切,終將是你不畏辛勞踏上歸程的信念。

  • 3 # 汕尾慧生活

    我覺得年味就藏在大街小巷裡人們來來往往購置年貨的開心模樣裡、還有超市裡琳琅滿目的年貨、各大商店響起的新年歌曲、紅紅喜慶的新年飾品、熱鬧的花市、市場各種過年的應節小吃、勤快打掃衛生的人們......總之感覺年味無處不在,年味的濃厚感覺就在這段時間,比年初一至年初七還更有味兒。我就喜歡這段時間,非常喜歡出去溜達感受年味,去逛超市買一些看著就歡喜的東西,或者為家人準備一些禮物,或者去花市買父親喜歡的花卉,又或者就是純粹去感受去看這一場年味風景。我們家鄉這邊的民俗活動有很多,也很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最有氣氛最有傳統氣息的年,相較於大城市,一過年,就非常熱鬧,世界各地的汕尾人都會回家過年,見一見父老鄉親,這份鄉情一直根植於汕尾人心裡,汕尾人的家族觀念很強,無論過年回家的路途有多不容易,都會想著飛奔回家裡,和家人團聚。所以我們這邊過年最大的一個習俗就是送節,其實就是走親戚。就算一年沒見的親人,都會在過年期間帶著精心準備的禮物去親戚家裡拜訪,按輩分一一拜訪閒話。除此之外,年三十當天就會準備拜祖宗的事宜,下午四點前全家人一起拜一拜,會給祖宗神位或者公廳擺上豐盛的食物致敬祖宗,拜完全家圍坐一起吃年夜飯,長輩給小輩發紅包。吃完搞衛生逛逛街或者一家人品茶、勤勞的媳婦又要忙碌準備齋菜了。凌晨時分把飯菜拿來敬獻祖宗,拜祖宗拜天地神靈, 這時候一家人又一起吃齋說是大年初一了是要吃齋,吃完齋各自小睡,再接著去拜年。一般都是初二開始拜年,初一大部分人喜歡去逛公園和娛樂商場,感受快樂的新年。年初二開始都會回孃家拜年,這時候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聊天喝茶,個個都喜笑顏開。另外每個地方都可以看舞龍舞獅。我們這邊的從初一到元宵都有麒麟和醒獅賀年,在廣場或戲臺表演助興,有的會登門表演給家家戶戶送去吉祥祝福,被麒麟和醒獅光顧過的這一家,來年聽說會更好運。年初七會吃七樣菜,或者炒菜茶,寓意吃了添丁發財,過年有太多想要感受的東西,總感覺時間不夠用,有太多習俗想要一一去傳承,發覺一天下來時間都不知道哪去了,反正新年開心就好,祝各位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 4 # 紅塵知己1999111

    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新年越來越淡了,以前小時候,過了二十鞭炮聲接連不斷,洋火槍偷偷的玩,恐怕讓家長知道,風俗也改的不少,國家治理汙染,環保家鄉,給人民帶來了安聚樂業

  • 5 # 唉一古

    大家好,我來自湖南永洲的某個小農村,馬上要過年了,我分享一下我們那邊的習俗還有一些特色美食,我也已經6年沒回老家過年了,對於家鄉的一切都特別懷念,雖然在農村,但是山清水秀,特別好看。

    記得小時候過年,我媽會提前把過年需要的東西去集上買好,不管是吃的用的。我也特別喜歡跟著一起,集上特別熱鬧,也很多好吃的好玩的。

    大年30的那天,一家人開始大掃除,裡裡外外全部打掃一遍,然後貼對聯掛燈籠。

    晚上吃團圓飯,互相敬酒,說一些祝福的話。

    吃完飯邊喝茶邊看春晚,也會打牌,以前會守歲,現在守歲的估計比較少了。

    大年初一開始去拜年。

    然後開始走東家串西家的拜年吃飯。

    分享一下我們那邊的特色美食

    煙燻肉

    火雞翅膀

    紅燒鯉魚,大年三十必須要準備的,寓意年年有餘。

    黴豆腐

    血鴨

  • 6 # 阿妮塔

    不知道是時代變了還是我們變了,在歲月的流逝中我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兒時的年是四代同堂,老人尚在,孩子還小,而今的年是陌生的城市,冷清的街道。

  • 7 # 海南哪裡玩

    感謝問題邀請!哪裡玩,我知道!過年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大家都在期待著過年和家人一塊團聚,聊聊以前的各種趣事,磕著瓜子看著春晚。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家總覺得現在越來越沒有過年的氛圍了,以前過年愛玩的遊戲也消失了,小編作為一名海南人,就聊聊海南過年都有哪些民俗活動吧!

    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在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吃年夜飯的習俗。而海南人年夜飯必須有的一道菜莫過於白斬雞,這隻雞可能是剛剛從祭臺上拿下來的,吃了這隻雞寓意來年會風調雨順。

    此外,海南部分農村除夕仍然有著一個叫做“吃新節”的風俗,當天的年夜飯的米必須是是用剛從田中收割來的新穀米煮的。

    祭祖

    據民俗專家介紹,祭祀祖先是海南除夕的第一件大事。一般都有固定的吉時,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發糕、白斬雞、番薯酒或者米酒,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而海南而一般都只會堅守到大概1、2點,守到十二點的時候,海南仔會點燃鞭炮、煙花,慶祝新年到來。

  • 8 # 菩提樹下285696981

    福建莆田市很重視過年、不管在天涯海角都要趕回家、年味從農曆二十五開始一直延續到來年二月初一、每村每戶都參與,謝天地、接財神、抬菩薩、擺棕轎、鬧元宵、跳火堆、打鐵球、唱戲、村村出遊繞境千軍萬馬,出外打拼的年輕人更是展示自己實力的黃金時間各種豪車豪宅呼朋喚友一起吃喝講講掙錢的門路。

  • 9 # 魔怕78479829

    中國過年大體都差不多,提前買好吃的過年貨,該殺年豬的提前殺掉,過年前幾天買春聯,買燈籠,買菸花爆竹,然後打掃衛生。

    到大年三十就做各種喜歡吃的菜,掛燈貼春聯,添飯貢已故的老祖宗,燒香燒紙錢,放爆竹後,吃飯喝酒,飯後洗碗,看春晚,不喜歡看春晚就打麻將,玩手機。

    到晚上十二點,又放爆竹煙花,睡覺。

    大年初一大清早又被爆竹吵醒,又走起來開財門,燒香又放爆竹,然後吃飯後想去哪裡玩就去哪裡玩,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自由自在的好幾天。

  • 10 # 江之南170

    今下過年淡,舊時年味濃。

    每逢節日境,童趣湧懷中。

    舊時鄉下過年,準備工作就在冬至飯桌上佈置了,老輩在席間口授過年計劃,什麼時候殺豬,雞鴨進籠圈養,魚乾淹制,舂多少米粉,糯米儲備,粽葉採摘涼幹,包多少粽子,蒸多少米酒,紅紙採購,門聯內容,門眉桃符等等,算是進入過年的氛圍了。

    殺豬在臘月二十二就開始,因為從這天開始包粽舂粉打餈耙就全面鋪開,殺豬做粽芯,自給自足,剩餘鄉鄰上門購買,就算備完過年的一件大事。

    最有趣的是熬粽。成年後我才發現老家的粽子個頭最大,先墊上粽葉,把浸泡過的糯米放上大半,挖槽入芯,肉芯也多樣,有肉條芝麻的,有豬排綠豆的,有豬腳豆蓉芝麻的五花八門,再加等量的糯米放上,用竹篾等距捆綁紮牢,成長條狀,中間略圓兩頭三角形,長約五十釐米,直經10~15釐米,重約三公斤。先前是用水缸熬煮一天一夜,換水十餘次,晚上輪流值班,熟透後息火待涼取出,用毛巾逐個擦洗並涼幹表面擺放竹架上,就大功告成了。有時幾家同缸合熬,做好標記,免得拿錯。長大後都是各家分開用灶臺大鑊熬製了。這樣捆紮的粽子結實有韌性,十分可口。現在市面上的粽子頂多叫粽葉包飯而已。

    臘月二十八開始貼門聯桃符,炸扣肉,做餈耙,富家也有掛燈寵的。大年三十早上宰雞殺鴨劏魚,雞鴨與大塊條肉同煮,成只成條祭祖後白切上桌,祭祖儀式同冬至,不表。年飯是最豐盛的,雞鴨魚肉蛋蝦蠏樣樣俱全,下午四點開席,一大家老小盡量圍坐一起,成員多時小孩婦女分坐一桌,氣氛濃烈,老人也會讓十歲以上小孩喝一小杯酒,說長大後才有酒肉敬長輩。

    飯前在院門前放鞭炮,誰家何時開飯聽炮聲就知曉了。孩童吃得快,三下五除二就趕緊到別家門前揀未炸響的散炮,約小朋友一起到曠野再放戲耍。放鞭炮也是最值得回憶的,從祠堂祭祖開始,到各家開飯前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散年,炮聲總是響個不停。年三十子夜時分是最集中的,除了門前放,屋後也要放,據說是驅趕猛獸。鞭炮殘紙須留到初六才清掃,寓意一年紅紅火火。鄉下有初六才清掃的習慣,早掃了怕是掃財了。

    壓歲錢也是別具一格。父母初一早上六點叫起床,說是起得早,人勤快,長大有出息,給壓歲錢,再叮囑到長輩家請早安,說恭喜發財,長壽百歲之類的祝語,也會有壓歲錢,一般是幾角一文的,裝入自制的紅包給。初二開始隨父母走親訪友,姑表姨舅等都給,也是幾文幾角的,甚是高興。現在的壓歲錢變了,沒有幾百上千的都被視為吝嗇。

    小時盼過年,過年不單是家人團聚的節日,有豐富的食物也有紅包,也可瘋玩,更是增長了一歲,慢慢熟諳世事了。如今怕過年,是年味少了,城裡鞭炮聲少聽見了,生活早已豐衣足食,粗茶淡飯慣了,過年的大魚大肉反而不適應了。唯一的年味是看春晚,不知傳統文化有朝一日是否合變成古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老年人相處,你有哪些獨特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