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佛緣345

    漢服對於國人來說是一種文化,現在街道上,有很多女孩穿上漢服,給人一種懷古的感覺,對於很多女孩來說,只不過是一種時尚。

    漢代女人的服裝,從出土的女俑服飾來看,超長袖,超大後拖裙,喇叭裙,也許是漢朝時期,女人不太出門的原因吧?在現代來看,這種服飾只有在古戲妝,婚禮場,頒獎會,等場合,才可能有出現。

    現在我們街道上,看到的,只不過是改裝的一種服飾,與漢代都沒有多大關係,很像各時代服飾綜合改良版,甚至還有些朝鮮族服飾的味道。現在所說的流行漢服只不過是一件時尚的衣服而已!

  • 2 # 初曉兒

    漢服,即“漢民族傳統服飾”。

    漢服不僅僅只是一件衣服。通俗易懂地說,漢服是中國古代人從頭到腳,全身的穿戴和裝飾。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髮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所謂“衣裳”:中國古代”上衣為衣,下衣為裳;上衣和下衣縫在一起叫作“深衣”;短衣叫作“襦裙”。有隱形的佈扣,外加束帶。

    所謂“首服”:是指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佩戴簪、櫛、釵、華勝、步搖、金鈿、珠花、額帕等首飾,戴上冠、巾、帽。

    所謂“髮式”和“面飾”:盧照鄰說“片片行雲著蟬鬢, 纖纖初月上鴉黃”;庾信說“眉心濃黛直點, 額角輕黃細安”;白居易說“圓鬟無鬢椎髻樣 , 斜紅不暈赭面狀”。

    所謂“鞋履”:就是腳上穿的舄、履、屨、屐、靴。

    所謂“配飾”:如蔽膝、披帛、襪、帔、香囊、佩劍、綬、印、笏、牙牌、革帶、玉帶、銙、騰蛇、佩黼、佩玉、佩印、佩綬、佩魚、佩牌、佩帶等飾物。

    漢服最基本的結構,是用50cm左右的錦、絹、綾、羅、帛、布、棉、麻、紗剪裁成的衣服,包括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裻、袼、祛等部分。一套完整的漢服有內衣、中衣、大衣三層。

    深衣或上衣是“交領右衽”,所謂交領右衽,是指衣領交叉,左邊的一幅在下,右邊的一幅在上,在上的衣幅斜至右腋下。

    漢服講究“寬衣大袖”。

    漢服的放置物稱為“衣篋”和“衣桁”。

    漢服經過從黃帝以來,到周、秦、漢、唐、元、明諸朝代的演變,服飾格式大同小異。

    貴族和平民的服飾的區別,主要是面料的優劣和首飾的貴重程度不同。當然,封建朝代的天子、皇后、嬪妃、高官顯宦等級森嚴,漢服服色,格式,都必須嚴格區分開來。

    戰士和體力勞動者,衣服後襬製成燕尾樣式,或著“襦裙”,以便於活動。至於戰國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穿戴的就不是漢服了。

    漢服的每一個元素,都具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比如“步搖”,白居易《長恨歌》“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比如“深衣”,劉克莊《挽林煥章》“束帛徵諸老,深衣立一儒”;比如“金鈿”:羅鄴《舊侯家》“金鈿座上歌春酒,畫蠟尊前滴曉風”;比如“櫛”:徐彥伯《婕妤》“巾櫛不可見,枕蓆空餘香”;比如“香囊”:秦觀《山抹微雲》“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

    但隨著滿清的“剃髮易服”,特別是近現代“西風東漸”和“東服西漸”,世界文化大融合,嚴格意義上的漢服,今天已經不是常服,只有漢人在特殊場合下穿戴,以及佛教、道教、少數民族人眾穿戴。

  • 3 # 升虛邑華服文化設計

    漢服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禮的一種裝飾(禮俗),中華民族自古注重著裝禮儀。故有章服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衣與禮自古就不可區分。當下的漢服並未把禮的概念很好的體現出來。著裝禮儀中有明確區分祭祀服,常服,禪衣,中衣,深衣,儒服等。弘揚中華禮儀文化才是漢服復興之根本。

  • 4 # 梁69853253

    謝謝邀請!從漢代的歷史背景來看,當時士大夫階層熱衝於崇尚孝文化,從禮節,穿著打扮表法出來的形相與孝的本質有關。漢服剪裁造型也是孝的形相的一種外在表現。其形存在表明孝的質,精神存在。其形無其質亦漸隱而不現。故漢服更代表的是孝文化。現在人著漢服,明者是對孝文化的喚醒。不明其中表法作用,大部分取相對待,簡單認為是禮節風俗文化的一種,忽略其中的雅。

  • 5 # 野生澀會學研究者

    關於漢服定義,我首先有2個觀點:首先是要重視服飾史研究成果,以此為基礎。其次是漢服定義並非只有服飾、服裝及其歷史方面的專家才有發言權,而是要綜合多學科全面分析,它並不是只應用於學術研究,更要在將來為廣大普通民眾在民族服裝方面提供知識和理念的服務。

    今天我先介紹常見的下定義方法,再正式提出漢服定義和3個標準。下面具體來看。

    1、常見的下定義方法。

    定義亦稱“界說”,揭示概念的內涵或語詞的意義的方法。揭示概念內涵的定義稱為實質定義,揭示語詞意義的定義稱為語詞定義。最有代表性的定義是實質定義中的屬加種差定義,即把某概念包含在它的屬概念中,並揭示其與同一個屬概念下的其他種概念之間的差別,即“種差”。

    如給“人”這概念下定義時,指出“人”的屬概念是“動物”;在“動物”這一屬概念下,“人”和其他動物的差別是“能製造生產工具”,從而得出“人是能製造生產工具的動物”這一定義。這種定義的公式是:被定義概念=屬+種差。(辭海)

    我們先看一些人們有關民族服飾的論述。

    保加利亞哲學家瓦西列夫指出:“服飾可以稱作為人的‘第二面板’。”

    2004年齊寶和先生在《東方霓裳:解讀中國少數民族服飾》代序中指出:

    “從某種意義上說,服飾已成為一個民族的徽志,成為該民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徵,蘊含著其特定的工藝技術、審美情趣、宗教觀念、婚姻道德乃至民族情感等眾多方面。”

    張玲在《山東紡織經濟》2011年第10期中說:“民族服裝是指具有傳統民族形式的服裝,是民族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反映,體現著民族心理素質。”

    1994年何晏文在《關於民族服飾的幾點思考》中說,民族服飾的根本功能是“區別於他族”。

    2、常見的漢服定義

    1996年出版的《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對漢服的定義:

    漢服:①遼代時稱漢族服飾為“漢服”,契丹本民族的服飾為“國服”,後為其他少數民族政權沿用。

    類似這種定義太過簡略,側重點不對,遠遠無法解釋今天的漢服概念問題。那麼再看大家圍繞漢服復興運動提出的定義,目前常見的詳細定義中,有幾個大體類似的版本:

    2005年8月張夢玥《漢服略考》:

    漢民族傳統服飾(簡稱“漢服”),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這近四千年中,在華夏民族(漢後又稱漢民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和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是從夏商周到明朝,在“華夏-漢”民族主體人群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形成的具有明顯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總體集合。

    這是目前可見關於漢服概念的最早的學術定義。

    2008年,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日本愛知大學國際交流學部教授周星老師在《新唐裝、漢服與漢服運動》:

    所謂“漢服”,在目前所知的漢語文獻中,也有幾層意思:一是指中國歷史上漢朝的服裝;二是指華夏族、漢人或漢民族的“民族服裝”;第三種意見則是把“漢服”視為漢族的服裝,但同時又認為只有它才是能夠代表中國的“華服”或中國人的“民族服裝”。

    2010年山東大學鮑懷敏老師在其碩士學位論文《漢民族服飾文化復興研究》:

    按照現代漢服復興運動中有關於漢服定義的理解,是指從西周到明朝(約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十七世紀中葉)這近三千年歷史中,在華夏民族(漢後又稱漢民族)的主流社會,以華夏文化為背景透過傳承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本民族風貌,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飾品的民族服飾體系。

    2012年王芙蓉在《“漢服運動”研究》:

    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主要是指約從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漢民族文化為基礎,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文化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

    3、我提出的漢服定義及其3個標準

    一是漢服特有或特色的形制標準,這就是在服飾學科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可見服飾史考證、分析、復原的重要性。這也涉及古代和現代漢服,要重點建設、創新和宣揚現代漢服。一般情況下,以此為標準判定漢服足夠了,但少數較特殊情況下,還需要以下2個原則。

    二是區分於其他民族,即便是學習漢服、與漢服相似的日韓服飾,也與漢服有一定的差別。

    三是凝聚民族認同,分對內和對外2個方面。

    對內,正如陳復教授剛剛演講所說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重要的是心靈覺醒。我認為,心靈覺醒的內容之一,應該包含民族認同和凝聚。昨天我在《漢服歸來》讀者交流會上也說到,黨和國家常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鬥,正是基於積極的民族主義可以傳播、弘揚正能量,是促進民族認同、國家凝聚、社會發展非常重要的動力。另外,21世紀漢服復興初期和民國恢復中華思潮下的一些仁人志士穿著的漢服可能存在形制方面的問題,但由於強烈的民族認同意識和重大的社會啟發意義,我們不能僅根據服飾學術的觀點就去否定這些服裝的漢服性質。

    對外,我大膽地提出一個個人觀點,漢服復興有利於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和強大,一方面,漢服的復興最終會有利於增強少數民族對中華文化的向心和凝聚,正如陳復老師剛剛說到,漢服不僅僅是漢族人可以穿著的;另一方面,漢服復興有利於港臺華人、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向心,特別是對港臺,港臺近些年來的去中國化令人憂慮,我認為漢服可以促進、恢復和強化港臺民眾的中國人認同,隨著漢服復興的發展,未來可能會起到越來越正面的作用。

  • 6 # 青石文傳

    什麼是漢服,籠統的講,應該是指清朝之前,歷代漢民族所穿服飾的統稱。

    漢服不僅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

    青石君認為,這種文化體現在三個方面,或者說分為三個層次。

    1、 漢服本身自帶的文化屬性。

    這種自帶的文化屬性,是指衣服本身作為一種服飾文化,所呈現出來的不同於其他民族服飾的美感。

    不僅是漢服,所有服裝都自帶其文化內涵。

    漢服的美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有過體驗,特別是古裝影視劇中,對服飾製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其所呈現出來的漢服的魅力征服了很多現代人。

    有人認為漢服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理由是:他們認為服飾的特點一直是變化的,沒有固定的樣式。

    我覺得這個概念本是才是虛無!所有事物都在發展,那麼一切事物皆因發展就失去了本質特徵嗎?

    如果一個人,一襲漢服站在你的面前,你會因漢服的發展變化而無法辨識它是實實在在的漢服嗎?

    匪夷所思的思路。

    2、 漢服代表的是一種傳統文化迴歸的思潮。

    漢民族經過幾百年外族的欺凌,而今,作為一個大一統的強大國家,再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國家強大,自然帶來民族自信,自然而然的我們會追憶我們曾經的輝煌,漢服作為這樣一種民族自豪的載體,承載著民族復興的情結,開始受到大家的青睞。

    綜述,漢服首先是漢民族的,繼而也是全人類的,漢服的逐漸復興是我們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我們應為之感到驕傲,希望大家多支援漢服文化的發展。

  • 7 # 歸來堂帶刀侍衛

    漢服,是一件衣服,但又不僅僅是衣服。

    對於那些嗤之以鼻的人,我們希望他們明白我們穿在身上的不僅僅是一件衣服,我們還揹負著復興中華的偉大使命。

    對於那些穿漢服的人,我們希望他們知道漢服僅僅是一件衣服,不要覺得穿了漢服就高人一等了。

    如果漢服穿在身上,能督促人們自勵自強,那就起到了他應該有的作用。

    就像佛教道教儒教,只要能督促人向善那就是好教。

  • 8 # Helen形象管理

    漢服對於華人的意義是什麼,是一種文化,還是僅僅只是一件衣服?

    漢服是"一件"承載了我們華夏民族五千年文化的衣服。

    對於華人的意義:讓我們在感慨有幸生為華夏人的同時,更時刻提醒我們配不配穿起這身漢服,能不能穿得起撐得起這身漢服。跳出穿搭看穿搭。漢服背後是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華夏文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迴》中四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你最喜歡誰?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