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研習社
-
2 # 談古論金
北魏後宮制度中有其他朝代罕見的內容,子貴母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魏書·皇后傳》的史臣曰有這樣的文字:
鉤弋年稚子幼,漢武所以行權,魏世遂為常制。子貴母死,矯枉之義,不亦過哉!高祖終革其失,良有以也。史臣因為這一制度的野蠻殘酷,特為提出,並且深致譴責。
《魏書·太宗紀》裡敘述太宗(明元帝)之母劉貴人被賜死的時候,太祖(道武帝)在對他提及理由時說:
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後與國政,使外家為亂。(《魏書》修訂本)
但是《魏書·皇后傳·道武劉皇后傳》中卻將這個做法稱為“魏故事”、“(劉皇)後以舊法薨”。
拓跋舊法中未見明確的子貴母死的記載,這一點後世史家中明察秋毫者比如趙翼就已經發現,但是沒有深入探討、
直到田餘慶教授在《拓跋史探》中指出這和北魏(包括其前身)的舊俗中存在包括神元帝力微手刃妻子竇皇后的系列故事,才從歷史的迷霧中發現子貴母死的草蛇灰線。
質言之,繼承人之母很可能就是聯姻的其他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女子,一旦成為“太后”有可能因為親情關係危及拓跋部的生死存亡。
打個未必恰當的比喻,孫尚香如果在劉備死後成了蜀漢的太后,蜀漢或許就面臨東吳的巨大威脅,面對這種局面,文明程度還相對落後的拓跋部領導人選擇了最為殘酷也最為直接的解決方案。
回顧之前道武帝創業過程中的浴血百戰,基本上都是與拓跋家族世代聯姻的外家部落,例如其妻子獨孤家族(劉氏)、母族賀蘭家族(賀氏)和祖母族慕容家族。
愛恨情仇,相愛相殺,外家部落和強勢的后妃給拓跋家族帶來的災難困擾造成的血的教訓,是道武帝選擇這種殘酷方式的主要原因。
-
3 # 三思云云
宮廷深似海,事事終有因,殘酷帶血腥,人在權力中。
《魏書·皇后傳》,名為傳記,實為死亡名單:
道武宣穆皇后劉氏,生明元……後以舊法薨;
明元密皇后杜氏,……生太武……泰常五年薨;
太武敬哀皇后賀氏,……生景穆,神麚元年薨;
景穆恭皇后鬱久閭氏,……生文成皇帝而薨;
文成元皇后李氏,生獻文,……依故事……薨;
獻文思皇后李氏,……生孝文帝,皇興三年薨;
孝文貞皇后林氏,生皇子恂……後依舊制薨;
孝文文昭皇后高氏,後生宣武……暴薨。
為什麼這麼多皇后,在生了皇子後就“薨”了呢?這裡不得不說北魏一個奇葩的“祖制”——立子殺母。
這個“立子殺母”的做法,緣起於漢武帝,筆者有一篇關於漢武帝臨終殺鉤弋夫人的文章,大家可以探個究竟。在上面的死亡名單中,頻繁出現“舊法”“故事”“舊制”等詞彙,但問題是,查遍關於北魏拓跋鮮卑的歷史資料,也不見道武帝拓跋珪之前拓跋鮮卑有這麼一個“祖制”。道武帝拓跋珪殺了皇后劉氏後,給其子拓跋嗣說了這麼一段話:“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參與國政,使外家為亂。汝將繼統,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這就明白了,這個“立子殺母”的舉措並不是什麼拓跋氏的“舊法”,而是大漢“舊法”。當然說大漢有這一舊法其實也是不準確的,因為漢朝就這一例。那麼,為什麼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非得強拉硬拽地把漢武帝殺鉤弋立漢宣帝劉弗陵,防止“主少母壯”的舉措,當成北魏的舊法來實施呢?注意拓跋珪的這段話裡的詞彙表述“繼統”、“遠同漢武”,這不是簡單地繼個皇位,再把自己和漢武帝比較一番這麼簡單的事!這裡面隱藏著一個遊牧民族在漢化過程中,對中原正閏觀念和集權思想的認同和繼承。
鮮卑源出於東胡。大漢擊敗匈奴,匈奴西遷,鮮卑居匈奴故地。拓跋部作為鮮卑重要分支隨著這一歷史大流,來到今天山西北部,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建都於平城(大同),國號“魏”,史稱北魏。從起的這個國號上看,拓跋人已經有意地在模仿漢人治國的習慣。奈何遊牧部落習氣濃厚,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去除的。
東胡部族有“先母而後父”的認知傳統,母親地位頗高,鮮卑人作為東胡一支,想必差不到哪兒去。《魏書·序記》裡有一段特別有意思的記載:
(詰汾帶領部族遷徙途中)見美婦人,侍衛甚盛。帝異而問之,對曰:“我天女也,受命相偶。”遂同寢宿。旦,請還,曰:“明年周時,復會此處。”言終而別,去如風雨。及期,帝至先所田處,果復相見。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此君之子也,善養視之。子孫相承,當世為帝王。”語訖而去。子即始祖也。故時人諺曰:“ 詰汾皇帝無婦家,力微皇帝無舅家。”
這看上去像個神話故事,咱們不妨分析一下里面的合理之處。這個美婦人身邊有很多侍衛,可能是一個母系氏族的頭領。詰汾交了桃花運,與美女一夜之情之後,便繼續前行。一年之後,思念難耐,便回原處尋覓情人,出乎意料的是,一夜種豆終得豆,美婦人給他生了個胖娃娃。大王得子,拓跋部落肯定圍火共舞,酒酣至天明。為了讚揚美婦人的功德,美稱其曰“天女”。透過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拓跋部落生活的時期是父系和母系同時存在時期,從“天女”這一稱呼來看,拓跋鮮卑中女性地位頗高。
《魏書·序記》中還有這樣的記載:“惠皇帝諱賀傉立,未親政事,太后臨朝,遣使與石勒通和,時人謂之女國使。”又“(昭成什翼健)議欲定都灅源川,連日不決,乃從太后計而止。”從這些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北魏有太后干政的先例。
至拓跋燾,鮮卑漢化程度已是很高,漢化的過程便是封建化的過程。既然要建立封建王朝,皇權至上、中央集權是必然的選擇,怎麼能容忍這種氏族部落時期習俗的遺留。(正如康熙一步一步削奪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所以,拓跋珪這裡只是在借漢武帝的影響力向舊有的部落習俗宣戰,向母族勢力宣戰,已加強權力的集中。這就是政治,這就是權力鬥爭,只不過在這一類的鬥爭中,生兒子的趕上了。
傳統舊俗根深蒂固,沒有那麼容易改變。拓跋珪這種糾枉過正的做法,也殃及到了自身。劉氏死後,對母親感情至深的兒子拓跋嗣終日“哀泣,不能自勝”。這讓拓跋珪對這個兒子很失望。感覺到殺氣的拓跋嗣,“遊行逃於外”。沒了太子怎麼辦?拓跋珪不得不考慮重新立太子了。他打算立賀蘭氏所生的二兒子拓跋紹為太子,但依照他的心思,如果立了拓跋紹,其母賀蘭氏就必須得死。不成想,賀蘭氏和拓跋紹可不像劉氏和拓跋嗣一樣性情溫和,在賀蘭氏的攛掇的下,拓跋紹直接就把父親拓跋珪給殺了。《魏書》記載:“紹母夫人賀氏有譴,太祖幽之於宮,將殺之。會日墓,未決。賀氏密告紹曰:‘汝將何以救吾?’紹乃夜與帳下及宦者數人,踰宮犯禁。……太祖驚起,求弓刀不獲,遂暴崩。”改革進入深水區,是要見刀子的,轟轟烈烈的道武帝就這麼被兒子殺了。聽聞宮中事變,拓跋嗣才趕忙回來,一晃間,父母雙亡。
拓跋嗣繼位之後,雖然他曾反感“立子殺母”的做法,但登上皇位他還是將這一制度保留了下來。從此,北魏只要立太子,就處死其親母的“故事”便展開了。
可人算不如天算,算得了十五,你還能控制十六嗎?親母被賜死,孩子總要長大啊,總的有個母親吧,這個時候“保母”就上場了。為了表示感恩,太子登基皇位,便對“保母”及其族大肆封賞。如若親母有靈,她得有多麼的悲傷!
可怕的是,有些貪權之徒,把這一制度當成了鞏固自己權力,剷除異己的工具。比如著名那個支援孝文帝改革的馮太后。她利用“子貴母死”制,殺母養子,先後害死了三位母親,即拓跋濬的貴妃李氏、拓跋弘之妻李氏和拓跋宏之妻林氏。透過這種卑鄙手段,馮氏先後控制了拓跋弘和拓跋宏兩位皇帝,長期臨朝聽政。使得北魏宮廷長期被陰毒恐怖的氣氛所籠罩,竟然到了沒有女子敢生男孩的地步,生了男孩也得悄悄弄死。
本來用來牽制母系的舉措,卻成就了很多女強人,如竇太后、常太后、馮太后、高皇后、胡太后等,婦人干政超過歷朝,成了北魏王朝覆滅的主要原因。矯枉過正,豈不可悲!
-
4 # 39414954
封建社會腦殘的繼承製度,必須皇帝親兒子繼位,不管此人到底是年幼還是昏庸無道。由此也產生了更奇葩的權力爭鬥制度。反正無知小兒繼位,大權不是被外臣、宦官把持,就是被母系把持,都無法讓死亡的皇帝滿意。而母系至少是太子生母,按關係和將來發展,母系要比宦官 外臣更合適把持朝政。
-
5 # 密探零零發
所謂的“子貴母死”就是在立太子之前,先把太子的目前殺死。子貴母死,始於漢武帝,當年漢武帝就是殺了鉤弋夫人,後來立了她的兒子為皇帝,而這個制度在北魏才形成,並且成為了祖制。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即位後,因為北魏一直與其他北方的部落搞政治聯姻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可以說很多皇帝都是透過自己母親家的勢力或者老婆家的勢力上位的,當新皇登位後,倍感外戚的力量的強大,這些強大的外戚勢力,企圖控制北魏的政權。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一看這樣不行呀,於是逼死了自己的母親,賜死了自己的皇后,就此形成北魏“子貴母死”的殘酷祖制。
說白了,北魏會定下的“子貴母死”的殘酷祖制,就是為了防止外戚干政。各位,你們認為呢?
-
6 # 美家手記
先講下北魏的基本情況。
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權。在還沒入主中原前,其繼承人的冊立往往依賴於母親一族的權力的大小。
其實,這點並不難理解,在中國古代,一個家族的壯大和制衡往往都是透過聯姻來實現的,就婚姻充滿了政治性。因而假如母系家族勢力過於龐大,會導致這麼情況呢?因為感情本來就是政治性的,因此冊立的皇子,會被母系家族所左右影響,建立起一個傀儡皇帝出來,導致外戚專權,嚴重一點甚至導致王朝更迭,這是歷朝歷代所嚴加防範的。
而北魏還沒建國前卻是以“母強子貴”設定的儲君,有強大的母系家族作支撐,一旦出現上面的問題,後果不敢想象!於是這種“母強子貴”的體制到了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繼位就廢止了。
後面就改為“子貴母死”的政策,為了起到威懾作用,道武帝就賜死了當時太子拓跋嗣的母親劉貴人,惹得年少的太子嚎啕大哭不止。見此,道武帝解釋,我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避免以後婦人專權,外戚干政,你要把這種方法繼承下去。聞言,旁邊的大臣也連忙稱是,說古代的聖明君主都是這麼做的。
其實這位大臣指的聖明君主就是漢武帝。當年,年事已高的漢武帝想要冊立鉤戈夫人所生皇子劉弗陵為太子,可又擔心自己死後皇帝年幼,太后容易把持朝政,就為了穩固皇權,狠下決心賜死了年輕貌美的鉤戈夫人,以絕後患。
有了這樣的先例,子貴母死就作為一種制度祖傳了下來,還規定歷代帝王必須遵守,可這樣卻苦了生下皇子的妃嬪們。但是,所謂物極必反,這樣的極端手段卻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
小皇帝生母賜死後,總得有其他女性照顧,於是北魏就出現罕見的三位皇后並存的奇怪現象。第一位不用說是其生母,因為雖然被賜死了,但死後還是要被追封為皇太后的;第二位則為養母,畢竟有養育之恩;第三位就有點神奇了,在前朝鑄造金人成功被選為皇后的人到了後一朝,依然能夠被尊為皇太后。
在這樣的制度下,後兩位太后依然擁有左右朝政的權力,因此,這種作用的初衷就大大的削落了效果。後來,到了北魏第八位皇帝宣武帝時,因為篤信佛教,不忍殺生,就斷然的廢止了這一項祖制。但仁慈的宣武帝可能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一做法反而是加快了王朝的衰落和滅亡!
這就是宣武帝因不忍殺害生了太子的胡皇后,但其又死的過早,導致當時即位的孝明帝只有六歲,不諳世事。於是太后胡氏就理所當然的垂簾聽政,獨攬大權。又耗巨資開鑿石窟,興建佛寺,極好奢靡之風,還重用佞層,豢養情夫,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其直接結果導致了北魏的分裂。
孝明帝及長,開始覺得再這麼玩下去,朝廷遲早會被其玩死,就想方設法重掌政權。然並卵,此時的胡太后已經經營數年,根基穩厚,親信遍佈朝野內外,孱弱的孝明帝根本就玩不過她。玩到最後,可能胡太后覺得自己這個兒子也忒不懂事了點,就聯合親信一起下毒毒死了孝明帝。訊息傳出,天下輿論皆譁,按照歷史的慣例,這個時候必定會有人打著勤王之類的藉口起兵造反。果不其然,當時的大都督爾朱榮趁機興兵作亂,打入首都洛陽。
深感大勢已去的胡太后就一路逃跑,並將剛剛扶立的三歲小皇帝溺死在黃河裡,並殺了陪行的兩千多名臣子,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河陰之變”。事後不久,歷經一百七十於年的北魏王朝氣運已近,並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
-
7 # 橋幫主說
目前對北魏的“子貴母死”制度探討得最透徹的,無疑是田餘慶先生的《拓跋史探》一書。
“子貴母死”制度,是指皇帝一旦指定某位皇子為太子,皇子的生母就被賜死。這簡直令人無法理解,既違揹人倫之常,初看也不知道用意何在。別說是經歷了人性解放思想洗禮的現代人,就連古代史家也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北魏皇帝為什麼要設定這麼野蠻的制度。這個制度的當事人(或者說受害者)之一,是北魏的哪個皇帝來著,小時候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母親因為自己上位而被處死,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後來掌權了,才廢除了這個制度。
經過田餘慶先生考證,我們才明白這個制度的背景。北魏是拓跋部落建立的,早期每當君位傳承,都會引發各種血淋淋的事件,這也正常,搶當老大憑藉的是背後的支援勢力,誰後面有人誰牛逼。和別的時代有所區別的是,拓跋部落爭奪君位,頻繁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力量,是當事人的母族部落。開句玩笑,舅舅親外甥嘛。
開始這麼搞還行,可如果部落要向帝國轉型,這是必須設法避免的,否則皇權不穩,老得擔心姥姥家的那幾個舅舅指手畫腳,一不順心就來搞事。在那個階段,這種來自母族部落的影響力就是阻礙社會進步的因素,必須予以清除。用什麼手段清除?最徹底的,當然就是“子貴母死”制度了,娘都死了,還用得著管舅舅嗎?
這個制度在後世一直挨批,都說它殘酷,說它變態。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看似不合理的制度,肯定有它內在的歷史邏輯。所謂文明蘊含於野蠻之中,“子貴母死”是最典型的例子。
-
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北魏實施的這一項殘酷的皇位繼承製度,既有深刻的歷史原因,也有北魏當時的現實訴求。
(拓跋珪)
先說歷史原因,自從秦始皇稱帝,確立皇權制度,把皇權變成世上最絕對最無邊的權力以來,一方面,普天之下都在覬覦皇權,另一方便,皇權又在想盡辦法防範別人的覬覦。對於皇帝來說,保護皇權制度,保障皇權的延續,就成了國家第一重要的事情。
從秦始皇開始,到劉邦建立漢朝,能對皇權構成挑戰的,除了農民起義及諸侯造反這些外部因素外,還有來自內部的因素,也就是皇帝身邊的因素。比如外戚、宦官、權臣、後宮。這幾種影響皇權的因素中,外戚、宦官、權臣都好防範,只有後宮不好防範。尤其是太后對皇權的染指,因為,太后是皇帝的母親。一方面,封建道德要求皇帝要絕對孝順自己的母親;另一方面,又要維護皇權的絕對權威,太后不能干涉皇權。這就要求作為太后的,要有自覺性。然而,權力是春藥,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有著強大的權力慾。所以,太后在權力面前很難自覺。
漢朝從第二代皇帝劉盈開始,劉盈母親呂后就開始干政,並且掀起了驚濤駭浪。漢武帝作為漢朝最有遠見卓識的皇帝之一,他非常明白太后干政,對皇權有怎樣的損傷。因此,漢武帝在立儲的時候,就做出了“立子殺母”,也就是“子貴母死”這一殘酷的違揹人倫的制度。漢武帝的目的,就是要杜絕太后(後宮)干政這一現象。
不過,這一制度實在太過殘忍,因此,在整個漢民族的朝代中,就只實施過漢武帝這一例,漢武帝之後便行廢除,後世再也沒有這樣搞過。
(漢武帝)
但道武帝拓跋珪在建立北魏以後,卻又把這一殘忍的制度重拾起來。道武帝之所以這樣做,有他的現實訴求。這個現實訴求,就是道武帝在建立北魏的過程中,作為母族的賀蘭氏,作為妻族的獨孤氏和作為祖母族的慕容氏,給予了他極大的幫助。可以說,沒有這些部落的幫助,拓跋珪也把北魏建不起來。
但是,這些部落幫助了拓跋珪,也就必然要染指權力。拓跋珪在建立了封建王朝以後,就要保證作為封建王朝皇權的絕對性和權威性,因此,他在這種情況下開始打擊清理這些曾經幫助過他的人。他這種做法,相當於劉邦的殺功臣。不過,他殺的都是自己的親人,比劉邦更殘忍,更不能讓人接受。
拓跋珪不但要清理母族、妻族、祖母族,讓自己的皇權保持絕對的權威,他還要清理太子的這些後宮,讓皇權得以延續。於是,便出現了他從漢武帝那裡借來的“子貴母死”,並確立為制度。
拓跋珪建立的這一項制度,所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
(“子貴母死”)
首先,他本人就實在自己建立的這個制度上。當拓跋珪殺死了太子拓跋嗣的母親劉貴人,並向拓跋嗣說明這一制度的時候,拓跋嗣卻痛哭不止,無論如何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悲傷,最後甚至逃跑。拓跋嗣逃跑後,拓跋珪決定改立另一個兒子拓跋紹為太子。但當他決定賜死拓跋紹的母親時,拓跋紹一怒之下,把他爹拓跋珪給殺了。
其次,拓跋珪建立的這項制度,助長了北魏宮廷中的殺伐戾氣。從拓跋珪開始,後來的皇帝、後宮,乃至朝臣,為了追逐權力,常常把殺戮當作家常便飯,讓這個國家充滿了太多的血腥。
第三,因為太子的母親總是被賜死,弔詭的是,北魏一個沒有子嗣的馮太后,卻成了北魏長期干政的後宮。更弔詭的是,當最後,由北魏宣武帝取消“子貴母死”制度的時候,受“子貴母死”壓抑太深的北魏後宮,竟然又出現一個胡太后,而正是這個胡太后的亂政,成為了北魏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
9 # 史論縱橫
“子貴母死”的事例最早見於漢武帝時期,劉徹欲立年僅八歲的劉弗陵為帝,擔心太后干政,彌留之際殺了劉弗陵生母鉤弋夫人。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將“子貴母死”上升到了制度層面,在立兒子拓跋嗣為太子時,將其母劉貴人賜死,以昔日漢武帝立劉弗陵殺鉤弋夫人事件教育兒子,自古少主母壯,多有太后、外戚干政,為了拓跋氏的江山,自己只好向漢武帝學習,為兒子掃清障礙。
自此,“子貴母死”的制度在北魏沿用下去,北魏後宮一時人心惶惶,眾后妃皆想方設法避孕,即使懷孕也在祈禱生個女孩,成為歷史上罕見的奇觀。那麼道武帝何以會選擇這麼一條矯枉過正的制度呢?
一避免后妃亂政鮮卑族在建立政權前是遊牧民族,處於氏族社會向奴隸制過渡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高,鮮卑族中曾經有將婦女比喻成天女的神話,其地位可見一斑,在鮮卑政權早期皇后對王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漢人王朝還常有太后干政,何況有點女權意識的鮮卑政權呢,鑑於此道武帝設立子貴母死的制度,來避免皇帝無能,后妃弄權誤國情況出現。
二避免外戚部落威脅皇權后妃的背後多是外戚部落,對鮮卑政權具有很大的威脅。拓跋政權仍處於部落聯盟時期,首領娶妃基本都是是兩個部落的聯姻,以此維持部落之間的聯盟。當時鮮卑政權沒有立嗣的明確規則,一般皆由母親家族部落勢力強的子嗣繼承,也就是說誰舅家厲害,就可以在舅家勢力扶植下當皇帝。當初道武帝就是靠著母族賀蘭家族和妻族獨孤家的支援,才能從顛沛流離的亡國奴成為一代帝王。
因而,帝王的母族和妻族就很容易操控鮮卑政權,為了自己王權的穩固,鏟去幹政外戚勢力,“子貴母死”的制度便應運而生。
拓跋珪為了將自己的基業能夠穩穩的交到子孫手中,創立了子貴母死的制度,卻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因為這個制度死在了自己兒子手中。
-
10 # 故紙匯
古代的女人真的是可憐。
當上了皇帝的女人,又為皇帝生下了兒子,本來母憑子貴,要享福了,可是北魏卻規定太子的母親必須死。這樣殘酷的制度究竟是為什麼?
其實,這是北魏皇帝借鑑歷史教訓採取的措施。
戰國時代的秦昭王的母親羋八子。秦昭王當時年紀小,羋八子成了秦國太后,其實就當了秦國的家。
羋八子內政外交搞的好,還把自己的弟弟壤侯任命為了秦國的宰相。
壤侯確實有才幹,但也撈的一手好錢,甚至為了自己的私利,要動用秦國的軍隊攻打齊國。這是讓秦國給他這個國舅爺打工。
羋八子還養了不少面首,據說還生了孩子。不知道先秦王的棺材板還壓得住不?
秦始皇也是年少登基。秦國的實權掌握在宰相呂不韋的手中。呂不韋和秦始皇的媽有一腿。後來,呂不韋年紀大了,身體吃不住,就推薦了嫪毐給太后。
嫪毐是千古奇人,太后一見如獲至寶。你儂我儂的居然給秦始皇生了兩個小弟弟。
後來,秦始皇長大了。嫪毐和太后怕東窗事發,居然聯合起來叛亂,要殺死秦始皇。幸虧秦始皇得了信,先動了手。
劉邦建立漢朝,先走了。兒子漢惠帝繼位,但實權掌握在漢惠帝的媽呂后手裡。呂后也是個女強人,大封孃家人為王,差點顛覆了漢朝。而且,呂后宮闈寂寞,找了個老來伴,讓劉邦頭子有了點綠色。
鑑於這麼多的歷史教訓。漢武帝晚年找接班人的時候就想了個辦法。
當時,漢武帝已經很老了,一個錯誤殺死了培養幾十年的衛太子,剩下的兒子們又不爭氣,漢武帝一下子面臨沒有繼承人的危險。
這時候,有人從趙地給漢武帝送了個美人。這個美人長的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很傳奇,說她生下來手就張不開。等漢武帝見到的時候,一拉她的手,居然開了。於是,就封美人為鉤弋夫人。後來,鉤弋夫人給漢武帝生了個兒子劉弗陵。
漢武帝很喜歡劉弗陵,要立她為太子。於是,漢武帝找了鉤弋夫人的一點小錯誤,處死了她。鉤弋夫人很委屈,臨刑前悽悽慘慘的一直回頭看漢武帝。漢武帝卻頭也不抬,催促鉤弋夫人趕快走。
後來,有人就問武帝,為什麼要立兒子當皇帝,卻殺死他的母親。
漢武帝道出了原因。漢武帝年紀已經很大,劉弗陵卻還是小孩子。漢武帝如果死了,年輕的鉤弋夫人成為太后,一定會掌權。那時候子少母壯,任用外戚專權,穢亂宮闈的事情一定會發生。所以,漢武帝儘管深愛鉤弋夫人,卻處死了她,要絕後患。
後來,這項制度到了北魏,被制度化了。
-
11 # 五味社
在中國封建王朝時期,對於生活在後宮中的女性而言,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兒子成為太子,正所謂“母憑子貴”。但北魏時期,卻有項殘酷的規定“子貴母死”。開此先河者為漢武帝劉徹,為防患女主亂政,立幼子劉弗陵,殺母鉤戈夫人。而將此之舉沿襲成勢,形成制度的為北魏拓跋氏,其目的和漢武帝一樣,防止母后干政。
北魏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拓跋珪依靠其母族的力量,因為拓跋部屬於母系社會,母重父輕,更何況北魏當時沒有完善的立儲制度,“母強子立”,母族的勢力決定了其子可以登基為帝。外加少數民族的女性不受禮教束縛,這二者為她們干涉朝政,乃至把持朝政提供便捷。
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拓跋珪透過戰爭消滅了母族,並且逼死自己的母親,賜死太子的母親。由此,“子貴母死”成為制度,易代之際的慣例。儘管存在這樣的制度,但也不妨礙北魏女強人的出現,比如馮太后、竇太后、常太后等,尤其是馮太后。
所以,“子貴母死”並不是鞏固皇權的一種途徑,封建主義下的君主專制,才是皇權不穩定的禍根。
-
12 # 靜說歷史
“子貴母死”是一種十分殘忍的傳位方式,“立子殺母”是漢武帝開的先河,然而漢朝就這一例,在北魏卻成為代代相傳的制度,為什麼會這樣呢?
北魏是拓跋氏建立的,拓跋氏的文化跟漢人有所不同,父子傳承並沒有成條文的制度,也沒有立長立嫡的秩序,儲君的冊立依賴母族的強大,母強則子立,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帝位傳承方式。
皇帝的妻族和母族都有可能幹政,北魏並不束縛婦女的權力,導致她們的權勢往往很大,把持朝政也比較容易。
道武帝為了離散妻族和母族,不得不逼死自己的母親賀蘭太后,賜死太子生母劉皇后,透過殘忍的奪權鬥爭,才最終把持朝政大權。
在道武帝時期,剷除外戚實力是有其進步意義的,讓拓跋氏順利轉型成父權制社會,由一個落後的、離散的部落,轉型成統一的帝國,道武帝的做法雖然殘忍,但十分有效果。
拓跋珪之所以制定“子貴母死”的制度,是因為他從小長大都受制於他的母親,甚至他親政後的十年,一直活成賀蘭氏的影子,沒有自主權。
第二,部族的勢力過大,等於變相削弱的皇權,而繼承人的問題上,又過度傾向母族的意見,拓跋珪為了扭轉這個局面,使“父死子繼”制度得以實行,他才狠心逼死了荷蘭氏。他連母親都可以逼死,還會憐憫皇后和其他女人嗎?
第三,部族“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他們與皇族拓跋氏通婚,變相的干預皇權,拓跋氏處於母系社會,女人的權力是高於男人的,如果繼續這樣下去,不但君權會越來越弱,男人也會越來越沒地位。
第四,保持血統的純潔性。少數民族統治者尤其在於高貴血統的純潔性,比如滿族,就不願意讓漢人後妃生下孩子,怕混淆血統。拓跋珪擔心其母族勢力過大,在婚配上也會將不純潔的血統弄進來,會讓皇室血統混亂。
在拓跋珪時期,北魏由遊牧一步步走向農耕,按生產力的發展而言,無疑是進步的,但這種殘忍的制度一旦流傳下去,就容易“矯枉過正”。
北魏的后妃從此人人自危,每次生產都祈禱自己不要生兒子,要生女兒。如果不小心生了兒子,有人會狠心殺死。
到了元恪時期,竟然出現了“椒掖之中,以國舊制,相與祈祝,皆願生諸王、公主,不願生太子”,這種殘忍的制度,在後來反而加速了北魏的衰落和滅亡。
-
13 # 實夢閣
1.北魏初期的前兩位皇后都很厲害,專權,所以得到權勢的男性皇帝要殺死妻子獲得權柄。
2.北魏中期的皇后都是有背景或者人很厲害的,她們卻都生不出兒子來。為了保障自己的地位,於是藉口祖制讓生出兒子的妃子自殺,其實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消滅一個潛在對手。
3.北魏末期這個制度被廢除了。
所以任何制度,都是為了當權者的利益而已。
-
14 # 歷史密探
其實,子貴母死這種制度是漢武帝立下的。其出發點就是防止後宮亂政,出現母壯子弱,皇權旁落的局面。這也是統治階級殘忍的一面,一方面用儒家思想來規矩人們的言行,另一方面為了皇權可不擇手段。但是這種做法太不人道,所以漢武帝之後這個制度就取消了。
而到了北魏,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又把這項制度重新沿用起來。拓跋珪殺了太子拓跋嗣的生母,太子得知此時,悲泣不已,一怒之下離家出走,畢竟殺母之仇難以承受。拓跋珪想另立一個新太子,這時想到了拓跋紹,但是還沒等他殺拓跋紹的母親賀蘭氏,就被拓跋紹給反殺了。
後來,拓跋嗣聽說拓跋珪死了拓跋紹想要篡權,心想自己的母親不能白死,於是回城,得到了擁護。後來,拓跋嗣殺拓跋紹和他的生母賀蘭氏。但是,北魏一朝,還是被太厚篡了權。一個馮太后,一個胡太后,真是逆境生存,物競天擇啊!
那麼最初拓跋珪為何要復辟這種殘忍的規則呢?拓跋珪是靠自己的母親賀蘭氏拉著出逃,後來又在其家族的幫助下奪取政權的。所以,他深知母壯子弱這種情況是多容易大權旁落。所以,他才重新啟用了這項殘忍的制度。
-
15 # 搜1搜
北魏存在於漢朝以後,且北魏的"子貴母死"不是先例。早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劉徹怕再出現外戚專權。他在立年僅八歲的小兒劉弗陵為太子時,怕子少母壯,就賜死了寵愛的鉤弋夫人即劉弗陵的生母。所以"子貴母死"由來已久。北魏武帝拓跋珪建立這一制度,也是怕自己的皇權落入外戚之手。
-
16 # 平民經濟學人
外戚即是“母"的孃家人,漢代以來,亂權主要就是外戚(,當然漢末也出現宦官亂權),導致皇權不張,國家動盪。
華夏文明講究孝道,子貴殺母是為不孝,漢人絕不可能推行殺母政策,所以外戚專權幾乎代代都有,根本無法杜絕。
而北魏是遊牧民族鮮卑漢化,一是孝道應該還沒那麼深入人心,沒有那麼多文化包袝;二是從部落本身來說,這樣做也是為了維護父權,壓制母權。
雖然“子貴母死”殘忍殘酷了一點,但不可否認,在政治制度暫時不能完善的情況下,這項政策非常有效的解決了外戚專權。
當然隨著漢化的不斷深入,政治制度的不斷完善,這項不人道的政策終將取消。
回覆列表
自古以來,後宮女人一生中最大的目標無外乎母以子貴,最終兒子當上皇帝,自己也能舒舒服服的在後宮當“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大BOSS——皇太后。以至於歷代王朝後宮,為生個或者領養個兒子,可謂費盡心機、各顯神通,後宮的殘酷爭鬥也由此而來。但是,歷史上有這麼一段時期,後宮中出現了“皆願生諸王、公主,不願生太子”的奇觀,甚至還有後妃將剛生下來的兒子偷偷溺死的情況。這是怎麼回事?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北魏的開國君主,魏道武帝拓跋珪。《魏書·道武宣穆皇后劉氏傳》有載:“魏故事,後宮產子將為儲貳,其母皆賜死。太祖末年,後以舊法薨”。拓跋珪在立拓跋嗣為皇儲的同時,賜死了拓跋嗣的親生母親劉氏。原因也是簡單粗暴:“初,帝母劉貴人賜死,太祖告帝曰:`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後與國政,使外家為亂。汝當繼統,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拓跋珪告訴自己的兒子:(我之所以賜死我的老婆)就是為了效仿漢武帝立昭帝殺其親母鉤弋夫人的做法。主少國疑,為防止後宮外戚串聯干政(你的母親必須死)。這殘酷勁兒也是沒誰了。從此以後,“子貴母死”成為了北魏後宮的一道不成文規定。即使親子再如何痛苦難過,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母親被賜死。“初,帝(明元帝拓跋嗣)母劉貴人賜死。帝素純孝,哀泣不能自勝,太祖怒之。帝還宮,哀不自止,日夜號泣。”自己的母親活的好好的,因為自己(不幸)被選為太子,就要被賜死,只要是個正常人就不可能接受的了。拓跋嗣作為一個五講四美三熱愛的大好青年,天天嚎哭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把親爹都哭怒了。後來還因為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出逃過一陣子。當然後來還是被找回來了,回來以後,繼續日夜哭泣。估計心理陰影面積也小不了。即使這樣,他的兒子太武帝也沒有避免這樣的悲劇。《魏書·世祖紀下》有載:“帝(太武帝)生不逮密太后,及有所識,言則悲拗,哀感旁人,太宗聞而嘉嘆。”太武帝比自己的父親明元帝還慘,在嬰幼兒時期就被抱離母親身邊,由乳母餵養長大,見親生母親一面都很難。最後,在被立為太子前兩年,就去世了。可以想見,如果太武帝的母親能多活兩年,也照樣避免不了被賜死的命運。從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開始,到世宗宣武帝元恪,歷任7朝帝王,“立子殺母”的制度一直堅持在後宮女人“聞之色變排行榜”第一的位置。它的本意是為加強皇權,防止后妃外戚干政,以此來為年幼的儲君掃清障礙。但是,這種做法畢竟泯滅了人性,因此在宣武帝時,他將自己的二兒子元詡(肅宗孝明帝)立為太子後,皇后胡氏卻未被賜死。《魏書·宣武靈皇后胡氏傳》謂:“即誕肅宗,進為充華殯。……及肅宗踐柞,尊後為皇太妃,後尊為皇太后。”成為了打破北魏“子貴母死”魔咒的第一人。只是很可惜,胡皇后辜負了丈夫宣武帝和兒子孝明帝對她的信任。她在成為太后以後,就開始干涉朝政,逼奸自己的小叔子清河王,最後還聯合朝臣鴆殺了親兒子孝明帝。也許宣武帝在九泉之下,已經後悔的腸子都青了。參考文獻張雲華 《北魏後宮子貴母死制補論》李憑 《北魏子貴母死故事考述》李婷婷 《北魏子貴母死制度》宋晨靜 《淺析北魏前期立子殺母與太后干政的並行發展》