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生日常
-
2 # 翼風隨風
大學軍訓的目的主要在於兩點。第一點:給學生適應新校園的時間。剛到一個新的環境需要一個緩衝的時間。軍訓可以提供學生時間去熟悉校園環境,瞭解學校的一些規章制度。同時可以與身邊的同學互相瞭解。
第二點:軍訓可以讓學生收心。上學之前的假期很長,學生回到學校很可能還停留在放假階段。軍訓可以幫助學生知道自己已經開學,是時候收心開始投入到學習階段。
-
3 # 人生暖茶
新時代的軍訓,內涵日漸豐富。
10多年前的大學軍訓,整體劃一的動作,軍體拳,拉歌等,都是深深烙印於青春記憶裡。
如今的軍訓往往設計得更加用心,讓參與人明明覺得很辛苦,但又樂在其中。堅定信念、磨礪意志、錘鍊作風、養成氣質,一切都是那樣的潤物細無聲。
人民解放軍保家衛國,這種理想信念和軍人的英姿颯爽,從教官身上就能看出。高唱愛國主義歌曲,這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時機。
磨練意志,錘鍊作風,在太陽下暴曬,在暴雨中拉練,這些平實不可能吃到的苦,必須讓年輕的孩子們體會和對標,你在這裡能咬牙堅持,今後面對其它的生活問題和困難,亦然。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諸多著作和思想中,《孟子·告子下》篇的這段話,實屬耳熟人詳。將之挪至此景,鍛鍊意志,強健體魄的作用,顯而易見。
我們現在的軍訓,還有許多“憶苦思甜”的情節設計。最近就有大學的新聞曝出軍訓期間體驗建國初期的“奢華菜”。
小米飯、紅薯、清炒紅薯葉、野菜炒雞蛋、毛氏紅燒肉、南瓜湯……當時物資匱乏,生產力落後,吃飽都是問題,但基本的食材也都被勤勞聰明的勞動人民利用起來。這種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也讓現在的孩子從吃中慢慢體悟。
另外,觀看感恩影片,寄一封軍營家書等活動,也無不是讓參訓學生們在展示自己成長的同時,表達對家人的思念和感恩。
一言以蔽之,艱苦的軍訓磨練人的意志、鍛鍊身體、錘鍊品格,在使人成長、蛻變的時候,也給未來人生以品格養成的契機,讓我們成為更有溫度、更有柔軟情感、愛國情懷和有意志力的人。 -
4 # 劉強Sdust
我個人認為大學生軍訓目的有以下原因:一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繼承軍人優良作風;二是鍛鍊強健體魄,為即將開始大學生活奠定基礎;三是加深同學認識和增進同學感情,儘快成為大學期間學習生活的好夥伴!
-
5 # 一歲一課堂
為了培養孩子的耐心,吃苦耐勞的品格,和當代年輕人缺失的那個東西,怎麼和人相處?怎麼摘掉小皇帝的帽子和公主病
回覆列表
軍訓有什麼意義?
據說軍訓最早可以追溯至夏商時期,不過參加的人限於貴族,直到春秋時期才有針對普通華人的軍訓。周王朝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禮、樂、射、御、書、數,統稱“六藝”,其中禮、樂、書、數偏靜(不全是靜,因為“樂”“舞”相伴,通常不分),算是文科;“射”是射箭,“御”是騎馬,偏動,算是武科。一動一靜,沒有等級排序,表明當時的教育還是比較均衡的。孔夫子雖然總給人坐而論道的印象,但也能“射”能“御”,與後世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並不相同。
西漢時期儒家獨尊,統治階層高度重視社會秩序和人際禮儀,戰國時期的遊俠之士漸漸就不受待見了。知識階層一心讀書應考,“三年目不窺園”一方面宣揚了某種美德,另一方面卻給無數讀書人帶來了身體的傷害。唐代的韓愈,估計是用功太過又不注意鍛鍊身體,以致“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從北宋時期開始,這種“重文輕武”的傳統至少延續了八九百年,到十九世紀中晚期,仍然是中國讀書人奉行的準則。比如曾國藩身為湘軍統帥,給兒子曾紀澤寫信時,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誡他“行路容止”要“遲重”,就是說走路、容貌、舉止都必須端莊穩重,否則就是“一大弊病”。這樣,亂蹦亂跳、齜牙咧嘴的體育運動當然是不相宜的了。
民國創立之後,學生參加軍訓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基本固定下來,至今百年有餘。我們這一代人沒有參加過軍訓的,恐怕少之又少。但這種軍訓,多從鍛鍊身體、磨練意志、培養團體意識和愛國精神上著眼,極少從身體與靈魂的和諧關係上來深究。當代歷史學家雷海宗先生就曾明言:“只受純文教育的人,很難發揮一個剛毅的精神,除非此人有特別優越的天然秉賦。”我覺得這話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一個人的思想、意志、情感不是憑空產生的,總是多多少少受這個人身體狀況的牽絆。按照我的理解:“身體是靈魂的器皿”,器皿壞了,靈魂也會受攪擾。《馬太福音》說:“你們的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指的就是這種情形。
所以在我看來,強健我們的身體固然有助於磨練意志、培養團體意識,但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的身體和靈魂彼此和諧,不至於一個被另一個落下。雷海宗先生在同一篇文章裡還有一個判斷:“物質的血氣不足的人,精神的血氣也不易發達。”我們以前的教育太偏重精神的自我振作,偏重史鐵生那樣“身疾志篤”的示範價值,實際上更像是另一種形式的“重文輕武”。如果我們都像古希臘人那樣,既能深味思想之美,又能鑑賞運動之美,做人類“正常的兒童”(馬克思語),難道不正是現代人避免淪為工具、抵抗單維性的正道嗎?
使徒約翰在寫給另一位信徒的信中說:“親愛的,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康,正如你的魂興盛一樣。”看來身體強健也符合造物主的初心。對現代人來說,與其有意無意用身體的孱弱來突顯精神的高蹈,不如好好顧惜身體、不放縱,用無聲的鍛鍊來回應靈魂的孤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