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狗舍剪輯

    刨過底的人應該都知道星爺的勵志故事,有夢想的人總是不一樣。大家都一樣是平凡的個體,但是有夢想的個體就特別不一樣,星爺就是這類有夢想的人,而且他完成了自己的夢想,當之無愧的喜劇之王。對於我來講,星爺對於我的意義就是,他是我的榜樣,在追夢的路上遇到的種種難題都很堅定,一直堅持,換做是我,有可能已經放棄了

  • 2 # 千門雜談

    喜歡星爺還是從功夫這部電影開始的,以前看大話西遊、喜劇之王、行運一條龍等電影只是覺得搞笑,並沒有覺得星爺很牛(可能那時候年輕),直到功夫這部電影上映,我才發現原來星爺是個這麼有性格的人,他的電影永遠是小人物的故事。

  • 3 # 小屁孩不當家

    由於我生活在廣東,並且很喜歡粵語文化,所以很自然就對香港的電影和其他文化有接觸瞭解,其中在這一方面最喜歡的就是周星馳和黃子華了。

    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到底周星馳對我有什麼意義呢,可是最終還是沒有一個完整的答案,因為我發現自己的生活中的想法和性格都受到了他電影的影響,譬如說話的方式活著跟朋友聊天的時候都會用到裡面的臺詞活著直接用電影的臺詞做暗號等等,雖然影響不是很深,可是足以證明他對我的生活還有想法都是有影響的。

    然後就是他對電影的熱愛導致了我自己也慢慢的往這方面發展,雖然是幕後,但是相對幕前我更喜歡幕後工作。他完全做了導演後的作品很多人都說不如從前,可是我看到的確實思想的改變,可能是改變得有點快而導致不能完全把控好車頭吧。

    雖然沒有真正的見過面,可是他感覺有點人生導師的感覺。

  • 4 # 解毒時光

    在周星馳

    的《喜劇之王》中,尹天仇對柳飄飄喊出我養你的時候,實際上喊出了很多人對於愛情的理想。而尹天仇在片中的堅持,則詮釋出很多人對於生活理想的理解——對某一項事業的痴迷與堅持努力,直至獲得這個領域的最終認可。

    正是這種理想,讓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帶有一絲現實主義的色彩,在嬉笑和辛酸中,讓那些自認“懷揣夢想”卻又一直感嘆“懷才不遇”的人們感動流涕。而這種小人物式的對夢想的執著,甚至成了周星馳電影的母題,一遍一遍的重複著“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

    顯示所有大圖

    當然不只是周星馳一個人在關照這種情緒。在顧長衛

    的《孔雀》中,我們能夠看到更為極端的一種理想主義者的體現。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個五口之家中的姐姐,夢想著當一名傘兵,在無法實現這個夢想的時候,自己做了一個降落傘,騎著腳踏車拉著降落傘去感受那個夢想的瞬間。甚至為了換回被人拿走的降落傘,不惜交出在那個年代更為珍視的“身體”。

    除了電影之外,類似的母題和人物形象都以不同的方式反覆呈現著,而無數的人也被這些略有些誇張的理想主義堅持所感動,甚至激勵,就如讓蓋茨比痴迷的對岸的那束綠光。那麼這種情緒、這種狀態、這種行為,或者說這種被我們稱之為“理想主義”的生活方式,究竟為什麼會成為被人推崇的一種人生狀態?

    理想主義行為不同於理想本身

    在探討理想主義生活方式之前,還是要做一個簡單的區分。在現代文學、藝術作品中呈現出來的,讓人動容的理想主義,更多實際上是“理想主義行為”,而與理想無關。

    什麼意思?就如《喜劇之王》中的尹天仇,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個被認可的好的演員,影片也是圍繞著他這個動力展開的。但真正打動人的,並不是“好演員”這個理想本身,而是他為這個理想受盡屈辱卻不斷堅持努力的那些行動。

    也就是說人們所稱道的,並不是理想本身,也不是心懷理想的一種狀態,而是在理想和現實的誘惑中——諸如財富、權力、成功、名譽——堅決的站在理想這一端,甚至不惜失去或犧牲一些被社會廣泛認可或者珍視的東西。

    這就如19世紀偉大的藝術家貝多芬,給世界帶來的一種全新的對音樂家浪漫的想象。在他之前,諸如莫扎特和海頓,受到世人尊崇的原因基本來自於他們天才般的創作。而貝多芬被後世想象成窮困潦倒、不修邊幅、不被看重、粗魯無文、面相醜陋的人。

    他甚至已經摒棄了這個世界,拒絕了高額報酬的誘惑,為了自己的抱負,為了自己內心的那些幻想,跟世界抗爭著,即使上帝跟他開了個玩笑,讓作為音樂家的他失去聽力,也無法阻止他對他內心理想的嚮往。這一切,讓他收穫了許多甚至都沒有聽過他作品人的崇拜,人們對於他對理想堅持、對內心尊崇的行為的認可已經超越了他的作品、他的理想本身。

    更通俗的例子就如《好聲音》節目中,每次對選手的“靈魂”拷問——你的夢想是什麼?你又為了這個夢想做了什麼犧牲。今年大熱的《樂隊的夏天》,那些為了自己音樂堅持了數十年的老樂手、老樂隊往往能收穫人們更多的感動和推崇。

    所以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更加明確地說,是人們怎麼會對“理想主義行為”的關注大於理想本身,而這個現象,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推崇理想主義行為的本質是一種道德判斷

    先不忙著去深入這個問題,就如我們要了解鬣狗是什麼要先判斷他到底屬於什麼種、什麼科,在解決力的相互作用時先要判斷這個是物理問題還是藝術問題一樣。首先要界定一下推崇理想主義行為究竟是一個什麼範疇的問題。

    我們在現實中,推崇一件事情,往往有很多原因。推崇一個人行為,可能由於這種行為的稀少,都說物以稀為貴,這種行為具有一種稀有的珍貴价值。那麼對理想的不懈堅持稀少麼?相信不會比很多犯罪行為少,甚至有可能可以與持有庸碌生活的想法所持平,所以這一定不是由於行為的稀有。

    那麼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這種行為我們做不到,別人能做到的話,會獲得我們的羨慕。但如果他人做到一個你完全不在意的行為,比如可以用舌頭舔到鼻子,依然得不到推崇。這種推崇一定是有一個前提——這種行為可能對我也是有益的,對整體社會有益的,或者說是一種道德模板,是一種值得學習複製,以及在社會中推廣的。

    由此可見,這種對於理想主義行為的推崇本身不僅僅是一道對與錯的是非題,而是一個徹底的道德問題。所謂道德,就是一種關於我們如何決定自己的生活,以及如何在這個社會生活的判斷。就像我們把鬣狗歸為貓型總科一樣,一直以來,道德問題都是在哲學的大範疇內討論和解釋的。

    “理所當然”本身的轉變

    可能有些人會說,這通篇的廢話,都是在探討一個“理所當然”的話題,近百年來,人們都是在推崇“理想主義行為”當中過來的,我們尊重那些為了理想奮鬥的人,我們頌揚那些甚至為了理想犧牲自由和生命的人,這些行為不值得推崇的話,我們該推崇什麼呢?

    人類的歷史,可不僅僅是這一百年的時光,如果只拿西方的典籍和思想做參考的話,會發現自柏拉圖開始,受崇拜、受敬仰的人都是哲人、專家。這些哲人、專家知道如何去生活;對世間萬物理解的更為透徹;他們可以掌握知識並利用知識改造現實;他們是化學家、政治專家、天文學家等等。

    總的來說,這是一種現實主義的崇拜,人們更加推崇那些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術的人,推崇那些瞭解現實並能夠作用於現實的人。一個按照我們現在標準而言的理想主義者,在18世紀之前是不會受到敬仰的,最多會被認為有點“可愛”,但也有點“傻”。

    可這一切,在19世紀的歐洲,發生了轉變。那些現實的,有專業技能的人,逐漸淪為了平庸,而受尊崇的也不是理想本身,而是理想主義的行為。人們推崇那些與生活抗爭的人,推崇他們不顧艱難險阻、奮力反駁,甚至都不自問這種行為的結果是勝利還是死亡。聽從內心並躬行內在的理想,這種正直、忠誠、自我實現的態度,就是作為一名藝術家、一個英雄、一位哲人甚至一個好人的意義之所在。

    理想主義是浪漫主義在現實世界的代言人

    人類幾千年的現實主義思想,是如何變成當前對於理想主義的推崇的?這還要歸功於18世紀浪漫主義的興起,當然這個浪漫並不是說法國人的熱烈和義大利人的多情的那個浪漫。而是緣起於印象中頗為刻板的德國人的一種社會思潮。

    經歷了17世紀法國人路易十四的洗禮以及30年戰爭帶來的創痛的德國,在18世紀飽受政治分裂、經濟衰敗之苦,大多數德國市民文化水平低下,矇昧落後。同時德國人對於君主專制的依賴讓他們感覺無論是與趾高氣昂的法國人相比,還是與自由和驕傲的英國人相比,他們都是世界中一個渺小卑微的公民。

    就在法國人追求自由、平等的時候,德國人受制於政治、經濟的限制,自由簡直是鏡花水月。但一貫高傲的德國哲學家,並沒有在這種背景下自甘墮落。反而去尋求一種全新的解釋。

    在傳統的觀念中,是什麼帶來的不自由?大多數哲學家認為是來自於現實對於人目標的阻礙。這裡有兩個要素,第一個是人要有一種目標,或者慾望,比如想要吃什麼。第二個要素就是現實對於這種目標的阻礙,比如有人控制你就不讓你吃飯,那就剝奪了吃飯的自由。

    彼時以法國哲學家為代表的自由派,更多的把目光集中在“阻礙”上,既然導致不自由的是阻礙,那就移除它們好了,這也就有了法國大革命。但德國沒有這麼開放的政治氛圍,以費希特為代表的德國哲學家,則從不自由的另一個要素去思考問題,既然有東西阻礙了我們的目標,導致了不自由,那麼適當的去調整目標,是不是就會形成一種目標與障礙的融洽,從而帶來新的自由呢?

    所以這種對自由的追求,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走向。一種是向外,破除掉現實的阻礙,獲得自由;一種是向內,改變自我的認知,去調和目標與現實,得到自由。而後者的思想,正是浪漫主義的根源。

    這種浪漫主義的生活態度,隨著時間的流變,產生了一個在現實世界中調和人心理的重要分支,那就是對理想主義行為的尊崇。由於浪漫主義強調的是向內去尋找到達自由的方式,就會產生一種結論,結果並不重要,聽從內心的召喚,為了心中的那個幻想目標付出努力的過程反而才是彌足珍貴。

    就好像我們現代人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心臟負責血液的運輸,而大腦才是思想產生的根據地一樣,我們也會理所當然的認為為了理想而奮鬥的行為,是一種道德的,值得尊敬的,崇高的行為。但就在幾百年前,人們還以為思維源自於那顆不斷跳動的心臟,人們也覺得為了理想犧牲生命是一種傻的有點可愛的行為。

    經歷了康德、費希特、黑格爾以及諸多英法哲學家們的洗禮,這種認同為理想而獻身的觀念才逐漸在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中站住腳。

    理想主義者的現實困境

    從表面上看,理想主義者會遇到一個有趣的困境。就是在得知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生活經歷後,那些與他們毫不相干的人,會被他們的精神所感動,進而去鼓勵他們支援他們,讓他們堅持夢想,不放棄。而我們聽到更多的故事版本就是,他們的家人、朋友,勸說他們放棄這種生活方式,甚至反對他們一味的對理想的堅持而不顧現實的生活。

    從深層次來看,理想主義者的困境也在於他們思想觀念源頭的悖論。一方面他們懷有一種改變世界的態度,另一方面他們的理想主義來自於浪漫主義那種在現實世界受挫後,轉向內心去調和自我的狀態,理想主義只是浪漫主義包裝出來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世界的一種自說自話。

    所以我們可以從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身上,能看到最大的特徵就是“擰巴”,一種說不出的擰巴。而那些對理想主義非常推崇,但又不去身體力行的人的特徵,就更是“擰巴”。

    這種“擰巴理想主義者”,就是每天拿著理想說事,一邊揚言著要去改變世界,一邊在虛擬遊戲裡面尋求著現實中不曾獲得成就感;一邊規劃著夢想實現的路徑,一邊躺在舒適區裡睡大覺;一邊喝著各種成功學的雞湯,一邊自怨自艾的感慨生不逢時;一邊被其他理想主義者感動著,一邊噁心著其他現實主義者。

    有句話特別適合這些“擰巴理想主義者”掛在嘴上——“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而是夢想”。

    據說法國社會學家聖西門就是每天讓男僕這樣叫醒自己“起來吧,伯爵先生——您還有大事要做呢”。

    理想是不會叫醒人的,除非在現實中你有個男僕。

  • 5 # 學習認識自己

    時代在變遷。人生充滿遺憾。當代人看不清眼下,歷史總會驚人的相似。周星馳雖然賺到了錢。但是一個人孤獨終老真的好嗎?當你回到家發現沒有一個人可以陪伴。你的內心會怎樣?會是空虛填滿整個心扉。他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個遺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明星是您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