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Satan丶玄

    《康熙字典》是張廷玉,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皇帝的命令編撰的一部清朝以來最全面,具有深遠意義的漢字辭典。編撰開始於康熙49年,完成於康熙55年,用了整整六年時間才全部完成。

    《康熙字典》採用部首分類,按筆畫排列單字,全書分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排列了214個部首,收錄歷史上所有朝代所有漢字共48000多個,依據明朝字彙和正字通兩書加以增訂,收字很豐富,在1915年的中華大字典出來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我國字數最多的一部字典。而且康熙字典把每個字的不同音和不同意都列舉了出來,在供使用者使用中,起到很大的作用。還把除了偏僻字外的所有字意都以引用古籍的例句形式表現出來,並引用古代詩文追溯字源,同時註明歷代的用法,佐證及變遷,這一顯著特點是康熙字典最大的特色。

    以當時的社會科技條件來說,康熙字典已經算是很偉大的一部著作了,雖然其中也有很多的錯誤,但是不影響它對社會文明發展所做出的重大意義。字典問世後,社會影響巨大,被廣泛使用。而它成書的體例也成為了後世出版字典的藍本,是中華文化重要的參考文獻。

  • 2 # 季我努學社

    《康熙字典》是一本集前代字詞韻書之大成的著作,它第一次使用了“字典”的名稱,標誌著中國字典的成熟。自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皇帝任命修纂官凌紹霄、陳世儒等人、總閱官陳廷敬等人開始負責《康熙字典》的具體編纂工作,最終歷時六年,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正式刊印發行。

    《康熙字典》

    那麼,康熙皇帝為什麼要主持編纂這樣一本字典呢?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字典作為一本學術著作,自然是要起到統一思想的目的,以防止普通民眾受到異端思想的腐蝕。其次,《康熙字典》的編纂,背後有著更為深遠的政治含義,它可以起到教化普通民眾的作用,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康熙字典》是維護統治者地位的工具。第三,《康熙字典》出現之前的書籍都存有遺漏和缺失,因此出於學術目的也是需要有一本可以集大成的著作。同時,作為文治的一部分,《康熙字典》無疑是宣揚清王朝的“德政”的最好手段,並樹立皇帝的權威。

    《康熙字典》

    前面已提及《康熙字典》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因它不僅“蒐羅之備,徵引之富,尤可謂集字書之大成”,而且承襲了《說文》到《字彙》的編纂傳統,對前代字書的字形都重新考證並糾訛,使字典編纂日趨系統化和規範化。同時,《康熙字典》收錄了各種字書、印書中等“來歷典確”的字,兼採了經史音釋及子集字典等音釋的內容,因此它是中國第一部規模最大、收字最多的字典。在對每一個字義進行闡釋方面,《康熙字典》博引群書解釋字義,除了生字僻字外,每一個字都有古書作為依據。

    編纂《康熙字典》的工作量十分浩繁,在處理歷代字書時為了避開謬誤、提高準確性,編纂人員提出了一個編纂總則:“詳略得中,歸於至當”,具體可表現為幾個方面:一、“並行編入”,也就說說,對各經史子集、韻書、字書的內容,透過人為甄別後,一概錄入,但是要標記“增”字,以與原有的字區分開來。在此原則指導下, 《康熙字典》共額外收錄141個字,遠超此前的《說文》、《字彙》等。二、“切音解義”,這是字典編纂中的核心原則,大體包括兩方面的前提,第一是承認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文字只是語言的“點畫”符號,第二是在日常使用中,許多字詞有了約定俗成的內容,與其本義有所偏離,但是在編纂《康熙字典》時,要遵循語言約定俗成的原則。三、“旁羅博證”,也就說,《康熙字典》中對每個字的釋義,都是建立在翻閱大量古書的基礎上的,而不是僅據一家之說,據此可以提高考證的準確性,使每一字之字義均有所依據。

    參考文獻:

    劉鶴雲:《論<康熙字典>的歷史貢獻》,《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

    豐逢奉:《<康熙字典>編纂理論初探》,《辭書研究》1988年第2期。

    韓林華:《<康熙字典>的編輯成就》,《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6期。

    鄧瑩、陸麗明:《<康熙字典>的政治學管窺》,《文教資料》2011年第3期。

  • 3 # 鄭國柱

    《康熙字典》(下簡稱《字典》),是中國第一部官修字典,唯一一部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字典,是歷代字書的集大成之作。

    它採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以十二地支標識,分為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並以韻母、聲調和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共收錄漢字47,035個,曾是收入單字數最多的一部字典,是漢字查詢和研究的主要參考書之一。

    康熙劇照

    《字典》的編纂過程,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只能透過一些相關內容作判斷。從動議到刊行的時間是明確的,康熙四十九年(1710)諭旨編纂,康熙五十五年(1716)成書,歷時六年。

    康熙四十九年三月,康熙皇帝給大學士陳廷敬等人下了一道諭旨:“朕留意典籍,編定群書,比年以來,如《朱子全書》《佩文韻府》《淵鑑類函》《廣群芳譜》並其餘各書,悉加修纂,次第告成。至於字學,並關切要,允宜酌訂一書。”

    就是說,編纂《字典》有一定基礎了,因為已經多次組織大型類書的編纂,有了一定成果和成功經驗,所以要再編一部字典。為什麼?因為以前的字學書籍,如《字彙》、《正字通》、《類篇》、《聲韻》、《洪武正韻》等,在康熙看來,都還有各種各樣的毛病,“《字彙》失之簡略,《正字通》涉於汜濫”,不是太簡單,就是編的太濫,所以,需要編輯一部像樣的字典。

    陳廷敬像

    上諭下達之後,就要組建編纂班子,但組成的具體時間不詳。按常規推斷,陳廷敬等人接旨後,會立即著手組建。因為清代宮廷修書有一套常規的做法,正副總裁官、纂修官、纂修兼校刊官等都是按相應的職務擔任。

    “凡各館纂修書史,掌院學士充正副總裁官,侍讀學士以下編檢以上充纂修官,亦充提調官。……凡與纂諸臣至告竣日已出館局者,仍許列銜。”

    今天所見《字典》上列有總閱官2人,纂修官27人,纂修兼校刊官1人,總計30人。但實際上很多參與實際工作的人,是沒有資格被列入編纂名單的,並不是參與編纂的人都有署名權的。所以,不能簡單理解是這30人編成了這部《字典》。

    《字典》的總閱官是張玉書和陳廷敬。張玉書是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時年68歲,陳廷敬是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時年72歲,兩位都是飽學之士。張玉書卒於清康熙五十年夏(1711年),陳廷敬卒於康熙五十一年四月(1712年)。

    這就說明兩位總閱官在編纂開始的一兩年後去世,就是沒有完成總閱任務。他們之後一兩年,又有幾位耆年碩學去世,還有七八人被調離,外放到各地做學政。但沒見到增補人員名單,可見這個班子極不穩定,儘管這樣,康熙五十五年閏三月《字典》刊成梓行。

    《字典》的編成,最主要的纂修官員制訂出18條凡例,為編纂立了框架和規矩,這是辭書編纂最關鍵的步驟;另外在前人《字彙》、《正字通》等字韻書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利用豐富的圖書資源,使《字典》在體例、收字、音義、排纂、檢索上都高於以前的字韻書,雖然這部《字典》有這樣那樣的不足或錯誤,但沒有影響它風行數百年,今天仍有其價值。

  • 4 # 八磚學士

    《康熙字典》幾乎無人不知。這部書是清代以前字書、韻書的集大成者,收字47035個,分214個部首,是中國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編纂專案啟動時間是康熙49年,完成於康熙55年,一共編纂了5年(1710—1716),以今天國家做專案的速度來看,其效率也是驚人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當然是老話——但又實在是非常正確的原因:領導極為重視。《清實錄》卷241記載了康熙的聖諭:

    所以,編纂機構很快就成立了:總閱官是張玉書、陳廷敬;纂修官是凌紹雯,這個團隊一共27人。虞萬里先生有文章(《(康熙字典)總閱官、纂修官行歷考實》)專門考證這27人的生平履歷等,如果有興趣可以找來看。

    虞萬里先生

    《康熙字典》能這麼快編好的確是個大事,康熙非常高興,為此還專門寫了一篇序。所以既然是皇帝認可的標準,那麼一般人就不能隨意批評隨意改,王錫侯(1713年-1777年)那個倒黴蛋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知道。至於王引之改,是批准之後的行為;日本人改,是反正你管不著。

    其次,資料基礎完善。儘管我們說《康熙字典》是古代字書、韻書的集大成者,但其實它的重點參考書《字彙》和《正字通》在明代就已經完成了,而且非常流行。朱彝尊的《曝書亭集》卷23的《漢簡跋》講的一個現象:當時鄉村私塾老師喜歡拿著《字彙》和《正字通》裡面的那些冷僻字考別人,從側面說明這兩本書在明代已經就非常流行了。所以好為人師的爽勁雖不是孔乙己一個人的嗜好,但我們卻喜歡笑話他——扯遠了。

    所以,《康熙字典》繼承了《字彙》和《正字通》的以下方面:

    一、部首數量(214)。《字彙》把《說文解字》的540部首合併為214部首,影響了《正字通》;

    二、部首字、部中字按筆畫排列;

    三、用12地支標記12集;

    四、每集之前列等韻、檢字、辨似;

    五、收字量;

    六、注音、釋義。

    換句話說,《正字通》是《字彙》的加強版;《康熙字典》是《正字通》的加強版。

    當然,時間短也給它留下了很多問題,所以批評的聲音也是很多的。有個重要原因是,《康熙字典》編成的時候,小學大師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錢大昕都沒出生,編纂團隊沒有精通語言文字的專家。

  • 5 # 詩歌and遠方

    《康熙字典》

    是由康熙下旨編寫

    總編,張玉書、陳廷敬

    編輯,凌紹霄、周起謂、陳世儒、史夔等

    以明代梅膺祚的《字彙》和張自烈的《正字通》為基礎而編寫的。總共分為十二集,(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集分為上中下三卷,總共收錄47035字。是收錄漢字最全、最多的字典!

  • 6 # 老照片

    《康熙字典》是我國第一部官方編纂的漢字辭書。俗話說“盛世修書”,而文字語言則是書籍的基礎,所以《康熙字典》的意義十分重大,是中國古代字典編纂集大成的鉅著。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皇帝命張玉書與陳廷敬一起主持編纂字典,張玉書擔任總纂官,陳廷敬輔助;次年,張玉書病逝,陳廷敬繼任總纂官。除了陳廷敬,修纂字典還籠絡了三十多名當時的著名學者。經過六年多的編纂,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字典》終於出版。字典出版後,康熙親自寫了一篇序文:

    愛命儒臣,悉取舊籍,次第排某,切音解義,一本《說文》、《玉篇》,兼用《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其餘字書,一音一義之可採者,靡有遺逸。至諸書引證未備者,則自經史百子,以及漢、晉、唐、宋、元、明以來詩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羅博證,使有依據。然後古今形體之辨,方言聲氣之殊,部分班列,開卷瞭然,無一義之不詳,一音之不備矣。凡五閱歲而其書始成,命曰《字典》。於以昭同文之治,伴承學稽古者,得以備知文字之源流,而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

  • 7 # 漫步世界遺產

    《康熙字典》的編纂工作始於康熙四十九年即公元1710年,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即公元1716年,歷時六年,因此書名叫做《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由總纂官張玉書和陳廷敬主持。並與修纂官凌紹霄、史夔、周起渭、陳世儒等三十位學者合力編纂完成。編纂期間,他們對傳統字書進行了大規模的集中整理。

    《康熙字典》吸收了歷代字書編纂的經驗,採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字典全書分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標識,從子集到亥集,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分別排列214個部首,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內容引用了古代詩文以追溯字源,同時還註明了歷代的用法以佐證其變遷。

    《康熙字典》共收錄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47035個),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對176高男生的看法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