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鼠跡

    這個觀點我非常贊同,無論是中國古代的教育模式和歐洲古代的教育模式確實都與社會生產相脫節。

    咱們先從咱們古代開始講起,咱們中國古代的教育有這三個特點。

    學校教的不能應用於實際生產

    這個觀點從我們中國的夏商周時期舉例子,那時學習是貴族子弟才有權利享有的事情。而且當時他們學的主要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除了這六樣,也沒啥別的了。禮就是禮儀、樂是音樂、射是射箭、御是駕車、書是讀書識字、數是數學計算。這其中唯有兩個技術性的技能就是射箭和駕車,然而,這兩個技能貌似都不能用於社會生產吧。而那個時代數學可以說純粹是用來算賬的,根本不是像現在這樣任何的理工科建設都離不開這門學問。如果說你想要獲得社會生產的技能,那麼你在那個時代還是要親自到民間去實地學習,在學校裡是學不到任何關於社會生產的專業技能的。

    學校裡傳授的盡是忠君思想

    這一點我們拿漢朝來舉例,大家都知道漢武帝推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時漢朝的太學和地方的官學、私學等各種各樣的學校都相繼發展,並且都形成了以儒家經典為核心的教學模式。並且漢武帝推崇以儒學選士,這就導致了無數學子就奔著儒家經典去學習。用官祿來引誘學子們潛心研究儒家的學問,使學子們的忠君思想在大腦中根深蒂固,其本質是為了維護統治。然而就算是把那些儒家經典學的倒背如流,又能對社會生產產生什麼幫助嗎?只講什麼社會道德,而不對社會生產付出實踐,能使國家強大嗎?

    會寫文章就能管大事

    在古代,只要你詩寫得好、詞寫的好,你就可以得到了重用。因為在統治者的眼裡會寫文章就等於有才,有才就等於能被委以重用。於是一個會寫詩詞的人,不管他有沒有什麼工作實踐經歷。都可以被委以各行各業的重大建設事件。這種行為就類似於讓現在的文科畢業生去負責設計高樓大廈一樣,不是說不可以,但是這種事情讓一個專業建造高樓大廈的人去做,不是更好嗎?然而在古代沒有這樣的培養機制。那時的唯一舉措就是你有才華,你會寫詩詞,那麼你啥事就都可以幹。

    談完中國,咱們再來簡單的談一下歐洲古代的教育。

    歐洲古代的教育模式

    在歐洲古代的教學中,大多是學習怎麼去敬拜神、以及各種各樣關於神的理論。雖然在歐洲古代有專業分工,但是那時候是神學至上的。在歐洲有了大學之後,如果你想混的好,大學必須學神學。如果能為了教會和上帝而服務,那麼將會是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榮光。同時也意味著會獲得社會的普遍尊敬。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神學的認識越來越清楚,明白了這門學問並不能給社會帶來什麼,於是現在縱觀全世界開展神學專業的學校也寥寥無幾了。

    總而言之,把古代教育與生產模式相脫離這句話用在中國古代還是歐洲古代都是相當適用的。古代人更傾向於去培養人的道德,而忽略了社會生產發展這一客觀實際問題。這些教育制度讓學生以忠君或忠神為目標,不重視不同領域的不同選拔。能充分為社會生產做出貢獻的專業性的技能人才,學校裡幾乎是培養不出來的。

  • 2 # 小千晨的文房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是奴隸社會教育的特點。

    奴隸社會的教育的主要特點:

    1.古代學校的出現和發展

    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人類有了剩餘產品,可以供養一部分人不用直接參加生產勞動而專門從事文化教育事務;並且國家和階級出現後,也有一大批社會公務人員和官吏需要專門的機構進行培養;特別是知識的積累與文字的出現,為學校的產生及發展提供了內容和手段。於是,學校便應運而生。

    中國奴隸社會的學校有:庠、序、校、學等不同級別和性質的名稱;禮樂射御書數已經成為當時學校主要的學習內容。

    古希臘的學校教育

    教育自身成為獨立活動領域。教育從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分化了出來,出現了古代學校,即產生了專門的教育機構──古代學校,出現了專門從事教育活動的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古希臘雅典當時有兩類初等教育學校:文法學校和琴絃學校。男孩7歲入學。學校是私立收費的。學校同時自由入學,可以進兩校,也可先入文法學校,再入琴絃學校。教師待遇低下,社會地位有如手工業者,不受重視。兒童每日上學均有教僕相伴,以免途中接觸不良影響。兒童在文法學校學習閱讀、書法、計算。絃琴學校主要學習音樂、歌唱和吟詩(荷馬史詩),年長的學生可以學習琴絃和吹笛,培養美感、節奏感、旋律感,滌除邪念,培養德性。無一定修業年限,一般在7-14歲之間。採用個別教學法,注重機械背誦,常實施體罰。

    2.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中國古代就有“學在官府”之說。奴隸及其子女是無權進入學校學習,只能在繁重的勞動中學習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

    3.學校教育和生產勞動相脫離

    教育內容豐富起來了。隨著科學和藝術的產生,學校的教育內容得到充實,崇尚書本知識,但是輕視生產勞動知識,輕視體力勞動。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學校的教育方法側重呆讀死記,主要採取個別方式。

    教育具有了階級性、等級性、狹隘性。私有者、剝削者、統治者、腦力勞動者得到接受學校教育的機會。學校被利用為壓迫人民的工具,不具有培養生產工作者的職能。另一方面,廣大勞動者子女依然在生產、生活中受教育,學習手工勞動的經驗、技能。 統治階級學習的是“治人之術”而不事稼穡,勞動人民又無權入學,學校教育的內容與形式都與生產勞動沒有關係。

  • 3 # 一個人獨白

    我覺得古代的教育和勞動不是脫離的!古代一直以來有耕讀的傳統,古代許多讀書人都不是像現代一樣只讀書,往往白天耕作晚上讀書!所以還出現瞭如鑿壁借光、囊螢映雪等故事!古代有很多親躬的人,如范仲淹!

  • 4 # 魯閒閒

    不光是古代,在早些時候的當今,農村學子從小到大能夠參與家裡的農田勞作的都不算多。為何?″學而優則仕”,大多數窮苦學子都是希望透過讀書考取功名(考大學)這條路改變窮苦的命運。可以說,整個一生的命運都押注在了讀書這條路上,因而一心專注於讀書這點就不難理解。

    而古代的官學教育,就是為統治者培養治國安邦的管理人才的,也就是為國家培養官員的,培養出來又不是讓去幹體力活。古代的教育不重視勞動教育,這跟古代選拔人材的制度有關,″科舉取士”,只有飽讀詩書才有可能透過層層篩選直登龍門。所以,古代的教育,只要求”一心只讀聖賢書”就OK!

  • 5 # SweetJuice橙

    古代教育的開始標誌就是是從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學校的出現,父系地位逐漸變為主導地位時,不像母系氏族的教育相對公平,只要想學,人人都可學習,而且母系社會更加原始,學習內容也相對貧乏,目的也都是為了給氏族培養子民,也沒有出現文字,但是到了父系,他們更注重血緣嫡親,開始壟斷教育,採取世襲制,把教育和財富都握在手裡,當財富資源多了,他們也就開始培養勞心勞力者,自己就免於勞作,到了古代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由於教育壟斷,奴隸沒有人權不能夠學習,而平民上不起學,學習變成了地位的象徵,而貴族是不用學習與生產勞動相關的知識的,他們更偏向於學習六藝一類相關詩書禮儀,倫理道德方面的知識。

  • 6 # 教育我聞

    古代教育的思想大致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左傳襄公九年》知武子:"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

    孟子進一步發揮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著名"公式"。依此作為中國東方封建政治的理想正規化。後世由於這個論斷,而演化出學習治天下的體制。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教育的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統治階級。平民百姓根本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資格,直到孔子開辦私學,百姓的子弟才開始接受系統的教育。才可以透過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

    孔門有四科,《論語·述而》載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教習六藝,六藝是西周之前貴族教育的六個學科:禮、樂、射、御、書、數。

    四科與六藝都沒有勞動教育,是因為當時人們認為:勞動教育是老百姓自己耳提面命的事情,透過手工作坊式的傳授,而不是學校教育該乾的,學校教育就是培養統治階級所需要的人才。

    《論語·子路》中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孔子弟子樊遲,向夫子請問怎麼樣學苗稼,種菜、種莊稼這些事。孔子不答覆他,只是說:“我不如老菜農。”“我不如老圃”。樊遲退出以後,孔子說:“樊遲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視禮,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視義,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實情來對待你。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會揹著自己的小孩來投奔,哪裡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呢?“

    古代教育要求受教育者要有心懷天下的大胸懷,大視野,大眼光。所以對於技術的傳承並沒有高度的重視。正如現在的教育重視勞動教育,但是對於對於生活教育依然是缺乏的。

  • 7 # 七賢一凡

    2.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古代學校教育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與勞動教育脫節是必然的。

    3.古代學校教育的理念就是升官發財,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車馬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在最落魄、最窮的時候,要怎樣去做才能改變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